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家有個這樣的人篇一
中秋節到了!月亮圓圓的!家家的燈火都很亮,周圍的環境十分的暗,但到處都有人.歡笑聲早已打破了孤寂的環境!
中秋節是陰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新年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于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邦鄰。由于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陰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而夜浩月當空,民間多于此夜百口聚會,故又稱團圓節.中秋節起源于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皇帝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兒的“夕月”便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并定為中秋節。歐陽詹于《長安玩月詩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在這陳舊傳統的影響下我國一向有這樣的風俗每到中秋家家戶戶都吃團圓飯,讓許多親朋好友在于今天又集合在了一同,這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動的工作.這讓許多在外地的人們又回到了溫暖的家,享用到了家的溫馨自古至今有多少旅居異鄉的游子終年在外這使得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描述人們的”悲歡離合”這又讓多少人痛心!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垂頭思故土”,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土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這都是千古絕唱!許多游子不都是用月來表達對家園的深深的愛情、對親人的關心與懷念嗎!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拜月亭”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望月樓”的奇跡。北京的“月壇”便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現在不也是有大多數部分的人圍坐在桌前”吃餅賞月”嗎!
月餅也是團圓的標志,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見其時的月餅已經是具有必定含義的”餅”和”月”了。
中秋節的來歷也有人說是其時老百姓們為推翻元朝的兇狠控制把“殺靴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著手”的紙條放進月餅里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元朝被老百姓們推翻了。或許咱們現在吃月餅是為了慶祝成功的高興吧!也有人說中秋節是豐盈的時節,是農人們體會享用豐盈的高興與高興吧!
中秋節是高興的,是團圓的標志,是充溢高興的標志,讓咱們共同歡過這個有”含義”的”中秋節!”吧!
我家有個這樣的人篇二
盼望著,盼望著,新年的春節來到了。
在我家,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上旬就開始了。在臘八這天不但要熬臘八粥,還要泡臘八蒜,臘八粥是用各種豆和各種干果熬成的。臘八蒜泡好后色如翡翠,這樣大家吃餃子就更香了。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小年時,我們家吃麥芽糖,聽奶奶說之所以要吃麥芽糖或江米糖,是因為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吃一些比較甜的東西,是讓灶王爺多說一些好話。
過了小年,奶奶把家里打掃的干干凈凈,把肉,雞,魚,菜……都預備充足。
