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教育教學敘事政治篇一
王懷民
思想政治教育敘事是教育者選擇具有特定價值取向的故事、創設合適的情境,情理并茂地對受教育者進行道理傳授,助力受教育者的道德認知,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改變受教育者行為的過程。事、境、情、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敘事的四大要素,從事實出發,借助情境、傾注感情,達到道理入腦入心的過程。
事是思想政治教育敘事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敘事,敘述的是具有道德教育內涵的故事,傳遞的是具有積極效應、為社會贊許的教育思想,期待的是社會成員都能積極踐行道德行為。事是敘事的基礎,敘事方法是增強教育效果的藝術手段。敘事首先要保證事的真實性。其次,要保證事的可信性。真實性是人物、事實客觀存在,散發著歷史的真實氣息和真理價值。可信性是人物或事實并不真正存在,但社會普遍認可其中人物和事件的合理性乃至其中傳遞的價值。真實性和可信性之間看似矛盾互不相容,實際上是一對矛盾統一體,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內在統一。其矛盾體現在真實與非真實之間,其統一體現在情感認可一致上。
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敘事的媒介。思想政治教育敘事需要一定的情境做借用。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一定的情境中,會讓受教育者有身臨其境的體驗,增強代入感。例如,把武漢大學的學生帶到半山廬、六一亭、李達院等建筑前講解武漢大學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一定勝于學生在課堂上所獲得的感悟。筆者曾在用校紀校規、禮義廉恥教育戀愛行為不端的學生無效后,告訴他們“如果你們真心相愛,我愿成人之美,準備把你們的父母請到學校,轟轟烈烈給你們舉辦婚禮,可否?”這個反話正說、充滿美感的情境教育一次性治愈學生的不端行為。情境化敘事就是把價值的選擇權交給了受教育者自己,留有選擇余地而不是強加給其預設的價值觀。巧妙的情境設置往往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改變難局、僵局、困局,達到柳暗花明、峰回路轉的效果。
情是思想政治教育敘事的催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情感交流活動,不是思想輸出了就一定能夠實現掌握群眾的目的。需要教育者投入一定的情感因素,實現教育者真情付出、受教育者真心感悟的效果。情是思想政治教育敘事必不可少的因素,甚至在某些時候,情是決定性因素。列寧曾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敘事過程中,教育者以情感作支撐,可能激活受教育者的主體需要,使教育者敘說的理順利融入受教育者的心扉,通過真心關切、真心關愛、真心關懷激發受教育者的積極情感需求。傾注情感投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會對受教育者產生無形的感召力量,從而實現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的效果。
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敘事的靈魂。思想政治教育者借用境、傾注情、敘述事、闡發理。教育者敘述的事是其主觀選擇,闡發的理是其理想期待。對教育者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是通過敘述的事達到讓教育對象明白教育者希望傳輸的理。歷史上,出現過如觸龍說趙太后、鄒忌諷齊王納諫、薩克斯諫羅斯福總統簽署“曼哈頓計劃”等敘事經典案例,敘事者用生活化、可視化的情境設置巧妙地將要闡述的理轉化成受教育者的主觀選擇。現實中,人民子弟兵、各級黨政干部面對連日暴雨和洪水肆虐,不講條件、不顧生死,英勇抗擊在最危險的地方,生動詮釋了行勝于言的真理。事和理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系和因果走向,但事和理之間不是直線對應的關系。受教育者能不能領悟教育者期待的理以及能夠理解到何種程度,不是教育者能夠完全掌控的。
教育者敘述的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對應多種價值選擇,教育者期待的選擇只是眾多選擇中的一種。無論如何,教育者敘事總是帶有明確的指向性,即使過程有偏差,也不能改變理是敘事的歸宿這一特性。教育者在敘事過程中,需要對可能出現的不利于教育結果的因素充分預見、充分評估,并準備多種預案,努力讓敘述的事沿著期待實現的理的方向推進。
(作者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教育教學敘事政治篇二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教學設計、學生的學習方式等都發生了較大變化。而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實踐、探索、合作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面對新課程新教材,作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應該如何轉變觀念,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應該如何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孛中真正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并付諸實踐?需要我們積極探索,開拓創新。下面,結合對幾個課堂教學案例的分析,談一談我縣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中如何貫徹新課改理念的認識和體驗,以期收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案例分析一: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
(一)案例:
教學流程: 消費心理——心理篇;
做理智的消費者——評析篇;
中學生消費心理調查——實踐篇
教學過程
消費心理——心理篇
導入:消費心理測試:
師:假如你將來工作之后需要購買手機,你會選擇用什么樣的:
a、無所謂,用什么樣的都可以
b、外觀精美,款式獨特,與眾不同的
c、只挑貴的,可以拿來攀比的
d、功能齊全,質量有保證,價格適宜的
測試結果:a、 從眾心理 b 、 求異心理
c、 攀比心理 d、 求實心理
消費心理調查:統計學生選擇的結果(略)
下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在學案上面迅速歸納出四種消費心理的特點、評價(利弊兩方面)、態度(時間為兩分鐘 。
投影:展示學生填寫表格的內容(略)
師:點評(略)
師:下面我們一同來分析這四種消費心理的特點、我們對它們的評價如何?以及如何去對待?(略)
做理智的消費者——評析篇
師:“月光族”大家聽說過嗎?(略)
探究活動:消費理財
師:假如你是“月光族”的理財顧問,你應如何建議他們進行科學合理消費?
