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使用范圍很廣,按照上級部署或工作計劃,每完成一項任務,一般都要向上級寫報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況、工作中取得的經驗教訓、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工作設想等,以取得上級領導部門的指導。優秀的報告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報告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暑假實踐調研報告篇一
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全民素質,是二十一世紀科技時代國家強大的`基本體現,因此人們逐漸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人們對知識的苛求程度越來越大,全民受教育的程度越來越高。然而大多數人卻忽視了農村教育的重要性。
毋庸直言,新世紀的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正處在非常重要的時期。目前,我國農業在總體上實現了溫飽、進入小康的前兩步目標,已經開始向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邁進。然而,中國農村教育的現狀卻令人擔憂。目前,我國農民整體素質較低,難以適應現代化農業需要的狀況,這將成為阻礙我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這樣,如何培養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新時代農村人材,適應農村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就成為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任務。而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內容就是普及農村義務教育。
應當承認,新中國成立半個世紀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相繼作出了《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規,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我國農村義務教育事業長足發展,為農村培養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勞動者。但是,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長期以來,農村教育結構單一,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教學內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學教育作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標,忽視中小學畢業生對生產知識和技術的需要。于是,造成了這樣的結果:投入農業生產第一線越早的人,往往文化水平較低(文盲、半文盲,小學、初中流失生或畢業生),農村吸收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較弱,貧困地區尤其突出。教育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在農村教育管理體制上,長期是教育部門一家管教育,對農村的需要考慮較少,致使農村教育與當地生產和群眾生活脫節,造成教育在育人、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影響了廣大農民參與辦學和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科教興國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國家的現代化就是一句空話,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基礎是教育。任何一個取消絕對平均主義政策的社會,人口素質的差異都將直接導致效率的差異,進而導致收入結果的差異。
一、學校辦學經費緊張。當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資金來辦鄉村教育,是不能滿足廣大農村青少年對教育的需求的。學校辦學經費主要由上級主管部門按照學校學生人數撥給,但農村學校規模較小,生源有限,回撥經費往往是杯水車薪,根本不足以維持學校正常辦公辦學。而且有的貧困地區由于財政吃緊還會挪用教育經費,層層克扣,造成辦公經費更加緊張。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門卻不顧農村的現狀而要求一些小學、中學一定要達到“普九標準”,這無異是在讓學校背負沉重的負擔。更有些學校為應付上級的各種檢查,花費巨額的招待費。導致農村教育的發展變得越來越艱難,農村學校的負債累累將嚴重阻礙農村教育的發展。
二、農村小學教育的課程不完備。由于鄉村小學比較分散,加上經濟的制約,農村小學課程除語文、數學之外,往往缺少英語,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或有開設但無專業教師任教,甚至由主科老師將所有課程一手包辦。但主科老師因缺乏足夠知識水平,無法進行正常的教學,所以往往這些本該開設的科目就成了一種擺設,每天的課程表中雖說有這些科目,但結果上的卻是語文課、數學課或自習課,結果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暑假實踐調研報告篇二
xx月xx起,若水團隊組織開展以“醫患糾紛現狀與調解方法調研”為主題的暑期社會時間,對南京、蘇州等地的中醫院進行實地調查研究活動。不畏暑日,不畏奔波,若水團隊走訪了南京、蘇州、淮安、連云港等多家醫院,用一片赤子之心去發現問題根源,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用科學的數據收集方法,去實地調研,去跟蹤調查,去走訪調解委員會(部門),去尋找答案。
xx年7月20日,若水團隊主要是在仙林中心醫院、江蘇省中醫院鼓樓醫調委進行調查,主要對象是醫生對于醫鬧態度的調查、患者對于醫鬧態度的調查以及醫調委在醫患矛盾中起到的調解作用。
本次調查,醫護人員方面的問卷進行患者和醫生的問卷調查活動。
本次調查,醫護人員方面的問卷我們主要是在醫護人員休息的時候進行問卷填寫,這樣不會給醫護人員帶來工作上的干擾。抽樣方法采取滾雪球模式,并且與網絡調查同時進行,由一位醫護人員帶給另外的醫護人員填寫,循環往復,這種方法能夠大大減少我們的調查難度與節約了我們的調查時間。
經過簡單調查,發現兒科、腎科、眼科等科室排隊的平均時間超過一個小時,并且若有患者來的晚,該患者將可能排不上號。而且在取藥的時候,患者喜歡就近的樓層進行取藥或者說是不愿意爬樓進行取藥,不同樓層的中藥取藥房之間的排隊取藥所花時間不同,在排隊上的耗時一樓的患者與二三樓的患者相比,時間遠遠超過平均取藥時間。
在排隊時候,有的科室離茶水間比較遠,一些年紀較大的患者走路不是特別方便,在這個時候,導醫臺邊上能有簡單提供茶水的地方顯得極其重要。
兩隊成員匯合后,我們對問卷和面談內容進行數據整理和數據分析,把表現出的問題匯總。而后,我們帶著問題去調解委(部門),交流關于諸多問題,了解他們的宗旨和解決辦法。
相信通過這樣的實踐,我們可以更加清晰的看見問題的根本,而不是去聽信那些被輿論夸大的事件。對于善意的受害人,不僅要通過調解,并且要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為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添磚加瓦!
