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飲湖上初晴后雨配畫簡單飲湖上初晴后雨配畫簡筆畫篇一
教材分析
《游園不值》、《飲湖上初晴后雨》和《曉處凈慈寺送林子方》分別寫了春、夏不同季節、不同地點的美麗景物,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美好風光的喜愛贊美之情。
《游園不值》具有一定的敘事性,詩中描寫了春季的一天,詩人望著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興致勃發,想到朋友家的園子里暢游一番。到了朋友的住處,園門外的空地上長滿了青苔,主人大概是愛惜這青苔,擔心被客人的木屐齒踩壞,所以客人小心地走過青苔,到了柴門前,輕輕地敲了很久,也沒有人出來開門。但從那一枝探出墻外的杏花來看,園中此時應是姹紫嫣紅、春色滿園了。詩中的第三句是作者的聯想與猜測,第四句則是畫龍點睛,是神來之筆,給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飲湖上初晴后雨》前兩句寫了夏日西湖上乍晴乍雨的巧妙景象,后兩句則用美女西施的濃妝淡抹來比喻西湖的晴雨天氣,認為它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處。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也是寫夏日西湖的風光,卻是另一番景象。因為是在夏天的晴日,而且是在早晨太陽剛剛出來的時候,作者抓住了那滿湖的荷葉荷花作為描寫對象,那碧色連天的荷葉和在朝日映照下格外嬌潤紅艷的荷花,使作者覺得他們比任何時候都更美麗動人。
教法建議
1、教師可采用配樂范讀,來感染學生,引入情境;可以啟發學生對詩中所描寫的景物進行想象;根據詩意,自己畫畫等方法,來引導學生進入詩的意境。
2、憑借情境,品味詩句。教學不是教師一字一句的釋義,而是讓學生圖詩對照,先說出圖上的情景,再借助圖畫詩的詞句。在教學中應把重點放在指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和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上。
3、開拓聯想,體會詩的思想感情。
4、反復吟誦,升華詩情。反復朗讀,反復吟誦,把詩的語言轉化為有聲的圖畫,讓情境所展示的形象與詩的韻律、節奏、激蕩的情感結合在一起。
5、課后拓展,可讓學生從三首詩中任選一首編一個小故事,要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及景物。
詞語注釋
不值:沒有遇到要訪的人。
應:大概、可能的意思。
憐:愛惜。
屐齒:木底鞋下的橫梁。
蒼苔:即青苔,地上長的一種綠色的苔蘚。
小扣:輕輕地敲。
柴扉:柴門,用樹枝編成的簡陋的門。
湖:指杭州西湖。
瀲滟:水波流動的樣子。
空蒙:形容水霧迷茫。
西子:西施,春秋時越國的美女。
淡妝:淡雅的打扮。
濃抹:濃艷的打扮。
總相宜:都非常合適,意思是都很和諧。
曉出:早晨走出去。
凈慈寺:浙江省杭州西湖南岸的一個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曾經做過直閣秘書的官。
畢竟:到底。
四時:本是指春夏秋冬四季,詩句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時節。
接天:與天相連接。
無窮碧:無邊無際的碧綠色。
映日:陽光照射。
別樣紅:紅得不同于一般。別樣,特別,不一樣.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
柴扉——柴門 畢竟——到底 相宜——適宜
憐——惜 宜——適 窮——盡
反義詞:
小扣——重敲 相宜——不適 同——異
淡——濃 關——開
文章導讀
《游園不值》是一首贊美春天的詩。詩句寫的是作者游園,由于主人不在,久等而進不了門。本來是一件掃興的事,但他從露出墻頭的一枝紅杏想像出滿園的春色,仍感到十分快慰。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詩篇。短短四句詩,包含了西湖的種種美景。在詩人筆下,西湖勝景千姿百態,任何情況下都是那么可愛,具有永久的魅力。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寫的是作者早晨從凈慈寺出來,所看到的西湖兩岸的美麗景色。贊嘆六月西湖的另一番風光。
【原文】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墻來。
【今譯】
園主人該是怕木屐齒踩壞了蒼苔,
為什么客人輕敲柴門久久地不開。
那滿園的美麗春色怎能關閉得住,
一枝紅色杏花已經早早探出墻來。
【作者簡介】
葉紹翁(生卒年不詳),南宋詩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原姓李,后嗣龍泉(今浙江龍泉)葉氏。長期隱居錢塘西湖,《游園不值》廣為傳誦。
【注釋】
不值:沒有遇到主人。
屐:一種木頭鞋,底下有齒,可以防滑。
小扣:輕敲。
柴扉:用樹條編扎的簡陋的門。
【賞析】
詩以“游園不值”為題,本是說自己游園的目的沒有達到。可是詩人卻由此生發感想。他想,這可能是因為主人怕踩壞園中的青苔,怕破壞了園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讓自己進來的緣故罷。短短兩句,寫出了詩人的善解人意,也寫出了他那一片憐春惜春的情懷!但這首詩更為膾炙人口的還是后兩句。柴門雖然不開,滿園春色卻難以關住,你看一枝紅杏探出墻頭,不正在向人們炫耀著春天的美麗嗎?“關不住”、“出墻來”,簡單的幾個字,寫出的并不僅僅是園中美麗的春色,還寫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寫出了一片春意盎然。盡管主人沒有訪到,但作者的心靈已經被這動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滿了!
