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朗讀者每期主題詞及開場白 《朗讀者》第二季開場白和卷首語篇一
《朗讀者》第二期主題詞――陪伴
卷首語
為什么是陪伴?其實我們每一期的主題詞的選擇,是非常慎重的。有時候為了一個主題詞會反反復復討論很長時間,但是陪伴是最早確定下來的主題詞,而且從來沒有改變過。
我想因為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在這個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當然陪伴也是一個很平常的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為了一種習慣,就像我們的朗讀者,鄭淵潔、喬榛都談到了自己,夫妻之間的陪伴,父母對孩子的陪伴。
在這期節(jié)目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楊乃斌,一個在八個月的時候失去了聽力的孩子,為了能夠讓他像健全人一樣的成長。他的母親,在他上小學的第一天開始就成了他的同班同學。
所以,我覺得陪伴也是一種力量。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孤島,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義,所以希望這一期以陪伴以主題詞的節(jié)目也能帶給大家一段美好的陪伴。
開場白
“草,在結(jié)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倆站著不說話。”在顧城的詩里,陪伴就是這樣簡單而美好。
而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里,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陪伴,比如說這會兒,你我之間是一段短暫的陪伴;比如說我們的學生時代,和我們的同學,那是幾年的陪伴;還有一種陪伴,是生命里血脈注定一生的陪伴,那是我們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陪伴。
朗讀者每期主題詞及開場白 《朗讀者》第二季開場白和卷首語篇二
朗讀者第五期主題詞、開場白、卷首語
《朗讀者》第五期主題詞――第一次
卷首語
我們這期的主題詞是第一次,人這輩子,要遇到很多很多個第一次。
就像這次記憶當中,讓我記憶深刻的像劉震云,第一次給《安徽文學》投稿,拿到了七十多塊錢的稿費,立馬就請女朋友去吃飯。
許鏡清老人第一次在人民大會堂,擁有了屬于他自己一場音樂會,但是他為這一天等了三十年。
王學圻二十年前就第一次當導演了,可是這部電影拍到最后就剩下了三個人,讓他欲哭無淚。
這都是非常寶貴而難忘的第一次,因為它們意味著我們的成長。
就像作家汪曾祺所說的,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氣,但是第一次也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因為它是探索,是挑戰(zhàn),是機遇。
所以說,如果你的人生,能夠擁有越多的第一次,也意味著我們的人生,越豐富,越多彩。
開場白
我們今天這一期的節(jié)目的主題詞是“第一次”。
我們的一生,會經(jīng)歷許多的第一次,難忘而又寶貴,它意味著我們的成長。
其實細想來,每一個人都是在第一次過自己的人生不是嗎?()
這條不能回頭的人生道路上,正是許多不可復制的第一次,讓我們從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未來。
朗讀者每期主題詞及開場白 《朗讀者》第二季開場白和卷首語篇三
朗讀者第十期主題詞、開場白、卷首語
《朗讀者》第十期主題詞――味道
卷首語
如果你要問我最有味道的一部文學作品是什么?我可能會想到《紅樓夢》。
因為在《紅樓夢》里既有著讓劉姥姥百思不得其解的,要用十只雞配著燒的茄鲞,也有著元妃省親的時候,派專人賞了寶玉的糖蒸酥酪。這些都是能夠在飯桌邊嘗到的味道。《紅樓夢》最觸動人心的是字里行間的人生況味。
《好了歌》的好便是了,了便是好,那是一份心酸和無奈。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是為人處世的一份智慧。
“一個是枉自嗟呀,一個是空勞牽掛”。這是賈寶玉和林黛玉命中注定的愛斷情殤。
味道落到筆上就成了風格,吃進胃里就成了鄉(xiāng)愁,刻在心上就成了一輩子都解不開的一個結(jié)。
就像法國作家法朗士曾經(jīng)說的:“讓我們盡情地去享受生活的滋味吧”!我們感受到的越多,我們便生活得越長久。
開場白
我們這期節(jié)目的主題詞是“味道”。味道當然不僅僅是指舌尖上能夠感受到的那些味道。我們常說人生百味,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所聽到、看到、遇到、想到,慢慢都會積累成一種特殊的味道。
比如說氣質(zhì)是一種味道――腹有詩書氣自華。
比如說品德也是一種味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
比如說心情,有時候也是一種味道――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那今天的節(jié)目時間里就讓我們一起品嘗人生這場饕殄盛宴,為我們帶來的不同的味道。
【結(jié)束語】
有人說,詩詞存在于苦難,詩詞承載著苦難,就如同葉先生的一生。就像一首慢聲低吟的長詩,充滿著聚散離合各種悲歡,但是最終我們感受到的依然是愛和希望。就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既有著“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的一份純真質(zhì)樸,也有著“路漫漫其修遠兮”的一份探索,既有著“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一份雄心,也有著“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一份從容和淡定。
這是人生的味道,是文化的味道,()是民族精神的味道。
朗讀者每期主題詞及開場白 《朗讀者》第二季開場白和卷首語篇四
朗讀者第七期主題詞、開場白、卷首語
《朗讀者》第七期主題詞――告別
卷首語
告別是一種心情,告別也是一種決定。
南飛的大雁是對北方寒冷的告別;
秋天的落葉是對炎熱夏的告別;
雨季是對干旱的告別;
彩虹是對風雨的告別;
山重水復后的柳暗花明是對迷失的告別;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豪邁的告別;
每一次的告別,都有一個故事,或激情燃燒,或凄美動人,或驚心動魄。
告別不是遺忘,而是轉(zhuǎn)身,告別不是放棄,而是開始!
