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質量守恒定律說課稿中公質量守恒定律的說課篇一
1、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質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初三化學第5章第一節內容,是初中化學中的一個重要化學定律,是化學定量研究的基礎。在前面內容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很多有關化學變化的例子,掌握了常見物質參與的化學反應,并能用文字表達式表示出來。還學習了物質的微觀構成,認識到物質是由分子、原子、離子三種微粒構成的,并了解到物質之間發生化學反應的微粒解釋以及元素符號、化學式的寫法。在學生積累一定的定性認識的基礎上,來學習質量守恒定律,是遵循了學生的認知特點的,一氣呵成,促成了學生對物質從定性到定量探究能力的形成。
在質量守恒定律部分內容中,教材不是從定義出發,把質量守恒定律強加給學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質量同生成物的質量之間存在什么關系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后通過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探究、交流討論、得出結論等科學探究方法,知道學生觀察、思索。使學生從自己親身觀察到的事實中,經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藝規律。教材的這種處理方法,學生接受起來十分自然,實驗也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而且學習質量守恒定律,也是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
本課題的活動與探究內容較多,應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進行。應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邊操作、邊觀察、邊思索,使其得到更多的鍛煉機會,其收益會更大一些。
各實驗小組所測定的化學反應各不相同,但通過比較、判斷,不斷地揭示矛盾和解決矛盾,必然會激起學生更強烈的求知欲,同時也是開發智力的有效手段。
講好這部分知識,對學生從定性認識要定量認識模型的構筑,今后學習化學方程式及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興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知道質量守恒定律,能用微觀的觀點說明質量守恒的本質原因。
c、認識定量研究對化學科學發展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a、通過對質量守恒定律實驗方案的設計,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能提出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究活動。
b、通過探究活動,學生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讓學生通過這一探究性學習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享受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b、通過向學生介紹質量守恒定律的發現史,使學生產生“自己的研究與科學家的研究相似”的自豪感和滿足感,樹立“將來我也能成為科學家”的信念。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依據: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是新課標的核心,這是我確定本課重點的依據:根據學生以往的練習反饋,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對微觀世界缺乏感性認識,這是我確定本課難點的原因。
根據教學中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我從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學習動力,能力等方面分析。
1、學生現有的基礎
學生經過前面內容的學習,對物質的構成微粒,化學式和化合物中元素質量分數的計算有一定的認識,在上節中對燃燒有了一定了解,這對學習本節有較好的基礎,有助于本節的理解。但本節比較系統地開展質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性學習活動是學生首次接觸,學生沒有明確的思路,還有些學生對前面物質的構成微粒還缺乏確切的理解,這給突破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解釋這一難點帶來一定的困難。
2、學習動力、能力
初中生好奇,對親身參與活動感興趣,但受年齡特征及基礎知識限制,實驗操作技能不高,觀察,分析能力不強,語言表達,歸納概括能力較低,這給教學帶來不利影響,增加了教學難度,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這些方面下功夫。
我用多媒體flash動畫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導思考,提出問題。在根據提出的假設設計實驗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根據生活中的體驗,分別從反應前后物質質量的“增加、減少、不變”三個方面設計出實驗方案。對學生設計出的實驗,組織同學們進行互相評論,休整錯誤,改進設計,從而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實驗進行操作。在實驗探究時,我采用實驗一討論的教學模式,通過對實驗事實的分析,層層誘導,由學生自己歸納出質量守恒定律這一結論。通過練習,使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釋前面引入時的例子,這就擴展了學生有關該概念的思路,加深理解,并回應本節課開始時提出的問題。在處理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解釋這一難點內容時,我采用多媒體模擬展示,分析,歸納等方法,引導學生形象直觀地從微觀的角度解釋質量守恒定律。
1、教學的全過程是學生活動的全過程,是教師指導與輔導的全過程,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我個人認為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對質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上,不僅僅是為了獲得質量守恒定律的`知識,更重要是讓學生學會“動手作、動腦想、大膽猜、嚴格證”的探究性學習方法,增加學生參與的機會,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培養其科學的學習精神的學習方法。
2、質量守恒定律是通過實驗,分析實驗現象的基礎上得出的,實驗分為“質量增加、質量減少、質量不變”三個方案實施,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實驗的基礎上組織好討論,這是有關質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動能否成功的重要特征。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蠟燭在空氣中燃燒后,質量變重還是變輕了?