【原文】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菏花別樣紅。
【今譯】
畢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風光與其它季節確實不同。
蓮葉接天望不盡一片碧綠,
陽光下荷花分外艷麗鮮紅。
【注釋】
凈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四時:春夏秋冬四季。
別樣:宋代俗語,特別的。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西湖六月美麗景色的詩,這首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典范作品。詩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詩人的中心立意不在暢敘友誼,或者糾纏于離愁別緒,而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它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然后,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驚采絕艷的畫面:翠綠的蓮葉,涌到天邊,使人感到置身于無窮的碧綠之中;而嬌美的荷花,在驕陽的映照下,更顯得格外艷麗。這種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顯示了作者駕馭文字能力的奇絕和構思的巧妙。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今譯】
水波閃動晴天時景色迷人,
山巒迷茫煙雨中也顯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無論淡妝濃妝她總是美麗。
【注釋】
湖:杭州西湖。
瀲滟:水波流動的樣子。
方好:才顯得美麗。
空濛:煙雨茫茫的樣子。
亦:也。
奇:指景色奇妙。
欲:想要。
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國的絕代美女。
淡妝濃抹:梳妝打份或者淡雅或者艷麗。
相宜:合適。
【賞析】
蘇軾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寫了大量的山水詩。這是其中最為人所傳頌稱絕的一首。作者先寫實,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蕩漾,一片浩茫無邊、開闊艷麗的水鄉景象,令人心曠神怡。西湖雨天,煙雨繚繞,山色如蒙薄紗,風姿綽約,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在這兩種不同的景觀中,作者分別突出寫水與山,把西湖山水的獨特之美展現在我們眼前。最后,詩人筆鋒一轉,把西湖與美女西施聯系在一起,將西湖在不同的天氣所呈現出的奇美與西施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神韻相提并論,出人意外,而又極其貼切生動。全詩語淺意明,給人以樸實平易之感。
詩句直譯
1.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大概是園子的主人愛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腳印吧。輕輕地敲那柴門,好久也沒有人來開。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的,開得正旺的紅杏有一枝伸出墻外來了。
2.水光瀲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波光閃動下的西湖很美好,山色迷蒙中的景色也很新奇。我要把西湖比作絕代佳人西施,無論淡妝或濃抹同樣都適宜。
3.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到底還是六月的西湖最美,風光與其他時候大不相同。蓮葉接天一望無際的碧綠,荷 花映日呈現出異樣嬌紅。
難句解析
1、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游園看花進不了門,這的確是件掃興的事,詩人只有望園興嘆。正在流連之時,他忽然看見“一枝紅杏出墻來”,心里一陣驚喜,園里的花開得正盛,一枝開得正旺的紅杏出了墻外。這兩句詩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濃濃春意。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句詩是作者看到西湖的美景而產生的奇想。把西湖和古代著名的美女西施相比;不論是薄施脂粉,還是濃妝艷抹,總是那么嫵媚動人,使人流連忘返。
3、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意思是片片荷花,編織成一望無際的翠綠,直接與碧空相連。朵朵蓮花,沐浴著陽光,顯出特別的鮮麗艷紅。
課后題解
思考·練習2
(1)憐:愛惜。小:輕輕。意思是:大概是主人愛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腳印吧。輕輕地敲那柴門,好久也沒有人來開。
(2)方:很。亦:也。意思是:波光閃動晴日下的西湖很美好,山色迷蒙雨中的景色也很新奇。
文章結構
《游園不值》:前兩句寫作者去游園,而主人不在,是敘事;后兩句寫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是寫景,蘊含著深刻哲理。
《飲湖上初晴后雨》:前兩句寫西湖晴天、雨天的美麗景色;后兩句用“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絕代佳人西施來比喻西湖在任何時候都美。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前兩句總寫西湖六月的景色不同于其他季節;后兩句抓住西湖的蓮葉和荷花,具體描繪其夏日美景。
寫作特點
《游園不值》:取景角度小——墻角的一枝紅杏,但是含義豐富而深刻。“春色滿園”和“一枝紅杏”對應描寫,相互映襯,不僅表現出春光無限,而且深刻揭示出一切美好事物都富有強大生命力的哲理。
《飲湖上初晴后雨》:用絕代佳人西施比喻西湖美景,生動形象。除此之外,這首詩并不著眼于一處一景,而是概其全景,筆力恢宏,極富藝術感染力。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作者寫六月西湖的美景,只抓了蓮葉和荷花,突出了重點,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夸張修辭手法的運用,更加突出了蓮葉的多和綠。
要點
1.學會本課生字,能結合句子理解字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通過朗讀詩句,想像作者描寫的春天、夏天的美麗景象。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三首古詩。
中心思想
《游園不值》:寫的是作者去游園,而主人不在,從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作者想象了滿園春色,進而贊美了春天。
《飲湖上初晴后雨》:通過寫西湖晴天、雨天的景色,并用西施作比,贊美了西湖美景。
《教學設計示例(一)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的
1.本課5個生字。
2.了解詩的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重點《游園不值》,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二、
1.了解詩的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重點《游園不值》,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三、
賞析《游園不值》中“一枝紅杏出墻來”的寫法,以小見大,給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四、
(一)導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
1.自讀詩歌,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三首古詩。(讀出詩的節奏,讀準確)
注意這些字的讀音:屐齒? 扣? 瀲滟? 亦? 抹
3.簡要交流三首古詩的作者資料。
(三)指導《游園不值》
1.指名讀課文。(讀準、讀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詩歌的內容:詩中描寫了怎樣的景象?劃出不理解的問題。
3.在小組里討論,解決質疑。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對春天美好風光的贊美和喜愛)
5.反復吟誦。(要求體會感情,讀出語氣。)背誦古詩。
提問:詩人向我們描述園子里的景象了嗎?為什么?
讓學生品讀:“一枝紅杏出墻來”體會著畫龍點睛之筆,這比那一覽無余、面面俱到描寫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發揮讀者的形象,使詩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開拓聯想,激發創作。
我們已經充分感悟古詩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學們愿意把它畫下來嗎?
學生繪畫,自由創作。
(四)作業?
你還能背一背有關描寫春天的詩嗎?
附:板書
《游園不值》
屐齒 扣 瀲滟 亦 抹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飲湖上初晴后雨》《曉處凈慈寺送林子方》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的
1.《飲湖上初晴后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二、
1.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
比較《飲湖上初晴后雨》《曉處凈慈寺送林子方》這兩首詩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寫。
四、
(一)導入??新課
(二)回憶學法
小結板書:
1.結合注釋自讀自悟(什么景象?)
2.質疑、討論和交流
3.反復吟誦,
4.看圖想象,繪畫創作。
(三)新課
1.我們已有了學詩的經驗,下面請同學們自學后兩首詩。
出示自學提示:
(1)同是描寫夏天的景色,蘇軾筆下的夏天和楊萬里筆下的夏天一樣嗎?請你從內容和寫法上比較著來閱讀。(在詩中畫批)
2.小組內討論,教師巡視。
3.在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先敘后議,寫西湖晴雨天氣;《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議后敘,寫了滿湖荷花荷葉;但都抒發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嘆熱愛之情。
4.朗讀詩句,展開想象。(教師可播放課件,學生吟誦)
5.指名吟誦,背誦。
(四)激情創作
請同學們任選一首你喜歡的描寫夏天的詩,把詩中的景象畫下來。
(五)作業?