開場白
海子說:“我們最終都要遠行,最終都要與稚嫩的自己告別,告別是同向成長的苦行之路”。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這是陸游和唐琬之間痛徹心扉的告別。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的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是楊絳先生平靜超然的和這個世界告別。
在這期節(jié)目當中,讓我記憶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軒,他向我們娓娓道來和故鄉(xiāng)和父親的告別。也讓我們仿佛明白了一個道理“文學寫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實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離死別”。
告別是結(jié)束也是開始,是苦痛也是希望。
面對告別,最好的態(tài)度就是好好告別!
朗讀者每期主題詞及開場白 《朗讀者》第二季開場白和卷首語篇五
朗讀者第一期主題詞、開場白、卷首語
《朗讀者》第一期主題詞――遇見
卷首語
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xiàn)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guān)注的文字完美結(jié)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因為很多人都覺得朗讀,那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說它只屬于一小部分人。
朗讀屬于每一個人。
開場白
今天,是朗讀者節(jié)目第一次和觀眾見面,所以,我們第一期節(jié)目的主題詞,也特意選擇了――遇見。
古往今來,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寫著各種各樣的遇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撩動心弦的遇見;“這位妹妹,我曾經(jīng)見過。”這是寶玉和黛玉之間,初初見面時歡喜的遇見;“幸會,今晚你好嗎?”這是《羅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見;“遇到你之前,我沒有想過結(jié)婚,遇到你之后,我結(jié)婚沒有想過和別的人。”這是錢鐘書和楊絳之間,決定一生的遇見。
所以說,遇見仿佛是一種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開始。也希望從今天開始,《朗讀者》和大家的遇見,能夠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朗讀者每期主題詞及開場白 《朗讀者》第二季開場白和卷首語篇六
朗讀者第八期主題詞、開場白、卷首語
《朗讀者》第八期主題詞――勇氣
卷首語
我們需要九天攬月的勇氣,五洋捉鱉的勇氣。
人類沒有勇氣就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動力。
臨危不懼是一種勇氣,視死如歸更是一種勇氣,歷史如果沒有勇氣,就會失去了改寫的英雄。
沒有勇氣的人生是蒼白無力的孤行,沒有勇氣的生活是暗淡無光的虛度。
人生苦短,唯夢想和勇氣不可辜負!一起為勇氣干杯,它是世界改變的力量!
開場白
就像茨威格所說“勇氣是逆境當中綻放的光芒一樣,它是一筆財富,擁有了勇氣就有了改變的機會”。
岳飛的三十功名塵與土,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貝多芬的扼住命運的咽喉,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這些勇氣,都彪炳在史冊上,流傳在故事里。
而在我們這期節(jié)目當中,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文學史家樊錦詩,一位瘦弱的南方女子,從北大考古系畢業(yè)之后,他用了五十四年的時間堅守在大漠深處,而她對敦煌所做的一切也被季羨林先生譽為“功德無量”。
勇氣有時候是一瞬間的閃念,有時候是一輩子的執(zhí)念。勇氣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
我們今天這一期的主題詞是――勇氣。()勇氣是我們生命當中,最鮮艷的一抹原色,很多的文字都在贊美著勇氣。
莎士比亞說“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不會膽怯”。
試想一下,如果歷史失去了勇氣那將失去改寫的英雄。
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氣,那很多的日子就會變得蒼白無力。
在今天的節(jié)目時間里,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位又一位朗讀者身上的勇氣。
朗讀者每期主題詞及開場白 《朗讀者》第二季開場白和卷首語篇七
朗讀者第九期主題詞、開場白、卷首語
《朗讀者》第九期主題詞――家
卷首語
家,簡單一個字,能引起無數(shù)人的情感共鳴。因為家是每一個人最初的記憶,也是外面最終的歸宿。
莫爾說為了尋找想要的東西,外面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而中國古人則推崇“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家是個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紐帶。
在今天的這期節(jié)目里,讓我最有感受的是作家梁曉聲的那句話:每個人都有現(xiàn)實的家園,書本可以構(gòu)建一個精神家園。
家,真的是一個充滿內(nèi)涵、又充滿溫暖的詞。
開場白
我們這一期的主題詞是:家。
家是一個有溫度的詞,它不僅是我們身體休息的地方,更是我們心靈停靠的港灣。
倦鳥歸林、魚翔淺底、落葉歸根,()這都是對家的渴望,也是生命在追尋著一種歸宿。
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那一個個不一樣的家,去感受家庭里的悲歡離合、冷暖人生。
朗讀者每期主題詞及開場白 《朗讀者》第二季開場白和卷首語篇八
朗讀者第四期主題詞、開場白、卷首語
《朗讀者》第四期主題詞――禮物
卷首語
