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蓬萊閣景區實訓的心得體會篇一
長島風景區南臨蓬萊,北接旅順,自然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島嶼周圍有星羅棋布的港灣,眾多的海水浴場,還有千姿百態的奇礁異石,素有“海上仙境”之稱,它與蓬萊被列為蓬萊長島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長島無島不秀,無島不奇,是一處天然的海上大花園。著名的景點有:半月灣、九丈崖、廟島、龍爪山、寶塔礁、珍珠門、砣嘰島等。
長島地處黃渤海交匯處,是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由32個島嶼組成,島陸面積5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8700平方公里,人口5.2萬。
長島歷史悠久,有距今6000多年被譽為“東半坡”的大黑山北莊遺址和中國北方建造最早的媽祖廟---廟島顯應宮等,是我國海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長島海域遼闊,水產資源豐富,盛產30多種經濟魚類和200多種貝藻類水產品,被譽為“中國鮑魚、扇貝、海帶之鄉”。
1984年省政府長島召開海島工作會議以來,長島縣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在全國率先實施了“耕海牧漁”發展戰略,實現了從捕撈為主到養殖為主的根本性轉變,海島經濟迅猛發展。1992年,成為山東省第一個小康縣,1993年進入“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2002年以來,長島抓住省政府現場辦公會的有利時機,著力培育三大特色產業,海島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著力培植特色產業,優化經濟結構調整。
達20多萬噸;以風力發電、生物制藥為龍頭的生態產業發展新框架逐步形成,風電總裝機容量達10萬千萬時,營運規模位居全省首位;通過整合資源、優化環境以及“漁家樂”旅游項目的興起,帶動了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2006年各景區接待游客128萬人次,旅游直接收入3.6億元。先后榮獲“國家級自然長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首批工農業旅游示范點”、“中國十大最美海島”、“中國十佳避暑勝地”等稱號;三年累計投資6億多元,高標準推進舊城改造、電網改造、海水淡化、陸島交通碼頭等工程,加快了“山東海上明珠”建設步伐。漁村居民收入大幅增長,漁民人均純收入7052元,增長17.4%;城鄉居民人均儲蓄2.5萬元,增長10.3%。列全國16個海島縣首位。
蓬萊閣景區實訓的心得體會篇二
蓬萊奧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熱議的話題。作為一種神秘的現象,存在并不斷發生的疑問引發了很多人的思考,而我也不例外。最近,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一番思索和探討,并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在此,我將分享我的觀點,希望能夠幫助其他人對蓬萊奧問題有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蓬萊奧問題的背景和實質。蓬萊奧問題是關于人類壽命的疑問,即人類是否存在可以超越正常壽命的方法,從而實現永生。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到古代,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和理論。蓬萊奧問題在當代社會被廣泛關注的原因之一是,現代科技的發展為人類的生命延長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因此,人類對于超越壽命的渴望和探索也隨之增加。然而,將這個問題變為現實卻遠非易事。