一眨眼,到了除夕,整個樓都是餃子的香味。聽媽媽說把一兩個餃子里包上棗或糖,誰吃到了說明誰有福氣,另外每家都要貼對聯,門神。晚上,姑姑姑父,姐姐,哥哥都來吃團圓飯,熱鬧極了。吃完飯,我們一家四口誰也不睡,因為要守歲。
正月初一和除夕截然不同,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過了年,同學們上學,家長們上班,又恢復了平靜,我期盼著新年的春節到來。
我家有個這樣的人篇三
“桑葚兒紅,杏兒黃,滿坡麥子喊登場,端午節里粽飄香……”。一首童謠貫耳,喚回了我對童年端午節的回憶。
小時候,每到端午節來臨,母親總說著家鄉俚語,說明兒是五月單五呢,得抓緊做些準備哩!于是就匆匆忙碌起來。一大早,她就趕集買下一網兜兒雞蛋。鄰居嫂遇見問她,“嬸兒哎,有坐月子的嗎,買這么多雞蛋?”“咯咯咯,哪里呀,這不五月單五了嗎,買給孩子們吃的。”母親回應著,腿腳就停留在村邊的葦灣,那些打著綠浪兒的寬肥葦葉仿佛心通人性,迎風搖啊搖,搖了母親滿懷。半晌的時候,家里盛滿清水的木盆就躺了一疊疊一摞摞的粽葉兒了。然后,母親款款走向胡同口的柳樹,剪一簇柳枝兒,剝皮撕成條狀并結好粽繩。
我跟弟弟好奇地玩弄柳繩兒瞬間,眼前已呈出糯米、紅棗啊,粉糖什么的。母親的雙手在粽葉上飛舞著,變戲法般包好一個個大小均勻、棱角分明、小巧玲瓏的粽子。有綠豆粽、紅豆粽、糯米棗粽。慈祥的母親看到我們躍躍欲試的樣子,就說學著包吧,可別把粽葉弄破了。我雖“嗯嗯”應諾,可還是撕裂了粽葉漏了米,弄得自己滿臉長滿“麻子”。隨著風箱呱嗒呱嗒響,飯屋里飄來粽子的香味,饞的我們直呱唧嘴。于是,我們就跑去飯屋的灶臺守候,我迫不及待地不斷加柴,把火燒得旺旺的。粽子終于出鍋了,我忍著燙熱,搶了一個扔給弟弟,又喊著熱熱,揪給自己一個。剝去粽葉,玲瓏剔透的粽子,閃著油亮亮的光澤,聞一聞,粽香撲鼻,頓時垂涎欲滴。
美餐一頓,我們還戀戀不舍,母親就說,別撐著,今兒是給你們打饞蟲的,明兒才正式吃粽子呢。端午這天一早,我和弟弟便帶上母親煮熟的雞蛋和粽子瘋玩去了。這個時節,村莊前后鮮花盛開,綠草青青,小麥搖著一身金黃起舞,春玉米在“噌噌”拔節,田野里清香撲鼻。燕子繞房梁而飛,時而箭一樣飛出去,留下清脆的“唧唧”聲。我們心里癢癢的,什么時候同發小們結伴去縣城東大堤?那里有我們夢寐以求的黃河,尤其渴望觀賞劃龍船比賽。然而,我們與小伙伴們在村頭玩游戲的時候,卻見母親持鐮刀背筐,去采艾草。這種艾草雖然有些清苦,但洗凈后將其揉碎搗爛,去了苦水,和進糯米團子里去,蒸熟或是油炸了吃,香糯柔軟,香味濃郁,好生筋道卻不粘牙,帶著清新艾草味道的青團,咬一口,全是初夏的氣息。
艾草不僅可以做成美食,也是一種藥材。小時候,我每次磕磕碰碰出血,母親會隨手扯一把艾草,嚼碎后敷在我的傷口上,艾草不僅能止血,還有止疼的攻效。蚊子漫天飛舞的盛夏,沒有蚊香驅蚊,母親總會在土炕邊燃起一把干艾草,熏一會兒蚊子就飛遠了。我那時候以為蚊子是怕煙,后來才知道,蚊子是聞不得艾草味道的。做月子的女人需洗艾草水是家鄉人的習俗,用艾草、金銀花藤等隨處可見的植物煮一鍋水,熏蒸半個小時,可祛除新媽媽身上的寒氣,這有點像現在的桑拿浴,沐浴完后全身輕松。
當然,母親采了艾草回家,首先挑選碧翠肥碩的捆一簇,掛在門框。她說,艾草就像一把把長劍,有驅惡避邪的作用。因為家鄉不靠江,距河遠,村里的小伙子、姑娘們都會帶上一兜染紅的咸蛋,或結伴去黃河看龍舟比賽,或在曬谷場踩高蹺。訂了婚的男青年,這天還要去準岳父母家送節。送節的盒子里除了粽子、雞蛋之類,必須有染紅的蒲扇。說那蒲扇主要是用來驅趕蚊蠅的,并為新人帶來吉祥之意。母親沒讀過書,只知道按照祖宗傳承下來的習俗,帶著一家人過著快樂而充實的五月單五——端午節。現在,村里過端午節只留下門前插艾草、掛菖蒲、吃粽子的習俗了,孩童時代的快樂成了美好的回憶。
后來,我長大才知道,過端午節不僅僅是吃喝玩樂,端午節吃粽子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多少年來,屈原的愛國情懷是潤澤著濃濃傳統文化的甘泉。屈原的愛國詩句時常縈繞心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種精神大大激發了無數仁人志士的愛國熱情。
哦,端午節里粽飄香,其芬芳里涵養著民俗,包孕著溫情。是親情的承載,更是愛國精神的弘揚。
我家有個這樣的人篇四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家這樣過春節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特別盼望過年,往往是一跨進臘月,就開始掰著指頭數日子,好像春節是一個遙遠的、很難到達的目的地。
