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圓明園的毀滅評課篇一
這節課吳老師以情感為主線貫穿課堂始終,使我們真切地體會到了什么是美得心醉,毀得心碎。下面我簡單談談我的收獲。
導入中將“積蓄能量穿越到古代”和板書課題、解釋課題重點字詞相穿插,積蓄能量穿越到那個時空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圓明園初建時的盛況,可以作為當事人見證圓明園的奇珍異寶的美到極致,到后來毀到讓人心碎。生的情感更易得到激發進而升華。解釋重點字的意思,可以讓生逐步感悟當時人們對于它的重視,人們寄予在圓明園身上的希望。
吳老師在講授時先引出“不可估量”,之后進行不可估量的解釋與介紹。從三園的介紹出發,到舉世聞名和舉國聞名的程度比較,再到總面積與教室面積的比較。這是面積與園林的大概介紹。之后進行的是研究作者主要寫了哪幾方面,從過渡句引入到研究圓明園的各色建筑,在小組合作中讀出新奇、稀罕。情感的引導特別到位。之后是圓明園的歷史文物,引出生最關注的十二生肖,簡單介紹一個簡單的十二生肖,在當時看來毫不起眼,可是現在卻價值不菲甚至價格驚人。進而提出疑問,為什么?回憶當年歷史,回憶精神上的貧窮帶給人們、甚至帶給整個國家的災難,進而啟迪現在的學生,好好學習,少年強則國強,自己對整個國家危亡的重要性。
在圓明園毀滅的究竟是什么上,教師利用逐步擦去板書的方法,讓學生體會那種撕心裂肺的痛。在我們擁有一切準備開心的時候,自豪的時候,把我們的美夢徹底撕碎,然后告訴我們,這些我們是擁有過,可是現在只剩下灰燼,只剩下惋惜、憤懣、無奈、心底的漣漪不知翻了多少層。我作為一個聽課老師,自然的感覺整個靈魂都被進行了洗滌,內心的無奈和憤恨不知該如何表達,只能不停的把自己的臉憋得通紅通紅。我想此刻的學生也是如此吧!
我想這就是一節真正的課堂,這就是一節優質的課堂,這就是一節理想的課堂。
圓明園的毀滅評課篇二
林老師這節課上得很成功,這對于這位老師來說是非常不簡單的,相信林老師付出了不少汗水和時間。這節課的教學中,林老師將愛與恨,圓明園美與毀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引領學生在“圓明園的毀滅”中進行一次靈魂的洗滌,進行一次深刻的心靈之旅。這節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色:
林老師精心鉆研教材,從文本出發,利用教材本身的特點,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緊抓重點,林老師先抓住2、3、4自然段,帶領學生追憶圓明園昔日的輝煌,追憶曾經的愛,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愛激恨”,讓學生體驗“毀得讓人心碎”。這樣把愛與恨,美與毀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整個課堂就營造得比較好。不僅做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更體現了對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交融,這是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
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的景觀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柱森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牢牢抓住介紹圓明園的布局,建筑風格及收藏的珍貴文物三個方面進行了精讀、精講。注重以讀為本,充分理解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結合大量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充分發揮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出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壯觀,讓學生從內心真切感受到圓明園是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突破了難點,從而為后面圓明園的毀滅感到痛心,對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堅實的感情基礎。
閱讀教學的實質就是指導學生讀書,當前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處理好讀講關系,去引導學生多讀和加大學生自學自悟的分量。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教學中,柱森老師注重突出語文課“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熟讀成誦,在讀中感悟”的特點,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采用自由讀、指名讀、默讀、齊讀、范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出了在學習圓明園毀滅經過這段時,老師先播放影片引出學生對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讓學生帶著痛惜、仇恨讀好這段話,學生切實感悟語言規律,體會作者怎樣傳情達意,使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喚起愛國熱情,惋惜、痛恨之情,從而更進一步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強烈共鳴,課堂教學達到高潮,感情得到升華。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過程中,柱森老師始終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允許學生自由選擇、自由表達,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權,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閱讀感受,注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段落,用喜歡的方式朗讀,尊重學生的自由選擇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來,教師在允許學生自由表達后,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的思路,抓住需重點研究解決的問題。當看完了圓明園被毀滅的一段錄相后,讓學生談感受、談感想,這樣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權,注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個性發展。
