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寫好演講稿,首先必須要了解聽眾對象,了解他們的心理、愿望和要求是什么,使演講有針對性,能解決實際問題。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演講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演講稿模板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拖延癥演講稿英文篇一
這個暑假,利用零碎時間,斷斷續續讀完了一本《拖延心理學》。作者是簡。博克和萊諾拉。袁讀完以后,發現其中所講的許多道理,可以應用于我們的日常教學上。
首先,拖延是很多人都面對的問題。我們的學生中也有很多人在拖延。最常見的就是遲交或者不交作業。而老師們,日復一日的面對著學生的在這種行為。
讀完了這本《拖延心理學》以后以后,發現拖延其實是許多人都在面臨的問題。而且,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改變和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拖延問題越來越常見。拖延的成因也有許多,比如完美主義傾向;比如對時間的感覺不切合實際,對任務的難度和需要的時間量過于樂觀,缺乏充足的估計;比如對做事的步驟缺乏詳細的了解和預期,不能很好的啟動任務;比如對完成任務的悲觀;比如企圖一下子徹底完成任務,而不知道分步驟一點一點解決。
讀完了《拖延心理學》和《少的力量》這兩本書以后,我決定做一個實驗,檢驗書上的觀點。
試驗的課題就是《高位剎車燈安裝diy》。
我曾經買了一個高位剎車燈,可是放在那里幾個月也沒有安到車上去。一直想安,可是一直沒有動手,就這樣耗著。下決心要把剎車燈安上。可是實際啟動任務以后,書上所描述的問題果不其然出現了。
實驗過程如下:從早上10點開始。原本估計安個燈兩個小時就差不多了,可是實際上弄了一天。首先這個燈沒有說明書,也就沒有接線定義。于是為了避免走彎路,先花時間在網上查找類似的20led高位剎車燈的信息和別人安裝的經驗,結果大概花了一個小時,也沒有查到有價值的信息。沒有辦法,自己用12v電源做試驗,摸索接線的定義,加上中間家里一些雜事打擾,花了一個小時,把接線定義找出來了。這樣,兩個小時就過去了,時間從上午10點走到了中午12點。然后把車上大燈拆下來,研究從何處破線,在車上做試驗,確定各燈位置和走線。然后在拆下來的大燈上做上標記,繼續上網搜索別人的接線辦法,思考接線方案。用紙筆記錄下來,標上序號,同時在線上做上標記,把延長線接上,并用自粘膠帶纏好,外邊再包上絕緣膠布。這樣時間就到了下午一點。然后吃吃午飯,一點多開始安裝。中間加上解決各種細節,比如放倒座椅,拆下護板,安大燈,走線,接線,接左大燈,時間不知不覺過去,等到弄好,已經到了下午4點了。
這次實驗結果,總共耗時6個小時。原來計劃從早上9點開始動工,12點之前完工的。這還是自己在最快兩小時搞定的基礎上多留了一點時間。可是,我自以為的正常估計,在現實面前碰的粉碎。實際花費時間恰恰是預估的兩倍,因為那個理想時間是一切都順利的最理想情況,可是現實中理想情況是很少發生的。幸虧這次試驗是利用假期做的,否則,實驗還真完不成。
學生是否對于完成任務的難度和需要的時間過于樂觀,從而一旦不能按照預想完成,就產生挫敗感?學生是否對完成任務的步驟清楚明白,而不是籠籠統統?學生是否有一個清楚的時間觀念,知道時間是有限的,必須把有限的時間花在最有價值的活動上?這些道理,如果學生能夠明白,那么不僅僅有助于他們完成學業,更有助于他們將來在事業上的成功,為他們將來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礎,受益終身。
拖延癥演講稿英文篇二
大家上午好!
上臺前,我做了一下思想斗爭,想著要不要和大家講這件事,畢竟這不是什么露臉的事,最后我決定,要講!