到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辭灶日”。我們那里也把辭灶日叫做“小年”,晚上一般是吃一頓餃子。辭灶是有儀式的,那就是在餃子出鍋時,先盛出兩碗供在灶臺上,然后燒半刀黃紙,把那張灶馬也一起焚燒。焚燒完畢,將餃子湯淋一點在紙灰上,然后磕一個頭,就算祭灶完畢。也有人買些糖果供在灶前,上供的意思大概是讓即將上天匯報工作的灶王爺嘗點甜頭兒,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說好話。
過了辭灶日,春節就迫在眉睫了,家里人都忙著準備年貨,男人趕集,女人做饅頭——各式各樣的饅頭,有的.老人們還會蒸年糕,做“圣蟲”,據說放在糧倉里,能保證來年五谷豐登。
臨近年除夕,家家開始貼春聯、過門錢,掛燈籠。
到了年除夕,這天下午,女人們帶著女孩子在家包餃子,男人們帶著男孩子去給祖先上墳。上墳回來,掛好家堂軸子,擺好貢品。然后就準備晚上的飯菜。
到了半夜,餃子熟了,父親端起盤子,盤子上盛了兩碗餃子,往大門外走去。男孩子舉著早就綁好了鞭炮的桿子,緊緊地跟隨著。父親在大門外的空地上放下盤子,點燃了黃紙后,就跪下向四面八方磕頭。男孩子把鞭炮點燃,高高地舉起來。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父親完成了他的祭祀天地神靈的工作。
回到屋子里,母親、祖母們已經歡聲笑語,準備吃餃子了。年夜里的餃子是包進了錢的,我們盼望著能從餃子里吃出一個硬幣,表示來年會發大財。吃餃子之后,晚輩們要給長輩磕頭,而長輩們早已坐在炕上等待著了。我們在家堂軸子前一邊磕頭一邊大聲地報告長輩:給爺爺磕頭,給奶奶磕頭,給爸爸磕頭,給媽媽磕頭……晚輩們磕了頭,長輩們照例要給一點兒壓歲錢,我們那稱“磕頭錢”。
到了大年初一,就開始串門拜年,走親戚,而孩子們就會用自己的壓歲錢買各種玩具,尤其男孩子還會買各種各樣的鞭炮。
走完親戚,就該收收心,投入到寒假作業中,準備開學了。
我家有個這樣的人篇五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在這一天,家家戶戶無不張燈結彩,無不熱鬧非凡。每年的春節我都是在爺爺家度過的,它熱鬧的.氛圍給我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記憶。
每年的春節感覺都是差不多的,但卻不令我厭倦。大年三十這一天最熱鬧!早晨是一陣鞭炮聲把我叫醒,匆忙洗漱后沖出家門,放了一封鞭炮,動作才緩慢下來。這時,鞭炮聲此起彼伏,越來越多,村子里幾十戶人家接連放鞭炮,為過節添一份開頭的熱鬧。而后就是貼對聯了,在爺爺那,貼對聯是不用膠帶的,因為全是老式自制的木門,只需自己煮一盤漿糊,輕輕涂抹,緩緩貼上對聯,那一道老舊的木門便煥發了新的光彩。
隨后,便是那一家團圓的團圓飯了。爺爺那里的團圓飯可與城市里大不相同,城市里只在一家吃團圓飯,而在爺爺那卻要在幾家吃團圓飯。爺爺有兩個哥哥和兩個弟弟,每年要在四家吃團圓飯,而今年正好爺爺家輪空,所以爺爺家就不用準備。團圓飯是從上午11點開始的,第一家是在五爺家,三世同堂,從外地回來的叔叔、伯伯和嬸嬸們聚在一起有六七十個人,大人們喝酒,小孩吃東西。最先是由小輩敬酒,敬酒時要說吉利話,小孩也要對老輩表示敬意,不過不是喝酒,而是吃肉,以肉代酒。每頓都會有一條魚,這條魚是不能吃完的,它代表著年年有余。從爺爺家的院子吃到大爺家的院子,要吃2個小時。這也是最熱鬧的時候,在哪里,家家戶戶都一樣。
吃完團圓飯,又會聽到鞭炮聲,不過不是在人家門口,而是從四面八方的山上傳來的,這時就要開始上墳了。上墳,就是全家人一起,給死去的長輩燒紙,扣頭,以求平安。我們也在團圓飯后開始了上墳。上墳的人手中有的提著鞭炮,有的提著火紙,還有的則拿著刀,去除墳頭的雜草。先去的是我祖太爺奶(爺爺的爺爺奶奶)的墳,上墳在爺爺那也是有講究的,先要輩分最低的人跪在墳前燒紙,燒紙時要默默念求平安的話語,大一輩的人則在放鞭炮,一處六提火紙,八封鞭炮。每次上墳時,叔叔、伯伯們總會一起說說關于他們的事。而最特別的就是在給太爺、太奶上墳的時候,這是叔伯們的爺爺奶奶,他們也會跪下跟我們一起燒紙,大伯和二伯總會點幾根煙放在太爺的墳前,他們說太爺在生前喜歡抽煙,可那是卻買不起,現在買得起了,要多孝敬孝敬。
上墳要跑遍兩座山,等回到爺爺家,已經大汗淋漓了。在爺爺家洗個澡,換上新衣,隨爸爸一起去給四位爺爺拜年。在農村,拜年都不用拿禮物,只用拿一封鞭炮,拜年的人放一封,被拜的人放一封,然后就一起到屋里火爐邊談談家常。
吃罷晚飯,就是最溫馨的一刻。一家人圍在火盆邊,看著春節晚會,不時說說一年之中發生的事,不時點評一下哪個節目。媽媽和奶奶坐在一起認真的看電視,爸爸則看一會后去其他家走走轉轉,爺爺拿出了糖果供我和弟弟吃,一家人其樂融融。新年的鐘聲在12點響起,這時是全村最熱鬧的時刻。每家每戶,放煙花,放鞭炮,那種熱鬧不僅在于鞭炮的聲音,更在于我們孩子的尖叫。每當那時,我不禁想:過春節真好!
