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如何寫《教育從愛開始》讀書筆記范本一
ok3w_ads("s005");【摘要】五彩繽紛的生活是語言的源頭,又是運用語言的沃土。因而我們應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習,使英語真正地走進孩子們的生活中。這樣,學英語不再是一種抽象的語言學習,而是有血有肉、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具體形象的活動。《小學英語新課標》中提出“在用中學,在學中用”, 我們要讓英語教學與生活融為一體,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有機結合起來,真正發揮英語的交流作用,讓每一位學生愛上英語。
【關鍵詞】英語 課堂教學 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與英語課程改革的理念一致,這對推動英語教學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本文是小學英語教學中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幾點思考,以對小學英語教學有所借鑒。
一、教材聯系生活,是展開英語生活化教學的前提
小學英語教材本身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一幅幅插圖生動形象,富有情趣;一篇篇文字短小精悍。教材中涉及的知識點也大多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能經常運用的知識。如同學們最愛逛的公園、動物園;同學們最喜歡吃的水果、牛奶、冰激凌;同學們掛在嘴邊的一些日常禮貌用語……然而僅靠書中的知識點還遠遠不能為學生感知、理解、記憶和運用提供最佳的語言情境。因而,在日常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去收集生活中的英語,把他們帶進課堂,為教學服務。如在教學look at the blackboard時,我指著黑板說,學生已經知道look at 的意思了,會立刻想到是讓他們看黑板。我還搜集了學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商品英語:英語本上的copy book,牛奶包裝上的milk,橘子汁瓶上的juice……打印了學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電腦英語:windows, let’t go, e-mail……這些生活中的英語讓學生在學習字母時熱情高漲,效率大大提高,也讓學生感到英語就在我們身邊。
這樣生活化的處理教材,喚起了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生活經驗,產生親切感,并驅使學生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挖掘更多的生活英語。
二、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是有效展開英語生活化教學的關鍵
here you are.這一簡單的句式,現在我們班的孩子已經掌握得很好。這句話最起初的學習是在孩子們與老師之間傳遞物品時進行的。比如我遞給他作業本,順便說一句here you are。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們就很自然地學會了說,并理解了它的意思。現在很多時候只要一出現傳遞動作,他們就自然地會說,而且每回都主動地說。here you are! thank you.師生間的交談不但可以及時了解孩子們最近的學習情況,幫助孩子們糾正錯誤的語音,還有利于師生間良好的溝通與交流。早上打招呼時,我們師生也是用英語,如good morning miss ding!good morning…!使教師與他們處于平等的地位。
三、設計生活化的表演活動,是展開英語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方法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大膽將教學內容設計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活動,可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寓教于樂的目的。他們的生活內容是取之不盡的,將生活分割成一個個環節,能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
1.抓住每個環節 在學習“what’s this ?would you like……?”這一句型時,我們利用圖片讓孩子來感受,學說。孩子們看到這么多食物圖片,都想得到這些圖片,所以大部分孩子都能勇敢地學說。即使有個別孩子不愿說,通過一個一個說,他也能跟著說。這說明孩子們已邁進學英語的階梯。
2.學習英語時,伴隨有趣的動作 如one two three four……數字的學習,我覺得可以配上各種動作:one 拍手two拍腿 three 再拉耳朵four拍頭等等的動作。在體育游戲中,我們也結合英語數字一起玩,使我出乎意料的是孩子們特別有興趣,玩得更帶勁了!這些都可以和簡單而有趣的動作相結合,孩子們覺得這是在玩,是在愉快而有趣的玩。玩中學,學中玩更適合孩子們。
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是《新課標》強調“在做中學、在學中用”的最好體現,通過“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演一演”等一系列活動,打破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壁壘,將課堂教學真正融入學生的真實生活當中,努力做到讓英語走進生活,讓生活再現英語,真正發揮英語的交流作用,試想這樣的課堂學生能不喜歡嗎?這樣的課堂能不精彩嗎?生活化的英語教學將會像我們的生活一樣豐富多彩,煥發出強勁的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胡曉風等.《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高麗鵬.《教育需要全心的奉獻――學習和實踐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湖南教育(上).2011年07期
[4]羅有巖.《借鑒陶行知教育思想 構建新型語文課堂》云南教育.2004年02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縣華沖實驗小學)
相關熱詞搜索: 生活即教育理論 教育 生活 ok3w_ads("s006");ok3w_ads("s007");
如何寫《教育從愛開始》讀書筆記范本二
