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印象印象為題篇一
了……
一、蘆笛巖溶洞
回聲滿句帶花香,
剩有心思巖壁藏。
借得漓江為笛管,
清音信步繞天梁。
蘆笛巖乃桂林山水的“法寶”之門。正是它吸引了千千萬萬的游客,使桂林添上了一顆明珠。
那么,蘆笛巖妙在何處呢?
我與爸爸原以為山上樹木蔥綠,鳥語蕩林。瀑布哆嗦,才令人流連忘返的。可是,我們去蘆笛巖游玩,結果卻出人意料——蘆笛巖并非山上美景,而是溶洞!
蘆笛巖溶洞共長三百四十米,里面由天然的鐘乳石與水池組成了一幅自然圖。蘆笛巖有著上百萬年的歷史,經過無數次地變化終于形成了今日的一大奇觀!
溶洞里有多處景觀,就說“鳥語花香”吧。在一座高大的“山”(一座大形鐘乳石)上,長著許多“花兒”。這些“花兒”個個爭想開放,五顏六色,把“大山”裝飾成了一座大花園,這些數不勝數的“花兒”吸引了許多動物。瞧,山腰中有一頭山頭正在芳香中舒服睡大覺呢!大山山頂上有著一片森林。“鳥兒們”累了就在山上休息。許多“鳥兒”互相聊天,森林時回蕩著它們的聲音。此景就稱謂“鳥語花香”。
向前走去,只見一景顯現在眼前。一個“窗戶”上掛著一副“窗簾”。撩開“窗簾”,可見遠處的一座“大山”。“山上”彌漫著“云霧”,仿佛籠罩上了一層紗子。霧中隱隱約約見到了“一老一少”,他們像是一對爺孫在下棋。
蘆笛巖最有名氣的是“水晶宮”。大家都知道“水晶宮”是東海龍王的宮殿,“哪吒市海”、“孫悟空智奪金箍棒”等的故事便是從此傳來。據說83版的《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大鬧東海”就是借此拍攝的。走進“水晶宮”,馬上有股涼風撲向胸懷里。四周水光粼粼,水平如鏡,池底清澈見底。周圍都是自然之藍,“水晶宮”里幾乎不須燈光照亮即可來回走動。我們似乎在大海之中,成了蝦、成了魚,在海里游泳嬉戲。遠遠的,我們看見了一根石柱矗立在“水晶宮”之中,支撐著整個大海。大家肯定已經知道此乃“金箍棒”是也。
二、陽朔山水
江到興安水最清,
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見青山頂,
船在青山頂上行。
到桂林不得不玩漓江陽朔的漂流。在江上既能見水又可望山。這種大自然的美景,在我的確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走至渡口,船家們正忙著做生意。我們找了一位船家,開始了漂流。初時,水平如鏡。江水清澈見底,四面群峰環繞,郁郁蔥蔥,宛如一條臥龍。過了一座大橋,漸漸看見一些光禿禿的礁石。這些礁石被水不斷沖洗,在太陽的照耀下閃閃發光。
不多時,前面已有急流。湍急的江水一下子把我們沖到了前頭,那迅速令人有點心驚膽戰的。不過,急流不多。我們又漸漸欣賞這世外桃源之美景了。
群山上有著千奇百怪的大樹上,有的像在招手,有的像在睡覺,還有的像在仰望天空……鳥兒自然以大樹為棲息地,飛到大樹上,嘰嘰喳喳,鬧個不停。大山上像開了茶花館,處處聽見鳥兒的聊天聲。當我們還沉浸于美景,船只已靠岸了。夕陽西下,我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漓江。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這果然是名副其實啊!哪些美麗的景色,我已流下了深刻的印象。
啊!桂林真美!
