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后撰寫的。優秀的報告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報告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投資價值及未來收益報告怎么寫一
21世紀經濟報道2007-06-21 18:15:0
2非凡理財“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產品
非凡理財“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產品———“中國當代書畫板塊”是中國民生銀行在廣泛了解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在合理控制風險的前提下,自主研發推出的國內第一只參與藝術品市場交易的資產管理產品。本產品將面向私人高端客戶限量發售,募集資金將按照科學比例投資于中國傳統書畫和中國當代書畫作品。本投資價值分析報告將從產品設計理念、投資市場分析、產品風險和特點四方面對此款產品的投資價值進行詳細剖析。
一、產品設計理念
在人們的物質需求到達一定程度后,精神文化需求就成了必須品!
當前中國已經出現一個數目堪稱龐大的高收入階層,據統計中國金融資產(不含房地產及收藏品)在一百萬美元以上的人群大約有30萬人。最近的富豪榜顯示,中國最富裕的500人最低都擁有超過1億美元以上的身家,高則達到270億。根據歷史資料統計,高收入階層中有超過20%的人群有收藏藝術品的習慣。其中收藏品價值大約平均相當于其全部資產的5%。這意味著整個高收入階層大約可以支付超過其財產1%的部分投入到藝術品收藏。假設全國個人儲蓄總額其中16萬億元中有50%屬于高收入階層,則意味著,至少每年800億元資金在理論上是可以用于投資藝術品的。但從現在的層次而論,市場吸納的資金應該在100至
200億之間。
以當代藝術品市場為例,這一板塊目前至少占有20%的全部藝術品市場份額。目前國內市場年度公開拍賣市場交易量應在10億人民幣以內,海外部分應不會超過15億,不公開的部分交易量應在30億至50億之間,從而可以計算出目前整個藝術市場的大致規模在55億至75億之間,擁有相當多的投資機會。不過藝術品投資有相當的技術難度,因此借助專家的力量進行集合投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二、投資市場分析
縱觀藝術品市場,當代藝術,尤其是中國當代藝術獨領風騷,前景無限!
(一)中國當代藝術的界定
國際上對當代(contemporary)藝術的界定,一般是指1945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藝術,而現代(modern)藝術的概念則主要是指1945年之前至印象派的藝術。然而在中國,由于特殊年代政治因素,中國當代藝術難以形成統一明確完整的概念。1980年代人們多稱之為“新潮美術”、“現代藝術”、“前衛藝術”。進入19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的說法越來越普遍。而到了21世紀,具有總結回顧性質的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則提出了“中國實驗藝術”的概念。總的來說,“中國當代藝術”的使用頻率更高一些。
我們今天通常意義上的“中國當代藝術”,指的是1979年以后油畫、雕塑、版畫領域里有所創新、顛覆先前既有規范、先鋒性的藝術,更包括攝影、裝置、觀念、行為、錄影、多媒體等新藝術形式。一般把1979年在中國美術館東側街頭小公園舉辦的“星星美展”視為中國當代藝術史的開端。
(二)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演進歷史介紹
從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來看,實際上在初期經歷了較長時間的低估過程。自2003年夏開始,中國當代
