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心得體會,它們可以是對成功的總結,也可以是對失敗的反思,更可以是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朗讀心得體會篇一
古詩朗讀是一種優美的文化,因其善于表達情感,訴說歷史,許多人樂于參與其中。在一次我參加的古詩朗讀比賽中,我有了一些心得體會,愿意分享給大家。
首先,古詩朗讀需要注重語音、字音和韻律的表達,這樣才能體現出詩歌的意境和情感。比如《登高》這首詩,朗讀時應該注意語氣的變化和相應的重音,把握詩歌韻律的變化,才能讓古詩有立體感和意味深長的感受。而《靜夜思》則需要用平緩的聲音透露出詩人的情感與思緒,而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則要捕捉到詩人深情的離別之思和惋惜之情。
其次,在古詩朗讀中需要注意情感的表達和溢出。畢竟古詩是一種表達情感的文學形式,情感在詩歌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出塞》這首詩,朗讀時需要通過聲音來表現出士兵的無奈、悲憤和不屈,讓聽眾感受到其中的英雄情懷。而《長恨歌》則需要通過聲音的變化,抒發出作者的悲涼與哀傷,使人們沉浸在唐朝宮廷的滄桑之中。這些情感的表達需要刻畫出詩人的內心世界,使讀者產生情感共鳴。
除此之外,古詩朗讀還需要注重節奏的掌握。每一首古詩都有自己的韻律和節奏,朗讀時要考慮到這些因素,使得詩歌在朗誦過程中更加自然平穩。比如在朗誦杜甫的《春望》時,應該把握好詩歌的節奏,表現出春天的激動人心和喜悅感。在《題西林壁》中,則需要通過節奏的把握,突出詩人的神思和清新雅致。
此外,在古詩朗讀中,還需要注重語調和情感的貫通。語調應當符合詩歌的意境,并配合朗讀者的聲音和情感,才能在聽眾中形成強烈的共鳴。在《滕王閣序》中,語調需要刻畫出嚴謹和威嚴的氣息。而在《將進酒》中,語調則應該是豪邁、歡快的,以保持和詩歌本身的風格一致。
最后,在古詩朗讀中,還需要注重情感的傳遞。通過聲音來傳遞情感,會讓聽眾產生更加真切和深刻的感受。朗讀時可以通過控制聲音的強弱、快慢和明暗等方式,突出古詩的意境和情感,形成如詩一般的效果。在《江雪》中,透過聲音表達出詩人對于江雪的喜悅和沉醉,并通過聲音來表現出雪景和風景的美好,使聽眾能夠感受到雪中江景的靜謐和幽靜。
總之,古詩朗讀需要注重語音、字音、韻律和情感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運用,才能把握好古詩的朗讀和表達。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多讀書、多聽古詩,培養起優美的聲音和文學素養。這樣的朗讀方式,將會促進我們對文學藝術的欣賞和理解,并且帶來更加深刻的體驗和感受。
古詩朗讀心得體會篇二
《江南春》反映了中國詩歌與繪畫中的審美是超越時空的、淡泊灑脫的、有著儒釋道與禪宗“頓悟”的思想,也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
古詩江南春
詩人: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古詩江南春創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時代,唐王朝以做大廈將傾之勢,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牛李黨爭.....一點點的侵蝕著這個巨人的身體。
而另一方面,憲宗當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點點成就,飄飄然的做起了長生不老的春秋大夢,一心事佛,韓愈上《諫佛骨表》、險些丟了性命。憲宗被太監殺死后,后繼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數繼續上升,寺院經濟持續發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實力,加重了國家的負擔。
杜牧這年來到江南(江蘇江陰),不禁想起當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誠,到頭來是一場空,不僅沒有求得長生,反而誤國害民。既是詠史懷古,也是對唐王朝統治者委婉的勸誡。后來武宗發動會昌滅佛,從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矛盾。
這是一首素負盛譽的寫景詩。小小的篇幅,描繪了廣闊的畫面。它不是以一個具體的地方為對象,而是著眼于整個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題為《江南春》。
首句“千里鶯啼綠映紅”,一開始就展現了江南大自然風光?!扒Ю铩笔菍V闊的江南的概括。這里到處是鶯啼,無邊的綠葉映襯著鮮艷的紅花。這種有聲有色、生機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風”寫了江南獨特的地形風貌,臨水有村莊,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風中,酒旗在輕輕地招展。這是多么明麗的江南啊!