1.默寫三首古詩。
2.完成自己創作的畫。
附:板書
《飲湖上初晴后雨》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蘇軾) (楊萬里)
西湖晴雨天氣 滿湖荷花荷葉
學法:
自讀自悟,質疑,討論交流,
反復吟誦,想象,繪畫創作。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通過寫西湖六月的美麗景色,贊嘆了西湖美景。
教學設計示例(二)
12 古詩三首
一、素質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學會本課5個生字,理解詩句的意思。
(二)能力訓練點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
2.訓練學生自我感悟詩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理解詩句,感受自然之美,語言文字之美,陶冶學生愛美的情趣,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二、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
創設情境法、引導法、點撥法。
(二)學生學法
借助詞典及書上注釋自讀感悟。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1.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二)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點
“應憐屐齒印蒼苔”的含義及它與“小扣柴扉久不開”的關系。
(四)解決辦法
1.多讀品味。
2.發揮小組優勢,討論交流。
3.教師引導,提供插圖投影片,適當點撥。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激趣導入??,指導學生自學古詩,引導學生匯報交流,提供媒體展示,隨機評價,布置作業?。
(二)學生活動設計
課前預習,課堂自讀感悟,討論交流,朗讀與背誦,為古詩配畫。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啟發談話。
古詩是同學愛讀愛背的文學體裁。背誦理解古詩對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們來宋代三位大詩人的作品。
板書:12? 古詩三首
2.明確本節課目標:第一首《游園不值》。
(二)自學、探究《游園不值》
1.讀通全詩。
2.自主探究詩句意思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3.小組合作,共同探討,教師巡視指導。
(三)匯報自學收獲
1.指定一個小組的代表到臺上來,給大家講這首詩。(教師用電腦呈現寫有這首詩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學生講的過程中,其他人可以發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質疑;這名“小老師”如答不上來或答不對,可由其他學生代答,學生都不會可由老師點撥。
2.在學生充分發表看法后,師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暢的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l)關于題目。
游園不值:意思是游覽花園,沒能進去,因而沒游成。不值:沒有遇到。
(2)“應憐屐齒印蒼苔”的含義及與下句的關系。
師引導:這句詩除了要理解每個詞語的意思,要想弄清含義還要調整詞序,還要弄清各個部分的主語。
應:大概,表示推測。
憐:在詩中是愛惜的意思。
展齒:古時的木底鞋下的橫梁。這里指鞋底。
蒼苔:生長在地上的青苔。
“憐”什么?是屐齒還是蒼苔?學生比較后,覺得“蒼苔”柔弱纖細,應該“憐”蒼苔。
是誰“憐蒼苔”呢?當然是園子的主人。
這句怎樣調整才通順?“應憐蒼苔屐齒印”。
通順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園的主人)太愛惜蒼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壞。
第一句意思明確了,學生自然明白因為園子主人“憐蒼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開”,一因一果。
(3)關于“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兩句詩的理解。
a.表面意思:園子里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一枝紅杏已經探出墻頭來。(看圖印證)
b.這兩句詩反映了春天朝氣蓬勃、生動活潑,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強大及不可阻擋。
(前兩句感到掃興、遺憾;后兩句則有對蓬勃春意的贊美,心中充滿驚喜、快慰。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作者對春的贊頌,對旺盛生命力的贊頌。)
(四)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背誦下來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背誦《游園不值》。
2.本節課目標:探究《飲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讀通全詩。
2.朗讀、感悟詩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組合作,共同探討。
(三)匯報自學收獲
(1)題目。
“飲湖上初晴后雨”,詞序調整“初晴后雨”應該是“雨后初晴”,“飲湖上”應為“湖上飲”,題目應調整為“雨后初晴湖上飲”,把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飲(酒)時(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適,適宜。
(4)前兩句寫的是實景,后兩句則是作者大膽的想像,用西施之美來比喻西湖之美,表達了作者對西湖美景的愛之深。
(5)前兩句中的詞語之間對仗工整,如“水光”對“山色”,讓學生找出其他相對應的詞語,體會作者構思、用詞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風姿。
讓學生看繪有插圖的投影片(晴、雨兩張)。
2.讓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1.聽范讀。
2.學生練習。
3.組內交流讀。
4.班上展示。
(五)背誦這首詩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指名背誦前兩首詩。
2.說說這兩首詩中哪些句子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么?
3.本節課任務:《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讀通詩句,詩準字音。
2.自讀、感悟,讀懂詩句,體會情感。
3.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三)匯報收獲
1.請一名學生上臺講詩意,其他人隨時質疑,“小老師”若解答不出,教師相機點撥。
學生的質疑處可能是:
(1)“凈慈寺”與“西湖”有何聯系?
題目中的“凈慈寺”是一個佛寺,在杭洲西湖邊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題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看到的景色。)
(4)“無窮”,在詩中指范圍廣,無邊無際。“無窮碧”,指無邊的綠伸向遠方。
(5)“別樣紅”,紅得特別出色,特別可愛。
引導:同樣是寫西湖,這首詩與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詩中作者用奇麗的想像把西湖擬人化了,表現了西湖之美;這一首詩作者集中描繪了湖面蓮葉、荷花,紅綠相映,荷日生輝,把西湖之美具體化了。)
2.看圖,(用投影)直觀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五)總結、擴展
1.指名朗讀三首詩。
2.說說每首詩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達方面的相同之處。
3.談談自己的收獲。
4.課下閱讀相關內容的古詩并背誦一首。
(六)布置作業?
1.正確書寫5個生字。
2.將三首詩摘抄在自己的讀書筆記上。
3.為“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或“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配畫。
4.把《游園不值》改編成一個故事,并講給別人聽。
附:
飲湖上初晴后雨配畫簡單飲湖上初晴后雨配畫簡筆畫篇二
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流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說說這堂課的教學思路。
這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本組課文以“壯麗的祖國山河”為專題組織單元。這篇課文包括《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后雨》兩首詩。兩詩同寫山水,卻一陽剛、一陰柔,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美感。這堂課錢老師給我們展示的是第二首詩,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寫了詩人到西湖游覽,最初,天色晴朗,陽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閃動,非常好看。后來天色轉陰,下起雨來,雨霧迷茫,山色朦朧,又別有一番情調。在善于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態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譽。詩的后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人用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資質,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姿。這個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這首詩被選入課本,編者意圖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并深切感受祖國的山河美,由此產生熱愛與向往之情。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通過語文學習,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這首詩有著平仄相對的音律美、豐富靈動的形象美、深遂悠久的意境美,歷來為大家所傳誦。三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古詩學習經驗,加上不久前剛學過兩首古詩,這對本課的理解、感悟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預定為:
1、誦讀詩句,利用注釋理解詩句意思。
2、借助圖片,發揮想象,描繪詩中美景,走進詩境,從而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3、拓展學習,推薦閱讀,加強積累
我們把目標1定為教學重點,目標2定為教學難點。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詩中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理解詞義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且在這基礎上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
對于以上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確立,主要依據是教材的特點,學生的語文實際學習水平以及課標的要求。我們知道,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有自己獨特的學科性質。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希望在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審美情趣。結合古詩這一獨特文學形式,教學中以學生讀為基本方法,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對編者意圖的揣摩,為了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的教學流程有以下幾大板塊。
第一版塊:揭題,解題