藝術拍賣進入一個跳躍發展的時期。以最早在中國大陸開設油畫雕塑拍賣業務的中國嘉德為例,2003年之前一般每場拍賣成交額不超過千萬,2003年度春、秋兩場則分別達到1,940萬和1,458萬元。接下來更是以每場40%、83.4%、105%的增長率高速攀升,并于2005年秋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到高點。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迎來了它的盈利時期,而市場的高速成長,又帶來了新情況、新問題,拍品數量的劇增導致整個市場迅速于2006年秋進入調整期。2006年,其成交額便在億元徘徊不前,成交額分別比上一場下降5.7%和6.2%。
(三)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發展趨勢分析
經歷了2003年至2004年的行情噴涌、人氣爆棚,到2005年底至2006年的平淡冷清,2007年中國當代藝術品呈現出明顯的回溫跡象,這一點可以從即將結束的春拍中發現。
跡象一:拍品成交情況大為好轉到目前為止,中國嘉德、匡時國際、北京保利、北京誠軒四家拍賣公司2007春拍已經落槌,在這四場拍賣會中,一共成交了17.33億元。其中,于6月2日結束的北京保利2007春拍,10個專場中共成交了6.31億元,創下今年內地已經舉辦的春拍最好成績;而5月25日結束的中國嘉德
2007春拍,15個專場中成交了6.06億元;同樣匡時國際和北京誠軒落槌的2007春拍則分別以3.4億元和1.5億元緊隨其后。
尤其值得關注的,今年這4家拍賣公司的春季藝術品拍賣會無論是成交額還是成交率,與去年相比,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特別是北京保利和匡時國際今年的春拍成績增幅最大。據了解,2006年春季拍賣會上,這四家拍賣公司的總成交額僅為13.01億元,今年這四家拍賣公司的總成交額與2006年相比,增加了
4.23億元,增幅達到了近33%。
同時,在今年春季中,各大拍賣專場的成交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各個板塊亮點也是層出不窮。特別是2006年表現最為疲弱的中國書畫專場回暖跡象十分明顯。據了解,今年春拍,中國書畫專場的成交率達到了80%左右,甚至個別專場還達到了100%,與去年、前年60%的成交率相比,已經高出了很多。可見,以中國書畫為代表,今年整個藝術品市場都有了啟動的跡象。
跡象二:拍品成交價格普遍提高,連創天價在今年已經結束的春拍中,很多拍品都拍出各自門類的成交天價,而且已有12件藝術品的成交價格超過了
1000萬元。如北京保利2007春拍在油畫專場中,推出的吳冠中1981年作的《交河故城》以4070萬元的高價成交,一舉成為本次拍賣會的“標王”,同時創造了今年內地春拍單件作品最高價,而且這一價格還創造了畫家作品的新高和中國內地油畫作品的最高紀錄。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石沖《今日景觀》以及毛焰的《記憶或舞蹈的黑玫瑰》,幾經爭奪,最終分別以1650萬和1001萬的價格創造了畫家新的紀錄。大師李可染的《漓江勝境圖》以1518萬的價格也創造了李可染同題材境內拍賣最高價。在中國嘉德2007年春拍中,也是佳績頻傳。油畫專場中推出的陳逸飛1972年作《黃河頌》,最終以4032萬元的天價成交,創造了陳逸飛本人油畫作品的最高價;泰斗級藝術大師靳尚誼的《畫僧髡殘》油畫同樣以1600多萬元的高價成交,創下了其本人作品拍賣的最高紀錄。在古代書畫專場中推出的錢維城《雁蕩圖》也以2408萬元的天價成交,創造了錢維城作品的最高價。
跡象三:市場更加理性,強勁勢頭有望延續首先是收藏投資者水平越來越高,不僅真偽的辨別能力增強了,而且買家更看重藝術家的成就,對前一段時間有意識地進行市場炒作的那部分作品,收藏投資者多采取了觀望、摒棄、看熱鬧的態度。其次是拍賣公司也在不斷提升自己的形象。縱觀今年各大拍賣公司推出的拍品,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今年春拍推出的拍品質量和檔次有了明顯的提高,拍賣方式上也不斷創造。因此,在目前買家逐漸變得理性與成熟、資金充裕、市場逐漸健康、拍品質量不斷提升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藝術品市場的強勁勢頭會得到延續。相信,今年秋拍會比春拍更好!