印象印象為題篇二
“我們的家,住在天堂,美麗的湖水…….”這首歌想必大家都聽過吧!“我們的家”指的是杭州。杭州稱為“天堂”完全是因為有了西湖,才使杭州那么有名氣。
春天的西湖更是美麗的無法說了,小草笑彎了腰,花兒漲紅了臉,喘著燕尾服的硝煙子也急匆匆地從南方回到了這春意盎然的春天,好像給西湖增添了活力。瞧!西湖的水,綠的如一塊碧綠的大盤子,靜的如一面銀光閃閃的大鏡子,藍的好像世界上有兩個藍天。西湖最美的地方要數白堤了,那邊有著桃花和柳樹,一棵桃樹,一棵柳樹,這真是桃紅柳綠啊!桃花是那么美麗,每片葉子上都是粉色的,不光顏色美,還帶著一些香味呢!有的柳樹種在湖的旁邊,春風一吹,柳樹姑娘又開始梳起那長長地辮子。
西湖的春風很美,夏天也很美啊!夏天的雨是那么柔美,下雨過后,出現了彩虹,那才叫人間天堂啊!七種顏色的光,襯托著西湖,真是錦上添花啊!夏天的西湖最美的地方要數曲院風荷,夏天一到,荷花仙子就得施魔法讓荷花慢慢地鉆出來了,那荷花像一個翠綠的玉盤,到處翠色欲流。最可愛的要算那青蛙,夜晚,青蛙跳到荷葉上,開始唱他那美妙的“夏天曲”了。夏天的蓮蓬也不賴啊!他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生長在荷花上。
秋天,讓人欣賞的是桂花了,那一陣陣桂花的香氣真是撲鼻而來。那么清香,那么迷人,使人如醉如癡。桂花樹上有一個個白白的小臉。從遠處望去,像一座白色的山。秋天的月亮是最圓的了,要看月亮,還得去平湖秋月。那個是看月亮的最佳地方。中秋節,月亮照亮了西湖,月光灑在西湖上,一片淡淡地金色,美麗極了。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秋天,不管在哪兒,樹葉總會落,眉飛色舞的落下了,地上都是落葉,一片金黃,使人流連忘返。
冬天下著蒙蒙的雪,此時的你應該去斷橋殘雪。從遠處看,這橋鋪上了一層輕紗好像一座斷橋,走近一看,才看清楚不是斷橋。冬天,小孩子會去西湖邊堆雪人。把胡蘿卜粘在臉上當鼻子,把水桶放在頭上當帽子,多可愛啊!西湖邊,最壯觀的要數冬泳了,那么冷的天還在河里游泳。
印象印象為題篇三
設計意圖:
在遙遠、神秘的非洲土地上,音樂是非洲人民重要的生活方式,黑費民族創造了許多原始而充滿激情的音樂,影響了世界樂壇。在大班幼兒信息、情感體驗需求不斷增強的階段,為了引導其初步感受世界的多元化,拓寬審美視野,我們開展了“走進非洲”的主題系列活動。非洲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非洲音樂有著獨特的風格特點。我們選擇適合幼兒欣賞的非洲音樂,體驗非洲人熱愛音樂、喜歡自娛自樂、大膽自我表現的生活方式,讓他們在享受全心音樂視聽同時,傳遞著自由、隨性、樂觀的生活態度,幫助他們以開放的心態正確對待多元文化,以自然的方式開展音樂活動。為此,我們借鑒非洲歌、舞、樂三位一體的音樂活動方式,選擇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為打擊樂器,通過“對鼓”的形式,讓幼兒了解節奏型與節拍的強弱,幫助幼兒學習掌握打擊樂器的力度,能大膽運用身體動作、打擊樂器的形式表達自己的音樂感受,體驗到音樂帶來的生活熱情和快樂。
活動目標:
1、感受非洲音樂熱烈的風格特點,嘗試用不同節奏為音樂伴奏。
2、能大膽運用身體動作、打擊自制樂器表現音樂節奏,培養初步音樂感受能力。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鐵桶、礦泉水桶、竹筒、大鼓、幼兒自制羽毛頭飾
