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九的乘法口訣說課稿小學二年級數學九的乘法口訣教案篇一
1、注重情境創設。
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對教材進行了創造,利用小兔子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順利地完成了新知識的授學。
2、注重知識形成過程。
陳老師采用探索學習的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發展。教師先扶著學生,根據兔子的耳朵,1只兔子、2只兔子的耳朵怎么樣?嘴巴編出了2的乘法口訣。在回顧編口訣的過程后,小結編口訣的方法:列、說、編。然后根據兔子的嘴巴,激發學生自主編口訣的興趣。這之后,根據2、3的乘法口訣和已經學過的5的乘法口訣的規律,引導學生大膽猜測4的乘法口訣會有幾條?哪幾條?教師適時、主動地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重知識形成過程的同時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重視能力的培養。
在學習過程中,有了5的乘法口決做基礎,在探究2、3、4的乘法口訣時,特別在學3的乘法口訣時,對學生半扶半放。讓學生主動學習,列出乘法算式,說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再來編寫口訣,這時學生很快就能編出“一三得三”,陳老師這時追問你是怎樣想的?有學生就說是用5的乘法口訣想出來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學生的興趣很濃厚。對2、4的乘法口訣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編口訣,這樣設計由易到難,層層深入,體現了教學的一般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能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
4、注重課堂的調控。
有些學生在學習乘法口訣之前已經能背誦,而有的學生對乘法口訣卻毫無所知,這樣的兩極分化現象在課堂教學時較難控制。教學時,陳老師把講解的重點放在乘法的意義,編制口訣的方法與記憶方法的引導上。把口訣的記憶方法交給學生,讓他們采用自己的方法幫助同桌、小組成員記熟口訣。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孩子主動去記,有興趣去記,而競賽、獎勵紅花等形式又進一步調動學生記憶的積極性。
5、注重思維的培養。
陳老師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去總結口訣、理解口訣,從而發現每一句口訣的含義,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2、3、4的乘法口訣教學,在環節設計上的跨度比較大,從扶到放之間,能讓學生大膽猜想,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編出口訣,使學生能主動地去發現、探索、體驗,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記憶口訣,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遷移類推能力,取得了較大的收獲。知識的獲得完全依靠學生,主體地位比較突出,同時也注意到學生的觀察和學習方法的培養,如口訣幾句等,很好的體現了課改的新理念。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準確,設計符合新課標的理念,在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中,既掌握了基礎知識,形成了知識技能,又促進了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感謝陳老師為我們展示了如此精彩的課例。
九的乘法口訣說課稿小學二年級數學九的乘法口訣教案篇二
今天,陳老師上了《9的乘法口訣和口訣求商》這節課,覺得上得很好,下面來說說我的學習體會。
一、巧妙地構思了本節課的各個教學環節。首先以《西游記》主題曲《白龍馬》和故事導入,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揭示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在學習9的乘法口訣這一主環節時,陳老師先引導學生觀察一行10格9星的方格圖,讓學生依據先前的知識,找到規律填寫表格,根據表格編寫口訣,找出口訣規律幫助記憶口訣。接著陳老師通過“想想做做”第一題的練習,出示兩張圖表,先引導學生看圖填寫表格第一行,接著讓學生自己發現其中的規律,完成表格。通過表格啟發學生發現關于9的乘法口訣的記憶方法,總結出記憶9的乘法口訣方法的多樣化,幫助學生加深記憶。
