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邊城讀后感篇一
作為臨沂六中語文學科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員,我感到十分榮幸,這是一個學習的組織,在這個組織里,我學習著、成長著并快樂著!
一、 教育改革應該從每一間教室和每一節課堂教學開始
佐藤學先生在書中闡述到:“可以說沒有哪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他的這一闡述,讓我清醒地認識到,教育教學改革(課程改革),最根本的是改變課堂教學,實實在在解決課堂里存在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要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到每個教室里去,他還提到“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態度,看他們是否在持續的學習”,這種對教學的評價方式,讓我懂得教學中絕對不能弄虛作假,不能搞形式主義,無論是什么形式的教學,應該以“投入專注”為要求,而不僅僅以熱鬧為目的,要讓孩子投入專注、持續地學習,而不能只是引發的學生的興奮。
二、教學中要真實有效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自主性”,這是每個教師需要追求并達到的目標。但是,教師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的改革上。曾幾何時,認為只有學生發言熱烈的課堂才能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差不多已經成了我們錯誤的共識,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不管他們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結果,懼怕課上的冷場,都曾是自己課堂上的真實寫照。正象佐藤學先生所說的“教學必須建立在還原學生的‘主體性’,克服‘主體性’神話的基礎上”,就是要考慮教師、教材、同伴和學習環境的相互作用,考慮孩子的經驗,與孩子進行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拋接球”活動。那些“僅僅是白熱化的發言競爭,學生表面活躍地不斷叫著‘是的’、‘是的’,高高地舉手的教室”和“那些空氣沉悶、學生的身體坐得筆直筆直的教室”是屬于同一類型的,同樣是硬邦邦、干巴巴的關系而構成的教室。
三、教學中要關注到學生不確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每當提出問題后,如果學生回答的正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會不自覺地舒一口氣,或會心的微笑一下,而當學生回答的不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是想方設法的引導學生回答出自己設想的答案上來。對于這種現象,佐藤學先生分析到“在這些學習行為中,其不確定的思考或表現與那些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明晰的思考或表現容易變成一種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為,而不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往往在創造性的思考和表現中更能發揮威力”。這就提醒我們,確定或不確定的答案,我們都要重視,尤其是不確定的,包含有創造思維的過程,應該更為重視,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把這些不確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現相互反響和激蕩,課堂的內容就變得豐富多彩了。如果教師能夠做到這些,學生思考的威力就會淋漓盡致地發揮,個性思維特點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在這些個性思維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創造出“交響樂團式的教學”——不同的音響,奏出和諧的音樂。
四、教學中要學會傾聽
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佐藤學先生提到:“善于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于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 這個提示,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發言的態度。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多說更重要。有時候我們雖然“恩、恩”地點著頭,熱心地聽著學生的發言,但其實是希望,可以聽到學生的意見和我自己考慮的是一致的?;蛘叩酱蟛糠謱W生發言完畢之后就總結一句“你說的應該是這個意思吧”。所以我們其實并不是在專心接納學生的話語。我們往往為了自己的教學進度而忽視某些學生的發言,以至未能與學生的想法產生共鳴。我們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并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系。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里,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佐藤學先生采用自己多年觀察和參與的教學改革的案例,讓我看到我們在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也呈現出課程改革中的艱辛和努力。讀完此書,讓我對新課程的改革充滿了信心,面對挑戰,教師要樹立正確的理念,不斷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為,要學會聆聽,要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個的個體,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帶來的樂趣。最后,就讓我以該書最最本質的闡述來表達我的收獲,那就是“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愿我們也能學習佐藤學先生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教學改革,以取得實質性的成長。