有這么兩句話,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一句是“車到山前必有路”,一句是“船到橋頭自然直”。有人說這是終極的人生智慧,我要說這是拖延癥患者自我麻醉的精神毒物,這樣的想法是萬萬要不得的。
為什么這樣講呢?先說說我自己吧。相處這幾天,大家都知道我在單位是副處長,但是,你們不知道,上個月我曾與處長失之交臂。當時,我們單位五個人參加競聘,其中比較有競爭力的有三個人,我就是三個中的一個。無論從工作業績還是群眾評價看,我應該是眾望所歸的。但是,事與愿違,最后,我輸了。
我輸在了演講。我的競聘演講做得比較刻板,沒錯話,沒毛病,但是也沒新意。而另一位同事講得是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特別吸引人。最后綜合評定,他比我多一票。這樣被淘汰下來,我特別郁悶,特別不甘心,也特別后悔。
因為,早在一年多以前,我就在網上看到過“張嘴就來”的演講培訓介紹,當時也動過心思想學,但又一想,這又不是什么要緊事,不急,看看再說吧。就這樣,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一拖再拖,拖成了這么個結果。
說起這段經歷,我不由得想到一個小故事。故事講的是:有三個人結伴而行,上帝為了考驗他們,在他們前進的途中設置了一座獨木橋,橋下是萬丈深淵。第一個人到橋前,想都沒想,大步流星地過去了。第二個人看看窄窄的獨木橋,再看看橋下的深淵,害怕,不敢過。最后在第一個人的鼓勵下,上了橋,盡管在橋中被一根刺劃破了腳掌,也還算是有驚無險地通過了。可第三個人卻死活不敢上橋。這時,天漸漸黑下來了,身后響起了凄厲的狼嗥,他被逼得沒有了退路,只得壯著膽子,顫顫巍巍地上了橋,可沒走幾步,就掉入了萬丈深淵。
天使看到這一幕,不解地問上帝:為什么讓第一個人順利通過,給第二個人制造了點小麻煩,卻讓第三個人墜入深淵?上帝說:我無非是想告訴人們,在困難面前,回避的時間越長,付出的代價就越大。
朋友們,車到山前不一定能有路,船到橋頭也不一定直,自助者天助。無論是面對困難、機遇、抉擇或者是其他問題,你必須迅速地迎上去,拖不是辦法。在等等再看,過過再說的惡性循環中,我們喪失的或許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或許是敞開心扉的最佳時機,或許自我提升的最佳時機。最后,我想用一句話和大家共勉,拖延是大敵,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不要拖延,不要用后悔去為自己的拖延買單。
謝謝大家!
拖延癥演講稿英文篇三
開場:同學們好,老師好。相信絕大多數同學都聽說過這樣一個新名詞——拖延癥。顧名思義,所謂拖延癥,就是指事事都會無意識的拖延。也許本來做好了詳細的計劃,一到實行的時候,就想著,再等一會 ,等一小會。等著等著,這件事就那么過去了。
曾經有一位叫做錢鶴灘的學者寫過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從某一方面來看,拖延癥無疑壓制了一個人的執行力。本來無關緊要的事,日積月累下來就做不完了。說到這里,我想做個小調查。各位同學認為自己有拖延癥的,請舉一下手。那請問,這些舉手的同學,你們是否認為拖延癥阻礙了你們的計劃,壓制了你們的執行力。
其實,根據調查發現。拖延癥大多來自一定的時間限制。假如一件不大不小的事,給你10天去完成,幾乎絕大多數人都會無意識選擇拖延,因為大家都認為,這件事既然無足輕重,一定很容易就辦到,等期限快到的時候再去做也不遲。結果到了第八天,第九天甚至第十天你才去做這件事,本來慢慢做可以非常漂亮并且輕松的完成任務,卻因為拖沓導致任務完成倉促,虎頭蛇尾。甚至需要外力的幫助去草草解決。
