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學教師讀書心得體會500字 中學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一本書刊或雜志能夠成為讀者的朋友,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中學語文教師》就是我的摯友。我和它的相識其實很平淡無奇,當我還是學生時,為了走好以后事業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準備,其中有一項就是到校圖書室借閱書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學方法,而這些,我都通過《中學語文教師》獲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
有人說:一本教育雜志,也應當是一所學校,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有切實、具體的可以給讀者以啟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務而《中學語文教師》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實用,可讀性強,內容實在,在推動教學改革、傳遞教學信息方面都有獨到之處。
如今,做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切實具體的幫助,《中學語文教師》將怎樣處理教材難點,怎樣設計創造性教學方案等都為我們想到了。同時《中學語文教師》推出的大語文教育文摘,從大語文的角度,精選報刊精華,為我們及時地提供了各方面的教育信息,也打開了我們的教育視野。此外,園丁故事、封面人物,不僅有吸引人的故事,閃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藝術,還讓我們認識和了解到像于永正、李吉林、支玉恒、徐根容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
據了解,《中學語文教師》已走過20多個風風雨雨,滋潤了無數語文教師的茁壯成長,也為許許多多的青年語文教師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橋梁,是培育教師成長的搖籃。她的風格十分樸素平實。務實、樸實、平實是其魅力的源泉。樸素、精致、人文是其獨具的特點。她的園丁故事動人,教學點評中肯,教案設計新穎,教學隨筆精致。她貼近教改前沿,是小學語文教改的沖鋒號。
在轟轟烈烈的教改之風中,《中學語文教師》宣揚對學生做為人的尊重;宣揚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賞識;宣揚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們用心靈感受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啟智慧。因此,每當我竭盡所能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卻看到學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時,我都能從《中學語文教師》中再次找尋到信心的起點;每當遇到教學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識時,《中學語文教師》為我解決了燃眉之急;每當我想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時,都是《中學語文教師》為我導航,讓我有所創想,尋到教學的亮點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一直堅信多讀一些好書,一定會有許多意外收獲,在這人生的黃金時間,我想我會一如繼往地多讀好書,在書的海洋中揚帆遠航。同時我想《中學語文教師》也一定將與我攜手同行,共同成長,共創未來 !
中學教師讀書心得體會500字 中學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信手翻閱陶老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時時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做一個教師真的很幸福,而這種幸福的感受從何而來,來源于那一種長期的修身養性,來源于精神上不斷超越,超越自我,逐漸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不斷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師將這種高尚的追求化為一種行動就是不斷地讀書,讀古人圣賢書,讀經典的文本,在古人經典的思想里遨游,范文之心得體會: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書體會。陶老師說,“在我的記憶里,就一直沒有和書疏離過”“以書為伴,以讀為樂”“讓讀書成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審美追求,特別是高品位的閱讀,甚至是背誦,幾乎沒有停止過。”陶老師特別注重了對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為數十年不斷地對經典作品的廣泛涉獵,潛心地鉆研,陶老師才具有了溫溫爾雅的大師一樣的儒家風范,除此之外,陶老師對自己所從事的編輯記者工作的熱愛,更是養成了一種優秀的品格,寵辱不驚,泰然自若
這本書是陶老師的講演錄,共分三部分,分別是《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打點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其中《打點幸福人生》主要是講人的自身修養,《孔子的精神世界》則主要是講陶老師幾十年研究《論語》的成果和心得。本文不作詳細介紹。我重點向大家介紹第一部分《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這部分共分九講,分別是:第一講《讀書: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第二講《讀書走向:取法乎上》;第三講《誦讀內容:古今中外經典》;第四講《疏離浮躁,淡泊名利》;第五講《讀書教學相得益彰》;第六講《讀寫成為生命成長之雙翼》;第七講《讀書與思考同行》;第八講《經典誦讀的思考與行動》;第九講《終身幸福的文化之旅》。這九講按主要內容我把它歸納為三個大問題,即為什么要讀書?讀什么書?怎樣讀書?
第一 教師為什么要讀書?