三、產品風險分析
客戶投資“藝術品投資計劃”產品將會面臨到一些風險,具體的包括:信用風險,即項目操作期間,藝術顧問公司發生違約事件時即挪用或濫用理財本金造成客戶損失;市場風險,即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的波動將直接影響到本理財產品的收益乃至本金,中國民生銀行對未來表現不提供任何擔保或承諾;延期風險,遇項目投資標的延期交易而造成理財產品不能按時還本付息,理財期限有可能延長。
針對以上風險,中國民生銀行已經在項目操作模式中做了相應安排,比如:設立投資決策委員會嚴格投資程序,引入信托公司對項目進行第三方監管,要求藝術顧問公司提交保證金,在投資交易規程中加入到期特別處理條款等。
這些機制是中國民生銀行在對私募基金、國際藝術品基金和信托理財等成功模式進行長期深入研究后,為此產品量身設計的,相信可以有效充分的保護投資者利益。
四、產品特點列舉
非凡理財“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產品———“中國當代書畫板塊”,具有以下六大特點。
(一)前沿的投資領域
為客戶提供參與藝術品投資的機會,使客戶感受高品位生活模式。
(二)較高的理財收益
參與中國當代藝術板塊投資,目前最具成長潛力,分享高價值投資回報。
(三)合理的收益結構
引入藝術顧問公司,進行專業性投資安排,客戶優先年收益率高達18%。
(四)理想的投資期限
期限短于常規的藝術品私募基金,2年后客戶可以收回本金,獲得回報。
(五)較低的投資風險
銀行、信托、投資顧問參與項目,操作模式完備,并實現三方監管
(六)人民幣投資,人民幣收益
在人民幣升值環境下,實現人民幣投資收益最大化。
中國民生銀行資金及資本市場部
2007年6月
精選投資價值及未來收益報告怎么寫二
保險公司價值投資分析報告
第一部分:保險業行業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市場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80年,國內保險業務恢復,全國保費收入僅4.6億元。2000年,全國保費收入達1596億元,年均增長34%,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從世界保險業現狀看,我國保險業發展水平還相當低。1999年,我國人均保費(保險密度)才110.58元(約合11.4美元),與瑞士的4654.3美元、美國的2722.7美元和香港的1072.8美元相比,相距甚遠,位居世界第78位;保費收入占gdp的比重(保險深度)才1.49%,位居世界第66位,而發達國家一般為10%左右。從國內保險市場發展看,還存在競爭主體偏少,壟斷程度較高;中介市場和再保險市場發展嚴重滯后;保險產品單一,服務方式和手段落后;保險公司資本金不足,資產質量不高等問題。
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否給投資者們發出了這樣一個信號:“保險公司不值得投資”呢?針對這樣的疑問,我運用課堂學習的知識,首先對保險業進行了行業分析。
一、宏觀經濟對本行業的影響
(一)宏觀經濟變化對保險行業的影響
1、國內生產總值變化對保險業的影響
本文選取了原保險保費收入(按《企業會計準則(2006)》設置的統計指標,指保險企業確認的原保險合同保費收入)來衡量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情況。根據原保險保費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的季度數據來反應國內生產總值變化對保險業的影響。將數據用spss處理后得到原保險
保費收入隨著國內生產總值變動的趨勢如下圖:
圖1顯示了2010年第一季度—2013年第一季度我國保險業原保險保費總收入與同期國內
生產總值的變動趨勢,可見每年第1季度的保費收入均較高,并且呈現周期性的波動。同樣每年第四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均較高,也呈現出了周期性波動。兩者在圖形上呈現出反相關的關系,但同時也可以看出gdp的上升往往預示著保費收入的升高。也就是說,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會對保險行業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2、通貨膨脹率(用cpi衡量)
適度的通貨膨脹率可以對經濟起到促進作用,但是惡性通貨膨脹將會對經濟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那么它對保險業又有怎樣的影響呢?我將cpi和保費收入的數據標準化后得到圖二,由圖二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兩者并沒有明顯的相關關系,可見通貨膨脹率沒有很直接的影響到保險業。
3、市場利率