然后陳老師還通過“手指記憶法”的視頻教會學生還能通過自己的雙手記憶9的乘法口訣。
最后,通過四道練習題的鞏固,幫助學生加深對9的乘法口訣的記憶,在學會9的乘法口訣后,在練習題中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
二、準確地把握了本節課的重點。在學習9的乘法口訣之前,學生已學過了1-8的乘法口訣,已經有了多次編口訣的經歷,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除了是經歷編制9的乘法口訣的過程,更主要的是探索口訣中蘊含的規律來記憶口訣并加以應用。陳老師在本節課中很好地把握住了這個重點,引導學生探討出了口訣中的好多規律:十位數+個位數=9,得數依次加9,五九、六九的得數十位和個位上的數剛好相反,1個9比10少1等等,學生在自己探索出的規律的基礎上記憶口訣,效果是明顯的。在形式多樣的練習中,學生較好地應用了口訣去解決。
三、合理地采用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因為學生已有了編口訣的經驗,因此教學中洪老師沒有做知識的灌輸者,而是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和空間:發現星星方格圖排列規律后學生獨立完成剩余表格的填寫,探索口訣規律、如何記憶口訣等,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陳老師這節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接下來,我想說說我的建議:在做練習時,找出關于算式中的錯誤,陳老師沒有將改正過來的得數用其他顏色表示出來,還是用的跟原題中的顏色一樣,為了防止有開小差的學生,可以用其他顏色表示出來。
九的乘法口訣說課稿小學二年級數學九的乘法口訣教案篇三
學生從不同方向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都表現的十分明顯。學生在發現的結果中加深了對數的理解,同時較好的復習了乘法口訣。
練習課的復習性質好象不需要探究,只是反復訓練的過程。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實際上根據乘法口訣對一個兩位數外部與內部環境進行某些研究,同時還有一個思維順序問題。動手操作是低年級學生學習的主要策略,在本節課也有較好的體現。
口訣復習~應用解決問題~討論和交流,建立初步的數學思維,把練習寓于一定的探究性活動中,是這節課在結構和過程上最主要的特點和優點。
這節課從展開到結束,并沒有完全脫離傳統教學的模式,實際上也沒有必要。在目前這種較大班額的班級授課制形式下,一切教學的改革與創新都必須服從于這個實際。根據所學習的內容和師生的特點進行有益的探究才是現實的選擇,歸根到底是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節課體現了這個特點。
九的乘法口訣說課稿小學二年級數學九的乘法口訣教案篇四
1、利用已有的經驗來編制9的乘法口訣,探究9的乘法口規律及記憶的方法,能正確運用9的乘法口訣解決問題。
2、通過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通過提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首先以看算式說口訣的形式復習1到8的乘法口訣,開門見山說本節課學習9的乘法口訣,由剪紙引出本節課的一個問題:幾個9是多少?通過讓學生先交流再自主填表格的形式來解決。(爭議:為什么自主而不扶持?)
我的想法:學生有基礎,一是孩子理解這個表格所要表達的意思,在學習7和8的口訣時也是這種形式,在基礎訓練及平時的練習中都有這樣的填表格。孩子們知道優化的方法,要么一步一步推理,要么利用乘法口訣。二是大部分孩子會背口訣,即使不會背的也可以用推理。
你是怎么算的?找學生說一說。
第2個學生回答:依次加9。(和她一樣的2人舉手)
第3個學生回答:乘法算式。(就他一人舉手)
還有其他方法嗎?(沒人舉手)
在這一環節,第3個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現了小插曲:
(爭議:根據表格先編寫口訣再寫乘法算式?還是根據表格先寫乘法算式再編寫口訣?還是編一句口訣寫兩個算式?)
我的處理原因:既然有差不多60個孩子運用了乘法口訣,接下來就應該寫乘法口訣。為什么稱“寫”呢,其實大家都明白,孩子們都會背誦,何來“編”呢?所以讓孩子動筆寫口訣,隨后讓學生共讀我板書。
我感覺我這節課最失敗的一筆就在這一環節里。
1、學生寫口訣太慢,我可以這樣處理,同桌說一說,然后我板書。不會導致最后時間緊張。
3、學生積極性不高。
那么,接下來的環節學生看算式找規律、解決5x9的方法,我還算是比較滿意的。
手指記憶法是孩子預習的,課本43頁上有,所以孩子們做起來熟練。
對于練習這一環節,本來在課件上有三道題,一是把口訣填完整,二是計算題,三是解決問題。由于時間關系,前兩道題用口答的形式代替,解決問題變成了讓孩子自己提有關9的數學問題,雖然有點難度,但孩子的表現還是很好的,這也是我在平時一直關注的重點。
這是我對自己這節課的看法,請大家多提建議,謝謝!