我自己本身是一個拖延癥十分嚴重的人。我相信班里有很多同學都和我有著相同的困擾。一到放假的時候,之前明明做好了許多的計劃,計劃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在這個時間段做什么,我要幾點起床之類的雜事。可一到實行的時候,就變成了:現在才幾點幾點,我還可以再多睡一會。今天是放假第一天,要不就給自己放松一天吧。這個時間段應該用來休息啊,還是待會再做吧。這樣的情況下,結果往往是,哪怕坐在地上發呆一整天,也不愿意去執行原本的計劃。更多的情況是,假如今晚數理化政史地六科作業,肯定有一部分同學這么想:政史地可以直接抄答案,我先寫這些吧,數理化我要留著好好做。可實際的情景是,我抄完了政史地作業,看向鐘的時候發現,啊,都這么晚了,算了,數理化明天再做吧。到了第二天早上,原本計劃好哪怕作業不交也要認真寫完,可實際上,在倉促的交作業熱潮中,不聽話的手還是伸向了答案,抄完之后,陷入了深深地自我譴責中。
所以,綜上所述,拖延癥帶來的負面作用更多的表現在給自己帶來壓力,負罪感,效率低下,還有人們對你不能完成任務的不良評價。而且,在這樣的負面作用下,往往會產生惡性循環,導致進一步的拖延行為。
通常情況下,人做選擇依循兩個原則:或者是追求快樂,或者是逃避痛苦。你覺得上學無趣,所以會遲到,但是你跟喜歡的人約會就不遲到;老師來檢查,你就不會遲到,老師一不來,你就昨天晚上忘了訂鬧鈴,或者鬧鐘沒有響。對于你不想做的事情,你有排山倒海的理由拖延它;對于你事關重大的事情,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你也在所不辭。
當然,有時拖延癥也有積極地一面。一件事情拖著拖著,我們干脆就不做了。這也是拖延癥的價值:通過它,來區別事情的重要性。我常常覺得,有的時候我們是自動選擇了“拖延”這樣一個方式,以來激活自己的創造力。我現在就制定好復習計劃,可實際上,我到了考試前一天才開始背書。但往往這種抱佛腳的行為卻出奇的有效,所以我認為,我不怎么努力不怎么拼命也可以做的和那些努力的人差不多。雖然知道這種想法不正確,我的知識也沒有努力的人鞏固,可我還是忠于這種想法,這就是拖延癥。
對于拖延癥來說,最糟糕的,是在拖延的時候,憧憬忙碌的狀態,在忙碌的時候,去悔恨當初自己的拖延。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皮爾斯·斯蒂爾教授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拖延公式“u=ev/id,戰拖=信心*價值/沖動*回報延遲。
是否拖延,其實本質上來講,就是你愿意付出的代價,和你的獲得之間,你做一個選擇。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拖延癥演講稿英文篇四
我是個有拖延癥的人吧。
每次deadline的日子漸近,我都會如臨大敵。緊張、恐慌、手心發汗……望著堆積如山的任務,我感覺生命的盡頭莫不過如此。事情在我身上,總是做得如此匆忙,那些名人雅士做事情的從容不迫,干凈利落,似乎從來都沒有在我身上上演過。我大概真的有拖延癥吧,不然為什么會在百忙的期末復習中居然還抽出時間,默默在萬馬奔騰的圖片中數著到底有多少只馬,這種無意義而又浪費時間的事情究竟荒廢了我多少生命?我其實是認真的,每件事情的開始的時候,我都嚴陣以待,并且積極做計劃,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是那種看著計劃一點點完成,產生的那種奇大無比的充實感是讓人興奮的。有時候,累了一天,真的很辛苦,“反正已經完成這么多了,為什么不放松一下自己呢?剩下的那點晚點再做也不遲啊!”這類念頭會一點點吞噬我全部的意志。然后居然就可以開始肆無忌憚,無憂無慮的玩耍!好吧,我真的有拖延癥。正如我現在這樣,在截稿日期的壓力下,依然在找著各種各樣的借口去回避。到頭來卻又是頂著壓力在期限之內瘋狂的壓榨自己。如此循環往復,這不就是玩也沒玩好,學又沒學成么?在關鍵時刻將自己的時間精確到秒,就為了擠出那么一點時間去逃避那些真正需要被完成的事;原定12:35分開始復習,抬頭一看表,12:36了,那要不就等到12:40這個整數再開始吧!于是時間就這樣悄無聲息的流逝了,這難道還不是拖延癥么!
