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做美食的感受篇一
端午節的習俗就是吃粽子,賽龍舟。我們沒有參加賽龍舟活動,于是我們決定在家自己包粽子。
每年端午各大超市都會賣各式各樣的粽子。有棗子的,豆沙的。還有各種水果餡的。在南方,常見的還有肉粽。我是北方人吃的最常見的就是大棗粽子和豆沙餡的。
一大早,媽媽就去菜市場買了粽子葉,和糯米,現在市場買的都是半成品,連糯米都是制作好的。回家就可以包了。準備好材料。我們全家圍坐在家里開始忙碌起來。媽媽是包粽子好手,包的粽子很漂亮。我就不行了,老是裹不好那粽子葉。
此時我想起了屈原的故事。我們的端午節也是為了紀念他的英勇就義而產生的。在幾千年前的五月初五,屈原先生選擇了投入汨羅江。在此之后后人們會在每年五月初五向江中投擲糯米等一些事物,給江中的魚兒各種動物吃,以免江中魚兒吃屈原先生的尸體。在這以后就成了風俗習慣后人們以包粽子賽龍舟永遠緬懷他的豐功偉績。從而演變成了端午節。
我們還在其中一個粽子里放了一顆金桔。吃到的這一年都會有好運。
此時粽子已經上鍋了,期待我能好運,吃到那顆金桔哦。
做美食的感受篇二
我的前座的同桌,她叫羅尤優。每一次,只要學校里有麻婆豆腐,她肯定會上去添兩三次,而且是一次幾大勺。
二、“雞翅”大胃王
學校里中飯經常會有雞翅什么的,只要有雞翅,他一定會上去,邊盛邊吃,盤子放到桌子上,一只手抓著吃,一只手拿著勺子使勁添,添了十幾個才被同學們不情愿地趕了下去,他的最高紀錄是十六個。
三、“番茄炒蛋”同桌
他最最愛吃番茄炒雞蛋或番茄雞蛋湯,她只要一看見有什么關于雞蛋或者是番茄的,她一定會上去加,有番茄湯時,他會端個兩三碗。
四、“湯達人”王子
每天的湯,喝個兩三碗只是他很一般般的水平,而他最大喝湯量是5到7碗,甚至到一大桶都被他喝光了!可見我們學校的湯有多好喝了吧!
這就是我的“美食”班級,每天都有好吃的菜,有好喝的湯,有食量極大的同學能吃一大桶湯,一盆子菜,所以得謝謝給我們燒飯的叔叔阿姨們呀。
做美食的感受篇三
“未近眼前傳濃香,色佳型妙不忍嘗。入口便知五味爽,咽下更覺美難當。”這首詩是對美食真實的寫照。一提到“美食”,我的口水就要直流“三千尺”。
今年的“六一”小水滴要舉行水果拼盤比賽。我準備了一桌的水果,打算做一個漂亮的拼盤。“要做什么圖形的水果拼盤呢?”我自言自語地說。我琢磨了一會兒,便拿起一個橘子和幾個小葡萄開始動起手來。首先,我將一些小葡萄放入鹽水中浸泡,然后把橘子切成同樣大小的圓片。“哎呀!我切的大小不一啊,這個太大了,那個又太小了……”我皺著眉頭,不知該怎么辦!
