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泊船瓜洲的詩意及賞析(推薦)一
-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推薦度:
-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推薦度:
- 《泊船瓜洲》公開課教學設計 推薦度:
- 拼音教學反思 推薦度:
- 漢語拼音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泊船瓜洲王安石古詩拼音版及翻譯,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bó chuán guā zhōu
泊船瓜洲
wáng ān shí
王安石
jīng kǒu guā zhōu yī shuǐ jiān,zhōng shān zhǐ gé shù chóng shān
京 口 瓜 洲 一 水 間 ,鐘 山 只 隔 數 重 山
chūn fēng yòu lǜ jiāng nán àn,míng yuè hé shí zhào wǒ huán
春 風 又 綠 江 南 岸 ,明 月 何 時 照 我 還 ?
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邊,我隔江遙望對岸的京口,心里想,這里與我居住的鐘山也就只隔著幾座大山。
暖和的春風啊,吹綠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鐘山下的家里?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么近,中間隔一條江水。由此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層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鐘山只隔數層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
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本詩從字面上看,是流露著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愿望。其實,在字里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臨川(今江西臨川縣)人,是我國封建社會一位身體力行致力于改革的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據史料記載,王安石1069年開始推行新法,數年后,因新舊黨爭十分激烈,宋神宗終于下令“權罷新法”,王安石也被迫辭官。晚年在鐘山過著隱居生活。
據說王安石辭官的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召他進京。一日,詩人乘船路過瓜洲,因懷念金陵故居,在船停泊瓜州小憩時,王安石立在船頭遠眺,看到京口和瓜州就隔著一條長江,鐘山也只是相隔著幾座大山,春風已經吹到了江南,大地又是一片春光,他想到這里,不禁又想起自己推行的變法運動,他深信自己一定會使變法成功,怎奈朝廷內部斗爭尖銳,自覺前途迷惘,不由又觸動了對家鄉的情思。面對此情此景,詩人不由吟出了一首七言絕句:“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在這四句詩中詩人特別喜歡“春風又到江南岸”一句,因為春風暗示了他推行的變法運動,可是,又覺得“到”這個字用得還不夠生動,他想改成“入”和“過”,后來又想到了“滿”,又都覺得不滿意。整整想了一夜,卻沒有結果。第二天一早,他又來到船頭,忽然看到江岸一片蔥綠,于是心中一亮,這個“綠”字就此誕生了,春風又綠江南岸”因此成了千古名句,這首詩也成了流傳千古的名作。
《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它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鄉的深切感情。從詩題中我們又知道,詩人的立足點是在長江北岸的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寫的是遠眺所見,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江南,看到“京口”與“瓜洲”這么近,中間只隔一條江水,由此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不過隔了幾座大山,也不遠了,于是水到渠成地就有了“鐘山只隔數重山”。前者寫的是所見,而后者寫的是所想,這一想,就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形象再塑空間。同時,“鐘山只隔數重山”不僅寫了瓜洲與鐘山之間并不遙遠的距離,也流露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濃濃的情懷。
“春風又綠江南岸”不僅點出了時令已是春天,也不僅僅是描繪“江南岸”的春色,其中一個“又”字,又深深地蘊含了詩人多年的企盼。春風吹過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也不知綠了多少回,如今春風依舊,明月依然,思鄉之情也在,可是詩人自己又身在何處?再看句中的“綠”字,它也不單單是今年吹綠了“江南岸”,而是年復一年,不止一次地“綠”遍千山萬水,就連整個江南都被染出了靈氣,卻終究難以染綠游子此時的思鄉情結。“明月何時照我還”是由“春風又綠江南岸”觸動詩人的思鄉情懷自然引發而來,詩人滿目新綠,想起春風已經不止一次吹綠大江南岸,可自己依然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到久別的故鄉,不覺寄情于明月:皎潔的明月啊,你什么時候才能陪伴著我回歸故里呢?再一次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深情。