利用電影畫面組織教學,以特定的音響、畫面刺激學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林老師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了電影畫面,如:在教學圓明園被毀滅這段時,雖然文中具體描寫了被毀滅的經過,但究竟是怎樣一個場面,由于學生沒有親眼所見,對課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學時播放一個圓明園被毀滅大致經過后的課件,圖、文、聲并茂的活動影像,渲染了課堂氣氛,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感情。利用展電影畫面展現教學內容,使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具體生動、真觀,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趣味性和生動性。
當然,金無足赤,課無完美。由于我們還處于傳統教育向新課程探索的轉軌階段,所以,在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過程中,林老師還不夠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嘗試,還有就是這節課讀的形式比夠多,但讀的分量和深度還不夠。以上幾點是我個人對這節課的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指出、糾正。
圓明園的毀滅評課篇三
下面我對羅柱森老師這節課談談自己的看法。羅柱森老師這節課上得很成功,這對于這位老師來說是非常不簡單的,相信羅柱森老師付出了不少汗水和時間。這節課的教學中,羅柱森老師將愛與恨,圓明園美與毀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引領學生在“圓明園的毀滅”中進行一次靈魂的洗滌,進行一次深刻的心靈之旅。這節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色:
羅柱森老師精心鉆研教材,從文本出發,利用教材本身的特點,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緊抓重點,柱森老師先抓住2、3、4自然段,帶領學生追憶圓明園昔日的輝煌,追憶曾經的愛,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愛激恨”,讓學生體驗“毀得讓人心碎”。這樣把愛與恨,美與毀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整個課堂就營造得比較好。不僅做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更體現了對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交融,這是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
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的景觀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柱森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牢牢抓住介紹圓明園的布局,建筑風格及收藏的珍貴文物三個方面進行了精讀、精講。注重以讀為本,充分理解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結合大量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充分發揮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出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壯觀,讓學生從內心真切感受到圓明園是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突破了難點,從而為后面圓明園的毀滅感到痛心,對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堅實的感情基礎。
閱讀教學的實質就是指導學生讀書,當前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處理好讀講關系,去引導學生多讀和加大學生自學自悟的分量。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教學中,柱森老師注重突出語文課“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熟讀成誦,在讀中感悟”的特點,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采用自由讀、指名讀、默讀、齊讀、范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如在學習圓明園毀滅經過這段時,老師先播放影片引出學生對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讓學生帶著痛惜、仇恨讀好這段話,學生切實感悟語言規律,體會作者怎樣傳情達意,使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喚起愛國熱情,惋惜、痛恨之情,從而更進一步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強烈共鳴,課堂教學達到高潮,感情得到升華。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過程中,柱森老師始終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允許學生自由選擇、自由表達,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權,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閱讀感受,注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段落,用喜歡的方式朗讀,尊重學生的自由選擇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來,教師在允許學生自由表達后,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的思路,抓住需重點研究解決的問題。當看完了圓明園被毀滅的一段錄相后,讓學生談感受、談感想,這樣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權,注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個性發展。