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種愛的表達,就有多少種禮物。
父母無私的愛的養(yǎng)育;經(jīng)歷苦難之后的成長;不斷地學習所積累下來的智慧,這都是最好的禮物。
就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切?米沃什,在詩歌《禮物》當中所寫到的: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園,對于這個世界,我已一無所求。這是詩人饋贈給自己心靈的一份禮物。
在我們這期節(jié)目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清華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的趙家和教授,雖然他已經(jīng)在五年前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所播種下的一顆善的種子,是留給這個世界所有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禮物。
用純凈之心去創(chuàng)造、去發(fā)現(xiàn)、去感悟,你便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禮物。
開場白
我們這期節(jié)目的主題詞是禮物。禮物,多美好的一個詞。
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給人類的禮物;低頭凝望,一花一葉,是大自然給世界的禮物;孩子是給父母的禮物;朋友是陪伴的禮物;回憶是時間的禮物。
那在我們今天的節(jié)目時間里,就讓我們一起去打開一個個色彩各異,卻同樣充滿情感的禮物。
朗讀者每期主題詞及開場白 《朗讀者》第二季開場白和卷首語篇九
節(jié)目卷首語:
朗讀者就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就是傳播文字,而人則就是展現(xiàn)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guān)注的文字完美結(jié)合就就是我們的《朗讀者》。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因為很多人都覺得朗讀,那就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說它只屬于一小部分人。
朗讀屬于每一個人。
節(jié)目開場白:
大家好,我就是董卿。今天,就是朗讀者節(jié)目第一次和觀眾見面,所以,我們第一期節(jié)目的主題詞,也特意選擇了——遇見。
古往今來,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寫著各種各樣的遇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就是撩動心弦的遇見;“這位妹妹,我曾經(jīng)見過。”這就是寶玉和黛玉之間,初初見面時歡喜的遇見;“幸會,今晚你好嗎?”這就是《羅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見;“遇到你之前,我沒有想過結(jié)婚,遇到你之后,我結(jié)婚沒有想過和別的人。”這就是錢鐘書和楊絳之間,決定一生的遇見。
所以說,遇見仿佛就是一種神奇的安排,它就是一切的開始。也希望從今天開始,《朗讀者》和大家的遇見,能夠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朗讀者第一季第一期,我們的主題詞就是遇見,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世間一切,都就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恒;人遇見了人,有了生命。那么,《朗讀者》遇見了你們,又會怎樣呢?
朗讀者每期主題詞及開場白 《朗讀者》第二季開場白和卷首語篇十
朗讀者第十一期主題詞、開場白、卷首語
《朗讀者》第十一期主題詞――那一天
卷首語
人這輩子,不是活過了多少日子,而是記住了多少日子。每一個被你記住的日子,都將成為生命里不可復制的那一天。
就像“面對行刑隊時,想起了父親帶給自己去看冰的那天。”這是《百年孤獨》里,奧雷利亞諾上校的回憶。
“再也沒有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有那夜似的好戲。”那是《社戲》里,訊哥獨特的記憶。
而我們這期節(jié)目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安文彬作為中英香港主權(quán)交接儀式的總指揮,說起那一天,他熱淚縱橫,7月1日零點零分零秒,五星紅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為了那一天,一個民族等待了一百五十年。
我們很容易記住那些波瀾壯闊的,力挽狂瀾的,全新蛻變的那一天。
但其實無論偉大還是平凡,那一天都因為他的獨特性,被標注在了時光的日歷上,它注定了我們是誰。
你的那一天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樣的故事。
開場白
我們今天這期節(jié)目的主題詞是:那一天。
那一天一定是讓你難忘的一天,也許()是金榜題名時,也許是洞房花燭夜,也許是十九世紀的某一天,左拉、雨果、巴爾扎克在左岸咖啡館構(gòu)思者著傳世之作;也許,是阿姆斯特朗自身的一小步,代表人類的一大步,被載入史冊。
如果說,時光的藤蔓攀爬著光陰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回百轉(zhuǎn)的一枝。
今天就讓我們和一位又一位朗讀者一起,來回顧那一天。
朗讀者每期主題詞及開場白 《朗讀者》第二季開場白和卷首語篇十一
朗讀者第十二期主題詞、開場白、卷首語
《朗讀者》第十二期主題詞――青春
卷首語
人生有一首詩,當我們擁有它的時候,往往并沒有讀懂它,而當我們能讀懂它的時候,它卻早已遠去。這首詩的名字就叫青春。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這段不可復制的旅途當中,我們擁有獨一無二的記憶。不管他是迷茫的、孤獨的、不安的,還是歡騰的、炙熱的、理想的,它都是最閃亮的日子。
雨果曾經(jīng)說過:“誰虛度了年華,青春就將褪色。”
是的,青春是用來奮斗的,不是用來揮霍的。只有這樣,當有一天我們回首來時路,和那個站在最絢爛的驕陽下,曾經(jīng)青春的自己告別的時候,我們才可能說:謝謝你!再見!
