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是對優秀作品進行篩選和匯總,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夠給大家寫作帶來一些啟發。
學生寫作技巧的提升與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優質12篇)篇一
20xx年10月10日星期五晴。
今天早上,第三節課是音樂課,方老師在教室里教同學們唱歌。方老師說:“我們今天來學唱特別的歌!”大家一聽,都覺得特別好奇,唱歌還有什么特別的呢?方老師笑著繼續說:“今天,我們來唱古詩詞!”啊?古詩詞?這也能唱成歌曲嗎?真是太特別了。方老師坐到電子琴前,翻開帶來的樂譜,開始一句一句地教我們。我們都興致勃勃地跟著唱起來。哈哈,真是太有趣了,學過的古詩詞唱成歌曲后,更容易背熟了。方老師一共教了四首古詩詞歌曲,分別是《春曉》、《詠鵝》、《望廬山瀑布》和《詠柳》。音樂伴著古詩詞,唱起來瑯瑯上口,同學們唱得可認真了。
我覺得古詩詞設計成音樂歌曲真有趣!不僅提高了我們學習興趣,更讓我們熟背了詩詞內容,一舉兩得,真是太棒了!我們都期待下節課,方老師能再教我們更多的古詩詞歌曲!
狀物作文,是小學生作文訓練中的一個重要項目。所謂狀物,就是具體、形象地描寫物體的特征、形態、色彩、質地等。這個物還應該包括動物、植物等類。由于不同的物有不同的特點,所以狀物的方法也不一樣。
怎樣寫物品。
1、抓住特征。
從大小、形狀、顏色、質地(制造材料)等方面,對所寫的物品仔細觀察。因為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特點,即使是同一種物品,也會有某些席位的區別,也有它自己的'獨特之處。蛛蛛物品的特點寫,就是抓住了這一物品是區別于另一物品的地方寫。
2、按照一定的順序寫。
(1)按總一分一總的順序寫。
(2)按物品各部分的空間順序寫。
(3)有的物品,須按先外后內的順序寫,即先寫外表,后寫內里的順序。
3、狀物需要想象和聯想。
展開想象和聯想,不僅使所狀之物更加具體生動,還可以開拓作品的意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學生寫作技巧的提升與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優質12篇)篇二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生作文指導:記事作文寫作技巧,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敘事作文又稱記事作文,在作文類別里因為貼近生活實際,而被是認為是較簡單的一種作文體裁,對于小學生來講,敘事作文往往又與另一個詞聯系較緊密---“流水帳”。作為教師,我常在學生習作中發現“流水帳”這類文章,統觀原因就是因為學生在寫這類文章時,過于偏向“敘”、“記”,光敘事情的順序,記錄每一個細節,而忽視了敘事作文中的“思”、“情”、“議”,這些文章的枝葉,光剩下一副骨架,自然文章也就成了干枯的禿樹,吸引不了人了。
敘事作文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生活只記錄了事情的發生、發展、結果,是一本“帳”。陸游說:“爾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這詩外的功夫即是對生活的體驗,感受和認識,也就是“思”、“議”、“情”,將你們思考到的,你的觀點說出來,你對這件事的感情色彩,表達在你的文章中,這樣,文章才會豐滿,再大的樹干也需要枝葉的鋪蓋,才會生機盎然。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竭”,對學生來講,生活的經歷不算是豐富,固定的生活模式容易讓學生產生公式化的記憶,敘起事來自然也就成了“流水帳”。但孩子的生活細節是豐富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事物有著不同于成人的觀察范圍、觀察視角、觀察興趣,如果將這些詳細的敘述出來,作文自然也就豐富了。
作為教師,幫助學生深挖敘事過程中的“思”、“議”、“情”等方面的內容,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思,就是想。這對于人來講,是正常人的反應。看見、聽見、大腦自然的就會有所想,這種想是即時的、迅速的、“條件反射式”的,但是孩子往往會忽視這種非主觀的思維,甚至在看見、聽見,親身參與時,會不由自主地就某一細節現象脫口而出一些評論,這都是一種思考,捕捉到了,意識到了就會成為一種很好的素材,輸入作文,就會使文章活起來。
