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重陽節國旗下講話重陽節的國旗下講話篇一
大家好!我是來自4班的李欣,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我們的節日——重陽節》,我們又迎來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時大家都會不由得想起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易經》中吧“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又因為“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
1989年,我國又將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給重陽節賦予了新的意義,20__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我國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不步入老年社會,關愛老人,關心長輩。已成為整個社會的責任。
尊敬老人的家庭是和諧的家庭,尊敬老人的社會是發展的社會,尊敬老人的學校是進步的學校,尊敬老人的學生才是文明學生,尊老愛幼我們責無旁貸,在這樣的日子里,你想給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自己身邊的老人一份什么樣的祝福呢?說上一句祝福的話,倒一杯熱水水,給他們捶捶背、揉揉肩,他們都會倍感欣慰。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有事過重陽,臺榭登臨處,茱萸香墜。祝福所有的老人重陽節快樂,祝福我們所有可愛的前輩如晚菊傲霜,漫步人生夕陽紅。
重陽節國旗下講話重陽節的國旗下講話篇二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內容是:敬老愛老 弘揚美德
10月26日是重陽節又名敬老節,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人倫道德的基石。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把孝親敬老優良傳統和時代特點相結合,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是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公民道德水準的重要舉措。
老年群體對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對家庭建設和子女培養承擔了義務和責任,因此,他們應該得到社會尊重,并享有充分的合法權益。同樣,老年人群因自然衰老退出了生產工作崗位,降低了生活能力,成為社會弱勢群體,也應該得到社會和家庭的扶持和保障。對老年人的尊敬,對老年人合法權益的維護,實質上是社會和家庭對老年人人生價值的肯定,關系到老年人群體的晚年生活質量,影響到在業的中青年人對自己今后老年生活的前景和信心。對待老年人的態度,是衡量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組織,乃至一個國家和民族道德水準、文明程度的標志之一,關系到社會是非觀念的確立,扶正祛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進而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敬老愛老、養老助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悠久歷史和文明的重要表現。弘揚敬老傳統,重要一條是從學生抓起,讓每個公民在學生時代就樹立起孝親理念,懂得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是人生最重要的守則之一。
希望同學們能更多地了解老年人對社會發展所作的貢獻以及老年人對家庭的貢獻;明白敬老、養老、助老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子女對老人有經濟贍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義務;知道敬老、養老、助老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學會理解老年人的心理,處理好與長輩、老人之間的關系、尊敬老人,主動關心和照顧老人,為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好事和實事,爭做敬老、助老的積極分子。
重陽節國旗下講話重陽節的國旗下講話篇三
大家早上好!今天是農歷九月初七,再過兩天就是我們傳統的重陽節,也是老人節。我國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等。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傳統節日,同時它也不像春節、端午、中秋等是多民族共同節日,而為漢族所獨有。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
古往今來,我們有許多敬老愛老的故事;古有木蘭代父從軍,今有陳毅探母、第一次抱母親等感人肺腑、潤人胸襟的故事。中國有句古話叫“百善孝為先”,告訴我們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的。孝是人世間一種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是人一生中最深刻的親情,它是人的根、人的本。那么,什么叫做孝呢?“孝”字最早見于殷商甲骨文,上面是個“老”字,下面是個“子”字,是“子尊老”的意思。
對我們小學生來講,我們父母都還很年輕,可能還不需要我們照顧,我們能做的就是像《弟子規》里面說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叫我們的時候,及時答應,父母交待的事情,馬上動身去做,別拖拖拉拉的。此外,我們每一個家庭都有老人,每一個人都應該孝順自己家里的老人,常懷孝敬之心。如果我們晚輩懷有一顆孝敬之心,就會站在老人的角度去用心想一想,老人渴望的是什么。他們渴望的不是住多好的房子,吃多好的食物,穿多好的衣服,他們更渴望的是與親人的團聚,孩子的陪伴,情感的關愛。如果晚輩有一顆孝敬之心,不管多忙,都不會忘了翹首期盼的老人,都能找出時間,帶上家人,常回家看看,讓他們感到親情的溫暖,都能找出空閑,給爺爺捶捶后背揉揉肩, 或者幫奶奶刷刷筷子洗洗碗,讓他們體驗到晚輩的關心和安慰。
時間是不等人的,如果等到你自以為擁有了可以孝順能力的時候,可能已經為時已晚,老人可能吃不動了也穿不了了。所以,不論你走多遠,不論你多忙,不論做了多大的官,不論你掙了多少的錢,別忘了是父母給了你生命,教會了你說話和走路,教會了你做人的道理。我們永遠是爸爸媽媽的寶貝,是爺爺奶奶的牽掛,永遠也走不出他們的視線和心田。
對于將來誰都無法預料,對于過去的已然不可再重來,唯一能把握的只有現在。世界首富微軟公司的總裁比爾蓋茨說過一句話:“世界上什么都可以等待,唯有孝敬長輩不能等待”。
老師也時常教育我們要時刻不忘尊老愛老的優良傳統,沒有老一輩的辛勤勞動就沒有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意思是說: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敬老愛老其實它離我們很近:你給老人的一個微笑,你給老人讓一下座,你有禮貌地招呼一下老人,你耐心地和老人聊天,傾聽他們的故事,這都是對老人的一種尊敬。敬老愛老其實就是老人需要幫助時,你伸過去一只溫暖的手;需要談心時,遞上去的一顆火熱的心;需要關心時,你送出一句親切的慰問。
讓我們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做到尊老,敬老,愛老,助老,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謝謝大家!
