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京華煙云讀后感600字 《京華煙云》讀后感600字篇一
其中,在讀過《京華煙云》之后,久久不能平靜,仍沉浸于人物故事的曲折離奇之中。林語堂先生本人比較尊崇道教,書中的姚老先生也是一位宗崇道教之人。他最欣賞的人物是書中的姚家二小姐——姚木蘭。曾經說過,養女當如木蘭。林語堂先生有三個女兒,無一人上過學校,但是后來每個人都成為才女,成就非凡。最可惜的是大女兒,嫁給一個外國人,在美國生活一段時間后,因性格不合而離婚。她兼具東西方兩種文化的熏陶,在處理自己個人問題的時候處于矛盾之中,既不能徹底放手,又沒辦法挽留。中年早逝。林語堂先生曾為大女兒寫過悼文,非常的悲痛。
身為一個中國人,從小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成長,骨子里烙的是中國印,即便后來接受了許多的西方文化影響,但在碰到棘手的問題時,仍不免會轉到傳統文化中來尋求答案。因為骨子里烙的是中國印。許多中國人都是外儒內道的思想。工作中要求“入仕”,忙碌的時候渴望“出仕”,從道家思想中尋找一些“寧靜致遠”的東西。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語叫“刺猬效應”,說的是兩只刺猬想要為對方取暖,可是彼此靠得越近,就越被對方身上的刺扎得鮮血淋淋。
通常人們會認為跟一個人吵架一定是跟他感情不好,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容易跟家人吵架,常跟情人吵架,會跟好朋友吵架。試想一下,原來常跟我們有爭執的人竟然都是跟我們最親密的人,而能夠跟我們發生爭執的人也對我們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有人常說“吵架”也是一種溝通,而愿意跟你吵架的人,才是真正想了解你的人。
京華煙云讀后感600字 《京華煙云》讀后感600字篇二
花兩個星期讀完了《京華煙云》,的確是好書,對于我高一的閱讀水平恐怕是個挑戰。讀完了,第一感覺是,書中故事娓娓道來,平淡如水,但是蘊藏著極其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國打開一面解讀中國人、中國文化的窗子。
看書前就看過新版的《京華煙云》電視劇,讀過原著,才知道,電視劇改編的實在是太離譜了,簡直把應有的內涵一掃而光,也許作為電視劇,要改編這樣一部缺乏戲劇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來觀眾,恐怕也是很無奈的。對于書中關于中國的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細致如怎么用鳳仙花染指甲,怎么裹腳,妻妾地位的差別,怎么抽大煙、抽白面,壯闊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投機鉆營。這些知識的介紹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場,更大的成功還在于一個個頗有個性的人物。
《紅樓夢》人物之多煞是壯觀,這部小說被稱為現代版《紅樓夢》,任務數量雖遠遠不及,但每一個都很成功。木蘭崇尚美的事物,喜歡奇思妙想,而又通情達理,心地善良。莫愁溫婉聰慧,身為富家之女卻毫不驕縱刁蠻,相夫教子以為樂。這兩姐妹可說是中國傳統的大家閨秀了,實在讓人喜愛。而立夫正直、爽朗、滿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下為己任,是中國近代那些知識分子的一個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給陳三那一段叫我這個現代人看來都太過“現代”了。
故事主要描寫的是主人公們生活的變遷,背后的大幕卻帶有十足的政治色彩。
講那一階段的事,是不得不于政治相關的。他們因戰爭而逃離,因政變而恐慌,正是因為發生在那個年代,故事才更具現實意義。書中的木蘭想過平凡的生活,而縱觀整個歷史,若是真有這么一個大家族,在動蕩的歲月里,他們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難者、掛念骨肉的父母、思鄉的游子。正因為是從平民的視角,而非純粹戰爭的描寫,才更能體會到那種驚心動魄的可怕,因為讀者和他們一起成長,那種體會也更加深了一層。其實真正讓讀者覺得描寫生動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讓讀者對遭遇恐怖的人“熟識”,仿佛他一直在你身邊。
這真的是一本好書,它包含的豐富的知識超越了一般的小說,也許還有些我現在沒能深刻體會的內容,n年以后,也許我想起某一頁、某一段,又會心生感慨吧!
