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感悟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感悟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感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新歷史典故及感悟匯總篇一
諸葛長民是東晉時瑯玡陽郡人,文武雙全,但品行不檢,鄉里人沒一個稱贊他。他原是大將軍桓玄的參軍,后因貪財,被桓玄免 職。后桓玄失勢,他投靠大將軍劉裕,因討伐桓玄有功,被任命為輔國將軍。不久又因討伐桓歆,擊敗流冠慕容超,升任為晉陵太守,坐鎮丹徒。
當時,東晉政局十分混亂,時有叛將作亂,連京都也岌岌可危。諸葛長民率軍入京護衛有功,被加封為豫州刺史、淮南太守。
不久,大將劉毅又率兵作亂,劉裕率兵往討,令諸葛長民率軍留守京都。諸葛長民一時忘乎所以,甚至入朝安帝時也帶著五十名甲士。
諸葛長民在京城驕縱奢侈,橫行不法,搜刮了無數金銀財寶,建起了漂亮的宅第,擄掠了數以百計的美女供自己玩樂。京城中的官吏和百姓都對他恨之入骨,敢怒而不敢言。
這時,劉裕早已知道諸葛長民趁自己不在京城犯下的種種惡行,他怕諸葛長民一旦真的起兵作亂,京都將血流遍地,便日夜兼程,趕回京城,悄悄回到府中,作好了制服堵葛長民的準備。
第二天,諸葛長民聽說劉裕已經回京,無可奈何,只得硬著頭皮去見劉裕。兩人剛交談不久,劉裕預先埋伏在幕后的甲士突然沖出來,趁諸葛長民不備,亂刀將他砍死。
接著,劉裕又派人將諸葛長民的弟弟葛黎民和諸葛幼民抓起來殺了。
后來,“丹徒布衣”這一典故,用來指代平民或識破官場危險的人。
最新歷史典故及感悟匯總篇二
明朝萬歷年間,有個叫馬紹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輕氣盛,自以為博學多才,滿腹文章,經常在同僚面前賣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對他的所作所為也時有耳聞。
“那么,以愛卿高見,這句詩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聲色地問。
馬紹良說:“就改為‘明月上竿照,黃犬宿花蔭’。”
皇上聽了,微微一笑,說:“愛卿才學疏淺,不配在京為官。”于是,馬紹良被貶三級,發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馬紹良自認晦氣,但也滿肚子不服氣,無奈圣命難違,只好帶著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轎夫一瞧,笑著說:“它叫黃犬蟲,專愛往花蕊中鉆。”馬紹良一聽,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
馬紹良聽了,心里慚愧萬分,這時才明白皇上為什么把自己貶到閩南做官。
從此,“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便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
最新歷史典故及感悟匯總篇三
掃塵習俗起源于堯舜時代,從古代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中演變而來。到了唐宋時期, 掃年 之風盛行。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載: 十二月盡 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 以祈新歲之安。 至今民間流行著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的諺語。
據說,這種習俗來源于古代的傳說,古代神話中顓頊有一個不爭氣的兒子,好吃懶做,平日穿很破爛衣服,喝很稀的粥。有一年除夕夜晚,他又凍又餓,死在屋角。所以,除夕這天,人們乘大掃除機會,把家里的破爛衣服和剩飯剩菜拿出來,在新的一年來臨前倒掉,表示不讓貧窮到家里來。
古 時有關掃塵的典故,卻有一個頗為詭異的故事。傳說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他經常給玉皇大帝打小報告,說人間的壞話。在很短的時間內,玉皇大帝就收到了 他99999張密報,說人間要謀反天庭。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見三尸神,命他把說玉帝壞話的人家墻上寫上他們的罪行,再讓蜘蛛結張大網,掛在屋檐下。玉帝 又命王靈官除夕之夜下界,凡見到三尸神做了記號的人家,就滿門抄斬。三尸神見陰謀將要得逞,自己可以獨占美好的人間了,就飛快下凡,將每戶人家的墻上都做 了記號。
