演講稿也叫演講詞,是指在群眾集會上或會議上發表講話的文稿。演講稿是進行宣傳經常使用的一種文體。演講的作用是表達個人的主張與見解,介紹一些學習、工作中的情況、經驗,以便互相交流思想和感情。那么演講稿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演講稿模板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包容一分鐘演講稿篇一
寬容,是寒冬里的一縷陽光,溫暖著冰涼清冷的胸懷。
寬容,是炎夏里的一絲輕風,沐浴著燥熱煩悶的`身體。
寬容,是睡眠中的一個美夢,溫馨著思維停滯的思想。
寬容,是干渴時的一滴甘露,滋潤著枯竭干涸的心靈。
寬容,是黑暗中的一束火把,點亮著迷蒙模糊的眼睛。
寬容是一座橋梁,能連接斷裂的橋。寬容是一束陽光,能融化寒冷的冰。寬容是一座港灣,能停泊永恒的愛。
寬容是一片海洋,能容納驚駭的浪。
寬容是一抹微笑,能溫暖悲涼的心。
大度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寬容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品德。他無處不在。在自然中因為有了海洋的不棄滴水,才有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波瀾壯闊,因為有了高山的不棄寸土,才有泰山的高聳入云。歷史長河里,因為有了齊桓公的不計前嫌,才有了齊國的霸主地位。因為有了劉備的三顧茅廬,才有了蜀國天下三分有其一。有人因失去寬容而痛哭流涕,有人因得到寬容而欣喜若狂,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寬容,也希望自己擁有寬容這一美好的品德。
因為寬容是春天第一縷溫暖大地的陽光,是久旱后的第一場甘露,是風雪中的第一顆火種,是盲童看到的第一種色彩,是上帝派到人間的第一位天使,是枯木長出的第一片綠葉。 朋友歡迎寬容,因為它是友誼的守護者,父母與孩子歡迎寬容,因為它是家庭和睦的基礎,世界更歡迎寬容,因為寬容是世界和平的根基。如果沒有了寬容,這世界就好像失去了光明。羅丹說過:“把愛拿走,世界將變成一座墳墓。”寬容也是一樣的,如果將寬容拿走,這世界上不知會有多少破碎的友誼等待重組,不知有多少破碎的親情等待重溫,不知有多少破碎的和平等待重補。更不知,我們將要到何處去尋覓陽光。幸運的是,這世界并未失去寬容。也絕不能失去寬容。所以,讓我們都將心地的那一份寬容抓住,不要讓他溜掉。因為,生活有了寬容才更加燦爛!人生有了寬容才更加迷人!世界因為有了寬容才更加精彩!
包容一分鐘演講稿篇二
大家好!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句話真切的說出了包容的力量。
包容的力量是偉大是,它能夠使兩個水火不熔的人重歸于好,能夠使志趣不一樣的人走在一齊,能夠使冰冷的世界融化。
包容是什么呢?它是對別人錯誤的一種融合;包容是一種品德,一種精神境界。要具有它,就要有諒解他人的品德,原先包容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融合。有了包容的心,我們能夠與同學之間的相處更加的融洽。
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包容是十分重要的,它是開拓人際關系的一把金鑰匙,一個人一生中必然會犯錯誤,在犯錯誤之后,最需要的就是別人對他的理解,關懷與幫忙,換句話就是需要別人的包容。當你注意到了這一點,在別人犯錯誤時,別人也會同樣需要你對他的包容。彼此互相包容,友好的人際關系也就建立了。你包容了他人,別人也會包容你。
即使一個人十分有才能,但古語說的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個終究會與別人交融中犯這樣那樣的過失,如果對方不能隊他包容,那么,一個良才就與之絕緣了!
人與人之間如此,在國際社會中更是如此。如果沒有包容,人們生活在一個戰亂的世界中,這種生活誰會愿意過?只要有了包容,世界才會安寧,才會發展,人們才會過上平穩的生活。
然而,包容并不是絕對的,在社會中必然會存在一些違法的犯罪分子。對這些人,是不可能采取包容態度的,僅有嚴厲的打擊犯罪,社會才會安寧,人們才會熙熙而樂的生活,犯罪才會日益萎縮。
在未來世界中,會有更多的復雜的關系,只要有了包容,人們才會生活的更完美!包容,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能夠說是無處不在!