春節就是三十這一天最熱鬧,也是這一天留給我的印象最多,這一天必須過的紅紅火火,預示下一年的生活、事業紅火,春節,真好!
我家有個這樣的人篇六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到這首童謠,一定會想到端午節,一年中有我喜歡的熱熱鬧鬧春節,喜歡團團圓圓的中秋節,張燈結彩的元宵節,但我還是最喜歡粽子飄香的端午節。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等,是農歷的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是: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草、喝雄黃酒等。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一早,我剛睜開眼,就看到媽媽在門外忙上忙下的。出去一看,原來媽媽在插艾草,餐桌上還擺著用艾草煮成的雞蛋和幾個香噴噴的粽子。這時,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節。看著煮的綠綠的雞蛋和香噴噴的粽子,口水都垂涎三尺了呢。幾分鐘,兩個雞蛋和一個粽子就沒影兒了。
在我的家里頭,每個人都會包粽子。媽媽告訴我:“燁,長大了,要學會包粽子哩!來,我來教你包餃子。”我一聽到這個好消息,一蹦三尺高。“要先去市場買包粽子的材料。”我便穿好衣服上市場了。去市場買粽葉、五花肉、糯米,繩子。媽媽先把糯米、五花肉,繩子洗干凈,然后把五花肉切成小塊,再把粽葉和繩子煮一煮,這樣才能使粽葉和繩子變成柔軟更好包,糯米不容易掉出來。
“先把長長的粽葉折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后把箬葉包著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媽媽對我說。我想想,這不是很簡單嗎?便開始動手了。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媽媽親切地對我說。我似懂非懂的點點頭,可是還是做不好。沒辦法,媽媽無奈的搖了搖頭,走過來手把手的叫我,一個還算像樣的粽子在我手上誕生了。
我終于吃上自己包的粽子啦!突然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樂!耶,我終于會包粽子啦!
我家有個這樣的人篇七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我們期盼已久的春節即將到來!最開心的就數我們小孩了!
說到春節,我們肇慶的節目和習俗可多了!大年初一,新年正式開始了,街上賣江米糖、麥芽糖和糖葫蘆的小販都開始了大聲的吆喝,有不少孩子都靠過去買各種糖,身邊盡是看著孩子的大人,而在家里的大人都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而獅子們也挨家挨戶地送福,送福時,人們把小鞭炮點燃,放在獅子的嘴里,讓獅子放在各戶人家門口,鞭炮炸時,就表示福已經送到了。我們小男孩啊,別甭提了,樂得笑著跟著獅子滿街轉,仿佛自己也成一頭威武的雄獅!
街上到處張燈結彩,賞花燈自然是少不了的一種樂事。花燈的式樣可多了,簡直是眼花繚亂,最引人注目的是麒麟、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五種花燈,美得耀眼,栩栩如生;其他的花燈也毫不孫色,比如西方龍的花燈全是白色那鱗片一閃一閃地好似一塊塊水晶,而那翅膀,用了全新的材料,是火燒不爛的特殊材料,只要按下它頭上的按鈕,他就會動起來。
我們這的景點——七星巖的桃花島,自然也成了春節的肇慶人必到的地方。那桃花枝上掛滿了燈籠,一到了夜晚,燈籠就會被工作人員點亮起來,給古色古香的桃花島又增添了一股神秘而祥和的感覺。
七星巖廣場上,多各種各樣的新年玩具紀念品滿目琳瑯,也有人現場表演“年的傳說”,那“年”和那位老婦人演的栩栩如生、惟妙惟俏、生動無比,讓人看了以為眼前的這頭巨獸是真的一樣,把人們都逗笑了。
看,舞龍了!九條龍向廣場的中間圍去,八條龍圍成了一個大圈,第九條龍的龍頭一頂,就擺成了“九龍戲珠”的美麗圖案,現場的觀眾大聲叫好,才沒多久,又開始了“九龍搶珠”,八條龍掙來搶去,當龍珠飛到空中是,第九條龍騰空而起,用爪子抓住了龍珠,停下來時,人們大聲叫好,把龍舞的;淋漓盡致,活潑生動。到了晚上,那隨著音樂翩翩起舞的噴泉成為我們肇慶一道亮麗的風景,更節日增添了祥和幸福的景象!