灶君發現了 三尸神的陰謀,急忙找來各家的灶王爺商量對策:從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掃得干干凈凈。等王靈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時,發現家家戶戶都很干凈,沒有任 何標記,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勞動。玉帝從王靈官和灶君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萬丈,將三尸神永押于牢。從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擁戴,每年臘 月二十三都要祭灶,二十四掃塵也隨之成為民間的習俗。
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則傳說,掃塵習俗是因通州(今南通)佃農為迎接玉帝的年糧而來。早先,這里的佃農一年忙到頭,除納糧交租外,所剩無幾。他們祈求灶王爺在臘月二十四日上天奉本時多說好話,以便玉帝開恩,從天倉撥點恩賜,在除夕前降下年糧 米雪,讓他們飽飽地吃頓團圓飯。為了迎接玉帝的恩賜,佃農們每年都在臘月二十八日前,將宅院里外打掃得清清爽爽,以迎接天賜年糧,這樣年復一年,春節掃塵的民族風俗一代代延續流傳下來。
一到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就忙著打掃室里室外衛生,清洗蚊帳被褥,連籮筐家具也洗刷一遍,把內內外外都收拾得干干凈凈。然后把幾件破舊的東西拿到村口放火燒掉,稱為 送窮 ,意思是把那些晦氣全部送葬掉,以換來新一年的好運氣。
按民間的說法:因“ 塵 ”與“ 陳 ”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 、 “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最新歷史典故及感悟匯總篇四
孟姜女是秦代杞梁的妻子,秦始皇筑長城,把死去的杞梁埋在長城下。孟姜女送寒衣來到長城,知道丈夫已死,就對著長城大哭。十日后,長城崩塌。露出了杞梁的尸骨。典出民間傳說。
織女是王母的外孫,牛郎是人間的一個孤兒,后兩人結為夫妻,生兒育女。玉帝大怒,就把織女抓回天上,牛郎在后追趕,王母拔出金簪,畫成天河,從此兩人天各一方。每年乞巧節時,喜鵲搭橋讓兩人相會一次。典出民間傳說。
祝英臺女扮男裝出門求學,愛上同窗梁山伯。臨行前祝英臺不斷暗示自己的女兒身份,梁山伯卻始終不解其意。當梁山伯知悉真相時,祝英臺已被父親許配馬家,梁山伯憂郁而終。祝英臺在大婚之日到梁山伯墓前跳墳殉情,化成一對形影相隨的蝴蝶。典出民間傳說。
清代詞人納蘭性德與盧氏婚后美滿和諧,但好景不長,結婚三年時盧氏因難產去世。盧氏的離世給了納蘭性德極為沉重的打擊,半個月后,納蘭性德寫下了《青衫濕遍·悼亡》一詞:“青衫濕遍,憑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扶病,剪刀聲、猶在銀缸。憶生來,小膽怯空房。到如今,獨伴梨花影,冷冥冥、盡意凄涼。愿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回廊。”表達了對亡妻的一往情深,同時也流露出難以排遣的傷痛。
陳阿嬌是漢武帝劉徹姑母的女兒,武帝五六歲時曾說如能娶阿嬌為妻,就建一座金屋把她藏起來。漢武帝登基,立阿嬌為皇后。阿嬌因妒忌衛子夫得寵,多方離間武帝與衛子夫的關系而被廢黜,退居長門宮,不再得幸。阿嬌想恢復昔日的專寵,就以黃金百斤請司馬相如作《長門賦》呈獻武帝,企望復得寵幸。典出司馬相如《長門賦》。
最新歷史典故及感悟匯總篇五
當年讀杜甫的詩,最喜歡的一首就是《飲中八仙歌》。為什么在杜甫那么多的詩里獨獨最喜歡這一首?原因只有兩個字:熱鬧。這首詩十分熱鬧而有趣,把“飲中八仙”描繪的姿態各異,活靈活現。古人說“二士共談,必說妙法”,這“飲中八仙”齊聚,會是怎樣的一種盛況?我們只能從杜甫的詩里來揣摩體會了。這“飲中八仙”分別是詩人賀知章、汝陽王李琎、左相李適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主義者蘇晉、詩仙李白、書法家張旭、辯論高手焦遂等八人。
