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2023年非暴力溝通讀后感如何寫一
在一個關注很久的人微博上看到對這本《非暴力溝通》的介紹,當時就轉(zhuǎn)發(fā)了,心想有機會要去看一看。很幸運,之后在圖文借到了剩下的一本。
讓我對本書產(chǎn)生閱讀興趣的是其中魯思·貝本梅爾描述有關觀察和評論區(qū)別的一段話:
我從未見過懶惰的人
我見過有個人有時候在下午睡覺
在下雨天不出門
但他不是個懶惰的人
請在我胡言亂語之前想一想
他是一個懶惰的人還是他的行為被我們稱之為懶惰?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是你說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
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我使勁看了看
但從未看到廚師;
我看到有個人把食物
調(diào)配在一起,打起了火,
看著炒菜的爐子-----
我看到這些但沒有看到廚師。
告訴我,當你看到的時候,
你看到的是廚師,還是有個人
做的事情被我們稱為烹飪?
我們說有的人懶惰
另一些人說他們與世無爭,
我們說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說他學習方法有區(qū)別。
因此,我得出結(jié)論,
如果不把事實
和意見混為一談,
我們將不再困惑。
因為你可能無所謂,我也想說:
這只是我的意見。
正如一位印度哲學家所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翻開書的前言,是由圣雄甘地非暴力學會創(chuàng)始人和主席阿倫甘地arun gandhi,也就是高中歷史課本里那位倡導苦行僧般非暴力運動maha-gand圣雄甘地孫子所寫。當年讀著有關圣雄甘地僅有的幾頁歷史課本都流下眼淚,自此很搞笑地把他和科比一起放進一個名叫偶像的qq相冊里。來,貼個圖。
有著這一層裙帶關系,對這本書更是充滿好感和虔誠。讀罷遂作整理,分享點滴,也是給自己的閱讀做一個讀后感般的總結(jié)。
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早年深受言語和肢體暴力之苦,這使他開始思索:「究竟是什么使人們難以體會到彼此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么,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huán)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最后,他發(fā)現(xiàn)了一種愛的語言,依此來談話和傾聽,能使人們心意相通、和諧共處,也就是所謂的「非暴力溝通」。
于是,他對運用新的溝通方式和平解決分歧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促使他開始學習臨床心理學。1961年,他從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獲得該專業(yè)的博士學位。他接下來的生活經(jīng)歷和對宗
教的比較研究激勵他發(fā)展了非暴力溝通模式。
一、在非暴力溝通的基礎模式中,如何誠實地面對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取代批評和指責,包括四個步驟:
是觀察,并強調(diào)與「評論」作區(qū)別。也就是文章開頭那段話所揭示的。在溝通時,應盡可能如實地傳達事實,而不是主觀評價。譬如,我們在抱怨別人遲到時,我們可以說:「這兩次見面,你都晚到三十分鐘」。可是,我們最常說的話,可能會是:「你每次都遲到!」「你根本沒有時間觀念!」而當這些作為開頭時,對方可能早已經(jīng)準備開始回擊,「哪有這么夸張!」「我哪有每次!」雙方展開的就不是溝通,而是吵架。
則是感受。前面陳述客觀事實后,接下來就是盡可能忠實地體會自己當下的感受以及試著體會對方的感受,這也是一種同理心的展現(xiàn)。譬如,當別人遲到時,我們可能會說「我感受到被忽視」、「我感到不被尊重」等。若是聆聽別人的抱怨時,我們也要試著體會對方的感受。人天生是社會動物,所以,我們的本性就是希望與人產(chǎn)生連結(jié),而同理心就是最好的連結(jié)方式。
是需要。也就是進一步體會自己以及對方感受后面的「需要」。非暴力溝通認為「需要」是自然的,是再正當不過的。每個人都想要滿足需要,滿足生理、心理、了解、安全感等需要。我們不要責備自己或他人想要滿足需要,我們應該肯定彼此的需要。對于別人的遲到,我們有對于「時間有效利用」的需要或者是「受到尊重」的需要。這是我們的需要,但是別人也可能會有他們「有效利用時間」的需要。我們應肯定彼此需要,而非指責、歸罪他人。
則是請求。通常我們都會認為別人應該知道,別人應該懂我們。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別人卻一點也不了解、不知道。因此,我們在經(jīng)過客觀觀察、體會感受、肯定需要之后,最后就是提出我們的「明確請求」。明確地告訴別人,我們希望如何能找出滿足各自需要的方式。譬如,我們希望對方能重視我們需要,準時赴約。但是,我們也可能會滿足對方要求,譬如提前一天,再次提醒等,試圖由雙方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但是,請求不是命令,我們同時也要讓別人有說不的權利,尊重對方的選擇。這才能成為一個好的溝通,而不是引發(fā)口頭戰(zhàn)爭。
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有時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某部分尚未被滿足的需求。當你聽到不中聽的話時,你通常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往往我們最常有的反應會是責備自己或者指責他人。
在非暴力溝通的概念里,則是提供了四種選擇作為參考:
指責、批評、評論往往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求。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 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不幸的是,大多數(shù)人并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不順心的時候,我們傾向于考慮別人有什么錯。
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無法為他人負責。與時同時,我們還認識到,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3)請求幫助: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以什么樣的方式提出請示求容易得到積極的回應呢?我們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應該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要求。例如我們說“我希望我可以參加獎懲標準的制定”,而不是抽象地說“我希望得到公平的對待”。