例如一位同學寫自已的作文老師,老師在上課開始便說:“我花了一元錢買了兩只老母雞,你們說我高興嗎?”我想,“原來老師也愛吹牛啊!”看,這就是“思”。針對老師的話,小作者立刻在腦海中產生了反應,這是一種本能,小作者非常善于捕捉,短短的一句話,便讓文章生動起來。小作者孩子式的大實話襯托出了這位作文老師的幽默,也讓人看到了老師與學生間的`濃濃師生關系,所以作為老師,我們要培養這種捕捉能力,在教學中我總結了幾種方法:
(1)、挖重點,突出關健
這一方法主要是針對學生自已而言,事情不外乎人和事兩大因素,事源于人,因人而成事。
如果自已親身參與其中,感想也一定頗多,想的一定也多。反過來,再下筆的,先將事件分出重點,針對重點事所產生的最能代表自已的想法的寫出來,達到雖想的多但下筆時能將精華挖出來,針對事情的重點、有的放矢的將所想的表達出來,起到以點帶面、萬花叢中一點紅、喧賓而不奪主的修飾作用。
例如:一位同學寫自已的好朋友參加比賽,“只見他左手撥弦,右手拉弦,腳不停地在地上打著彈子,顯得那么投入,大家都在認真地吆呵著。我的心也跟著琴聲飛起來了”。最后一句其實便是小作者的所想,在介紹好朋友比賽的幾個環節:上場、彈奏、下場,這幾個環節中,彈奏是重點,作者敘述詳細,末尾以一句自已所思,將好朋友的琴聲之美加以烘托,起到了綠葉的作用,這就是重點部分有所思起到的好處。
所以在敘事過程中,如有自已參與要教會學生分清重點的展示自已的所思。
(2)、角色互換,換位思考
對于沒有自已參加的事情,學生往往難以寫出所思,這也是實情,有自已參與,想的多;別人參與的事,很難了解別人的想法,這對學生來講是一個難點,這時就需要換位思考,在看圖作文,想像作文中常有這種情況,故事編了,但總讓人感覺是在“記錄”別人干的事,難有“第一人稱”的感覺。這時就要角色互換,想什么?入情才能入境,想法不同,“我”成了“他人”想法才會貼近、合理。
(3)、刪繁就簡,突出重點
敘事作文重點在敘,事有起伏,“思”為“起”處增彩,這樣才有烘托之效,思不宜過多,點到為止,我在教學時告訴學生,先找出事情的幾個重點敘述部分,用精煉的語言傳達你的所思,目標就是烘托主題。
一人叫說,兩人以上就問題發表觀點就叫議,作文教學中,常有學生作文語里充滿了你說他說,周而復始,直至文章結尾。平時說話可以這樣,但作文是語言的精華,簡單實用才能吸引讀者。所以,我在教學中就“議”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1)無問不議
沒有問題不議,不能將作文變成“說書場”,芝麻、西瓜一起撿,針對問題展開議論,敘為主議為輔。
作為學生,難在什么是問題?問題就是敘事過程中影響事件走向或能引導事情發展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會伴隨事情發展而出現,不議不行了,這時就需要議,議的好,文章會生動。
例如:我在評講作文時,一位同學寫班會課,幾位班干為了制定晚會節目而發生了爭執,這就產生了問題,如果以一筆帶過,直接寫結果,最后,“節目單終于定下來了”,文章平淡無奇。但反過來將班干們討論的話寫下來,文章則憑添了趣味,我將兩段作文都讀了,同學們紛紛以為有“議”的作文聽著更吸引人,可見,敘事作文有了議才能更好地表達思想。
(2)議少不易多
多議不如少議,作文最忌面面俱到,議不是說,議是看法,觀點的表達,以簡煉的語言陳述觀點,是最好的。我指導學生,議時也就是陳述觀點時,越少越好。但要表達清楚,大家都說不如少數說,少數說不如重點說。教會學生在眾多的話語中,找出最具有代表性的話,使人一看就懂,充分發揮議的代表作用。
作文的一大作用就是寄托作者的情感,而小學生作文往往缺乏這一點,尤其敘事作文講完完了,敘完了作文也完了。情的內涵很多:友情、親情、感激之情、感謝之情、感動之情?,在敘事作文中,不同的事情生出不同的情感,它是文章的升華,有它文章則有了靈感,否則文章就是一個“記帳本”。盡管“惰”有不同,但在教學時要注意把握。
(1)、情動于心
情是純潔、純真的,虛情假意往往一眼可以看穿,像常在作文中出現的“我好喜歡他的做法啊!”、“他真偉大啊!”、“他真了不起啊!”等等,既起不了升華文章的作用,反而貶低了文章。
我告訴學生,情與心相連,當你真真心動時,那就是情,情藏于事而發于事,事情發展了,你會有不同的感情流露寫出來,這就是你的文章之情。寫文章最忌亂發感情,滿篇文章充斥著感嘆句,反而提高不了讀者的興趣,還會讓人感覺文章虛情假意,教會學生捕捉心動的感覺,哪怕是一句很樸實的話,也能將文章的情感表達出來。
例如有同學在描寫自已的老師,在寒冷的辦公室里一邊搓著雙手,一邊批改作業時,寫道:“我想哭。”簡單的一句話,沒有華麗的詞語,沒有感嘆詞,但卻將對老師的感情表露無遺,小作者捕促到了心靈感動的一瞬間,語雖短,但效果很好。