利用電影畫面組織教學,以特定的音響、畫面刺激學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柱森老師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了電影畫面,如:在教學圓明園被毀滅這段時,雖然文中具體描寫了被毀滅的經過,但究竟是怎樣一個場面,由于學生沒有親眼所見,對課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學時播放一個圓明園被毀滅大致經過后的課件,圖、文、聲并茂的活動影像,渲染了課堂氣氛,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感情。利用展電影畫面展現教學內容,使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具體生動、真觀,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趣味性和生動性。
圓明園的毀滅評課篇四
在這天高云淡、秋高氣爽的日子里,我們又迎來了五校聯誼活動。今天我們大家匯聚在望二小,共同聆聽了x老師給我們上的一節精彩的語文課—《圓明園的毀滅》。 這節課x老師以情感為主線貫穿課堂始終,使我們真切地體會到了什么是美得心醉,毀得心碎。這節課我覺得有以下幾個亮點:
課的開始老師深情地向同學們說,請拿出你寫字的右手,和老師一起寫《圓明園的毀滅》。(邊寫邊說)圓,圓滿無缺的圓;明,光明普照的明;園,皇家園林的園。就這樣,一座圓滿無缺的皇家園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園林,被英法聯軍這兩兩個強盜毀滅了。(板書:的毀滅。)請大家來讀課題。再讀課題。 此時,課堂上,老師和學生的神情都非常嚴肅。此刻,我們分明感到,老師和學生都有太多的話想說,(因為學生已經對課文作了預習)但是x老師沒有說,學生也沒有說。他們,把心里的話兒藏在自己的心里,藏在最深最深處。 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接著老師話鋒一轉,觸目驚心啊!這么了不起的圓明園,就這樣被毀了然后,x老師繼續引導學生談談除了開頭和結尾,你讀懂了什么?學生分別從建筑宏偉與文物珍貴的角度談了圓明園舉世聞名的原因??v觀這個整體感知的教學板塊,我感到x老師對文本處理得比較奧妙。先談第一段,接著談最后一段,然后談中間,牽引的痕跡比較濃。這正是發揮教師引領的妙筆。因為本文如果太放開來讓學生談,他們很可能陷于對圓明園美景的自我陶醉之中而忘了這輝煌背后的恥辱。而x老師這樣做,正是把課文的情感基調進行總體的定位,在毀滅的前提下談曾經的輝煌,其情感的基調先是由痛的同時追憶曾經的愛。這樣一處理,整個課堂情感氛圍就營造得比較成功,愛恨交加為接下來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x老師在讓學生讀課文第三段時,很巧妙地帶著學生去追憶圓明園當初的輝煌,這樣的設計妙在何處?第一,問題精妙。x老師先讓一個孩子讀第三段,其余孩子找找,作者寫圓明園連著用了幾個“有” 字?找到后讓學生用一口氣說七個接著王老師又問,要寫盡圓明園,得需要幾個有啊?學生說無數個有,然后x老師請學生在課文里找依據,說說為什么需要無數個有?學生從古人詩句等地方找出了七條理由。在此基礎上,x老師讓一個學生讀課文,把同學們帶進宏偉的圓明園中去。幾個學生讀得不是很到位,x老師配上課件聲情并茂地讀起了課文,漫步園內有了課件和老師的范讀,學生馬上很投入地讀了起來。這段的教學以讀為主,在讀中學生感悟到了圓明園之大、之美,在讀中學生也充分地體會到了自豪的情感。第二點是濃淡適宜。園中的很多景物都是仿照還有西洋景觀。這四句話中介紹的景觀有七處之多。如果逐處景觀地講解,不但費時較多,學生還會產生厭煩之意,因為有幾處景觀是他們看過的。因此王老師在處理這部分的時候就讓學生自己去想象。而后面讀漫步園內這幾個句子則引導反復朗讀,因此,學生不僅認識到了景觀之美,還感受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這種有學有教、有淡有濃的教學是值得提倡的。
師:請大家再默讀課文,關于圓明園,關于圓明園的毀滅你還想知道什么? 生:(提問,主要內容是對強盜的質疑,對清政府的質疑,關于圓明園的其他一些問題 師;x老師這里有一份關于圓明園的資料,這是我在網上下載并整理的,能解決大家的部分問題。 生(讀課外材料) 以下為師生就一些讓人震撼的數字進行對話交流。比如,圓明園生肖塑像的銅首,拍賣價將近一億人民幣。比如圓明園是世界上化時最長的園林年。等等。 在交流的過程中,好多學生神情激動。 這個板塊,x老師也處理得甚為巧妙。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源于文本而非節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剝。課外讀物成為解決學生問題的有效載體,而貫穿課內與課外的是情感,是對圓明園的深沉的愛。
師:就是這樣一座的圓明園,就是這樣一座的圓明園,就這樣被英法聯軍,這兩個強盜無情地燒毀了 (播放火燒圓明園的錄象片段,片終,大火不停在畫面飛旋撲閃,并響起《江河水》這首比較傷感的二胡曲子,稍后,屏幕上打出一行字:這把火,燒毀了 師:請大家拿起筆來,寫一寫,這把火燒掉了什么?(學生在音樂聲中寫話。然后師生交流。學生寫得很有激情也很精彩,無法一一記錄。還是等哪個看過錄象的有心人來補充吧。) 這個片段是本課教學的最亮點,也是整個教學的高潮??傊@節課為我們帶來了精彩,使我們流連忘返。
但我本人查了許多資料,看了許多教案,覺得本文對圓明園當年輝煌景觀的介紹語言簡潔,內涵豐富。因為介紹的內容都已經消失,無法再現,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理解語言文字,并展開想象,使學生對當年圓明園輝煌景觀有個深入的了解??梢詰{借插圖,也可以通過收集有關圓明園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使學生對圓明園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教師還可緊扣語言文字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老師雖然有做到了,但還不夠深入,大部分學生學了以后,對圓明園這個皇家花園還不是那么深入了解,想象力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
另外課文第二部分介紹“圓明園輝煌的過去”目的就是讓學生對那些反動派的更加痛恨,是文章的重點內容,也是難點,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應該讓學生找出文章中三個高度評價圓明園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的句子:“圓明園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 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被化成了灰燼”。抓住關鍵詞“舉世聞名、博物館、藝術館、瑰寶、精華”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人們給圓明園這么高的評價?”在討論中明確作者是從眾星拱月的布局、風格各異的建筑、收藏珍貴文物這三個方面,來再現圓明園輝煌的過去的。這一點我覺得你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是不是太少了一點,還不夠大膽地放手。
總之,已成為廢墟的圓明園依然屹立在那里,成為中華民族恥辱的象征,這一切的一切,怎能是一個“情”字了得!聽了這節課我也為中國的過去悲哀,為中國現在的崛起而感自豪!謝謝大家!