在發(fā)言時,我們將自己想要的回應講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應。由于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與別人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時,我們需要請求他人的反饋。特別是在集體討論中發(fā)言時,我們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則,討論可能只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認為我們是在強迫他們,他們就會不太想滿足我們的愿望。我們越是將他人的不順從看作是對我們的排斥,我們所表達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它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lián)系。
在生氣時,批評和批責他人往往都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心聲和感受。如果想充分表達憤怒,我們就要練習在憤怒的當下,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
在非暴力溝通中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分別是:
贊揚也常常被人用來實現(xiàn)個人目的。比如贊揚員工,員工就會努力工作;表揚學生,學生就會認真學習。非暴力溝通中也鼓勵大家學習表達感激。
在表達感激時,可以練習說出:
我們的生活就好像湖水一樣,你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被外來的石子攪亂,這泛起的漣漪就好像蝴蝶煽動翅膀一樣,引發(fā)了更多的沖突,會讓你暴力地去想象自己的過去,暴力地對待其他平靜的部分。我們又似乎特別羞澀于說自己,我們用你是傻逼代替我很憤怒,用你們都不懂代替我很悲傷。
2023年非暴力溝通讀后感如何寫二
《非暴力溝通》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寫的一本教人溝通技術的心理學著作,書名來源于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圣雄甘地的孫子為本書作了序。
非暴力溝通分為四步:
1、描述一個事實;
2、說明自己的感受;
3、解釋原因;
4、提出自己的要求。
與別人溝通時,自己要準確無誤的按上面的順序(當然也不總是絕對的按順序)向?qū)Ψ絺鬟f信息。同時,在溝通中你也要盡力從以上四個方面獲得對方的信息。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是觀察事實,而不是作評論,作者用一章講了如何區(qū)分事實和評論,并出了練習題供讀者訓練。很有意思的是作者講參考答案也沒有用對錯來判斷,而是用了非暴力溝通的方法“我們的意見一致”或“我們的意見不一致”。可喜的是這幾道題我都答對了。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步是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想法,作者也用一章講了這兩者的區(qū)別,作者建立了表達感受的詞匯表,并說明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這個詞匯表挺有用的,說實話,感受和想法的區(qū)別不像事實與評論的區(qū)別那么大,書中的練習我錯了好幾個。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步是說出引起自己感受原因,作者也用一章講了感受的根源是自己的需求,需求滿足了,我們很高興,如果不能滿足,我們就不爽。
非暴力溝通的最后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確的提出具體的要求,這里要區(qū)分的是要求與命令的區(qū)別,同樣后面也附了練習題。為了獲得對方這四個方面的信息,所以我們要認真的聽對方的表述,必要時要通過提問的方式獲得對方的信息。在溝通時不要想當然的對方明白你的意思,同樣也不要妄加揣測對方的意思。
強調(diào)非暴力溝通并不是委曲求全,要充分考慮到自己的需求,也要善于表達憤怒,甚至要用強制力,但作者用更多的篇幅介紹了不用強制力的好處。
作者在書的最后三章講了非暴力溝通的不同用法,甚至解決是做職業(yè)女性還是家庭婦女的矛盾,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甚至用來治病。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表達感謝,分三步:1、描述事實;2、滿足了我什么需求;3、我的心情如何。
本書是一個教人溝通技巧的方法論方法,我在與我的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就用了這個方法,我覺得很有效果,我會持續(xù)使用這個方法,以提高我的溝通能力。
2023年非暴力溝通讀后感如何寫三
是聽了同事的推薦買來這本書看。
相信讀了這本書的人都已經(jīng)熟記: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至于講到非暴力溝通的各種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氣和的,理智的來思考問題,那么各種問題自然能夠被更加容易的解決。
我覺得有幾個問題:
1是不能期待談話的對方會聽你在講什么,每個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萬別,別指望他們會配合你劇本。
2是我在讀書的過程中會感受到諸如“聽起來,你有些不耐煩,你希望每個人的意見都能得到傾聽?”這類句子。聽起來只會讓我更生氣,因為說話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個很高的高度在俯視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況下,這種感受更會被放大。
3是雖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異,中文和英文的表達方法也有差異。如何能用中文來表達出相同的意思是我們在應用非暴力溝通的最大障礙。如果按照文中直譯的表達方式,只會讓人以為在看譯制片。
我對書中所表達的關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還是非常贊同的。
看完出到能運用,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適用于本國文化的案例,從中體會。
這本書不是教人們從應用層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應去實現(xiàn)自己目的,這樣的心理學書籍是我認為的好的心理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