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全國家庭教育宣傳周活動個人感言篇一
在某一天的下午,我們在外婆家吃好飯后,便拿凳子坐在門口聊天。“太陽當天照,心情特別好”這形容的便是我呀!在他們的聊天過程中我尋找著機會插入“家訓”這個主題。經過一番心酸的等待后,我終于在他們的對話中插進了“家訓”這個主題。大姑媽說:“家訓就是那個家里的規矩嘍!”“哎,對的嘍,家訓有很多的。”爸爸接過話說。“我們家也有家訓的,比如:吃飯的時候不能說話,說話的時候要說清楚,要尊敬長輩,不能說臟話,不能罵長輩,要愛護小輩……”好吧,我現在承認其實家訓是有很多的。叔叔說:“家訓么有很多的呀,除了吃飯的規矩和尊敬這個方面的規矩,還有要善待同學、動物、植物什么的。”干爹又說:“當初你干媽為了管好我寫過一張關于家訓的紙,上面全是規矩,不過現在找不到了,嘿嘿。”大姑媽一邊啃瓜子一邊取笑道:“我待會兒告訴她,讓她再寫一張。”但是干爹卻沒聽清楚問大姑媽剛才說了什么。我對大姑媽說道:“大姑媽,說話的時候要說清楚,吃東西的時候少說話,這也是家訓。”“哦哦哦哦!”大姑媽無奈地說道。
我問他們:“那您們知道的家訓有哪些呢?”我特地把“您”這個字加了重音。接著,我們便把自己知道的家訓說了出來,并整理了一下。
我們的家訓是這樣的:
1飲食前把手洗干凈,飲食時不能狼吞虎咽,飲食完后要把碗放到洗碗池里;
2做事要認真,不能說謊話,做錯事情要承認錯誤;
3.尊重并善待長輩、他人,態度溫和;
4說話要有禮貌,要文明,包括打電話的時候;
5要愛護大自然,要珍惜資源,多幫助他人;
6果皮空瓶紙屑,不能亂扔;
7多幫助父母做家務,出去玩或做事時通知父母;
8背后不能說人長短。爭吵時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理解他人,學會寬容,這樣會少些誤會;
9日常生活要節儉,不能奢侈;
……
到吃晚飯的時間了,我們為了熟悉一下家訓,便讓外公先動筷子,我們再動筷子,但是在吃飯的過程中,不免還是要說話的,要做到全部的家訓,可謂是不容易的呀!有人曾經說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中國若是沒有規矩,怎會有如今這么強大的中國!
<
全國家庭教育宣傳周活動個人感言篇二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向來重視家教。歷見諸典籍的家訓并非鮮見,為后人稱頌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國家規家訓的一大特點,成為日常生活行為規范的有機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一些家風家訓中的精華融入新的道德建設中,許多膾炙人口的家訓,已經是“家家之訓”,形成家家之風。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道德規范、傳統習慣、為人之道、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的總和,它首先體現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風建設是我國歷眾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從古至今,顏之推《顏氏家訓》、諸葛亮《誡子書》、周怡《勉諭兒輩》、朱子《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等都在民間廣為流傳,閃爍著良好家風的思想光芒。歷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等,同樣展現著良好的家風。“非淡澹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訓至今為世人尊崇。好的家風不但對自己有利、對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響著大眾的道德水平與社會的風氣。
家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風好,這個人就會茁壯成長;原生家庭不重視家風建設,這個人在成長中就會走彎路。好的家風會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如:良好的道德氛圍、健康的思想氛圍、積極的情感氛圍、認真的學習氛圍、節儉的生活氛圍等等。正是這種氛圍,造就了一個個身心健康的人、有作為的人乃至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人。可以說,好家風打造了兒童成長的好搖籃。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婚姻家庭領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戀愛觀上的拜金主義、婚姻中的草結草離、家教中的過分溺愛、孝親中的漠視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會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視家風建設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訓是沉痛的。它從反面證實了家風建設的重要性。
家風建設的關鍵在家長。家長首先要成為家風建設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識地創立自己的好家風、延續自己的好家風,使整個家庭與子女受益。各級領導干部尤其要帶頭搞好家風建設,帶頭教育好子女。人們習慣于上行下效,領導干部的好家風會對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實現中國夢的新形勢下重提家風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家庭建設影響著社會建設,好的家風會帶動好的社會風氣。所以,好家風就是一種正能量。我們要從每個家庭做起,讓家家有個好家風、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堅持下去,社會的正風正氣就會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就會進一步提高。
全國家庭教育宣傳周活動個人感言篇三
