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簡短篇一
全篇課文緊緊扣住“治水”這一中心進行展開,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治水前老百姓因水患而無家可歸。
課文先寫了洪水的水勢,“滔滔”形容洪水洶涌,波濤滾滾。
其次寫危害,洪水泛濫,淹沒農田,沖倒房屋。
結果是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洪水給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災難,不治不行。
這樣就引出了第二部分——治水。課文首先寫了大禹下決心治理洪水,然后寫大禹仔細觀察,挖河劈山,疏導洪水。
“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边@兩句話寫了大禹治水的過程。從幾個關鍵詞里進行理解:“走遍”、“吃盡”,一個“遍”、一個“盡”表明了大禹為調查水情走了很多路,吃了許許多多的苦?!扒А?、“萬”都表示很多很多,“九”并不是指數字九,古人以九為數之最大,這里形容大河、大山的多,還要“挖通”“劈開”,可見治水的工程是多么浩大;大禹“仔細”察看水情,“帶領”老百姓治水,身先士卒;通過“引導”的方法,使洪水流入大海,不再危害老百姓。從思想到行動上,把大禹治水的過程寫得清楚明白。課文還列舉了典型事例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的感人故事,使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禹為大家,舍小家的可貴精神?!坝碓谕庵嗡?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禹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么樣子。”“13年”強調了大禹治水的時間很長,“三次”和“一次”形成了對比,“十多歲”應大于“13”,說明大禹離開家的時間太長,孩子都不知道父親的樣子,由此可見,大禹無私奉獻的精神多么可貴?。〉谌糠謱懼嗡螅习傩者^上了安定的生活。洪水得到治理,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人們非常感激這位治水英雄,大禹的名字也代代相傳。
課文的篇幅適中脈絡清晰,大禹的形象也更加生動、感人。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簡短篇二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的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在教學中我多次通過創造情境,制造懸念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激起學生思維活力方面,這節課上取得收獲很大。
其一:通過想象,感受洪水之猛。
第一自然段,我只要抓住“無家可歸”一詞?!盀槭裁礋o家?家呢?”引導學生看圖,從圖上濁浪滔天的景象,想象“滔滔”“沖倒”“淹沒”的場面?!皻w不了家生活會怎樣?”接著進一步體會老百姓的苦難。不能讓洪水再這樣肆虐了,必須治理他。在這緊要關頭,有一個人臨危受命。此時全班學生似乎迫不及待的呼喊出大禹的名字。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闭n文第二自然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我先出示一組詞語:走遍,挖通,察看,引導,劈開,讓學生按順序排列一下,從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過程。大禹創造性的治水而不是防水當然也是突顯其功績的一個方面,但畢竟不是本課首重點,因此我沒有在這里過多停留,而是緊扣“千辛萬苦”、“千山萬水”、“三過家門不入”等重點詞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從而理解和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其二:從數量詞中,由學生質疑生發,結合角色表演想象體會治水之難,付出之多。
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為什么他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想見呢?我決定以這個問題為切入點,引導孩子利用文白指導學生想象的,根據教材有意識地創設具體形象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動情,積極地閱讀,挖掘課文所蘊涵的情感。
緊接著,組織學生討論,大禹為什么三次路過家門沒有回去。
“他要治水,很忙,沒有時間回來”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感覺多數學生都是泛泛而談。我就引導學生讀第二段,“你從哪看出大禹忙于治水,沒有時間回來?”學生細讀課文,有學生說“他走遍千山萬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長期在外邊走的,自然是沒有時間回來了?!惫膭顚W生再讀課文,有的學生說“他們要挖通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吃盡千辛萬苦,所以沒有時間回家?!斑@個時候,學生已經明白治水的艱難和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道理了。
這一環節我還給孩子們創設了二次想象:
第二自然段寫“大禹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這里我要學生結合插圖和實際經驗,想象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他們會遇到哪些困難。
第三自然段寫“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在教學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禹真的不想見家人嗎?孩子就此展開了充分的想象。還和同桌創造出角色,如同事,妻子表演對話。
三次想象不僅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促使學生加深了對大禹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在這堂課中,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做到位,比如說:
1、讀的形式單一,缺少變化。
2、老師的話太多。雖然在課前設計時,我已經注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然而,在這堂課的實際教學中,我還是牽著學生走的。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簡短篇三
我所上的內容是《大禹治水》的第二課時,是在解決了字詞之后,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礎上,帶領學生一起品讀,探究課文內容。
我通過詞語復習導入新課,讓學生通過洪水、泛濫、毒蛇、猛獸等詞語進行畫面聯想,從而引出第一自然段,同時圖文結合,展示出洪水泛濫的畫面,讓學生體會老百姓生活的痛苦,從而明確治水的迫切。
首先是請學生自己默讀課文,并思考文中講了哪兩個人治水用了什么樣的方法,用了多少時間,最后結果怎么樣?接下來又拎出文章中分別講鯀和禹治水的自然段再次講解,同時還設計了練習環節,這樣雖然把治水過程講得非常清楚詳細,但由于內容上多有重復,顯得拖沓累贅,花去了很多時間。隨后請學生說一說這一連串的問題。之后,通過讓學生找出可以看出,大禹是怎樣一個人的關鍵詞句,并且說一說大禹是怎樣一個人,讓孩子們對大禹的做法進行思考,從而理解他心系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對大禹產生敬佩之情。
學生說出大禹治水后的變化,并完成下面表格,同時思考洪水被治理好之后,百姓過上了怎樣的生活。讓學生知曉是大禹治好了水,讓百姓們過上了安居樂業,幸福的生活。隨后,我安排了一個復述課文的環節,這個環節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著實高估了孩子們對課文的掌握程度。應該放在下一個課時更為合理。最后進行總結,梳理結構,讓學生對整節課的內容更加清晰明了。還安排了隨堂練習,讓學生對一些知識點進行鞏固。
這堂課我旨在把課堂還給學生,由教師引導拋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找答案,說出答案,從而能夠更深刻理解課文內容,鍛煉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但整節課讓學生讀得太少,導致很多同學無法流利地朗讀課文。在讓學生回答問題環節,盡管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老師都給予了及時的評價,但評價語單一,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通過這節公開課,我深刻體會到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含義,要上一堂好的公開課,首先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還要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既要設計好這堂課的每一個環節,同時還要有應對課堂突發狀況的教學機智。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工作生活中要多學習,多思考,多鍛煉,在關注學生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上出高質量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