2、酒精燃燒,到最后為什么連灰燼都沒有留下?
3、為什么鐵生銹后質量變重了?
{設計意圖: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二}講授新課
活動1、探究性學習活動
1、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2、發現和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在呈現的問題情景中思考,發現并提出“如何確定化學變化中物質的質量關系”“化學變化前后物質的總質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等問題。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通過觀察,積極思考、發現問題的科學素養。}
3、提出假設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形成嚴謹思考,大膽猜想良好的思維方式。}
4、設計實驗
我啟發學生根據提出假設的依據和事先查閱的有關資料,設計出驗證的實驗方案。
組織學生在班級里交流實驗方案,討論評議。從學生的實驗方案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實驗方案,供學生進行探究實驗。
5、實驗探究
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實驗
實驗1、蠟燭的燃燒{用于驗證反應后質量減少的假設}
實驗2、鐵粉在空氣中與氧氣的反
應{用于驗證反應后質量增加的假設}
實驗3、大理石與鹽酸的反應{用于驗證反應后質量不變的假設}
實驗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側重觀察實驗反應前后各物質總質量的變化,還有及時鼓勵正確操作的學生,同時糾正學生操作中的錯誤。在實驗過程中,可能有些同學沒有獲得成功,或沒有得到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生成物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的結論。這是老師要結合介紹質量守恒定律的發現史,告訴大家,科學上的許多重大發現都是與科學家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分不開的,鼓勵學生不要氣鎂,仔細查找實驗過程中產生誤差的原因,組織學生課后修正實驗方案重新實驗。
6、交流與評價
組織學生交流,每一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交流實驗結果。針對學生可能得到的不同結論,引導學生圍繞下列問題進行討論,并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1}、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的變化是不是沒有規律?
{2}、得到不同結論的實驗方案是否存在差異?
{3}、測定反應前后各物質總質量變化的實驗應在什么條件下進行?
教師綜合分析學生的意見和實驗裝置的差異,引導學生分析探究實驗得到不同結論的原因,使學生形成“測定反應前后各物質總質量變化的實驗必須在密閉容器中進行”的認識。
{設計意圖;鍛煉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
7、形成結論
在學生通過實驗研究得出“反應前后各物質總質量保持不變”的結論基礎上,教師可進一步指出:用與上述相似的方法,對許多化學反應進行研究,都可以得到一條基本規律—質量守恒定律。
{交流與討論}:為什么“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呢”?你能用物質由微粒構成的觀點對質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釋嗎?請以金屬鎂和氧氣的反應為例,與同學們進行討論。
針對學生對物質的微觀構成缺乏直觀的印象,從而造成他們對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解釋理解困難,為突破難點,我采用啟發式和多媒體模擬結合的方法,啟示學生從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再展示其模擬過程,這樣會給學生直觀的現象,符合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使學生很好地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解釋。
{三}反饋練習
1、比較下列物質質量大小,用“>”“”<“=”填寫空白。
{1}、木材燃燒,余下灰燼的質量{}原木材的質量。
{2}、銅絲在火焰上灼燒,灼燒后的“銅絲”質量{}原銅絲的質量。
{3}、加熱高錳酸鉀,剩余固體的質量{}原高錳酸鉀的質量。
{四}歸納總結
1、讓學生回顧質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注意的問題。
3、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五}布置作業
課本p111本章作業第8題
本課的教學設計堅持以“以學為本,因學論教”為指導思想,通過多種現代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及其微觀解釋,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又培養了學生多種能力。
課題一:質量守恒定律
一、探究性活動
1、根據問題提出假設{1}減小{2}增加{3}不變
2、設計實驗
3、實驗探究
4、交流與評價
5、得出結論: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鎂+氧氣→氧化鎂
2mgo22mgo
原子數:氧原子:2氧原子:2
鎂原子:2鎂原子:2
相對質量:24×2+16×2=802×{24+16}=80
在化學變化中:
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數目不變
↓
質量守恒
質量守恒定律說課稿中公質量守恒定律的說課篇二
1、教材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將引導學生從量的角度去研究化學反應的客觀規律,為化學方程式的教學以及利用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做好理論準備。本課題的學習是學好本單元的基礎,在初中化學體系中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2、三維目標:
3、重點難點及突破方法:
對質量守恒定律的教學,我的設計思路是利用三組探究實驗來攻破,教師演示白磷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接著讓學生合作完成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的實驗,學生在實驗后自己總結實驗結果,初步認識質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演示敞口情況下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的實驗,對比分析探究實驗一與三,讓學生認識到不能忽略氣體的參加與生成,然后深入分析白磷與氧氣反應天平平衡的原因,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歸納、解讀質量守恒定律,學生在活動與探究中真正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為難點的突破奠定基礎(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
