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孟子語錄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一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了解《孟子》
3、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和氣勢充沛的特點
4、理解文中詞語的含義,掌握有關句式的特點
5、背誦課文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多媒體課件
串講法,朗讀法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讀課文;理解設喻方法的運用
明確:五十步笑百步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寡人之于國也》,五十步笑百步也就是出自這里。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他受業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稱為亞圣。孟子生于戰國諸侯混戰最激烈的時期,他提出民貴君輕、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反對掠奪性戰爭等主張。為此,他到各國去游說諸侯,反對霸道,提倡以仁義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夠在諸侯中選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這些主張與當時激烈混戰的社會狀況不符,所以均未被統治者所采納。孟子退而與弟子著書,遂成《孟子》。
《孟子》是先秦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學說、政治活動、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孟子》與《論語》同是語錄體散文,但與《論語》相比,它篇幅較長,內容也更具體,描繪也更細致。《孟子》比喻準確形象,語言犀利酣暢,感情洋溢飽滿,說理深刻透徹。
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五)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棄甲曳()兵
(2)涂()有餓piǎo()
(3)雞豚()狗彘()之畜()
(4)數()罟()不入wū()池
(5)無()失其時
(6)謹庠()序之教
(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義
(六)串講分析課文
明確:民不如多。
要求學生找出來背誦,合書回答。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提問: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問: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
明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師作朗讀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中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河東兇亦然中亦要重讀,起強調作用;最后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教師帶讀本段,學生朗讀。
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別的?
學生思考、回答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這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待百姓的政策比鄰國都好,但孟子卻指出,魏國的政策雖好一些,但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教師作朗讀提示: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要慢一些,語氣應平緩。當梁惠王進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這句話語氣應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讀語氣。
教師范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
文章的前四段主要寫孟子用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別。
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預習最后一部分,思考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
教師小結----陳曼凝
1、能在整個教學過程 中靈活掌握,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課堂效果良好。
2、由于突發事件的發生----多媒體課件無法使用,整個步驟被打破,雖繼續完成教學但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3、課文講解主要以串講為主,注重字詞義的落實,及新舊知識的貫通。同時在處理文章時注重對文章的朗讀,因為孟子的文章以氣勢見長,所以在教學過程 中注重對朗讀的指導,并且采用教師帶讀的方法,加強學生的領會和朗讀。
4、雖然有經過準備,但從上課中出現的問題仍可看出自己在備課過程中存在疏漏,且對文章的挖掘不夠深入。如兵刃既接中的兵,沒有細致的分析,誤將他歸為古今異義,但是兵的古義兵器在現代漢語中也存在,所以將他歸為一詞多義會更合適。因為是第一課時所以在對文章邏輯結構的分析方面沒有過多的闡述,而對五十步笑百步的分析也不夠透徹,這在第二課時時補充。另外對于開篇梁惠王的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已的語氣分析有失偏頗,應當在有充足論據的情況下再下定論。
5、由于該班學生較活躍,所以教學過程 中只注重了雙邊交流,而忽視了一些提問的設計,這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變通。
高一語文《寡人之于國也》公開課評議----養正中學課題組
評議者1:課文講解主要以串講為主,注重字詞義的落實,及新舊知識的貫通;對于朗讀的分析較細致。應注意的是現代漢語中勝通讀shèng,不需要強調古讀音。
評議者2:課堂還是以常規教學為主,注重雙邊交流,講解詳細,基礎扎實。應注意重點字詞的引申、板書;教學節奏較慢。
評議者3:聲音洪亮,基礎扎實。應注意的是兵屬于一詞多義,而不是古今異義。
評議者4:基本功到位,兩手抓(既有自我的闡釋,又扣緊高考)。應注意的是教無定法,另外對于開篇的梁惠王語氣的分析過于主觀,還可探討;同時對于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還可詳細講解。
評議者5:課堂氣氛的控制較好,重點字詞都能涉及強調。
評議者6:注意了孟子文章的氣勢,將他文章的理直氣壯表達了出來。
評議者7:應該注意的是對于文言文的語氣、語調、標點的使用,要講究抑揚頓挫;關鍵語句的分析應留有時間給學生思考;對于文章的邏輯結構的分析可以再深入挖掘,同時要注意聯系實際;好的提問有利于學生素質的發展。
孟子語錄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二
1、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3、情感、態度、價值觀: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教學重點
感知課文,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兼得”和“舍生取義”二詞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師范讀,生體會。
二、介紹相關資訊: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戰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
2、題目賞析: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魚”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關鍵時刻應該如何作出正確選擇的問題。
三、再讀課文,積累相關詞語。
四、師生共同賞析課文,掌握關鍵詞語。
五、師生交流,小組合作寫出文章結構提示:
六、生合作探究后總結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語錄,以魚和熊掌設喻,說明舍生取義的道理。
七、處理課后習題。
八、背誦課文。
孟子語錄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三
1、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3、情感、態度、價值觀: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感知課文,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
“兼得”和“舍生取義”二詞的理解。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戰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
2、題目賞析: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魚”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關鍵時刻應該如何作出正確選擇的問題。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語錄,以魚和熊掌設喻,說明舍生取義的道理。
