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孔子孟子名言篇一
《論語·衛靈公》中記載,孔子的學生子貢問了老師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八個字解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币簿褪钦f,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學會寬容。
寬容在我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為人處事的重要原則。
古人尚能如此,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我們更需要調整自己心態,調整好與他人的關系,學會寬容。
《北京日報》曾刊登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車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員讓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難堪,不去擦。女售票員給了他個臺階下,自己用紙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給報社寫了一封信,表示向這位售票員道歉。這件事啟示我們:“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風平浪靜?!钡美硪沧屓?,寬容的感化作用常比劍拔弩張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結果不難想象。
然而,現實生活中,真正做到寬容談何容易!有很多時候,他會為一絲一毫的事情而斤斤計較,耿耿于懷。事情已經過去了,而他還是老在那想,這么可惡的事情我怎么可能原諒它呢?然后就是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不斷的從中受到傷害,難以自拔!有時甚至要發誓“報仇”!哎,仔細想想,何必呢?讓自己整天活在過去的種種痛苦和仇恨中,這樣的生活是多么悲哀!
那么,怎樣才能學會寬容呢?
首先,寬容需要溝通。當自己與他人發生矛盾或誤會時,要主動與對方交談,認真傾聽對方的訴說。這樣,才能溝通彼此的思想,從而消除誤會和隔閡。
其次,寬容需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要想。積極地換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們就更容易寬容別人。
再次,寬容需要忘卻。克制性的寬容,不是真正的寬容,它不能祛除感情傷口上的膿水,醫治感情上的創傷。只有那種不記、不究的寬容,才是真正的大境界。
什么叫“半部《論語》治天下”?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認為:《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有時候一兩個字,就夠我們用一輩子了?!捌渌『酰 薄鸵粋€“恕”字,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人生坐標;就一個“恕”字,就是我們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電圖,是這個世界的一張美好的通行證。
讓我們學會去寬容別人吧!該放下時且放下,人與人能寬容相處,我們的生活將更加美好。
孔子孟子名言篇二
1、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2、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
3、仁則榮,不仁則辱。
4、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5、育才造士,為國之本。
6、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7、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8、人人都可以當堯舜這樣的好人。
9、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10、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11、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12、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13、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禮。
14、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15、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1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
17、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也。
18、窮困便獨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19、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20、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21、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孔子孟子名言篇三
其實,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較小而已。但這個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遠是不受歡迎的。世界是由許多人組成的一個整體,我們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擁抱著才能飛翔,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輩子,其實就是與其他人溝通。要能夠溝通,就必須堅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現在許多人就如前面那個富人,一有些錢就目中無人,說話也變了味,這樣的人渾身盡是銅臭味,他只愿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記了“達者兼濟天下”這句話,別人在他眼里都是窮光蛋,說話不客氣,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這樣的人是要吃大虧的。
陳世美一心只想榮華富貴,他攀龍附鳳,殺妻滅子,終究是人才兩空,死在包大人鍘刀之下。唐明皇寵信楊貴妃,不顧百姓勞頓,嶺南快馬送荔枝往長安,終究弄得眾叛親離,江山破碎。
而唐太宗則知道這個道理,他采納魏征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樂業,自然國泰民安,歷史上才有貞觀之治的美譽。
孟子進言齊威王,以“齊桓晉文之事”曉之以理,闡述了要體諒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則天下可運于掌上,民之歸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多為別人想想,世界將更加和平。想想那些醫療事故,那些殘疾人,如果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戰俘,那些流離失所,掙扎在水深火熱中的難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頭、熊掌,難道動物就沒有生存的權利嗎?這些太可怕了,可這卻是一些人的所作所為,他們的行為將被人們唾棄,他們終有受到懲罰的那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別人著想,別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一定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得更加和諧,充滿快樂。
孔子孟子名言篇四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
(3)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其進銳者,其退速。 (前進太猛的人,后退也會快。)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
(7)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語言淺近而意義深遠的話,這屬于善言;運用簡單但影響廣泛的方法,這屬于善道。君子的語言,看去平平凡凡但都含著很深的道義;君子的操守,以修養本身入手進而達到使天下太平。一般人的毛病就在于放下自己的田不去種而來耕別人的田——對別人要求十分嚴格,可自己承擔的卻很少。)
(8)仁者無敵。(仁德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
(9)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10)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11)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
(12)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當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職務。)
(13)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1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谷之神為次,君主為輕。)
(15)人皆可以為堯舜。(人人都可以當堯舜這樣的好人。)
(16)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必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17)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禍害或者幸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
(18)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19)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20)養心莫善于寡欲。(修養心性的辦法最好是減少物質欲望。)
(21)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對別人恭敬的人不會侮辱別人,自己節儉的人不會搶奪別人。)
(22)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愛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的愛;尊敬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尊敬。)
(23)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交朋友時,不依仗自己年紀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們富貴。)
(24)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賢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還在糊涂卻硬要叫人明白。)
(25)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泉水的話,仍然是一個廢井。)
(26)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一個人妨礙自己進步的壞毛病,就在于他自滿到老是喜歡當別人的老師。)
(27)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不以趕不上別人為羞恥,怎么能趕上別人呢?)