我是個有拖延癥的人啊!
無數次的經歷都已經讓我深深感受到了痛苦和懊悔。回憶一下以往的經歷吧,多少次的輾轉反側,多少次的夜不能寐,所有的根源都是拖延癥。這種感覺就好比我的腦子里住著一個思考者,他知道真正重要的事情有什么。還有一只喜歡享樂的猴子!他喜歡做一切放松的事情,哪怕這些事情沒有任何意義也并不是我真心想做的事情,只要能夠減輕我的焦慮,它就是值得猴子去做的事情。這些逃避的事情,為的都只有一個目的,降低我自己對拖延本身的罪惡感,從而也會放大那些已完成部分的成就感,然后就越拖越多,最終就陷入了拖延的怪圈,將大堆的事情留給了理性的思考者默默苦惱。過往的曾經留給我的只有虛無的傲慢。我堆積了狂妄,以為一切都可以在最后的一刻搞定;我堆積了無知,在自我的滿足里做了井底之蛙;我堆積了愚昧,在時光的空白里迷失了自我與方向。
拖延癥,這一次,我想真正和你說再見,不,永別!
拖延癥演講稿英文篇五
這幾天把《終結拖延癥》這本書讀了一遍,感覺這本書寫得非常好,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讀后感。
所謂拖延的意思就是把事情不斷延后,卻遲遲不去做。有的人認為時間有的是,明天可以再開始“記得有句古詩說得好”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無論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我們總認為時間還有很多,離最后的時間還很遠,我們總會拖延到最后遲遲不肯行動。
讀了這本書中我了解到常見的拖延思維有哪些: 1.時間有的是,明天再開始。
2.我不知道如何下手,還是先準備準備吧。3.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我要準備得更充分。4.我覺得我會失敗.....不管你是否有拖延的行為,是否存在拖延思維,最重要的是能否覺察到自己正在拖延!對拖延的覺察是戰拖的第一步。如果一個人明明在拖延,卻否認自己在拖延,并繼續拖延下去,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而在這本書當中,作者建議:通過寫拖延日志增進對拖延的覺察。拖延日志就是記錄拖延的詳細情況,如拖延的事情,拖延的結果,拖延的借口,拖延的情緒變化等等。當具備對自己思維的覺察力時,我們就可以在拖延思維出現之時,通過自己激勵、自我辯論,同時利用新的思維模式去替代拖延思維。下面我舉一個我的例子以堅持早起床為例吧,”今天早晨六點定點鬧鈴響了,時間太早了,還是再睡會吧明天再堅持六點起。不行一定要起床,因為六點起床洗臉刷牙做飯送孩子上學時間剛剛正好,而且我不用再著急開快車了就算遇上堵車孩子上學也不會遲到了。
我們真正邁出第一步很難,我們總是存在著拖延。在我們還沒有養成好的習慣時拖延思維不斷地給我們的情緒和內心增加壓力,分散我們的注意力,然后趁虛而入,使我們變得又拖延了。
針對拖延引發的情緒,書中的建議就是培養對這些情緒的忍耐能力,進而鍛煉出”情緒肌肉“,這確實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卻很痛苦。
3)不必準備太充分,一旦發現自己在準備上花太多時間,就跳過準備,直接行動。
6)利用僅有的10分鐘時間;
拖延癥演講稿英文篇六
即將上初二的小海是個很有志向的少年,夢想長大后成為一個的航海科學家。但他就是做事特別拖拉,什么事一定要拖到最后一分鐘才做,不管要做的事是簡單還是困難。