陶老師認為讀書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我們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兩種,即常態的肉體形式和內化的精神和心靈維度。大詩人臧克家說過“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就很好地詮釋了生命的這兩種形態。對于常態的生命來說,空氣、陽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養料;而對于精神和心靈維度的生命來說,它需要的養料來自于讀書。用陶老師的話來說就是“因為我們教師肩負著一種特殊的歷史使命,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需要在精神和心靈層面涵養學生,通過對其潛能的開發,讓其擁有豐盈的知識與智慧,從而實現生命的飛躍。”
以前我們常說這樣一句話“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得有一桶水”。我想現在這句話恐怕就很不恰當了。一則現在的孩子知識面之廣甚至已經超過我們老師了,也就是說人家的碗比你的桶還大呢,你說這怎么行?二則社會的發展要求孩子越來越全面,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兩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說光有一桶水夠嗎?三則世界越來越小,都成為一個地球村了,知識的需求日新月異,你桶里的水都臭了,還怎么給學生?所以,當代的教師你得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才行,而這活水從何而來?從書中來。你說我們教師怎么能離開讀書?這正所謂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啊。想一想我們熟知的那些特級教師,哪一個不是博覽群書,學富五車?又有哪一個是死摳教科書而終有所成?所以從教師這份職業的需要來說,教師離不開讀書。
我們常常發現,我們周圍那些退休的老教師一旦離開學校,便形容枯槁,精神憔悴,甚至郁郁而終。我們只當是他們離不開學校,離不開學生之故,豈不知是他們精神生命的終結使然。退休前,他們教的是教科書,看的是教參書,改的是教輔題,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好像很充實。可退休后,沒有了題可改,沒有了書可教,生命中好像一下子沒有了陽光,失去了意義。運氣好的抱抱孫子外甥,運氣不好的連孩子都沒得抱,終日無所事事,你說怎能不生病?陶老師建議大家“在精神世界中為自己搭建一座輝煌的宮殿”,要“提前為60歲作準備”,與書為友,同書結伴,不斷地豐盈自己的精神,滋潤自己的心靈,這樣,“'退休不再是精神生命走到了盡頭,而會歡欣鼓舞地迎接另一個精神生命的誕生”。這是從教師自身的幸福需要來說的,教師離不開讀書。
每兩年一次的評聘是大家特別關注的,一不留神就落聘了,丟人現眼外加經濟損失,沒辦法只得求爺爺告奶奶。再例如進城這件事,也是脫關系走門路,耗神費力。如果我們能潛心讀書,豐富自己,提高自己,讓“文化不斷為你增值”,那你就會成為你所在單位的優秀分子,甚至是更大范圍的教育名人,不但不用再去考慮那些職稱啊,職務啊,調動啊等亂七八糟的事,還會有“更上一層樓”的快樂體悟。更為重要的是“你的生命深層有了經典滋養,就有了一生幸福的本錢,就會永遠快樂。”這是從教師的生存必需來說的,教師離不開讀書。
第二 教師應該讀什么書?
既然讀書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那么教師應該讀什么書呢?陶老師的回答很清楚,那就是“取法乎上,讀古今中外經典”。讀書應有所選擇,經典能不斷滋養人的精神和心靈;而非經典的書不但不能滋養生命,反而會損害和破壞已有的文化積淀,產生負面作用。所以讀書要“有舍有得”。舍棄那些三流的“下品”,選擇那些一流的“上品”。大家都知道猶太人很了不起,可你知道嗎,以色列這個猶太國家平均每人每年讀書64本,他們的孩子一出生就舔舐涂著蜂蜜的《圣經》,從小就知道書是甜的。這個民族能歷經磨難而不垮,處身包圍而不敗,與熱愛讀書至關重要。是經典滋養了愛因斯坦,馬克思這些猶太偉人,成就了以色列這個特殊的國度。俄羅斯也是一個愛好讀書的國家,人均年讀書55冊。在俄羅斯的車站碼頭機場,俄羅斯人捧著名著等車候機的場景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恐怕俄羅斯的崛起于此不無關系吧?我們也偶爾看見國人候車(機)時手拿書刊,可全是茶余飯后的消遣之作。據統計我國人均年讀書不夠5冊,這就是現狀。如果教師還不喜歡讀書,或讀下乘之作,則何益之有?我們常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我想這好書就應該是經典。
那么什么是經典?陶老師認為經典就是“經由時間的流逝,大浪淘沙,仍然定格在有文化品格者的心靈層面的、他所揮之不去的、能不斷引領人的生命成長的精神產品”。經典無國界:不管是中國的《四大名著》還是外國的《莎士比亞全集》;經典無年代,不管是現代的《茅盾文學獎作品》還是古代的《古文觀止》;經典無新舊,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等經典名言至今仍光芒萬丈。經典不會過時,因為他們的“思想是永恒的,他們的思想可以穿越時空,慰藉不同時代的天下蒼生”。當我們每天都用經典來滋養我們的精神和心靈,那我們的生命將是何等燦爛。
第三 教師怎樣讀書?