(28)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一個人把什么話都輕易地說出口,那便(要出現很多錯處,對他就)不足責備了。)
(29)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人們有句口頭常言,都這樣說‘天下國家’。天下的根本在于國家,國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個人。)
(30)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有預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份苛刻的詆毀。)
孔子孟子名言篇五
2、仁者無敵。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養心莫善于寡欲。
6、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7、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8、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9、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10、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11、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1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13、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14、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5、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16、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1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8、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19、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20、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2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2、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23、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2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25、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6、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27、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28、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29、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30、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31、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2、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3、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孔子孟子名言篇六
(1)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你愛護別人但人家不親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愛夠不夠;你管理人民卻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夠不夠;待人以禮對方不報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夠不夠。任何行為如果沒有取得效果,都要反過來檢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會歸順你了。)
(2)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種樂處,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沒災患,是第一種樂趣;抬頭無愧于天,低頭無愧于人,是第二種樂趣;得到天下優秀人才而對他們進行教育,是第三種樂趣。)
(3)仲尼不為已甚者。(孔子是一個不會做過火的事的人。)
(4)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戎沐浴,則可以祀上帝。(如果西施身上沾了骯臟,別人走過她身邊時也會掩著鼻子;雖然是個面貌丑陋的人,如果他齋戎沐浴,也一樣可以祭祀上帝。)
(5)世俗所謂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世上人常說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懶惰,不事生產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飲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貪戀錢財,偏袒妻子兒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縱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恥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
(6)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同情別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恥的心,人人都有;對別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于仁,羞惡心屬于義,恭敬心屬于禮,是非心屬于智。這仁義禮智,不是外人強加給我的,是我本來就有的,不過是沒有去思考追求罷了。)
(7)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仁是人的心,義是人的路。放棄正路不去走,喪失了良心不去求,太可悲了!人丟了雞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丟了卻不知去找,治學問的道理沒有別的,就是把喪失了的良心找回來就行了。)
(8)拱把之桐梓,人茍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僅僅一兩把粗的桐樹梓樹,人們要想叫它生長起來,都知道怎樣去培養它。至于對自己,卻不知道怎樣去培養,難道愛自己還不如愛桐樹梓樹嗎?真是太不動腦子了。)
(9)體有貴賤,有大小。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大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身體有重要部分和不重要的部分,有大處也有小處。不要因保養小的部位而影響大的部位,不要因為保護次要的部分而影響了重要的部分。只保養小部位的人是道德低下的小人,而養其身體中大部位的人則是高尚的君子。
(10)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不知道羞恥的那種羞恥,是真正的羞恥了。
(11)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飲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饑餓的人吃什么都美,干渴的人喝什么都甜,這是由于沒有嘗到飲水和食物的正常味道,因為饑餓與干渴損害了他的味覺。難道只有嘴舌和肚子有饑餓干渴的損害嗎?人心也都有類似的損害。如果人能夠不使饑餓干渴造成的那種損害,成為人心的損害,那就不會把比不上別人作為憂慮了。)
(12)經典名言:
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孔子孟子名言篇七
2、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棄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3、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4、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6、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7、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孟子
8、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9、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10、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11、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12、仲尼不為已甚者。
13、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4、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15、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16、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孟子
17、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u)。
18、道德論: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19、民事不可緩也。
22、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3、十六歲: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鄒。
24、四十四歲:公元前346年,周顯王二十三年,孟子在齊與匡章交游。
25、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2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