活動過程:
一、伴隨音樂“狂野非洲”即興表演動作進場。
鼓勵幼兒大膽表現音樂風格,結合身體搖擺、拍手、跺腳等動作表現節奏。
二、欣賞“走進非洲”vcd(黑人自由歌舞、演奏樂器片段)
三、師幼互動進行“對鼓”游戲,感受并嘗試表現不同的節奏型
1、幼兒打擊與教師示范相同的節奏型,感受節奏中的強弱拍。
2、師幼合作打擊節奏型中的前后節拍。
四、讓幼兒選擇不同的節奏型嘗試為“非洲印象”的a段伴奏
1、聆聽“非洲印象”a段樂曲,感受樂曲風格與節奏。
2、自由選擇節奏型,大膽嘗試為音樂a段伴奏。
3、教師與幼兒共同a段伴奏(分別選擇兩種不同的節奏型),讓幼兒體驗不同的伴奏效果。
五、引導幼兒伴隨b段音樂,大膽運用身體動作表現音樂。
六、教師與幼兒共同完整表現樂曲“非洲印象”(a+b)。
七、幼兒交換樂器,伴隨樂曲邊演奏邊韻律,自然結束活動(a+b+a+b)。
印象印象為題篇四
;踏上德國的土地,便很強烈地感受到了屬于德國的獨特氣息。
走在德國的街頭,用心地打量身邊每一個德國公民,他們都是那樣的矜持、禮貌,帶著德意志人固有的保守和高傲。偶爾看見我在注意他們,他們會沖我點頭并友好地微笑,這是在德國嗎?剎那間,我很恍惚。我想起在二戰中的德國,那是希特勒統治下的瘋狂的德國,那是隆美爾率領下的使用閃電戰的德國,那是蓋世太保引領著的兇殘的德國。可從今天的德國人臉上,我似乎看不到“戰爭”留下的任何痕跡。有人說德意志民族是人類最為理性的民族,那么,這個最為理性的民族,何以在歷史上有著那樣瘋狂的面孔?從“一戰”到“二戰”,德國,都是從理智走向瘋狂、把人類帶往無盡的災難的那一個。戰爭結束后,她卻又總是以奇跡般的速度恢復成為強大的國家。相信每一個熱愛和平的人都會祈禱:德國,請你不要再次迷失方向!
人們一直爭論日本和德國對待“二戰”的態度問題,他們的態度有本質的不同。在德國人看來,“二戰”由自己發起,戰爭結束后則理當承受戰爭帶來的創傷,并責無旁貸地替希特勒之流在世界人民面前表示道歉和懺悔;可是在日本卻不一樣,日本人在心里對“二戰”印象最深的是美軍對東京的轟炸,是對廣島和長崎兩枚原子彈爆炸的慘痛回憶,他們總是很容易就忘記了自己加害者的身份,只當自己是受害者。所以,當德國總理布朗德在波蘭的無名英雄紀念碑前長跪不起的時候,日本政要卻頻頻參拜“靖國神社”,日本文部省也頻頻修改教科書以粉飾自己的罪惡歷史。于是,我們看到,日本人總是戳痛亞洲人民的傷疤,德國人卻能夠與波蘭人和法國人大談友好關系。
今天的德國,富裕,寧靜,美麗。但是老一輩的德國人不會忘掉曾經的悲慘記憶。1945年的初春,僅在柏林一個城市,就有市民挖好了的一萬一千個墳墓,他們準備埋葬那些還活著但是很難度過春天的親朋。那年德國的春天,無論在哪一刻想起,都讓人心酸落淚。
戰爭終于結束了,軍備閑置下來,德國人在廢墟上重建了一個全新的柏林。德國人的質量控制和服務理念被推崇倍至。德國人的制造業馳名世界,我們很快又喜歡上了梅賽得斯、奔馳、寶馬的汽車,西門子、博世的電器,漢莎航空,貝塔斯曼的圖書服務。德國,很快又成為世界經濟極其活躍的一匹黑馬。從1949年到1999年的50年間,德國經濟平均每年比英國高出一個百分點,也把歐洲的其他大國遠遠地甩在了身后。德國,一個多么令人敬畏的國家。
走在德國的街頭,當我試圖真正了解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時,我的心里始終有一份無法拋卻的沉重和迷茫。這沉重,源自歷史;這迷茫,始于未來。對于這個既帶給人類光榮和文明、又帶給人類苦難和屈辱的民族,我只能祝福:德國,一路走好!