同時關于醫院就診,我們通過調查提出兩點建議:
1.完善各個醫院之間相互聯系,患者健康狀況和用藥情況的詳細數據。
通過互聯網,讓每個給患者看病的醫生都可以了解到,患者現在和之前的狀況,可以更精確的做出診斷,避免誤診。并且白紙黑字記錄在案的用藥病史,可以為醫生提供參考,也可以為糾紛提供證據,真正做到讓醫生細心,患者放心。
2.在社區里設立一個掛號的機器,方便年老患者掛號。
3.在社區里公告處明確醫院班車的時間,給患者提供便捷。
暑假實踐調研報告篇三
今年的暑假社會實踐活動日子早已過去了,回顧起來,仍歷歷在目,感觸良深,在這次社會實踐中我們不斷經受鍛煉,在短短的幾天日子里,我們有汗水,有歡笑,更有沉甸甸的收獲。
從6月1日起,我們廣大消費者習以為常的免費購物塑料袋將開始有償使用。按照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為了讓我們的政府了解到人民的最真實的想法,掌握人民心中最基本的信息,了解人民的意愿。使我們的政府能更有效地實施國家政策。我們實踐小隊進行了關于“限塑令“的調查。
第一次走上社會,去向社會上的人交談,我感覺到了一種無名的緊張感。因為語言上的差異,我遲遲不敢上前向過人做調查,怕語言不通,聽不懂人家講什么,需向路人詢問多道,所以畏畏縮縮。古語說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隊友的支持鼓勵下,我鼓足了勇氣上前向一位過人詢問關于限塑令的幾個問題。結果我順利得完成了一張調查任務。這次我找到了自信。以后向其他人調查時,我越做越順,發現成都話也不是那么難!
當然,我們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不止這點點。在商場我們受到過管理人員阻擾,在街頭我們一些行人的冷漠... .然而我覺得這就是社會實踐!在向過人進行調查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不少的阻力,有的人是對我們調查的懷疑,有的是不屑一顧,有的則是以沒空為由斷然拒絕……由于我們是大學生,本身就比較驕傲,一開始被拒,我們還能保持較高的熱情,不氣餒,知難而進。但時間一長,次數一多,遇到這樣傷自尊的事,原有的工作熱情被耗盡,面對困難就變的膽怯起來,成果可想而知。在經過和其他組員交流探討之后,信心、熱情又失而復得,決定拋下面子,放低姿態,始終保持著笑容,和群眾們進行委婉、耐心的溝通。這樣我們的調查問卷也越來越少,我們也順利的完成了任務。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鍛煉了我們的交際能力,也是對我們在遭受挫折之后如何處理的一個重要考驗。事實證明,我們是最棒的。三天的調查采訪,忙碌地奔波,緊張的工作,我們每天都有不同的感想和收獲,體驗與思索中我們也不斷充實了自己,體會到了其中的快樂。在成都的諸多的所見、所聞、所感,在我心里久久回蕩,另外,我也嘗到了四川的美味佳肴。
三天的社會調查充實而短暫,我們在勞累中也總算有了自己的調查結果。從對社會各階層各年齡段的調查來看,絕大多數人對國家頒布的“限塑令“還是比較了解的。國家頒布法令之后,塑料袋的使用數明顯減少。有將近一半的人會自帶塑料袋或者使用布袋去購物。可見這一法令對社會,對環保還是很有效的!目前最明顯的好處:從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們的環保意識,讓的人通過這個舉措知道為什么要環保,怎樣環保。法令頒布以后,原來非常平常的塑料袋現在也受到了極大的重視!盡管如此,但仍有很多人還是認為使用有償塑料袋對減輕白色污染沒有多大的效果。他們認為,限制使用塑料袋,還是要用塑料袋,以前是超市免費提供,現在要自己掏錢買了,倒是省了超市,費了自己的錢了。限塑令變成了有償使用塑料袋,你肯花錢買東西,誰還會去省下那幾毛錢的方便袋錢.受益的是商鋪,對環保意義不大。我想這就是人民群眾內心的真實想法吧。
