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培根隨筆讀書心得500字 培根隨筆讀后感篇一
美:對于美,大多數人看重外貌的美,而不是性格的美。可那樣的美,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消失,“是夏天的果子,容易腐爛,不能持久”。真正的美應當是心靈的美,即美德。“美德好比是珍貴的寶石,只需要用普通材料鑲嵌。”一個普通人擁有了美德,那么他彬彬有禮的舉止、為他人著想的行為同樣能贏得別人的歡迎與贊賞,所表現出來的氣度絲毫不比那些容貌出眾的人遜色,他們的行為會影響到周圍甚至千里之外的人,因為美德所散發的芳香越遠越濃,他們的人生也會煥發出無限的光彩。并且“有德之人美貌常駐”。逆境:生活中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當許多挫折輪番向你進攻時便是身處逆境了。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景。學生同樣如此,在學校里跟朋友鬧翻,心境極差地回到家把這事告訴父母卻沒有得到他們的安慰,第二天考試又沒發揮好,受到父母教師的批評……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似乎有連環效應。若是不想辦法沖破逆境,情景就會愈加糟糕。這當然是極其困難的,需要一個人的勇敢、執著異常是智慧,根據不一樣情景采取不一樣的對策。但無論怎樣都不能絕望,要明白“在順境中不無許多憂慮和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逆境中也不無種種的安慰和期望”。在最絕望的時候想想別人以往對你的鼓勵和贊許,想想生命中一個個溫馨歡樂的時刻,你的內心會升騰起一股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要是奇跡主宰自然,它們多半是在逆境中出現的”,“一帆風順固然令人羨慕,但逆水行舟更令人欽佩”。不如把順境當作上天的恩賜,把逆境當作提升自我的考驗。
談吐:與人交往時掌握說話的技巧十分重要。談吐禮貌是基本準則,此外還要把握適當的時間,語言溫和中肯,富于變化,讓人有所得益。最需要注意的是,“談話應當像田野一樣廣闊,不應當直通人家的家門口”。隨便議論別人不可取,“慎言勝于雄辯”。說話也是一門藝術,既要讓人聽著舒心,又不至于太違心,確實不易。
好運:當一個人獲得巨大的成功時,總會有人羨慕地說:“啊呀,他的運氣真好!”不錯,運氣中確實包含著很多偶然因素,可“一個人的運氣究竟如何,還是掌握在他自我的手中”。一個人若是不付出努力,妄想不勞而獲,怎樣會有好運從天而降呢幸運女神從來不眷顧自私而懶惰的人。頂多也只是像“守株待兔”中的那人一樣,碰巧交到了一次好運,還僅僅是一只兔子。“運氣所走的路,就像天上的銀河一樣,有大群小群無數小星星聚合在一齊,你看不清其中任何一顆小星星,可是它們聚合在一齊放射光芒。”這些小星星,就是很難讓人察覺的美德、才能或習慣。它們往往能給人帶來好運。
很少有一本書在我讀完后會有豁然開朗之感,而《培根隨筆》帶給了我這一特殊的感受。如果說一本好書就是一個知心朋友,在心靈的交流中能獲得思想的升華,那么《培根隨筆》無疑是我最好的朋友
培根隨筆讀書心得500字 培根隨筆讀后感篇二
讀了《培根隨筆》,感覺自己深受教育。培根是哲學家,遠在萬里之外的英國,還是幾百年前的古人。這三點對我來說都是距離。我對哲學家一向不怎么感冒,總覺得哲學太深奧,我搞不懂也不想搞懂;作為一個歐洲國家的英國,隔得那么遠,遠不像祖國的某個省,某個城市那樣能給我親切感,所以我對這個國家也不怎么感冒,因為暫時也不奢望有朝一日能去牛津或者劍橋留學,所以也不想對它感冒;幾百年前的古人,我一直以為與他們之間的代溝太大了,我對他們總是敬而遠之的。
但是,一讀《培根隨筆》才發現,所有的距離都不是問題,我和幾百年前的英國哲學家培根原來也可以親近。這實在是《培根隨筆》的魅力的功勞。
哲學是深奧難懂的,有康德的三大批判為證,據說黑格爾的《小邏輯》也繞暈了不少聰明人的腦袋。但《培根隨筆》給人的感覺不一樣,它很好懂,沒有艱澀的哲學名詞,也不故弄玄虛。僅僅從文字的語氣看,完全是一個大叔在跟你拉家常,只不過談的不是柴米油鹽,而是人生、智慧、愛情、友誼等高雅的話題,當然這些話題也是很多哲學家喜歡討論的。要是所有的哲學書籍都這么好懂,我一定會喜歡哲學。這感覺,完全就是一個知識廣博、生活經驗豐富的大叔在和你談心,談著談著,你就被他征服了,你也就信服他說的那些道理;聽著聽著,你不知不覺中就長了見識,明白了很多事理。