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后,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也許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改變也是艱難的,但起碼我們可以從自己的課堂改變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邊城讀后感篇二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俺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俺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度龂萘x》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斗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曹操一生都屬于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錯了,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便離他而去,曹操后來說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呂伯奢若真帶了些人過來追殺他,可能曹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了。但是奸詐帶來的只會是一時的小利,一直是奸詐的話,自然會遭到報應。后來董承一伙人便刺殺曹操,可惜事敗了。后來陸續都有一些人刺殺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敗了,否則這位曹阿瞞也不會叱咤風云了。曹操給我的啟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詐。
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劉備一生的行為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劉備在落難時,還帶著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云并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云,幾次留他,后來終于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脫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著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后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建事業,這才是成功之道。與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紹了,照說袁紹與曹操一戰的時候,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但袁紹為人不重視人才,有許多忠臣在身邊也不知道。他如果聽忠臣的話,那曹操怎么可能勝得了他呢?而他卻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致使敗給了兵力較少的曹操。
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于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么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么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后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演義中的一些人物,也給我許多啟示。那些貪財,貪色的人,最終一定不會有好結果。董卓與呂布之所以會兵刃,還不是讓一個小女子貂嬋在中間挑撥離間,所以董卓便是敗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點好色,張繡投降后,曹操在營中尋樂,便找了張繡老婆來玩弄,后來張繡當然惱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虧命大,否則也被張繡結果了。
三國演義中,還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研究歷史的規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敗原因。毛澤東就曾經讀了五次三國演義,原因大致也在這吧。名著是經得起反復閱讀,反復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
邊城讀后感篇三
讀完《教父》,我有了很多感觸。很佩服作者馬里奧?普佐的寫作能力,他能熟練地駕馭故事情節,將人類性格中的罪惡一點點的展現給讀者?!督谈浮泛喼本褪?0世紀的巨作,一部現實主義的佳作。每一部分都值得細細地品味、仔細地思考。
普佐在小說的設計上有獨特的風格,不管是小說結構還是故事情節。在小說結構上,小說是分成好幾小部分組成的,像播放電影一樣一幕幕地述說著故事。小說在開頭寫了殯儀館老闆勃納瑟拉、歌星方檀、麵包師傅納佐林在面對難以解決的困難時都不約而同的找“老頭子”考里昂尋求幫助,小說以此開始講述美國黑幫中的一個家族的故事。小說的多個部分是以人物傳記的方式描述人物、敘述故事,將不同的人物巧妙地串聯在一起。在小說故事情節上,作者游刃與故事的敘述,安排了各種人物的出場,整個故事充滿了懸疑感,故事的格調非常忐忑,從第一章到最後一章,多數幾章的故事發展總是高潮澎湃,故事發展到最後歸於平靜。讀者在讀此書時容易置身與故事當中,感歎故事的精彩。
小說中的各個人物形象都是刻畫得非常明顯。“教父”考里昂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在第一章中作者描寫了三個性格迥異的小考里昂:大兒子桑兒性格衝動而且心狠手辣,二兒子弗烈德里克性格本分、忠誠、倔強,么兒子邁克爾性格沉著冷靜。邁克爾的性格像“老頭子”的性格,“教父”打算精心栽培他的小兒子,但是邁克爾卻不拘一格,有時和他唱反調。養子黑根是這個家族不可或缺的一員,他被老頭子新任為參謀,雖然他的血統不是西西里血統而且在很多問題處理上出錯,但他忠誠于考里昂家族。老頭子通過其獨特的“幫助政策”拉攏了大批的人,使他們為其打拼了一片考里昂自己的“和平世界”。與這些男人相對是女人形象的描寫。康妮是教父的女兒,她是家族中最被寵愛的人,她有著一段悲慘的婚姻,丈夫卡羅經常虐待她,而她卻時常忍氣吞聲,她在維持這個家庭的時候默默的忍受這種生活;凱是邁克爾的妻子,她是個善良知性的女人,她不願邁克爾因他家族捲入黑社會中,她始終堅信邁克爾不會對她撒謊,但到最後她發現自己受騙了,她開始為邁克爾的罪祈禱;阿波羅妮婭是邁克爾在西西里的妻子,她美麗善良,是西西里一個傳統的姑娘,她給邁克爾帶去快樂,而她的生命如此短暫卻是很絢爛。
“欲望”“報仇”是整部小說的主題詞。金錢的欲望、權勢的欲望、名聲的欲望、異性的欲望和報仇的欲望。政府、黑社會、個人、集體都含有以上五種欲望,金錢的欲望是後四種欲望的源頭,而報仇的欲望是前幾種欲望的結果。考里昂因為生活的窘迫變成了表面溫和而欲望強大的野心家,他因此獲利並且付出代價,當他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他看透了自己的強大欲望的後果,他選擇退休,選擇過田園生活,在他臨死之前,他感慨:“生活是這樣的美好”。報仇是黑社會中常有的事,邁克爾為父親、為妻子、為哥哥、為家族報仇,他痛恨黑社會,但是為了家族和為了親人,他不得不接受家族企業斡旋在黑社會中,最後他選擇逃離這個黑社會。套用一句話:冤冤相報何時了!