重陽節國旗下講話重陽節的國旗下講話篇四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的講話題目是“繼承中華傳統美德弘揚尊老愛幼新風”。 不少同學都知道,今年的10月23日是農歷九月初九,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又一個傳統佳節——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為什么叫重陽?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又因為“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因此重陽佳節,寓意深遠,所以古人認為這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到了東漢,民間在該日又有登高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以后到了唐朝,文人墨客們寫了很多登高詩,其中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而杜甫的七律《登高》,則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當然,古人的登高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同時還有吃"重陽糕"(一種九層糕)、賞菊飲菊花酒的習俗。清代以后,賞菊之俗尤為昌盛,時間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已經很普遍。“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想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因為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這些習俗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的中就有記載。
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重陽節這個傳統的節日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把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從而將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同學們,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的就是這層意思:尊敬、愛護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時也要象對待自家人那樣去尊敬、愛護別的老人和小孩。最近,從新聞媒體討論的話題中也可看出一二。如“該不該給老人讓座?”“怎樣做一個可愛的上海人?”這些活動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建設和塑造一個具有高度文明、能與國際接軌的國際大都市的形象,而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就是其中的一項內容。作為生活在這座大城市的我們,更有義務為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而作出努力。客觀地說,經過改革開放和精神文明建設,良好的社會風氣已經逐漸形成,一些不良的行為受到大家的譴責。反省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學生在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又做得怎樣?我不想對你們的過去予以評價。但是,在重陽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全體同學是否想到,該如何為我們家的老人或者社會上的老人做點什么呢?希望大家考慮一下。當然,學校政教處也有安排,要求各班的班主任在節后作個統計,看看我們的立達學生在老人節里為社會、老年人都做了些什么。
我的國旗下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重陽節國旗下講話重陽節的國旗下講話篇五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歷來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美德源遠流長,其中尊老、敬老,猶如一泓清泉,流淌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 夕陽最美,因為那是一種告別,一種對一天辛勤耕作的告別;是一種期待,一種蓄勢待發對下個黎明的期待。正是夕陽的逝去才托起了明天的朝陽。老人便是這輪美麗的夕陽,人生最美夕陽紅,世間最美老年花!
因此,作為一名小學生,更要發揚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愛護自己家的老人,同時也要象對待自家人那樣去尊敬、愛護別的老人。一聲問候,一個微笑,一杯香茶,也許老人們就能倍感欣慰和滿足;貼心地捶背,溫暖地攙扶,都能讓老人們臉上綻放幸福的微笑。
同學們,雖然重陽節一年只有一天,但是尊老、敬老不僅僅是重陽節一天的事,更應該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時刻關心老人,多為他們著想,對待老人要有禮貌,外出學會禮讓老人;在學校里,更要尊重師長??讓我們大家從今天做起,從尊敬、關心身邊的每一位老人做起,說一句敬老話,讀一本敬老書,做一件敬老事,讓我們都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謝他們為我們撐起的這片藍天,爭取做一名懂文明、有禮貌的學生,讓“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中華傳統美德世代相傳,永放光彩!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