所以教會學生寫出真情重要,學會體驗真情則更加重要。
(2)、情牽全文
所謂情牽全文就是在敘事時要有自已的感情,溶于文章全文。許多學生習慣于敘完事,最后發一句感慨,作為全文的總結和文章情感表現的見證,而忽視了在文章中情感的滲透。
學生寫作技巧的提升與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優質12篇)篇三
考生要在擬題上展其才智,使其“眉清目秀”,為文章增添絢麗的色彩和無窮的魅力。好的題目應體現以下幾種美學特征:(1)動態美,在標題中嵌入恰當的動詞,使之具有動感,《奔騰的海洋》《坐看流星劃時空》、《掀起你的蓋頭來》、《找回失落的家園》。(2)力度美,在標題中,開誠布公的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抓住要害,達到一種無可辨駁的力度。如《美哉,我的大好河山》、《永遠的蘇武》、《智慧無限,雙贏無邊》。(3)含蓄美,將豐富的內容,以含而不露的形式表現出來,留下回味余地。如,《生如夏花》、《美麗的謎底》、《別人的風景你的夢》、《窗外的那一點紅》。(4)古典美,恰到好處的引用經典,或對其進行恰如其分的改造,表意精當,涵義深遠,給人一種莊重深邃之感。如《獨釣寒江雪》、《千江有水千江月》、《南山花香,汨羅水甜》。
學生寫作技巧的提升與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優質12篇)篇四
獨抒己見,張揚個性。
話題作文具有“一樹花萬首詩”的特點,所以每位考生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確立文章的主題。但“詩”有高下之分,角度有優劣之別,那些思維獨特的學生,面對話題,能看到一般同學所看不到的東西,能獨抒己見。如在寫“接受與付出”這個話題時,有位考生將題目擬為《學會索取》,他在肯定應該“付出”的前提下,大膽運用逆向思維,呼吁要“在付出的基礎上學會索取,在勞動的基礎上取得收藏”指出這樣做“于己于人,都有幫助”。文中分三個層次論述(“我說學會索取,是要家長在子女身上學會索取”“我說學會索取,是要農民在勞動過后學會索取”“我說學會索取,是要國家在干部們身上學會索取”),緊密聯系現實生活,發他人所未發而又言之成理,閃爍著可貴的創新思維的火花,具有獨特鮮明的個性。
學生寫作技巧的提升與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優質12篇)篇五
新聞的導語已經點明了新聞的主題,主體部分對新聞主題的表述、發揮,實質上就是對導語內容的展開與補充,以使導語中提到的各個事實更加清晰,使五個“w”和一個“h”更加明確。
新聞主體的結構一般有三種:
1、時序結構。就是按照事件發生、發展的先后順序安排層次。這種結構可以使讀者對事件的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有一個鮮明、完整的印象。如例文《引灤工程昨日全線試通水》一文,以時間為序,從上午“10時整”寫到“晚8時”為止。
2、邏輯結構。就是根據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或邏輯關系,如因果關系、并列關系、主次關系等來組織安排層次。如例文《歐洲央行為何聽任歐元升值》一文,以邏輯為序,從美元貶值、歐元升值的原因,寫到如何防止該事態繼續擴大的方法。
3、時序與邏輯二者兼有的結構。對主體的寫作,要求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內容充實、緊扣主題;注意剪裁、詳略得當;簡潔明確、生動活潑等。
學生寫作技巧的提升與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優質12篇)篇六
第一、中心就是文章的靈魂。教給大家確定中心的'方法;第一、要根據題目要求確定中心。如《記一位值得尊敬的人》要明確題目的重點是“尊敬”。值得尊敬的原因,就是文章的中心,寫作時要緊扣這個中心。
第二、要根據自己平常的生活積累,根據自己平常的生活感受來確定中心。如寫《我的好朋友王小明》,中心思想可表現王小明的好品質,他的優點。
學生寫作技巧的提升與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優質12篇)篇七