在開課伊始,讓學生背誦白居易的《憶江南》,由江南的風景如畫引到杭州西湖的美麗動人。意在輔墊情感,營造閱讀期待。然后出示題目,說說讀了題目知道了什么,接著介紹詩人蘇軾。最后讓學生看西湖美景的圖片,并說說看完后的感受。我們這邊的學生很少有到過西湖的,為了讓他們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我們下載了一些圖片,使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交融。它彌補了單一課本教學的不足,為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打下基礎。
第二版塊:初讀詩歌
這一步,我準備分三步走。
1、根據提示自學古詩,并想想哪句寫的是晴天的西湖,哪句寫的是雨天的西湖。
以此來整體感知這首詩的大致內容。
2、把詩讀正確。這步主要糾正一些難讀的字音。
3、讀出詩的節奏。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安排我們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讀準、讀通詩句,著眼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使學生在初讀后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為品讀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三版塊:理解詩意,走進詩境。
這樣子,這堂課的教學就進入到了細讀、品讀環節。這一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是落實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
為了扎實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這一版塊我們主要采用逐句教學,整體融合的方式。通過學生自讀詩句,依據注釋、采用畫面初步理解詩意。然后師生交流,共同品讀,感悟、最后背誦。品讀過程中我就不一一講述,我將從景和情兩方面來說。
1、在欣賞美景時,主要抓住“瀲滟”“空蒙”兩詞,借助畫面,及教師語言渲染等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引導學生想象,體會晴時陽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麗、波光粼粼,熠熠生輝,而雨中西湖隱隱約約,朦朧、神秘。當然“晴”和“雨”還只是停留在第一個層面,“好”和“奇”才是學生理解的重難點。這兩個字值得推敲,在教學時,老師追問:好在哪里,奇在何處,讓學生有自己的感受,真正理解古詩。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層層探究,在層層探究中賞美、悟美、創造了美。
2、由欣賞景自然過渡到詩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先讓學生談理解:詩人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樣比?然后教師補充“西子”與 “西湖”的共同點,近而讓學生品出詩人比擬精妙,品語言魅力,感受詩人把西湖比成中國古代最美的女子,說明他對西湖是多么熱愛。并采取多種形式讀出這種感受。這一環節,教師引導學生依托詩文反復品味語言,在讀的過程中,投入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在誦讀過程中,深入品味語言的韻律內涵。在讀中檢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并非是對西湖一時一景的描寫,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韻,進行的精煉概括。而學生此時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詩中對晴天、雨天的描寫上。只有學生感受西湖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這兩句詩。因此,這句話我們抓住“總相宜”這個詞,讓學生感受西湖不管在什么時候,都是這樣風姿綽約。
此時,在此情此境中背詩,可謂“水到渠成”,這也就是我們孜孜以求的“語感”。從文字到畫面,無處不在的對比讓學生強烈感受到詩的魅力。這樣的積累,既是顯性的語言文字積累,又是隱性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沉淀。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學生邊想象邊讀,從景中悟情。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遠,有廣闊的想象空間,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就能把學生帶進詩中描繪的意境之中。
第四版塊 :拓展閱讀
古詩詞是燦爛輝煌的寶藏,不應止于課本、課堂學習的局限。應借助課堂教學拓展延伸,大量閱讀,我們根據學生學習基礎及教材內容,優化課堂資源,擴展古詩詞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因此,課上補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讓學生讀后說說自己的感受,體會雨中西湖的美。
最后,我說一說這課的板書,板書是這樣的:
飲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 西子
晴(好) 淡妝
總相宜
雨(奇) 濃抹
(設計意圖)這樣的板書設計是文章教學重難點的縮影,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簡潔的板書為我們的教學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
最后,我想說,詩歌教學應該是教師攜學生之手共進的一次審美之旅。我們喜歡“洗開春色無多潤,染盡花光不見痕”的唯美意境。希望這節課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古詩的理解和體驗,更重要的是使它成為“一枝紅杏”,學生從它身上能夠更深的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借助它欣賞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滿園春色”。
飲湖上初晴后雨配畫簡單飲湖上初晴后雨配畫簡筆畫篇三
作者:【蘇軾】 年代:【宋】 體裁:【絕句】 類別:【古詩】
原文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湖上有水仙王廟。)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佑二午(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臺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后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于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進士。雖與王安石同出歐陽修門下,但政見不同,反對王安石的新黨所推行的變法,在政治上屬于舊黨。在新黨執政時,他屢遭貶謫,先后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結果卒于常州。蘇軾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稱「三蘇」,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此外,蘇軾在詩、詞、賦、書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作品視野廣闊,風格豪邁,個性鮮明,意趣橫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二 . 背景資料蘇軾于神宗熙寧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長十五公里,三面環山,東側是沖積平原。湖中有蘇堤、白堤,分水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馳名中外。十景中的「蘇堤春曉」即因蘇軾而來。他在杭州任官其間,疏導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頃,并筑堤防洪,當地人即稱之為「蘇堤」。這一首作于熙寧六年(公元1073),是他題詠西湖的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飲湖上初晴后雨》共兩首,這里選的是第二首。三.賞析重點這是一首膾炙人口題詠西湖的詩歌。這一天,詩人到西湖游覽,最初,天色晴朗,陽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閃動,非常好看。后來天色轉陰,下起雨來,雨霧迷漫,山色朦朧,又別有一番情調。西湖正如那儀態萬方的美人西子一樣,無論是淡雅或濃艷的打扮,都恰到好處,美麗動人。前兩句用白描和對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所呈現的不同的美態。第一句描寫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贊美雨天的山色,兩句從剛晴又雨的具體情景著筆,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準確描繪。「瀲滟」、「空蒙」等詞用得極精當、傳神。詩人這兩句固然是寫當日游湖時「初晴后雨」的眼前實景,但他沒有平素對西湖詳細的觀察和別有會心的領略,相信很難這樣提綱而總括其全。第三、四句,詩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說明西湖在任何時候都不減豐姿。詩人心與景會,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聯想到西施的「濃妝淡抹總相宜」,喻體(西子)和本體(西湖)之間,除了從字面上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主要著眼點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賦的自然之美,正因為如此,所以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濃妝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極富詩意。詩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來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從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全詩構思高妙,概括性強,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傳神地勾勒出來。直到今天,人們到西湖也一定會想起蘇軾這一首詩。
譯文
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酒。開始天氣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陰了天,下起雨來。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于是詩人贊嘆說: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蕩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瀲滟水光是她濃艷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麗質和迷人的神韻。
簡析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注釋
1. 瀲滟:波光閃動的樣子。
2. 空蒙:云霧迷茫的樣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
飲湖上初晴后雨配畫簡單飲湖上初晴后雨配畫簡筆畫篇四
1、學會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這首古詩。
3、讀懂詩句,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1、體會詩所描繪的意境。
2、讀懂詩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文插圖
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2、師小結。
二、學習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讀課文,讀準讀通詩句。
1、師范讀,學生評一評。
2、學生練讀,互評。
3、比一比,看誰讀得好。
(二)精讀課文理解古詩
1、復習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讀詩句,悟詩意)
2、分組合作學習古詩,學生可以運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問題與小組交流。解決不了的可動筆記一記,方便在班上交流解決。
3、學生匯報所得所感所疑。
4、師邊小結邊板書。
5、指導朗讀。
三、回讀全詩,感受意境。
四、擴展思維
我們被詩人帶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會想此什么呢?