1、量入為出,適度消費(略)
問題一:貸款消費就是超前消費。
2、避免盲從,理性消費(略)
3、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現在國家提倡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那是因為在實際消費中浪費資源的現象屢見不鮮,請看這下列圖片:大家看見過這樣的畫面嗎?是發生在哪里的呢?
生:(略)
師,對,這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有的同學也許還曾經經歷過,下面老師想和大家做一道計算題,如果每人每月浪費500克糧食,全國13億人,一年會浪費多少噸糧食?
生:65萬噸。
數據展示:我國13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1/4。如果每人每天浪費1元,一年全國就浪費了4745億元;如果每人每月浪費500克糧食,一年全國就浪費了65萬噸糧食;如果每人每月浪費1噸水,一年全國就浪費了156億噸水!
問題二:
師:(1)上面的圖片和材料啟示我們在消費過程中應踐行什么樣的原則?
生(略)。
師(2)我們為什么要提倡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生:從個人:國家:社會三個角度分析(略)
4、保護環境,綠色消費
師:近年來,黨和國家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求經濟發展要與人口、環境資源相協調。它對我們的消費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生(略)。
問題三:
師:什么是綠色消費?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內容?(是什么)
熱點分析:國務辦公廳 08年1月8日發出《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做出了回應:自****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生:(略)。
師:為什么我國要實施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 (為什么)
生:(略)。
師:怎樣才能做到保護環境,綠色消費(怎么做)
生:從國家、企業、個人三個方面回答。
國家:法律規范、政策引導、市場監管
企業:執行國家標準、保護消費者利益、社會責任感、廢棄產品的處理、循環經濟
消費者:綠色消費意識、節約消費、循環利用
板書設計:學生進行板書設計(略)
課堂小結:(略)
中學生消費心理調查——實踐篇:
師:深入社會(校園),聯系實際,寫一篇2000字左右的調查報告:中學生消費心理調查(要求一月內完成)。
(二)案例分析
這節課設計了三篇章,分別是:一、消費心理——心理篇;二、做理智的消費者——評析篇;三、中學生消費心理調查——實踐篇。這三篇章依次隨著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緒不斷推進。
心理篇——創設情境,導入新穎
設計理念: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需要得到充分的體現和提高。課堂已不再是教師一人的舞臺,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師生之間進行共同探究。所以,在導入上,教師采用心理測試的方法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通過分析測試的結果引出我們在消費過程當中會出現的消費心理。在這個環節中,通過學生動手歸納的方式,在學案上總結出四種不同消費心理的特點、評價和態度,之后再對學生歸納的結果進行展示和點評。
片斷分析:人們常說,一個好的開始意味著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導入意味著教學成功的開始。導入是否簡潔、新穎、別致,對調動學生學習探究欲望有著至關重要作用,一個好的導入可以為后面的教學開展做好鋪墊。在導入上,教師開展了消費心理測試和測試結果調查,心理測試的內容是如何選購手機的過程,這一設計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使得他們在參與討論時可以有話可說、有感而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較大的提高,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欲望。在歸納四種消費心理的特點、評價、態度的環節上,采用學生自主歸納方式,改變了以往教師講、教師寫、教師評一條龍的傳統教學方式。在點評上,采取邊展示學生歸納的結果邊點評,使點與評有效地進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和目標,但在展示學生歸納表格結果的過程中,由于投影儀器使用過程所帶來的不便,使得儀器切換耗費了一些時間,展示的表格內容缺乏清晰,影響了展示的效果。
評析篇——事例生動,熱點追蹤
設計理念:通過前面心理篇的介紹,學生已了解到四種不同消費心理的特點、對它們的評價以及我們應持有的態度。所以這個篇章,學習的側重點放在如何踐行正確的消費原則上,讓學生充分認識和感受到消費心理對消費具有重要的影響,從而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做一名理智的消費者。這一篇章,設計了消費理財的等探究環節,采用了具體形象的圖片、數據和事例,讓學生更能強烈地感受到做一名理智消費者對個人、對社會、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分別介紹這四種消費原則時采用了提問、探討、分析的方式,循序漸進,不斷深入。其中保護環境、綠色消費,是這四種原則中的重點,所以在講解到這一條原則時圍繞著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去開展教學。