其次,我們需要認識到蓬萊奧問題背后的挑戰和難點。即使科技的發展為實現延長壽命提供了契機,但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要超越壽命,首先需要克服生物學上的限制,如細胞老化、免疫系統衰退等。此外,我們還需要解決人類社會、倫理、心理等方面的問題。隨著壽命的延長,人類所面臨的新問題也在不斷增加,如人口老齡化、資源分配不均等。因此,超越壽命背后的挑戰是巨大而復雜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
進一步地,我認為,超越壽命的探索并不僅僅是為了追求個體的永生,更重要的是對于生命的思考和探討。我們應該意識到生命是有限的,人類面臨生死的事實是無法改變的。超越壽命的探索只是一種對于生命意義的反思和思考,是人類對于生死的探索和嘗試。因此,我們不應該一味地追求延長壽命,而是應該更多地思考和珍惜現有的生命。我們可以通過追求事業、追求愛情、追求美好的人際關系等來實現內心的滿足和平衡。
最后,我要強調的是,盡管超越壽命是一個復雜而困難的問題,但我們應該保持對未知的探索和思考。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了巨大的變革,讓人類走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我們不應該被困住在傳統的思維框架里,而是要敢于挑戰現狀,勇于探索新的可能性。只有不斷地追尋和思考,才能更全面地認識和理解人類的生命和宇宙的奧秘。
綜上所述,蓬萊奧問題是一個充滿神秘和挑戰的存在,引發了人們的無盡思考和探索。盡管超越壽命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但我們不能停止對于生命的思考和追求。我們應該通過珍惜現有的生命,思考生命的意義來尋找內心的平衡。同時,我們也應該保持對未知的探索和思考,以期實現對人類生命和宇宙奧秘的更深層次理解。
蓬萊閣景區實訓的心得體會篇三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蓬萊閣景區參觀游覽。
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蓬萊閣景區的基本情況。
蓬萊閣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原來只有彌陀寺和龍王宮,后來在北宋嘉佑六年即公元1061年,登州知府朱處約來到這里,看到這里風光秀美,景色宜人,便將龍王廟西遷,建立了蓬萊閣。
經過宋,明,清三代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
蓬萊閣景區總面積328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900平方米。
景區內層樓修閣凌空而起,蒼山翠柏掩映期間;山下碧波萬頃,煙波浩淼,素有“人間仙境”之稱。
1982年,蓬萊閣與蓬萊水城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_年成為我國首批5a級景區。
我們進入蓬萊閣景區的正門,首先看到的是“人間蓬萊”坊,這是四柱沖天式單檐彩繪坊,額題“人間蓬萊”四個鎏金大字,是集蘇東坡的手跡。
內外兩邊柱子上分別鐫刻的書畫家劉海粟題的“神奇壯觀蓬萊閣,氣勢雄峻丹崖山”和費新我題寫的“丹崖瓊閣步履逍遙,碧海仙槎心神飛躍”楹聯,昭示此牌樓為仙境之門,游人入門即可做神仙之游。
好,朋友們跟著我往上走,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蓬萊閣內唯一的佛教建筑“彌陀寺”。
彌陀寺始建于唐代,彌陀是阿彌陀佛的簡稱,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這里是彌陀寺的前殿,右邊的是密跡金剛,左邊的是那羅延金剛,兩位金剛各手持寶杵,成為護衛寺院的第一道防線。
我們接下來參觀一下彌陀寺的正殿,這里面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和十八羅漢。
正中間的就是阿彌陀佛,其左協侍為觀世音菩薩,右協侍為大勢至菩薩。
阿彌陀佛的胸前有一“萬”字符,這逝印度宗教的吉祥標志,象征太陽與火,在佛教中用來表示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
阿彌陀佛是主宰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能夠接引念佛的人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又叫“接引佛”。