于是,我又拿了另一個橘子開始切起來。這次我可是先比劃好了再動手。“不錯,這一次切得很成功,沒有差錯。”我高興極了。接著,我將切好的橘子去皮,再用皮做成了三個嘴巴和三個尾巴。我拼了三只小鳥,頭上還用八個葡萄做成圓點,又用葡萄皮剪成了三雙眼睛。再把它貼在鳥的頭部。“耶,大功告成。”我站得遠遠地欣賞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可總覺得少了什么?絞盡腦汁才想出是少了草地。于是,我趕緊用西瓜皮做草地。又經過了一番搗鼓,終于圓滿成功了。
比賽時間到了。經過大家的投票,選出了兩道精品。雖然我沒的作品沒被選上,但是我還是很高興的。之后我們開始品嘗我們的“作品”,大家互相交流制作心得和水果味道,個個臉上洋溢著喜悅之情。品嘗完水果,接著是老師給我們準備的春卷,那個味道更是不再話下,香得不得了,我一下子吃了兩個,吃得肚子圓鼓鼓的。
今天的品嘗大會真的讓我無比開心,讓我流連忘返,回味無窮。最重要的是我體會到了勞動的喜悅。
做美食的感受篇四
這幾天連續高溫,盡管我把家里的風扇開到最大,但還是熱得汗流浹背,我想:要不去超市買幾支棒冰。可是家里這么熱,外面不就更熱了嗎?我還是自制幾根棒冰來消消暑吧!我立馬拿來材料――純牛奶、白糖,還有制棒冰的模具。
首先,我把純牛奶盒剪開,放入白糖,用筷子攪了攪,嘗了嘗味道差不多了,然后倒入制作棒冰的模具里,再小心翼翼地放進冰箱冷凍。
快凍好了吧?我時不時地打開冰箱門,看看牛奶凍好了沒有,可牛奶好像故意跟我作對,我越心急,它就越不結冰。這時,媽媽說:“別開來開去了,冷氣都出去了還怎么凍成棒冰呀!做什么事都有個過程,心急可吃不了涼棒冰。”我只好坐立不安地等待著。
好不容易挨到下午,媽媽說:“棒冰應該凍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打開冰箱門,果然凍好了,我把蓋子打開,拿出棒冰咬了一大口,一股清涼從嘴里流到心里,爽極了,我得好好享受這美味呀!
我吃著又甜又涼爽的棒冰,感到無比美味,不禁吃了一支又一支,結果連晚飯都不想吃了。
自制棒冰可真有趣,讓我從中明白了做事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心急,還不能貪心,貪多有害。
做美食的感受篇五
在生活中,我以為最不可缺的就是美食,幸好我老媽就是一位美食高手,什么“紅燒獅子頭”、“炸肉串”、“手打牛肉丸”、“麻婆豆腐”……樣樣精通,在家族中、微信群里可是家喻戶曉的“食神”。她不但技藝高超,而且還不小氣,只要她的朋友們有需要,老媽一定會把菜譜寫在紙上發給她們。
瞧,今天早餐是藕粉圓,一個個晶瑩剔透、均勻圓滑,色澤透明而呈深咖啡色,不大不小剛好一口一個,餡心甜潤爽口,湯汁帶有濃郁的桂花味,滿口清香可口,而且非常q彈有嚼勁,還不粘牙。吃完后帶著滿足的心情去上學。
晚上是媽媽最拿手的硬菜“麻婆豆腐”。豆腐切成方方正正的小塊,米粒大小的肉沫,紅彤彤的辣椒在鍋里燉上40分鐘左右,再澆上麻油、小蔥、香菜……看著晶瑩透亮十分誘人,最后再加一點點芝麻做陪襯。這還是美食嗎?不,這就是一件藝術品。麻婆豆腐入口即化,滑滑的、嫩嫩的,略微帶點麻麻的、辣辣的感覺當真是回味無窮。悄悄地告訴你,吃完麻婆豆腐后我的家庭作業準確性都會很高哦。
美食讓我的生活更充實,更美好。我愛你親愛的“食神”!
做美食的感受篇六
在家里,我就是整天吃媽媽做的飯。我習慣了這種生活。今天,我們終于不用那么無聊了。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作業——,就是做一道復雜又好吃的菜!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回家該做什么菜?我做的菜會好吃嗎?我下定決心做一個精致美味的炸蝦!
一到了市場,就直接去了蝦米店。哇!蝦很多。我應該選擇哪種蝦?好吧,我們選大蝦吧!
我跑回家,在路上,我的心情異常激動。到家后,我直接去了廚房。我開始做,我媽讓我先把蝦洗干凈,把蝦須剪下來備用;將大蒜和生姜切碎備用。準備一些油、腌料、醬油、糖、香醋、料酒和一點胡芬,將加工過的`蝦在腌料中腌制15分鐘。將油鍋加熱至40%,加入腌制好的蝦,油炸3分鐘,直到蝦的顏色變成金黃色。最后再拿一個鍋,鍋里放一點油,炒大蒜和姜末,放入炒好的蝦翻炒,煮好泡蝦的調味汁,翻炒鍋。
有點焦,但是很好吃。我開始嘗試自己做的炸蝦。
好聞,好吃的炸蝦,我學會做飯了!好驕傲!我很想學一些好吃的菜,給爺爺奶奶做!
