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讓我們相信,只要堅持努力,就一定能夠?qū)崿F(xiàn)自己的夢想。注重積累經(jīng)驗,增加知識儲備,使自己更加全面發(fā)展。來看看下面這些成功人士的總結(jié),或許能為你的努力加油鼓勁。
實用天凈沙秋思原文翻譯范文篇一
我步入山間崎嶇的小徑,盡頭是一棵已枯萎的老榕樹,古老的榕樹上纏繞著枯藤,幾根枯萎的藤蔓從飽經(jīng)風霜的老樹上掉下來,垂到地上。那棵樹,顯著死氣沉沉的昏黃。幾只黃昏歸巢的烏鴉棲息在樹枝間,烏鴉的叫聲劃破了靜寂的天空,雖顯出幾分生機,卻單調(diào)而刺耳。小橋下,流水潺潺,清澈見底。溪上的小橋橫跨在小溪的兩岸,小木橋只有一尺多寬,木板凹凸不平,異常簡陋。溪水嘩嘩地流著,是那樣自由,是那樣歡暢,那樣的無憂無慮。幾處人家也映入我的眼簾,那幾處人家冒出幾縷裊裊輕煙在昏黃的天空中飄著,帶著飯菜的香味向我迎面撲來。我回頭望望,透明的窗紙上映著一家人幸福的身影。再看看我自己,孤身一人,此時此刻,我是多么想念那溫暖的故鄉(xiāng),思念家中的親人啊!
我繼續(xù)往前走,荒涼的古道上秋風蕭瑟,黃沙漫天,一匹瘦弱而又疲憊的老馬馱著我緩慢前行。在這條沉寂的路上,我身邊唯一陪伴的卻只有這一匹瘦馬。因為我的窮困潦倒,所以這匹馬看上去骨瘦如柴,精神疲憊。秋風一陣緊似一陣地吹著,我跟我的馬長途跋涉已有很長一段日子了,望著疲憊不堪、瘦骨嶙峋的馬,我的心里有說不出的滋味,只有哀愁與憂傷,我的羈旅生活多艱辛啊!
此時我眼前的景色真是凄涼。藤是枯萎的藤,樹是千年老樹,道是荒涼古道,風是蕭瑟秋風。有些刺骨的寒風在瘋狂吹著,天近黃昏,一抹斜陽照在樹頂,想把自己最后的幾縷光亮送給大地。不一會兒,夕陽就從西方落下了,可我卻還漂泊在外。遠處隱約傳來別人家的歡笑聲,那是多么溫馨?。】伤鼌s使我心中的思鄉(xiāng)之情更加愈發(fā)的濃了。
實用天凈沙秋思原文翻譯范文篇二
西邊,一輪殘陽從荒山上斜射過來,地面的一切都罩在一片模糊的血色之中。
瑟瑟的秋風無情地向我襲來,也同時侵蝕著我的靈魂。
我孤獨地行走在異鄉(xiāng),陪伴我的只有那匹朝夕相處、瘦骨如柴的老馬。經(jīng)過多天的流浪,它早已跟我一樣,疲憊不堪。我拉著它踉踉蹌蹌地往前走,希望能在別人家里借宿一宵,但在這荒涼的古道前方,似乎望不到盡頭。正如我現(xiàn)在的心境,過了今天,不知道還有沒有明天,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我把老馬牽到一棵垂垂老已的大樹下,看著僅剩的幾根脆弱的枯枝,不禁想起它在花樣年華之季,是何等生機勃勃。但現(xiàn)在,眼前的老樹已失去了光輝,變得黯淡無光,在它身上完全看不到生命的影子。纏繞在它身上的藤,已經(jīng)枯萎了,看上去,是多么弱不禁風。想當年,它的生命力多旺盛?。∫驗榭恐鴺?,它成長得多么迅速,攀援得多么高。當它漸漸地老了,再也受不住風雨的摧殘,只能無聲無息地死去。黃昏回家的烏鴉的叫聲打破了靜寂的天空,雖顯出幾分生機,但是單調(diào)而刺耳。
我拉著老馬繼續(xù)向前走??匆娨粭l細水潺潺、清澈見底的小溪。溪上架著一條只有一尺寬的小木橋,木板凹凸不平,異常簡陋。溪水嘩嘩地流著,是那樣自由,那樣歡暢,那樣的無憂無慮。聽著流水,惆悵的心情竟有了淡淡的釋然。
昏黃的天空中飄著幾縷從那戶人家冒出的裊裊輕煙,帶著飯香的氣味迎面撲來。我回頭望了望,淡黃的窗紙上映著一家三口幸福的笑影。回頭看看我自己,孤苦伶仃,孤身只影,即使有老馬陪伴,也透不出一絲溫馨。我的家人,卻在遙遠的故鄉(xiāng)。
斷腸人在天涯,流浪、流浪,流浪到遠方。
(二)。
人生不如意有八九,為了派遣心中的孤寂苦悶,我騎上了那匹與我朝夕相伴的、瘦骨嶙峋的老馬,踏上了寄情山水的旅程。
一路游山玩水,也見過不少的靈山秀水,但是我惆悵寂寥的心情并未有多少改變,我眼中見到的是破敗、凄慘,黃昏的時候,我與老馬來到了一個垂垂老已的大樹下。遙想當年,它是何等的生機勃勃,但是,今天我看不到它身上具有的生命的影子,一條粗粗的藤掛在它身上,已經(jīng)枯萎了,當初,藤靠著樹成長得是多么迅速啊,攀援地多么高,樹也因為有了藤的纏繞而美麗異常,可是今天當樹老去的時候,這藤也便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chǔ)而枯了。在這死氣沉沉的環(huán)境中,唯有黃昏歸宿的烏鴉的叫聲顯出一點生機,但是單調(diào)難聽。
西北風呼呼地刮著,寒冷一次次向我襲來,我只能牽著我那匹老馬走在古道上,不知要走向何方,西邊,一輪如血的紅日正在慢慢西墜,半邊天空被它浸染的如火般絢麗??粗@美麗的景象,我只能發(fā)出感嘆:斷腸人在天涯,流浪、流浪,流浪到遠方。
