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善舉篇一
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個小小的善舉,像一束陽光溫暖老人的心田。
初到敬老院,跟我想象的不大一樣,這里的老人雖然高齡,但看起來精神十足。一位阿姨正在喂一個老奶奶吃飯。老奶奶頭發所剩無幾,穿著灰色棉襖坐在木凳上。那位阿姨拿著瓷碗,邊走邊吹碗里的湯,然后一勺勺喂給老奶奶。老奶奶像孩子似的笑了起來,一個勁兒地說:“謝謝。”這笑容,一下子讓老奶奶顯得年輕許多。
這時,有位稍年輕的奶奶叫住了我,問:“小朋友,你今年幾歲了?”“我今年11歲了。”說罷,我連忙端水給老奶奶,她笑得合不攏嘴,酒窩也露了出來。
義工阿姨帶我參觀了敬老院,小橋流水,桂花飄香,陽光透過樹影照下來,老人們坐在樹凳上,享受著陽光帶來的溫暖。
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他人,發揚“尊老、敬老、助老、愛老”的優良傳統。
善舉篇二
;我是一個純粹的環保出行者,每天上下班要么乘坐公交車,要么乘坐地鐵。久而久之,對公交和地鐵上的讓座也就看得多了,自然地,也就有了一點感悟:在公交車和地鐵上給需要幫助的人讓座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美德,而善于讓座則是一種智慧。
有一天傍晚,我下班乘坐公交車回家,一個大學生模樣的女孩給站在身邊的一位頭發花白的男乘客讓座:“大爺,請坐我這里。”孰料,那男乘客的臉立即漲得通紅,尷尬地連聲說“謝謝!不用!”原來,這位看似老人的男乘客竟然只是一個頭發花白的小伙子。車剛到下一站,滿臉通紅的小伙子就逃也似的下了車,再看那個女孩,也是一臉羞愧,尷尬至極。
又有一次,我乘地鐵上班,因為是上班早高峰,車廂里非常擁擠,一個體態稍嫌臃腫的女子就站在我的旁邊,從面相上看,她不過二十多歲,比我小得多了;
從體態上看,又很像一個孕婦。如果她只是一個胖女孩,我讓了座,會不會讓她尷尬、難堪?如果她真是一個孕婦,我不讓座,會不會讓她感到寒心、失落?讓不讓座?這是一個問題。思來想去,我決定用一種既不傷及對方自尊又顯得自然而然的方式給她讓個座,于是,我裝著要在下一站下車的模樣,側身站起,給她留下座位,向車門擠去。大約過了六七站路,那個女子擠到車門邊準備下車,突然看到我就這么站了好幾站路,低聲地說了聲“謝謝你”就下車了。雖然我最終也不敢確定她到底是一個稍胖的女孩還是一個孕婦,但都不重要了,因為那一聲低聲而真誠的“謝謝你”已經說明了一切。
心存善意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天性,施行善舉則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外在體現。因此,千百年來,善就是我們孜孜以求、大力弘揚的美德。然而,行善的前提是同情,是尊重,是理解;
如果沒有對受善者的尊重,沒有對受善者的真正同情和理解,所有的善舉都會背離行善的初衷,甚至有偽善的嫌疑,有炫耀自身優越感的嫌疑。
行善是應該大力弘揚的,但我們在行善時也應該注意一些細節,需要一點智慧,因為尊重和理解往往就隱藏在這些細節和智慧里。不可否認,善舉能讓受善者感受到春天般的溫暖,感受到人情的美好,感受到善的魅力。但很多時候,我們行善時的一個細節,如我們在行善時只圖行善快樂,大大咧咧,不分場合,不分對象,不管不顧受善者的感受,就會讓受善者產生“嗟來之食”的聯想,就會讓受善者感到尷尬、難堪,嚴重者,我們的行善往往事與愿違,導致“善舉不善”,受善者會對我們的行善感到不適,甚至會產生抵觸或反感情緒,讓行善背離我們的初衷。
相關熱詞搜索:;善舉篇三
這個社會其實并不缺乏真、善、美,只是缺少發現的眼睛,缺少感動的心靈。
想起了上個星期二的語文“小小論壇”。上臺者寥寥無幾,但論壇并不因此失去精彩,我也舉了手,上臺泛泛而談,博得了熱烈的掌聲。
事實證明,我多慮了。
我懂了,再小的支持,都是善良。
這樣的善良,充滿了我們的生活。
地鐵口,有個小伙子在發傳單,人來人往,每個人都接過了他遞過來的,一張薄薄的紙,因為他們知道,這張薄薄的紙,可能就是一個年輕人的溫飽。下雨天,有老人摔倒,幾個路人輪番打著傘守著老人,因為他們知道,多一把傘,就多一份溫暖。
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熄滅善良的光芒,這一點微光固然不能照徹黑暗,但無數個善舉,就會凝聚成一個無比溫暖的太陽,給所有需要幫助的人一點勇氣,一點溫暖。
所以我說,這個世界,太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