在深刻理解質量守恒定律基礎上,我又設計一些符合生活常識的問題,分基礎、應用、提高三個層次,理論聯系實際,用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就水到渠成。微觀實質:主要采用學生活動、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方法。學生在課堂上動手拆分模型,分析討論,總結化學反應的不變量與變量,借助多媒體展示水通電的微觀過程,讓學生領悟到質量守恒定律的實質,在于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三不變”。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本課題的教學采用教師演示、分組探究和多媒體課件相結合的組織形式。
1、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完成一些簡單的分組實驗,探究質量守恒定律,模型拆分的活動,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實質,初步形成科學探究,合作學習的意識。
引發思考: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會發生怎樣變化?之后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設計意圖:通過質量守恒定律發現史的實例引入、設疑;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而且自然過渡到實驗探究環節。
(二)《實驗探究新知》
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是本節的重難點,我設計了六個環節來攻破:
實驗探究一:教師演示實驗(白磷在空氣中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得出反應物的總質量等于生成物的總質量,提出疑惑:這一結論是否具有普遍規律呢?引導學生進行分組探究。
2、實驗探究二:學生通過做分組實驗,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從而由學生總結出質量守恒。
實驗探究三:在學生初步認識質量守恒的基礎上,教師再演示敞口情況下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的實驗,讓學生深入體會質量總和守恒。
設計意圖:
①老師演示實驗可以縮短探究的時間,降低學習的難度,同時可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
②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體驗自己探究知識的樂趣;通過不同的實驗得出同樣的結論,讓學生知道由個別到一般的認識方法;同時也體驗質量守恒的存在。
③深入地認識質量守恒定律,增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熱情,使學生在活動與探究中真正理解質量守恒定律。
④對學生容易忽視氣體質量的這個難點,采用了兩個演示實驗,從正反兩個角度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逆向思維及對比分析的思維方法。
通過探究實驗得到“質量總和相等”之后,引導學生對比思考,深入分析表面的質量相等。特別分析了過量的白磷與氧氣反應,白磷只有一部分參加化學反應,給質量守恒定律中的“參加化學反應”提供了很好的事實依據。在分析中先除去直觀因素:錐形瓶、細砂、橡皮塞、玻璃棒、玻璃管、氣球、氮氣、稀有氣體等;然后再除去隱含因素:沒有參加反應的白磷;引導學生歸納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設計意圖:分析實驗時,層層剝離,步步推進,使學生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自主發現表面的總質量不變內因是質量守恒定律,培養學生分析數據,歸納概括能力。
設計意圖:解讀質量守恒定律時,合理引導學生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做到“引而不灌”。
為突破難點,我設計了如下四個環節、
1、分組活動:2、組內交流討論:3、動畫演示:4、歸納小結
學生在課堂上動手拆分模型,然后組內分析討論,總結化學反應的不變量與變量,借助多媒體展示水通電的微觀過程,讓學生領悟、歸納質量守恒定律的實質,在于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三不變”。
設計意圖:分子模型、動畫摸擬形象、直觀,對學生獲得更真切的理解起著重要作用,讓學生更加形象、生動、深刻地去認識質量守恒定律的實質,達到本節課難點的突破。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分析能力。
質量實恒定律的應用是本節的一個難點,設計一些符合生活常識的問題,分基礎、應用、提高三個層次,符合學生認知水平,也鼓勵學生提出一些有疑問的化學現象,大家共同討論,使學生真正會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化學反應現象,以此培養學生善于質疑的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根據板書要點引導學生小結本節課的內容以及活動探究的心得,交流收獲,體驗成功。
設計意圖:再一次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完成知識的內化。
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和教師的有效而及時的組織。
采用演示與引導學生實驗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形成能力。
質量守恒定律說課稿中公質量守恒定律的說課篇三
本課題是《陜西省考試說明》的考試內容及要求中《物質的化學變化》的第三講內容。質量守恒定律(復習)包括三方面的內容:質量守恒定律、化學方程式、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本節課主要完成質量守恒定律的復習。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的理論依據,它的應用貫穿于整個中學化學。本節教材在初中化學里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學生學習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識,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發生了質的變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本節課的教學將引領學生對化學反應的認識開始了從“質”到“量”的過渡,也為之后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計算的教學構建了理論鋪墊,所以本課內容不僅是本單元的一個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的教學重點之一。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明確其使用范圍;
