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為孩子立界線讀后感篇一
文中說的兩個母親對孩子同一個事件的處理態度,前者就像妞爸和妞姐,后者就像妞媽和妞。
也許你家里還沒有上學的孩子,所以體會不深刻。因為家里有兩個孩子,年齡相差11歲,所以對孩子成長中經歷的問題,妞媽我可能更有發言權。第一個案例,孩子兩個星期之后在即將交作業了才說膠水的事情,真的就是我家姐姐的翻版,看到這里,我就感覺這個作者在寫我家的事情,為了避免因為意見不一致爭吵,妞爸后來負責妞姐的學習,曾經妞媽看不下妞爸的過度寬容負責了一段,但是妞媽那時是個很急躁的人,當時又沒有好好學習,處理妞姐的拖延問題態度強硬,一般我的做法就是先立好規矩,然后提醒,再然后就是吼,再后來就是厭煩,跟這個書里寫的過程真是神似!記得某一次家長課老師說過,孩子慢不能用催,越催越慢!這是真的,妞姐被全家人從小催到現在,沒見她快起來要用正確的方法,方法是什么,這本書里說的就是正確的方法。父母要狠得下心讓孩子承受痛苦的后果。如果當初妞姐經常把飯盒,作業忘在家里,我們沒有給她一次次的送;晚上說好作業的截止時間到了,就不給她的作業本簽字;晚飯時間結束了,就收拾餐桌停止吃飯,等等。也許妞姐現在會是個更指導管理自己的孩子。
因為妞媽態度強硬,發火的時候經常帶著自己的情緒,后來妞爸看不下去,又是他負責學習了。妞媽自認為有效的辦法執行不下去,曾經非常懊惱。妞媽我放棄了在妞姐教育問題上的某些權力,這是很錯誤的。也是通過這件事,在后來妞的教育問題上,妞媽意識到盡量跟妞爸在意見上達成一致,然后才能步調一致的執行下去。
妞爸曾經無數次在妞的問題上質問妞媽:為什么都得聽你的?!她不是你一個人的孩子!妞媽的回答都是:因為我在學習怎么跟孩子交流,你沒學,你不懂,所以要聽我的。哈哈我還是態度很強硬的。但是在教育妞的問題上,妞媽終于意識到妞爸達成一致的重要性,但是還是有怎么溝通都不一致的時候,我們達成的協議是:在教育妞的問題上,有分歧盡量溝通一致,實在不能達成一致,以妞媽的意見為準。
生孩子容易,養孩子難。雖然有美好的愿望,但是沒有誰天生就會做父母。做父母真的是需要學習的。
為孩子立界線讀后感篇二
這是一本很不錯的書,語言通俗易懂,案例來源于生活。我本來不想寫讀后感,后來想想還是寫一下,以后回頭看看可以勉勵下自己,也可以給自己找找抽。本書重點緊扣書名解決“界限”問題,這個界限不僅是孩子的,更重要的是父母。而我是處在兩種角色上來看完這本書的。
本書開始先解決為什么要為孩子立界線的問題,這個問題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打從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以來,人都拒絕為自己的生活做主,也不肯承擔責任。為人父母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從內心生發外界所需求的責任感、自制力和自主性。你要跟孩子設立界限并堅守之,可并不容易,但若配合正確的要素,就會大有功效。
1、監護(內在外在的危險)
2、管理(自律他律)
3、資源(自己的資源,孩子的資源,周邊的資源)。
同時我們也需要掌握3個方法:教導、榜樣、幫助孩子將界限化為己有。
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愛”,今天我們成為什么樣的人有兩股力量,第一我們所生活的環境,第二是我們對環境做出的反應。每個問題兒童都不是憑空出現的,一般這樣的兒童背后都有一個有問題的生活環境和有問題的父母。
在這個為孩子樹立界限的過程中有一個障礙就是我們害怕一旦跟孩子說“不”,就會失去我需要從他哪里得到的愛?這點尤其是爺爺奶奶輩。這里我在書中看到一句話: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這句話和《與神對話》里的一句話(人的行為動機只有兩種,要么出于愛,要么處于恐懼)相呼應。所以要求父母堅守自己的界限,訓練培養孩子的界限并化為內在。
下面來是本書大篇幅都在介紹的,孩子要知道的界限十律,十律分別是:因果律、責任律、能力律、尊重律、動機律、評估律、積極律、嫉妒律、主動律、顯露律。我通過自己的理解來簡概括下。
因果律:要讓孩子自主選擇,讓他負責,承受相應的后果,學會永遠的愛。讓孩子慢慢走向成熟,不在要求生活符合我們的要求,乃是開始去符合生活的要求。