開場白
我們今天這一期的主題詞是“青春”。()
青春仿佛是一種宣言,它昭示著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也是一種姿態(tài),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青春也是一種勇氣,帶著加速度在奔跑,渴望找到未來的答案。
那今天就讓我們在那些也許正青春,也許不在青春的人們的身上,去感受青春永恒的魅力。
朗讀者每期主題詞及開場白 《朗讀者》第二季開場白和卷首語篇十二
《朗讀者》卷首語和開場白
《朗讀者》中的開場白可以這樣來評價:教科書級開場白,流暢的文字直擊人靈魂深處,又給人以美的享受。它還可以豐富中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寫作技巧。
俗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謅。”可見,古人已經(jīng)認識到閱讀與寫作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好文、好句讀得多,積累得多,思維才能拓展,知識才能豐富廣博,寫起文章來才能信手拈來、文采橫溢!
那么下面,就請同學們跟隨學習哥一起將第一至九期《朗讀者》的開場白梳理一下,做個收藏吧。
《朗讀者》第一期主題詞——遇見
節(jié)目卷首語:
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xiàn)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guān)注的文字完美結(jié)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因為很多人都覺得朗讀,那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說它只屬于一小部分人。
朗讀屬于每一個人。
節(jié)目開場白:
大家好,我是董卿。今天,是朗讀者節(jié)目第一次和觀眾見面,所以,我們第一期節(jié)目的主題詞,也特意選擇了——遇見。
古往今來,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寫著各種各樣的遇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撩動心弦的遇見;“這位妹妹,我曾經(jīng)見過。”這是寶玉和黛玉之間,初初見面時歡喜的遇見;“幸會,今晚你好嗎?”這是《羅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見;“遇到你之前,我沒有想過結(jié)婚,遇到你之后,我結(jié)婚沒有想過和別的人。”這是錢鐘書和楊絳之間,決定一生的遇見。
所以說,遇見仿佛是一種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開始。也希望從今天開始,《朗讀者》和大家的遇見,能夠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節(jié)目中間插播:
朗讀者第一季第一期,我們的主題詞是遇見,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恒;人遇見了人,有了生命。那么,《朗讀者》遇見了你們,又會怎樣呢?
《朗讀者》第二期主題詞——陪伴
節(jié)目卷首語:
為什么是陪伴?其實我們每一期的主題詞的選擇,是非常慎重的。有時候為了一個主題詞會反反復復討論很長時間,但是陪伴是最早確定下來的主題詞,而且從來沒有改變過。
我想因為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在這個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當然陪伴也是一個很平常的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為了一種習慣,就像我們的朗讀者,鄭淵潔、喬榛都談到了自己,夫妻之間的陪伴,父母對孩子的陪伴。
在這期節(jié)目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楊乃斌,一個在八個月的時候失去了聽力的孩子,為了能夠讓他像健全人一樣的成長。他的母親,在他上小學的第一天開始就成了他的同班同學。
所以,我覺得陪伴也是一種力量。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孤島,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義,所以希望這一期以陪伴以主題詞的節(jié)目也能帶給大家一段美好的陪伴。
節(jié)目開場白:
“草,在結(jié)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倆站著不說話。”在顧城的詩里,陪伴就是這樣簡單而美好。
而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里,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陪伴,比如說這會兒,你我之間是一段短暫的陪伴;比如說我們的學生時代,和我們的同學,那是幾年的陪伴;還有一種陪伴,是生命里血脈注定一生的陪伴,那是我們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陪伴。
那么,下面,我們有請第一位嘉賓……
《朗讀者》第三期主題詞——選擇
節(jié)目卷首語: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永恒的選擇題。以至于到最后,我們成為什么樣的人,可能不在于我們的能力,而在于我們的選擇。
選擇無處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的選擇;人不是生來被打敗的,是海明威的選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是司馬遷的選擇。
在我們這期節(jié)目當中,你會看到的是,徐靜蕾選擇了挑戰(zhàn)和變化;耶魯村官秦玥飛選擇了希望的田野;紅絲帶校長郭小平,選擇了呵護與守望;最讓我感動的是麥家,曾經(jīng)叛逆的他,如今面對叛逆的兒子,選擇了理解和寬容。