詩人在詩作中十分注重用詞的準確性、生動性與形象化,“綠”字原本是一個形容詞,可在詩中卻是“吹綠”的意思,這在古漢語中叫做使動用法,是形容詞的動詞妙用,足見詩人遣詞造句的非凡功力。
s("content_relate");【泊船瓜洲王安石古詩拼音版及翻譯】相關文章:
王安石《泊船瓜洲》古詩09-25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古詩11-06
泊船瓜洲王安石翻譯04-20
泊船瓜洲 王安石翻譯10-30
王安石《泊船瓜洲》古詩賞析12-29
泊船瓜洲王安石翻譯及賞析11-21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11-06
王安石 泊船瓜洲11-06
泊船瓜洲王安石11-06
泊船瓜洲的詩意及賞析(推薦)二
今天我上了 《泊船瓜洲》 這一課 。 這是我第一年帶語文,對于古詩詞我又很多想法,大多都不是很成熟。在請教了很多優秀的老師之后,我對這首詩有了初步的框架。但上完課后,我又覺得有很多地方處理的不是很好。
經過聽課老師的指導與評價,總結了以下幾點:
教態大方,思路清晰,語速掌控較好。對學生的引導也很成功。()課堂氣氛好,學生發言踴躍,有激情。在詩句的朗讀、節奏處理上非常突出。做到了在“讀中自悟”。對全詩中的“字眼”---“綠”做了較為精彩的分析與領悟。
1.在作者王安石的簡介中停留過多,政治性的東西給學生提提就行了,沒必要說的那么透。只要學生能感受到作者那淡淡的憂傷就可以了。
2.押韻未給學生普及,有點一筆帶過。古詩詞重在押韻,學生應細細體會。
3.“間”字的讀音在參考書中有兩個版本,我提前沒搞清,使該字在學生中引起了激烈的討論,最終我雖自己辨識為四聲,但還是業務部熟練,提前沒做好功課。
今后的工作中要謹記這次的經驗教訓,爭取做的更好。
泊船瓜洲的詩意及賞析(推薦)三
朝代: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京口和瓜洲不過一水之遙,鐘山也只隔著幾重青山。
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時候才能夠照著我回家呢?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2.綠:吹綠。
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蘇鎮江市。
4.瓜洲:鎮名,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郊,即今揚州市南部長江邊,京杭運河分支入江處。
5.一水:一條河。古人除將黃河特稱為“河”,長江特稱為“江”之外,大多數情況下稱河流為“水”,如
汝水、漢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這里的“一水”指長江。一水間指一水相隔之間。
6.鐘山:在江蘇省南京市區東。
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隨父王益定居江寧(今江蘇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長大的,對鐘山有著深厚的感情。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為同乎章事(宰相),開始推行變法。由於反對勢力的攻擊,他幾次被迫辭去宰相的職務。這首詩寫於熙寧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進京之時。
《泊船瓜洲》的寫作時間長期以來也有爭議,雖然都認為寫于王安石晚期,但具體的說法主要有三種意見:①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王安石應召自江寧府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寧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罷相自京還金陵;途經瓜洲時所作;③神宗熙寧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寧赴京途經瓜洲時所作。
京口
京口就是今日的江蘇鎮江市,靠長江邊,瓜洲是對岸的一個小島(現在已無),因為這兒也是大運河的長江出口,所以水上交通很繁忙。
鎮江之名至今已沿用了800多年。鎮江名稱的演變反映了鎮江一直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兵家必爭之地。自1985年以來,鎮江已被列為我國沿海開放城市、重點旅游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鎮江港正式對外國籍船舶開放,具有比較完整的海關、商檢等口岸管 理服務機構設施。從此,“鎮江”之名更加聲譽大振,蜚聲四海、五洲。
瓜洲
瓜洲在今天江蘇省揚州市邗(hán)江區,瓜洲古渡風景區是國家水利風景區,位于揚州市古運河下游與長江交匯處,距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市中心15km,潤揚公路大橋、鎮揚汽渡、揚州港與其毗鄰相接,鎮江金山寺與園區隔江相對,是歷代聯系大江南北的咽喉要沖,著名的千年古渡。