初到亞太實驗學校感覺不錯,校園挺大就是有些偏僻,120多畝的校園就像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穿著方面個人被寢室同學評論換風格了,也是將來要當老師了嘛,自然教育實習要有教師范兒。襯衣、休閑褲,不在是以前的一身運動裝,而我的班主任指導老師穿著卻顯得十分年輕,不過教育經驗確實不少,和他聊起來感覺沒什么代溝!伙食感覺不錯,四種菜三種湯粥可以自由選擇;住其實差強人意,沒有預先說好的上床下柜,但也比本部那50年代的老宿舍好多了;出行可能不太方便,之前探過路了,單獨走夠一趟折騰的了,坐校車可能會方便一些吧~~~教學今天下午就開始了吧.....幫老師批了幾本作業,還算嫻熟,學生水平參差不齊,于是晚自習指導老師叫我們給他們補補,我補了兩個男生,態度不錯,就是不太用心,臨走時還說句挺讓我滿足的話,說比戢老師講得好,感動得要死,但也可能會給指導老師帶來一些困擾,從另個側面也反映出我給學生的第一印象不錯,和他們合得來,因此要注意不能和他們走得太近,也可能是實習老師給他們的新鮮感吧,希望實習結束時不會發生戀戀不舍的悲劇~~明天進班,就要正式見可愛的學生們了,同時也該準備下周五的班會了,主要內容是分析月考,雖然可將的內容聽多,但是有點兒緊,無限糾結中......
來學校第二天了,算是在學校完整的過了一天吧,作息時間挺像我初中那會兒的,唯一不同的就是課間操的時間和內容,下了第一節課就要到操場看班,不過初三的學生要面臨升學考體育,所以他們課間操時間就是在操場上跑5x400m,這是對學生體能的考驗,范文《教育實習日記9月篇》。班主任指導老師平時要跟著他們跑的,我們也不例外,也是為每年一度的大學體能測試做準備吧,要知道去年體測試其實六個人有四個需要補測1000m,因為當時正好選了體能課所以僥幸不用體側,而即便是這樣,由于這半年多來個人很少鍛煉,今天和這些初三的學生比起來體能還是差了一大截,也就跟了四圈,爭取明天換好裝備跑個全程并且在快一些吧~~第一節課前與學生們見了面,班主任簡單介紹了一下,希望能盡快熟悉他們每個人的特點吧!今天沒有化學課,于是繼續幫老師批作業&&優化辦公室的電腦&&打印實驗室的座位表,為明天的觀摩課做準備;因此今天聽了幾節班主任的數學課,感覺講得還行,分層課大概是他們的特色,不過今天聽得是c層的課,主要還是讓學生們記公式,然后用公式做題!其實應試教育用這種方法無可厚非,而其中最重要的應該是如何讓學生更快更深刻的記憶這些公式、定理、元素符號等等,因此這可以作為實習期間進行教育教學研究的一個方向吧~~
周三了,開始最忙的一天,從出課間操開始說起,今天算是跟下來了,估計周四到周日一些,下周一又有可能跟不下來,xxm下來其實挺爽的,去年的體能課沒白上!緊接著4、5節在實驗室上課,課前和小吳老師(實驗室管理員)一起準備了一下,學會了在水中塞膠塞的tip,12:25下課急忙趕去午飯,之后又馬不停蹄地趕到班里盯午自習;下午8、9節是全體實習生的觀摩課,感覺教學效果比上午1班的要好,3班學生上課注意力也較集中,老師講課內容也略有不同(見聽課記錄),教學效果應該比上午的1班好~~課后還和老師探討了一下這些不同的原因,一下聊到了17:45趕快去吃飯,晚上要給3班的學生補課,感覺基礎差的真是大有人在,明天就要月考了,今天元素周期表還沒背下來呢,只能耐心給她補,叫她如何記住這些元素,希望她能記住不少,明天能及格就是對我最大的感謝吧~~總的來說今天可以說是個“黑色”星期三,從早忙到晚,明天月考監考&&觀摩其他學科的課,可能會好些吧
如何寫《教育從愛開始》讀書筆記范本三
《愛的教育》讀后感:教育中的愛和愛中的教育
這個寒假我讀了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讓我知道了許多有關教育中的愛和愛中的教育的故事。
《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里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樣讓我這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
透過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樣的師愛才最讓學生感到溫暖,把學生當親人的老師。當安利柯的'先生說道:“你們以外,我沒有別的家屬在世界上,除了你們,我沒有可愛的人!你們是我的兒子,我愛你們,請你們也歡喜我!我一個都不愿責罰你們,請將你們的真心給我看看!請你們全班成為一家,給我慰藉,給我榮耀!”先生的這些話,讓所有的學生都信服與他。雖然我無法做到這位先生的如此坦誠,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學生了。兩個學生同時犯了錯誤,有時,我會憑我直覺判斷,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評那個我心目中的差生。卻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學生在暗自垂淚,也許在他們的眼里,我不再是個好老師。寬容和尊重學生,“只要你們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我絕不會責怪你們”,這是安利柯的先生們給的我另一個啟示。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學生,我們的目的是教育學生,只要目的達到,又何必在意學生是否接受了懲罰。
總之,愛的教育是治療心靈創傷的良藥,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被愛的人才懂得去愛人,愛給人力量,給人溫馨,也給人美麗的心靈和情感。讓孩子們心中擁有愛,很多問題都可能在愛的暖流里溶解。書中給我的啟示是,做一個溫柔的嚴師,用充滿愛意的語言來嚴格要求我們的學生。
s("content_relate");【《愛的教育》讀后感:教育中的愛和愛中的教育】相關文章:
1.愛的教育從書中的格言
2.愛的教育中的好段賞析
3.高中的教育隨筆
4.《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之讀后感
5.《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后感
6.《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的讀后感
7.愛的教育讓我懂得了愛作文
8.愛的教育作文
如何寫《教育從愛開始》讀書筆記范本四
ok3w_ads("s005");摘要: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與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有很大的聯系,對兩者的思想進行闡述并對比分析異同點。發現其相似之處在于:強調聯系教育與生活,注重兒童個性自由發展及身體力行創辦實驗學校踐行自己的生活教育思想;其差異在于:兩種思想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提出并用于解決不同現實問題的,且側重點不同。它們對我們當前教育有幾點啟示:寓教于生活,注重學生個性發展,讓生活走進課堂。
關鍵詞:杜威;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g40—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0x(2011)11—0004—04