“這次的作文題所提供的不是單一答案,也不是要求單向的思維方式,而是致力于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賀仲明分析,雖然是歷史題材,但材料已經介紹得比較清楚,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個人各自體現了不同的品格和能力,不需要太多相關的歷史知識。賀仲明支招,學生寫作不必拘泥于歷史,而是可以結合現實,從身邊的故事、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創作,也可以有不同的結論,關鍵在于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識儲備。“這樣的考題靈活不死板,能夠在能力和素質上考察學生,是很好的高考作文題目。”
以史為鑒借古喻今。
青年作家陳崇正分析,“管鮑之交”是中學生比較熟悉的典故,歷來被視為齊桓公能夠“九合諸侯”的重要前提,故事本身對于如何識人用人,如何寬恕信任,有非常明確的寓意。“以史為鑒,應在歷史故事中讀懂選賢舉能之道,大時代召喚大胸襟、大棟梁之材,這值得考生思考。”
他舉例,從齊桓公角度切入,其不計前嫌的寬恕可以引申很多話題,比如如何信任他人、挖掘人才;從鮑叔角度,則可涉及嫉妒與避讓、信任與寬厚,如何正確評估他人和自我的才華;從管仲角度,則可選擇“良禽擇木而棲”或“有智商也得有情商”等話題展開討論。
學生寫作技巧的提升與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優質12篇)篇八
面對一則或一組材料,從中提取的立意可以是單一的、唯一的,也可是多元的,但不管你提取的立意是什么,都應該源自于材料。為此,我們可以抓主要情節來選材,也可通過材料中的“關鍵詞句”來體悟立意。
如《一只美麗的蝴蝶》材料作文。
讀“情節”。情節為:蝴蝶為了追求更年輕、美麗找醫生做整容手術,不聽醫生的勸告,結果被打回原形(毛毛蟲)。從中我們可以讀出:過度追求、不聽勸告、適得其反之意。
讀“關鍵詞句”。從材料中的兩個“再年輕一點”,可以讀出“貪婪”之意;從“你已經很美麗了、你現在的美才是最有魅力的”,可以讀出“不知足”;從“毛毛蟲(丑)”與前面的“美麗”對比,可以讀出“適得其反”。
文,也要辯證的立愈,要明確立志的作用也有積極的和消極的。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志向對社會、國家、人民都有好處,而反對社會的發展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志,對社會、人民只能有害而無一利。宋代的范仲掩的“先天下之優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向,唐代杜工部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志向,周總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褥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都是符合時代潮流,符合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而希特勒的獨貓全世界的志,蔣介石的除滅異己、統治中國的志都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是反人民的。他們在實現自己的志的過程中使無數人陷人了苦海之中。再如,寫“達志”方面的議論,也要論述清楚“志”、“力”、“物”間的關系,不能只片面地強調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的方面。
立意。
結構、語言等都要以立意為依據,受立意的約束。一篇文章質量的優劣,其決定因素首先在于立意。文章沒有立意,或者立意不突出,就如一盤散沙。
立意緊貼材料。
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是審題的原點,是立意的根基,是觀點的依托。
考生必須緊密結合材料進行審題立意,在審題立意時,一定要全面解讀材料,辨明主次,抓住核心,使自己的作文立意呈現命題的最大價值,開拓審題的新鮮視野。
選材證立意。
寫文章時,作為一篇復雜的記敘文,其表現的主旨也可以是多元的,但總體來說,立意和選材應是“一一對應”關系。你所選取的材料,要能“證明”你提煉出來的立意(觀點)。《一只美麗的蝴蝶》材料的立意之一為:貪婪貽害無窮,一定要學會控制欲望;要珍惜擁有,不能貪得無厭。
在立意正確的基礎上,圍繞立意,用問題導向,可能使選材符合立意,不跑“意”。
學生寫作技巧的提升與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優質12篇)篇九