放暑假期間,每天早上小海都想早點起,將鬧鐘、手機定在8點響。可是到了8點,手機、鬧鐘同時響,他不想起床,再把鬧鈴調到9點。9點鬧鈴響起,他又再調……最后總是拖到中午才起床。平時上學時,同學們背后都叫他“遲到大王”。
這兩天,面對各科還有很多暑假作業未完成,小海下定決心盡早開工,但開工前還是先看看電視或上一會兒網,心里雖然很焦慮,但還是想“再等等”。
心理咨詢師章劍和分析,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人:當天該做的事情總要拖,雖然心里著急,可行為上卻總是拖拖拉拉,直到實在拖不下去了才臨時抱佛腳。這種拖延癥是一種“心靈的感冒”,拖延時間的心理會使一個人在現實中變得懦弱。 改變拖延行為的最有效辦法就是從現在開始,立即采取行動。把任務劃分成一個個可以控制的小目標,并嚴格按計劃執行,改變拖拉癥是完全可能的。
拖延癥演講稿英文篇七
今天,我想和大家來說一說在現代社會中,十分普遍的一種“絕癥”——拖延癥。
拖延癥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后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后推遲的一種行為。
相信大家在平時生活中都有這樣的體驗:下周要月考,英語單詞還沒有背熟,但還是不能翻開英語書好好地背單詞,總想著“還有一個禮拜”、早著呢;或者語文要看的古文字詞義還沒記牢,明明手上沒有什么事,寧可翻開小說看幾眼,或者拿起手機玩一會兒游戲,都不愿意翻開課本。總要拖到最后幾天、甚至最后一天才翻開書,嘴里念叨著“來不及了來不及了”、一邊后悔為什么沒有提前復習。這樣臨時抱佛腳、很有可能被佛一腳踢開。考試結束之后,痛定思痛、下定決心,下次考試一定要好好復習;然后呢?然后下一次還是被拖延癥扯斷了后腿。如此循環、周而復始。
對于這樣的事我深有體會。就比如這次演講,在半個月前我就開始想講什么,但是總想著這周是男生講,有一個周末的時間來準備,沒有關系;或者就算這周是女生講,但是輪不到我,還有時間。就這樣一直拖拖拖,直到昨天我才決定,用自己血淋淋的教訓,作為今天演講的話題。
我們都知道拖延癥有多么嚴重的后果,那有什么解決的方法呢?一位心理學家尼爾·菲奧里有一本書叫《戰勝拖拉》,書中提到這樣一個方法,叫“逆向日程表”法。簡單來說,就是從最終完成任務的那個日期算起,往前推,到哪一天該完成哪一階段,一直逆推到當下。這樣就不會沒有緊迫感;同樣,一個巨大的任務被分割成小部分,看起來也會輕松一些、人的畏難心理也會減輕。
還有一種方法被叫做“番茄工作法”,這個方法來源于一個番茄計時器,這個計時器每30分鐘會報一次時。實驗者在這30分鐘內分配休息和工作的時間,每30分鐘被稱為一個“番茄時間”。經過很多次實驗后,人們發現,25分鐘工作和5分鐘休息是比較合理、容易被人接受的;也可以讓人專心工作、不被誘惑分散注意力。
那到現在,我的演講也基本結束了。希望可以給大家、同樣也是給自己一些克服拖延癥的好的建議;也希望下次輪到我演講時,別再準備得如此倉促。謝謝。
拖延癥演講稿范文精選系列,如果你喜歡可以下載全文。
拖延癥是種惡習,幾乎曾經發生在每個人的身上。因此想要提升執行力,首先我們得學會如何治療拖延癥,不要等到火燒眉毛了,才知道如何去處理一件事情。那么如何提高個人執行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拒絕拖延癥。
拖延癥狀歸納為五點:
1、面對事情無從下手時,有目標、有方法、缺乏步驟!(猶豫型)