一二句寫的是晴景,三四句寫的是雨景?!澳铣陌侔耸?,多少樓臺煙雨中?!痹诖禾斓奈⒂曛校瑒t另有一番風光。在山明水秀之處,還有南朝遺留下來的數以百計的佛寺。這些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煙雨籠罩著,若隱若現,似有似無,給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朧迷離的色彩?!八陌侔耸笔翘摂?,不是實指,突出佛寺之多,諷刺了皇帝依賴佛教。其中應指現存于江陰青陽鎮的.悟空寺。
全詩以高度概括的筆法,勾勒了江南地區的風物,描繪了江南明麗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鮮明,情味雋永。一首七言絕句,能展現出這樣一幅廣闊的畫卷,真可謂“尺幅千里”了。
同時杜牧還留下了一首《芙蓉湖》),贊譽江陰美景:
丹樹村邊煙火微,碧波深處雁初飛。蕭條落葉垂楊岸,隔水寥寥聞搗衣。
賞析分歧
關于《江南春》絕句的主旨,有沒有借古諷今是分歧較大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處時代的佛教也是惡性發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或認為主旨在尚儒排佛,表達對統治者治國乏術和佛道誤國的憂慮;或認為主旨在借古諷今,諷諫統治者大興土木濫修佛寺會造成國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會危機。他們認為晚唐詩人有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審美之中不乏諷刺,詩的內涵也更顯豐富。
有的研究者不以為然。他們只是認為這首詩只是描繪了江南的美景,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了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形象出發,而不應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并不等于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游玩。在池州也到過一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云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臺還是欣賞流連的。
古詩朗讀心得體會篇三
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藝術,古詩在中國文學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過朗讀古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人所抒發的思想情感,沉迷于那段歷史的風云變幻之中。同時,也能夠提高我們的文學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豐富我們的人生閱歷與情感經歷。
第二段:朗讀古詩的方法技巧
朗讀古詩并不是簡單的嘴唇舌頭活動,更需要我們對古詩本身的了解,并且注重語調、聲調、節奏、停頓以及情感的表達。首先,要全神貫注地理解古詩的含義,把握其中的情感表達。然后,要在朗讀中注重提升語音語調,突出重點,形成節奏。最后,則應該注重語音停頓,使整首詩句通順,達到意境鮮明。
第三段:朗讀古詩的感悟體會
通過朗讀收獲的不只是技巧,更是一種感悟與體會。每一首古詩都蘊含著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它們在歷史長河中存在,是古代智慧的結晶?,F在,我們可以通過朗讀讓其聲音再次回蕩,讓其價值使人承襲傳承。同時,朗讀古詩陶冶情操,磨練品位,增長智慧,讓我們更加成熟和睿智。
第四段:朗讀古詩的提升意義
朗讀古詩雖然看似是一件小事,但是對我們個人修養和文化素質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首先,朗讀古詩可以豐富我們的詞匯積累,增加我們對文學的鑒賞與理解。其次,朗讀古詩可以培養我們的語感與情感,提高我們個人的感人表達能力。最后,則能夠提升我們個人修養,拓寬我們氣盛格局。
第五段:對朗讀古詩的期望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逐漸增加,特別是古詩的傳承。因此,我們也期望有更多的人能夠加入到朗讀古詩的隊伍中來,讓這段歷史的經典再次重現人們的生活中。同時,我們還希望能夠在教育中加強對于古詩朗讀的推廣,讓更多人能夠認識、接觸、嘗試古詩朗讀,讓古詩之美在我們的文化中更加顯現。
古詩朗讀心得體會篇四
《少年行》是王維的七絕組詩,共四首,分詠長安少年游俠高樓縱飲的豪情,報國從軍的壯懷,勇猛殺敵的氣概和功成無賞的遭遇。各首均可獨立,合起來又是一個整體,好像人物故事銜接的四扇畫屏。