實用天凈沙秋思原文翻譯范文篇三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fā)出凄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這首曲子的題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國文壇古老的傳統(tǒng)。自屈原的《離騷》起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稑酚洝分姓f:“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币馑际峭馕锸谷藘?nèi)心的情意活動起來。那又是什么東西能讓外物動起來呢?《詩品》云:“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他認為,這種能讓物動,從而引起你內(nèi)心感動的是‘氣’。那氣又是什么呢?古人認為,宇宙間有陰陽二氣,是它們的運行才產(chǎn)生了天地萬物和四時晨昏。譬如:夏天陽氣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極點就開始衰落,陰氣漸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際陰氣最重,因而草木衰敗。陰到極點又轉(zhuǎn)為陽,陽生而萬物長,所以春天就會百花齊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內(nèi)心也就隨著這些變化而感動。春天草木的萌發(fā)讓人聯(lián)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歡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讓人聯(lián)想到生命的衰老與終結(jié)。因此會讓人感到憂愁和悲傷?!峨x騷》中屈原嘆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宋玉在《九辯》里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陸機《文賦》云:“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彪m然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但他們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布景:“又是黃昏,一天快要結(jié)束。夕陽斜掛在山頭欲落還留的樣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滿目凄涼,藤是枯萎的藤,已經(jīng)沒有了生命。樹是千年老樹,颯颯的西風在吹著它走向風燭殘年。道是荒涼的古道,馬是體弱無力的瘦馬。飄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對如此蕭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斷腸呢。你看這小橋、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詳,那么靜謚。又是那么溫馨。而我的家鄉(xiāng)、親人卻又離我那么遠。哦,他們還好嗎?天氣漸漸變冷,他們加了衣服嗎?買了被子嗎?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讓人牽掛。既然那么讓人牽腸掛肚,我為什么不早點回去呢?為了所謂的前程嗎?為了那所謂的功名嗎?那功名離我近嗎?遠嗎?京城的路還有多長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這樣的黃昏中,在這樣的古道上。又是這樣蕭瑟的季節(jié)。我是繼續(xù)去追求功名呢?還是會去服侍那年老的雙親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滿懷愁緒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比绱耸捝木吧屓藵M目凄涼,又加上安詳,溫馨的小橋、流水、人家做反襯,使愁情更為深切,悲傷更為凄瀝。寫景之妙盡妙于此也!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覺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經(jīng)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讓人泣不成聲也。最絕處在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寫人之瘦而偏不寫人,由寫馬之瘦而襯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貧。路途跋涉之艱辛。求功名之困苦。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實用天凈沙秋思原文翻譯范文篇四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天我來到了西北平原上的沙漠,漸漸地,漸漸地,太陽落了下去。頓時我感覺十分凄涼,望著慢慢黑暗的天空,失去了原來的顏色,是那樣的沒有生機,我的心也沉了下來。我努力的向前走去,發(fā)現(xiàn)前方被枯藤纏繞住的老樹上有一個窩,我突然眼前一亮,一只弱小的烏鴉在窩里,烏鴉媽媽應(yīng)該要回來了吧。果不其然,過了一會兒,一只烏鴉帶著那少的可憐的食物,給在窩里的小烏鴉喂食。我心里不禁感慨道:“烏鴉的母愛真是偉大啊”!