五、指導背誦
六、作業
根據你對詩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畫下來。
1、學習生字,理解詩句
2、體會情感,有感情朗讀詩句,背誦詩句
3、感受詩中美景
一、導入
1、學生背誦《游園不值》
師:我們上節課學了《游園不值》,這首詩寫的是(春天的景色),現在我們來看看夏天在詩人的的眼里是怎樣的?(讀全詩)
二、學習新課
1、解決生字(學生自己解決)
瀲滟:與水有關,所以是三點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適。
2、介紹作者
3、師:生字、詞你們都懂了,現在自己試著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意思說一下,然后小組之間互相說。
4、舉手發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時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麗;下雨的時候水霧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合適。)
5、引導學生理解題目(飲: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過天晴)
雨過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師:這首詩是寫(作者雨過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這四句詩都寫了西湖的美景(學生糾正:不是)
師:同學們怎么說不是呢?
(前兩句是寫景色,后兩句不是)
(后兩句詩寫了拿西湖來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合適。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通過發揮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當)
這樣想象和比喻,西湖就(顯得更美了)
師:西湖就顯得更美了,那現在同學們自己想象西湖的美,這么美的景色,我們一起來體驗。(學生根據自己想象的“美”來讀詩句,體驗美。老師指導和范讀。)
7、背誦全詩
自由背誦然后檢查
《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是寫西湖的景色,作者通過大膽的想象,用西施來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麗和奇妙。學習這首詩,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讀來體驗作者的感情,通過對詩中“美”的理解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美”用讀的形式表達出來。
在理解古詩的字、詞時,我幾乎把詩中所有的字、詞都拿來和學生分析了,在學生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很快就領會詩句的意思了。學生懂得詩句的意思后,就讓他們討論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過對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這首詩,體驗這首詩中的“美”。在理解題目時,我用提出質疑的辦法,來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我覺得我再讓學生體會作者感情和體驗詩中的“美”之一環節做得不好,我只是通過讓學生思考和提問的方式]還解決這一問題;而學生體驗的機會就少,主要是聽我講和聽其他學生講,很多同學都沒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這么一回事。所以他們讀詩句時,沒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讓學生多讀幾遍寫景物的詩句,讓學生自己在讀中體驗詩句的“美”和領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讀全詩,效果會更好。
這篇課文事故時,學生讀的機會較多,有較多的表現機會,課堂氣氛較活躍,整個效果比較好。
組織學生自學討論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1課的內容。該詩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同題《絕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的不同風姿。教學中應從抓住詩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同時應發揮韻文形式利于朗讀的優勢,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三年級的學生對于韻文的學習有一定難度,但他們有了一定的學詩經驗,會對本詩的學習、理解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兒童特有的表現欲望、探究需要、被認可的需要,利于教者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以學生學習和活動方式結構課堂教學是本設計突出的理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積極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踐。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的潛能。抓住兒童心理,發展學生個性,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滲透學習方法,促進學習實踐,激發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1、認識“亦、妝”兩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句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4、在小組交流中,體驗合作的方法、樂趣,增強競爭意識。
5、鞏固學習方法,豐富學習經驗,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一、談話切入,嘗試背詩,創設情境,欣賞畫面,引出新詩。
二、師生商討,激發動機,滲透學法,組織合作,自主探究。
三、小組匯報,組際競爭,相互評價,理解內容,突出重點。
四、創設情境,引導讀背,加深感悟,增強體驗,提高能力。
五、拓展學習,開發資源,引導創新,促進實踐,綜合發展。
飲湖上初晴后雨配畫簡單飲湖上初晴后雨配畫簡筆畫篇五
今天有幸聽了**小學張**老師執教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和##小學郭**老師的《落花生》,受益匪淺。前者重視經典作品的品味,后者重視人性光輝的啟迪,學生始終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習知識、訓練技能、體驗情感,兩節完全不同的語文課堂卻有異曲同工的精彩。
我側重說一下張**老師執教的《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水光瀲滟晴方好”,一個“方”字將詩人心中晴日西湖恰到好處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足見詩人文學和文字的造詣之深,不禁讓人聯想到《登徒子好色賦》所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西湖的美,在詩人心中,也許就是這種唯美的感受吧。“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取形下筆,對仗工整而又渾然天成,然后神來一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前人多把美人的眼睛比作西湖的水,蘇軾以西湖喻美人,不落窠臼卻又不著痕跡。本詩如此高的文學成就三年級的孩子當然不能一下子領悟,所以教師適當取舍,重點品味其意境,培養其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首先,我認為張老師在教學內容的把握上既有向內適度的挖掘又有向外合理的拓展,分寸把握較好。
古詩不好教,它需要學生突破時間和空間與古人對話,與文本對話。它只有四句話,仿佛誰都能上一下,其實不然,處理的不好,要么拓展不足干澀呆板,要么外延太多花里胡哨。《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詩人蘇軾贊美西湖美景的七絕經典。作品放在小學、初中、大學都可以學,每個年齡階段都可以有不同的領悟。現在是三年級的孩子,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深淺得宜。
然后,在教學方法上,緊緊抓住讀,各種讀,讀中學、讀中思、讀中悟、讀中怡情,讀的層次有讀正確到讀出味道,學生隨著教師的引導漸入佳境。
當然,教師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略顯不足的地方,如對學生的關注略顯不足,耐性略顯不足,有時學生的朗讀或者回答,最后一個字還未發明亮,教師就急于進入下一個環節去了,這是年輕老師最容易犯的毛病。
飲湖上初晴后雨配畫簡單飲湖上初晴后雨配畫簡筆畫篇六
1、認識“亦、妝”2個字。了解詩句的大概內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學生準備:課前搜集有關古詩內容及詩人的資料,搜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教師準備:課件(ppt)。
1課時
2. 就是這迷人的江南風景,讓中國古代許多文人一邊走走看看停停,一邊與朋友一起飲酒作詩。仿佛這江南水鄉就是他們的故鄉。
1. 小朋友們,你們去過西湖嗎?誰能用一些詞語說說杭州是一個怎樣的地方?(風景如畫、山清水秀、游人如織、楊柳依依、山明水秀、湖水清澈……)
2.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有一位大詩人,他特別喜歡西湖,他第一次來到杭州就覺得這里特別熟悉,幾乎成為了他的第二故鄉,他在杭州兩次做官,像愛自己的家一樣治理杭州,西湖在當時也會遇到污染的問題,他在西湖興修水利,建起了“蘇堤”和“三潭映月”兩道獨特的景觀。
3. 你們知道他是誰嗎?(蘇軾)杭州西湖究竟是怎樣的美呢,今天我們跟隨一位最愛西湖的大詩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
1. 詩的題目是(《飲湖上初晴后雨》)。
①透過讀詩題,你讀懂了什么?(a.天氣變化——初晴后雨;b.地點——湖上舟中;c.干什么——飲酒聊天)誰能連起來說一說。
②根據提示用自己的話完整地說說詩題的意思。
③小結:了解了詩題是我們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蘇軾寫詩信手拈來,跟大家寫日記似的,常常在題目中介紹一些寫詩時的背景,理解了詩題,我們再來讀一讀。
1. 大詩人眼中的西湖是怎樣的,大家快讀一讀詩歌,要求:放聲朗讀,讀準字音。
2. 檢查反饋。
①一人讀一句,其余學生讀課題、作者。(瀲滟liàn yàn 亦yì 宜yí)
②請生讀古詩(學生評價)
③齊讀。
3. 古詩方法滲透
①了解了詩題和作者,讀準了古詩還不能算讀好了,還得讀懂古詩,同學們已經學習了不少古詩,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你學習古詩的時候有什么讀懂古詩的好辦法?(看注釋、查字典、聯系上下文、搜集資料……)
②有這么多好辦法大家一定要用起來。現在,請大家邊讀古詩邊看注釋,想一想文中哪句古詩寫的是初晴,哪句寫的是后雨。
(一)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光山色。
初晴——水光瀲滟晴方好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
1. 讀詩句你讀懂了什么?(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雨天的西湖朦朦朧朧)
2. 短短兩句詩,兩幅神奇的畫卷就在我們眼前出現了。先讓我們來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晴天的西湖——水光瀲滟晴方好
1. 水光瀲滟
(1)借助注釋說說第一句的意思。(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閃閃,是多么美好!)