第一首詩
寫俠少的歡聚痛飲。詩開頭便以“美酒”領起,因為豪飲酣醉自來被認為是英雄本色,所謂“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保ɡ畎住渡倌晷小罚╋嬀圃诋敃r因能激發意氣而被視作勝事?!岸肥А闭Z出曹植《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按李白也有《將進酒》詩云:“昔時陳王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此詩意近李詩,不僅極言酒之珍美,而且還借前人的用語寫出慷慨好客、縱情歡樂的盛況。蓋游俠之飲原非獨酌遣悶,其倜儻意氣正在大會賓客之際才得以充分的表現。第二句言“咸陽游俠”,乃以京都俠少為其代表。游俠人物大多出身于都市的閭里市井之中,故司馬遷在《史記·游俠列傳》里徑直稱之為“閭里之俠”,咸陽為秦的國都,則京邑為游俠的淵藪也不言自明,這里不過是舉其佼佼者以概全體。詩的前兩句以“新豐美酒”烘染在前,“咸陽游俠”出場在后,而“多少年”則為全篇之綱。詩的后二句更進一層,寫出俠少重友情厚交誼的作風。即便是邂逅相逢的陌路人,杯酒之間便能成為意氣相傾的知己,所謂“論交從優孟,買醉入新豐”(李白《結客少年場行》)、“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正表現了他們同聲相應的`熱情。因此,在他們開懷暢飲的豪爽風度中,還滲透著為朋友傾情倒意,肝膽相照的人情美。酒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他們率真坦蕩的人生態度。詩為人物寫照,最后卻宕開去以景語收束。詩人撇開樓里的場面,轉而從樓外的景象落筆,其實寫外景還是為內景服務的。末句中的“高樓”不僅和首句呼應,暗示了人物的豪縱氣派,而且以其卓然挺立的雄姿一掃鄙陋猥瑣之態;“系馬垂柳”則以駿馬和楊柳的意象,襯托出少年游俠富有青春氣息的俊爽風致。有此一筆,使情景歷歷如繪,遂在表現人物豪宕氣概的同時,又顯得蘊藉有致。全詩用筆的跳蕩靈動,也是和少年奔放不羈的性格神采相吻合的。
第二首詩
寫游俠的出征邊塞。這首詩里所說的“仕漢”“驃騎”,以及下面兩首詩里出現的“五單于”“漢家君臣”等,都是借漢事喻唐,這在唐詩中幾乎是習聞熟見的慣例。這里說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擔任了羽林郎的職務。由于羽林郎宿仗衛內、親近帷幄,地位十分重要,故非一般等閑之輩可以入選。《后漢書·地理志》云:“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庇纱思纯梢娨话?。驃騎指武帝時的名將霍去病,曾多次統率大軍反擊匈奴侵擾,戰功顯赫。少年報國心切,一心想效功當世,一旦國家有事,便毫不猶豫地隨軍出征。邊關是遙遠荒寒的,沙場的搏殺更是出生入死,而主人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種為國獻身的精神,和曹植的《白馬篇》里“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少年英雄是一脈相承的。所不同的是,曹詩通篇是用第三人稱的視角來加以客觀的描述和贊頌,這里卻借少年自己的口吻直抒胸臆:第三句以自詰的口氣反挑,使文勢陡起波瀾,末句則以斬截之語收束,而“孰”“不”“縱”“猶”等虛詞的連用,又在接二連三的轉折中不斷加強語氣,活脫地傳達出少年從容朱毅的神情和義無返顧的決心。這種借頓挫的用筆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法,不僅很有力度,而且進一步深化了游俠“意氣”的內涵。
第三首詩
寫少年的勇武殺敵。詩人將主人公置于孤危險惡的戰爭情勢之中?!疤旘T千重”指敵人大軍壓境,形成包圍之勢;“眾敵酋傾巢出動,來勢洶洶,企圖以優勢兵力取勝。而少年以“一身”對“千重”之敵,竟能左右馳突于敵陣之中,如入無人之境,且能擒賊先擒王,將兇蠻剽悍的敵酋“紛紛射殺”,其過人的膽略和武藝已分明可見。這里把少年寫成孤膽英雄,意在突出他的勇冠三軍、戰功卓著。詩的一、三兩句,以特寫鏡頭為少年英武矯健的身姿寫照:“擘兩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開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馬功夫嫻熟,能在疾馳的馬背上自如地變換各種姿勢;“調白羽”則是善于在運動中瞄準目標,箭無虛發。二、四兩句,從對方著筆來反襯少年的藝高膽大。敵我雙方的力量愈是懸殊,也就愈能表現主人公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而這種氣概,又正來自于其置生死于度外的獻身精神。這樣,這首詩就和上一首彼此呼應,并為下一首寫功高不賞張本。詩中所出現的雕弧、金鞍和白羽,均是以著色之筆略加點染,本來是愛其人而及其物,這里的物又為人增色,人與物原不妨是互相輝映、相得益彰的。盛唐詩人每喜表現尚武精神,如李白自稱“彎弓綠弦開,滿月不憚堅。閑騎駿馬獵,一射兩虎穿。”(《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杜甫自述“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鹙鸧?!保ā秹延巍罚┩蹙S則稱贊他的一位族弟說:“讀書復騎射,帶劍游淮陰……席帆聊問罪,卉服盡成擒?!保ā端蛷牡苻位茨稀罚┑鹊?。這些都可看作是詩中理想形象的現實依據。