包容一分鐘演講稿篇三
學習感恩
西方有個感恩節。那一天,要吃火雞、南瓜餡餅和紅莓果醬。那一天,無論天南地北,再遠的孩子,也要趕回家。
總有一種遺憾,我們國家的節日很多,惟獨缺少一個感恩節。我們可以東施效顰吃火雞、南瓜餡餅和紅莓果醬,我們也可以千里萬里趕回家,但那一切并不是為了感恩,團聚的熱鬧總是多于感恩。
沒有陽光,就沒有日子的溫暖;沒有雨露,就沒有五谷的豐登;沒有水源,就沒有生命;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自己;沒有親情友情和愛情,世界就會是一片孤獨和黑暗。這些都是淺顯的道理,沒有人會不懂,但是,我們常常缺少一種感恩的思想和心理。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小時候背誦的詩句,講的就是要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銜環結草,以報恩德,中國綿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語,告訴我們的也是要感恩。但是,這樣的古訓并沒有滲進我們的血液,有時候,我們常常忘記了,無論生活還是生命,都需要感恩。
蜜蜂從花叢中采完蜜,還知道嗡嗡地唱著道謝;樹葉被清風吹得涼爽,還知道颯颯地響著道謝。但是,我們還不如蜜蜂和樹葉,有時候,我們往往容易忘記了需要感恩。
沒錯,感恩的敵人,是忘恩負義。但是,真正忘恩負義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人們常常對別人給予自己的幫助和情誼、恩惠和德澤,以為是理所當然,便容易忽略或忘記,有意無意地站在了感恩的對立面。難道不是嗎?我們父母給予我們的愛,常常是細小瑣碎卻無微不至,不僅常常被我們覺得就應該是這樣,而且還覺得他們人老話多,樹老根多,嫌煩呢。而我們自己呢,哪怕是同學或是情人的生日,都不會錯過他們的party,偏偏記不清父母的生日,就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謙虛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對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彎腰,便是屬于前者;感受上蒼懂得要抬頭仰視,便是屬于后者。因此,哪怕是比自己再弱小的人給予自己的哪怕是一點一滴的幫助,這樣的人也是不敢輕視、不能忘記的。跪拜在教堂里的那些人,仰望著從教堂彩色的玻璃窗中灑進的陽光,是懷著感恩之情的,縱使我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總是被那種神情所感動。
恨多于愛的人,一般容易缺乏感恩之情。心里被怨愁怨恨漲滿的人,便容易像被雨水淹沒的田園,很難再吸引進新的水分,便很難再長出感恩的花朵或禾苗。
不懂得懺悔的人,一般也容易缺乏感恩之情。道理很簡單,這樣的人,往往惟我獨尊,一切都是他對,他從來都沒有錯,對于別人給予他的幫助,特別是指出他的錯誤彌補他閃失的幫助,他怎么會在意呢?不僅不會在意,而且還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幫助是多余是當面讓他下不來臺呢。這樣的人,心如冰硬板結的水泥地板,水是打不濕的,便也就難以再松軟得能夠鉆出驚蟄的小蟲來,鳴叫出哪怕再微弱的感恩之聲來。
財富過大并鉆進錢眼里出不來,和權利過重并沉溺權利欲出不來的人,一般更容易缺乏感之情。因為這樣的人會覺得他們是施恩于別人的主兒,別人怎么會對他們有恩且需要回報呢?這樣的人,大腹便便,習慣于昂著頭走路,已經很難再彎下腰、蹲下身來,更難于鞠躬或磕頭感恩于人了。
雖說大恩不言謝,但是,感恩一定不要僅發于心而止于口,對你需要感謝的人,一定要把感恩之意說出來,把感恩之情表達出來。美國曾經有這樣一則傳說,一個村子里,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吃飯,母親端上來的卻是一盆稻草。全家都很奇怪,不知道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母親說:“我給你們做了一輩子的飯,你們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感謝的話,稱贊一下飯菜好吃,這和吃稻草有什么區別!“ 連世上最不求回報的母親都渴望聽到哪怕一點感謝的回聲,那么我們對待別人給予的幫助和恩情,就更需要把感恩的話說出來。那不僅是為了表示感謝,就更是一種內心的交流,在這樣的交流中,我們會感到世界因這樣的息息相通而變得格外美好。