小學作文意在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義的內容用文字表達出來,小學生作文寫作技巧。一篇作文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綜合思維的語言表達能力的體現。迄今為止,許多學生把作文練習視為畏途,教師把作文教學當作一大難題。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兩個盲點:第一、認識的誤區。他們覺得培養學生作文能力的做法是:按照“記敘——說明——議論”的序列,采取與講讀課文同步訓練作文。但是這樣的話,盲目性較大,沒有明顯的訓練重點。第二、訓練的盲目。教師單純地在寫作技巧、方法上進行概念傳授。他們沒有顧及學生思維的發展是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而一味地追求“蠻練”,奉“功到自然成”為玉律,所以收效甚微。
根據對本校學生作文和教師作文教學現狀的調查分析,我們對此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1、對教師的狀況。
(1)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過于強調作文技巧、方法的傳授,不重視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學生作文枯燥、乏味,缺乏應有的童趣。
(2)教師自身的創造性不夠強。只照本宣科,不注重自身想象力的發揮。
(3)教師作文教學單一的模式框死了學生,嚴重阻礙了學生想象力的發展。
2、對學生的狀況。
(1)學生不會仔細觀察、善于想象、過分依賴教師。
(2)學生沒有生活積淀,缺乏生動的想象力。
在上述情況中,我們不難感覺到現今作文教學的弊端:教師一味地強調了寫作的結果,而忽略了寫作的過程。只有善于培養學生寫作綜合能力,包括觀察力、思維分析能力、想象力等,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
我們沒有去過桂林,那么我們讀完《桂林山水》的課文后,腦海里會出現一幅幅桂林山水的圖畫。漓江的水是那樣的靜,那樣的清,那樣的綠;桂林的山是那樣的奇,那樣的秀,那樣的險,仿佛身臨其境,這就是想象的作用。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進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由此可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是何等的重要。
小學生作文,雖不是什么藝術創作,但同樣需要比較豐富的想象。例如:要形象地描繪客觀事物,就需要生動的比喻、擬人和夸張的手法;要完整地刻畫某個人的形象,就需要對他的內心活動作某些合理的推測;要比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義,就更需要展開豐富的想象。
基于對想象作文教學的濃厚興趣,故以“小學想象作文教學”的研究為切入口,有意識地在小學階段培養好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敢想象、會想象、善想象”。在全新的作文教學中體現“求新、求趣、求美”。
二、研究目標。
1、本課題旨在構建想象作文教學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過程。主要是依據心理學中有關想象力的培養發展策略,以“想象手法教學”和“想象篇章練習”為著重點,分層教學,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以充實文章的內容,突出文章的中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2、通過想象作文的教學,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并由此豐富學生寫作的題材。
三、研究過程。
(一)在豐富學生的表象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小學生作文是一種創造性的認識活動和書面表達練習活動。在我們指導孩子寫想象作文時,我們通常強調內容的獨創性,鼓勵學生憑借生活經驗的積淀,大膽展開想象,尤其是創造性想象,來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意愿,寫出充分顯露個人創造力的習作。可這一切并不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在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指導他們寫出好的'想象作文之前,必須豐富他們的表象,增加表象的貯備。為接下來的一系列寫作打下基礎。