片斷分析:通過學習,學生探究的欲望和學習的主動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課前,教師搜集了大量圖片和文字資料。想通過具體數據和圖像的展現,與教師空洞的語言介紹相比是很具有說服力的,也是最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和反思。如,在講解到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消費原則時,為了使學生更能夠身臨其境、有所感觸,特地拍攝了一組學校食堂飯菜浪費的圖片,向同學們展示。通過教學發現,這樣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是可行的。《經濟生活》這一教材最大的特點就是經濟現象生活化,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或模擬體驗等方式進行感受,這樣才能夠把看似深奧的經濟原理具體化生活化,使得學生更易吸收和消化。這一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與時政熱點和生活結合的較為緊密,如: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立、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條例出臺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幫助他們樹立在生活當中養成關心時事、了解時事的學習習慣。在講授過程中,由于知識容量過大,討論時間有限,使得在討論的環節中,與學生的探討和交流還不夠深入。
實踐篇——親身體驗,學以致用
設計理念:作為最后一個篇章,實踐篇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實踐探究,學以致用,把課堂上的知識轉化為現實生活當中可以使用的活學問。這一篇章,希望學生們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撰寫調查報告的方式,加深對消費心理的認識和理解。在調查的過程中更深刻感受到消費心理對消費的重要性,從而更加注重培養正確的消費觀念,踐行科學的消費原則。
片斷分析::這節課教學的任務和目的不單單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要點,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在實踐過程中,能夠正確的分析自身的消費心理,從而踐行科學的消費原則,做一名理智的消費者。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看待和處理個人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系。
<
教育教學敘事政治篇三
一、以情激趣,以境輔學——激發創新意識
1.巧設懸念,激發創新興趣
懸念是教師根據初中政治課內容的需要故意設置的疑問,給學生制造懸念,引發學生追根溯源的心理,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魯迅曾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激發起學生的政治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就會積極主動,就會學得輕松而有成效。如,在教學“我愛我家”一課時,教師詮釋家的含義:家是一葉扁舟,載著你從童年的夢走向成功的舞臺;家是一幢小房,在風雨中給你一個安全的避風港;家是一首動人的歌曲,演奏著鍋碗瓢盆的交響樂。在這個溫馨的家里,你這個可愛的寶寶誕生時,爸爸媽媽絞盡腦汁為你起一個好聽且賦有涵義的名字,你知道自己名字所隱含的寓意嗎?學生興趣高漲,躍躍欲試。
在介紹自己和聽別人介紹名字含義中,學生們的情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他們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母以及家人對自己的愛,感受到了父母是多么希望孩子健康成長,有所作為。教師趁機導入新課:“一個個美妙動聽的名字,寄予了家人深沉的愛,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家人的愛所包圍。那么,你認為家是什么?怎樣讓愛永住我家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再一次感受家庭的溫馨,感受父母對自己的呵護,感受自己與父母親密無間的親情,從中我們也再一次體會父母對子女無私的奉獻。教師引導學生多思多問,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創新意識。教師要加倍愛護學生的這種好奇心,迎來創新的使者,拉開政治課的序幕。
2.創設情境,鼓勵學生質疑
質疑問難是學生創新性思維獲得發展的前提。疑能使學生心理上感到困惑,產生認知上的沖突,進而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教學中教師應解放學生的嘴,給學生發表獨立見解的機會,鼓勵他們向老師質疑,向課本質疑,向同學質疑。巴爾扎克曾說過:“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都毫無疑義地是問號,開發學生的潛能,必須鼓勵學生從質疑開始。”學生腦子里有了疑問,就會進一步去思考,進而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在初中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質疑,自主發現問題,大膽質疑,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