我在報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湖南兩姊妹在小時候一次落水,被一個好心人救起,那人沒有留下姓名就走了。兩姊妹和他們的父母覺得,生命是人家救的,卻連一聲感謝的話都沒有對人家說,發誓一定要找到這個恩人。他們整整找了,兩姊妹的父親去世了,她們和母親接著千方百計地尋找,終于找到了這位恩人,為的就是感恩。兩姊妹跪拜在地上向恩人感恩的時候,她們兩人和那位恩人以及過路的人們都禁不住落下了眼淚。這事讓我很難忘懷,兩姊妹漫長20年的行動告訴我,到什么時候都不要忘記對有恩于你的人表示感恩。而感恩的那一瞬間,世界變得是那么的溫馨美好。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幾年前的一件事情。那天,我在崇文門地鐵站等候地鐵,一個也就四五歲的小男孩,從站臺的另一邊跑過來。因為是冬天,羽絨服把小男孩撐得圓嘟嘟的,像個小皮球滾動了過來。他問我到雍和宮坐地鐵哪邊近,我告訴他就在他的那邊。他高興地又跑了回去,我看見那邊他的媽媽在等著他。等了半天,地鐵也沒有來,我走了,準備上去打個“的“。我已經快走到樓梯最上面的出口處了,聽見小男孩在后面“叔叔,叔叔“的叫我。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便站在那里等他,看著他一腦門子熱汗珠兒地跑到我的面前,我問他有事嗎,他氣喘吁吁地說:“我剛才忘了跟您說聲謝謝了。媽媽問我說謝謝了嗎。我說忘了,媽媽讓我追你。“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孩子和那位母親,他們讓我永遠不要忘記學會感恩,對世界上不管什么人給予自己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幫助和關懷,也不要忘記了感恩。
走進孩子心靈 傳播希望和愛
“爸爸媽媽,我知道錯了,你們出去打工不是不愛我,只是想讓我過上更好的生活,我不應該埋怨你們不回家。爸爸媽媽,我愛你們……”七年級潘玉琪在“父母,我想對您說”環節泣不成聲道。
為關愛山區留守兒童,提升孩子感恩意識,7月20日下午,洛陽師范學院愛之翼支教隊攜手洛陽市諸葛鎮潘溝小學舉辦了一場主題為“走進孩子心靈,傳播希望和愛”的感恩教育活動。
此次感恩教育活動共分三個環節進行。伴隨著世上只有媽媽好的音樂,支教隊員王楠開始深情向孩子們講述父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的辛勞,喚醒了孩子們對父母的心疼之情,不少學生默默留下了眼淚。隨后,王老師向孩子們講解了包括“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羊跪乳、鴉反哺”等在內的小故事,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孝敬父母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最后的一個環節是感恩父母—“父母,我想對您說”,在這一環節中,一位六年級的男生不禁聲淚俱下,瞬間惹得臺下深有同感的學生嚎啕大哭,在場老師也低聲啜泣。在王老師的親切安撫下,孩子們逐漸停止了哭聲。
“感恩是有意義的。這些孩子的父母常年不在家,對父母的感情也就逐漸減淡了,甚至有些怨恨。這次感恩教育就是為了讓孩子們理解家長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謝父母,換位思考。”王老師在活動結束后語重心長地說。
老師您辛苦了
河南許昌健康路小學的學生手拿鮮花走向校園
新疆阿拉山口九十團農場學校里,孩子們用演唱詩歌的方式慶祝教師節的來臨。
教師節前夕企業員工用鮮花感恩深山的山村教師
蒙古烏海市實驗小學的同學們用書法作品表達對教師的感恩之心
尊師重教,傳承我們一直以來所注重的內在感恩,而不是在華美、虛夸的感恩形式上下功夫,這樣才更加符合設立教師節的初衷。再次祝愿所有老師節日快樂!