九的乘法口訣說課稿小學二年級數學九的乘法口訣教案篇五
乘法口訣是熟練計算的基礎,也是我國古老而特有的計算教學方法之一。研究表明,乘法口訣朗朗上口,簡潔明了,對提高兒童的記憶能力有一定作用。“7”的乘法口訣教學是口訣教學的后一階段,學生學習時已有相當的口訣基礎,楊紅萍老師教學設計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并提供給學生一定的故事情境和生活場景,讓學生學習口訣深得其趣,學有所用。
課前用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故事導入,學生都耳熟能詳,一下子就將問題引到本課的學習重點上來。通過對7、14、21這三個有序排列數字的觀察,學生發現了規律,至少得知了兩點信息,一是跟“7”有關,二是再往后排應該是“28,35,……”此后老師的思路是這樣的:先說這一列數字是由幾個“7”構成的,再讓學生根據數中有幾個“7”來寫不同的算式,然后由算式讓學生自編“7”的乘法口訣。這一過程緊湊自然,尤其是讓學生自編口訣的過程,留下了足夠的思考時間,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在編口訣的過程中得到強化。
口訣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先讓學生熟練地記住口訣,然后才是用好口訣。楊老師怎么落實這一目標的呢?她在學生自編以后,再同桌交流,然后在黑板上展示出了同學們得出的口訣,說:“看,同學們的勞動成果,一起自豪地讀一讀!”給學生充分接觸口訣、深入口訣學習的機會,還給了學生強烈的學習信心。
寫完了,讀過了,再來觀察一下,“7”的乘法口訣有什么規律呢?第三個同學的規律是:第三排只有第一句是“得”,其它都是數字。師乘勢引出數字之間的規律。了解了規律之后,學生的記憶興趣更強烈了,這時老師再讓學生自由讀記,并在四人小組里背一背,然后再在班內指名背,背過了之后再交流哪句最好記。這些環節看似繁瑣,卻十分細膩;看似平淡,卻體現重點。學生在口訣記憶的過程中有自主探究,有個性張揚,有活動體驗,有情感交流。
在課堂練習的選擇上,楊老師也注重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注重與其它學科的聯結,如語文課本中的七言古詩有多少個字,《西游記》里孫悟空的火眼金睛練了多少天;科學課本中人的各個成長時期是多少歲,3個七星瓢蟲背上有多少個黑點;生活中常見的鋼琴上的白鍵有多少個,七巧板拼的圖案用了多少塊板等等,這些層次分明的練習,將本課學習的知識反復實踐,不斷強化,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讓學生對數字“7”有了很深的體驗,以至于學生的交流生活中的數字“7”時,都想到了“一個星期有7天”等。
還有,本節課以童話故事導入,再以同題材的編兒歌游戲結束,既是對情境的二次利用,也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自我總結。
不過,在聽課時翻開學生的課本,看到書上有這樣的練習:6個7比5個7多(),比7個7少(),個人認為這樣的練習可以起到鍛煉學生思維的能力,應該在課堂上讓學生試試。另外,楊老師注意了課堂教學中的強化藝術,如袁汝俊在其他同學發言時坐姿很端正,楊老師表揚道:“看袁汝俊同學的坐姿多好看,老師就喜歡他。”這種課堂強化策略,對于老師課堂教學的組織與紀律的管理,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大家不妨一試。
九的乘法口訣說課稿小學二年級數學九的乘法口訣教案篇六
“5的乘法口訣”是在學生已經懂得了乘法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的基礎上學習的。在這節數學課中,教師能根據新課標“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思想,精心設計了一些能讓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發展思維的活動。使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
教學方面上莫老師根據任教學生年齡特點,教材特點,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收到預期教學效果。“5的乘法口訣”是在學生已經懂得了乘法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的基礎上學習的。在這節數學課中,能根據新課標“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思想,精心設計了一些能讓學生小組合作、動口表達、發展思維的活動。使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
課前導入以學生每天都要做的眼保健操為切入點。整節課以可愛手娃娃帶出,創設情境,讓課前學生情緒輕松愉快,然后引出課題,圍繞手娃娃的手指個數展開新課探究5的乘法口訣,切入課題,展開教學,順理成章。
由于低年級兒童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在直觀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向抽象過渡,教會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自主學習、歸納整理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如:在計算乘法算式時,首先讓學生根據手娃娃的手指個數這一具體形象,促使學生形成表象,接著讓學生填表格,得出其他5的兩句乘法口訣,在教師的引導中學生自己歸納得出。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學習、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鞏固練習環節也是一大亮點,通過大量不同形式的訓練,使學生消化了本節課知識點,充分體現有效課堂在教學中操作。練習設計形式多樣,層次遞進,又很生活化,顯得非常生動有趣,消除低年級學生學習枯燥數學的心理。有開火車對口令、有完成課本練習、有卡片練習。有反饋,師生互動很成功。將兩位學生的表格展示出來,通過對比,讓學生發現錯誤,通過糾錯,進一步鞏固口訣。
九的乘法口訣說課稿小學二年級數學九的乘法口訣教案篇七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教師的作用是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有效的服務。根據教材的特點,教者在深入鉆研與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力求創造性地開發課程資源,合理運用教學方法,發揮學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訣的基礎知識遷移作用,引導學生自我完成對7的乘法口訣的探究、編制,在初步經歷"觀察、嘗試、操作、交流、欣賞"等數學活動中形成相關的活動經驗,體驗數學創造的樂趣。在課堂上,力求創建一種開放的、浸潤的、積 極互動的課堂文化,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扎實有效。把學習的空間還給了學生,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體驗了成功的快樂。真正體驗到學習是快樂的。
在這樣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學生不僅吸納了知識,形成了良好的思維品質,還真正達到師生互動生成新知識,教師已經將學生數學思維的的觸角引向生活,引向社會大課堂!本節課努力遵照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新理念,力求充分體現教材編寫意圖,體現教學的開放性。