我接著向前走去,發(fā)現(xiàn)前方竟有一座小橋,我走上前去,捧了幾口水喝,才發(fā)現(xiàn)水是這樣的甜。小橋下那潺潺的流水流向天邊,在晚霞的照耀下分外美麗。我向著水流的方向望去,看到了幾縷炊煙,仔細觀察才知道,原來那里還有幾戶人家正在做飯,讓我不禁想起了童年時期,媽媽教我的啟蒙一首詩句: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但是我現(xiàn)在怎么也看不到花,走在荒涼的年代久遠的石頭路上,只能感受到蕭瑟的秋風吹著我的臉龐。這時我隱隱的看到了一位游子,騎著一匹消瘦的老馬在古道上緩緩的前進著,速度是那么的慢,好像每走一步,都在原地踏步。從那失落的眼神中看到的滿是懷念那位體弱多病老老母親的落寞!可是他的那位老母親何嘗不是每天每夜的思念著他呢!
實用天凈沙秋思原文翻譯范文篇五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簡析]。
本篇是元人小令的名作,被稱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韻。小令定格》)?!氨淙~于勁秋”,秋天景色本來就易于觸發(fā)愁思,加以時值黃昏,人在旅途,就因見而感,因感而思,有思而作。作品雖然體制短小,但由于所描繪的景物、表達的情思都頗具普遍意義。因而成為一直傳唱的典范作品。馬致遠歷漂泊生涯二十多年,這支小令是他體驗、感觸的凝聚,歷久不衰絕非偶然。
本篇藝術(shù)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化景為情,情從景出。晚唐溫庭筠《商山早行》詩中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是寫羈旅生涯的名句,十個字無一虛字,用六種事物聯(lián)綴字成可資讀者想象的圖畫,把“早行”的主題表現(xiàn)得很充分。本篇亦似《商山早行》,三句十八字共九個名詞,亦無一虛詞,九種不同景物極和諧地組織在秋天夕陽之下,而秋天的旅思羈愁則通過景物自然呈現(xiàn),能使人聯(lián)想無窮。
本篇語言凝煉,刻劃準確,格調(diào)清逸,音節(jié)和諧,最后一句點明本旨,情景交融,妙合無垠,故有“枯藤老樹寫秋思,不許旁人贅一詞”之贊。
[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0~1321至1324間)元代享有盛名的戲曲家。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務(wù)官(一作江浙省務(wù)提舉)。又曾加入過“書會”,并與書會才人合編過雜劇。馬致遠在散曲上的成就,為元代之冠。今人任訥將他的散曲輯錄為《東籬樂府》。
實用天凈沙秋思原文翻譯范文篇六
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
馬致遠生于1250年,約卒于13,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曾任江浙行省務(wù)官。一生寫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稱“嘆世”之作中的代表。被人稱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時人美譽為“曲狀元”。
元曲:
我國古代詩歌的發(fā)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體式,如唐詩、宋詞、元曲?!短靸羯城锼肌肪褪窃械囊皇准炎?。元曲是繼唐詩宋詞后興起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是一種新的詩體,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數(shù)。小令在元代又名“葉兒”,每首能獨立,相當于一首詩或一闋詞;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調(diào);每個曲調(diào)都有一個名稱,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譜式,規(guī)定著不同的字數(shù)、句數(shù)、平仄、韻腳。曲牌表示曲調(diào),另有題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個,即一首小令一個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凈沙秋思》屬于散曲中的'小令。
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我蹣跚前行。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悲傷斷腸的人還漂泊在天涯。
實用天凈沙秋思原文翻譯范文篇七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fā)出凄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贊為秋思之祖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shù)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gòu)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chuàng)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xué)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的本質(zhì)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gòu)成意境的關(guān)鍵。清王夫之《萱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蓖鯂S《人間詞話刪稿》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jié)庥舻那锷刑N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diào)。而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huán)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nèi)心悲涼情感的觸發(fā)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gòu)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shù)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xiàn)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shù)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復(fù)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xiàn)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huán)境,又是他內(nèi)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fù)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復(fù)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并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于一致,即眾多的意象往往共同傳達著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調(diào)。此曲亦如此。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情與景的結(jié)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xiàn)一致性、單一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lián)起來,構(gòu)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復(fù)性與單一性的結(jié)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產(chǎn)生得力于作者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