歷史上,教育與生活的關系一直為教育學家們所爭論,其中在近代,對教育與生活之關系探討較為深入的應首推美國的教育學家杜威,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的教育主張;其次在我國,生活教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及“教學做合一”的重要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可以說是在中國具體國情下對杜威教育生活思想的繼承和延伸,不難發現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可以說是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翻了半個跟頭,然二者之間卻存在質的差異,首先我們就二者之間的觀點做進一步分析與比較。
一、“教育即生活”與“生活即教育”闡述
1.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約翰·杜威(jhondwey)是美國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學家,1896年創辦“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1897年發表其教育觀念的綱領性著作《我的教育信條》。他的教育生活理論形成于19世紀90年代,而此時正是美國社會變革的分水嶺,美國經歷著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工業化迅速發展帶來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給社會、文化、教育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極度失衡,學校教育腐舊呆板,脫離社會生活,脫離兒童的生長需要,使兒童在學校頗受壓抑。
杜威作為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的代表,首次提出了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并倡導“教育即生活”,在他的《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須。”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從一開始就源于生活,在生活中發展,并以促進生活水平的提高為目標。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認為教育必須依賴于生活并改善現實生活,通過教育來使兒童獲得更好的發展,具備構建美好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杜威教育生活思想中的另一命題“學校即社會”,所關注的主要是正規的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及個人生活的關系。他在《我的教育信條》中論述“什么是學校”時指出:“學校主要是一種社會組織。教育既然是一種社會過程,學校便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兒童學習的過程實際就是他的生活過程,教育要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的生活經驗為內容,在他看來,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做中學。
“教育即生活”的命題有兩方面內涵:一是學校教育要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特別是兒童生活,是兒童在活動中,在學校生活中得到滿足和樂趣。二是通過教育創造一種高于現實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使社會生活更加完善,美好。牡威所倡導的就是要使學校生活成為兒童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契合點,從而使教育既合乎兒童需要亦合乎社會需要,有益于兒童發展和社會改造。
2.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在經過多年的教育實踐探索中繼承了杜威的“教育生活理論”并對其進行了革新和創造。20世紀初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農業國家,軍閥混戰,政局動蕩,教育程度低下,廣大人民缺乏受教育的機會。在意識到中美之間社會發展和教育水平的巨大差異,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生活理論”“翻了半個跟頭”,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論。”他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這一生活教育理論在他所創辦的曉莊鄉村師范學校中得以實踐。
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只有在生活中獲得的教育才是有用的、真的教育。過什么樣的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想要受什么教育,便須過什么生活。1927年起,陶行知在曉莊師范學校中先后做了《生活工具主義之教育》、《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等演講,形成了系統的生活教育理論。叫也在《生活教育》文中寫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因而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將杜威的“學校即社會”推陳出新,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主張真正把學校納入社會之中,打通學校和社會并把二者融為一體。陶行知說,要先能做到“社會即學校”,然后才能講“學校即社會”;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講到“教育即生活”。要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要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
生活即教育包含三方面的涵義:一是我們所過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須的一切東西,便是我們的教育內容。二是生活與教育必須一致,否則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必須與生活相聯系,甚至與生活打成一片。他強調教育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指出:我們主張生活即教育,要是兒童的生活才是兒童的教育,要從成人的殘酷里把兒童解救出來,并強調人的生活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