雖然歷史上沒有這“飲中八仙”齊聚一堂的明確記載,但盛唐時各種酒會盛行一時,參與者甚眾。這“飲中八仙”,都是當時的名人,或同朝為官,或詩文相交,或意氣相投,我們知道,名人一向喜歡扎堆,他們八個聚在一次酒局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所以,大路堅信他們必聚在一起飲過酒,而且還不只一次,當然參與者可能還有些其他人。這種聚會,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夜晚;可能在秋雨綿綿中舉杯把盞,也可能在春雷陣陣里開懷痛飲。總之,如果你不能證明他們沒在一起過,那你就要相信大路的說法,曾經有過這么一次瀟灑快活的神仙酒局,杜甫用詩把這種場面記錄下來并傳于后世。
這么喝下去就是神仙也會醉倒啊,于是乎,于是乎,就有了:
一仙賀知章: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陽王: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適之: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
四仙崔宗之: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五仙蘇晉: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張旭: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闊論驚四筵。
最新歷史典故及感悟匯總篇六
【出處】《史記·商鞅列傳》。
【釋義】商鞅為推行新法而取信于民的方法。比喻只有言出必行。
戰國七雄中,秦國在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后。但自從秦孝公即位后,他重用衛國人商鞅變法強國,使秦國一躍成為七國之中最強者。
商鞅在變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難,為了讓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條妙計。他命人在京城南門立了一根三米長的木桿,發布公告,誰能把這根木桿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黃金。
這一舉動引來了許多老百姓,他們圍在一起議論紛紛。其中一個人說:“這根木桿誰都扛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黃金呢?這其中一定有問題!”另一個人說:“大概是跟我們開玩笑吧,不會是真的。”圍觀的人都認為商鞅的立約不可信,所以無一人去扛木桿。
商鞅見狀,便把賞金加大,說道:“如果有人能把這根木桿扛到北門去,我就賞給他五十兩黃金。”商鞅的話音未落,百姓又開始嘩然。有人嚷道:“大人真會開玩笑,這么簡單的事,哪會賞那么多黃金呢?”現在,人們反而更加懷疑了,誰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桿。
過了一會兒,人群中走出來一個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說:“我可以把這根木桿扛到北門去。”只見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桿,邁開大步,向北門走去。圍觀的人們也尾隨著他,想看個究竟。那人到達北門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兩黃金,交給了他。老百姓紛紛稱贊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國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頒布后,得到順利推行。
商鞅變法重在誠信,所以立木為例取信于萬民,說明了他做事的.決心和勇氣。其實,不只他變法如此,生活中凡是都應以信為重。信用是衡量一個人品格好壞的標準。信守承諾的人,會贏得眾人的信賴。古語有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做人就要言出重如泰山,不會輕易改變,如果把說出的話當兒戲,說了不做,言出不行,則會失去很多人對自己的信任,自身形象在別人心中也將大打折扣。
最新歷史典故及感悟匯總篇七
三陽開泰之說來自《易經》。六十四卦之中,古人以《坤》為十月的卦象,《復》為十一月卦象,《臨》為十二月卦象。卦爻分陰陽。《坤》卦六爻皆取陰爻,為純陰之象;《復》卦一陽生于下;《臨》卦二陽生于下;而《泰》卦,乾下坤上,陽爻有三--于是,“三陽開泰”成為歲首的吉語。明代雜劇《鬧鐘馗》劇中演,逢元旦,三陽真君在三陽閣下排宴慶賀新年--那“三陽真君領三個綿羊太子”,三羊象征三陽。