簡單地說,怎樣讀書就是讀書的方法和原則。我們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們讀書的質量和效率,就必須知道怎樣讀書。有的人會說讀書誰不會?我也曾這樣想,但現在看來,我們的讀書還真的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否則你也讀了不少的書,怎么效果并不明顯呢?并沒有從根本提高你的生命質量呢?恐怕與讀書方法和原則把握不準不無關系吧。
首先讀書得與教學聯系在一起。古人云“教學相長”,這學就包括讀書。我們很多教師在備課上花了很多時間,可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是教師只關注教材文本與教參文本,“沒有超越教材和教參的屬于自己精神文化的東西”。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經驗,特級教師的教案我們原封不動地拿來,可課堂上卻往往捉襟見肘,破綻百出。什么原因?就是我們本身的文化素養不夠,不能盡得其妙矣。而一個文化積淀很厚的教師,他也會看教材和教參,但“他更關注課外更大范圍的文化”。由于讀書他有了屬于自己的話語和思想,就能夠“旁征博引,縱橫捭闔,進入教學如有神”的境界。無論是特級教師沈紅旗,于漪,還是教壇新星韓興娥,蘇靜都是把讀書與教學聯系在一起,用深厚的文化素養來滋養教學,從而使他們的教學也登堂入室。
其次讀書要和寫作結合起來。用陶老師的話說就是“讓讀寫成為生命成長之雙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讀寫是相互促進的。大量的閱讀能為寫作積累大量的素材,而時常練筆則能更快更好更多地內化閱讀的內容,二者相互作用,使閱讀更有品位,使寫作更有思想和深度 第三 教師要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就是要提醒大家讀書不能看熱鬧,要學會思考。陶老師認為,“深度思想的介入,是閱讀主體和作者的心靈對話”。只有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讓閱讀深入我們的內心,滲入我們的靈魂和血液,這樣的閱讀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閱讀。
有句古話叫作“盡信書不如無書”。人云亦云只能算得上是鸚鵡學舌,邯鄲學步,只能算得上是傳話筒錄音機。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有的人做報告我們屏息凝神,生怕錯過一句話,而有的人做報告,對于我們的耳朵和神經來說都是一種折磨,為什么?因為有的人只會“把別人的東西羅列了一下”而已,由于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創造,所以顯得死氣沉沉,沒有色彩。假期中我們聽了幾十場報告,這種感受一定很深吧?所以教師要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這樣書中的內容因為有了我們的參與和醞釀而散發出更加迷人的芬芳。
另外書中的有些內容受時代和作者經歷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這就需要我們得有清醒的頭腦和睿智的目光去判斷,去選擇,從這方面來說思考也很重要。魯迅先生曾提到過“拿來主義”,就是要我們審慎地對待書中的內容,有用的我們吸收消化,最后內化為我們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沒用的甚至有害的我們要毫不惋惜地拋棄,從這個角度講,光讀是不行的,還必須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因為“沒有思考或很少思考的閱讀,僅僅是在表面行走,難以抵達心靈的深處”,也就難以融入我們的靈魂和血脈之中。
陶繼新老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一書,深深地啟發和激勵著我,堅定了我與書終生為伴的信念。我將在“流淌著智慧的光華,搖曳著思想的要義”的經典文化中,不斷汲取營養,拓寬生命的維度,尋找生活的幸福。
中學教師讀書心得體會500字 中學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受益匪淺,從中選出這幾個“建議”談談我的想法。
一、教師,珍惜孩子對你的信任
“教師面對的是兒童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其實,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師應該學會蹲下來看學生,使他們感覺到你對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可貴之處,在教師的眼里學生沒有好壞之分。在學生做好的大時候,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在學生做的不好的時候,我們更要關心和指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使他們在認識的道路上更進一步。不要加以指責,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樣。其實他們也很痛苦,作為教師就是要時刻給他們啟發和鼓舞,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使他們有自豪感和尊嚴感。
二、教學相長,取長補短
“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兒童練習本的字跡端正秀麗,錯別字很少,那么這就是個明顯的征兆:在這個班級里學生可以學到許多東西”。想一想,我這幾個月的教學其實真是這樣的,“練習本”就是學生習慣養成的一面鏡子,也反映著一名教師的教學效果。
對于新教師而言,學生習慣的養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我所缺乏的也就是這一點,要時刻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得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得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對同事們的經驗加以研究和觀察,并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學習優秀經驗,并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
三、教師的教育素養
“關于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于教師來說,應當只是他的知識的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可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其實,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于此”想想自己,在這方面做得確實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備課、上課、批改,管理班級,總是抱怨沒有時間讀書,但閑暇時又懶得動,而那些教育書籍卻安安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早已落滿了灰塵。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鑒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此時,想一想實在是可悲!可憐!現在覺得自己還年輕,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還足以能“應付”小孩子,然而面對飛速發展的今天,可以說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了,我們不得不時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讀書才能武裝我們的頭腦,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而讀書的這種意識更應該是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
年輕的我對于教師這個行業還存在著比較稚嫩的想法,而學習對于我來說是補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個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斷地學習,積累經驗,使自己能成為一名名師。