相關熱詞搜索:;印象印象為題篇五
;母親幾年前就和我說,想去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想看看那里的少數民族風情。今年我和家人實現了版納之行。
2月4日早上從北京直飛版納,中午到達,2月7日中午離開,恰好是三天。想理解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或者認識一片1.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三天是不可能的,這一次我對版納只有一點膚淺的感受,算是一種朦朧的印象吧。
版納首先吸引旅行者的,當然是自然風光。西雙版納位于我國的西南邊陲,處于云南省的最南端,在北回歸線附近,與老撾、緬甸山水相連。境內流淌的世界第七長河瀾滄江發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脈崗果日峰的扎曲,流至昌都后,開始稱作瀾滄江。她由版納流出國境,成為東南亞的一條母親河。從氣候上來說,版納處于熱帶北部邊緣,終年溫暖濕潤,沒有四季的差別,只有干濕季的區分。地球上與其同緯度的地帶,基本上都是稀樹草原、荒原和沙漠,被稱為“回歸沙漠帶”,西雙版納的自然保護區內則有我國唯一的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上緯度最高、海拔最高的熱帶雨林。由于躲過了第四紀冰川南襲的影響,部分古熱帶因而得以幸存。這里的植物種類十分豐富,西雙版納的土地面積約為全國總面積的五百分之一,但高等植物多達4281種,約占全國的七分之一,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和瀕危植物則占了全國的一半,因而享有“植物王國皇冠上的綠寶石”的美譽。
我們住在勐臘縣勐侖鎮上的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當地人稱為勐侖植物園)。這里不僅是重要的熱帶植物研究基地,也是我國面積最大、收集物種最豐富的植物園,占地1100公頃,有1萬多種植物,還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每年吸引數以十萬計的游客前來參觀。
這里有“空中花園”,因為氣候濕熱,一株喬木樹干上面生出苔蘚,鳥糞帶來種子,苔蘚上又長出各種綠植,在樹干上就開出各色鮮艷的花朵。有“植物殺手”——榕樹種子掉在別的喬木樹干上,一邊向上生長,一邊下垂氣生根,先包住母樹,從其樹皮下榨取養分,再繼續下垂,接地后猛烈生長,竟然使得母樹生病、枯萎直至死去。我們就見到一株母樹倒下、朽壞了,包圍它的榕樹隨之倒下后繼續橫向生長,氣生根盤錯交結成了天然的躺椅,一對雙胞胎小兄弟被爸媽放在里面休憩。
最神奇的是龍血樹,這可是世界上最長壽的樹。1868年,著名地理學家洪堡德在非洲加那利群島的俄爾他島考察,見到一棵被風暴折斷的龍血樹,一數年輪——8000歲!龍血樹生長速度十分緩慢,幾百年才能長成一棵樹,幾十年才開一次花,十分珍稀。它的自我保護意識強,受傷后流出的暗紅色樹脂能敷住傷口,由樹脂提煉出的血竭,可以活血袪淤、消炎止痛、止血生肌,非常名貴,被李時珍譽為“活血圣藥”。
我們還驅車九十多公里,參觀了望天樹景區。望天樹是熱帶雨林的標志性植物,高約六十米,樹干筆直挺拔,比下一層樹林高出二十多米,構成林上林的景觀。當地政府專門在高大的望天樹之間建設了百米空中走廊,凌空三十多米,成為熱門的特色景點。書上說,勐侖植物園的第一任園長蔡希陶教授(1959年-1981年任職)帶隊發現此樹,西雙版納有熱帶雨林遂成定論,中國也被公認為世界上森林類型最完整的國家之一。