(2)你從詩句中那個詞知道西湖水面波光閃閃?(瀲滟)
(3)瀲滟讓你想到了哪些詞語?(波光粼粼,波光閃閃,波光閃動,湖水蕩漾,浮光躍金,湖水耀金……)我們一起來積累這些詞語。
(4)是什么讓西湖水面波光閃動?(太陽)想像一下,假如你現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陽光照耀著整個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點?(西湖的水在陽光下更加透徹,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陽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層碎金;西湖的魚兒歡快地舞蹈,一躍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縷衣;西湖的荷花和荷葉更加鮮艷了……)
①引入詩歌《曉初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凈慈寺:在杭州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林子方:詩人楊萬里的朋友。無窮:望不到邊。別樣:特別的。
a. 我們一起來看看,同樣在六月,詩人楊萬里在西湖看到晴天下的西湖景色又是怎樣的。請大家自由地讀讀古詩。
b. 誰來說說讀過古詩,你讀懂了西湖在晴天麗日下又有怎樣特別的景致?(荷葉在陽光下更加綠,荷花在太陽的照耀下更紅了。)
c. 小結: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這樣鮮艷明媚,如果你就是蘇軾,你會怎樣吟誦這句詩?(評價: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心情就如同這明媚的陽光!我聽出來了,你的吟誦是發自內心的!)面對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我們一起來陶醉地贊美——水光瀲滟晴方好!
2. 方好
(1)面對這樣美麗的湖光山色,請你用一個字來贊嘆。(好!美!妙!奇!……)詩人怎么表達?(方好)
(2)老師用了查字典的方法來理解這個“方”字。我們一起來看看字典上關于“方”的解釋。①正直;②正當,恰好;③一種形狀。請大家選擇一下,贊同的小朋友舉手。
(3)是怎樣的景致讓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處?(水光瀲滟的精致,山青水秀的景致,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致……)
(4)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這一抹陽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這晴日里的西湖讓世人從心底說出了——水光瀲滟晴方好!(齊)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1. 山色空蒙
(1)正當詩人和友人陶醉在這明媚鮮艷的西湖山水之中,突然,天氣發生了變化,發生了什么變化,誰借助注釋來說一說?(雨天,西湖云霧迷茫,也是那么奇妙!)
(2)在晴天里西湖的山是什么樣的景象?(蒼翠欲滴)現在呢?(朦朦朧朧、山色蒙蒙、云霧彌漫、云霧迷茫、云霧茫茫、迷霧濃云……)老師也收集了一些,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3)這朦朧迷茫的景象用詩句中的一個詞語就是(山色空蒙)。
2. 亦奇
(1)閉眼想象一下這西湖雨天的美景,看見這樣的西湖雨景你有什么感受?(奇妙)把你的感受帶入詩句當中讀一讀。
(2)晴空萬里下水波粼粼的西湖十分奇妙!雨天里這朦朦朧朧的西湖奇妙嗎?(也奇妙)
(3)從哪個字當中你讀出了“也”?(亦)亦就是也的意思,在古詩文當中常常用到。
(4)西湖的美景是這樣的出神入化,帶著你自己的感受讀一讀。
情境對話:
蘇軾在杭州做官的時候他自己辦公的地方就是在西湖邊,西湖在夏日里時晴時雨的景象也常常看見。此時,蘇軾和朋友看到不同天氣下的西湖,蘇軾和他的朋友邊喝酒邊聊天,想想他們會說些什么?選擇剛才我們學過的詞語用一用,比較一下晴天西湖和雨天西湖的不同,同桌互相演一演。(晴天:波光粼粼,波光閃閃,波光閃動,湖水蕩漾,浮光躍金,湖水耀金;雨天:朦朦朧朧、山色蒙蒙、云霧彌漫、云霧迷茫、云霧茫茫、迷霧濃云)
預設:朋友:蘇兄啊!這晴天的西湖湖面波光粼粼,真是美麗啊!
蘇軾:是啊,這雨天的西湖山水朦朧,也是別有一番奇妙之處啊!