選擇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過程,讓我們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完善。如果說,人生是一次不斷選擇的旅程,那么當千帆閱盡,最終留下的,就是一片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風景。
節(jié)目開場白:
我們這期節(jié)目的主題詞是——選擇。人這一生,要面臨多少次的選擇,小到今天我們吃點什么,大到在一些關(guān)鍵時刻的決策。
有一年,法國的一家報社舉辦了一個有獎競答,其中有一道題目是,如果盧浮宮著火了,你選擇救哪一副畫?最終,獲得金獎的答案是,我選擇離門口最近的那一幅。所以說,選擇是一種智慧,而我們的人生,也是一次又一次選擇的結(jié)果。
《朗讀者》第四期主題詞——禮物
節(jié)目卷首語:
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種愛的表達,就有多少種禮物。
父母無私的愛的養(yǎng)育;經(jīng)歷苦難之后的成長;不斷地學習所積累下來的智慧,這都是最好的禮物。
就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切·米沃什,在詩歌《禮物》當中所寫到的: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園,對于這個世界,我已一無所求。這是詩人饋贈給自己心靈的一份禮物。
在我們這期節(jié)目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清華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的趙家和教授,雖然他已經(jīng)在五年前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所播種下的一顆善的種子,是留給這個世界所有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禮物。
用純凈之心去創(chuàng)造、去發(fā)現(xiàn)、去感悟,你便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禮物。
節(jié)目開場白:
我們這期節(jié)目的主題詞是禮物。禮物,多美好的一個詞。
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給人類的禮物;低頭凝望,一花一葉,是大自然給世界的禮物;孩子是給父母的禮物;朋友是陪伴的禮物;回憶是時間的禮物。
那在我們今天的節(jié)目時間里,就讓我們一起去打開一個個色彩各異,卻同樣充滿情感的禮物。
第四期開始之前,《朗讀者》還錄了一段花絮。
董卿說:
二十一年,似乎應(yīng)該到了一定的時候,我終于有這樣一個機會,來做一檔自己想要做的節(jié)目。
很感謝我的父母,他們讓我懂得了我們不只是靠吃飯活著,除了吃飯,我們還需要別的東西來滋養(yǎng)我們,讓自己成長、壯大,變得更加完美。
閱讀是為了讓我們遇到一個更好的自己。《牧羊人的奇幻之旅》里面有句話:當你真心想做成一件事的時候,整個宇宙都會聯(lián)合起來幫助你。
《朗讀者》第五期主題詞——第一次
節(jié)目卷首語:
我們這期的主題詞是第一次,人這輩子,要遇到很多很多個第一次。
就像這次記憶當中,讓我記憶深刻的像劉震云,第一次給《安徽文學》投稿,拿到了七十多塊錢的稿費,立馬就請女朋友去吃飯。
許鏡清老人第一次在人民大會堂,擁有了屬于他自己一場音樂會,但是他為這一天等了三十年。
王學圻二十年前就第一次當導演了,可是這部電影拍到最后就剩下了三個人,讓他欲哭無淚。
這都是非常寶貴而難忘的第一次,因為它們意味著我們的成長。
就像作家汪曾祺所說的,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氣,但是第一次也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因為它是探索,是挑戰(zhàn),是機遇。
所以說,如果你的人生,能夠擁有越多的第一次,也意味著我們的人生,越豐富,越多彩。
節(jié)目開場白:
我們今天這一期的節(jié)目的主題詞是“第一次”。
我們的一生,會經(jīng)歷許多的第一次,難忘而又寶貴,它意味著我們的成長。
其實細想來,每一個人都是在第一次過自己的人生不是嗎?
這條不能回頭的人生道路上,正是許多不可復制的第一次,讓我們從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未來。
《朗讀者》第六期主題詞——眼淚
節(jié)目卷首語: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主題詞選擇的標準,首先是它的情感張力,我希望所有的觀眾在聽到這個主題詞的時候,都會有很豐富的生命聯(lián)想——不管你是誰,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你在做什么,比如說眼淚。
這期節(jié)目當中,張家敏是一位和乳腺癌抗爭了二十三年的老太太,她說:她過去到現(xiàn)在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昂起頭,不讓眼淚流下來;導演陸川是一個淚點很低的人,愛流眼淚,所以有時候,他會抗拒眼淚;斯琴高娃,一位一直在別人的故事里流著自己眼淚的優(yōu)秀的演員,這一次在我們的現(xiàn)場,她流下的每一滴眼淚,都屬于她自己。
眼淚是無色的,但是它分明又有著最豐富的生命的色彩。
節(jié)目開場白:
我們本期節(jié)目的主題詞是——眼淚。說到眼淚,你會想到什么呢?
軟弱?眼淚有時候是軟弱、有時候是堅強;有時候是懺悔、有時候是寬容;有時候是羞怯、有時候是勇氣;有時候是失敗、有時候是成功。就如同每一個人,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的,而當我們要謝幕的時候,也將會在別人的淚水里告別一樣。
那今天,就讓我們在一顆顆晶瑩的淚水中,去感受那最真實的生命印記。
《朗讀者》第七期主題詞——告別
節(jié)目卷首語:
告別是一種心情,告別也是一種決定。
南飛的大雁是對北方寒冷的告別;
秋天的落葉是對炎熱夏的告別;
雨季是對干旱的告別;
彩虹是對風雨的告別;
山重水復后的柳暗花明是對迷失的告別;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豪邁的告別;
每一次的告別,都有一個故事,或激情燃燒,或凄美動人,或驚心動魄。
告別不是遺忘,而是轉(zhuǎn)身,告別不是放棄,而是開始!