1、在實踐活動中發揮想象力。
(1)創造性觀看電影、電視節目。
在每周一次的觀看電影、電視節目中,充分利用學校紅領巾影庫,播放一些生動、活潑,孩子們感興趣的、喜聞樂見的節目,比如《貓和老鼠》、《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米老鼠和唐老鴨》等,在看完一遍后,選取學生最感興趣的一個片段,消去聲音后,讓學生觀看,據畫面中一些小動物的動作、神情,想象它們的語言,并能把它比較逼真的模仿或者在創造。最后,再和原畫面的聲音和故事情節進行比較。
每月一次的參觀或訪問是孩子們特別喜歡的。如何恰好地利用機會,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最為重要。在歷次的參觀中,做到參觀前有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春秋游的活動中,教師要求學生自己分組活動,明確本次活動的主要項目,要求學生寫好參觀筆記,把印象最深刻的詳細記錄下來,在班中進行交流,以備在今后的想象作文練習中積累生活實際。在訪問軍營基地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除了觀看軍隊訓練,更應深入軍營,多看看、多摸摸、多走走,回校后能模仿解放軍叔叔的隊列練習,回家去試著折折被子、擺擺生活用品,在體驗中激發學生寫作的靈感。
(3)在勞動、活動中進行創造。
每周一次的勞動,我們的安排頗為獨具匠心,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勞動,它要能使學生在勞動中進行創造。比如:為娃娃添眼睛——釘紐扣。在為卡紙娃娃美化的同時,學會了釘紐扣,并且使學生在勞動中,體會到了紐扣的妙用,感受到了原來可愛娃娃的眼睛像黑黑的紐扣,產生了比喻的想象。再有就是拆裝玩具。學生生活中喜歡的玩具人人都有幾件,他們的想象也是隨著這些玩具的刺激而引發的,因此,我們讓學生幾人一組,分配給他們一些可搭筑的條條塊塊,如何有創意性地搭建,成了這次活動的評分標準。
(4)利用十分鐘隊會,發揮想象,激發真情。
在隊會中,能結合課題,有機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一次以《愛》的主題隊會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場景:
情境一:你在國外工作的爸爸已有三年沒回家了,如今中秋節臨近,許多在外的游子都已回來。看到這些,你想到了什么,說一說。
情境二:正當你準備把寫好這些話作為一封信投寄給你父親時,他卻突然出現在你的家門口。這時,父子(女)相見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場景呢?請說說。
情境三:正當你們相見時,爸爸從包中掏出了你夢寐以求的筆記本電腦,這時你又是怎么想的?說說。
這種連續性的情境,用一條線索貫穿始終,步步深入地進行想象訓練,在無意識中讓學生體驗情感,刺激想象,為今后“為情而造文”鋪設道路。
2、閱讀文學作品,積累素材。
文藝作品的特點是用生動的語言、典型的人物形象,具體的故事情節來反映社會生活的。它的突出特點是形象性。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學生可以獲得豐富的具體形象,同時還可以獲得大量詞匯,這些形象的詞匯在想象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鼓勵學生借閱書籍,有計劃地、持之以恒地學習,做好記錄,切實指導學生讀好書,多讀書,巧讀書。
(二)憑借想象手法,進行想象片段訓練。
想象作文的訓練,不像一般的記敘文那樣強調寫真人真事。它要求學生以自己豐富的表象——已有的生活和知識基礎。以“合理性和科學性的準則,恰當運用虛構、夸張、比喻、幻想等手法,構思出具體、生動、新穎、奇妙的情節寫成段。因此,進行想象手法的訓練,對于下一步想象作文整體的訓練起著拋磚引玉的作用。想象手法有許多,我們著重對比喻、擬人、猜測、象征、對比、回憶、幻想這七種進行有序地指導。
1、關于想象手法的訓練。
(1)形象地講明每種手法的特點。
關于比喻想象。