做美食的感受篇七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中國的美食是不可勝數的。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吃貨,沒有什么美食可以逃得過我的雙眼。
媽媽開著摩托車,帶我去了附近的一家面包店,我下車,走進面包店,抬頭一看這家面包店充滿了每個女孩子的少女心,在店門前往里看幾個大大的模型馬卡龍、蛋糕、面包擺在面前,搭成了一個粉紅城堡。走進店里,映入眼簾的是那小小的蛋糕。突然一位服務員小姐姐走過來問:“您需要什么嗎?”“你們店里比較特色的有什么?”媽媽連忙問道。
“我們店里有豆奶、千層蛋糕、招牌甜甜圈、方小塊、馬卡龍……”服務員小姐姐帶著甜甜的笑容說道。
“那來兩杯豆奶,還有兩個千層蛋糕和一份馬卡龍。”媽媽對服務員小姐姐說道。過了一會兒,我們點的東西做好了,我大口大口的吃,吃得真撐啊,吃完了這真是一頓美味的早餐啊!
我和媽媽又去萬達商城逛了一圈,中午媽媽帶我去一家火鍋店吃,聽說這家店很有名呢!我早就想嘗嘗看了!
美食讓生活更美好呢!
做美食的感受篇八
下面本文將會介紹德國留學的美食,希望同學們看后有所收獲。
德國留學的生活是令我難忘的,它不僅讓我學到了知識成為了人才,還有就是讓我品嘗了德國的美食。
德國人是名副其實的“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的民族--吃豬肉喝啤酒。德國人每人每年的豬肉消耗量為65公斤,居世界首位。由于偏好豬肉,大部分有名的德國菜都是豬肉制品。德國的食品最有名的是紅腸、香腸及火腿,種類起碼有1500種以上,并且都是豬肉制品。最有名的“黑森林火腿”銷往世界各地,可以切得跟紙一樣薄,味道奇香無比。德國的國菜就是在酸卷心菜上鋪滿各式香腸及火腿;有時用一整只豬后腿代替香腸和火腿。那燒得熟爛的一整只豬腿,德國人可以面不改色地一人干掉它。
德國香腸的種類多樣舉世皆知,主要的原料從豬肉、牛肉到蔬菜或動物內臟都有,也經常搭配各類香料而制作成風味獨特的地方口味,所以,大家會發現多數的香腸會以地區來命名,例如:法蘭克福香腸(frankfurter)、維也納香腸(wiener)、紐倫香腸堡(nürnberger)等......在吃法上,德國香腸也呈現出多樣化,不僅可以水煮、油煎或燒烤,同時也可以做成沙拉、煮湯、或直接生吃。
德國的'肉類料理除了香腸外,火腿和熏肉在口味上也不下百種,而這也是由于制作方式及加入香料的不同而產生微妙的變化;大部分的肉制品,都是吃生冷的切片,直接沾些芥末醬就入口了。
公元1516年巴伐利亞公國的威廉四世大公頒布了「德國純啤酒令」,規定德國啤酒只能以大麥芽、啤酒花和水三種原料制作,所以近五百年來德國啤酒即成為了所謂純正啤酒的代名詞。今日的德國為世界第二大啤酒生產國,境內共有一千三百家啤酒廠,生產的啤酒種類高達五千多種,而根據官方統計每個德國人平均每年喝掉138公升的啤酒,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德國人更熱愛啤酒的民族了!特別是在每年慕尼黑啤酒節(oktoberfest)期間竟可消耗高達六百萬公升的啤酒。多年來經德國人培養形成的啤酒文化更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德國人認為面包是營養豐富、最利于健康的天然食品,吃香腸必有面包與之相配。在面包的生產方面德國也可稱得上是質量和數量的世界冠軍。德國的面包有用精粉做的,也有用黑麥、燕麥、精粉與雜糧摻和在一起的混合面做的。德國每天出爐的各種各樣的面包就有1500多種。面包是德國人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主食。據統計年德國人每人年平均吃面包81.5公斤,居歐盟成員國之首。
德國人面包的種類大概有三百種以上,常見的包括:黑面包、酸面包、全麥面包、八字型面包及小圓面包,有時面包夾上乳酪、火腿、香腸或涂些肉醬,非常美味。另外,馬鈴薯也自十八世紀起成為德國人的主食之一,在中午唯一一餐熱食中配合著肉類、海鮮及蔬菜扎扎實實地填飽肚子。