“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千年古渡,勝境猶存,唐代高僧鑒真從這里起航東渡日本,康乾二帝及歷代詩人墨客途經瓜洲,留下了許多噲炙人口的詩篇。民間傳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古渡遺址、御碑亭、沉箱亭已成為中外賓客尋幽探古的佳處。
鐘山
南京城內有鐘山。
南京鐘山風景名勝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東北郊,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它以中山陵為中心,包括紫金山、玄武湖兩大區域,總面積約45平方公里。這里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古跡文物,有著“金陵毓秀”的稱譽。
鐘山為江南茅山余脈,橫亙于南京中華門外,古名金陵山、圣游山,三國時東吳曾稱它為蔣山。東西長7.4公里,南北寬3公里,周長約20多公里,蜿蜒起伏,拋若游龍,故古人稱“鐘阜龍蟠”。山上有紫色頁巖層,在陽光照映下,遠看紫金生耀,故人們又稱它為紫金山。山有三峰:主峰北高峰,海拔468米,是金陵最高峰;第二峰偏于東南,名小茅山,海拔360米,中山陵在其南麓;第三峰偏于西南,由于太平天國曾在山上筑天堡城,故稱天堡山,海拔250米,著名的紫金山天文臺即建此山頂上。 玄武湖在鐘山以西,南京城北,古名桑泊,又稱后湖。湖光山色,景色佳麗。現建有玄武湖公園,占地面積4.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約占3.7平方公里,繞湖一周長約10公里,湖中有島,稱為洲,有橋相連。湖水碧波蕩漾,島上綠樹蔥蘢,周圍青山如黛,美景如畫,亦是金陵風光旅游“寶地”。附近還有古臺城遺址、雞鳴寺、北極閣等古跡名勝。
詳細地址:南京鐘山風景名勝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東北郊 。
江南
江南,字面意義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長江以南。在不同歷史時期,江南的文學意象不盡相同。江南最早出現在先秦兩漢時期是以楚國為背景所指的長江中游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區。
狹義的江南現指長江中下游平原南岸、瀕臨長江沿線組成的江南地區。江浙為中心的小江南經濟更為發達。廣義江南涵蓋長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南嶺、武夷山脈以北,即湘贛浙滬全境與鄂皖蘇長江以南地區。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以愉快的筆調寫他從京口渡江,抵達瓜洲,‘一水間’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頃刻就到。次句‘鐘山只隔數重山’,以依戀心情寫他對鐘山的回顧,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描繪的生機盎然的景色與詩人奉召回京的心情相諧合,‘春風’一詞,既是寫實,又有政治寓意。宋神宗下詔恢復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決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對此,詩人感到欣喜。他希望憑借這股溫暖的春風驅散政治上的寒流,開創變法的新局面。‘綠’字還透露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表達了作者希望早日辭官歸家的心愿,這種心愿,至結句始明白揭出。”--如此強化政治色彩來解析《泊船瓜洲》詩的詩意,是很有代表性的。
但這樣的解析,卻存在著無法自圓其說的自相矛盾處:詩人既想早日辭官,就不可能有奉召回京之欣喜,既想急于赴京上任,也就不可能有想早日辭官的想法,這二者猶如水火,是難以相容的。也有論者斷言,詩人此次復出還政,可謂春風得意,大喜過望,那所謂的“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戀鄉情緒,不過是虛晃一槍的矯情之詞而已,是不可以認真對待的。“春風又綠江南岸”,骨子里說的是對皇恩的感激,是對新法實施前景的樂觀描繪,是詩人內心的還朝施政喜悅的移情于景,詩的感情基調是歡快的,樂觀的。
上述兩論,是歷來解讀《泊船瓜洲》詩的論點中最具代表性的,但把該詩作為政治抒情詩來解讀,是既不符合詩人作詩時特定的際遇和心境,也不切合詩作自身建構的藝術形象的內蘊的。《泊船瓜洲》應是一首純粹的鄉愁詩,它的感情基調應是憂郁傷感的',是毫無輕松、喜悅、樂觀的色彩可言的。