保險業是一個具有金融性和理財性的行業,尤其是壽險業,這種性質尤為突出,那么利率必然會成為影響壽險業務的重要因素。以下是2008年-2012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和原保費收入以及壽險保費收入的數據:
表12008-2012年利率及保費收入
存款利率
原保險保費收入(萬
元)2010 2.4375 36319928.624460241.6 27843247.3
424198773.3壽險保費收入(萬元)16645929.5 18643596.1 6
數據來源:新浪財經中國宏觀經濟數據以及中國保險監督委員會官方網站2008 3.276 2009 2.25 2011 3.3125 35848128.06 21738978.42 2012 3.25 38719824.52 22270142.44
按照通常對投資行為的預期,利率的升高勢必會使投資的勢頭減弱。由表格可以看出,在2008年-2009年利率的下降的同時保費有所上升,但不排除整體增長趨勢的帶動影響;2009年-2010年利率上調,保費大幅度增加,這與預期并不一致,可能更多地受到了宏觀經濟政策刺激經濟的影響;2010年-2011年利率的大幅升高對保費收入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而在201
1年-2012年,利率的微弱上漲使得總保費有所上漲并超過2010年的保費收入,但壽險上漲后的保費收入仍不及2010年,可見利率對壽險的影響相對行業整體更強。
4、財政收支
財政的收支差額可以反映出一國經濟運行的情況,適當的財政赤字可以刺激經濟的發展。下表是我國財政收支差額和保費收入的數據:
表22001-2011年我國財政收支差額與保費收入
統計
201
1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
5200
4200
3200
22001財政收支差額(億保費收入(萬元)元
數據來源:新浪財經中國宏觀經濟數據以及中國保險監督委員會官方網站
用spss對財政收支差額和保費收入進行pearson相關性檢驗,得到兩者的相關系數為-0.580,顯著性檢驗的p值為0.061,若將α設為0.1,則檢驗顯著。說明財政收支差額和保費收入之間呈現反相關關系,即財政赤字可以增加保費收入,促進保險業的發展。
5、心理因素
保險業是一個十分受消費者心理因素影響的行業。投保者懷揣各種各樣的心理原因,投保或者不投保。以前大部分人投保目的是出于保險產生的初衷:轉嫁風險。這樣的心理使得保險企業和消費者實現了雙贏。
然而隨著保險行業的發展,保險具有了更多的種類和功能,消費者的心理出現了變化。比如當前的子女教育婚嫁保險、養老保險等都有投資儲蓄的特點。那么一些人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就會考慮這類保險。這類險種一方面具有安全保障的作用;另一方面還有儲蓄保值的作用。那么消費者的儲蓄心理就會對保險消費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同樣的,也會有負面的心理影響保險行業,比如牟利的心理。保險行業存在著的道德風險就是這種心理的體現。一些投保人在投保時超額投保或隱瞞投保條件,故意把預計必定要發生的危險轉嫁給保險公司。比如私人危房、集體危房投保等等。甚至有一些人會故意制造保險事故來欺騙保險公司的“賠償”,比如人為制造失竊的假象,騙取保險公司的財產保險賠償。這種心理表面上促使了部分保險消費行為,但是這種消費行為本身是不利于保險業發展的,隨著商業保險相關法規的健全以及經營的規范化,這種心理也會趨于減少。
還有很多消費者認為購買保險而不出險本身就是一種浪費,而且當出險后保險的索賠難使得很多消費者對保險退避三舍,給保險業帶來了不利影響。
(二)宏觀經濟政策對保險行業的影響
1.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通過查資料總結出我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經歷的主要階段如下:
一、08年7月以來 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
二、08年9—12月穩健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09年10年12月 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三、11年—12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下圖是原保險保費收入隨時間變化圖:
2008年7月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劇、國內通脹壓力減緩等情況,中國人民銀行調整金融宏觀調控措施,連續三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取消對商業銀行信貸規劃的約束,并引導商業銀行擴大貸款總量。2008年11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根據世界經濟金融危機日趨嚴峻的形勢,要求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在這種“刺激”下,2008年的保險業蓬勃發展,從圖三中可以看出其增長速度明顯超過了往年。2009年第一季度我國開始了大規模投資計劃,這些政府投資引導和帶動社會投資增長,從而刺激經濟增長,為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要繼續把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保險業繼續向好發展。
2011年財政貨幣政策轉向一松一緊,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表現為央行于2011年2月9日,4月6日,7月7日連續調高存款利率,穩健的貨幣政策沖擊了保險業的發展,增大了購買保險的機會成本,從而使得2011年保費收入有所下降。
2.針對保險業的特殊政策
有關人士分析,2010年保費收入的大幅上漲主要源于財產保險,這和保監會規范產險市場競爭,利好大型產險公司以及北京等地規范車險費率管理,費率有所提升等因素有關,更有
預測說產險公司的盈利能力將隨監管的日益規范得以提高。說明政府針對保險業的某些特殊政策會對保險業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二、保險業的市場結構
1.行業分類
在標準行業分類法中,保險業屬于分類i.金融保險業。
2.產業的要素密集度分析
顯然,保險行業作為金融行業的一個組成部分,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
3.產業生命周期分析
根據產業的發展情況,可將產業的生命周期分為初創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判斷產業出于哪個階段需要從產業產值的增長率和利潤的變動情況著手。下表反應2002年-2012年保險業保費收入的年增長率變動情況:
表32002年-2012年保費收入的年增長率
統計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保費收入0.440.110.140.140.240.390.130.30-0.010.27(萬元)7 3 1 5 7 1 8 4 3 數據來源:中國保險監督委員會官方網站 2012 0.08
從表中可以看出,保險業的增長率十分不穩定,有高有底,但基本保持正值。可見這時的保險業并不是一直處于高增長的狀態,也不處于0增長狀態,利潤基本處于上升態勢。所以我認為保險業正處于從成長階段到成熟階段的過渡階段。
4.產業的經濟結構分析
根據所查的資料分析,我認為我國的保險業正處于從寡頭壟斷到壟斷競爭的過渡階段。
2004年以前,我國保險業實現了從完全壟斷到寡頭壟斷的過度。在2004年,我國的四家保險公司—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平洋人壽、中國人壽集團的壽險業務占到整個市場份額的83.15%,可見當時我國壽險市場壟斷程度很高。同樣,從財產險市場份額變化看,中國人保在財產險市場中也始終處于絕對壟斷地位。但是隨著保險業的發展,其市場份額逐年下降,已從2000年的77.33%遞減到2003年的66.88%,下降了10.53個百分點;位居第二的太平洋財產險和第三位的平安財產險公司的市場份額在2000—2002年期間有所上升,分別從2000年的11.2296和7.8%遞增到2002年的13.1%和10.4%,但在2003年也出現了小幅下降。與此同時,包括外資公司和其他內資小公司在內的其他財產險公司市場份額快速提高,已從2000年的3.65%大幅度提高到2003年的11.75%。但市場份額的下降并不能否認當年我國保險業已脫離寡頭壟斷行業。
然而近些年來,在保險業赫赫有名的保險三巨頭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和中國太保也并不如前些年那么風光了。2010年7月,在保監會公布上半年全國各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統計情況中,中國人壽實現保費收入1930億元,中國平安實現1231億元,中國太保實現793億元,3家累加共占到上半年全國保費收入7998.6億元的49%,這一比例低于去年的51.16%,三巨頭的“壟斷”地位有所下滑。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接連發力銀保渠道的新華保險在2010年上半年異軍突起,累計實現保費收入546.26億元,同比大增68%,擠進壽險三強,打破了傳統的三巨頭格局。
可見我國保險業正向著積極良好的方向發展,隨著壟斷的減弱,競爭的加劇,我相信保
險公司會更加積極優化其保險產品,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保障,更多的選擇和更高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