另外,我到家后,由于做了這次調查的關系,我對塑料袋的問題也經常關注。現在在菜市場任然繼續在無償使用塑料袋,有些地方還真的沒這個塑料袋不行。比如說賣豆腐的地方,一塊豆腐你拎個環保袋,提個菜籃子,怎么裝?這也確實是一個問題。那么現在塑料袋都停止生產了,他們哪來這么多塑料袋呢?我問了我媽,原來他們知道國家六月一號要限塑了,先前早已經儲備了大量塑料袋。不過再多也有用完的時候,我想到時如何解決也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我覺得要徹底解決塑料袋的白色污染問題,根本出路是要找到適合的代替品,比如可降解的塑料袋,但由于現在可降解塑料袋的造價偏高,所以廣泛使用市民可能無法接受,但從長遠來看,可降解塑料袋會是一種發展趨勢。其次,應該減少塑料袋的生產廠家,這才是根源。還有就是國家應多多宣傳, 讓市民購物自帶菜籃子。國家現在先規定了塑料袋的厚度,并且通過有償使用這個經濟杠桿進行調節,這些可視為一種過渡和進步。
第一次參加社會實踐,我明白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引導我們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投身社會的良好形式。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我們用自己的行動驕傲的說,我們是有社會責任感,有吃苦耐勞的能力和決心的優秀大學生,我們不是陶瓷娃娃。這次活動的整個過程還是比較的辛苦,但我們在一起相處得也非常的開心,正是由于我們的團結,我們的集體精神讓我們比較成功地完成這次的實踐。雖然辛苦,但是有收獲所以也非常的開心。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自己可以學到很多自己之前還沒有接觸過的東西,也認識了很多很優秀的朋友,我也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在實踐中成長。另一方面,我們為社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表現出了經驗不足,處理問題不夠成熟等問題。我們回到學校后會更加要珍惜在校學習的時光,努力掌握的知識,并不斷深入到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知識,鍛煉自己的能力為今后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暑假實踐調研報告篇四
20xx年暑假在高中老師的幫助下在一家本地的廣告公司做實習生,期間所見,讓我意識到本地廣告公司運營模式的種種弊端和缺陷。所見所感,描繪如下。
我所在的這家廣告公司名稱為:豐日慧智·藝術設計有限公司。至于說這個名字有些別扭,大概是前面的是像工作室的名字再加上“有限公司“幾個字,也就不雅到那里去了。老板是做行政部門生意(特警隊,交警和其他的行政事務的對外宣傳工作)后來才得知,這也是老板為何要每年納著繁重稅務都要注冊有限公司的原因(給公家做活要憑發票報帳)。公司還是幾個重要品牌:可口可樂、洽洽瓜子、蒙牛··的代理制作點。制作這些品牌的對外宣傳廣告牌----這也是我工作幾天之后所意識到的。
像這樣的小門市制作公司也妄稱“藝術設計有限公司“,對我確實是個不小的打擊。本人學藝兩年,到這里意識到藝術設計竟然是如此,也是很失落的。
但這家公司在本地來說已經的很不錯的-----有六臺電腦(至于說發展前途那就另說了)。
到公司工作了20多天,多多意識到我在浪費時間,也就跟老板說明意思,離開了。
以上就是這家名為豐日慧智·藝術設計有限公司的背景梗概。
剛去的那天下了很大的雨。應該說是暴雨。公司離我家很遠(多半是我家在選址的時候沒有注意),騎車要半個小時才能到。我是一邊打聽一邊找(我對我家的周邊環境不是很熟悉)。
老板是個年輕的“小伙”,其實已經是三十了。招呼我入內,我見幾個“女生”(三個正式員工和三個實習員工)大都是年齡跟我相仿。