二、兩種觀點的異同點
1.“教育即生活”與“生活即教育”相似點。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可以說是對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的吸取和改造,二者對教育與生活關系的認識上有許多相似之處。無論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還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們的教育理論都是主張教育與生活的一致性,主張把教育與生活統一起來,試圖解決實際問題。
.
(1)強調生活與教育必須聯系起來。杜威與陶行知都非常重視教育與生活之間的關系,都試圖解決學校與社會脫節,學生不能適應社會的教育弊端。在杜威看來,一個生命從它降臨之時,教育就伴隨了他的一生,生活中處處都可以看到教育的身影,教育中也處處體現著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通過教育創造物質精神財富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富裕美好,使我們的辛勞和精神得到滿足的同時,進行學校教育時也要注意關注生活,使兒童能夠適應生活,更新生活。在陶行知看來,過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死同去,人的一生應在不斷的教育中延續和發展,教育不能脫離生活而獨自存在,同時他認為教育是人生活所必須的,為生活需要而辦教育,教育與生活是分不開的。
(2)兩種思想都注重兒童個性發展。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強調教育要充實人的生活,使兒童能夠去適應生活,更新生活,不合乎時代精神的生活是壓抑兒童天性的生活。他認為學校生活應該與兒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滿足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使校園成為兒童的樂園而不是牢籠,使兒童能在現實的學校生活中得到樂趣。杜威所要做的是改造不合時宜的學校教育和學校生活,使之更富有活力更益于
兒童個性發展。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主張通過生活來教育,他強烈批評以書本和文字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認為書本和文字不過是生活的工具,學校不能把學生當成籠中鳥,應把學生從牢籠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成為適應生活并融于民眾的有用的人。
(3)二者都身體力行創辦實驗學校踐行其教育觀點。1896年杜威創辦“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對教育問題進行實驗研究,對杜威教育理論的形成影響甚大,同時1897年杜威發表《我的教育信條》,是杜威關于教育的綱領性著作,展示了杜威對教育問題的基本看法,另外還有《教育與社會》、《兒童與課程》及《民主主義與教育》等著作,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從做中學”等觀點。陶行知于1927年創辦“曉莊師范”,作為其教育理論的實驗學校,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以及“教學做合一”等教育思想。
2.“教育即生活”與“生活即教育”差異性。
(1)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解決不同問題。杜威的教育理論產生于19世紀90年代,當時的美國已經是一個獨立統一的民主國家,在資本主義取得巨大的物質進步的基礎上,精神文化逐漸滯后,對杜威來說,教育的任務是解決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脫節,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失衡以及教育與生活的相背離,因此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思想。然而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軍閥混戰,社會動蕩不安,教育程度低下,人民生活貧困,對陶行知來說,他的目標是用科學和教育來挽救中國,使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進一步通過發展教育與科學來使中國變得強大起來。陶行知作為第一個發展杜威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的中國學者,他結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更強調生活對教育的重要性,他的理論批判地吸收了杜威的學說,同時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而總結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他曾說:“假如杜威先生是在曉莊,我想他也必主張“生活即教育”的。他對杜威的教育理論的運用是一個分析、批判和革新的過程。
(2)兩種思想的側重點不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是為了更好的促進社會發展而提出的一種教育改良方法,他的側重點放在國家教育體系的改良上。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在教育程度低下、‘人民生活貧困的社會背景下提出的,站在人民大眾尤其是勞苦大眾的立場上思考和解決他們的教育問題,這是他思想和實踐的一大特點。他希望每個人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側重于廣大勞苦大眾接受教育,以教育來喚醒民眾的愛國意識并通過教育改造社會生活,實現富民強國。可以說,杜威所講的教育與生活的聯系實際上只是在學校范圍之內擴大兒童的生活經驗,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對象”。“生活即教育”在內涵上要比“教育即生活”豐富很多,但“教育即生活”更具實踐操作性。