請不要對你最親密的人喪失了耐心
前段時間朋友和我吐槽:你知道么,我費盡人力、物力、財力幫了好朋友一個特別大的忙,結果,你猜怎么著?這人,從頭到尾居然連個“謝”字都沒說。居然還開玩笑說我辦事拖字訣。好歹,也是自掏腰包,動用各路人脈關系,費勁巴拉的幫了他那么大一忙,不求他感恩戴德,最起碼得沖我說聲“謝謝”吧!
我繼續安慰他,可能你的朋友犯了我們大家都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
譬如,我們平時不順心的時候,不也會對父母大聲嚷嚷,不停抱怨,甚至發脾氣么。比起你對朋友的幫助來,父母可是含辛茹苦的把我們養大成人,可是我們又有誰會在父母做好飯的時候說聲“謝謝,您辛苦了”。大多數時候都抱怨,菜炒咸了,油放多了。試想一下,父母聽了這些抱怨該多傷心啊。如果不罵我們兩句,不也得憋成內傷,氣到吐血。
朋友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不久前,一個經常在朋友圈曬幸福的女性朋友,突然淡出朋友圈。偶爾也會在凌晨兩三點發出這樣的感慨“上鉤的魚不用喂誘餌,結婚的男人不獻殷勤”。
朋友一臉詫異的問,他對我哪好了?
你倆認識這幾年來,你連手機充電器都不知道放哪,但手機始終滿格電;
這么好的男人,看得我們各種羨慕嫉妒恨,你怎么還舍得和他離婚呢?
我微微一笑,你啊,以前可是喜歡曬幸福刷屏的;我嘛,不好意思職業病,看書向來一目十行,過目不忘!
朋友嘆了口氣,你不提以前這些事還好,一想起以前那些種種,就覺得我老公現在特別。
當初追我的時候,誠心誠意、體貼入微。不惜時間、金錢,十八般武藝,只要能用的全都用上了,竭盡所能,拼命討好我。現在倒好,就是知道挑我的刺。
嫌我天天電話發信息太黏他,動不動就抱怨我洗的衣服不干凈,炒的菜太咸,做的飯太硬。真是氣死我了。結婚前還假惺惺說,我會讓你做高高在上的女王,絕對不會讓你做洗衣煮飯的女傭。
我安慰她說,男人都是這樣的,你自己不也悟明白了,“上鉤的魚不用喂誘餌,結婚的男人不獻殷勤”。
可是最令我不能忍受的是,他現在對我居然還不如他的女下屬,他會親自為女下屬煮咖啡,還請她去吃法國大餐。和女下屬在一起就各種活躍健談,風趣幽默,回到家,就成了自閉癥患者,整天捧著手機劃拉,把我當成空氣,對我的話充耳不聞,或斥喝閉嘴。他肯定是出軌了,愛上了女下屬,我一定要和他離婚!
當然朋友的老公也很委屈,結婚前,她那么溫柔體貼,現在動輒就河東獅吼。居然還會偷偷翻看我的手機,查看我的微信聊天記錄,簡直不可理喻,無理取鬧。
那你想要和她離婚么?我問他。
當然不想,鬼才想要離婚。
那你就應該改變對她的態度。你回想一下,是不是因為你對她是去了最初的耐心和尊重,她才會無理取鬧的。
其實愛情婚姻和女人一樣,就像一朵嬌艷的花,你用心呵護她,不斷的給她澆水、施肥、剪枝、曬太陽,她才會盛開的美麗動人,如果你對她不管不問,懶得搭理,她自然就會枯萎,不是么。
我們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最熟悉和最親密的人,卻把耐心和寬容給了陌生人。
對待最親密的人,我們習慣成自然地不懂禮貌,不會溫柔,忘記感恩,不是大呼小叫,不停抱怨,就是懶得搭理。因為太過熟悉了,不知珍惜,而慢慢失去了應有的耐心和尊重。這實在是極為錯誤的心態。
即使對最親密的人也要保持應有的尊重、禮貌和耐心。這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
突然想起一對七八十歲的老夫妻,雖然兒女們都非常孝順,每個月都會給他們不菲的贍養費,但是他們卻堅決不和兒女們住在一起。起初他們會說,人老了,和年輕人很多想法和生活習慣都不一樣,住在一起麻煩,還是分開住比較舒服自在。
有一天,老人不經意間吐露真情,兒女們都很好,也很孝順,但是總覺得在他們面前就像犯了錯誤的孩子,總害怕他們會像教育孩子一樣教育我們。
“為什么睡覺前不刷牙,嘴都臭死了。”
“為什么不愛洗澡,衣服領子都成黑的了。”
“老年人不能太多肉和甜食,容易引起三高。”
雖然我們都知道,孩子們是為了我們好,但有時候看他們像訓孩子一樣,教育我們,就是心里不舒服。
其實老人的兒女們的初衷都是好的,只是有時候失去了應有的尊重和耐心,在溝通的時候忘記照顧他們的自尊。