今天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凈沙·秋思》為“并列式意象組合”,其實并列之中依然體現(xiàn)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于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圍。最后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tǒng)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chǎn)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xiàn)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xiàn)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小令中出現(xiàn)的意象并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署名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
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仙呂·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jīng)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逼渲杏辛鶄€意象出現(xiàn)在馬曲之中。
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shè)設(shè)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币灿辛鶄€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xiàn)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凈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
馬致遠在創(chuàng)作《天凈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啟發(fā),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chuàng)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凄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xiàn)秋季凄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xiàn)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于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后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tǒng)一性。
在詞句的`錘煉上,馬致遠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的關(guān)系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態(tài)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jù)意象之間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把握。這種奇妙的用字法,實在為古之所罕見,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shù)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fā)羈旅游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
悲秋,是人們面對秋景所產(chǎn)生的一種悲哀憂愁的情緒體驗,由于秋景(特別是晚秋)多是冷落、蕭瑟、凄暗,多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為萬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確能給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發(fā)人心之中固有的種種悲哀之情。宋玉首開中國以悲秋為主要審美體驗形式的感傷主義文學(xué)先河,他通過描寫秋日“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蕭瑟景象,抒發(fā)自己對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將自己面對秋色所產(chǎn)生的凄苦悲涼的意緒形容成猶如遠行一般,“僚僳兮(凄涼),若在遠行”,“廓落兮(孤獨空寂),羈旅而無友生”。這就說明悲秋與悲遠行在情緒體驗上有著相同之處。宋玉之后悲秋逐漸成為中國文人最為普遍的審美體驗形式之一,而且將悲秋與身世之嘆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馬致遠這首小令也是如此。雖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練的藝術(shù)表達方式,表達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tǒng)的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鳴。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凈沙·秋思》屬于中國古典詩歌之中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盡管它屬于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xiàn)著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shù)特征。