(3)二者有本質的差異。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無論從形式還是內涵上不僅有本質的區別,而且決定兩種不同的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也是根本不同的。兩人都倡導生活教育,但是同一詞語卻包含著迥然不同的內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以社會生活為主體,以實踐為基礎的唯物的實踐的教育論,而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是以個人生活為主體,以主觀經驗為基礎的唯心的經驗的教育論。杜威主張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是把生活從屬于教育,把社會縮小進學校,是顯而易見的資產階級實用主義,它是壟斷經濟和政治發展在美國思想領域的反映,同時又是為了解決美國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所帶來的社會問題而產生的,其教育原則是建立在經驗論哲學觀和生物化心理學基礎之上的,具有主觀唯心主義的性質。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則是在中國人民的教育實踐中土生土長起來的,正如陶行知所說:“我的生活教育的思想,大半都是從資產階級、大地主以及老百姓中啟發而來的。”他的整個教育思想,是從中國整個社會著眼的,是特別著重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的,而且無論講社會或學校的教育,都是以當代中國的社會實踐為依皈。就其思想來說,它是建立在“實踐第一”的唯物辯證觀點的基礎之上的。
三、兩種生活教育思想對當今教育的啟示與思考
當今社會教育與社會生活相脫離的現象日趨彰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與日常生活脫節,已有的課程目標只注重知識的傳遞,忽視學生主體性和創造力的培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遠離了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際,因此教育回歸生活是我國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以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對我國當前教育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1.生活中有教育,寓教育于生活。在當今時代,應試教育無形中成了我們教育的目的,大家追求的目標,學校的教育往往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隔離。要使教育回歸生活,對于我們教育者首先應該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有一個全面全新的認識,既要認識到當前我們教育存在的缺陷,又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把社會主要因素納入教育的環節中,使學生感受社會生活。正如“生活即教育”及“學校即生活”的思想所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要把學生的學習活動生活化,在生活中去汲取知識并實施教育,教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個性發展,讓學生自主選擇,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寓教育于生活。
2.注重學生主體,注重個性發展。杜威認為學校生活應當與兒童生活相契合,以兒童為中心,充分滿足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使兒童在現實的學校生活中得到樂趣,自由發展。而陶行知在提出他的生活教育理論時也強調要注重兒童個性發展,主張通過生活來教育,讓兒童解除束縛,自由翱翔于藍天白云中,從自由的生活中獲得真正的教育,成為對社會對民眾有用的人才。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也要尊重學生主體,注重學生個性發展,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自己去選擇判斷并解決問題。改變傳統教育中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寓教于樂,寓教于生活,在生活中實施教育,尊重學生獨特個性的自由發展。充實學生的經驗,培養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從做中學”,體驗生活,體驗成長。
3.讓課堂教學生活化。“教育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思想都強調教育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主張把二者統一起來,陶行知也曾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我們當前學校教育應該關注生活,使兒童能夠適應生活,更新生活。將課堂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作為老師,要學會運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探究的熱情,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進行情境教學,喚起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的經驗世界。同時作為學生也要在教師引導下充分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將所學的科學應用到現實中去,為自己生活服務,在探究中得到思考,獲得成長。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與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在今天仍不乏積極的借鑒意義,然而兩種思想畢竟是當時歷史背景下的產物,解決教育與生活的問題,我們仍要積極努力尋求適合當今教育與生活關系的模式和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1]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
[2]杜威,我的教育信條[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2。
[3]劉珊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內涵與教育如何回歸“生活世界”[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6):123。
[4]孫培青沖國教育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471。