導游吳斌帶我們走了雨林棧道。原始熱帶雨林高大茂密、終年常綠,喬木、灌木以及攀援植物、附生植物層層疊疊、縱橫交錯,腳下流水潺潺、清澈見底。有一株望天樹,是全國之冠,高達八十八米。榕樹是最常見的,還有粗大的藤蔓隨處衍生,像秋千一樣長長地吊著。背母親的時候,我想隨手牽握一條藤枝以穩住身形,吳斌提醒不要攀附,免得引起頭頂枯干掉落,砸中自己。
我們在西雙版納的行程比較輕松,我一直在回味,覺得這種感受與所接觸到的人很有關系。通過和他們的短暫交往,我體會到雖然是多年的旅游勝地,但版納的民風是很淳樸的,沒有受到太多侵蝕。比如,絕大多數的景區餐館都沒有急切地拉客,客人進入之后服務員才上前招呼。我們在植物園找的實習導游小徐,是哈尼族,正在昆明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讀大專,學的客車運輸專業,初中畢業后先讀中專,已經兩年,推算起來相當于高二的年紀,比我們女兒子玉還晚一級。她的家在勐侖,假期來植物園打工,知道很多很多植物方面的知識,還很善解人意。她對我們說:“跳舞草是一種快要絕跡的珍稀植物,對著其唱歌,草的細葉就會跳舞。”于是她輕輕地唱了一曲,可是除了微風帶來的搖曳,葉子并沒有跳。小徐無奈地說:“這株草已經十幾歲了,看到的游客太多,所以今天懶得跳了。”過了一會她又說:“現在是早晨,氣溫比較低,所以草葉沒有跳舞。”后來我查了百度,果真是這樣,跳舞草跳舞要求的氣溫是24度以上。
望天樹景區的吳斌是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二年級的學生,學的導游專業。他的父母都在基諾山寨里,姐姐在景洪的服裝店里打工。他在交談中說,寒假勤工儉學不想去做餐館服務員,一個月只有1800元的死工資,工作時間又長。不像做導游,比較輕松,實行計件制,每一單我們交100元他可以提30元。我們是他今天上午接待的第二單游客。子玉她們去走樹上長廊的時候,我和母親在附近坐等,吳斌遠遠地站著,向子玉她們的來路不時張望。過了四十多分鐘,吳斌建議我問問情況,得知她們還在排隊,我便邀請吳斌帶我倆走雨林棧道。花了半個小時走完,我們來到一家賣神秘果冰淇淋的小店坐下歇息。吳斌反復表示,要回到長廊下面去接子玉她們。之前曾有游客在這片雨林里自己探索,結果失蹤了兩天才被搜尋回來。我擔心影響他的收入,反復勸說他和我們告別了。過了一會兒,我們往園外走,到了大門附近,正好看見吳斌在和售票處工作人員聊天,請他過來攙扶,他耐心地幫助我把母親背下了四十級臺階。下了臺階,母親特意向他要了手機號,約了要買他們寨子的茶葉。
之前我在北京飛版納的航班上把手機弄丟了。怕耽誤工作,下了飛機,我就到景洪市勐泐大道的中國移動營業廳補卡,兩位營業員一直耐心地服務,沒有因為當天是除夕而面有難色。兩個小時的辦理過程,她們一直是站著工作的,讓人很是感動。
更讓人感動的,則是勐侖植物園的創立者蔡希陶教授,以及他所代表的邊疆知識分子群體。
蔡希陶,1911年生,浙江東陽人,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擔任中科院云南熱帶植物研究所所長、云南省科委副主任、中科院昆明分院副院長。他1929年進入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工作,開始接觸植物學。這家民間研究機構是今天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前身之一,所長胡先骕被毛澤東稱贊為“中國生物學界的老祖宗”。蔡希陶主動向胡所長請纓,赴云南考察并采集植物標本。彼時的云南經濟落后,運輸僅靠人背馬馱,而且到處瘟疫頻發,盜匪橫行,就是生活在昆明地區的人萬不得已也不輕易到邊遠地區。蔡希陶和二三同志冒著生命危險,用三年時間走遍云南,采集了21000余號、10多萬份植物標本,其中有不少未被鑒定的新物種,揭開了云南這個“植物王國”的面紗。