圓明園的毀滅評課篇五
剛才,我聽了吳紅老師執教的《圓明園的毀滅》這堂課,深有感觸。吳老師那親切的語言、自然平等的教態,扎實深厚的教學功底,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獨特的教學風格和良好的語文學科素養,都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我個人認為吳老師這堂課的成功,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學中,吳老師把教學目標定位在:了解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毀滅的經過,激發熱愛祖國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樣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教材選編的意圖,完全符合新大綱的要求,準確合理。
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的景觀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吳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牢牢抓住介紹圓明園的布局,建筑風格及收藏的珍貴文物三個方面進行了精讀、精講。注重以讀為本,充分理解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結合大量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充分發揮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出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壯觀,讓學生從內心真切感受到圓明園是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突破了難點,從而為后面圓明園的毀滅感到痛心,對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堅實的感情基礎。
閱讀教學的實質就是指導學生讀書,當前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處理好讀講關系,去引導學生多讀和加大學生自學自悟的分量。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教學中,吳老師注重突出語文課“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熟讀成誦,在讀中感悟”的特點,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采用自由讀、指名讀、默讀、齊讀、范讀、快速瀏覽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如在學習圓明園毀滅經過這段時,老師先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初步感受到圓明園被侵略者毀滅了,再引導理解重點詞:搶、毀、燒、凡是、統統等詞之后齊讀,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侵略者的貪婪與野蠻。接著,讓學生觀看毀滅的錄象,把學生感知的畫面生動、直觀、形象地再現出來,讓學生的內心受到最強烈的震憾,迅速點燃他們心中對侵略者的貪婪和野蠻的仇恨之火,在此基礎上,讓他們表達出此時的心聲,真切感人,易達到高潮,引起共鳴。最后通過朗讀,感悟語言規律,體會作者怎樣表情達意,使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喚起愛國熱情,惋惜、痛恨之情,從而更進一步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強烈共鳴,課堂教學達到高潮,感情得到升華。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過程中,吳老師始終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允許學生自由選擇、自由表達,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權,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閱讀感受,注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如初讀課文后的質疑問難,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段落,用喜歡的方式朗讀,尊重學生的自由選擇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來,教師在允許學生自由表達后,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的思路,抓住需重點研究解決的問題。在觀看了風格各異的建筑物課件之后,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景觀來想象,自由表達出來。當看完了圓明園被毀滅的一段錄相后,讓學生談感受、談感想,這樣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權,注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個性發展。
利用cal組織教學,以特定的音響、畫面刺激學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吳老師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了cal,如:在教學圓明園被毀滅這段時,雖然文中具體描寫了被毀滅的經過,但究竟是怎樣一個場面,由于學生沒有親眼所見,對課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學時播放一個圓明園被毀滅大致經過后的課件,圖、文、聲并茂的活動影像,渲染了課堂氣氛,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感情。利用cal展現教學內容,使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具體生動、真觀,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趣味性和生動性。