責任律:要讓孩子為自己的生活、欲望、情緒、態度、問題負責人。他們需要知道他們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不是別人的問題。他們的生活和工作都是一部部小推車,不要指望別人幫他拉。同時做父母的也必須讓孩子知道你的軟弱和失敗事件好事,因為他們要學習成人并非完美的方法。
能力律:這是一個度的律,要讓孩子完成有能力做的事的同時要讓他承認并適應自己缺乏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父母要忍耐和耐心觀察等候已經走入絕境的孩子來求援,我知道這很不容易,任何有愛心的父母都會因此心碎,但是這是唯一讓孩子知道他們需要支援和關愛的方法。
尊重律:讓孩子做到不傷害他人、尊重別人說不得權利、尊重一般的限制、能夠接受別人與他分開、當別人的界限讓他無法得到想要的,他會難過,但是不會發怒,書中p105男孩比利的案例。我們在看案例的時候要感受下作者處理事情的口吻,從孩子角度出發,先是理解同情孩子的痛苦,在是為。遺憾,最后堅守自己的界限。p111—112案例讓我們看到孩子做的一切只為兩件事改變現實,讓父母感受到他的痛苦。最后明白一個法則:這個世界不只屬于他們,他們必須與別人分享。
動機律:父母不只是要幫助孩子培養為自己行為做主的能力,也要幫助孩子為正確的理由去做對的事情,而不是為了害怕處罰才做。動機有四個階段參見p127表格,父母要給孩子這樣的信息,我愛你,但是你選擇了某些對你不利的事,幫助他看到他行為的問題,而不是一個失控的長輩。
評估律:在為人父母和生活里的第一項功課就是“成長包含著痛苦”;第二課是“并非所有的痛苦都帶出成長”,不要讓孩子的痛苦控制你的行動,要讓孩子看到,生活不是要逃避痛苦,乃是要與好的痛苦結盟。p147—148表逃避痛苦的人和接受痛苦的人在不同境遇下的表現。
積極律:要樹立正確的反抗界限、主動回應界限,并掌握技巧。p153—155戴瑞克的例子。靈性上及情緒上成熟的指標,在與有能力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念來作決定,我們生活上許多決定即以此作指標。(情緒控制我和戴瑞克一樣,做的很差,著重抽一下自己)。p167頁最后一段話和p168—169培養主動回應界限的技巧。
嫉妒律:嫉妒是最可悲的一面,就是那個嫉妒的人一直覺得很空虛,沒有什么事情夠好,沒有什么食物可以滿足他們。嫉妒和感恩是兩種心態,與一個人真正得到的東西沒有太大關系卻與他的品格有更大的關系,讓孩子朝向懂得感恩的境界邁進!孩子需要從父母中得到兩件重要的東西:滿足和挫折。懂得感恩(這我也要著重給自己抽一下)
主動律:凡是能做的就去做,然后積極尋找你所欠缺的來幫助你完成自我。從失敗和后果中學會何為適當的言行舉止,體會到他的問題和需要必須自己去解決,培養出自制和掌握自己生活的能力。
顯露律:直接了當地溝通,把關系里面發生的任何事,完全開誠布公。p205—206案例這和動機律相呼應,我是真的為他人好嗎?還是出于恨而這么做。所以我們父母必須活出孩子學習的榜樣,在你生氣和他們氣沖突時,要用愛心,坦誠,直接的方式,對他們說出來。
說完了以上十律之后,接下來就是與孩子立界限的實踐,因為孩子需要的不光是會談論界線的父母,而是本身就是界線的父母(知行合一,行大于知)。具體分6個步驟。
第一步:看到3件事實:
1、你的`孩子并不完美,他真的有問題,這個事實可能表現在很小的事情上。
2、了解問題表象底下真正的問題,p224表格實例,看實例更通俗易懂。
3、時間不是萬靈丹(逃避無用),這點要解釋下,就是不要認為孩子現在有界線問題,長大了懂事了就沒事了,據我了解很多父母都是這種想法,我只能說這個問題永遠會存在,除非你去修補。
第二步:給自己通電,與外人要有良好的互助關系。
第三步:父母自己必需現在界線里成長。p227實例
第四步:評估你孩子的情況及你的資源,做出一份計劃來處理問題。p228—231這個個人建議仔細閱讀。
第五步:提出計劃,讓孩子參與這個過程,并有效的執行。
第六步:要貫徹始終(很重要)
以上是本書所講大致內容,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書中每一個場景,每一個案例與我所經歷的是多么相似。在我身上反應出來的問題,書中都有講到,不過顯然我是幸運的,我看到了這本書,讓這本書很好的來鞭策我,讓我成長。更幸運的是我周圍有很多引導我成長,關心我,愛我的親戚,朋友?!稙楹⒆恿⒔缇€》這本書,我想強力推薦給需要幫助的并且愿意改變和能執行的人。希望能互相勉勵共同進步。