讀《培根隨筆》所長的見識之一就是,知曉了不少西方世界的事。作為一個生活經驗豐富的人,培根在他的書中談了不少的見聞,當然談的是他所在的英國和歐洲的事情。讀他的書,仿佛就是一個歐洲通在帶著我們游歷,歐洲各國的風士人情,歷史掌故,山川地貌,由他娓娓道來,我們再一一聽下去,如沐春風。原來遠在萬里之外的歐洲,那里的風俗人情跟我們這里的大同小異,好人也同樣熱心腸,壞人也同樣搗蛋。高鼻子藍眼睛的那些家伙,其實很幽默風趣善良。
讀完《培根隨筆》,我對這幾百年前的古人也產生了親近感,不覺得有什么代溝,除了覺得他博學、幽默、機智外,并不覺得他高高在上,也沒覺得他板起一副面孔。由此我覺得,古人并不是古板之人,在感情上與現代人完全是相通的,我先前對他們你印象,實在是偏見。
以上算是讀《培根隨筆》的感受,也算是收獲。我想,以為有機會,我一定多讀讀這樣的書,讀書的好處看來還真的不少呢!具體的好處肯定不止這些,培根在他的《論讀書》中,對讀書有全面的洞見,我以后一定再好好學習。
培根隨筆讀書心得500字 培根隨筆讀后感篇三
《培根隨筆》是十九世紀英國的著名作家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心血之結晶。在這本書中,培根幾乎談遍了人類生活的的方方面面。他見解獨到,發人深省,令人回味無窮。我是在六年級的時候接觸這本書的,當初是因為朋友的極力推薦,其實我當時很不以為然。但之后某一天因為實在無聊,才讓它重見天日。不知不覺中,我竟然迷上了這本書。每個章節我都要看許多遍,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論死亡》中的一句:“復仇之心可以征服死亡,愛戀之心足以蔑視死亡,榮譽之心會獻身死亡,悲痛之心會奔赴死亡,恐懼之心會預期死亡。”
對此,我深有感悟:一個人在仇恨的驅使下,可以做出任何事,為了報仇,就連付出性命都在所不惜;當兩個人相愛,并且愛得很深的時候,死亡便在他們心中變的微不足道;人為了獲得贊賞,為了讓自己名留青史,為了讓別人在提到自己的名字時用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可以將自己的生命獻給死亡;一個人在極度悲痛、傷心之時,可能會因為承受不住而自殺什么的;人在因為什么東西而擔驚受怕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未來,為自己的命運而擔憂……雖然我可能永遠不會因為這些東西而投向死亡輕柔的懷抱,因為我的人生很平淡,而且可以說大部分的人生都是很平淡,但這并不妨礙我追求轟轟烈烈的人生,甘于平凡,卻不甘于平庸。
雖然我現在并不大,但也并不小,已經能明白死亡的含義了,死亡意味著離別、痛苦,不僅是自己的,還有家人,如果爭氣一點的話,可能還會有更多人,但我覺得能為別人作出貢獻的死亡才是有意義的,像普通人一樣,碌碌無為的過完自己的一生。我不想在生命的盡頭,當走馬燈放映時,像看一場爛片一樣索然無味,甚至心生厭惡。“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每當我吟誦李清照的這句詩時,就會心潮澎湃。有人可能覺得我好高騖遠,都還沒成年就想死的事,但我覺得這是對人生的一種不滿,是一種拒絕平庸的表現。
培根的每句話都蘊藏著做人的道理,從他的話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三觀非常正直的人。《培根隨筆》中,他的每一句話都更能讓讀者在閱讀中塑造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看完這本書后,我印象中的培根是個語言正中紅心,但同時令人遐思的牙尖嘴利的英倫紳士的形象。
《培根隨筆》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很享受與它相伴的時光。
培根隨筆讀書心得500字 培根隨筆讀后感篇四