第四首詩
寫游俠的功成無賞。上一首詩既已寫到少年游俠的勇卻群敵,那么這一首寫朝廷論功行賞,他也理應是受獎的主角了。詩的前三句,極寫慶功儀式的隆重和氣氛的熱烈:君臣歡宴、云臺論功、天子臨軒、封侯賜爵,正當期待中的主角出場時,領賞者卻突然變成了“將軍”。這里的“將軍”和第二首“初隨驃騎戰漁陽”里的“驃騎”當是一人,指軍中的主帥?!皩④娭S出明光宮”,也即李白《塞下曲》其三所云:“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币庵^受皇帝寵信的權貴坐享其成而血戰的勇士反遭冷落。詩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復渲染,到頭來卻翻作他人;而活躍在前三首詩里的主角被悄無聲息地推到了局外。這種欲抑故揚的藝術處理,使詩中的不平之鳴得以強有力的表現,這里再加申說反而是多余的了。
王維的《少年行》四首,以浪漫的筆調謳歌了豪蕩使氣、舍身報國、崇尚事功和功成不居的任俠精神,表現出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他筆下的少年游俠形象,和盛唐其他詩人創造的形象一樣,實際上是時代理想的人格化寫照。這四首絕句獨自成篇,各有側重,但又蟬聯而下,互相補充和照應。用筆或實或虛,或顯或隱,舒卷自如,不拘一格,成功地譜寫了一支朝氣蓬勃、富有青春旋律的進行曲。
名家點評
劉學鍇:《少年行》是王維的七絕組詩,共四首。分詠長安少年游俠高樓縱飲的豪情,報國從軍的壯懷,勇猛殺敵的氣概和功成無賞的遭遇。各首均可獨立,合起來又是一個整體,好像人物故事銜接的四扇畫屏。
古詩朗讀心得體會篇五
朗讀古詩,是一種身心愉悅的享受。在中國文化中,古詩是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文學形式之一,其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孩子們在朗讀古詩的過程中可以啟迪智慧、培養美感,同時也是一種鍛煉口齒和語言能力的好方法。我也是經常朗讀古詩,現在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朗讀古詩的過程中獲得的心得和體會。
首先,要能夠準確理解古詩的意義,就必須對古詩的背景和文化有所了解。比如說,“靜夜思”這首古詩,它寫的是唐代詩人李白在宿店的思緒。我們應該想象自己在夜晚獨自一人時的感受,來更好地理解和朗誦這首詩。了解詩人生平、文化背景和時代變遷,能夠深入地理解古詩的內涵和情感,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更好地傳達古詩的意境。
其次,朗讀古詩需要有一定的節奏感。我們讀古詩時不單是在閱讀古文學作品,更是在體驗韻味、享受抒情。因此,在朗讀古詩時,應該注意語氣、音調和調節情感。在讀出每個字和詞語時,要注意到每個字、每個詞的音位置和聲調,結合上下文,盡量表現出情感變化的差異。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边@首古詩需要抒發的是詩人向往和思念故鄉的感情,應該在朗誦和停頓的聲調上體現出來。
另外,朗讀古詩還需要注重內容的理解和體味。古詩的藝術特點,是樸素而含蓄的,一句簡單而有力的詩句,有時甚至能夠表達深刻的哲理和真情。在朗讀時,我們應該透過古代的文字和語言,深入感受詩人的審美情感,從內心心理上去真正體味這首詩。在朗讀過程中,要讓古詩的情感激發出自己的情感,體現在聲音和表情上,這樣只有更好地傳達詩意和情感。
最后,不同的詩句和內容,需要選擇不同的讀法。有的古詩需要大聲朗誦,有的古詩則需要溫和而悠揚的誦讀。例如,“悠然見南山,氣蒸云夢間,竹色通明翠,水聲悅耳淙?!边@首詩欣賞的是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因此需要溫和悠揚的語調朗讀,以表達出心曠神怡、充滿力量和自信的情感。
總之,朗讀古詩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和提高口齒、語言表達和情感體驗能力的方法。通過朗讀古詩,我們不僅能夠體驗古詩的美感和情感,還能夠了解和學習古代文化和歷史,激發自己的創造力和文學素養。希望大家都能有機會去朗讀一些古詩,用心領悟其中的深意,讓我們和文學同行,在這古代的詩詞之間徜徉,賞心悅目,收獲更多的心靈與世界的佳美。
古詩朗讀心得體會篇六
《晚春》
唐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相關內容: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時詩人已年近半百。