包湯圓也是我們的一大習俗,要把面團攆出一塊,搓成圓球,然后在捏成小碗狀,然在放黑芝麻餡,在包起來,放在鍋里煮,不一會兒,堂圓小寶寶挺著大肚子出來了,他們白白嫩嫩的,像一顆顆碩大的珍珠,十分可愛。一家人吃過湯圓預示的新的一年,團團圓圓,美滿幸福!
這就是我們肇慶的春節,你們喜歡嗎,歡迎您的到來,我們期盼著……
我家有個這樣的人篇八
每年我們都過春節,春節有很多習俗比如說放爆竹、吃餃子、穿新衣服、吃肉、領紅包、拜年,有非常多的`習俗。
臘七臘八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有句話叫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一連。大家都要熬臘八粥,臘八粥,里面有,棗、小米、大米、玉米、干果、花生。臘八粥是有各種農作物熬成的。這一天不僅要熬臘八粥還要泡臘八蒜,,就是這一天準備好蒜瓣,準備好醋。把蒜泡在醋里,留到過年吃餃子的時候用。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大家都要去買雞、鴨、魚、豬、羊、牛肉。都備好了,還要去買花生、瓜子、糖、春聯、爆竹。
臘月三十更熱鬧、大家一早就包餃子,做大鍋飯,鍋里有雞肉、土豆、白菜、豬肉。燒牛肉、燒羊肉,有很都好吃的。晚上,大家一起放鞭炮、放煙花,非常熱鬧。晚上大家都不睡覺,都守歲。
正月初一,一早大家都放鞭炮,吃餃子。然后。大人都去拜年。小孩在家放鞭十分熱鬧。還去給大人拜年領壓歲錢。晚上所有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看春晚。
就這樣年就過完了。
我家有個這樣的人篇九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來臨了,因為我家的親戚住的都比較遠,所以我家的中秋節比較特殊,經常是兩頭奔波。
中秋節前兩天,我和母親急匆匆搭車去澧縣外婆家提前拜中秋。乘車時,我看見很多人都提著月餅,我也不例外。我想,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一定蘊涵著深刻的含義。中秋節的含義是?對了,中秋團圓,團團圓圓。中秋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家人一起吃月餅,意思是家人從此團團圓圓,永不分離。
從外婆家回來后,由于時間關系,不能夠到鄉下奶奶家去,就派爺爺做代表,將我們每一個人的祝福送到。
中秋節早上,吃飯早飯,母親準備為中秋節準備一頓豐盛的大餐。母親一進菜場就直奔賣雞賣鴨的地方,我也跟著去湊熱鬧。我進去一看,覺得奇怪,平常買雞買鴨都是現場殺,可今天鴨子已殺好二十多只,隨時準備給買家提走,而雞卻沒有殺好。就問父親為什么,父親說常德過中秋節還有個特別的習俗,那就是吃鴨子,這時我才恍然大悟。
晚上,我將坐墊和可以移動的桌面擺在陽臺的地板上,桌上擺著一個圓盤子,圓盤子上有四個圓杯子,里面都裝滿了水,代表團團圓圓。桌上還有我最愛吃的毛豆,我們幸福的一家三口在坐墊上邊吃毛豆邊吃月餅邊賞月,真是其樂融融。
其間,我們還做了個有趣的游戲,叫成語接龍。規則是每人接成語的時間不超過一分鐘,超時算失敗,失敗者罰喝一杯水。開始,我們都接得很快,到后來,我就有點江郎才盡的感覺了。我不知道是母親運氣好還是怎么的,到母親接的時候異常簡單,而到我的時候卻非常非常難,為此,中秋節的晚上我可沒少喝水,害我一晚上上了很多次的衛生間。
每年的中秋節都各不相同,今年的中秋節又別有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