孟子語錄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四
【教學目標】
1.熟讀文本,背誦精彩片段。
2.小組互助學習,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氣度。
3.以客觀的眼光看待經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小組互助學習,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氣度。
2.以客觀的眼光看待經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學方法】自主探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檢測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1)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2)父命之
(3)以順為正者
(4)富貴不能淫
2.文學常識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時期________學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記錄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將《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稱為“四書”。
[答案]
1.(1)真正,確實。(2)教導、訓誨。(3)準則,標準。(4)惑亂,迷惑。
2.(1)軻子輿戰國儒家亞圣(2)論語大學中庸
二、學習新課
1.導入新課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說出這種鏗鏘誓言的人即繼承并發揚孔子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孟子。孟子的學說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導意義。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張,“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觀,至今仍放射著智慧的光芒。今天,讓我們走近孟子,共同學習被稱為“四書”之一的《孟子》。
2.理解課文
(1)根據注釋,疏通文章,歸納本文的文言知識。
(2)熟讀課文,說說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確:作者以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是大丈夫開篇,然后批駁了此觀點,最后得出自己的結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3)再讀文章,解決以下問題。
①請簡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確: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孫衍、張儀那樣位高權重、令人望而生畏的當權者。
②請對比分析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確:“妾婦之道”表現為順從,其本質是在權利面前毫無原則,如張儀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現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質是內心對仁義禮的堅守,正如儒家所倡導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③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3.總結全文,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獲。
三、布置作業
完成下面的閱讀練習。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妾婦之道
(2)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3)居天下之廣居
(4)無違夫子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之”與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
a.悍吏之來吾鄉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用“/”劃出下面句子中的朗讀停頓。(限兩處)
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4.翻譯下列句子。
(1)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列舉3個你心目中的“大丈夫”。
[答案]
1.(1)準則、原則。(2)這,這樣的人。(3)居住。(4)違背。
2.[解析]a例句和a項中“之”的用法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b項,“之”為動詞,到;c項,“之”為代詞,指曹劌;d項,“之”為助詞,的。
3.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4.(1)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2)金錢和地位不能使其迷惑(或擾亂心意),貧窮卑賤不能使其改變(道德修養),威逼利誘不能使其屈服。這樣(的人)才叫作大丈夫。
5.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奉行的是“妾婦之道”,哪里談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文天祥、朱自清、項羽等。
【教學目標】
1.準確翻譯和背誦全文。
2.品味孟子的論辯藝術,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課前預習】
1.根據課下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掃除文字障礙。
2.查找資料,進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能用普通話準確而流暢地朗讀課文。
2.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準確翻譯全文。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國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最終還是重蹈了吳王的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二、朗讀課文
正音釋義:
畎(quǎn)畝:田地。
曾(zēng)益:增加。
拂(bì)士:輔佐君王的賢士。
三、讀出節奏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四、理解詞義
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圈點勾畫出應該重點理解的詞語,然后學生之間自由討論,共同解決。
借助課文注釋,查閱工具書,自主解釋文中不理解的詞語。
(1)常見實詞
①傅說舉于版筑之間:任用、選拔;搗土用的杵。
②孫叔敖舉于士:獄官。
(2)常用虛詞
①舜發于畎畝之中:從。
②而后作:表承接。
③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表并列。
④征于色:在。
(3)一詞多義
發:舜發于畎畝之中(起,被任用)
發于聲(表現)
拂:行拂亂其所為(違背)
入則無法家拂士(同“弼”,輔佐)
(4)詞類活用
①勞其筋骨(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②餓其體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饑餓)
③空乏其身(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貧困)
④所以動心忍性(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到震撼)
⑤所以動心忍性(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忍)
⑥行拂亂其所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到擾亂)
五、疏通全文
讀:讀準字音,流暢自然,節奏合理。
說:意思明確,條理清晰,語言通順。
組織學生說課文大意:
第一段:舜本來在歷山耕田,后來被堯起用,成為堯的繼承人。傅說本來在傅巖替人筑墻,后被殷王武丁任用為相。膠鬲本來以販賣魚鹽為生,后受到周文王的舉薦,做了紂王的大臣。管夷吾被囚禁在監獄里,得到鮑叔牙的推薦,被齊桓公任用為相。孫叔敖在海濱隱居,被楚莊王任用為相。百里奚身為奴隸,被秦穆公贖回來用為大夫。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責任給這個人的時候,必定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在他做事的時候,又使他的所作所為受到阻撓,以上那些遭遇,都是用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本來所欠缺的能力。