京華煙云讀后感600字 《京華煙云》讀后感600字篇三
開始閱讀這本書,是在朋友的推薦下。
本書以姚木蘭為主人公展開敘述,講述了姚家在逃難時姚木蘭失蹤,與曾家的人相遇,與曾家結緣后發生的一連串的故事。全文圍繞著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三十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雖然只寫了幾個小家庭,但卻全景式展現了人們從舊思想到新思想上的一些轉變。
就拿書中的曼娘來說好了,她處在一個舊思想的家庭中,她需要裹腳,在未婚夫面前需要矜持,盡量少見面,不能有肢體接觸,導致在新婚第二天丈夫死后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相比之下,木蘭就顯得自由許多,她不需要裹腳,并且喜歡古玩,京戲,在異性面前可以大方談吐,她算得上是一位擁有新時代思想的女性。
書中令我感觸較深的還有父母對于子女的教育。書中姚母因為對木蘭的哥哥體仁過于溺愛,而姚父對體仁又過于嚴厲,在兩種極端的教育下,體仁變得非常叛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甚至和家中的丫鬟銀屏攪在了一起。本想著去英國讀書,結果途中放棄,留在了香港,將父親給他讀書用的大筆財產全部揮霍了個精光,將父母氣了個半死。不過,幸好在木蘭出嫁,看到了她的嫁妝,他終于意識到自己是多么無能,頹廢,想重新生活一次,做起了生意,開始了新的生活。
有許多人將這本書稱之為現代版的《紅樓夢》,但我覺得《京華煙云》還是要遜色許多,暫且拋開復雜的人物關系不說。相比《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和林黛玉之間的愛恨情仇,《京華煙云》講述的家族恩怨則顯得更為平淡許多。其次,《紅樓夢》中主要圍繞著賈府從繁榮到衰退的過程,而《京華煙云》講述的卻是整個中國,時代,社會,思想上的變遷,體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懷,對傳統中國的文化和生活細節的真摯熱愛,這點是與《紅樓夢》大不相同的。
京華煙云,撥開煙云,探究云霧下真實的舊社會,這,便是全書要向我們訴說的東西。
<
京華煙云讀后感600字 《京華煙云》讀后感600字篇四
《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講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在古人心目當中,道是天地宇宙間最最根本的存在。
林語堂的女兒在《京華煙云》序文中說:“父親其實是把木蘭當成一個時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認真看世界,不為命運所屈服。書中稱木蘭是道家的女兒,我想,這和她所受父親的清凈無為的思想熏陶較多。”
我們在小說中也看到,盡管姚木蘭感情非常豐富,但內心深處的思想感情,總的說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和制約。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天然反映。
小說中把木蘭和妹妹莫愁作了一個很有意趣的對比:“木蘭的眼睛長長的,莫愁的眼睛圓圓的。木蘭的活潑如一條小溪,莫愁的安靜如一池秋水。木蘭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蘭動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蘭的心靈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靈靜穆堅強如春日的大地。”可以看出,在姚木蘭身上既有返璞歸真的意境,又有淡雅之極致的奧妙,綜合體現了“自然之美”的審美標準。
姚木蘭面對生活的種種沉浮,始終保持胸襟開闊又灑脫自然的心境。她天性活潑愉快,生氣充沛,作起文章來行思敏捷、振筆如飛。她很會享受財富,但又從不依賴金錢,而是隨時準備著失去了財富應當怎樣過日子。在富裕殷實的生活中,能夠保持質樸厚實的心態,在平凡、寧靜的鄉村生活中,只求豐衣足食,無憂無慮,能夠知足長樂。