朗讀:
讓我們像老朋友聊天似的說說這變化萬千的西湖——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讓我們沉醉在這變幻的美景中,閉上眼贊美一下這奇妙的景象——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1.領略西施之美
(1)一天之中,詩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兩種美,真是高興。這時他由西湖想到了什么(誰)?(西子)
(2)西子是誰?(西施)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春秋時期越國美女)
(3)插入圖片和資料,請大家自己讀一讀老師補充的有關西施的小材料。
(材料補充: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并稱為中國古代四位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傳說西施在河邊洗衣,魚兒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記了游動,沉了下去。)
(4)通過材料,西施你讀到了西施是怎樣的美麗?(生答)所以我們夸贊一位美麗的女子常常說她有沉魚落雁之美。
2.淡妝濃抹總相宜
(1)從古詩當中找一找詩人是怎樣贊美西施的,哪一句?(淡妝濃抹總相宜)
(2)淡妝濃抹是幾種裝扮,有什么特點?(淡妝素雅,濃抹鮮明艷麗)舞臺上那些漂亮的演員們鮮艷的妝扮是(濃抹)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妝扮叫做(淡妝)。(看圖說一說)
(3)總相宜
a.那西施是著淡妝好呢還是濃抹好,看看詩人的怎么贊美的?(都好)你如何知道?(總相宜)
b.淡妝適合西施,濃抹也適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論淡妝還是濃抹都適合。男生,我們來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妝濃抹總相宜。
(4)這句話僅僅在贊美西子么?(還在贊美西湖)誰讀懂了這句話,說一說這句話什么意思?(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濃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妝,不管晴天雨天都適合西湖)
(5)引讀:女生,我們一起來贊一贊這美麗的西湖,看似說西子,實際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的西湖——水光瀲滟晴方好,恰似西子的(濃抹);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恰似西子的(淡妝)一天之中,詩人看到了西湖濃抹的美,領略到西湖淡妝的奇妙,想到這里,詩人不禁贊嘆——(齊)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 蘇軾喜歡西湖,更喜歡用詩來寫西湖,這里流下了他許多的詩、墨寶。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望湖樓醉書》。
(1)出示詩歌,生自由讀
(2)這是什么樣的天氣,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風大雨急的西湖驟雨圖)
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術師,讓美麗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氣中盡顯風姿,在詩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畫卷,也讓我們跟隨者這位最愛西湖的詩人度過了一段難忘的西湖之行,現在我們要和它說再見了,讓我們把這幅畫映在腦海中,悄悄地帶走吧!(生伴樂齊誦)
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
方好 亦奇
總相宜
濃抹 淡妝
飲湖上初晴后雨配畫簡單飲湖上初晴后雨配畫簡筆畫篇七
1、學會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這首古詩。
3、讀懂詩句,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1、體會詩所描繪的意境。
2、讀懂詩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文插圖
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2、師小結。
二、學習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讀課文,讀準讀通詩句。
1、師范讀,學生評一評。
2、學生練讀,互評。
3、比一比,看誰讀得好。
(二)精讀課文理解古詩
1、復習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讀詩句,悟詩意)
2、分組合作學習古詩,學生可以運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問題與小組交流。解決不了的可動筆記一記,方便在班上交流解決。
3、學生匯報所得所感所疑。
4、師邊小結邊板書。
5、指導朗讀。
三、回讀全詩,感受意境。
四、擴展思維
我們被詩人帶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會想此什么呢?
五、指導背誦
六、作業
根據你對詩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畫下來。
1、學習生字,理解詩句
2、體會情感,有感情朗讀詩句,背誦詩句
3、感受詩中美景
一、導入
1、學生背誦《游園不值》
師:我們上節課學了《游園不值》,這首詩寫的是(春天的景色),現在我們來看看夏天在詩人的的眼里是怎樣的?(讀全詩)
二、學習新課
1、解決生字(學生自己解決)
瀲滟:與水有關,所以是三點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適。
2、介紹作者
3、師:生字、詞你們都懂了,現在自己試著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意思說一下,然后小組之間互相說。
4、舉手發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時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麗;下雨的時候水霧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合適。)
5、引導學生理解題目(飲: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過天晴)
雨過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師:這首詩是寫(作者雨過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這四句詩都寫了西湖的美景(學生糾正:不是)
師:同學們怎么說不是呢?
(前兩句是寫景色,后兩句不是)
(后兩句詩寫了拿西湖來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合適。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通過發揮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當)
這樣想象和比喻,西湖就(顯得更美了)
7、背誦全詩
自由背誦然后檢查
《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是寫西湖的景色,作者通過大膽的想象,用西施來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麗和奇妙。學習這首詩,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讀來體驗作者的感情,通過對詩中“美”的理解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美”用讀的形式表達出來。
在理解古詩的字、詞時,我幾乎把詩中所有的字、詞都拿來和學生分析了,在學生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很快就領會詩句的意思了。學生懂得詩句的意思后,就讓他們討論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過對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這首詩,體驗這首詩中的“美”。在理解題目時,我用提出質疑的辦法,來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我覺得我再讓學生體會作者感情和體驗詩中的“美”之一環節做得不好,我只是通過讓學生思考和提問的方式]還解決這一問題;而學生體驗的機會就少,主要是聽我講和聽其他學生講,很多同學都沒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這么一回事。所以他們讀詩句時,沒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讓學生多讀幾遍寫景物的詩句,讓學生自己在讀中體驗詩句的“美”和領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讀全詩,效果會更好。
這篇課文事故時,學生讀的機會較多,有較多的表現機會,課堂氣氛較活躍,整個效果比較好。
組織學生自學討論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1課的內容。該詩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同題《絕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的不同風姿。教學中應從抓住詩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同時應發揮韻文形式利于朗讀的優勢,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三年級的學生對于韻文的學習有一定難度,但他們有了一定的學詩經驗,會對本詩的學習、理解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兒童特有的表現欲望、探究需要、被認可的需要,利于教者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以學生學習和活動方式結構課堂教學是本設計突出的理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積極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踐。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的潛能。抓住兒童心理,發展學生個性,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滲透學習方法,促進學習實踐,激發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1、認識“亦、妝”兩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句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4、在小組交流中,體驗合作的方法、樂趣,增強競爭意識。
5、鞏固學習方法,豐富學習經驗,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一、談話切入,嘗試背詩,創設情境,欣賞畫面,引出新詩。
三、小組匯報,組際競爭,相互評價,理解內容,突出重點。
四、創設情境,引導讀背,加深感悟,增強體驗,提高能力。
五、拓展學習,開發資源,引導創新,促進實踐,綜合發展。
飲湖上初晴后雨配畫簡單飲湖上初晴后雨配畫簡筆畫篇八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讀懂詩句,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理解詩意,認識西湖自然的美;
深入品味,感受詩人奇妙的觀察、想象和貼切的比喻;
學習環境不同景物也不同的寫法。
1、課前布置學生預習。
2、準備課件。
1課時
一、
1、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了解西湖嗎?請你們說說自己所知道的西湖美景好嗎?(請生談談自己眼中的西湖)聽了你的描述,我看到許多同學的眼中都充滿了對西湖的向往,那么好吧,下面我就帶你們一起去欣賞一下西湖的美景!(課件出示西湖照片,相機介紹西湖景色。)
2、師:看了這些圖片后,你有些什么樣的感受?(請生談感受)宋朝大詩人蘇軾, 1071年至1074年在杭州任通判的時候,不是很忙,除了審案,便有很多時間在西湖中游玩,寫下了不少贊美西湖的詩歌,西湖也叫西子湖,提起這個名字的來歷,它是和蘇軾的一首描寫西湖的詩歌有關系的,今天我們就學習這首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板題)
3、認識詩人:通過課前預習,你對蘇軾知多少?(生交流匯報)
(課件出示: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故又名蘇東坡,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生1:這首詩是詩人在湖上飲酒時作的。
師:這做湖就是指“西湖”。你還了解了一些什么?