其實老人所渴望得到愛的返養。不僅僅是豐厚的贍養費,價值不菲的衣服,他們還渴望得到子女的尊重和耐心對待。渴望你把他們當作拉著衣角不愿離開的小時候的你。如果可以,只是,20年也好。
我們之所以會對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最熟悉和最親密的人,是因為我們總覺得,最親密的人,永遠不會離開我們,即使我們犯了錯,惹他們生氣,他們不會怪罪我們。
事實上,不管是親情、友情、愛情還是婚姻,都是易碎品,一旦出現過裂縫,便很難恢復原貌。即使最親密的人,也會因為我們的不尊重和缺乏耐心而受到傷害。
我們生命中每一個最熟悉,最親密的愛人都值得我們用心去呵護。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對他們保持應有的尊重、禮貌和耐心。這不僅是高情商的表現,更是成年人的處世法則。
接納別人,成就自己
這是一種很有趣的觀點,而且更有趣的是,這個觀點常常被我的咨客們所證實。也就是說,當一個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遇見了另一個在這方面有缺陷的人時,他非但不會因感到“同病相憐”而想要接近這個人,相反,還可能出于一種類似“被戳到痛處”或“恨鐵不成鋼”的感覺而對這個人產生厭惡之情,雖然他本人并沒有意識到這就是自己討厭這個人的原因。
從心理學上講,這其實是一種“投射”效應,也就是說,當我們看不慣一個人的行為、性格時,其實是我們將內心中對于自己缺點的不接納投射到了別人身上。
我們之所以意識不到自己對于自身不完美部分的隔離和否認,是因為我們的心理防御機制為保護我們的自我價值感,而否認了我們對于自身缺點的否認。這個現象在當一個人缺乏內省精神、只會向外看時尤其嚴重。而當我們向外看時,則不需要開啟這種為了保護價值感而屏蔽負面態度的防御機制,因此當我們在心中對他人進行評判時,對自己缺點的厭惡也就表露無遺。是的,我們通常在別人身上看到的缺點都是自身同樣具有、或具有過的缺點——正是因為具有過這個缺點、親身體驗過它帶來的痛苦,才會對這個缺點如此嗤之以鼻。相反,如果是個和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的特點,那它和自身又有何干系呢?因此,看不慣別人的缺點,其實正是接納不了自己。
首先,要知道存在即是合理。
因為不論是令我們感到多么難以接受、難以理解的人或事,只要它存在著,就是遵循自然法則的,就是合理的,否則它將不會存在。
然后,要知道從本質上講,任何特點或現象都只是客觀存在著而已。所以對于這些合理的事物,我們要學會接納。
佛說:一花一世界。任何人、事、物原本都并沒有對錯、好壞的區分,是我們用頭腦擅自將黑定義為惡、將白定義為善的。如果沒有評判,它們便僅僅是兩個不增不減、不多不少地客觀存在著的顏色而已。
假如世界是一場風景,而我們都是風景畫家,那么我們所采用的不同取景角度,就是使我們看到不同風景的原因。對于同一個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如果我們抱著不同的主觀心態去思考和分析,就會形成不同的想法和認知,進而得到不同的感受。如果取景的角度失去中正,用了過于片面、負面或正面的濾鏡,那么因認知失衡而導致的心理痛苦就隨之誕生了。
所以,讓我們感到痛苦的根源其實并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們對事物的痛苦認知、拒絕接納以及錯誤抗爭——頭腦將事物認知為負面投射,這就已經邁出通往痛苦的第一步了。而如果一味在意、執著地聚焦于這些不完美的投射,則只會繼續消耗我們的正面能量,讓負面能量越聚越多,最終使我們陷入負面的身心狀態中。這就好像因為害怕污水而將水管堵住的行為一樣:正因為閉塞不能容臟,反而讓污垢在水管里越堵越多。
這個時候,要想起上善若水的智慧。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故無尤。
看待周圍的人、事、物也是一樣。如果我們看到了別人的缺點,那么只有能夠接納這個缺點,才反而不會被它所影響。大海不會挑選河流來接納,而是清濁兼收。如果我們有了大海般包容一切的胸懷,養成容納百川的氣度,就不會成為被淤泥堵塞的死水。