當然,金無足赤,課無完美。由于我們都還處于傳統教育向新課程探索的轉軌階段,所以,在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過程中,還不夠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嘗試。這在我們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值得改進。
總之,吳老師這堂課重難點突出、思路清晰、教態自然、語言規范、板書工整、讀說結合、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特別是注重了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培養,我個人認為是一堂較成功的課例。
圓明園的毀滅評課篇六
今天,我聆聽了陳**老師執教的《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我覺得陳老師將這節課發揮的淋漓盡致。
1、有效利用教學資源使用多媒體。陳老師主要通過圖片讓學生了解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同時又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段時,適時補充了雨果的文字資料,學生讀后對英法聯軍的暴行恨之入骨,同時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發了他們好好學習,使祖國更強盛地愿望。陳老師講解“眾星拱月”一詞,在課件中以圖示詞的手法展示,不僅理解了詞語,還對圓明園布局有了大致的了解,由部分到整體,由抽象到形象。
2、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先抓住重點語句和詞語讓學生了解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圓明園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薄八质钱敃r世界上的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薄拔覈@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品味語言,激起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比熱愛。再讓學生理解“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痛恨侵略者的暴行。只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從而化難為易,實現教學目標。
3、讀中感悟,以寫促讀。陳老師在教學中把此法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各種各樣的讀:個讀,引讀,齊讀,默讀等,更注重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生情,以寫促讀。
不足之處:學生由于沒有親眼所見火燒圓明園的場景,對課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如果陳老師能夠運用火燒圓明園的電影視頻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將能更好的渲染課堂氣氛,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感情。
以上就是我的幾點看法,非常感謝陳明波老師的這節課,希望能給以后的我多一些提示。
圓明園的毀滅評課篇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段話告訴我們,在語文教育的廣闊天地里,蘊藏著豐富的自然性課程資源、社會性課程資源,人文性課程資源,語文教師應怎樣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呢?指導學生收集資料就是有效的途徑之一。朱老師采用讓學生課前查閱資料、課上交流資料的形式進行教學,堂課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方面,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資源,開辟了語文學習的新課堂。
一、準備充分。
《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老師要求學生搜集較多的資料。但是從課堂上的表現來看,在老師的布置下,學生完成的很好,準備的很充分。在教學課文第2、3、4自然段時,展出了“殿堂”、“亭臺樓閣”、“山鄉村野”、“買賣街”等許許多多課文中所講到的圓明園里有的東西,可謂資料齊全。我想,做到這么充分,朱老師在課前肯定花了很多功夫對學生進行了指導,安排他們做好收集工作。那么,去收集資料的同學肯定得到了一次全新的鍛煉,體驗了和生活緊密相聯的語文學習活動。
二、運用到位。
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體驗了和實踐相聯的語文學習方法,從中得到了鍛煉,促進和幫助了對課文的學習。但是資料找來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運用好這些資料。不用,會打擊學習收集資料來幫助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用得不好,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在朱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看到了,朱老師把學生收集來的資料和現代的電教儀器有效的結合起來,根據講課的進度,適時的展示這些資料,幫助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我想,收集資料的目的不單是鍛煉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讓這些資料為我們的教學有效的服務。朱老師的課緊緊圍繞著研究的主題,并對研究主題中運用資料的這一步完成地較為成功。那么我相信,學生對收集、整理、運用資料的積極性會更高,這一方面的能力也持續地得到他們自覺地鍛煉。
朱老師的課中還有很多亮點,如讀寫結合、情境表演……聽了朱老師的課,真是受益非淺。他真是我們中老年教師中的楷模,是我學習的榜樣。向他學習,向他致敬!