德國人年人均食魚達6公斤。糖果、巧克力、糕點等的銷售量也十分可觀。
由于采用長期吸收了礦物成份的葡萄來釀酒,德國酒的味道高貴、獨特,85%的白酒入口均甜美而色澤略深。烈性(trocken)或半烈(haltrocken)字樣都會在酒瓶標簽上注明,沒有注明的,一般酒性較溫和。高級酒類須于指定的十三個酒區出產。德國統一后,亦加入了舊東德的薩克森(sachsen)、邁森(meissen)、naumbrug等地區。葡萄酒的酒味乃根據葡萄的種類、種植地區及釀制年份而各異,一般酒味的叫qualitatswein及kabinett;遲摘葡萄所釀成的酒叫spatlese,是上等極品。除了以上兩種外,還有餐后甜酒,如ausless及beerenauslese等。
具代表性的葡萄酒區:
萊茵河(rhein wine):是酒味溫和的白酒,與薏絲琳(riesling)有點相似。一般儲藏在茶色酒瓶中。
摩澤爾河(mosel wine):有濃郁的鮮果酸味,容易入口,儲在長長的綠瓶內。
巴登(baden wine):是費賴堡(freiburg)與巴登-巴登(baden baden)的土產酒。酒呈紅色,非常美味。
法蘭克尼亞(franken wine):裝在一種獨特的酒杯名為bocksbeutel,或裝在扁圓瓶內,酒區散布在符茲堡(wurzburg)一帶。
德國和中國大部分地區一樣,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在七點,午餐一點,晚餐七點。有的地方午餐和晚餐之間喝午后咖啡,吃蛋糕。
與中國的飲食習慣不同,德國人最講究、最豐盛的不是午餐、晚餐,而是早餐。在旅館或政府機構的餐廳,早餐大都是自助形式,有主食、肉類、蔬菜、飲料、水果等,不僅品種豐富,且色香味俱佳。而在普通百姓家,不論其家境窮富,其早餐的內容一般般都大同小異:首先是飲料,包括咖啡、茶、各種果汁、牛奶等,主食為各種面包,以及與面包相配的奶油、干酪和果醬,外加香腸和火腿。德國人吃飯的效率很高,他們可以在短短的10分鐘內把這些豐盛的食品搭配完畢并吃完,為其一上午緊張的工作提供能量。
德國的午餐一般多在單位食堂或快餐館就餐,是名副其實的快餐,如一個由土豆、沙拉生菜和幾塊肉組成的拼盤,外加一杯飲料。在有家庭主婦和未成年孩子的家庭,午餐也較簡單,如一塊熟肉、肉餅配煮菜和面包,或燉牛肉配米飯和生菜,再簡單的就像中國的打鹵面一樣,用肉汁拌意大利面條,飯后喝一杯咖啡或吃一個冰淇淋。德國人簡化午餐并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節省時間。
德國人的家庭晚餐通常是冷餐,內容是很豐盛的:一盤肉食的拼盤;鮮嫩可口的蔬菜,如小蘿卜、西紅柿、黃瓜;新鮮的水果,如葡萄、櫻桃。有的家庭主婦還擺出各種風味的于酪,主食是面包。晚餐時間比較寬余,一家人圍坐在桌前,邊吃邊聊。
除了一日三餐外,有些德國人習慣在下午四五點鐘“加餐”,即喝杯咖啡或茶、吃塊蛋糕或幾塊餅干。中上層家庭喜歡在此時邀請朋友來家里品茗聊天。在這樣的聚會上,客人可以品嘗到飲譽四海的德國糕點,德國婦女一般都練就一手烤制點心的手藝。不過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這種午后清閑的享受也只有在周未、假期或休假時才有可能。
做美食的感受篇九
我吃過許多的美食,有入口即化的冰淇淋,酸甜可口的蛋糕,酸酸甜甜的土豆絲,每一種都是我記憶猶新,每次我都享受其中,體會著食物在舌尖上的感覺。
記得以前,我在最愛吃家里的飯菜,看著媽媽一手拿菜,一手持刀,菜刀的利刃輕輕劃在菜上,輕快的行走在青菜之間。在下鍋之后,看著沸騰的水,我陶醉了,吃著熱乎乎的飯菜,我不禁想自己動手,做出一道道美味的佳肴。
那天中午,正在等待媽媽回來做飯的我,聽到一陣“轟隆隆”的雷聲,過了一會兒,傾盆大雨從天而降,像潑、像倒。
忽然,媽媽打電話來對我說,讓我自己炒蛋炒飯吃,并告訴我一些炒飯的方法。
聽到這個消息,我一跳三尺高。心想:老天有眼啊!我終于可以自己做飯啦!