人們通常認為黑社會是傷害無辜百姓、喜歡製造危害的一種社會,它通過殺人、防火、放高利貸、收取保護費等多種方式傷害人們。然而在本書中,我們會發現考里昂建造的黑社會並不是“黑社會”,它會幫助那些無助的人剷除社會中的害群之馬,以此博得大家的信任。書中寫到:他(邁克爾)還摸清了“黑幫”這個詞在義大利語裡原來的含義是“避難所”。隨後,這個詞就演變成了為反抗壓榨這個國家和人民的歷代統治者而成立起來的秘密組織的名稱??祭锇赫且驗檫@個原因,所以他就抓住現實社會的瑕疵,在人民群眾中建立起信任。他“以惡治惡”的手段不為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教父》的最後一章著重寫了愷,愷對邁克爾的所作所為感到害怕,她想選擇離婚,但是這不能解決問題,最後她選擇了宗教。從一個無任何教義信仰的妻子到一個成為天主教的妻子,愷選擇了家庭,選擇了為丈夫靈魂懺悔。從教堂的深處傳來了一陣鐘聲,要人們懺悔。愷按照人家教給她的辦法,右手握起拳頭,輕輕地錘擊自己的胸口,這就是懺悔的表示。鐘聲第二次又響了,只聽到了一陣沙沙的腳步聲,要領聖體的人們紛紛離開自己的位置向祭壇前得欄桿走去。愷也站了起來,隨著大家一道走去。她跪在祭壇前得欄桿外面,從教堂深處第三次傳來了一陣鐘聲。她仰起頭,張開嘴,準備領取像紙一樣薄得小面餅。這是最可怕的時刻。等到小面餅在嘴裡溶解了,她可以咽下去的時候,她的緊張情緒才能消除,她也才可以隨便一些。
邊城讀后感篇四
然而,我最愛的還是《基督山伯爵》。
我敢肯定我對《基督山伯爵》所起的共鳴,從某種角度上說是一種中國式的武俠情懷?;缴讲舾覑鄹液?,他的復仇,都和中國武俠的精神不謀而合。
二、大仲馬與《基督山伯爵》
據《仲馬父子》,1842年,大仲馬曾與一個王子去厄爾巴島旅行。在旅行過程中,他們被邀請去一個名叫“基督山”的小島打獵。大仲馬立刻被“基督山”這個名字所吸引,并聲稱要寫一部以“基督山”為名的小說來紀念這次旅行。
然而當看完《基督山伯爵》之后,卻沒有發現一點與王子旅行的影子,而且《基督山伯爵》與“基督山”并沒有什么本質上的聯系。反而《基督山伯爵》倒是和拿破侖有著直接關系,因為整個故事的發生和發展都是伴隨著拿破侖的興衰。例如,《基督山伯爵》就是從拿破侖百日政變開始的。
可能出于對拿破侖的崇敬與熱愛,大仲馬筆下的基督山伯爵非常的敢愛敢恨、豪爽、大氣、聰明過人、執著,可以說基督山伯爵是大仲馬筆下非常完美的一個人物形象,大仲馬也曾表示過基督山伯爵是他最最喜愛的一個形象。
其實生活中的大仲馬倒是與基督山伯爵很相似,大仲馬也是一個敢愛敢恨、豪爽、大氣、聰明過人、執著的人。大仲馬在其官邸有一個座右銘“我愛愛我的人”。其實對于這句座右銘,我從《基督山伯爵》看到了它的后半句“我很恨我的人”。《基督山伯爵》對“我愛愛我的人,我很恨我的人”做出了很好的闡釋,他讓背叛、出賣他的人受到了應有甚至過分的懲罰,而有恩于他的人則得到了上百倍的回報。
三、基督山伯爵的等待與希望
回顧全書,基督山伯爵就是在等待和希望中得到重生的!