詩人寫作此詩時,已是五十五歲的老人了。幾年來,圍繞著新法舊法,朝廷上無休止地爭論和攻訐,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艱難。因而本來就有些消極思想的王安石,在經歷了兩次因推行新法而罷相的坎坷遭遇之后,心力交瘁,對從政產生了強烈的厭倦感。罷官期間,他曾寫下了許多描繪自然風光、抒寫閑情逸趣的詩作。對于這次的朝廷以“同平章事”的重任重新起用,王安石曾兩次辭官而未獲準。因而他這次的上任,從心情上說,是十分勉強的。而在他上任以后,又多次請求解除宰相職務,并終于在復出后的第二年,如愿以償地再度罷相,重又回到家鄉江寧,過起了舒心適意的隱居生活。從這次短暫的復出過程可以看出,重新還朝施政并非王安石所期盼的,所熱衷的,相反地他還把復出視為畏途而屢拒屢辭。顯而易見,在這樣的際遇心境下寫作《泊船瓜洲》,也就難免不在字里行間注滿憂郁、傷感、消沉的感情了,也就難免不對即將遠離的家鄉懷有深深的眷戀之意了,他又怎么可能會以“春風又綠江南岸”喻皇恩浩蕩,抒發什么如愿以償的為復出而欣喜的感情呢? 再從詩作本身看。詩的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它以直抒胸臆的形式為全詩定下了憂郁、傷感的感情基調,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詩人對復出還政并無如愿以償的喜悅,更無急不可待的熱切。相反,詩人還遠沒有到達京城,家鄉還未從視線中消失,內心里就已真誠地發出了回家鄉的念頭,這思鄉之情還不深切真摯嗎?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時”送我而還?仕途險惡,吉兇難測,那“何時”二字是詩人發自肺腑的一聲沉重嘆息,蘊含了詩人對險惡仕途的擔憂,對施行新法前途的顧慮。詩意憂思深切,格調也十分蒼涼,是如聞其聲的一聲喟然長嘆,是詩人抑郁消沉心態的真實自然的流露。
從結句定下的鄉愁沉重憂切的感情基調反觀,“京口瓜洲一水間”也不可能是在時間上強調船行之快來寫詩人心情的輕松愉快了,它與“鐘山只隔數重山”一樣,都是從空間上強調家鄉的山山水水離此時旅次江北瓜洲的詩人距離之近。此時詩人“泊船瓜洲”,回首南望,那熟悉而親切的“京口”僅一水相間,“鐘山”也只隔數重山,真是近在咫尺。但空間距離上的近,卻反襯了詩人心理距離上的遠。因為家鄉雖如此之近,但可望而不可及,看近實遠。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距離還會越來越大,更何況這一去又不知何時才能回來,不知何時才能再見到這家鄉的山山水水,甚至他可能還會更為悲觀地想到,將來還能不能再回到自己的家鄉。詩人在這里運用了以近寫遠、相反相成的藝術手法,委婉含蓄地表現了詩人憂惋深切、無可奈何的傷感心情,展現了詩人心靈深處的巨大的失落感、孤獨感。其實,一水長江,數重大山,相間相隔的空間上的距離也是很大的,詩人反以近寫之,也是為了強調詩人對家鄉的強烈依戀,是戀戀不舍的思鄉愛鄉眷鄉之情的自然流露,又何來輕松愉快的喜悅心情呢?
正因為這首詩的主旨是濃濃的鄉愁的抒發,所以詩的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的重心,也不是像一般論者所說的落在了對江南春天美景的描繪上,它的語言重心不是“綠”字而是“又”字。而人們之所以特別欣賞“綠”的形容詞用作動詞對春天美景的生動形象、富有色彩感和感染力的描繪,原因就在洪邁的《容齋續筆》所記載的那一段膾炙人口的煉字故事上。其實王安石在這里并不是要刻意描繪江南春景之美麗,他把詩句的重心放在“又”字而非“綠”字上,他要表達的是“春風”尚且有情,還知道一年一度“又綠江南岸”,而詩人自己呢,卻不得不在“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離開江南的家鄉,違心地重登仕途。這一去,前途吉兇莫測,不知何時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個“又”字,融情于景,實在是詩人滿心難以排遣的無限鄉愁的真實寫照。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層層鋪墊作勢,結句的“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抒寫鄉愁的淋漓之筆,才水到渠成地直瀉出來,把鄉愁的抒寫發揮到了極致。由此看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并不是一首政治抒情詩,而是一首純粹的鄉愁詩。
泊船瓜洲的詩意及賞析(推薦)四
從事了多年的教學工作,也講過不少次的古詩教學,總認為古詩非常好講。但是來到一實驗之后,我對古詩教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古詩教學并不簡單,而是非常復雜。
前幾天,我講了一節達標課,我所講的內容恰恰是一首古詩──《泊船瓜洲》。這是一首表達思鄉的詩,膾炙人口。對于學生來說,讀詩、背詩已不是重點和難點,因為他們早在三年級時就積累過這首詩。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感受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上,這也是我在請教同年組多位教師之后的共同意見。于是,我便在怎樣感悟古詩的情感上仔細揣摩,探尋方法。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幾個環節的設計讓我頗有收獲:
1、注重朗讀,熟讀成誦: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朗讀是體會古詩感情的最好方法。通過朗讀,學生和詩人的感受會貼得更近。新課伊始,我先指名讓學生朗讀古詩,并指出多音字的準確讀音。之后,在學生討論詩意匯報時,讓學生讀出詩句再解釋詩意。分析完作者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的思鄉情后,又多次朗讀,每讀都有新的要求。我覺得學生的感情應該是越來越強烈的,他們的這種感情恰恰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了。
2、重點明確,安排合理:
真正優秀的教師不是講好一節課,而是能根據學生的現狀因材施教。這首古詩學生早就背誦過了,所以重點應放在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上。在時間的分配上,初讀古詩、理解詩意、背誦古詩只用了半節課,后半節課意在品味詩情,這也充分體現了教學的重點。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盡管本節課考慮多多,還有不足之處:
課上,同學們能按著我的思路學習,不過在感受詩情的環節學生體會得還不夠。首先,學生對于詩人的資料、詩歌的寫作背景還不是很了解。雖然課下學生查找過相關資料,但不具體,也不翔實,所以詩人寫這首詩的感情就不能夠很好地去體會,也不能理解為什么路途遙遠,詩人卻只覺得“一水”“只隔”。教師應該把詩人當時的心態,所處的政治環境,屢次的人生遭遇都講解給學生,用他們的生活感受去體會作者的感情。
其次,王安石用字推敲、準確也是值得同學們學習的。我想讓學生從“綠”這個字感受江南滿眼新綠,一派生機的景色。我也感覺學生對于作者多次換字的典故熟悉萬分,沒必要進行換字練習了。然而我的想法錯了。學生的體會不深刻,只有進行換字練習,他們才能體會作者用字的斟酌。
看來,看似簡單的東西未必簡單。越是簡單的文章,它包含的內容越耐人尋味,道理越深刻,需要教師付出的越多。
泊船瓜洲的詩意及賞析(推薦)五
從事了多年的教學工作,也講過不少次的古詩教學,總認為古詩非常好講。但是來到一實驗之后,我對古詩教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古詩教學并不簡單,而是非常復雜。
前幾天,我講了一節達標課,我所講的內容恰恰是一首古詩──《泊船瓜洲》。這是一首表達思鄉的詩,膾炙人口。對于學生來說,讀詩、背詩已不是重點和難點,因為他們早在三年級時就積累過這首詩。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感受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上,這也是我在請教同年組多位教師之后的共同意見。于是,我便在怎樣感悟古詩的情感上仔細揣摩,探尋方法。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幾個環節的設計讓我頗有收獲:
1、注重朗讀,熟讀成誦: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朗讀是體會古詩感情的最好方法。通過朗讀,學生和詩人的感受會貼得更近。新課伊始,我先指名讓學生朗讀古詩,并指出多音字的準確讀音。之后,在學生討論詩意匯報時,讓學生讀出詩句再解釋詩意。分析完作者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的思鄉情后,又多次朗讀,每讀都有新的要求。我覺得學生的感情應該是越來越強烈的,他們的這種感情恰恰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了。
2、重點明確,安排合理:
真正優秀的教師不是講好一節課,而是能根據學生的現狀因材施教。這首古詩學生早就背誦過了,所以重點應放在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上。在時間的分配上,初讀古詩、理解詩意、背誦古詩只用了半節課,后半節課意在品味詩情,這也充分體現了教學的重點。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盡管本節課考慮多多,還有不足之處:
課上,同學們能按著我的思路學習,不過在感受詩情的環節學生體會得還不夠。首先,學生對于詩人的資料、詩歌的寫作背景還不是很了解。雖然課下學生查找過相關資料,但不具體,也不翔實,所以詩人寫這首詩的感情就不能夠很好地去體會,也不能理解為什么路途遙遠,詩人卻只覺得“一水”“只隔”。教師應該把詩人當時的心態,所處的政治環境,屢次的人生遭遇都講解給學生,用他們的生活感受去體會作者的感情。
其次,王安石用字推敲、準確也是值得同學們學習的。我想讓學生從“綠”這個字感受江南滿眼新綠,一派生機的景色。我也感覺學生對于作者多次換字的典故熟悉萬分,沒必要進行換字練習了。然而我的想法錯了。學生的體會不深刻,只有進行換字練習,他們才能體會作者用字的斟酌。
看來,看似簡單的東西未必簡單。越是簡單的文章,它包含的內容越耐人尋味,道理越深刻,需要教師付出的越多。
泊船瓜洲的詩意及賞析(推薦)六
1.整體上把握本組教材的主題內容、訓練重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泊船瓜洲》。
3.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理解詩詞的大意及重點詞的含義,能用自己的話講述《泊船瓜洲》。詩句的意思。
4.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借助明月表達思鄉之情的方法。
5、積累思鄉的一些名句。
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理解詩詞的大意及重點詞的含義,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借助明月表達思鄉之情的方法。教學準備:準備音樂《月之故鄉》《思鄉曲》及課件。
1、讀三首古詩詞,讀準字音,遇到難讀字多讀幾遍;讀出節奏。
2、借助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畫面,大概了解詩意,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3、細讀,從哪些詞語或者句子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思鄉?