生2:飲酒時先是晴天,后來下了雨。
1、(課件出示詩文)下面請同學們聽范讀,注意他讀得節奏。(生交流匯報節奏,43、43、25、43)
自由朗讀,讀出節奏。(指名讀。指導學生讀準)
2、讀懂詩意。
下面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詩歌,看看從詩句中你讀懂了什么?
附注釋(課件出示):
瀲滟:與水有關,所以是三點水。波光閃動的樣子。 空蒙:云霧迷茫的樣子。
方好:正顯得美好。 亦:也。 西子:西施。
3、誰來分享一下,你讀懂了什么?
生交流對詩文的理解,師總結:這首詩描寫的是,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上飲酒,開始天氣還是晴朗的,不大的功夫,竟陰了天,下起了雨,這樣,飲酒還沒有完,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于是詩人贊嘆說: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蕩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它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霧朦朧,縹縹渺渺,變化萬千又顯出它另外的一番奇妙的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施,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裝飾,瀲滟的水光是她濃艷的脂粉,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那天生的麗質和迷人的神韻。
1、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理解,想象當時的情景,帶著詩人的情感再次讀讀詩句,仔細地品味詩人所描寫的景和抒發的情。
2、師相機點撥:
(1)學習前兩句:
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你感受到詩人描寫了西湖什么時候的景色?(生:晴天時和雨天時的景色。)
②那么在不同環境下的西湖的景色又有什么不同呢?(生:晴天像濃妝,雨天像淡抹。生自由談感受)
③詩人是怎么描寫的?(生:水光瀲滟,山色空濛。引導學生用詩句回答)
④詩人又是怎樣評價這些景物的?(生:睛方好,雨亦奇。相機板書)
⑤你從中這六個字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西湖真是美呀,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都是那么迷人。(自由發揮,抒發對西湖美的贊賞)
⑥你能加上自己的想象來描繪一下西湖晴天和雨天的美麗景色嗎?
生自由發揮
引導品味詩韻:晴天的水、雨天的山,從兩種地貌,兩種天氣,表現出西湖山光水色的美,晴天陽光明媚、波光粼粼,雨天氣宇紛飛,山色朦朧,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西湖的景色都是那樣的美妙,各具情態,詩人寫得具體,傳神,具有很高的藝術概括性,所以后來有人再評說,說從古到今多少描寫西湖的詩,全被這兩句給包含進去了,可見這兩句寫得是多么的美。
師:請同學們美美地讀讀這兩句吧!
生齊讀。
相機點評:這兩句要讀得美,就要讀得慢,要有停頓,給人以回味的余地,尤其是“晴方好,雨亦奇”要讀得重一些,要讀出贊美的情感。
指導朗讀:詩之美,美在音律動聽,美在語言優美,詩之美,美在詩情畫意,精練的14個字讓我們欣賞到西湖極致的美,就請大家伴著優美的音樂,自由再讀讀這兩句吧。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誰想來讀讀?(比賽讀)
師:初上西湖,晴空萬里,波光粼粼,在蘇軾眼中顯得那樣美麗,于是不由得發出感嘆:(水光瀲滟晴方好——生齊讀)南方的天總會下雨,微雨,輕雨,蒙蒙雨,牛毛細雨;也許是大雨,驟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罷都沒有澆滅詩人的游興,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聽他說:(山色空濛雨亦奇——生齊讀)
誰再來試試?
(2)學習后兩句:
引導生用上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寫西湖……
大家不約而同地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看來你們和詩人都有同感,那么詩人把西湖比作了什么?
生:比作了西子,也就是西施。
課件出示介紹西施: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歷代美女之最。她是春秋末期越國人,姓施,名夷光,世居苧蘿山苧蘿村。苧蘿山現屬紹興諸暨市城關鎮。苧蘿有東、西兩村,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叫她“西施”。
為什么這樣比喻?
生自由談看法,通過西施和西湖的對比,體會西湖的美。
讀到這里我們不難看出,詩人對西湖有著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喜歡西湖,贊美西湖的美。
生:熱愛、崇尚。
師總結:是的,詩人這樣寫的目的正是要贊美西湖那自然的,不靠人功雕琢的美,表達了詩人崇尚自然美的思想感情,詩之美,在于詩人獨具匠心的描寫,在于奇妙的想象,只有李白才能想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也只有蘇軾才能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從這足見詩之偉大。一首詩讓一個地方名揚四海,這最是文化的魅力。蘇軾這個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稱贊,從此西湖也被人們稱作西子湖了。
指導朗讀:現在就請大家閉上眼睛一邊想象,一邊在心中再細細地品味一下這兩句詩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請生讀。(請你為我們讀讀這兩句——男生齊讀——女生齊讀)
相機點評:這兩句中的“濃妝淡抹”要讀得舒緩,“總相宜”的“總”要強調,把詩人對自然美的崇尚讀出來。
3、在朗讀的時候,要想象詩中的景物,把握住贊美的情感,通過重點詞語,把體會到的讀出來,下面就讓我們帶著詩人對西湖的深情來朗誦《飲湖上初晴后雨》。(配樂朗讀全詩)
過渡:這精練的28個字,在你眼前呈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
1、請用你最美的語言把你的所想表達出來。
晴天時詩人只寫水,你還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嗎,請用最簡潔的詞語表達出來。
讓我們欣賞一下西湖是不是和你想象中一樣美麗。(課件播放錄相)
2、老師這也有兩首關于西湖的詩,讓我們在他詩的魅力中再一次感受西湖之美。(課件出示詩歌)
生自由品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蘇軾 [宋]楊萬里
黑云翻墨未遮山, 畢竟西湖六月中,
白雨跳珠亂入船。 風光不與四時同。
卷地風來忽吹散, 接天蓮葉無窮碧,
望湖樓下水如天。 映日荷花別樣紅。
3、總結:蘇軾與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詩情畫意只有蘇軾的才思豪情才能寫出她的美妙,而蘇軾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詩情畫意才能盡展出來。讓我們在音樂中再次朗誦《飲湖上初晴后雨》。
4、除了西湖,你還知道哪些與“水”有關的古詩呢?
生自由匯報。
作業布置:(任選一題)
1、做一張有關“水”的詩詞手抄報。或蘇軾的詩詞手抄報。
2、背誦《飲湖上初晴后雨》。
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蘇軾
晴——方好
比西子——總相宜
雨——亦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