[5][14]李明月,李德才,從實用主義教育到“生活教育”——杜威與陶行知教育理論之比較[j].福建論壇(社會教育版).2007(6):47。
[6]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生活即教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28。
[7][10]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胸行知教育思想理論和實踐[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l:61。
[8]張茂林,李瓊軼嫩育生活理論與生活教育理論的比較及啟示[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lo,(3):3。
[9]金林詳,張雪蓉,陶行知教育名著[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11。
[11]劉建英“教育即生活”與“生活即教育”思想之比較[j],教師,2010,(7):122。
[12]付秀麗,生活與教育: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的“源”與“流”[j],內蒙古師范走學學報,2009,(1):25。
[1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5,[15][16]郭元詳,生活與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基礎教育論綱[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29。
相關熱詞搜索: 教育 生活 ok3w_ads("s006");ok3w_ads("s007");
如何寫《教育從愛開始》讀書筆記范本五
通過此次組織的繼續教育學習,我簡單得談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愛崗敬業
首先,要熱愛教育事業,要對教學工作有“鞠躬盡瘁”的決心。既然我們選擇了教育事業,就要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不計名利,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無私奉獻,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盡職盡責地完成每一項教學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斷的挑戰自己,超越自己。
二、加強政治學習,不斷提高政治素養。本人系統的學習了《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教師資格條例》等法律法規文件,按照《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盡職守,遵守社會公德,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為人師表。
三、愛心是師德素養的重要表現。崇高的師愛表現在對學生一視同仁,絕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績區別對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愛心、耐心、細心,”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時時刻刻關愛學生,特別對那些學習特困生,更是要“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過激,對學生要有耐心,對學生細微之處的好的改變也要善于發現,并且多加鼓勵,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注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孜孜不倦,積極進取
有句話說的好,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就向
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學生。怎樣提高自身素質呢?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與時俱進,孜孜不倦的學習,積極進取,開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嚴謹治學,誨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積薄發,時時刻刻準備著用“一眼泉的水”來供給學生“一碗水”。
五、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學生都喜歡模仿,將會給學生帶來一生的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時時處處為學生做出榜樣,凡是教師要求學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嚴于律已,以身作則,才能讓學生心服囗服,把你當成良師益友。
總之,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從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在行動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責任心,樹立一切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鉆研精神,發揮敢于與一切困難做斗爭的思想和作風。刻苦鉆研業務知識,做到政治業務兩過硬。用一片赤誠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人,崇高的師德塑造人。只有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道德素養,才能培養出明禮、誠信、自尊、自愛、自信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如何寫《教育從愛開始》讀書筆記范本六
通過此次組織的繼續教育學習,我簡單得談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愛崗敬業
首先,要熱愛教育事業,要對教學工作有“鞠躬盡瘁”的決心。既然我們選擇了教育事業,就要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不計名利,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無私奉獻,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盡職盡責地完成每一項教學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斷的挑戰自己,超越自己。