根據教學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教者采用了: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情景里觀察,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不過如此簡單,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游戲教學法――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小學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說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這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主要培養了學生以下學習方法:學生觀察圖畫,共同討論,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在游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學習方式。
歸納起來本課主要特色有以下幾點: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教師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靈活處理教材內容。本節課,教師創設了學生愛好的猜謎活動(飛機――汽車――輪船),學生們非常感興趣。一只小船由7個三角形拼成的,讓學生根據數字的規律,接著寫出后面的數,這樣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學生初步感知了7的乘法口訣所有得數,分散了后面的教學難點,同時學生發現這些數字在用幾個幾表示時都與數字7有關系,從而順利地引入新課,也使學生在課的一開始就積極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生在獲得所必須的基本數學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因而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是要教師將現成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給學生一把在知識的海洋中行舟的槳,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并體驗成功的喜悅。在課堂中,教者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訣的方法。
主動、自主的獲取新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發揮了主導、主體作用。根據數字,利用學生編口訣的經驗獨立編口訣。學生因為有了前面口訣的學習經驗,以及生活中的生活經驗,可以很容易利用舊知遷移進行新知的學習,可能這時學生頗感困難的是口訣的得數,教師在上一環節已為學生搭建了腳手架,于是教師就放手讓學生進行口訣的編制,并且進行小組交流,利用集體的智慧,寫出所編寫的口訣,從后面口訣的匯報可以看出教師這一環節的編排是非常的成功的,學生完全可以獨立編寫出7的乘法口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的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交流。可見,合作交流在數學教學中也相當重要。本課很好體現這一理念,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知識,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學習的主動權。在課堂中,教師花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多次進行合作學習,在合作探索中得出七的乘法口訣。這正是《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為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口訣最終是幫助學生進行計算的工具,既然是如此,那么,讓學生準確的記憶口訣是十分必要的。當然不能讓學生機械的記憶口訣,怎樣讓學生快速、準確的記憶口訣呢?老師可謂是廢了一番腦子的,先是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學習經驗方法記憶口訣,接著讓學生談談哪些口訣比較難記?哪些口訣記憶比較容易?教師再利用一些生動的素材(西游記動畫片斷)來幫助學生記憶,并且理清口訣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溝通口訣之間的聯系,使學生明白即使自己忘記了哪一句口訣,也是可以憑借他們之間的關系,找出結果。在記憶口訣時教師緊密聯系學生實際情況,從學生中來,回到學生中去,使口訣的記憶充滿挑戰和快樂。
練習中先設計了每組三題的練習比較,主要是對7的乘法口訣進行鞏固,然后設計了“小螞蟻背糧食”和“保護糧倉”的游戲,對7的乘法口訣和算式進行綜合練習,使練習有坡度,難度適宜,真正體現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教學中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人人主動參與學習,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積極探索、自主創新的學習精神,同時也對學生進行著關愛他人、保護弱小的熏陶。
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是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主要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拓展練習環節從內容上講,涉及了語言自然、音樂、社會生活、數學、人文等多個方面,匠心獨運的這些練習,充分體現了教師“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數學理念,體現了層次性、針對性,實效性及學科之間的整合性,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生活中處處都隱藏著乘法口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挺高,處處體驗著成功的快樂。
這節課給我帶來了更深的啟示:在素質教育不斷發展的今天,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并把先進的教學理念化為教學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改變長期形成的、習慣了的舊的教學方式,才會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本,在實踐和探索中豐富和改善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從事數學探究活動,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選擇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斷地發展!這正如教者課堂結語所說:“學習是快樂的事,學會了更是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