29、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30、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1、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2、仁者無敵于天下。――《孟子》
33、其進銳者,其退速。
34、充實之為美。――孟子
35、二十歲: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晉桓公被韓、趙遷于屯留。趙、韓伐魏,魏伐趙,敗之平陽。孟子在鄒。
36、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37、窮困便獨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3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39、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40、養心莫善于寡欲。
41、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42、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43、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
44、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45、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46、二歲:公元前388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鄒。
48、志,氣之帥也。
49、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0、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shu^ g()不入洿(w&)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51、人皆可以為堯舜。
52、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53、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54、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55、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
56、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孟子
57、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59、仁人無敵于天下。
61、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62、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6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4、性善論: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節。
65、魚和熊掌不可得兼。
66、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68、五十步笑百步。
孔子孟子名言篇八
1、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p>
2、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p>
3、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4、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p>
5、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p>
6、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p>
8、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p>
9、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p>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弊g文孔子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p>
11、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弊g文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p>
12、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1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1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5、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譯文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16、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p>
1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18、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p>
19、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p>
20、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p>
2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p>
22、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孔子孟子名言篇九
孟子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保夯萃跎希?/p>
[譯文](孟子說:)(治理國家)不要違背農時,那么糧食就會吃不完的了;不用細密的魚網到池塘里去捕魚,那魚類水產就會吃不完的'了;到山上去砍伐木材注意季節,那么木材也就用不完了。如果糧食和魚類水產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就會使人民供養家人安葬死者沒有什么顧慮了。做到了供養家人安葬死者沒有顧慮,那么這就是仁政的起點。
孟子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
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保夯萃跸拢?/p>
[譯文](孟子說:)以人民的快樂為快樂的人,人民也一定會以他的快樂為快樂;以人民的憂慮為憂慮的人,人民也一定會以他的憂慮為憂慮。樂與天下人民同樂,憂與天下人民同憂,做到了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的人,是決不會有的。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梁惠王上)
[譯文](孟子說:)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將這種感情推及到別人的父母身上,愛護自己的兒女,并且將這種感情推及到別人的兒女身上,那么治理天下就可以向在手掌上轉動東西一樣容易了。
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保墓希?/p>
[譯文]孟子說:關系人民的事情不能夠拖延。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保x婁上)
[譯文]孟子說:暴君夏桀、商紂之所以喪失天下,是因為失去了天下民心。要取得天下有一定的方法:取得人民的信任,這就取得天下了。取得人民信任有一定的方法:取得他們的心,這就取得人民信任了。取得民心也有一定的方法,希望的東西應給他們并幫他們聚積,討厭的就不要加給他們,如此而已。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保ūM心上)
[譯文]孟子說:用使人民安逸的原則來役使人民,人民雖然勞累也不會怨恨。用使人民生存的原則誅殺暴民,被殺者雖死也不會怨恨殺他的人。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保ūM心上)
[譯文]孟子說:管理好耕地,減輕稅收賦斂,就可以使人民富足了。飲食按一定的時間,費用按一定禮儀,財富就會使用不完了。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保ūM心下)
[譯文]孟子說:人民是最重要的,江山國土次于人民,而君主還在其最次。
孔子孟子名言篇十
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2、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3、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4、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5、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6、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7、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10、放于利而行,多怨。
1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13、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14、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15、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1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7、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18、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19、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20、過,則匆憚改。
21、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23、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24、子謂于產?!坝芯又浪难桑浩湫屑阂补?,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2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