比喻想象,是指在寫甲事物的時候,想到乙事物有相似的地方,就用乙事物來比喻甲事物。比喻是在事物的相似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著重讓學生明白“相似”是個極廣泛的概念,可以指顏色,也可以指形狀、聲音、氣氛、作用等。如“池塘里的小蝌蚪想一個個歡快的音符”,這是形狀的相似。“吱悠吱悠、叮兒叮兒的響聲,像一支支快樂的鄉間小曲”,這就是聲音和氣氛的相似。同時,向學生傳遞另一種情況:對于兩個事物的相似點,在比喻中可以表明,也可以含蓄著不說。如:荔枝皮像胭脂一樣紅,就表明了“紅”的這個相似點。
關于比擬想象。
比擬想象分擬人和擬物。擬人想象是指在寫物的時候想到它的某些特點與人相似,就把物當作人來寫,直接移用寫人的詞寫物。如“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這句話就是用寫人的貪婪來寫楊梅的。擬物想象是指在寫人的時候想到他的特點與物形似,就把人當作物來寫,直接移用寫物的詞語寫人。如:“東郭先生再也混不下去了,夾著尾巴逃走了,”用寫狗的“夾著尾巴”來寫人的狼狽相。
關于猜測想象。
猜測想象是指在寫人或寫事物的時候,對同它有關的問題,做出猜測性的描寫或敘述。如:《威尼斯小艇》中“去做生意、到郊外去呼吸新鮮空氣、上教堂去做禱告”,就是對“商人夾著一大包貨物”、“小孩有保姆伴著”、“莊嚴的老人夾了圣經”的有關問題——去做什么——的猜測。
關于對比想象。
對比想象是指在寫一個事物的時候,想到與之性質不同的另一個事物,就描寫或敘述出來相比較;或在寫一個事物這個側面的時候,想到情況與之完全相反的另一個側面,就描寫或敘述出來想比較。如:我的爸爸是一個教了二十年的普通的老師,他不象黎明的爸爸,整天有應酬不完的宴請;也不象工容的爸爸,常常有買不完的便宜貨。他呀,有批不完的作業本,備不完的課”。
關于回憶想象。
回憶想象,是指在感知甲事物的基礎上,回憶起與之相關、接近或相反的乙事物,并描寫或敘述出來。在常見的“每當我看到……時,就會想起某某來”。
關于象征想象。
學生寫作技巧的提升與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優質12篇)篇十
語文能力本應是一種綜合的人文素養,但今天的應試教育體系下,語文也變成了沒完沒了的刷題,并且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并沒有刷出好的效果。尤其是高考作文,通常做法是猜題測題套題,濫用好詞好句名人名言,而通篇內容空洞,虛情假意。這樣的作文,即使“不離題”,也只能拿到中等的分數。高考一分只差就會痛失名校,這樣的“中等”作文,在參加高考時完全不行。
語文的客觀題,通常在學生們的三年高中學習中都刷題刷到頭暈了,基本合格的學生,大多知道王維王摩詰李白李太白,丟分通常是課文以外的知識沒法答出來。這些我們不講。
如果深入了解“一本書、一名作家、一個時代”的深閱讀寫作法,你真的很有可能寫出滿分高考作文。對于初中生、小學生來說,這個方法也非常有效,可以說更加有效。
豐富有效的閱讀,是中小學生寫出好作文的核心基礎,丟開閱讀談寫作的都是耍流氓。但如果在小學、初中里讀書比較少,積累不夠多,到了高中階段怎么辦?具體的做法是:
1、找一本你最喜歡的書,精讀。讀過了沒關系,再讀兩遍。廣東那個高中生是喜歡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我建議她再讀兩遍,然后找英文原版讀一遍。并且要對法國大畫家高更的人生有個了解,看看他的畫和他的相關傳記。
2、了解英國作家毛姆的人生和他的其他作品,有時間的話可以延伸閱讀他的其他名作如《人性的枷鎖》《刀鋒》、以及游記《在中國的屏風上》等。毛姆曾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去四川成都拜見一個拖著大辮子的中國老頭辜鴻銘。你要知道這些瑣碎的事情。
3、了解毛姆所處的時代,對那個時代的其他作家也要有些了解,知道個大概。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毛姆在干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在干什么。還有,他同時代的作家如英國的蕭伯納、德國的托馬斯·曼、法國的安德烈·紀德等,他們都在干什么。那個時代的中國,還有怪人辜鴻銘等,凡是毛姆知道的、認識的,都可以略微了解,明白一點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思想潮流,會知道毛姆對自然與人性的認識。