在我5歲的時候,媽媽就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讓我背,其中有兩句話我牢記在心,因為它講的就是家庭教育的事,這兩句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和“養不教,父之過”。從中可以看出,古代的人很重視家庭教育。對我來說,父母是我的第一任老師,他們從小給我講“幼不學,老何為”、“幼兒學,壯而行”的道理;他們是我的啟蒙老師,把我從愚昧無知,一步一步領進知識的殿堂……我慶幸自己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中,爸爸、媽媽,還有舅舅都是大學文化程度,外婆是退休的小學高級教師,外公雖然沒進過大學的校門,文化程度同樣很高。在我三歲時,他們就開始教我識圖認字,四歲時就讓我描紅練字,并安排我開始學習音樂。可以說我們這個家庭文化氛圍很好,我有著得天獨厚的學習條件和健康成長的環境。我現在已經是三年級的小學生了,學習成績比較優秀。這些除了學校老師的教育外,還得益于我有著良好的家庭教育,仔細想想,我有下面幾點體會:
一、我雖然是獨生女,是目前我們家中唯一的小孩,但他們從不寵我,嬌慣我,從我懂事起,他們就每天給我講故事,讓我看圖識字,做一些腦筋急轉彎的游戲,背誦唐詩等等,從小開啟我的智力,激發我的學習興趣。由于大人們善于引導,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在上幼兒園時,已經能背誦三十多首唐詩,認識二、三百個漢字,就已經能寫一手不錯的毛筆字了。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喜歡上了畫畫,記得在姥爺的指導下,我曾畫了一幅《鬧社火》,描繪了正月十五玩社火的熱鬧場面,里面形態各異的人物就有一百多個,這幅畫獲得了全國少兒書畫大賽的金獎;后面我畫的《家鄉美》、《飛上太空》和書法作品《草》都刊登在《西海都市報》上,這些成績使我嘗到了成功的甜頭,很有一點成就感,因此渴望知識的欲望更高了,學習的興趣更大了。我覺得我的家人很會調動我求知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這是我特別愛學習的最大動力。
二、我的家人從不給我買零食和玩具,但對我學習有益的東西從不吝嗇。等我長大了一些,基本上能認識漢字時,他們就鼓勵我多讀書,并針對我的愛好,給我買各種少兒讀物。在購買學習用品上毫不猶豫,比如給我買鋼琴、電子琴,給我買筆墨紙硯,給我買其他開發智力的用品等等。他們多次給我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只一次的告訴我多讀書能提高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寫作水平。通過看書,我認識了豐富多彩的世界,了解了許多科學知識。我體會最深的一點是:通過閱讀大量涉及各個方面的書籍后,在寫小練筆和作文時從不感到費勁。現在,讀課外書籍已經成為了我學習以外的最大愛好,一有時間,就會捧著書看,都達到了“如癡如醉”、“廢寢忘食”的程度,家人說我是一個“小書蟲”。我也覺得如果有一段時間不看書,就覺得缺點兒什么似的。到現在,我已經閱讀了少兒版的中國四大名著及世界著名的童話、科幻等大量圖書,一些書我甚至看了7、8遍之多。我每天都暢游在書的海洋中,如饑似渴的汲取著知識的養分。
三、我從小能夠健康茁壯的成長,除了社會的關愛,老師細心的教育外,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沒有家長的配合、監督,對我的學習和表現放任自流,不管不問,說不定早已耽誤了我的學習。我的家長平時對我的學習和其他方面抓得很緊。每天督促檢查我的作業,給我輔導難題,給我批改作業,督促我預習新課等,使我進一步吸收、消化所學的功課,并對此加深理解,因此在學習中不覺得吃力。雖然我每天玩耍的時間很少,但由于家長合理安排了我的時間,比如什么時候寫作業,什么時候練字、彈琴。形成習慣后,不覺得忙亂,而且覺得充實、輕松。現在我除了完成正常的學習任務以外,還利用業余時間堅持學習書法、鋼琴和英語,到現在我的書法已多次獲得省內和國內外的獎勵,電子琴已經通過中央音樂學院四級考試,鋼琴已過四級,樂理知識已過二級。在英語比賽中多次獲獎,曾到北京大學參加了全國英語童話劇表演大賽,并獲得一等獎。現在能流利的用英語表演多個童話故事。另外,我的家人還支持我參與校外的其他比賽,有意識的鍛煉自己的膽識和口才。并在文明禮儀、尊老愛幼、幫助同學等方面給予了很多教導。
總之,我認識到他們這樣做,都是為了我好,期望我能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我不會辜負家人的教育,我一定要做一名聽話懂事、學習優秀的好孩子。我為有這樣的家庭而自豪,我感謝我的家人。
全國家庭教育宣傳周活動個人感言篇四
若是留意,便會發現路邊的花壇是多么的整潔,里面的植株沒有冒冒失失的長到公路上,而是規規矩矩的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絕不逾越花壇的邊緣。而生在荒野中的花花草草,糟亂無章,讓人難以前進半步。家長就像是園林工人,孩子就像是這些花草,不經修剪,難成人才,而家風家訓正是影響孩子的無形剪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學習與鞭撻是我們家的家訓,就像是小樹在小的時候不經過扶持,那么長大后可能會稱為一顆沒有價值的_樹,只能被用作柴火。一個人,若是在小時候不予以鞭撻,走上歪道,那么以后是很難再走回正道的。行為舉止要在小時候就加以規范和約束,使之成為習慣,長大之后才能更好地管教。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
孝順是我們家的家風,就像一句古言:“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比如說,在家里老一輩的人說活,小一輩的都要好好聽著,就算是說錯了,也不可當面指責,可以事后悄聲提醒。不可高聲而語,不可頂撞老人,不可早于老人動筷,不可長輩站立幼輩坐,家中以老為尊。從小便收到這種風氣的熏陶,尊老愛幼就已經形成了習慣,形成了風氣,即便出門在外,也會牢記這些教誨,良好的習慣帶到社會,去感染更多的人。孝順重在心,而非行。就像一個有錢人,他每月都會寄錢給他的父母,雇用的保姆,卻不經常回家看看他們,那么也不能稱之為孝,這是假孝。
家訓是指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它對于個人的教養、原則都有著不可忽視的約束作用。家訓會隨著家族的發展而不斷流傳,同樣,家訓也可以作為一個家族的形象,當一個家族被別人說起時,人們最先想到的會是這個家的家訓,它象征著這個家族的品質。家訓在祖國的繁榮富強上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大作用,國家的昌盛繁榮自然也離不開良好的家訓。
家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家風的往往是因為家族中有一位出類拔萃之人,他被家族其他成員所宗仰追慕,再經過家族子孫代代的恪守祖訓,漸漸地才形成。
因此,擁有一個良好的家風家訓對于孩子的成長是有重大作用的,無論何時都不可忽視它的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