圓明園的毀滅評課篇八
高老師的《圓明園的毀滅》這堂課整體來看是成功的。我覺得它貼近新課高,教學過高中,老師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始終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設了“主體參與,和諧發展”的教學氛圍,允許學生自由選擇,自由表達。課堂上,老師常用“你的看法是怎樣的?”“你覺得應該怎樣來讀?”“如果在圓明園里漫步,你會是什么感覺?”“此時此刻,你是什么心情?”等等這樣的語言,鼓勵學生自由發言。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老師的這堂課在教學環節上設計得非常巧妙、新穎,多媒體運用得也非常恰當。她并不是按以往先講“輝煌”再說“毀滅”的教學高序來走,而是在課前讓學生充分閱讀課外書籍,查閱、收集資料,了解從先秦時代到唐宋元明清所經歷的時間及圓明園大大小小景點的數量,使學生切實了解圓明園的真正價值。然后再以播放《火燒圓明園》影片片段直接導入新課,使學生直面毀滅,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沖擊,精神上的震撼,真正激發了學生的悲痛、痛惜等情感,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接著在理解“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一環節中,教師設計了“階梯式”的提問:“三天三夜有多少個小時?多少分鐘?多少秒?”讓學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之長,再讓學生想象:燒掉一幅歷史名畫只用幾秒,燒掉一個建筑只用幾十分鐘甚至幾分鐘,在347公頃的圓明園內大火同時燃燒三天三夜會燒掉多少東西?這個部分,老師用自己充滿感情的語言以及配合播放的無聲錄像給學生的心靈帶來了巨大的震撼與深深的撞擊。當時的課堂可以說是鴉雀無聲,但是給我的感覺卻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啊。
學習完“毀滅”,然后學習“輝煌”部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通過指導學生一次次地朗讀,讓學生的情感在愛與恨的跌宕中進一步得以升華。
在課堂總結的時候,面對出示才圓明園的殘垣斷壁的畫面,教師敘述了雨果的詩歌片段,然后問學生:“金碧輝煌的殿堂——”學生回答:“沒有了?!边@時老師慢慢擦去了這部分的板書,接著隨著老師的追問和學生的回答,一一把板書擦去,只留下一片空白。這樣流動的板書,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更激起學生心中的憤恨,在學生的內心深處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痕。此時,再去讓學生進行小練筆,可謂是“水到渠自成”,把“語文”“人文”“訓練”糅合得渾然一體。
當然,這堂課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感覺教師準備得十分充分,語言也富有激情,上得比較投入,但是學生發言的積極性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就是課堂上沒能讓學生更多的與文本接觸,學生讀得不夠多,再加上本課的時代背景離學生較遠,學生難以入情入境。以往,我也遇到過的問題,看來,怎樣利用課堂中的40分鐘,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是我們今后努力的共同目標。
圓明園的毀滅評課篇九
老師精心鉆研教材,從文本出發,利用教材本身的特點,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緊抓重點,老師先抓住2、3、4自然段,帶領學生追憶圓明園昔日的輝煌,追憶曾經的愛,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愛激恨”,讓學生體驗“毀得讓人心碎”。這樣把愛與恨,美與毀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整個課堂就營造得比較好。不僅做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更體現了對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交融,這是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
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的景觀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牢牢抓住介紹圓明園的布局,建筑風格及收藏的珍貴文物三個方面進行了精讀、精講。注重以讀為本,充分理解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結合大量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充分發揮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出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壯觀,讓學生從內心真切感受到圓明園是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突破了難點,從而為后面圓明園的毀滅感到痛心,對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堅實的感情基礎。
閱讀教學的實質就是指導學生讀書,當前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處理好讀講關系,去引導學生多讀和加大學生自學自悟的分量。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教學中,柱森老師注重突出語文課“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熟讀成誦,在讀中感悟”的特點,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采用自由讀、指名讀、默讀、齊讀、范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如在學習圓明園毀滅經過這段時,老師先播放影片引出學生對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讓學生帶著痛惜、仇恨讀好這段話,學生切實感悟語言規律,體會作者怎樣傳情達意,使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喚起愛國熱情,惋惜、痛恨之情,從而更進一步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強烈共鳴,課堂教學達到高潮,感情得到升華。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過程中,柱森老師始終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允許學生自由選擇、自由表達,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權,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閱讀感受,注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段落,用喜歡的方式朗讀,尊重學生的自由選擇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來,教師在允許學生自由表達后,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的思路,抓住需重點研究解決的問題。當看完了圓明園被毀滅的一段錄相后,讓學生談感受、談感想,這樣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權,注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個性發展。
利用電影畫面組織教學,以特定的音響、畫面刺激學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柱森老師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了電影畫面,如:在教學圓明園被毀滅這段時,雖然文中具體描寫了被毀滅的經過,但究竟是怎樣一個場面,由于學生沒有親眼所見,對課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學時播放一個圓明園被毀滅大致經過后的課件,圖、文、聲并茂的活動影像,渲染了課堂氣氛,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感情。利用展電影畫面展現教學內容,使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具體生動、真觀,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趣味性和生動性。
當然,金無足赤,課無完美。由于我們還處于傳統教育向新課程探索的轉軌階段,所以,在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過程中,王老師還不夠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嘗試,還有就是這節課讀的形式比夠多,但讀的分量和深度還不夠。以上幾點是我個人對這節課的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指出、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