第二段: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后才知道改過。內心困苦,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勢力、地位相當的國家的威脅和外來的憂患,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招致滅亡。由此可知,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六、誦讀課文
請同學們再聽一遍課文的錄音,聽完后,根據感受反復誦讀課文。
七、背誦全文
反復朗讀直至能背課文,要求準確、熟練。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分析思路,品味孟子的論辯藝術。
2.客觀評價,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理解了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并在這個基礎上翻譯了全文,還朗讀并背誦了全文。這節課,我們要繼續深入學習,了解本文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議論的,并從中去品味、欣賞孟子文章的風格。
二、理清思路
1.作者一共列舉了幾個人物?他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列舉了六個人物: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他們雖然出身卑微,歷經了苦難的磨煉,但都被提拔任用,有了一番作為。列舉六位名人的事例,為論點提供充足的事實依據,使文章富有氣勢,增強說服力。
2.第一段要說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是人”指文章開頭所列舉的六個人及與之相類似的其他人或能擔負重任、有所作為的人。作者認為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須經受苦難的磨煉。這一段中有振聾發聵的名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幾句話告訴人們: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內心和身體各方面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煉,并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干。以后再碰到類似的困難和挫折,便能處變不驚,臨危不亂。
3.第二段論證的是什么?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
明確:論證了經受磨煉的益處。是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的。正面:個人作為――人處困境才能奮發有為。反面:治理國家――國無憂患易遭滅亡。
4.文章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是全文的總結,揭示了中心論點。
三、梳理全文
1.這篇短文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這篇短文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羅列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等等。
2.簡述作者的論證思路。
明確:第一段首先用排比句式列舉六位歷人物的事例,說明擔負重任并作出了成績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經過一番艱苦磨煉的,為下文得出結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論據。之后論述了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事,必須先在思想、生活、行為等方面受一番艱苦磨煉的道理。第二段論述了人處于困境中才能奮發,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最后點明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四、探討交流
1.你認為孟子這篇文章的思想對我們仍有什么可貴的啟發意義?
明確:孟子文中所說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啟發意義:一是關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人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煉中來。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在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斗,發揮主觀能動性,方能沖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斗中來。一是關于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極端重要,這關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2.以“我心目中的孟子”為話題來探究一下孟子究竟是怎樣的人。
明確:孟子本人是個講大義、有氣節的人。他履行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則,從不阿諛奉承、趨炎附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表明了他的處世態度。
孟子是個仁義之人。“仁政”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有仁義,相關者都會受益;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受益。“義”作為一種道德規范,約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體、民眾的大利。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與民同樂”等民本思想。
孟子是一個心懷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著“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宏愿偉志。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遭遇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展露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孟子是一個聰明機智、豪爽直率的辯論家。他義正詞嚴,直言不諱,敢于抨擊統治者,展示了一個無私無畏的辯論家的形象。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
五、遷移延伸
請同學們聯系現實生活,聯系實際,談談對艱苦奮斗、憂患意識的認識,搜集鼓勵人艱苦奮斗,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全班交流,并積累在摘抄本上。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鄒氏。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子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師承孔?常?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車難?生),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有《孟子》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
孟子語錄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五
1、了解孟子雄辯的文風。
2、學習文章中用于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
3、深刻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得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4、認識孟子“舍生取義”思想的進步性及其現實意義。
1、積累文言詞句,學習文章中用于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
2、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得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1、了解孟子雄辯的文風。
2、深刻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得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課前充分預習,查閱相關資料。
3課時。
朗讀、自學、點撥、閱讀、寫作相結合。
(學習《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說一個有趣的實驗:把一只青蛙放在冷水里加溫,文火煮,青蛙死了;把一只青蛙扔進沸鍋里,青蛙一躍跳出了沸鍋,青蛙活了。這個實驗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呢?下面我們到孟子的文章中去找一找答案。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聽課文錄音(注意節奏、字音)。
2、學生自由讀、齊讀課文,教師隨時點撥。
教師強調某些句子的節奏和作用。
如:“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議論,增強了論辯的氣勢。
三、細讀課文,疏通文義。
四、精讀課文,理清思路。
1、這篇文章講了一個什么問題?