觀世音,是以慈悲救苦為本愿的菩薩,凡是遇難的人念叨他的名字,他就會順著聲音來救助,所以被稱為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之所以稱為“大勢至”,據說,在他出行的時候十方土地都為之震動,所以得名。
旁邊供奉的是十八羅漢,是佛的一群高足弟子。
在和尚之上,菩薩之下。
他們是奉佛祖的之命到世間拯救眾生的,常住世間不涅磐(不進行生死輪回)。
出了彌陀寺拾級而上,這座牌坊叫做丹崖仙境坊,這四個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來蓬萊時題寫的。
這是邁入仙境的第二道牌坊。
我們現在就來到了牌坊下面了,俗話說得好:牌坊下面站一站,無災無難保平安。
仙境里面走一走,一生多福又多壽。
進入仙境自然就有神仙顯靈,前面就是顯靈門了。
顯靈門是天后宮的宮門。
為了有最佳的游覽線路,我們從這里先往西走,到龍王宮去參觀一下。
龍王宮是蓬萊閣建筑群中最西端的一個單體,供奉的就是傳說中四海龍王之首的東海王敖廣。
古時候,漁民們駕一葉小舟行使在風浪里,安全得不到保障,自然就容易把福禍安寧和神靈聯系起來,于是這籠罩著仙氣的丹崖山就被漁民派上了用場。
唐代,漁民們便在丹崖極頂建起了龍王廟,北宋嘉佑六年,登州太守朱處約見這里山高水闊,景致秀美,便把龍王宮西遷到現在的地方,在龍王宮原址建起了巍峨壯觀的蓬萊閣。
現在來到的就是龍王宮的前殿,里面供奉的是龍王的兩位守門大將,東為定海將軍,西為靖海將軍,一定一靜寓意著海面風平浪靜,保佑漁民平安出海。
好,我們繼續往前走,就來到了龍王宮的正殿。
中間端坐的就是東海龍王敖廣。
他身邊站的是八位判官。
我們先看東邊的四位。
第一位是巡海夜叉,他負責夜間海上的巡邏,相當于現在的海上110。
第二位是千里眼,顧名思義,他一眼能望到千里之外。
后面的兩位就是我們熟悉的雷公和電母了。
左邊的四位第一位叫做趕魚郎,他負責把海中的魚趕到一起供漁民捕獲,所以深受漁民的喜歡。
第二位是順風耳,和對面的千里眼是兄弟,你可不要說龍王的壞話,否則他可是會聽見的。
下面的就是風婆婆了,她手里拿的風口袋,只要把手松一松便會狂風四起。
最后一位就是雨神。
八位判官分工明確,各負其責,聽命于龍王的調遣。
這里是龍王辦公的地方,后面便是他休息的地方了。
后殿過去有龍王的木雕象和龍王出行的步輦、儀仗,那是人們為了求雨所設的。
古時候人們遇上酷旱,便到這里頂禮膜拜,然后頭戴柳條帽高呼“求大雨”“求大雨”,抬著龍王的雕像走街串巷,走到哪兒兩邊住戶都要端水潑灑,討個吉利。
如縷求不應,便把龍王爺抬到烈日下暴曬。
當龍王大汗淋漓時,他就會興云布雨了。
這也是龍王臉黑的原因。
經過子孫殿,接下來我們游覽天后宮。
天后宮是蓬萊閣建筑群中規模最大的建筑單體,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
首先我們看一下戲樓,每年正月十六為天后宮廟會,在這里會有戲曲演出為天后祝壽。
這上面的“觀止矣”匾額,即“嘆為觀止”,意思是看了這里的戲,別處的戲就不需要再看了。
戲樓兩側各有紅褐色巨石三尊,兩兩相對,象三臺星座。
乾隆年間,時任山東學政、大書法家阮元命名此石為三臺石,并刻石嵌在天后宮前殿外墻上。
后來知府張酋認為六尊巨石排列形狀像極了八卦之一的坤卦,因此又稱為坤爻石。
這六尊巨石,是開山建閣時留下來作為裝點的,和山體連在一起。
古人認為:天為乾,地為坤,男為乾,女為坤,所以這個名字也昭示著天后宮里供奉的是一位女性海神。
我們先來看看前殿的兩位門神,一是嘉應,一是嘉佑,是保護天后的神將,傳說他們都是天后在莆田湄洲降伏的妖怪。
院內有一棵唐槐,已經有一千多年歷史了,雖然樹干已經中空,依然枝繁葉茂。
相傳當年八仙中的鐵拐李與呂洞賓在這里下棋,烈日當頭,為了遮蔭,鐵拐李從他那寶葫蘆里取出一粒樹種,撒在地下,霎時間長出了這棵大樹,于是濃蔭蔽日,涼風習習,好不逍遙。
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天后宮失火,燒毀宮觀30余間,近在咫尺的這棵唐槐卻安然無恙,實在是令人稱奇!這個樹還有個特點就是它的發芽和落葉都比別的樹晚一個月。
我們往前走,進天后宮的正殿。
蓬萊閣的天后宮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后宮廟宇。
天后在南方稱為媽祖,歷史上確有其人,姓林,名默。
傳說林默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飄香。