二、加強政治學習,不斷提高政治素養。本人系統的學習了《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教師資格條例》等法律法規文件,按照《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盡職守,遵守社會公德,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為人師表。
三、愛心是師德素養的重要表現。崇高的師愛表現在對學生一視同仁,絕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績區別對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愛心、耐心、細心,”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時時刻刻關愛學生,特別對那些學習特困生,更是要“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過激,對學生要有耐心,對學生細微之處的好的改變也要善于發現,并且多加鼓勵,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注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孜孜不倦,積極進取
有句話說的好,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就向
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學生。怎樣提高自身素質呢?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與時俱進,孜孜不倦的學習,積極進取,開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嚴謹治學,誨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積薄發,時時刻刻準備著用“一眼泉的水”來供給學生“一碗水”。
五、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學生都喜歡模仿,將會給學生帶來一生的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時時處處為學生做出榜樣,凡是教師要求學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嚴于律已,以身作則,才能讓學生心服囗服,把你當成良師益友。
總之,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從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在行動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責任心,樹立一切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鉆研精神,發揮敢于與一切困難做斗爭的思想和作風。刻苦鉆研業務知識,做到政治業務兩過硬。用一片赤誠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人,崇高的師德塑造人。只有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道德素養,才能培養出明禮、誠信、自尊、自愛、自信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如何寫《教育從愛開始》讀書筆記范本七
本人在201x年繼續教育學習期間,堅持認真聽講,及時完成作業,積極參加考試。通過培訓,使我在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教育教學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實現了從“教學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的轉變。
在繼續教育學習中,我始終把師德建設擺在首要位置,變被動為主動。通過繼續教育學習,使我更加堅定了教書育人的信心和決心。
1、學習了《教師管理智慧》、《教師個體品質的養成》、《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教師課堂教學常見技能問題》。本人積極參與培訓、自主學習、專項活動、自我反省、對照檢查、撰寫心得等形式,認真開展師德教育活動,從而使自己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素養,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從而更加愛崗敬業、樂于奉獻、關愛學生。
2、學習了《教師課堂教學常見技能問題》,本人以關注全體學生發展為主題,緊密結合實際,對實施過程中的問題進行總結與反思。通過繼續教育學習,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樹立終身學習思想和與素質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觀、人才觀和質量觀。并將有效教學理念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實現了個人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
3、面對三年攻堅,教師應做好教學上的準備
(1)、認真研讀課程標準;
(2)、熟悉了解教材內容;
(3)、拋掉舊大綱對知識點的要求;
(4)、學會整合不同版本教材;
(5)、了解課改學生;
(6)、了解教學內容;
(7)、熟悉新教學方式;
(8)、做好心理、知識、能力的準備。
4、了解到加強合作學習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是發揮學生集體智慧,讓學生共同參與、交流信息、互相學習、相互促進、主動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種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小組群體的活動功能,給顯示較多的討論分析機會,使學生在知識方面相互補充,在學習方法上相互借鑒,善于合作。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每節課都體現出一位教師各自的教學策略,也就是各自的教學風格,一節成功的課能體現出多種教學策略。我想每一位教師,包括我自己,通過教育科研,通過實踐,在教學藝術上多會產生一次次的飛躍,真正成為科研型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