2、在做事的過程中缺乏思考,缺乏技巧,總是結果不好,后悔。(沖動型)
3、定下目標,就是做不到,缺乏執行力或者堅持,光說不練。(懶惰型)
4、沒有目標,沒有激情,不知道該往哪去,混一天是一天。(迷茫型)
5、有了目標,有計劃,但總是被他人影響,最后總是偏離自己的目的,甚至做了完全相反的結果。(盲從型)
克服拖延,提升執行力:
一、掌握方法,做正確的事。很多人之所以行動力不足,部分原因是在已有目標和方向的前提下,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因此導致辦事效率低下,手頭事物的序列混亂、復雜、思路不清晰,因此對于事務的進行非常不順利,久而久之變成了拖延,這屬于執行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方法,導致進度緩慢低下。
二、學會排列事務序列以及進行時間管理。專門針對注意力分散,思維跳躍的人。對于這類人需要學會“番茄工作法”,就是將時間分成一個又一個的番茄塊,盡可能讓時間形成塊狀而非碎片化的方法,以達到高效的目的。在排列事件方面,需要按照嚴密的邏輯順序一步步的來,比如我要解決某個問題,第一步并不是去馬上提出解決方案,而是盡可能的先收集各類信息,進行綜合的分析處理,才能找到解決方法。
三、學會拒絕。在工作中不必馬上回復的信息和被人要求幫助常常都會影響效率,引起拖延,而拒絕別人是一個高效能人士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而這個能力卻是大多數人都不具備的,在某些事情會影響到自身情況下,一定要學會用或硬或軟的方法拒絕。
四、目標合理。想要在工作中更加順利的完成任務,首先目標要合理。贏家往往都是盡可能的完成每個小目標,從而促使全局發生質的改變。目標不合理的情況下,即使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在完成小目標時也會備受壓力。如此容易導致對長遠目標喪失信心。最佳狀態應該是每完成一個小目標還有余力,這樣可以產生一種得勝者的快感。
拖延癥演講稿英文篇八
日歷上正月初七四個鮮紅的大字徹底刺痛了我的眼,可我的拖延癥又開始發作了!
雙手一筆一劃,一點點地寫著,如螞蟻慢行。本子上的筆畫也是一點一點的顯現出來。“滴答滴答”時光的匆匆溜走聲傳入我的耳中,我還一厘米一厘米的挪動著我的右手,被困在左手下的紙張被我手上的力量壓得“吱吱”直叫疼。自己的手就像是蝸牛一樣,一絲一絲吐著粘液,手才得以慢慢地努力滑動。
“吱!”一聲嘶啞的推門聲,傳入耳畔,我連忙加速胡寫了一通:大事不妙,媽媽來檢閱啦!
隨后,就是一聲沉悶的響聲,只覺手上像打了辣椒水,火辣值為百分之二百,肉體上的疼痛和內心的絞痛結合在一起,自己立馬被打趴下了。
隨后,又是一陣火車的轟鳴聲:“劉心熠卓,你怎么那么……真不讓人省心……”媽媽捂著胸口,臉色也由紅轉白。
那一陣陣的責備聲以及媽媽痛苦的模樣,鞭打著我的心,我心中像倒了一壺開水,翻滾著、沸騰著:慢,是一種病,我一定要與“病魔”抗爭!
窗上的冰霜顯現出五棱柱般的花紋,那花紋閃著亮光,仿佛是一枚勢不可當的盾牌,也詮釋著我意志的堅定!
我的右手,似乎被我的意志激活啦,開始一步一步一點一點提高速度,仿佛我手上裝了一臺電力馬達,一點一點提高時速。
手上的筆桿,不住揮動,卯足了勁兒,往前,往前,再往前!筆尖下生出了一朵朵曼妙的藍黑色的花。
“好啦”!一聲激昂的叫聲爆炸在半空中,我欣喜若狂,不禁掩面痛哭,我終于戰勝了這“頑疾”——拖延癥,再見啦!