當孔立夫和姚木蘭一起攀登泰山時候,兩個人對著秦始皇無字碑時的心照不宣,是表現姚木蘭思想境界的畫龍點睛之筆。他們看到,那一塊石頭無情無感,故永遠生存,人為有情之動物,故個人死去而家族卻永遠流傳。立夫說:“這個沒字的碑文,已經說出了無限的話。”木蘭一語中的:“因為石頭無情。”可見,木蘭在精神上已獲得了真正的解脫,她的崇高感情也得到了最美的升華。
京華煙云讀后感600字 《京華煙云》讀后感600字篇五
意猶未盡,這是我讀完《京華煙云》后的第一感覺。故事中的每個人都是那么的個性鮮明。
姚思安,主人公的父親,他是真正讀懂了“道”的人,他不拘舊習,思想進步,遠非同一時代的人可比。他反對給女兒纏足,視金錢如無物,勘破生死,享受人生。他超然的見解深深地影響著年輕一輩,木蘭、立夫等因此都顯得卓而不群。他是那個時代的圣人,那個時代真正的老神仙。
姚莫愁,主人公的妹妹,她穩重,賢惠,寬容,雖然思想略顯保守,但的確是最適合持家的人。有這樣一位妻子,孔立夫基本不需要為生活而再擔心,一切都那么井井有條。或許,立夫更喜歡木蘭,但,的確,莫愁更適合他。
馮紅玉,相貌出眾,才華橫溢,多愁善感,體弱多病,從任何一個方面看,她都是翻版的林妹妹。除了名字的顏色外,再也看不出什么了。她和阿非本可以算作青梅竹馬,可惜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段事不關己的話,讓她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天妒英才,何況她還是紅顏。
孫曼娘,木蘭眼中最美的女,也是木蘭最好的姐妹。她溫婉賢德,尊禮儀,孝父母,她和平亞,本可算是天作之合,可惜二人均為舊理所縛,最終的結局凄凄慘慘。幼時喪父,少時喪夫,一輩子沒享受過丈夫的疼愛,沒生過一個孩子,一直生活在悲劇之中。如果她當年能大膽一些,或許,生活會好很多。
牛素云,我覺得是這里面最可憐的人之一。蠻橫無理,為了利益,不擇手段,不惜一切。一直以來被人們所憎惡,但最后在面對民族大義與個人利益時,她番然悔悟,讓人們肅然起敬,當然這也跟經亞的孩子以及姚老爺子的話有關。
當然還有平亞、經亞、蓀亞、暗香、曾文璞、曾太太、桂姐、麗蓮、愛蓮、姚太太、馮舅爺、環兒、體仁、銀屏、華太太、寶芬、陳媽、陳三……太多太多的經典形象,讓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懷。他們之間的各種故事至今讓我難以忘懷。雖然我覺得,最后的結局有點生硬的走了高唱愛國的政治路線,但總的來說,《京華煙云》是一部再好不過的書了。
京華煙云讀后感600字 《京華煙云》讀后感600字篇六
最后一個家庭,牛家。一個存在于整本書的反面家庭。牛思道唯利是圖,馬祖婆尖酸刻薄,牛懷瑜卑鄙齷齪,牛素云蠻橫無理。唯一拯救了他們的是最不起眼的黛云。牛素云的一輩子,驕傲著活著驕傲的死去。在曾家和木蘭比上比下出言不遜,離婚后跟哥哥誤入歧途,成了當年的“白面兒皇后”。風光又諷刺。最后素云的一段描述很深刻,想活命,想要錢,就得做為日本做不正當勾當,謀害同胞。欣慰,慶幸,素云最后的選擇為她干過的所有壞事一筆勾銷,有什么比幡然醒悟改過自新更值得慶幸的事情?牛家沒落理所應當,也代表了當時的政府官員家里的斗爭有多激烈。100個人里不可能全是傀儡,總要有一個“黛云”!
書里還有很多小人物,比主角們的生活更加豐富。陳媽,一個鄉下老婆子在姚家做事,當我看到她自從兒子丟了以后每年都做大一號衣服不禁鼻子反酸。可憐天下父母心。后來陳三找到了,可是陳媽卻又沒了。這一對母子的陰差陽錯,讓人想起,那時那日的戰場,有多少母子生離死別;小小的銀屏,引起那么大波浪;暗香的巧合相逢讓人相信命運之輪的轉動;陳三、環兒、博雅、阿瑄……太多太多,每個人代表的一個世界,代表著一類人,代表的那個時代的一股強心力!小人物的輝煌造就了整本書的輝煌。林老細膩的筆觸沒有丟棄他們任何一個人,有生有死,讓人欣慰讓人安心。
書中有一段說老北京的語句,說的很好:“滿洲人來了,去了,老北京不在乎;歐洲的白種人來了,以優勢的武力洗劫過京城,老北京不在乎;現代穿西服的留學生,現代卷曲頭發的女人來了,老北京不在乎……”老北京的人,在戰火中依然在茶館挺細喝茶聊天,生活之計,永不停息!也許就是這種精氣神兒,讓北京撐到了最后,撐到了如今。
姚家,曾家,牛家,三個同樣的家庭以不同的方式宣告沒落。唯一慶幸的是家里的人還是站在向著未來的大隊伍里,帶著精神,勇敢的活下去。
整整一本書,蕩氣回腸,把我帶回那年代,感受那時那刻的精彩!
感觸頗深,讀后感嘆,謹以為念。今后重讀感悟又將是另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