節(jié)目開場白:
海子說:“我們最終都要遠行,最終都要與稚嫩的自己告別,告別是同向成長的苦行之路”。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這是陸游和唐琬之間痛徹心扉的告別。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的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這是楊絳先生平靜超然的和這個世界告別。
在這期節(jié)目當中,讓我記憶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軒,他向我們娓娓道來和故鄉(xiāng)和父親的告別。也讓我們仿佛明白了一個道理“文學寫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實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離死別”。
告別是結(jié)束也是開始,是苦痛也是希望。
面對告別,最好的態(tài)度就是好好告別!
《朗讀者》第八期主題詞——遇見
節(jié)目卷首語:
就像茨威格所說“勇氣是逆境當中綻放的光芒一樣,它是一筆財富,擁有了勇氣就有了改變的機會”。
岳飛的三十功名塵與土,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貝多芬的扼住命運的咽喉,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這些勇氣,都彪炳在史冊上,流傳在故事里。
勇氣有時候是一瞬間的閃念,有時候是一輩子的執(zhí)念。勇氣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
節(jié)目開場白:
本期《朗讀者》的主題詞是——勇氣。勇氣是我們生命當中,最鮮艷的一抹原色,很多的文字都在贊美著勇氣。
莎士比亞說“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不會膽怯”。
試想一下,如果歷史失去了勇氣,那將失去改寫的英雄;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氣,那很多日子就會變得蒼白無力。
在本期的節(jié)目時間里,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位又一位朗讀者身上的勇氣。
《朗讀者》第九期主題詞——家
節(jié)目卷首語:
家是什么?
家是靈魂棲息的彼岸,是心靈停泊的港灣;
是我們在風雨中的想念,是挫折痛苦后的溫暖。
倦鳥歸林是家、魚翔淺底是家、落葉歸根是家,
每個生命都有歸宿,每個家庭都有不同。
讓我們一起走進幾個不同的“家”,看家里的知冷知暖,庭前的云卷云舒。
節(jié)目開場白:
家,簡單一個字,能引起無數(shù)人的情感共鳴,因為家是每一個人最初的記憶,也是我們最終的歸宿。
莫爾說為了尋找想要的東西,我們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而中國古人則推崇,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家是個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的紐帶,在今天的這期節(jié)目里,讓我最有感受的是作家梁曉聲的那句話,每一個人都有現(xiàn)實的家園,書本可以構(gòu)建一個精神家園。家,真的是一個充滿內(nèi)涵又充滿溫暖的詞。
【素材解讀】
經(jīng)過多年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我們在物質(zhì)財富方面,已經(jīng)越來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卻仍然寥落荒蕪。社會文化整體呈現(xiàn)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狀態(tài),很多人感覺精神過于緊張,心理壓力太大,社會太浮躁,希望節(jié)奏能夠慢一點,大家都能心平氣和一些。而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也是《朗讀者》的意義所在。在經(jīng)歷多年的娛樂節(jié)目轟炸后,觀眾也開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瑣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關(guān)懷,回歸人文精神。《朗讀者》做到了這一點,讓觀眾感受到心靈的寧靜,優(yōu)美文字對精神的陶冶,從而喜歡上朗讀,重新拾起書本,輕聲朗讀起來。
【適用話題】
正能量 傳遞的精神 朗讀背后傳遞情感 文字之美難以抗拒
用飽滿的真情吸引人 用健朗的精神鼓舞人 用優(yōu)雅的文化品位征服人
【素材銳評】
多一些《朗讀者》式的文化陪伴
《朗讀者》第二期的主題是“陪伴”。童話大王鄭淵潔的父親,支持、陪伴被學校開除的鄭淵潔搞文學創(chuàng)作,他們父子兩人深情朗讀鄭淵潔的作品《父與子》。著名播音員喬榛的夫人唐國妹,陪伴他度過心梗腦梗、罹患癌癥等危難期,夫妻深情朗誦《我愿意是急流》。飼養(yǎng)員林兆銘一個人靜心陪伴300多種動物,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他朗讀的是《瓦爾登湖》……他們用真心的陪伴,詮釋了情感的純粹,讓人淚流不止。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就應(yīng)該多一些《朗讀者》式的文化陪伴。
用飽滿的真情吸引人。著名翻譯家傅雷說,真誠真情是第一把藝術(shù)的鑰匙。文化娛樂節(jié)目的每一個橋段、構(gòu)思、實施方案,需要宏觀構(gòu)想,更要回歸到“老百姓”和“生活”原點,讓鏡頭充滿真誠,讓內(nèi)容富含人文的溫度,才能和觀眾達成內(nèi)心的連接和共鳴。就像《朗讀者》,不搞虛張聲勢的豪華陣容,不搞刺激眼球的驚險場面,不搞矯揉造作的撒嬌賣萌,而是通過朗讀這種平常媒介,展現(xiàn)明星或普通人生活中的真誠故事、溫馨感情。因為情感真,有溫度,卻能不喧嘩,自有聲,引發(fā)了觀眾的強烈共鳴。