過程與方法:1、通過質量守恒定律的實驗探究,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2、初步培養學生運用實驗的方法來定量研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價值觀:1、培養學生用宏觀與微觀、現象與本質的思維方法認識客觀事物。
2、在交流討論中,體驗分享的快樂。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如何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恒的原因,從而達到從定量角度理解化學反應。
4、對教材的改進
課本p88活動與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較高:因為玻璃管灼熱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錐形瓶中,又要恰好與瓶中的白磷接觸,而且容易使學生產生這樣的疑問:在插入過程中,瓶內外的氣體是否發生了交換?為此,我作了如下調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氣球套緊瓶口,再將錐形瓶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至白磷自發燃燒完全。
課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給學生造成疑問,水分會不會蒸發,空氣會不會溶解在液體中等。對此,我將小燒杯換成了錐形瓶,同樣在瓶口套上一只氣球,使學生看清反應前后瓶內外物質無交換,從而使實驗操作過程更嚴密、更科學,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實驗結論。
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在學習本節課內容之前,學生的化學知識和對于化學探究學習方法的了解都屬于啟蒙階段,若探究過程不符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過于放開或加大難度,不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會挫傷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本節課我采用的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法和討論法。
1.學情分析
(1)學生的知識狀況:已了解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反應的實質,初步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化學反應。
(2)學生的能力狀況:初步掌握了簡單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而對化學探究學習方法的了解尚處于啟蒙階段。
(3)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生剛開始化學學習,情緒和心理都處于比較興奮、好奇狀態,我緊緊抓住這一點。
2.學法指導
(1)實驗探究法:學會在科學探究中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2)合作學習法: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的團體意識。
正如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一個差的教師只會奉獻,而好的教師則教給學生發現真理”。
1.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2、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發問題
先由蠟燭燃燒,引出問題一“在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會有什么變化呢?”接著介紹三位化學家對此進行的研究,并著重介紹拉瓦錫的研究實驗原理。進而提出問題二“是否所有化學反應反應物質量總和都等于生成物質量總和呢?”提出兩個探究實驗①測定蠟燭燃燒前后的質量變化和探究實驗②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前后的質量變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分組探究實驗。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去親歷實驗并感悟質量變化的關系,這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
(2)實驗探究、引導發現
①確定探究內容
為了減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導學生確定探究內容。
探究實驗一:白磷在空氣中燃燒前后質量變化情況
探究實驗二:鐵釘和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變化情況
②設計實驗方案
由于學生對這兩個探究實驗的化學反應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講解其原理。然后向學生提供以下實驗儀器和藥品,讓學生自主選擇,分組設計探究實驗方案。
③分組實驗、分析討論
實驗儀器和藥品:
學生對探究實驗一設計的方案可能主要有兩種類型:主要區別在于反應容器是敞口還是封閉。學生對兩種方案分別實驗后發現,第一種方案的生成物質量變大;第二種方案的生成物質量不變。“究竟哪一種方案的結論正確?”讓學生對方案展開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強化其設計興趣,又調動了學生主動思維。
經討論得出:第一種方案有缺陷,因為沒有考慮白磷燃燒后重新進入敞口容器的空氣質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質量變大的結論是不準確的;第二種方案在密閉條件下進行,整個操作過程中容器內外沒有物質的交換,實驗過程嚴密科學,結論令人信服。
探究實驗二:天平、錐形瓶、氣球、鐵釘、硫酸銅溶液。
學生對探究實驗二設計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兩種類型:主要區別也就在于反應容器是敞口還是封閉。兩種方案的結果都是生成物質量不變。通過討論得出:在常溫下反應水分蒸發帶來的質量誤差可忽略不計。
剛才兩個探究實驗的共同結果是——反應前后質量不變。“為什么呢?”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于是我利用動畫模擬突破難點,即進入第三流程。
(3)動畫模擬、突破難點