被朋友出賣、被敵人陷害、心愛的人遠離、無期黑暗的地牢……這一切的一切將埃德蒙·唐代斯從云端打入了地獄。也曾經努力過、也曾經絕望過,也許是遇到貴人法利亞神甫,埃德蒙·唐代斯堅持下來了,他耐心的等待,他仍然對未來充滿希望。他在等待和希望中韜光養晦。在這無盡的黑暗中,讓若干年后的他擁有一對能夠在黑暗中洞悉一切的眼睛。
當他逃出監獄并得到寶藏之后,他也并沒有著急去報仇,他仍然韜光養晦、觀察著敵人的一舉一動,并在無人察覺的情況下深入到敵人的生活。最后,等時機成熟他便實施了復仇計劃,讓仇人受到應有的懲罰。
基督山伯爵正是靠著“希望”和“等待”度過了他最艱苦的歲月。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希望和等待,耐心的等待加上希望的動力,必能帶來勝利的曙光。
四、基督山伯爵復仇記之我見
整本書最令人拍手稱快的就是基督山伯爵復仇的部分,然而,在他復仇之后的遠去卻令我心中暗暗地憂傷。復仇將一個天真、積極向上的埃德蒙·唐代斯變成了一個心如磐石的基督山伯爵。的確,基督山伯爵復仇成功,但是這很完美嗎?埃德蒙·唐代斯為了復仇也犧牲了許多。
多少年后,當埃德蒙·唐代斯在遇見昔時的未婚妻時,他已失去了年少輕狂的熱血沸騰,他不再擁有沖動。面對未婚妻,他最多能做到的是不傷害她,僅此而已。然而,基督山伯爵的出現已經傷害到她了,她失去了丈夫,離開了兒子,家庭支離破碎。而埃德蒙·唐代斯得到了什么?他只得到了復仇的快感,這種快感是一種扭曲的心理,他無法擁有常人的快樂。
所以說,復仇,即使成功,也永遠不是一件好事。
邊城讀后感篇五
這些天把《貨幣戰爭》看了。書是暑假從蘿卜那里借來的,本來應該在假期里搞定,沒想到拖到現在,書還一路跟到了英國,所以趁這個寒假趕緊解決,好讓老媽過年后回國把書帶回去。
我個人感覺是我看這本書的過程讓我收獲很大,引起了我很多疑問,讓我查了很多資料,做了很多思考。雖然很多疑問還是沒能找到答案,但是還是從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增進了對貨幣和金融的了解。對于這點,我還是非常滿意的,也非常感謝作者。
就書本身和它的內容觀點而言,有一部分是比較有見地,也值得深入探討的。我非常理解它為何能在中國暢銷。書里面的內容煽動性強,有非常強烈的陰謀論色彩,再加上很強的憂患意識,所以在現在的時代背景下面,會與廣大的中國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產生共鳴,因為大家對美國和外資都心存警惕。但是,越是這樣的重大問題,越是要慎重討論,應該嚴肅認真嚴謹地來研究,畢竟經濟是一門科學,要講真憑實據,邏輯緊密,這點我感覺本書是比較缺乏的。
宋鴻兵先生的寫作風格,就我感覺,對于一本經濟政策論述的書來說,太過于天馬行空和夸張隨意,文學性太強,導致他對理論的闡述,缺乏邏輯和條理。
1、在許多事情上,只提出了觀點和理論,并沒有給予解釋來論證,比如說宋先生提出了“剪羊毛”這個說法,聲稱這是國際銀行家的剝削平民的終極方式,但是這個方式的具體操作和機制,并沒有被很詳細的闡述。像這樣的缺乏邏輯支撐的說法在整本書里比較多,當然我知識淺薄,有些簡單的概念不理解也是有的,不過總體感覺,邏輯推理還是比較缺乏的。
3、就是數據圖表的缺乏,大量的命題,都缺乏有效的數據來做證據,真實嚴謹的數據,是經濟理論的基石,否則可信度很難建立。
4、書中引用的許多評論和警示,相當多得來自19世紀,20世紀早期,已經不符合現在的時代背景,畢竟金融系統在不斷的改變和進化,人們對經濟體系的認識也在演變,歷史上的爭論也許在現在根本沒有意義。書中引用的材料,大多來自美國金融陰謀主義作品,經濟資料非常有限,所以我對觀點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有懷疑。