用健朗的精神鼓舞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曾發(fā)出通知,要求電視文化節(jié)目要“豐富思想內(nèi)涵,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實現(xiàn)積極的教育作用和社會意義”。是的,文化娛樂節(jié)目僅僅搞一些膚淺庸俗效應(yīng)是不夠的,還應(yīng)該讓觀眾有精神和道德收獲:既要重視愉悅程度,也要重視健康程度、品位程度、啟迪程度和精神發(fā)展指數(shù)。就像《朗讀者》,朗讀者的精彩的故事、美好的詩文,給人帶來畫面愉悅,也讓受眾得到視覺的震撼、心靈的凈化,精神的升華。娛樂節(jié)目成為人們的文化伙伴、精神導師,當然就會受歡迎。
用優(yōu)雅的文化品位征服人。當下,見多識廣的觀眾們的文化需求已提高很多,對娛樂化崇拜、靠明星拉動收視率、噱頭效應(yīng)、過分刺激等,已有了厭倦的情緒。觀眾需求變了,節(jié)目品位當然要提升、求美。所以,就應(yīng)該為娛樂節(jié)目注入文化內(nèi)涵、書卷氣。或者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或者從古典詩文中尋找元素,或者從精彩的中國故事中尋找突破口等,將優(yōu)雅厚重、清新脫俗、富有特色的節(jié)目推給公眾,滿足公眾的文化需要,就會有更好的視聽效應(yīng)。董卿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還有今天的《朗讀者》,都具有這種優(yōu)雅的文化品位,這也是節(jié)目受歡迎的主因。
《朗讀者》等人文節(jié)目緣何只是清流?
見字如面,在聊天視頻已如此昌盛的時代里漸漸消亡,如同詩句里的行人與車馬。商業(yè)社會里的人們行色匆匆,不消說停下來想想“我們的精神家園”,就是發(fā)新年賀詞也都是千人一面,都太忙了。從黑龍江電視臺推出的《見字如面》到春節(jié)期間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賽》,再到最近頗受關(guān)注的《朗讀者》,這些節(jié)目終于讓浮躁的電視圈有了些從容與雅致。
一檔好的人文節(jié)目,制作起來需要小火慢燉,有點手藝人的定力;觀眾呢,能夠看完后咂吧出點味道,引起些思考的欲望。比如《見字如面》選取了遠到2200多年前的秦掃六合軍中的大頭兵黑夫和驚、近到寶島歌后鄧麗君的手信,一封信、一只麥克風、一個朗讀的人、一群安靜的聽眾,一幅幅逼真的歷史場景就被演員們的聲音再現(xiàn),還順手營造出一種深邃的禪意。與其說這些人是一段段歷史的見證者,不如說歷史就是由這些個體回憶所構(gòu)成的,這些年崔永元的“口述歷史”以及高曉松的“雜書館”都是出于保護微觀歷史的初衷,但與普羅大眾之間的連接尚顯薄弱,從這個層面上來講,《見字如面》做了一個很不錯的示范。
而在《朗讀者》中,在嘉賓朗讀之前都會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而這段講述的經(jīng)歷與隨后朗讀的文章均有聯(lián)系,像是把另一檔央視文化節(jié)目《開講啦》與《見字如面》揉到了一起。它的可貴之處,在于讓觀眾看到名人平凡可親的側(cè)影,而讓普通個體展現(xiàn)出不平凡的人生,世界小姐冠軍張梓琳讀劉瑜的《愿你慢慢長大》,希望借此對女兒說“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能睡到自然醒”;一對結(jié)婚26年的普通夫婦,妻子說了一句“我想要一個花園”,丈夫就變賣家產(chǎn),送給她一片花海,他們朗讀朱生豪的情書“我一天一天發(fā)現(xiàn)你的平凡,同時卻更一天一天愈更深情地愛你”。
汪峰在歌里唱著“至少有十首歌曾給我安慰”,同理,總有一本書能夠讓你暫時消除了戾氣、浮躁與焦慮,像撇開油鍋中的層層肥脂,只剩下一個清澈見底的靈魂。
三檔人文類節(jié)目的興起,也讓樂觀者覺得:是不是也說明大家伙兒終于厭倦了綜藝爆米花,紛紛改吃有營養(yǎng)的文化食糧了呢?國內(nèi)的人文節(jié)目并非近期才興起的,十年前《百家講壇》就捧紅了易中天、于丹、紀連海等人,且現(xiàn)在仍在中央十套定時定點的出現(xiàn),只是關(guān)注度大不如從前,若不是央視并不把收視率放在考核首位,《百家講壇》怕是早和鳳凰衛(wèi)視曾經(jīng)的招牌節(jié)目《開卷八分鐘》一樣無疾而終了。不用說以后,就是當下這些人文類節(jié)目的熱播也是相對的——在騰訊視頻中,《見字如面》的播出量為340多萬次,而其他隨便一檔真人秀的播出量都遠遠超過這檔口碑上佳的節(jié)目。還是那句老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況且三檔文化類節(jié)目的熱播還遠遠算不上革命,要不然大家伙兒要稱《朗讀者》們?yōu)椤扒辶鳌倍皇恰爸髁鳌蹦兀?/p>
如同gdp增長太快也是要付出代價的,人在追求成功路上狂奔也會丟失很多東西,而在歲月的長河中與一本書、一首詩、一封手札相遇,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茫然與困惑并非多么獨特,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更好的自己正在那里等你,相談甚歡,一見如故——從這兒來講,《見字如面》與《朗讀者》給予人們不是知識而是啟迪。
《朗讀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歸
文化類節(jié)目在近期制造了個小高潮。《中國詩詞大會》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雙重身份推出的文化類節(jié)目《朗讀者》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開播。嘉賓們念詩,讀散文和家書,分享曾經(jīng)打動過、甚至改變過自己生命軌跡的文字。首期節(jié)目以“遇見”為主題,有知名演員濮存昕、企業(yè)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96歲高齡的翻譯家許淵沖,也有從四川成都鮮花山谷里走來的普通夫婦等。(據(jù)2月20日《新京報》)