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
2、課文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都出身貧賤,都經歷了磨煉,最終都大有作為。
3、作者舉例想說明什么道理?
說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歷磨煉,只有經過磨煉才能有所作為。
4、第2自然段作者論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結論?
經受磨煉的好處。個人成才的主觀條件(征于色,發于聲)和客觀條件(思想、生活、行為)。從國家存亡的反面來論述受磨礪的好處(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得出的結論句是“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五、悟讀課文,寫作延伸。
1、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樣的人才觀?怎么理解這一人才觀?
他認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煉造就。優越的條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蝕人的健康肌體,使人喪失成功的上進心;而艱苦的環境,坎坷的道路,卻能磨煉人的意志,增長人的上進心。美國劇作家帕特里克說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說明逆境的優越性。
2、文中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煉。請同學們落筆補充一些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認識,用一些實例驗證本文所說的觀點,也可以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3、請你寫出一些和本文闡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六、熟讀課文,達到背誦。
七、課堂小結。
1、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文章的第2自然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個人成才與國家存亡的道理。
2、這篇議論文的中心論點就是標題,也是結論。
3、文章運用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法和道理論證法。
八、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歸納整理本課的字詞,了解作者的觀點、主張,并進一步熟背課文。
3、課外閱讀《孟子》的其他文章,體會孟子的雄辯文風。
(學習《魚我所欲也》)
一、導入新課。
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請你借助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識,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參考:手指(彎曲)不如別人,便知道討厭它,思想不如別人,卻不知道討厭它,這就是所謂的不明事理。)
善于運用比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字音障礙。
2、請3名學生朗讀課文的3個自然段,然后請其他學生指出讀錯的字詞。
3、教師板書本課中的生字、通假字,全班齊讀(或指名讀)。
4、齊讀課文。
5、學生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畫出來,準備進行質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畫下來,準備進行交流。
6、請兩三名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實)。
三、分步品味。
1、質疑與交流。
人要時刻保有“本心”,在生和義面臨抉擇的時候,要做到舍生而取義。(如果學生接受起來有困難,也可以在分析完課文之后再落實。)
關于《魚我所欲也》的論點,歷來對“舍生取義”和“保有本心”這兩種觀點爭論不休,其實這兩個觀點并不矛盾。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做到舍生取義;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貪利忘義的事來。另外,對本文的結構進行一番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出,在第1自然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義”的觀點,并分別從正面和反面加以闡明“舍生取義是人的本性”這個論點。但在實際生活中,確實存在著見利忘義的人,這是孟子所不能否認的,必須對這種情況作出解釋,于是有了第2、3自然段講的有的人“失其本心”,這是對中心論點的補充說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證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辨禮義”接受“萬鐘”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慣有行為,并對此進行批評和嘲諷。但在闡述過程中,孟子仍然強調了舍生取義是人的本性。他連說幾句“鄉為身死而不受”,如今卻為了“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之,意謂那些人本也有舍生取義之心,只是后來為了自己的私利,喪失了他們的本性。因此從課文整體上看,“人應該保有舍生取義的本心”是本文論述的中心。
2、齊讀課文。
3、讀后讓學生進行自由質疑。
(重點解決“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和“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的意義。)
“本心”就是能夠做到“舍生取義”的心,“是心”就是“這樣的心”,其義與“本心”相同。
(在學生質疑時,教師可適當拓展孟子的“性善說”。《告子上》的主要內容是闡明“性善說”。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狀態。)
四、小結。
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應當具備怎樣的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應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這也就是保有“本心”。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理解掌握書下注釋中的字詞。
(學習《魚我所欲也》)
一、復習檢測。
1、抽查朗讀情況。
2、檢查對字詞的理解。或者由學生相互出題,考查對字詞及語句的理解情況。
二、朗讀文章,體會文義。
1、分組朗讀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嘗試刪除某個句子,而后再讀,體會文章論說的氣勢;進行演講式背誦,感受其表達效果。
2、跳讀課文,找出為論證中心論點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論證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
(1)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和道理論證(第1自然段)、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第2自然段)。
(2)作者的寫作意圖:贊頌時刻保有“本心”的人,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將正義放在首位,而摒棄利己的做法。
3、齊讀課文。
三、課堂練習。
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系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
(以上材料供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選用,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要正確對待生與死、義與利。)
四、延伸思考、討論。
(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在課外查閱有關孟子、《孟子》的資料,“嗟來之食”的故事以及吳晗的《談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