十二地支配屬相,未屬羊。但并非自古如此。上世紀70年代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日書》,記載與今不盡相同的一套生肖,其中“午,鹿也。未,馬也”“戌,老羊也”。羊所對應的地支,是戌不是未。而且,在這一套生肖名單中,惟獨羊冠以“老”,好像“羔”羊不具備做生肖資格似的。睡虎地秦簡為何逢羊而尊“老”,是個值得討論的題目。至于“未羊”,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已見記載。放馬灘秦簡,也有學者認為是漢代簡冊。
十二生肖的起源地,在中國抑或在巴比倫,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今人戲稱“洋生肖”,其對于羊也格外禮遇。黃道十二宮有兩個與羊有關,它們是白羊宮和摩羯宮。大約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生活在巴比倫的牧羊民族把星星稱為“天的羊”,稱行星為“隨年的羊”。黃道十二星座中羊占兩個席位,大概緣由在此。白羊座為巴比倫黃道十二星座之首,當年又與春分點相關,地位顯要,其在巴比倫星圖中的形象為手持麥穗的農夫。
郭沫若主張生肖文化外來說,立論依據之一,即取白羊宮與麥穗。他1929年寫成的《釋支干》提出,十二生肖是漢武帝通西域時輸入的。他假定了十二地支與巴比倫黃道十二星座的對應關系,其中以地支未對應白羊座。郭沫若認為,甲骨文“未”字是“穗之象形”,“未為穗,當于白羊”,白羊座“星象為農人力田之形”。多年來,郭沫若的見解一直沒能被研究者所接受,睡虎地秦簡等出土文物也否定了這一推論。
“未為穗,當于白羊”,這句話讓人聯想到另一個話題。
“三羊開泰”是吉語,五羊呢?南國就有一座城市,得五羊之吉。相傳,羊是給廣州帶來吉祥的五谷之神。《太平御覽》引晉代裴淵《廣州記》,載有五羊傳說。至清初,五羊故事仍為當地人所津津樂道,屈大均《廣州新語》記,古時南海有五仙人,各穿不同顏色的衣服,分別騎著不同顏色的羊,他們來到廣州,將六出的谷穗贈給人們,并祝愿永無饑荒。隨后,五仙人騰空而去,五羊化為石。五個仙人五只羊,帶來五谷豐登的祝福。廣州稱羊城,簡稱穗,均源于五羊傳說。如今,市內的越秀山公園矗立著五羊石雕,為廣州城標。
最新歷史典故及感悟匯總篇八
尊敬的黨組織:
黨校組織我們觀看了電影《張思德》,《張思德》這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它講述了一名普通的士兵,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淡泊名利。他是1933年入伍的老紅軍,三過草地。他認保育院的孤兒做兒子,拜炊事班的聾啞老兵當父親,用真誠和群眾、戰友溝通。這些都讓人非常受感動。盡管一切是那么的平凡,然而,正是這種平凡產生了偉大。對于我一個年輕的入黨積極分子來說,是上了一次生動而富有意義的一課,面對銀幕上純樸憨厚,可親可敬的張思德,我被他的那種革命精神和平凡而偉大的人格深深的感動了,禁不住幾番試目。這部影片給人以震撼和啟迪,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人生觀教育,值得我們用心去體會和揣摩。
對我這代年輕人來說,對張思德這名偉大的英雄人物并不太知曉,后來才聽長一輩的老師說起,才知道張思德同志原來就是毛主席千古名篇里《為人民服務》中的偉人。
張思德,一名光榮的警衛戰士,他很普通也很平凡,他普通得只知道工作,他平凡得只懂得奉獻,但在人民利益面前,他卻用自己年僅29歲的生命承載了一切,為人民服務的崇高追求,使他成為一位英雄,由于他的不幸犧牲帶給我們無窮的思想動力,使他不僅成為一名英雄,更成為一種精神——偉大的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雖然英雄離我們而去,但歷史沒有忘記他,祖國沒有忘記他,老百姓也不會忘記他,他的名字永遠閃耀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他對我的震撼是來自內心深處的,是一種向往,是一種追求,是一種崇拜,是一種共鳴,曾幾何時,公而忘私、舍己利人的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被某些人視為“傻”,惟利是圖、享樂第一才是“精”。當今社會,這種現象也存在,甚至在黨員干部中也出現,這與張思德的高尚、無私、純美的精神世界形成強烈反差,由此引出我發自心底的對高尚人格的追崇和呼喚。