實用天凈沙秋思原文翻譯范文篇八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fā)出凄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贊為秋思之祖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shù)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gòu)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chuàng)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xué)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的本質(zhì)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gòu)成意境的關(guān)鍵。清王夫之《萱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蓖鯂S《人間詞話刪稿》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jié)庥舻那锷刑N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diào)。而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huán)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nèi)心悲涼情感的觸發(fā)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gòu)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shù)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xiàn)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shù)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復(fù)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xiàn)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huán)境,又是他內(nèi)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fù)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復(fù)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并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于一致,即眾多的意象往往共同傳達著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調(diào)。此曲亦如此。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情與景的結(jié)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xiàn)一致性、單一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lián)起來,構(gòu)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復(fù)性與單一性的結(jié)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產(chǎn)生得力于作者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
今天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凈沙·秋思》為“并列式意象組合”,其實并列之中依然體現(xiàn)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于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圍。最后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tǒng)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chǎn)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xiàn)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xiàn)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小令中出現(xiàn)的意象并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署名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
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仙呂·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jīng)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逼渲杏辛鶄€意象出現(xiàn)在馬曲之中。
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shè)設(shè)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币灿辛鶄€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xiàn)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凈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
馬致遠在創(chuàng)作《天凈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啟發(fā),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chuàng)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凄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xiàn)秋季凄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xiàn)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于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后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tǒng)一性。
在詞句的`錘煉上,馬致遠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的關(guān)系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態(tài)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jù)意象之間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把握。這種奇妙的用字法,實在為古之所罕見,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shù)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fā)羈旅游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