從1938年受胡所長委托,籌建昆明工作站,在云南安家,蔡希陶扎根西南邊陲四十二年,為我國植物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是中國科學院在云南兩個植物科研機構的奠基人,參與創建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昆明植物園,親自領導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創建。他注重植物學的應用研究,通過好友陳煥鏞先生從美國引進優良烤煙品種“大金元”并馴化成功,隨后開設煙草推廣培訓班、提供烤煙良種,使其成為云南發展煙草生產的當家品種,為煙草成為云南的支柱產業立了頭功。他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急國家之所急,組織云南橡膠資源及其宜林地的考察研究,經過半年的跋山涉水,終于在瑞麗發現了兩棵橡膠樹,進行了擴繁,進而提出西雙版納是發展三葉橡膠最適宜地方的建議,作為主要參加者,其參與的“橡膠樹在北緯18~24°大面積種植技術”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發明一等獎。他領導科技人員從野生植物資源中發掘或從國外引進了眾多的重要藥用、油料、香料和珍貴速生樹種等經濟植物,為我國熱帶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新資源及應用技術。他是青年植物學家的領路人,一生親賢愛才,善于影響、培養和提攜后學,常以“在西雙版納,一屁股坐下就能壓倒三棵藥草,一打開窗戶就可找到研究課題”來激勵年輕的科技人員,明確要求“科技人員到工作實踐中去邊干邊學,不斷積累和擴大知識,自己闖出一條路來”,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造就了一支多學科的科研隊伍。
熱帶植物園的門戶網站上,有一個蔡希陶誕辰100周年專欄,其中收錄了上面這篇短文。我把短文下載后,轉發在微信朋友圈里。“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蔡希陶“決不能離開科學研究的基本條件而去侈談其它輔助條件”的精神,一定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變得黯淡。中國科學院周光召院長曾高度評價蔡希陶,說他是“我國科學界和科學院寶貴的精神財富”。
1981年,蔡希陶因腦溢血在昆明逝世。著名的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周俊教授在紀念蔡希陶百年誕辰時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們這些后人不能一味乘涼,要努力研究以告慰蔡老。”周教授曾擔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在昆明建立起了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植物化學研究基地,他說這樣的話,是有分量、有資格的。
在熱帶植物園蔡希陶親手引種的龍血樹旁,有一座“樹海行”紀念雕塑。“樹海行”的雕塑主題,緣于蔡希陶寫的一首詩《詠勐侖植物園》——“群巒重重一豁平,萬木森森樹海行。一江碧水東折西,勾出半島葫蘆形。咖啡茁壯枝葉茂,木瓜行行成列兵。誰說中華無熱帶,大好河山滿金銀。”雕塑刻有四個人物,中間是胸前掛著相機、目光堅定地望向遠方的蔡希陶,身旁是正在筆錄考察成果、拂去額上汗珠、肩挎野外背包的三位青年學者,生動地反映出蔡希陶等人胼手胝足、穿行樹海,蓽路藍縷、創建勐侖植物園的艱苦卓絕歷程。不愛照相的我,專門在雕塑前留影一張。
責任編輯:索朗卓嘎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