每個少年的眼睛,黑白分明,猶如一塊幕布。勇敢、沖動、懦弱、嫉妒、困惑……所有屬于青春的絢麗色彩都在那黑白分明的幕布上上演。我也曾經讓嫉妒沖昏了頭腦,最終,理智還是勝利了。讀完《培根隨筆》之《論嫉妒》之后,我才知道嫉妒給人帶來的危害之大。培根曾經說過,嫉妒是一種病,一種傳染病。它還是一種最邪惡、最墮落的情感,因此也是魔鬼的本性。原來,我也當過一回魔鬼。小時候的我,總是羨慕鄰居家孩子的漂亮衣裙,恨不得將這些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據為己有。長大了才知道,原來這是嫉妒,是一個布滿陷阱的深淵,我膽怯地邁出第一步,于是就有了第二步、第三步的存在,讓嫉妒暫時蒙蔽雙眼。
小學的我,開始羨慕班級里的“領頭羊”,也開始變得不喜歡與其他人交流學習,生怕其他人超越自己。心里的魔鬼在不停咆哮,掙扎,指示著我嫉妒成狂,變得自私自利。不,我討厭這樣的自己。與此同時,我也漸漸明白了,成長如同參加跑步比賽。看到別人比自己跑得快時并不一定會著急悲傷,唯有被同一起跑線上的人日漸超越時,才會著急悲傷,甚至嫉妒。我急了,也曾經想過做一個“趁著黑夜在麥田里撒播裨子的嫉妒者”,可理智告訴我,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能做一些偷偷摸摸的事,否則最終害人害己。我想如今,理智已走在嫉妒的前頭,而我的心智也漸漸成熟。隨著時間的推移,那段年少無知的往事也被埋進了青春的墳墓。
其實,羨慕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向前走一步,可以變為欽佩,將其視作榜樣。向后退一步可以變為嫉恨,將其視作敵人。可是,沒有人是完全的天使,也沒有人是完全的魔鬼。于是,就有了一顆漂浮不定的心。可我相信,方法總比困難多,就算是深淵,就算跌入谷底,也有爬出來的一天。少年的我們,不會讓嫉妒充斥著我們眼前的世界。我們都不是天使,都不完美,可我們依舊喜歡愛護這個缺點多多的自己。
幕布上的青春糗事仍在上演。嫉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擁有一顆推崇嫉妒的心。愿我們都站在羨慕的前方,遙望未來;愿我們都把嫉妒埋入青春的回憶……
培根隨筆讀書心得500字 培根隨筆讀后感篇五
《培根隨筆》是由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培根所著。生于貴族家庭的他從小歷經磨難,使得他閱歷豐富,言論深邃。這本書就是他的言論集,有論真理,論死亡論嫉妒等篇章。“知識就是力量”大概是培根說過最有名的一句格言了。在《論學習》中他寫道:“工于心計者鄙視學問,單純愚魯者仰慕學問。”而那些能成大業者無非不是學識淵博。有著高于他人的見解方能統領大局。于是,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充實自己,增長才干,明辨是非,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華,而并非“挑剔質疑,不是盲從,也不是為了增加談資。”
學習知識要適量,勞逸結合,不要為了炫耀知識而讀書,而是把讀書當做一種樂趣。同時,學習也要講究自己的方法,而不是刻板的搬運教材,“要靠經驗加以規劃,否則就可能歧路亡羊。”掌握自己的方法,就能夠事半功倍。學以致用也是學習的重要關鍵學會了不等于會用,把學會了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久而久之,成為了一種經驗才是真正掌握。
《論死亡》也是令我感觸較深的一篇。許多人都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其實真正令人恐懼的是后人對死亡的渲染,即“與死俱來的一切”他們畏懼親人的哭號,死亡時的痛苦和死后的世界。所以,許多古代帝王暮年都在尋找長生不老的秘方從而永遠地統治這個國家。
但是,死亡是到另一個世界的必經之路,是重生的前提。培根說:“復仇之欲壓倒死亡,愛戀之情蔑視死亡,榮譽之尊高于死亡,悲傷之極向往死亡,畏懼之心期待死亡。”人往往是被情感所控制的,改變一個人的情感和對死亡的看法,那么就不會再畏懼死亡,因為,在某些事情面前,死亡就不再變得可怕了。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是譚嗣同雖身陷囹圄卻仍然不變的愛國情懷;“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是戰士面對沙場的壯志豪情;“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是面對生死的坦然。常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人不應該碌碌無為的草率一生,這樣的人生就毫無疑義。生命就如一泓清泉,只有奮力的抗爭之后才能品嘗到它的甘甜;生命就如一塊田地,只有努力的耕耘才能收獲甜美的果實。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為了事業而努力,為了追求自我而奮斗,用自信和堅持裝點屬于自己的人生。