先把煤氣灶打開,然后打開冰箱,把剩飯拿出來。再把雞蛋敲進碗里,然后我就開始動手做飯了。
我先把油倒進鍋里,然后把剩飯和蛋放進鍋里。這時,一顆顆油珠從鍋里“蹦”了出來,我急忙后退了幾步。過了一會兒,我把蛋前后翻了幾下,蛋炒飯就快完成了。接著,我又把半勺鹽放進了去。然后把一些黑醬油倒進鍋里。我把鍋蓋蓋上,拿著菜刀,把案板上的蔥花小心翼翼的切成了幾十段。再把鍋蓋拿開,把蔥花放進去,翻炒幾下,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蛋炒飯就做好了!
人生就像是美食中的五味,只有品嘗到這些不同的滋味才能成長。美食不僅能給我們帶來快樂,還能讓我們享受到滋味的同時,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做美食的感受篇十
自從肺炎病毒爆發以來,所有人都不出門了。在家里沒事,我和表妹就搗鼓美食。
好像所有美食中最簡單的就是煮方便面了,可是煮方便面好像低估了我的智商。所以我們準備做一個有難度系數一點的美食,這個美食就是肯德基里常見的食物:炸薯條。
炸薯條的做法很簡單,第1步,把土豆削皮,切條。第2步,把土豆放進水里煮兩分鐘,第3步,煮完的土豆裹上薄薄的一層淀粉。第4步,把裹上淀粉的土豆放進鍋里炸,炸至金黃可撈出。
這樣做出來的薯條,表皮金黃酥脆。里面的土豆被炸成了土豆泥,十分好吃。表妹一口兩根兒,感覺她一個人,就可以把這一盤炸薯條吃完。
餐后一定要有甜點。我正尋思整點什么喝才好,表妹說,她知道怎樣可以做旺仔牛奶。拿出家里僅剩的一瓶純牛奶,倒進杯中。再拿出我最愛蘸饅頭吃的煉奶,慢慢加入。然后用勺子瘋狂攪拌,直到起小泡泡。調好之后,我把鼻子湊進杯前聞了聞。啊!什么味兒都沒有。突然感覺沒成功,旺仔牛奶湊過去聞一聞是有很濃的甜奶味的。
看著泛著一點點黃色的純牛奶,我咽了一口口水。我舉起杯子,慢慢讓牛奶流入我的喉嚨。一開始感覺只有純牛奶的味兒,慢慢的好像有一點甜純牛奶的味兒,再后來,旺仔的味兒就出現了。但只有淡淡的一點,我慢慢品味著,旺仔味越來越濃了,一直到我快把一杯牛奶喝完時,終于純牛奶變旺仔了。這個時候只有鼻子聞不到旺仔的香味,口感已經跟旺仔的差不多了,粗略計算一下,我好像省了一個億。
手里拿著薯條,嘴里品著自制旺仔牛奶。啊,生活真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