當找到答案后,則可以繼續對它們說:謝謝你提醒了我這些。我現在了解你的感受了。今后我會用更成熟的方法照顧好自己。你已經可以離開了。
佛祖說,所有的相遇都是一種必然的,沒有誰無緣無故走近你的生命。所有請珍惜所有你生命中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接納了別人,成就自己。畢竟,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事是絕對的,不是嗎。
感謝傷害你的人
感恩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煉了你的心志;
感恩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
感恩鞭撻你的人,因為他清除了你的業障;
感恩壓抑你的人,因為他拓展了你的心胸;
感恩身邊的小人,因為他讓你學會了生存;
感恩曾經的男人,因為他讓你學會了保護;
感恩嫉妒的女人,因為她讓你學會了包容;
感恩愛你的人,因為他讓你懂得了什么是愛。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感謝所有的好人、壞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
有一本書曾經這樣寫道: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會經歷這樣那樣的煩心事,這些事總是會折磨人的心,使人不得安穩。尤其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剛在社會中立足,還未完全成長起來,卻要承受這個社會的種種壓力,比如待業、失戀、職場壓力等的折磨。而且大學生本身又是一個敏感脆弱的群體,往往在這些折磨面前束手無策。
其實,世間的事就是這樣,如果你改變不了世界,那就改變你自己吧!換一種眼光去看世界,你會發現所謂的“折磨”其實都是促進你生命成長的“清新氧氣”。
人們往往把外界的折磨看做人生中純粹消極的、應該完全否定的東西。當然,外界的折磨不同于主動的冒險,冒險有一種挑戰的,而我們忍受折磨總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人生中的折磨總是完全消極的嗎?清代金蘭生在《格言聯璧》中寫道:“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見識;容一番橫逆,增一番氣度。”由此可見,那些挫折和橫逆的折磨對人生不但不是消極的,還是一種促進你成長的積極因素。
生命是一次次的蛻變過程。唯有經歷各種各樣的折磨,才能拓展生命的厚度。只有一次又一次與各種折磨握手,歷經反反復復幾個回合的較量之后,人生的閱歷才會在這個過程中日積月累、不斷豐富。
在人生的岔道口,若你選擇了一條平坦的大道,你可能會有一個舒適而享樂的青春,但你會失去一個很好的歷練機會;若你選擇了坎坷的小路,你的青春也許會充滿痛苦,但人生的真諦也許就此被你打開了。
蝴蝶的幼蟲是在一個洞口極其狹小的繭中度過的。當它的生命要發生質的飛躍時,這天定的狹小通道對它來講無疑成了鬼門關,那嬌嫩的身軀必須竭盡全力才可以破繭而出。許多幼蟲在往外沖殺的時候力竭身亡,不幸成了飛翔的悲壯祭品。
有人懷了悲憫惻隱之心,企圖將那幼蟲的生命通道修得寬闊一些,他們用剪刀把繭的洞口剪大,這樣一來,所有受到幫助而見到天日的蝴蝶都不再是真正的劇情精靈 它們無論如何也飛不起來,只能拖著喪失了飛翔功能的雙翅在地上笨拙地爬行!原來,那“鬼門關”般的狹小繭洞恰是幫助蝴蝶幼蟲兩翼成長的關鍵所在,穿越的時候,通過用力擠壓,血液才能被順利輸送到蝶翼的組織中去,唯有兩翼充血,蝴蝶才能振翅飛翔。人為地將繭洞剪大,蝴蝶的翼翅就沒有了充血的機會,爬出來的蝴蝶便永遠與飛翔絕緣。
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恰似蝴蝶的破繭過程,在痛苦的掙扎中,意志得到磨煉,力量得到加強,心智得到提高,生命在痛苦中得到升華。當你從痛苦中走出來時,就會發現,你已經擁有了飛翔的力量。如果沒有挫折,也許就會像那些受到“幫助”的蝴蝶一樣,萎縮了雙翼,平庸過一生。