培根隨筆讀書心得500字 培根隨筆讀后感篇六
常言道:“世界洞明皆學問,人情煉達即文章”培根在此書中談及的倫理觸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說理透徹,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而這本書里包含著的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我特別喜歡他在《論友誼》一章中的一句話:“語言猶如展開的掛毯,心象意念都顯示在其圖案之中,而思想猶如為打開的掛毯,。心象意念只是裹在里面”他談到,正是友誼開啟理智,正是友誼讓人們可以亮出自己思想,友誼可將感情風暴驟雨變成麗日和風,亦可把理智之混沌暗夜變成朗朗白晝。他寫道“一個人的理解力和判斷力總是浸泡在自己的偏好和習慣之中。所以朋友的建議和自己的主張有著極大的差異,所以以人為鏡有時候難免不合實情,所以最好的藥物便是朋友的藥石之言”真正的朋友往往會提出公正而客觀的建議,幫助你更好的認識自己,發展自己。
他在《談讀書》中也說道:“讀書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盡信書中之論,亦不可為己言掠辭奪句,而應應該斟酌推敲,鉤深致遠。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可以囫圇吞棗,但有少量書必須細細咀嚼,慢慢消化。換言之,有些書可以只讀其章節,有些書可大致瀏覽,有少量書須通篇細讀并認真領悟。”古人說“學皆成性”即“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在生活中,我們讀的書就像吃的飯,會長成我們的血和肉,成為我們的一部分,這個時候,就需要練就一雙慧眼,多讀書,讀好書,在書中,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性格,提升自己的修養。
他在《論愛情》中談到的一句話讓我記憶頗深,他寫道“如果有人不得不接受愛,但卻能將其擺在適當的位置,使之與人生的重要使命截然分開,那這人就算把愛情處理的最為妥當。”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楊貴妃的美麗,是那樣動人,牽人心弦,唐玄宗也同樣這樣覺得,沉迷于熱戀之中怎能治理好國家?最后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由盛而衰,和楊貴妃的受寵不無關系。其實不只是愛情,生活中還有太多和愛情占據著同樣地位誘惑人的東西,有時候如果我們不得不接受它,也要學會將它共處,和自己的本職分開,切忌不可因情而枉費時間。
在《論習慣和教育》中,他談到“人的思維多取決于性格上的傾向,其言論都取決于被灌輸的趨勢和主張,但其行為卻多取決于他們長期養成的習慣。”“習慣可主宰人的生活,那世人必須努力培養良好的習慣”“毋庸置疑,形成于青少年時期的習慣最為良好,我們把這種習慣成為教育。”像孔子也曾談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這不僅讓我深刻反思,我們在學校,在家里,老師,父母要求我們做的事不就是要我們養成習慣嗎?這也就是所談到的教育。有一句話說“選最佳的生活道路,習慣會使那條路走起來輕松愉快。”習慣,就是通向成功的快車,而教育,是在告訴我們如何登上這輛車。
簡潔、干練、精致,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感觸,有讓人拍手稱快的絕句,又有讓人深深反思的警句。這就是培根先生的作風,一個智者的筆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