一、瀏覽單元導語,明確本單元的主題內容及訓練重點。
二、情境導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里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于筆端。于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首先,讓我們走進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去感受他的鄉愁。
二、出示古詩《泊船瓜洲》,初讀古詩
學生自讀古詩,學習要求如下:
1)讀準字音,遇到多音字多讀幾遍;字正腔圓,讀準節奏。(間:jiān)2)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3)從哪些詞語或句子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思鄉?4)詩人的思鄉之情是通過什么表達的呢?
三、學生自學。
1、生對照自學提綱自讀自悟。
2、檢查初讀情況,指名讀。齊讀。
3、四人學習小組交流
3、4題。
四、再讀,理解詩意
1、此時此刻,詩人身在何處?(身在瓜洲)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從詩題看出來的)
2、生讀詩題,理解詩題。
3、介紹王安石寫詩背景。
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副宰相,第二年被任命為宰相,領導變法,變法對富國強兵起到積極作用,但是也觸及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許多大臣的反對,1074年,王安
石無奈辭去宰相之職,任江寧知府,1075年,王安石又被恢復了相位,但仕途的坎坷,官場的復雜,前途的迷茫,讓王安石很不情愿去復職,他兩次請求辭去宰相之職,宋神宗都不批準,1075年春,迫于無奈,王安石只好勉強上任。北上京城途徑瓜洲時,他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
4、說說詩句的意思。
5、從哪些詞語或句子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思鄉?課堂訓練
五、創設情境,反復朗讀
1、詩人離開家鄉,泊船瓜洲,望著鐘山,情不自禁地問——
生:明月何時照我還?
2、感受江南的美:
師:明月何時照我還?照我還江南,此時此刻,江南已是春天,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請你當一回詩人,創作一句描述江南春景的詩句吧!
3、出示課件:春風又綠江南岸
又江南岸。
4、學生交流。
5、師小結:一個“綠”字,讓我們仿佛看到了眼前一片景:多美的春天的江南啊!桃花又紅了,小鳥又叫了,蝴蝶又舞了,春風又綠江南岸。然而,詩人你卻離開了家鄉,泊船瓜洲,望著鐘山,你想說什么?
6、生交流。
7、情境引讀:
師:是呀,有道是故土難離,此時此刻,詩人你怎能不想——生:明月何時照我還?
8、師小結:
也許有許多也許,回憶起來,點點滴滴都幸福,絲絲縷縷都甜蜜,可現在詩人卻離開了家鄉,泊船在瓜洲,此時此刻,團團圓圓一家親還能嗎?生:不能
師:眼前只見——反思拓展
六、回憶各個詩人眼中的鄉愁
1、過渡:是呀思念家鄉,思念親人,何止是王安石呢!讓我們一起回顧那些流傳至今的思鄉名句。
2、出示課件。
3、露從今夜白,越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望寄杜郎中》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月明夢中看。王昌齡《李昌曹宅夜飲》
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灝《黃鶴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4、讀一讀這些古詩,你發現了什么?