林默生下后,直到滿月都不哭不笑,默默無聲,于是她的父親就給她起名“默”。
林默只活到了28歲并且終身未嫁,所以她的雕像用格子格了起來,意味著沒出閣。
傳說林默二十八歲時候,有一天在海上搭救遇險的船只,不幸被桅桿擊中了頭部,落水而亡。
后來人們都說:“人行善事,死后為神”,認為她是升天為神了,專門到海上搭救遇險的船只去了。
她死后不久,奉祀她的宮廟就應運而生,皇帝的封號步步升級,元代被封為天妃,康熙、乾隆年間被封為天后。
天后身邊站的是四位侍女,東西兩側是八名站官,其中有四位是四海龍王,其余的西邊第一個手持印盒是玉印官,掌管官印,相當于現在的辦公室主任。
第二位手持環海司命,是為海神娘娘發布命令的。
東邊的兩位一個手持圣旨,下達天帝旨意,一個手持萬法歸宗,如果海中的魚鱉蝦蟹興風作浪,他都記到這上面,屬于哪個海的,就交給哪兒海龍王處置。
后殿是天后的臥室,門上的匾額“福賜丹崖”,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費新我題寫的,意味天后娘娘把福氣賜給每一位來到丹崖山上的人。
寢室里有東西兩個廂房,因為天后娘娘有個習慣,雙日睡東,單日睡西。
朋友們可以看看天后娘娘的床有什么特點,對了,那就是又長又窄,取得是長壽之意。
二樓也是娘娘的梳洗裝扮的地方,因為在古代未出閣女子家的閨房外人不得輕易入內,所以二樓就不對外開放了。
另外,在這個寢宮的院落里,有一個極特別的地方,那就是東西廂房的屋檐下藏著四句詩。
大家不妨找找看。
這是清朝乾隆時登州知府陳葆光寫的一首詩的前四句:“直上蓬萊閣,人間第一樓。
云海千里目,海島四時秋。
”想吶代,承建者在磚坯上一一雕刻,而后入窯燒制成磚,再運到這里分別砌于四處檐下,兩兩相對,文序不亂,其獨特之匠心,由此可見一斑。
游覽完天后宮,現在我們就要登上蓬萊閣的主閣了。
我們從這邊上去叫做“登閣求仙”,身到蓬萊及神仙嘛。
我說過了蓬萊閣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了。
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并稱為中國四大名樓。
(正門上方懸掛的“蓬萊閣”橫匾,為清代書法家鐵保的手跡。
)蓬萊閣主閣高踞赭紅色的丹崖山頂端,以大海藍天為襯托,以田橫峻嶺為屏障,北望長山列島,南臨刀魚水寨,登上高閣,確有超凡脫俗之感。
海山有霧的時候,讓人感覺仙氣繚繞。
憑欄遠眺,各位可以看到,如今的蓬萊古城高樓迭起,廣廈林立,已經成為一座現代化的海濱風景旅游城市。
西面的這座山叫田橫山,那里是渤黃兩海分界線的南端起點。
對面就是長山列島,是由大小32個島嶼組成的,距蓬萊8海里。
我們進來看一下八仙,傳說他們就是因為喝醉酒了才從這里乘坐各自的寶器漂洋過海的。
從右往左看,這是八仙中最丑的鐵拐李,也是八仙中年代最久遠、資歷最深的一位,他的寶器就是前面的葫蘆,里面裝的是靈丹妙藥,能治百病,不過現在看來只是對內傷有效,要不他怎么還治不好自己的腿呢?接下來的白須老翁就是年紀最大的張果老,他的寶器是漁鼓(一種樂器)和紙驢。
民間有張果老倒騎驢的傳說。
他為什么要倒騎毛驢呢?有這樣四句話可以作答:訪過多少人,不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
告誡人們做事要謹慎,凡事三思而后行。
他旁邊的何仙姑是唯一的一位女仙,她的寶器是手中的荷花。
八仙之首,便是端坐在中間的呂洞賓了,他的寶器是身后背著的寶劍。
長相最為帥氣的是韓湘子,據說是韓愈的侄子,他的寶器是手中的洞簫。
那個袒胸露乳的是漢鐘離,漢朝人,復姓鐘離,故得名。
曹國舅的寶器是云板。
趴在凳子上的是年紀最小的藍彩和,成仙的時候只有14歲,所以他不勝酒力先醉了,他的法器就是身邊的花籃。
八仙過海究竟去了那兒里?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去給王母娘娘拜壽了,有的是說東渡日本了,不管怎樣,神仙都是逍遙自在的,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蓬萊閣二樓長度為13.75米,進深8.55米,四面繞以回廊,木柵格扶欄,東、西、北三面木屏風,北側開窗,供游人憑欄觀海。
南門外額書“碧海春融”,內額書“神州勝景”。
閣外北側正中懸掛清代書法名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匾額,字體雄健渾厚,歷經浩劫得以幸免,十分珍貴。
西壁懸掛董必武1964年游覽蓬萊閣時的題詩“來游此地恰當時,海國秋風暑氣吹;沒有仙人有仙境,蓬萊閣上好題詩。
”另有葉劍英元帥1960年的題聯“蓬萊士女勤勞動,繁榮生活即神仙。