一段文、一首詩歌、一封信、一個故事……,《朗讀者》并沒有復雜的情節(jié),也沒有故意設(shè)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讀者簡單的回顧人生片段,以及打動或改變自己命運的文字,并給觀眾當眾朗讀一遍。《朗讀者》的首播收視率和口碑雙豐收,可謂獲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繼《中國詩詞大會》之后,又一個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現(xiàn)象級文化類節(jié)目。
《朗讀者》給觀眾帶來的并非視覺沖擊、戲劇化情節(jié),而是在平靜的閱讀氛圍里,將這些感人的文字,傳遞給熒屏內(nèi)外的廣大觀眾,為大家在浮躁的繁華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靈的人文殿堂。朗讀是很多人在學生時代都經(jīng)歷過的,但大多會忘卻,有些人則會愛上朗讀,并保持這種習慣,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讀自己喜愛的文字。
總體而言,朗讀是一個小眾化的領(lǐng)域,與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娛樂節(jié)目相比,《朗讀者》乃是一股清流,顯得平淡恬靜,似乎很難吸引到觀眾。然而,《朗讀者》節(jié)目喚起了大眾對朗讀的回憶,帶領(lǐng)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藝術(shù)之美。在熒屏到處都是喧鬧的娛樂節(jié)目之際,觀眾逐漸產(chǎn)生觀賞疲勞,希望看到不同的節(jié)目類型,這就給《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文化節(jié)目,創(chuàng)造了空間。
經(jīng)過多年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我們在物質(zhì)財富方面,已經(jīng)越來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卻仍然寥落荒蕪。社會文化整體呈現(xiàn)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狀態(tài),很多人感覺精神過于緊張,心理壓力太大,社會太浮躁,希望節(jié)奏能夠慢一點,大家都能心平氣和一些。而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也是《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的意義所在。
事實上,很多電視臺也都有讀書節(jié)目,只是偏重于介紹圖書和作者、時代背景等,傳遞內(nèi)容局限于知識,并沒有延伸到情懷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眾面相對狹小。而《朗讀者》比較貼地氣,將朗讀者的個人經(jīng)歷,與文字連接在一起,更容易觸動觀眾的同理心,抵達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
諸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文化節(jié)目的興起,并受到廣大好評,不僅是人文的復蘇,也反映出時代潮流的嬗變。在經(jīng)歷多年的娛樂節(jié)目轟炸后,觀眾也開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瑣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關(guān)懷,回歸人文精神。《朗讀者》做到了這一點,讓觀眾感受到心靈的寧靜,優(yōu)美文字對精神的陶冶,從而喜歡上朗讀,重新拾起書本,輕聲朗讀起來
加入高中升學交流群 請加院長:longrich0808 一站式解決志愿填報問題
責任編輯:
朗讀者每期主題詞及開場白 《朗讀者》第二季開場白和卷首語篇十三
節(jié)目卷首語:
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種愛的表達,就有多少種禮物。
父母無私的愛的養(yǎng)育;經(jīng)歷苦難之后的成長;不斷地學習所積累下來的智慧,這都是最好的禮物。
就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切·米沃什,在詩歌《禮物》當中所寫到的: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園,對于這個世界,我已一無所求。這是詩人饋贈給自己心靈的一份禮物。
在我們這期節(jié)目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清華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的趙家和教授,雖然他已經(jīng)在五年前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所播種下的一顆善的種子,是留給這個世界所有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禮物。
用純凈之心去創(chuàng)造、去發(fā)現(xiàn)、去感悟,你便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禮物。
節(jié)目開場白:
我們這期節(jié)目的主題詞是禮物。禮物,多美好的一個詞。
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給人類的禮物;低頭凝望,一花一葉,是大自然給世界的禮物;孩子是給父母的禮物;朋友是陪伴的禮物;回憶是時間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