都是寫的思鄉之情,多數的詩句中都有月亮。用月亮烘托情思是我國古代詩歌中常用的筆法,一般來說,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這種手法叫做寓情于景。
5、結課:
鄉愁是每個游子心中永久的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的鄉愁;“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顥的鄉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張九齡的鄉愁。
泊船瓜洲的詩意及賞析(推薦)七
1、使學生正確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2、使學生能說出詩句的意思,感受并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中的感情。
讀懂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課件。
2、學生預習并了解詩人王安石的有關情況。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剛才的音樂好聽嗎?大家知道是什么曲子嗎?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我國的古代詩歌中,月亮一直是詩人們樂于描寫和遐想的對象,據統計在《唐詩三百首》中寫月亮的詩就占去了五分之一,多達60余首。當然,宋代詩歌中也不乏佳作。這些寫月亮的詩歌或表達思鄉之情;或抒發喜愛之意。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有關月亮的宋詩《泊船瓜洲》,看一看這首詩,抒發了王安石怎樣的感情?(板書:泊船瓜洲)
本節課的任務:
(1)通過各種方式的讀,然后背過這首詩。
(2)通過讀和老師的講解理解詩意,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溫故而知新
我們已經學過了許多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誰能給大家背幾句?(1-2個同學)學生有可能背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張繼《楓橋夜泊》、白居易《暮江吟》、劉禹錫《望洞庭》等。(齊背)
剛才大家背的這幾首詩,有二個特點:
1、它們都是寫秋天的景象的
(“疑視地上霜”,“月落烏啼霜滿天”,“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湖光秋月兩相和”。)
2、都有月亮,
其中《靜夜思》和《楓橋夜泊》是表達思鄉之情的;《暮江吟》、《望洞庭》抒發對月亮的喜愛之意的。那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到底是秋天的,還是春天的景?思鄉的?還是表達喜愛之情的呢?下面讓我們在讀中來感悟吧。
三、讀(讀出層次)
1、默讀一遍,看一看詩中有什么不會的字和或不懂的問題,請用筆畫出來。(不動筆墨不讀書)出示第一張幻燈片。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2、指名讀,正音,讀準下面的多音字。出示第二張幻燈片。
京口瓜洲一水間(jiàn),
鐘山只隔數(shù)重(chóng)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huán)。
3、齊讀:{由快——慢},初步了解詩歌大意。
思考:王安石在瓜洲看到了什么景象?(提問1——2人)春江、綠、明月、山、水。
4、打節奏讀,注意節奏和押韻{由快——慢}
5、指導朗讀,注意停頓和節奏,出示第三張幻燈片。
老師范讀。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 瓜洲// 一水間,
鐘山/ 只隔// 數重山。
春風/又綠// 江南岸,
明月/何時// 照我還。
6、集體吟唱
按照上一學期教給大家唱《暮江吟》的方法來唱《暮江吟》,大家先自己唱一下。
四、師小結,定感情基調:
常言道:“文讀千遍其意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讀是學習古詩的關鍵和好方法。好了,我們今天的第一個任務已經完成了。
現在,誰來講一講剛才你在讀的時候有什么感覺?(高興、輕松、愉快),還是憂郁傷感?(提問1——2人)。
生也可能回答:歡快的,樂觀的,憂郁的、傷感的,
那么,你們的感覺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看詩文。
五、悟(理解、領悟)
1、理解課題
泊船瓜洲,看到這個標題,就令我們想起《楓橋夜泊》,泊:停船靠岸。在古代,停船靠岸就是快到了晚上,要睡覺休息了(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為當時沒有導航技術),所以這首詩的標題也可以改成《瓜洲夜泊》、《夜泊船瓜洲》,這首詩寫作的時間應是臨近晚上,地點是瓜洲渡口。
師:這首詩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為什么說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現在我們請一位同學介紹一下作者。
2、作者簡介——由學生制作一張幻燈片。王安石是我國唐宋八大家之一。(板書:江西臨川人)
師:王安石是在一種怎樣的情況下寫這首詩的呢?我們還要回到公元年1071年王安石任宰相,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變法革新,但是立刻遭到了以司馬光為首的大官僚們的反對,他主動辭職,回到了從小與父親一直生活的,被他視為第二故鄉的南京。8個月后,又重新被宋神宗啟用,這一年王安石已經55歲,王安石二次被拜相,他可以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了。心情愉快,同時對前途的憂慮,在赴任途中寫下了此詩——決定了本詩的感情基調(心情愉快、眷戀家鄉、憂慮前程)。我們懂得了這些,這首詩就好理解了。
(1)詩中描寫了那些地點?