讀了這本書,我還知道了,自己要進步的地方實在太多太多了,在以上的文中我著重標記著,希望回頭看看的時候能自信滿滿的說我做到了。同時我也憂心忡忡,因為我的思維,我的邏輯實在是不敢恭維,30歲的我,而立之年,面對“立”來說,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在這里也給自己一個承諾,腳踏實地,從點滴開始,慢慢成長。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輕易的被情緒說控制,接受各種評判,各種抽。讓自己的內心變空,傅佩榮老先生曾經說過,內心空了,一點點的道的亮光就能照滿你心中的每個角落。
為孩子立界線讀后感篇三
這本書的特點是教導父母要跨越對子女"對子女無條件的愛“之外,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界線。有很多家庭和孩子的問題產生于父母侵犯了孩子的界線或是父母的界線不斷地被孩子破壞了。而界限的問題決定了孩子成年時是否能對自己負責,能對錯誤的行為說“不”,也能接納被人對自己說“不”。
1、現在做父母的從沒想過未來,我們總是在處理手邊的問題:如果能安然度過一個下午,孩子不會令我們煩到想送他們去阿拉斯加參加青少年營會,就很了不起了!但為人父母的目標,就是要留意孩子的未來,因為我們是在養育孩子成為負責任的成人。為人父母不只是要關心現在,更要預備孩子的將來,一個人的品格,就是他的命運。如果他知道這個世界要求他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他就能夠學習活出這樣的需求,并且把日子過得很好。
2、誠實始于做父母的人,自己有好榜樣,并要求孩子誠實,也提供孩子說實話的安全環境。你需要把孩子的行為解釋為對你行為的反應。其實韋恩(一個案例中的孩子名字)是以他父母的有關作風來做回應,以父母所能容忍的最高限度來行事。他知道媽媽無能也害怕沖突,所以吃定了媽媽的弱點,為所欲為;他知道爸爸會大吼大叫,所以他做他想做的,直到爸爸大發脾氣為止。他也知道即使是到那個關頭,還是可以從爸爸專有的敕令下開溜,到別的地方去繼續他的不端行為,因為他爸爸多半不會追究結果,寧可回去看他的報紙,認為已經“收拾”過孩子。“當小杰說“媽媽,你插嘴!”,而做媽媽的也沒有護著自己,誠心的回應說“兒子,對不起,你說的對!”這時,孩子就學習到對大人所定的家規和事情,要帶著尊重、自主、道歉以及回應的態度。如果媽媽辯說“小偉,你不了解,因為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話,所以我非這么說不可。”孩子則很有可能在遇到別人質問他時,對自己的行為加以辯護和自圓其說。孩子的工作就是測試你的決心,最后學會了“現實”的功課;你的工作就是要經得起考驗,包括忍受他的怒氣、鬧別扭、發脾氣,以及其他種種。大部分父母都在“持守界限”和“訓練孩子培養界限”之間來回掙扎。當孩子持續要求時,你要比他再多一次把持你的界限。
3、要避免情緒化的后果,要施行現實的后果。生氣、內疚、羞愧并不能教導孩子做得更好;失去看電視的權利、失去金錢或玩電腦的時間所帶來的痛苦會教導他學得更好。不成熟的人老是認為自己是個受害者,一直要別人為他解決問題。孩子需要知道他們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不是別人的問題。你要教導孩子,任何時候他們有問題,首先要檢查一下自己可能作了些什么來造成那個問題。
4、孩子需要學會為他所失去的完美傷心、接受他的失敗、并從中有所學習和成長。也需要幫助他不要有那種以為可以控制別人的妄想。你為孩子所定的目標,就是讓他放棄自以為可以控制別人的想法,而集中心思來控制自己。孩子進入這個世界時,幾乎沒有任何能力來控制自己,為了補償,他會盡全力來控制他的父母。你的工作就是逐漸增加它控制自己的能力,減少他想要控制你和控制別人的能力。如果你不確定是否要答應孩子的要求,只要簡單的說一句不可以。此外,要記得,先說“不”之后有改變心意說“可”的父母是英雄,但是說“可”,后來又說“不”的人,是個背信者。
5、不要介入孩子們的爭吵。如果你替他們解決所有的紛爭,他們就學不會你不在身邊時所需要解決問題的技巧。有時候父母太嚴厲、太權威,或甚至暴虐,就會在孩子心中制造非常嚴格和不成熟的意識。有時候這些孩子會變得非常沮喪或有罪惡感;另一些時候,他們為了反抗殘暴的父母,會議殘忍或虐打狂的方式對待別人。
6、受挫折是成長的關鍵之一。從未受過挫折的孩子就不會培養出忍受挫折的能力。
7、父母應該好好判斷哪個愿望是出自嫉妒,哪個愿望是出自內心真正的渴望,你要削弱孩子出于嫉妒的那一個愿望,幫助他得到那個出自內心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