用動畫模擬白磷在空氣中燃燒的微觀過程,直觀形象地說明:化學反應中原子種類、數目和質量肯定不變,至此得出,所有化學反應都遵循的規律——質量守恒定律。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己設計并成功的嘗試實驗,獲得結論,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學會了科學實驗需要嚴謹,主動建構了屬于自己的認知體系。
接著提問“為什么蠟燭在空氣中燃燒后質量變小,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后質量變大呢?”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用質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學反應時,切記不要忽略反應中進入的或出去的氣體這類隱含的物質。
(4)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第1題意在突出質量守恒定律只適用于化學反應中;第2題再次凸顯守恒的是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質量總和;第3題意在讓學生發現質量守恒定律中“參加”兩字的含義。
設計意圖:通過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使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得以強化,也鍛煉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5)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題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知識?懂得了什么樣的化學學習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主要采用教師引導,學生為主,師生協作,以實驗為基礎,以思維為重點的合作探究教學形式,著重了兩個體現、四個突出。
1.兩個體現
(1)體現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
(2)體現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2.四個突出
(1)以實驗為基礎,引導科學發現;
(2)以思維為核心,開展問題探究;
(3)以學生為主體,促進知識內化;
(4)以小組為單位,構建研究氛圍。
質量守恒定律說課稿中公質量守恒定律的說課篇四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粵教版化學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五節化學方程式的第一課時,包括質量守恒定律的涵義、質量守恒的原因及其應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的理論依據,它的應用貫穿于整個中學化學。本節教材在初中化學里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學生學習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識,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發生了質的變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本節課的教學將引領學生對化學反應的認識開始了從“質”到“量”的過渡,也為之后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計算的教學構建了理論鋪墊,所以本課內容不僅是本單元的一個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的教學重點之一。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質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認識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沒有增減;通過實驗的觀察與操作,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認識實驗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能提出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究活動,學會運用歸納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分組實驗使學生認識到合作交流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發展學生善于合作的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教學重點、難點
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在學習本節課內容之前,學生的化學知識和對于化學探究學習方法的了解都屬于啟蒙階段,若探究過程不符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過于放開或加大難度,不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會挫傷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本節課我采用的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法和討論法。
1、學情分析
(1)學生的知識狀況:已了解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反應的實質,初步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化學反應。
(2)學生的能力狀況:初步掌握了簡單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而對化學探究學習方法的了解尚處于啟蒙階段。
(3)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生剛開始化學學習,情緒和心理都處于比較興奮、好奇狀態,我緊緊抓住這一點。
2、學法指導
(1)實驗探究法:學會在科學探究中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2)合作學習法: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的團體意識。
正如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一個差的教師只會奉獻,而好的教師則教給學生發現真理”。
1、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2、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發問題
引入:在生活中我們接觸到許多的化學反應,請同學們舉例說明。
(提問)上述反應為什么屬于化學反應?