5、我對宋先生對的西方經濟學界,以及歷史上的經濟學大家的不尊重和惡意猜測,讓我感到些許憤怒。宋先生就整個西方經濟學都被銀行家洗腦的說法實在讓我無法接受,西方經濟學界的治學嚴謹,對研究的細致對經濟現象的探索,都是我親身感受著的。難道就因為現在主流經濟學都統一金本位的局限性和法幣的優勢,就說他們是被國際銀行家洗腦了?這樣的說法對西方經濟學者的學術獨立和尊嚴是一種侮辱。
本書中的最重要的幾個觀點是:
1、歐美的貨幣發行權在央行是問題根源;
2、法幣系統會無限擴大國債,從而導致金融系統的崩潰;
3、金本位系統是最好的貨幣系統,但遭到國際銀行家的破壞;
4、部分儲備是導致通脹的罪魁禍首,而通貨膨脹是剝削人民的終極手段。
對于這些觀點,以下是我的個人研究所得和看法:
1、書中說英美的央行都是私有的,我的調查是英國的央行是政府所有,美聯儲雖是由美國各大銀行聯合所有,但是利潤基本上交國庫。
2、我目前的理解是,法幣系統里,因為央行有印鈔的權利,當經濟需要產生新的貨幣的時候,央行就從賬戶上產生新幣購買國債,當需要減少貨幣流通時,就從賬戶上賣出國債,然后將所得的貨幣銷毀。國債本身無限增加并沒有關系,只要貨幣流量的增加和國債的增加的比例固定就可以了,就是說國債的相對價值沒有變,貨幣只是一種表達方式,面值增加并沒有關系。舉個例子,如果a國國債是1美元,經濟總值是10美元,過了段時間,國債到了2美元,而經濟總值到了20美元,那其實說明了a國的債位并沒有改變,自然應該不會對金融系統產生影響。
3、金本位的概念是,貨幣的發行直接與黃金白銀的儲備掛鉤,一單位的貨幣,可以直接兌換一定量的金銀。其實貨幣本身只是個價值流動的媒介,所以說遠古的時候,也有人類族群拿貝殼羽毛當貨幣的,其實很多貨幣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因為他們不是商品,只是個媒介,所以用什么當貨幣都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舉個直觀的例子, a與b要交易,如果沒有貨幣,a就用5斤米和b兌換1斤肉;如果有貨幣的話,如果一斤米的價格是1個單位的貨幣,那么一斤肉的價格就是5個單位的貨幣,無論這個貨幣是貝殼,羽毛還是黃金。黃金白銀之所以幾千年在世界被通用,是因為它們漂亮,難以開采,又不容易化學反應,滿足作為貨幣的條件,并不是本身有太大的內在價值,(銀的工業價值不算)。所以用黃金掛鉤貨幣,從經濟的角度來說,是根本沒有意義的。
4、部分儲備要解釋的話,比較繁瑣,簡單的說,就是當銀行只保留一部分存儲資金,然后把剩下的儲蓄借出時,這個過程會產生新錢,導致貨幣流通量的增加,所以宋先生就說這種貨幣流通量的增加,會造成通貨膨脹,其實不然,因為當被銀行借出的錢被歸還時,系統會反向運轉,而新錢將消失。無數筆借貸和歸還永遠都在同時發生著,所以他們會達到動態平衡,保持金融系統里貨幣流通量的穩定。具體解釋大家可以搜索fractional-reserve system,網上有很多很好的解釋。 通貨膨脹其實不可怕,只要商品的相對價值沒有改變就可以了,宋先生總是強調一個單位貨幣的購買力下降了,但是只要每個人擁有的貨幣總量增加了,那就說明個人的購買力增強了。美國人均財富(消除通脹效果后)在上個世紀提高了9倍,雖然美元購買力低了很多,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美國人比20世紀初,要富得多了。
這樣的話,觀點上我也大致談完了。
總結一下,貨幣戰爭這本書,讀起來還是比較有趣的,只是我對里面的很多觀點不敢茍同,余下的很多觀點,我會近一步地去研究,估計等一段時間以后,再回頭來看一下,希望能解開更多謎團,有新的收獲。 我推薦學經濟方面的同學們還是應該看一下,因為這本書可以引發很多思考。但是我個人認為,對此書的觀點要比較小心,盲目草率的接受是危險,所以一定要用獨立的思想去面對它。對于不學經濟的朋友,如果要讀貨幣戰爭,我建議不要太當真,就當一種說法,如果在讀的時候同時了解一下以被承認的經濟金融知識,會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