只有經歷過風雨,才能增長經驗,你才能離成功更近一步。
包容一分鐘演講稿篇四
寬容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美德。寬容不是膽小怕事,而是海納百川的大度。
下課了,我朝黃智建喊道:“你的末日要來了!”便朝他撲過去。他倒機靈,一個勁地往教室外沖,我就在他后面窮追不舍。他穿過走廊,下了樓梯,我也加快了速度,眼看著就要追上他時,上課鈴響了,我只好憤憤不平地回到了教室。
第二天,我來到教室,笑瞇瞇地和黃智建打招呼,揚揚手中的素描本說:“瞧,弄好了!”黃智建先是一驚,繼而摸摸腦袋,不好意思地笑了。課間,我們又玩在了一起,昨天的事情我們誰也沒再提了,我覺得,我們之間比以前更親密了。
經歷了這件事情,我深深地感悟到:寬容是清泉,能讓枯萎的花重新綻放;寬容是陽光,能融化心頭的堅冰;寬容是一首詩,能讓我們享受和諧之美。
包容一分鐘演講稿篇五
大家好。
很榮幸今天能夠站在這里發言,同大家分享我感觸最深的人物。
《淮南子》有言:“大足以容眾,德足以懷遠。”其中,“容”便為包容。何為包容?“何以處眾?寬以接人,恕以待人”,是林逋眼中的`包容;“能容小人,方成君子”,是馮夢龍眼中的包容;“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是弘一大師眼中的包容。包容是一種雅量,也是一種風度。
就像故事中的公子小白,他在與公子糾爭奪君位期間,被管仲用箭射中衣帶鉤,險些喪命。可當他成為一國之君后,卻不計前嫌,在鮑叔的推薦下,重用管仲,終成一代霸業,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人生在世,白云蒼狗,錯錯對對,恩恩怨怨,終不過是日月無聲,水過無痕。試想,若是公子小白仍計較當初管仲對他的一箭之仇,不肯重用管仲,他又怎會成為被后人稱贊的齊桓公?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于我,齊桓公的包容更令人欣賞。
由此可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要包容別人的過錯、才華,方能成就自己。
回眸當下,我們唯有學會包容,方可獲得別人的尊重。我們生活在一個繽紛多彩的世界,每個人的個性不盡相同,任何人都無法將自己的思想觀念、行為規范強加于人,而我們又必須共同的學習生活在一起,這就是需要我們學會包容。面對勝利者,我們要包容其成功;面對發財者,我們要包容去富有;面對與自己觀念不同者,我們要包容其差異……我們要包容別人的優秀、機遇和觀念,甚至還要包容別人的疏狂,冷漠和孤僻。心寬萬物,方成大海。
人是如此,國家亦然。漫漫歷史長河中,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是中國被西方列強侵略的屈辱史,而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并未仇視那些曾經侵略過我們的國家。而是以一顆包容之心,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經濟特區的設立,無不體現了中國包容的大國形象。國納百川,而鑄強國。
包容并非喪失原則,姑息縱容。而對那些損人利己觸犯道德底線的言行,我們要采取合理的手段予以懲罰,絕不能縱容。
“立身以立學為先,讀書以讀書為本”,書中不一定有“黃金屋”“顏如玉”,但一定有為人處事之道。他會讓你見識管仲的賢能,懂得鮑叔的謙虛,學會齊桓公的寬容……去閱讀吧,你將體會到書籍的無窮魅力!去閱讀吧,你將走進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去閱讀吧,你的氣質來源于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
我的發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