悲秋,是人們面對秋景所產(chǎn)生的一種悲哀憂愁的情緒體驗,由于秋景(特別是晚秋)多是冷落、蕭瑟、凄暗,多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為萬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確能給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發(fā)人心之中固有的種種悲哀之情。宋玉首開中國以悲秋為主要審美體驗形式的感傷主義文學(xué)先河,他通過描寫秋日“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蕭瑟景象,抒發(fā)自己對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將自己面對秋色所產(chǎn)生的凄苦悲涼的意緒形容成猶如遠行一般,“僚僳兮(凄涼),若在遠行”,“廓落兮(孤獨空寂),羈旅而無友生”。這就說明悲秋與悲遠行在情緒體驗上有著相同之處。宋玉之后悲秋逐漸成為中國文人最為普遍的審美體驗形式之一,而且將悲秋與身世之嘆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馬致遠這首小令也是如此。雖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練的藝術(shù)表達方式,表達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tǒng)的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鳴。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凈沙·秋思》屬于中國古典詩歌之中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盡管它屬于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xiàn)著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shù)特征。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實用天凈沙秋思原文翻譯范文篇九
庭前落盡梧桐,水邊開徹芙蓉。解與詩人意同。辭柯霜葉,飛來就我題紅。
庭院前的梧桐樹葉子已經(jīng)落盡,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當日的風姿。仿佛是通曉詩人我的心思。那被染紅的霜葉飛離枝干,飛到我的身邊讓我題寫詩句。
芙蓉:指荷花。
辭柯:離開枝干。
題紅:在紅葉上題詩。唐僖宗時,有一名宮女在紅葉上寫了一首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愍憨謝紅葉,好去到人間。”樹葉順著御溝水流出宮墻。書生于祐拾到后添寫道:“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置于流水上游又流入宮中。后兩人終成良緣。
一提到“秋”,大多數(shù)人的腦海里便會浮現(xiàn)出馬致遠那首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天凈沙·秋思》。殊不知,元曲中有諸多關(guān)于“秋”的作品,其中不乏別出機杼的曲子,好比朱庭玉的這首《天凈沙·秋》。
此小令開頭描繪出一幅蕭條的秋景圖;然后寫作者內(nèi)心悲秋的傷感和對園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愛;末尾兩句寫瑟瑟秋風中,辭柯的霜葉主動飛到作者身邊,不舍離去。全篇用典構(gòu)思別出機杼,結(jié)尾處用典,所表達的奮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幾分魅力和感染力。
作者在開頭便描繪出一幅蕭條的秋景圖。庭院前盡是飄落在地的梧桐葉,水邊的荷花也早已凋零?!氨M”“徹”二字是起首兩句的關(guān)鍵所在,突出秋天樹枝蕭瑟,水面凋敝的慘淡景色,這與作者腦海中秋天來臨前的荷花盛開、綠葉環(huán)繞的繁盛景象形成鮮明對比?!巴デ奥浔M梧桐,水邊開徹芙蓉”兩句對仗描寫,寫出作者由眼前秋景而生發(fā)出悲秋的情感。他四處尋覓,徘徊不定,目之所及皆為一片衰敗的景象,內(nèi)心不由產(chǎn)生無可奈何的悲痛。
“解與詩人意同”,與前兩句的傷感基調(diào)不同。這一句提到景色為了迎合作者的情感才自愿衰敗。通過前后的對比和擬人的手法,反襯出作者此時內(nèi)心悲秋的傷感和對園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愛。
前面三句的基調(diào)都略為沉重,接下來的四、五句則發(fā)生了一個巨大的轉(zhuǎn)變。末尾兩句寫瑟瑟秋風中,辭柯的霜葉主動飛到作者身邊,不舍離去。這兩句與上句的“意同”一樣,都是采用擬人的手法,賦予霜葉以生命。在作者看來,流連在他身上的霜葉具有豐富的生命力,“飛來就我題紅”化用典故,寫出作者在這蕭瑟秋景中所體現(xiàn)出的樂觀態(tài)度和旺盛的生命意志。一“辭”一“就”,使全曲的基調(diào)為之改變,與唐代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為“同調(diào)”。
小令結(jié)尾處不同于常人悲秋傷感的奮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幾分魅力和感染力,同時詞句恰到好處的運用,也體現(xiàn)出作者較強的煉意本領(lǐng)和構(gòu)思技巧。
實用天凈沙秋思原文翻譯范文篇十
白樸〔元代〕。
一聲畫角譙門,半庭新月黃昏,雪里山前水濱。竹籬茅舍,淡煙衰草孤村。
鑒賞。
這首小令運用繪歌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手法,構(gòu)成了繪的意境。此曲選昏一個黃昏的城郊作為描繪冬景的具體環(huán)境,通過冷月、黃昏、雪山、水濱、淡煙、衰草、茅舍、孤村等清寒凄迷的意象,表達出一種悲涼和無望的孤一心境。
此曲選昏一個黃昏的城郊作為描繪冬景的具體環(huán)境。
開篇首句,就把讀者帶進了一個氣氛蒼涼的環(huán)境之中:在暮色中顯出輪廓的譙門,縈繞在譙門內(nèi)外悠遠而哀婉的角聲,這是畫面的一側(cè)。接著作者將視線轉(zhuǎn)向四方:隨著黃昏夜幕的降臨,新月冉冉升起,月光斜照著半個庭院;山坡上覆蓋著白雪,山前溪流蜿蜒。水邊有著竹籬茅舍的孤村,升起幾縷輕煙,在衰草暮靄中彌漫著,擴散著。冷月、黃昏、雪山、水濱,已是清寒凜冽;淡煙、衰草、茅舍、孤村,又顯一寥冷落,更有譙門一聲寒角,平添一分悲涼,雖然畫角聲打破了這冬季黃昏的一靜,卻又于凄清中平添了一種肅殺森嚴的氣氛,空氣中彌漫的是孤一和無助的憂傷。
它與《天凈沙·秋》的寫法上相近。其一,都是字字寫景,全未直接抒發(fā)、陳述作者的情”。作品所要表現(xiàn)的情緒意蘊,是在對景物的描述中透露、折射出來的。其二,也都是通過一組自然景物的意象組合,來構(gòu)成一幅富有特征的畫面。另外,這支曲子所表現(xiàn)的情”,也不是一時一地有特定具體內(nèi)容的情”,它所傳達的,是一種情調(diào),一種意緒,一種內(nèi)心狀態(tài)。
從時序上說,《天凈沙·秋》寫了落日殘霞,而這首曲子寫的是落日已經(jīng)隱沒山后,新月已經(jīng)現(xiàn)于天際。從“秋”到“冬”,從“情”到“景”,都是從寥落、凄清進一步發(fā)展為悲涼和無望的孤一。人們或許可以把《天凈沙》四首,不僅理解為對季節(jié)更替的描繪,而且進一步理解為對情”和人生體驗,從歡快而明凈到寥落、孤一之間的發(fā)展。這樣,這四支曲子所構(gòu)成的便是內(nèi)部情”聯(lián)系的整體了。
白樸。
白樸(1226—約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曲作家、雜劇家,與關(guān)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墻頭馬上》、《董月英花月東墻記》等。
實用天凈沙秋思原文翻譯范文篇十一
庭前落盡梧桐,水邊開徹芙蓉。解與詩人意同。辭柯霜葉,飛來就我題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庭院前的梧桐樹葉子已經(jīng)落盡,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當日的風姿。仿佛是通曉詩人我的心思。那被染紅的霜葉飛離枝干,飛到我的身邊讓我題寫詩句。