反應前后物質的種類發生了變化,那么,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是否發生變化?請同學們猜一猜。
設計意圖:精心設疑,激發求知欲。產生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2)實驗探究、引導發現
把學生分成兩大組進行實驗探究,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并檢查糾正學生實驗操作中的問題。
方案一:稱量白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
方案二:硫酸銅溶液與鐵釘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
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歸納、總結。指出該規律稱為質量守恒定律。
設計意圖:初步學習定量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記錄實驗的方法、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并發展學生善于合作的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動畫模擬、突破難點
用動畫模擬白磷在空氣中燃燒的微觀過程,直觀形象地說明:化學反應中原子種類、數目和質量肯定不變,至此得出,所有化學反應都遵循的規律——質量守恒定律。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己設計并成功的嘗試實驗,獲得結論,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學會了科學實驗需要嚴謹,主動建構了屬于自己的認知體系。
(4)再次設疑,實驗探究
指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探究并檢查糾正學生實驗操作中的問題。
實驗一: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氣前后質量測定,觀察燃燒過程中天平的變化。
實驗二: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前后質量測定,觀察燃燒過程中天平的變化。設計意圖:再次設疑,啟發思考,將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5)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題的探究,你有哪些收獲?請同學們談一談。
質量守恒定律說課稿中公質量守恒定律的說課篇五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3、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動手實驗,使學生能用實驗定量研究化學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總結和實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學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驗證,使學生會進行初步的探究活動。
2、通過實驗、匯報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初步學會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能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實踐、樂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2、培養學生“物質是永恒存在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重點難點
3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質量守恒定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故事引入
聽故事
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
回答三種可能:
1、增大。
2、減小。
3、相等。
調動了學生大膽質疑并闡明自己觀點,教師適時激勵評價,激發了學生的信心和勇氣。
從討論的情況來看,有三種不同意見,那么哪一種是正確的呢?我們不妨用實驗來驗證。
演示實驗
提問學生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并總結
點燃白磷,觀察到劇烈燃燒,放熱并產生大量白煙(氣球先膨脹后縮小)
天平平衡,質量守恒
實驗步驟:
1、取適量硫酸銅溶液于小試管中,并置于小燒杯中;
2、取三根鐵釘用砂紙打磨干凈;
3、將1、2中所有物品一起放在托盤天平上稱量;(注意:鐵釘置于燒杯外)
4、取下小燒杯,將鐵釘放入硫酸銅溶液中,觀察實驗現象;
5、一段時間后,再將其放回天平上稱量,觀察天平是否平衡。
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設計簡單的化學實驗方案并積極分工協作,共同順利完成實驗。
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
……
結論
使學生將個人探究所得與他人的經驗互相借鑒和補充,實驗學習過程的合作、動手、思維創新,使學習成果不斷地豐富和提升。
設問:你們這組在實驗中是怎么做的?實驗中得到了什么結論?
組織與適時點撥,進一步歸納定律的內容,突出重點。
板書:課題及質量守恒定律。
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
質量守恒定律是否對所有的化學反應都適應呢?
實驗5—1教師演示
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討論原因
提問學生,再歸納總結
學生觀看實驗,討論、歸納實驗現象及原因
實驗現象:
固體粉末溶解,有大量的氣泡產生;天平失去平衡指針向右傾斜(變輕)
原因:反應產生了氣體
教師先演示“水電解”等有關“化學變化中分子被破壞,原子重新組合成其它物質的分子”的動畫課件。
在質量守恒定律中,有三個關鍵詞“化學變化”、“參加與生成”、“質量總和”等易被學生忽視,教師要用著重號標明,并從宏觀和微觀角度來歸納定律中心“五個不變,兩個一定改變,一個可能改變”。
觀看動畫,討論、歸納、小結。
通過師生問答等形式,使互動交流達到高潮,使問題得到逐步明晰和解決,使知識得到構建。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感覺到知識的掌握不再是艱澀難懂的,而是充滿樂趣的探索過程。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與探究,你收獲了什么,還有哪些疑問?
教師補充、點撥。
爭先恐后地談論收獲,暢所欲言展示自我。
使學生樹立了信心與勇氣,使每位學生各有所得。
投影:準備好了嗎?開始檢測了:
……
課本p98頁練習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