我們生活的社會,絕大多數是平凡的人,干著平凡的事,平凡成了許多人平庸的借口。的確,我們也應清醒看到,隨著形式的發展,黨員的思想觀念和構成發生了變化,也存在著與新形式需要不相適應和與黨員先進性要求不相符合的問題,工作中,有的不思進取,因循守舊,工作得過且過,有的辦事拖拉,不講效率,事業心和責任感不強,思想作風不端正,工作作風不扎實。這些問題的存在,說明我們一些黨員在黨的宗旨、黨員意識等方面淡漠,黨的組織觀念不強,先鋒模范作風弱化,不能客觀的審視自己自身的能力。我們要向張思德學習,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時刻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時刻以一個共產黨員的實際行動來鼓舞和感染周圍的群眾。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匯報人:
最新歷史典故及感悟匯總篇九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踐繼位。吳王闔閭乘越國喪亂之際發兵攻越,越國軍民痛恨吳國乘人之危的行徑,同仇敵愾,奮力抵抗,大敗吳軍,吳王闔閭負傷死在歸途中。
吳王夫差繼位,三年潛心備戰,公元前494年,率復仇大軍殺向越國。越國水軍幾乎全軍覆沒,越王勾踐逃到會稽山,越國向吳國屈辱求和。
按照吳國的要求,越王勾踐帶著夫人和大臣范蠡去吳國服苦役。越王給闔閭看墳,給夫差喂馬,還給夫差脫鞋,服侍夫差上廁所。勾踐三人受盡嘲笑和羞辱。為圖復國大計,勾踐頑強地忍耐著吳國對他的精神和肉體折磨,對吳王夫差更加恭敬馴服。
夫差生病,勾踐觀其糞便察看病情令夫差十分感動。三年苦役期滿,吳王放勾踐回國。勾踐君臣相見,抱頭痛哭,立志雪恥復仇。
勾踐回國后,時刻不忘吳國受辱的情景。他睡覺時,躺在亂柴草之上,夜夜不得安眠,睜眼便是勵精圖志,早日報仇!勾踐在自己的屋里掛了一只苦膽,每頓飯都要嘗嘗苦味,提醒自己時時不忘在吳國的苦難和恥辱經歷。他身著粗布,頓頓糲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種。勾踐夫人帶領婦女養蠶織布,發展生產。勾踐夫妻與百姓同甘共苦,激勵了全國上下齊心努力,奮發圖強,早日滅吳雪恥。
勾踐又采用大臣文種建議,賄賂吳王,麻痹對方;收購吳國糧食,使之糧庫空虛;贈送木料,耗費吳國人力物力興建宮殿;散布謠言,離間吳國軍臣,殺害伍子胥;施用美人計,消磨夫差精力,不問正事,加速吳亡。勾踐施行的美人計最厲害。夫差在美人西施的美色迷惑下,按照越國的心愿和設想的步驟,一步步走向滅亡。公元前???年,越王乘夫差去黃池會盟,偷襲吳國成功,吳國只好求和。后來越國再次起兵,滅掉吳國,夫差自殺身亡。
最新歷史典故及感悟匯總篇十
【出處】《山海經·海外北經》。
【釋義】夸父:古傳說中的人名。夸父拼命追趕太陽。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生活著一群力大無窮的巨人。他們的首領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孫兒,信的兒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這群人就叫夸父族。他們高大魁梧,意志力堅強,而且心地善良,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但是當時的大地上毒蛇猛獸橫行,夸父每天都率領眾人跟洪水猛獸搏斗。
但是夸父心意已決,他看著愁苦不堪的族人,說:“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于是,夸父告別族人,從東海邊上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邁開大步追去,開始他逐日的征程。
九天九夜之后,在太陽落山的地方,夸父終于追上了它。夸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抱住太陽。可是太陽熾熱異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黃河邊,一口氣把黃河水之水喝干;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縱橫千里的大澤,大澤里的水足夠夸父解渴。但是,夸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卓越者和平庸者最根本的差別,并不在于天賦,而在于有沒有人生的目標。人生沒有目標,正如生活沒有方向,讓人意志消沉,碌碌無為而虛度一生。平淡而有規律的日子,使人愜意,但讓人容易失去方向。不甘于平庸一生,不愿意永遠被埋沒,則需要樹立目標,然后向著既定的目標努力奮斗。樹立自己人生的目標,就如同黑夜中燃起不滅的燈,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只要有了目標,平淡的日子亦能放射出絢麗的光芒,生活才會變得充實和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