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思想品德“自覺維護正義”時,我選取了電影《天下無賊》中歹徒在火車里打劫的一個場景向學生質疑:“當時如果你在這節車廂里,你心理的感受是什么?你會怎么做呢?你最希望什么人出現在現場?”如此質疑,讓學生討論得出結論:社會需要正義,我們要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有正義感的人,也就是正直的人,他們的行為令我們感動,也影響著社會。凡是有利于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有利于維護公共利益和他人正當權益的行為都是正義行為。我們青年學生要做有正義感、正直的人,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做人標準。
二、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培養創新思維
初中思想政治課必須通過情感體驗激起學生強烈的、刻骨銘心的心靈震撼,來實現青少年學生對真理的追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生的情感體驗,注重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要引導學生從發散轉向集中思維,抓住事物的本質,運用課本的新觀點、新辦法,提出與眾不同的新見解,使學生在情感的震撼中升華思想認識。
1.聯系實際,拓展思維空間
初中思想政治課具有德育的社會功能,抽象的說教式教學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課堂上興趣不高,弱化了政治課的功能,也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空間,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推進素質教育,意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們必須幫助學生把課堂學到的知識遷移到現實的情景之中,把原有的能力遷移到解決當前問題的實踐中去,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獲得知識、理解知識、轉變情感。教師必須把社會現實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充分吸取包含政治知識的文學、藝術作品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借用名言警句等來理解教材,加深對教材的運用。如,在學習“友情是人生的無價之寶”一課時,教師導入新課。
自古至今有許多贊美友情的警句、詩篇和文章,更有許多感人肺腑的友情故事。當你把快樂分享給朋友時,你就會獲得兩個快樂;當你把憂愁向朋友訴說時,你將減掉一半憂愁。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真摯的友情,你知道什么是友情嗎?我們為什么渴望獲得真摯的友情?接著,運用歸納與演繹相結合的方法講友情的意義。二萬五千里長征時,董必武、徐特立、林伯渠、謝覺哉被稱為“四老”,他們在同一個連隊,同吃同住,患難與共。有一次,謝老生病了,糧食也吃完了,徐老就把自己的糧食送給了他吃,林老還給他打洗腳水。這充分說明友情是珍貴的,是人們夢寐以求的。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下,魯迅與瞿秋白相互幫助,同舟共濟,為革命文藝運動而努力奮斗終身。從生活世界中提供給學生實例,可以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拓展思維空間,體味友情是人生的無價之寶,總結出朋友之間要以誠相待,相互理解。
2.改變教法,引導探究學習
新課標把改變初中生的學習方式作為政治教學改革的重心和突破口,學生是發展和學習的主體,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解決政治問題為中心,教師采用各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參與到政治課的探究活動中,以學生獨立鉆研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轉變成主動探究者和創造者。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凸顯學生的學,強調學生的探究和創新。引導學生圍繞某個問題展開討論、辯論、質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的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在教學“融入新集體”一課時,我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摒棄課本所提供的條件和學生正常的思維導向,從一幅漫畫《車子為何停在原處》入手,激勵學生積極進行逆向思維。根據我的引導,激活了學生討論的興趣,讓他們感受到了“團結就是力量”的內涵。從多個角度認識到:只有團結一致,才能形成合力,實現我們共同的目標。大家都要自覺維護班集體的榮譽,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共同擔負起建設新集體的責任。學生實現了探究性學習,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教學。
三、總結
總之,初中政治教師要善于利用生活實踐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充滿情感的教學氛圍,踐行自主學習,培養創新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斷提高政治課堂的教學效率。
作者:孫春華 單位:福建省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