【注釋】
不久歸:將結束。
楊花:指柳絮
榆莢:亦稱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老呈白色,隨風飄落。
才思:才華和能力。
【賞析】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艷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于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于一體。“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不僅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梢酝高^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樹”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錢鐘聯《集釋》系此詩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韓詩》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钡拇_,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題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游郊外所見。詩人全用擬人手法,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或“斗”或“解”,活潑有趣。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后人諸多猜測?;蛑^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細審詩意,詩人當是贊賞楊花的。“無才思”應是故作頓挫的諧謔之筆。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古詩朗讀心得體會篇七
古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它以其深邃的意境、優美的語言和豐富的情感逐漸贏得了人們的喜愛和推崇。作為一種表達文化情感的方式,朗讀古詩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和獨特的體驗。在我長時間的朗讀古詩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了許多獨特的感受和啟發,這些感受不僅豐富了我的生活,也對我人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第一段:對古詩朗讀生活的熱愛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融合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朗讀古詩是我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熱愛和追求。每當我朗讀古詩時,我能感受到作者創作時的艱辛、情感和智慧。古詩朗讀成了我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我喜歡沉浸在古詩中,品味那些充滿智慧和情感的詞句,借此來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段:感受古詩的美麗與力量
古詩以其優美的語言和深邃的意境令我陶醉其中。朗讀時,音節的起伏和抑揚頓挫令我陶醉其中。每當我的聲音在空氣中流淌,我時常感受到古詩的美麗和力量。這些美麗的詞句如清泉般流淌在我的內心深處,通過肢體語言和咬字發音,我將內心的聲音通過朗讀傳遞出來,體驗到詩詞的魅力所在。
第三段:古詩中的智慧與真理
古人有著深刻的智慧和真理觀。通過朗讀古詩,我能夠領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思考。每一個詞句中都包含著深意,反映著古人對人生、社會、自然的觀察和思索。通過朗讀,這些思想深入到我內心深處,讓我對世界有了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認識。朗讀古詩不僅是一種表達文化情感的方式,也是一種獲取智慧和真理的途徑。
第四段:朗讀古詩的啟迪與感悟
朗讀古詩也讓我受益良多,激發了我個人的創造力和藝術感悟力。通過朗讀,我學會了如何運用聲音和情感表達,增強了我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古詩中的形象、意象和感情也激發了我對于藝術的感悟和創造。我開始嘗試將朗讀與舞蹈、音樂等藝術形式結合,創作屬于自己的藝術作品。這讓我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也帶給了我無限的創造樂趣。