注釋。
芙蓉:指荷花。
辭柯:離開枝干。
題紅:在紅葉上題詩。唐僖宗時,有一名宮女在紅葉上寫了一首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愍憨謝紅葉,好去到人間?!睒淙~順著御溝水流出宮墻。書生于祐拾到后添寫道:“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置于流水上游又流入宮中。后兩人終成良緣。
賞析。
一提到“秋”,大多數(shù)人的腦海里便會浮現(xiàn)出馬致遠那首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天凈沙·秋思》。殊不知,元曲中有諸多關(guān)于“秋”的作品,其中不乏別出機杼的曲子,好比朱庭玉的這首《天凈沙·秋》。
此小令開頭描繪出一幅蕭條的秋景圖;然后寫作者內(nèi)心悲秋的傷感和對園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愛;末尾兩句寫瑟瑟秋風中,辭柯的霜葉主動飛到作者身邊,不舍離去。全篇用典構(gòu)思別出機杼,結(jié)尾處用典,所表達的奮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幾分魅力和感染力。
作者在開頭便描繪出一幅蕭條的秋景圖。庭院前盡是飄落在地的梧桐葉,水邊的荷花也早已凋零。“盡”“徹”二字是起首兩句的關(guān)鍵所在,突出秋天樹枝蕭瑟,水面凋敝的慘淡景色,這與作者腦海中秋天來臨前的荷花盛開、綠葉環(huán)繞的繁盛景象形成鮮明對比?!巴デ奥浔M梧桐,水邊開徹芙蓉”兩句對仗描寫,寫出作者由眼前秋景而生發(fā)出悲秋的情感。他四處尋覓,徘徊不定,目之所及皆為一片衰敗的景象,內(nèi)心不由產(chǎn)生無可奈何的悲痛。
“解與詩人意同”,與前兩句的傷感基調(diào)不同。這一句提到景色為了迎合作者的情感才自愿衰敗。通過前后的對比和擬人的手法,反襯出作者此時內(nèi)心悲秋的傷感和對園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愛。
前面三句的基調(diào)都略為沉重,接下來的四、五句則發(fā)生了一個巨大的轉(zhuǎn)變。末尾兩句寫瑟瑟秋風中,辭柯的霜葉主動飛到作者身邊,不舍離去。這兩句與上句的“意同”一樣,都是采用擬人的手法,賦予霜葉以生命。在作者看來,流連在他身上的霜葉具有豐富的生命力,“飛來就我題紅”化用典故,寫出作者在這蕭瑟秋景中所體現(xiàn)出的樂觀態(tài)度和旺盛的生命意志。一“辭”一“就”,使全曲的基調(diào)為之改變,與唐代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為“同調(diào)”。
小令結(jié)尾處不同于常人悲秋傷感的奮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幾分魅力和感染力,同時詞句恰到好處的運用,也體現(xiàn)出作者較強的煉意本領(lǐng)和構(gòu)思技巧。
實用天凈沙秋思原文翻譯范文篇十二
作者:白樸。
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楊柳秋千院中。
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山綠了,陽光暖了,吹起和煦的春風。樓閣上少女憑欄眺望,高卷起簾櫳。院子里楊柳依依,秋千輕輕搖動,院外有飛舞的春燕,啼喈的黃鶯,小橋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飛紅。
(1)和風:多指春季的微風。(2)飛紅:花瓣飛舞,指落花。(3)簾櫳:窗戶上的簾子。李煜《搗練子》:“無奈夜長人不寐,數(shù)聲和月到簾櫳?!?/p>
白樸現(xiàn)存的散曲作品中,有《天凈沙》小令共八首,分別以“春”、“夏”、“秋”、“冬”為題,共計兩組。
這支《天凈沙·春》曲子,運用繪畫技法,從不同空間層次描寫春天的景物,具體來說,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構(gòu)成整個畫面的背景,是遠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點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鬧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畫面,是中景。最能夠體現(xiàn)春天特征的兩個形容詞是暖和啼鶯,而最能庭院中生機的景物是舞燕和飛紅。
這支曲子的人物應(yīng)該是一位女子,她站在欄桿之旁,簾櫳之下,窺探著春天的景致,她眼中的春天要更加細膩,更加秀美。
這首小令,依靠景物的巧妙排列,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動靜結(jié)合的寫法,增添了生氣,也讓靜態(tài)的畫面有了動感。
實用天凈沙秋思原文翻譯范文篇十三
原文:
一聲畫角譙門,半庭新月黃昏,雪里山前水濱。竹籬茅舍,淡煙衰草孤村。
譯文。
黃昏時分,城門上哀婉的號角聲久久不歇。夜幕降臨,新月升起照亮半個庭院,山上白雪覆蓋,山前水流緩緩。水邊有著竹籬茅舍的孤村,升起幾縷輕煙,在衰草暮靄中彌漫著,擴散著。
注釋。
越調(diào):宮調(diào)名。天凈沙:曲牌名,入越調(diào)。
畫角:古代軍中用以昏曉報警的號角。譙門:建有望樓的城門,古代為防盜和御敵,京城和州郡皆在城門建有望樓。
水濱:靠近水的場所。
淡煙:輕淡的煙霧。
賞析:
這首小令運用詩歌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手法,構(gòu)成了詩的意境。王夫之云:“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白樸的這首小令,在情、景之間,正追求著“妙合無垠”的境界。
此曲選擇一個黃昏的城郊作為描繪冬景的具體環(huán)境。冷月黃昏,雪山水濱,已是清寒凜冽;淡煙衰草,茅舍孤村,又顯寂寥冷落,更有譙門一聲寒角,平添一分悲涼,空氣中彌漫的是孤寂和無助的憂傷。它與《天凈沙·秋》的寫法上相近。其一,都是字字寫景,全未直接抒發(fā)、陳述作者的情感。作品所要表現(xiàn)的情緒意蘊,是在對景物的描述中透露、折射出來的.。其二,也都是通過一組自然景物的意象組合,來構(gòu)成一幅富有特征的畫面。另外,這支曲子所表現(xiàn)的情感,也不是一時一地有特定具體內(nèi)容的情感,它所傳達的,是一種情調(diào),一種意緒,一種內(nèi)心狀態(tài)。從時序上說,《天凈沙·秋》寫了落日殘霞,而這首曲子寫的是落日已經(jīng)隱沒山后,新月已經(jīng)現(xiàn)于天際。從“秋”到“冬”,從“情”到“景”,都是從寥落、凄清進一步發(fā)展為悲涼和無望的孤寂。人們或許可以把《天凈沙》四首,不僅理解為對季節(jié)更替的描繪,而且進一步理解為對情感和人生體驗,從歡快而明凈到寥落、孤寂之間的發(fā)展。這樣,這四支曲子所構(gòu)成的便是內(nèi)部情感聯(lián)系的整體了。
實用天凈沙秋思原文翻譯范文篇十四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太陽漸漸西沉,已銜著西山了,天邊的晚霞也逐漸的始消散,只殘留有幾分黯淡的色彩,映照著遠處安靜的村莊是多么的孤寂。輕煙淡淡飄向空中,幾只烏鴉棲息在佝僂的老樹上,遠處的一只大雁飛掠而下,劃過天際。遠處一片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互相夾雜,好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啊。
秋:題目。
殘霞:快消散的晚霞。
寒鴉:天寒即將歸林的烏鴉。
飛鴻:天空中的鴻雁。
飛鴻影下:雁影掠過。
白草:枯萎而不凋謝的白草。
黃花:菊花。
紅葉:楓葉。