此外,我還讀了《一份特別教案》這本書心中有一些體會,深知要當好新時代的教師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對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這其實只指出了老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中教書的一面,而“為人師表”則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師生關系主導在教師,據有關調查表明,教師的行為和態度是決定師生關系親疏的決定因素,百分之70以上的受訪問者認為影響師生關系的主導因素在于教師,百分之66的學生認為自己和班主任的關系還可以,百分之24的學生認為和老師關系比較融洽,因為老師和藹可親,或是因為自己學習好老師喜歡。只有少量學生認為和老師關系不太好,原因是因為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或不守紀律。過去那種認為師生關系情同父子母女的傳統認知受到了挑戰。而且,師生關系和學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聯系。隨著學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們與班主任的關系出現趨于平淡的趨勢,也就是說年級越小、學歷較低的學生與班主任的關系越好。而學歷較高的大學生,他們生活學習獨立性更強,與教師的接觸機會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機會,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認為自己與班主任的關系一般。
教師應該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主動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愿意與學生成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自己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樹立較高的威信。
教師要重視教育法規的學習,具有依法執教意識,以及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辨識力,要尊重學生,不得變相體罰。
教師應重視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視教師職業的特質修養和個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標。如教師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備”、“嚴格負責”,又要“幽默風趣”、“熱情活潑”;對教師素質,要注意培養學生喜歡的“幽默”、“熱情”、“機智”等特質;對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舉止優雅”、“談吐高雅”等較高素質修養層次的追求。
教師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有關規定,以身作則,潔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為學生樹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師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責任感。一名稱職的教師要以對歷史、對社會、對家長、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努力做好教書育人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工作。熱愛學生的老師最受歡迎學生渴望的不僅僅是從老師那里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師的關愛。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師生關系的潤滑劑。
影響師生關系的重要原因其實是師生之間缺乏正確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實教師都是本著教書育人的態度來要求學生的,他們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子女來看待,基于恨鐵不成鋼的想法,教師希望每一位學生提高自身的能力,發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質,達到他們所期望的目標。教師嚴格要求學生是為每一個學生著想,教師本身并不能得到任何的回報。學生應該正確地理解教師的行為,不要產生厭學和反感教師的情緒。絕大部分學生還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師的,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對教師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師是一種極不文明的行為,比如學生見了教師不說話,上課時間吃東西,不服從教師的管教等,這些行為應當堅決的制止。如果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話,那么離開了理解和尊重同樣也談不上教育。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
中學教師讀書心得體會500字 中學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讀過《教師人文讀本》這本書,感受最深的是愛,對教育,對學生貫穿始終的是愛,最多的愛。
讀過這本書,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確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員還是舵手,是大副還是士兵。每個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主角不同,關鍵在于定位。冥冥中有雙大手在指揮著我,從師范中學習的藝術到工作中教的課好似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課不也是一門藝術嗎?
有句話說:“活在當下”。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雖然從出生到長大,基本是家長在為自己做主。但今后還有漫長的幾十年,仍然有自己選取的機會,是選取努力踏實地度過還是空虛而歸,全在自己。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直到此刻也拾不起來。工作上的雜事與生活中的事情攪得沒有時間,沒情緒(其實我明白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經常思考,我想這件事很快會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待家人的態度。我慨嘆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工作幾年,能夠得到學校領導和家長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興,但又覺得自己做得實在是太少了,有點愧對家長的信任,領導的表揚。
“公平公正”“愛心”“教師的發展”“教師的專業”等等,新教育為教師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謂堅持,所謂勤奮,所謂的所謂……教師自身的前進動力,外在的推動力。不論怎樣,都去做一個問心無愧的教師,努力的教師。
在《教師人文讀本》中,還收錄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種類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讓我有所獲益。《學習的革命》一文告訴我:“做教師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學生都是天才,你才會認真地教每一個人。”我領悟到,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變一個人,而是要幫忙一個人。
教育的本體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中讓一個人具備品德的高尚我想: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論他為金錢去奮斗還是為理想奮斗,只要是正常的奮斗,正當的爭取。在奮斗的過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時時去幫忙別人,他都能夠說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師人文讀本》同時也為我們指明了新的教學觀。這就是教師不僅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潛力,提高學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注重在教學中創設使人思考、激勵探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心智發展的過程。與此同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也應成為實踐“終身學習”理念的楷模。重視和加強繼續教育,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總之,終身學習是我們教師能走在時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教師人文讀本》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最后,讓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文吧!——教育是事業,事業的好處在于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