第五段:朗讀古詩的意義與影響
朗讀古詩不僅是一種個人的娛樂和享受,更是一種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古詩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傳統,通過朗讀,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并熱愛古詩。我希望能將自己對古詩朗讀的熱愛傳遞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能夠領略到古詩的美麗和智慧,讓古詩成為一種時尚和獨特的表達方式。
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朗讀古詩成了一種讓人放松和冥想的方式。通過朗讀,我不僅能夠享受到古詩帶來的美的享受,還可以獲得對人生的認知和啟迪。我希望能夠繼續朗讀古詩,并將這種體驗傳遞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了解古詩的美麗和智慧,讓古詩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古詩朗讀心得體會篇八
有幸參加了在諸暨市教師進修學校和城東實驗小學舉行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培訓活動,聽了5位老師的精彩課堂,以及4位特級教師的講座,我感受頗深。
每一位授課老師以配樂、吟唱、朗誦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場精彩紛呈的中華古詩文誦讀成果匯報演出,這幾堂課讓我眼前一亮,心頭一震。唐宋、明清的歷史脈絡,盡顯古今詩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發出濃郁的書香氣息,蕩氣回腸,令全體老師如沐春風,如飲甘露??偠灾瑥倪@樣一堂集古典與現代、文學與藝術之美于一體的課堂中傳遞出了中華文化的神韻和不朽魅力,并足見各位老師的功底之深厚!
這次活動有省內特級教師設計全新的觀摩課,各位老師雖然授課的風格、運用的教學藝術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師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富有魅力的語言藝術,將我們帶到經典詩文教學的神圣殿堂,讓我們回味無窮。每一場報告都呈現出老師們精湛獨到的教學藝術,一個個教學案例讓我們感到真情蕩漾,自然流暢,活潑生動,受益匪淺。其中讓我深感眼前一亮、受益匪淺的是黃吉鴻老師上午講座,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對小學語文教材的熟悉讓我們深深折服。整場報告中他旁征博引,妙語如珠,他對古詩詞文本獨到的理解與深刻的解讀,是我在過去的教學中所不曾用心關注過的,這一點讓我們望塵莫及,帶給大家的震憾是無窮的。張英老師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聽課的人如同走進了一個詩意的天地,整堂課中,張老師始終是如此的沉穩,一字一句,細細推敲,優美的視頻,生動并帶有回味的聲音將學生們慢慢地帶入詩境中,學生也在學習過程中領略到了古詩文的經典魅 力,同時用朗讀、吟誦、想象、小練筆等教學手段更是將詩文教學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四個部分有機組合互為支撐,融為一體,看似簡單,卻把孩子們學習古詩的積極性極大的調動起來,讓他們在形式多樣、充滿情趣的反復誦讀與想象中,既弄懂詩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看到各位名師的風采,使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我的心中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有了一種新的感受和認識,多了一層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還缺乏更多的思考與鉆研,以及厚重的文化積淀,因此要想在教學中不斷推陳出新,就必須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腳踏實地,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也只有這樣,我們方能點燃和引發教學的火花,不斷提高教學的境界,譜寫美麗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