拖延癥演講稿英文篇九
之前曾對時間管理的知識很感興趣,當然也是為了針對拖延問題,看了諸如網上流行的所謂華為內部時間管理的培訓課程等等,好像沒有什么效果。讀了這本書,讓我有了新的認識,引用書的原文——“拖延從根本上來說并不是一個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問題”。
其實寫這本書的讀后感非常難。首先這本書并不好讀,可能跟語言有關,畢竟是譯著,既要考慮語言方面,又要考慮專業方面,而且案例都是國外的,會有種疏遠感;另外這本書并不像小說或其他文史類的書,心理學方面的書我還是第一次讀。但是書里分析拖延心理的狀態、成因等,讓人覺得說是在說我自己,“于我心有戚戚焉”。所以,下面的所謂讀后感,其實就是摘抄加想哪兒說哪兒。
這段引文有沒有感同身受?
文中總結了拖延的“心路歷程”,叫“拖延怪圈”:
1)開始新的任務前,信心滿滿,“這次我想早點開始”;
2)早點開始的時機錯過,“我得馬上開始”;
3)時間又過去了,“我不開始又怎么樣呢?”;
4)安慰自己,“還有時間”;
5)早點開始做事的良好意圖沒有實現,內心絕望,“我這個人有毛病”;
6)臨近結束,“最后的抉擇:做還是不做”;
7)不論任務最終是做了還是沒做,“我永遠不會再拖延!”
拖延者往往都是完美主義者。文中介紹了心理學上的“完美主義”的分類——適應型和適應不良型。前者是對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現能夠與之相符。后者是對自己要求很高,但卻對自己不抱希望,對自己的要求和對自己表現的期待之間存在一種矛盾。這種分類對于我來說也是很新穎的,果然心理學上看問題的角度就是不一樣。這種完美主義應該就是與前面說的拖延癥成因之“目標和酬勞太過遙遠”相對應的。完美主義都往往要求很高,而又正好是適應不良型完美主義者,就容易出現拖延了。
在第9章《你是怎樣變成一個拖延者的》中,有一節標題“家庭態度:拖延的成因”,介紹了家庭態度對人心理成長的影響,在接下來的一節講述了五種家庭傾向和與之相伴隨的內心恐懼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施壓、懷疑、控制、依附、疏遠。
書中第四部分,用長達五章的內容來闡述征服拖延之戰。我個人覺得還是有些空泛,但還是簡單整理在這里。我相信兩位作者都是心理學專家,可能更擅長針對具體的拖延癥制定具體的措施,而把這些具體措施抽象化之后,就變得很空空泛了。
征服拖延之戰之前,先進行盤點,盤點自己身上的拖延問題。盤點自己存在的拖延現象,分析這些拖延帶來的外在的和內在的后果,盤點自己為拖延找的借口。
對付拖延的有力武器是明確的目標與可行性的計劃。作戰方法有學會怎么判斷時間、學會“接受”和“拒絕”、利用你的身體減輕拖延(運動,鍛練身體)。
書的最后部分是拖延技巧匯編,總結一下:
1、確立一個可操作的目標,要可觀察具體而實在的,而不是那種模糊而抽象的。
2、設定一個務實的目標。(好像跟1有重復)
3、將你的目標分解成短小具體的迷你目標。
4、現實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對待時間。
5、只管開始做!不要起一下子做完事件事情,每次只要邁出一小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利用接下來的15分鐘。
7、為困難和挫折做好心理準備。
8、可能的話,把任務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
9、保護你的時間。學會怎樣說不,不要去做額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
10、留意你的借口。不要習慣性的利用借口來拖延,而將它看做是再做15分鐘的一個信號。或者利用這個借口作為完成一個步驟之后的獎勵。
11、獎賞你一路上的進步。將獎賞聚集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結果。
12、將拖延看成一個信號。停下來問自己:“拖延傳遞給我的是什么信息?”記住:你能夠做出自己的選擇。你可以拖延,你也可以行動。
總之,拖延是個心理問題,了解這方面的知識,為的是更好地與自己相處,面對拖延的挑戰,學會接受,學會行動,讓自己的心理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