學生可能回答出三個:瓜洲、京口、鐘山。
老師補充,還有京城開封,江西臨川(王安石的故鄉)
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
京口:在長江南岸,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
鐘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指南京,王安石的第二故鄉。
開封:今天的河南開封市。(可出示第四張幻燈片,表示四個地方的關系)
所以,就可以解決了最后一句中的“還”——回南京這個問題。
(2)師:王安石在瓜洲看到了什么景象?當時他的心情是什么樣的?用詩中的字詞來回答。
學生可能回答:“一水、數重山,江南岸,明月”。(板書)
師:站在瓜洲——望京口——想鐘山——觸景生情產生了:
1、愉快、喜悅之情
王安石二次被拜相,他可以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了。心情愉快,人逢喜事精神爽,所以一水,數重山都不算遠。
2、思念
從2個方面可以看出對故鄉的思念:
(1)王安石二次被拜相,他可以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了。心情愉快,可是又要離開故鄉,所以不免又思念家鄉。現在故鄉近在咫尺,可是會越來越遠的。
(2)我們可以結合白居易寫《暮江吟》來理解,白居易也是觸景生情,可他——離開京城長安,離開了朝庭的紛爭,一路上感到十分的輕松、愉快。王安石是——赴任,雖然可以施展抱負,但前途未卜的擔心,使他想早日告老還鄉。這也是人之常情:“游子思鄉,他鄉苦,故鄉甜”。
師:還有那些景物使王安石思鄉的?
春風、江南岸、明月
“春風又綠江南岸”,“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我的家鄉太美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看著天上的月亮,感嘆月是故鄉明,此時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回來,一股濃濃的思鄉情油然而生。
3、憂慮、無奈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重心,是“又”字。其實王安石在這里并不是要刻意描繪江南春景之美麗,他把詩句的重心放在“又”字而非“綠”字上,他要表達的是“春風”尚且有情,還知道一年一度“又綠江南岸”春回江南,而詩人自己呢,卻不得不在“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離開江南的家鄉,違心地重登仕途。這一去,前途吉兇莫測,不知何時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個“又”字,融情于景,實在是詩人滿心難以排遣的無限鄉愁的真實寫照。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層層鋪墊作勢,結句的“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抒寫鄉愁的淋漓之筆,才水到渠成地直瀉出來,把鄉愁的抒寫發揮到了極致。對故鄉欲回不能,欲罷不休的無奈。今日明月送我去,他日明月“何時”送我還?仕途險惡,吉兇難測,那“何時”二字是詩人發自肺腑的一聲沉重嘆息,蘊含了詩人對險惡仕途的擔憂,對施行新法前途的顧慮。詩意憂思深切,格調也十分蒼涼,是如聞其聲的一聲喟然長嘆,是詩人抑郁消沉心態的真實自然的流露。
以下可做備用環節:
“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形容詞做動詞,使動用法,用得絕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綠更能展現春風吹過,江南一下子變綠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綠更能表現春風的來無影,去無蹤。或者綠能讓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機。或者說綠還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滿希望,對前途充滿信心。
師:“綠”字用得好的原因:(第四張幻燈片)
1、反映了江南水鄉早春嫩綠的色調。
2、表現了春風使大地復蘇的神奇。
3、表現了綠的層次美、動態美。
六、賞——意境
這首詩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寫出了一江之隔的幾個地點,還展示了春的新綠,月的皎潔。色澤鮮明,以及對故鄉欲回不能,欲罷不休的無奈。詩人推敲文字的風范。
七、翻譯:京口”與“瓜洲”只有一江之隔,而鐘山離這里也只有幾重山之遠。一年一度的春風又吹綠了江南的大地,什么時候才能讓我趁著明月再回來呢?(第六張幻燈片)
八、課外拓展
選做題1、以“春風又綠江南岸”為題,按一定順序具體介紹春天來臨江南的景色。
2、如果他來到你的身邊,根據你掌握的通信和交通方面的知識,你會怎樣勸尉他?排解他的鄉愁?
3、繼續收集有關描寫思鄉的詩歌。
泊船瓜洲
長江水 思念
景 鐘山 情 愉快 觸景生情 情景交融
江南岸 憂慮 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