蓬萊閣景區實訓的心得體會篇四
蓬萊,位于中國山東省煙臺市,是中國五岳之一的東岳泰山的出海口,也是著名神話故事《 白蛇傳》中的“白蛇出海之地”。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蓬萊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探索和旅行。這次我亦有幸來到這座美麗的城市,體驗了獨特的文化和風景,收獲頗多。接下來,我將分享我在蓬萊旅游的心得和體會。
首先,蓬萊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其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在蓬萊一帶,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遺產,比如離八仙渡海的景區,這個傳說故事的發生地,那里展示了許多關于八仙和白蛇的故事。而在蓬萊古城,可以欣賞到古老的城墻、古建筑以及具有濃郁歷史氛圍的古街道。在這里,我仿佛穿越時空,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蓬萊的歷史和文化讓我深深著迷,也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
其次,蓬萊的自然景觀也令我心馳神往。蓬萊是一座瀕臨海岸的城市,擁有壯麗的海岸線和獨特的海洋景色。我特別喜歡蓬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那里有美麗的海灘、碧藍的海水以及各種珊瑚和海洋生物。在這里,我沐浴在海風中,沿著海岸漫步,感受著大自然的美麗和力量。同時,我還參觀了蓬萊閣,這是一座位于海上的古建筑,登上樓頂可以俯瞰整個城市和海岸線美景。蓬萊的自然景觀讓我感到寧靜和舒適,使我忘卻了城市的喧囂和繁忙。
第三,蓬萊的美食讓我大開味蕾。作為一座沿海城市,蓬萊有著豐富的海鮮資源。我嘗試了當地的特色菜肴,如海鮮煲、海鮮炒面等,口感鮮美,色香味俱佳。尤其是蓬萊的特色糕點,比如素齊絲糕和艾窩窩,獨特的制作工藝和口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品味當地的特色美食,我更加了解了這座城市的飲食文化。
此外,蓬萊的人文風情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里的人們熱情好客,待人親切。無論是與當地居民交流,還是與其他游客互動,我都感受到了友善和和諧的氛圍。蓬萊的人文風情讓我體驗到了不同地方的人情味,讓我體會到了人與人之間的親近和善意。
總結起來,蓬萊的旅游之旅讓我收獲滿滿。歷史和文化、自然景觀、美食以及人文風情,這些元素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蓬萊不僅僅是一個旅游勝地,更是一座充滿魅力和活力的城市。我相信,這次蓬萊之旅將成為我一生中難忘的回憶,將源源不斷地激發我對探索新事物和經歷新旅程的熱情。
蓬萊閣景區實訓的心得體會篇五
蓬萊閣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不僅因為她秀麗而又壯美的風光,也不僅因為八仙過海那美麗的傳說,而是蓬萊閣確實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
沒到蓬萊閣之前,我真不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抗日英雄戚繼光的塑像就座落在這里,也不知道安眠著五百壯士的田橫山也在附近。蘇東坡曾云“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不能和英雄生長在一個時代,也確實令人扼腕。但是,他們的英雄氣節卻穿越歷史的長河橫貫長空,永遠與日月同輝,使我們祖國的河山更加絢麗多彩。
蓬萊閣始建于宋代,擴建于明代。歷史悠久,底蘊厚重。遠去了秦皇漢武,迎來了東坡居士。其出任知軍州事數日,巧遇海市蜃樓,寫下《登州海市》。
蓬萊閣屹立丹崖,背倚黃海;臨空而筑,氣勢雄峻。凝視煙波浩渺,回眸功名無數,浪花淘盡英雄,滄海青山依舊。正所謂“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這次第,怎一個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