白樸這首小令《天凈沙·秋》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無論寫法還是構(gòu)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處。此曲題目雖為“秋”,并且寫盡秋意,卻找不著一個“秋”字。此曲開篇先繪出了一幅秋日黃昏圖,營造出一種寧靜、寂寥的氛圍,再以名詞并列組合的形式,選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遠及近,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秋景也由先前的蕭瑟、寂寥變?yōu)槊骼?、清麗了?/p>
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個字,篇幅雖短,卻以神來之筆捅繪出了一幅絕妙的秋景圖。前三句著力渲染出一派深秋凄涼之景。黃昏時:如血的殘霞映照著一座孤零零的小村莊,夕陽淡淡的炊煙裊裊,幾只歸巢的寒鴉,靜靜的站立在老樹枝頭,忽然,一只哀鳴的孤鴻,在人邊晚霞影里遠遠的飛翔,而后兩句,作者卻將筆鋒一轉(zhuǎn),寫到:青山靜靜、綠水悠悠,白草綿綿,紅葉片片,黃花朵朵,在暮色中,這些明麗的色彩,為這蕭殺的氣氛平添了許多生機活力。一掃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
白樸在寫秋景選詞語辭精煉,其詞并不是單純的突出秋的悲涼。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共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而其中任何一個圖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為了要使這種蕭瑟氣氛活潑起來,于是作者接下來選用了“一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jié)語。如此一來,原本蕭瑟的畫面轉(zhuǎn)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現(xiàn)了另一種鮮活的生氣。最后為了加強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曲文的結(jié)束語。這兩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而且“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顏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二種顏色之中;“青山綠水”是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于是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顏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的高明了。
如果聯(lián)系白樸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態(tài)度,讀者就不難理解同樣的秋景會有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畫面中的“一點飛鴻”,與李白的《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其一:“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同歸無早晚,潁水有清原”中的“飛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樸不愿在朝廷中謀職,卻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飛的鴻雁,飛離那種蕭瑟、冷清、沒有生氣的地方,尋找到自己感到滿意,有生機的樂土,還表示了作者的人生得到了美好的轉(zhuǎn)折。因此“影下”的這片“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之地,讀者可以理解為是作者的歸隱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調(diào)開朗平和,沒有一點消極之感,表現(xiàn)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熱愛之情,應(yīng)屬于虛寫。在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跡地把“心中之景”與當時真實的環(huán)境放在一起,產(chǎn)生強烈的對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愛恨之情。
描繪秋景,歷來是中國古代文人喜愛的一個題材,為表現(xiàn)它而不惜筆墨的詩人騷客代代有之,留下的作品更是多不勝舉,但許多作品易于流入俗套。白樸卻能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和體驗,在作品中,層次分明的描寫了秋天的自然景象,雖然,在開始時,有些許的蕭瑟之意,然而后來以繽紛的色彩作結(jié),終究是賞心悅目、的韻味無窮的。他用筆精深,作品風格獨具,婉約清麗,意境新穎,可與被譽為“秋思之祖”的馬志遠的《天凈沙·秋思》媲美。這首小令不僅不俗,還很是典雅。詞、曲有雅、俗之別,一般來說,詞尚嫵媚、含蓄,而曲貴尖新、直率。白樸的這支小令卻有詞的意境。曲中雖無“斷腸人在天涯”之類句子,抒情主人公卻時隱時現(xiàn),在煙霞朦朧之中,傳達出一種“地老天荒”的寂靜。
實用天凈沙秋思原文翻譯范文篇十五
庭前落盡梧桐,水邊開徹芙蓉。
解與詩人意同。
辭柯霜葉,飛來就我題紅。
庭院前的梧桐樹葉子已經(jīng)落盡,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當日的風姿。仿佛是通曉詩人我的心思。那被染紅的霜葉飛離枝干,飛到我的身邊讓我題寫詩句。
芙蓉:指荷花。
辭柯:離開枝干。
題紅:在紅葉上題詩。唐僖宗時,有一名宮女在紅葉上寫了一首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愍憨謝紅葉,好去到人間。”樹葉順著御溝水流出宮墻。書生于祐拾到后添寫道:“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置于流水上游又流入宮中。后兩人終成良緣。
起首兩句的對仗,概括了詩人在園林中所望見的秋景?!巴デ啊焙汀八叀笔莾商幋硇缘牡攸c,暗示出詩人在四處徘徊,也在百般尋覓。但秋天對于詩人實在是太無情了,這兩句中的'“盡”和“徹”就不留一點余地。這兩個字也正是景句之眼。既然是“落盡梧桐”,詩人的判斷顯然是基于未盡之時綠葉繁茂的秋前情形;同樣,“開徹芙蓉”,首先浮現(xiàn)在他腦海中的也必然是舊時荷花盛開的熱鬧景象。枝上蕭索,水面凋敝,這現(xiàn)實與記憶之間的巨大反差,自然會勾惹起悲秋的心情??擅髅魇亲髡咭蚣t衰翠減而傷感,第三句卻偏偏說成是紅翠善解人意,因迎合人的心緒而自甘衰殘。詩人的這種自我怨艾,一來反襯出心中無可奈何的悲感的沉重,二來也表現(xiàn)了他對園林中美好事物的一往情深。
正因為詩人將所見的秋景與自己系結(jié)在一起,才會有四、五兩句的神來之筆,而在心情上發(fā)生一個完全的轉(zhuǎn)折。
我們在秋天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秋風卷著落葉撲面飛來,碰到身上有時就像粘住似的,好一會兒才飄落地面。詩人此時,就有一片“辭柯霜葉”纏上了他。何以見得?因為在上文的氣氛中,飛舞在空中的霜葉只會加深“落盡”的印象,唯有停落在身上的片時的流連,才有可能啟發(fā)詩人新的思考。霜葉“辭柯”而依人,這本身就溝通了“意同”的兩者間的聯(lián)系?!稗o柯霜葉,飛來就我題紅”,在多情善感的詩人眼中,其“飛來”完全是主動的、有目的的及含情脈脈的行為;而“題紅”在其“紅葉題詩”典故的原始意義上,則飽含著真、善、美的生活激情。秋天固然有蕭瑟的一面,但對熱愛生活的詩人來說,卻同時意味著希望和奮起。這一“辭”一“就”,盡翻前案,將初時悲秋消沉的氣氛一掃而空,無異化衰朽為神奇。小令別出機杼的結(jié)尾,令人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