上午和老板聊天,談及他現在正在準備辦一個中專設計學校(聽的我是張二摸不著頭腦—這和我有什么關系?)----他希望我給他出出對策(學費要的太高沒人來報名)。我就給他講了一個故事(一個我自己的痛苦經歷):大一那年我在學校看到一個做兼職的小報(人工抄寫),就去重慶的楊家坪去應聘,結果是個中介公司,一見面就吹噓一通如何掙錢,還拿出一打的報名表讓我們看(讓我們放松警惕的伎倆),拿出一個工作清單,上面寫滿了工作的要求個薪金。讓我們先交一百塊錢的報名費,并且說給我們開收據,當時年幼無知,就把錢給人家了,我們隨后跟隨一個人七扭八拐上了一個商務樓,說是這家公司正在招聘,老板很客氣,讓我們交兩張照片和身份證復印件,然后又讓我們墊付400塊錢的保險金。(這時就知道上當了)·····下面也就能猜到。
談及上面的經歷----我給他講了一個商業上做買賣的原理-----門檻效應。
一通胡扯,讓老板心服口服。
老板說下午來上班。
期間做了幾個東西:
一個是“億嘉網絡會所”的店面招牌,后來才得知這個牌子做的相當失敗,噴繪出來后的效果和電腦上顯示的效果截然不同(原因是我沒考慮到店面招牌噴繪效果的差勁)。我喜歡的調和色彩的技法在招牌上顯然是很行不通的。遠遠看去,一個招牌上一個色。
后來給公司那個辦的學校做外部廣告、報紙廣告、標志設計····
最后是做了一個東阿金華鋼鐵公司的企業宣傳單(國際上叫dm單)。這在這家公司應算是大項目了,一印就是xx多份···下面就說說這個“大項目”。
這個大項目就兩頁/四面。是那天是我和老板開車去東阿跟金華的老板談的,這還不是重點,關鍵是那天在老板的車上老板問我對公司有什么想法。
哎···說實在的,我只覺倒霉(這話我沒好意思說)。
廣告公司應該是什么樣在我腦海里已經有了一個雛形也有了參照。參照是北京的一家公司,近兩年來這家公司發展迅速,它就是-----早晨設計。
我關注這家公司已經很久了(像是恐怖小說里的語句片段)。開始是好奇,因為我在新浪有博客,剛好早晨的官方博客也在新浪,經常去逛,看到其老總魏來寫的一些文字,總結中國設計行業的弊病與發展出路,從中學到很多。。現在早晨又出了新書《時代的早晨》,老總魏來也在博客上寫他的新書《設計密碼》,把從設計行業得到的種種經驗流傳下來。
1)本地市場上的廣告公司缺乏的是設計的核心競爭元素-----人才。設計是腦力勞動,其勞動所需資源的不在人數而在于每個人的設計水平和團隊的整體競爭力。
2)再者就是本地廣告“公司”(我所在的這類)缺乏嚴格的企業建制,一個老板既是業務員又是創意總監又是企業的藝術總監。根本就沒有時間再管設計的事情,他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談判和扯關系。一個時段的沒有建制(在企業剛成立)是可以的,但是長期的如此,我想這個公司也不會有多大的發展和進步。
3)建議關注市場動向。設計的發展方向必是行業中小公司的倒閉和被吞并,大公司的崛起和壟斷,從事高端設計行業的公司越來越多。企業品牌戰略和文化戰略是設計的一個重要支點,設計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越來越強。
-------以上就是我在途中跟老板談話的主要內容和后期總結。
記【兩種道路】
設計是什么····?
設計公司只做設計嗎····?
在我看來中小設計公司如果只依靠設計本身的勞動所得是很難發展壯大的
設計是不純粹的藝術。
設計公司還需要管理和經營。
這方面早晨設計也給了我們很好的案例。
公司的經營和人才的培養相結合,在公司發展壯大的同時培養和打造設計明星,是這些人才共同締造了早晨設計的成功,也是早晨設計打造和成就了他們自己。公司上上下下的敬業精神使得原本3個人的工作室得以發展壯大。公司采用聯盟制,每個設計師都被培養成早晨設計的合伙人。在利益的均衡分配下共同打造一個設計品牌-----早晨設計。
本土中也有相似的團體-----聊城市起點設計。是聊城大學的一個老師和他的徒弟們共同經營他們主要是承包聊城本地的房地產項目,從前期策劃到對外宣傳,從各種傳媒載體的宣傳到后期樓房銷售。服務一條龍(這樣形容相當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