在深入閱讀《月亮與六便士》之后,你在寫作文時,就可以不斷調用這部作品以及這位作家的資料來充實內容了。比如,某年廣東的作文題目是“心靈中閃過微光”,題目不佳,很抽象,很難寫好。但我們運用《月亮與六便士》的內容,可以這么說,“當法國畫家高更離開繁華而喧囂的巴黎,來到南太平洋深處的波利尼西亞群島時,他的內心充滿了矛盾與沮喪。就在那里,他碰到了一個塔希提姑娘。在塔希提島上,他度過了人生中最豐富也是最珍貴的時期······”
如此類推,無論什么作文題,都可以套用。
對中國考生,通常來說最好的選擇是“四大名著”,因為閱卷老師大多讀過,沒讀過的也肯定知道(沒讀過四大名著的語文老師?哼哼!不配當語文老師),因此,你在高考作文時,恰當地引用“四大名著”的內容時,他們都會知道,很容易讓他們產生親切感。
上海特級語文教師余黨緒說,他有個學生特別喜歡《水滸傳》,了如指掌,說什么都知道,寫作文時,無論什么題目都能繞到《水滸傳》上。因此他的作文說理時很有邏輯,資料很有說服力。高考時,這位同學寫出了滿分作文。
如果你對《水滸傳》如數家珍,在寫作時能夠恰當地引用,并邏輯合理,即使不能滿分,也基本都是可以達到優的分數,確保語文的考試在優秀級別,就可以于考試中,立于不敗了。
學生寫作技巧的提升與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優質12篇)篇十一
新聞導語的寫法,通常有以下幾種:
1、敘述式。這是最常見的方式。它是把新聞中最重要、最新鮮、最有吸引力的事實,高度概括地加以敘述。如:
12月22日,作為中國會展經濟論壇主要的兩場主題研討活動之一的專家論壇,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300名來自全國主要會展城市、會展舉辦單位、會展服務企業以及研究機構的代表,在這里傾聽8位業內資深專家的演講,并與他們進行深入交流。
(摘自《經濟日報》12月24日《推動會展企業和城市發展戰略準確定位》)。
2、描寫式。對某一個富有特色的事實和一個有意義的側面,用簡明的語言進行描寫,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如:
(摘自《經濟日報》月23日《酒類行規為一農民改寫》)。
3、評論式。對報道的事實進行簡潔、精辟的評論,以揭示事物的性質和作用,引起讀者重視。如:
2003年即將過去,人們在盤點歐盟一年的收成時,有喜悅,但更多的卻是惆悵。喜的是歐盟東擴取得了決定性進展,愁的是歐元區的經濟一直不見起色。
(摘自《經濟日報》2003年12月16日《歐盟一分喜悅難掩惆悵幾許》)。
4、結論式。將新聞事實的結論,在開頭部分寫出來,開門見山,反映事實的意義。如:
辭舊迎新之際,隨著勉(縣)寧(強)高速公路提前通車,陜西省成為西北第一、西部第二個突破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000公里的省份。
(摘自《經濟日報》2003年12月23日《陜西千里高速鋪坦途》)。
5、提問式。用提問的方式引出新聞報道的事實,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如:
經濟大省如何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廣東認真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明確提出切實做到六個“更加注重”,努力實現全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摘自《經濟日報》2003年12月24日《廣東六個“更加注重”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6、引語式。引用與新聞有關的詩句、格言等,以增強導語的生動性。如。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從草原來到天安門廣場,高舉金杯把贊歌唱。”一首首曾伴隨和影響幾代人成長的經典歌曲,今晚在北京音樂廳再度響起,依舊深深地打動了全場觀眾的心。
(摘自《人民日報》10月7日)。
擬寫導語,應注意的幾點要求:
1、不能與標題重復。導語與標題的作用有些接近,但標題是概括全文的精神實質,而導語是標題的擴展,要用事實說話。
2、為后文留下余地。導語固然是全文的精華,但也不能把話說盡;導語可以包含背景材料,但盡可能簡略,留待下文去交待。好的'導語能使新聞主體部分很自然地展開,為后面的行文提供方便。
3、各要素的組合原則。新聞中的五個要素――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因或為什么,簡稱五個“w”。后面再加上一個“h”,即怎樣、如何,可理解為結果的意思。五“w”及“h”,每項都有可能進入導語,關鍵是看哪一項更具有新聞價值。如果新聞人物為社會所熟悉,在該新聞中特別重要,則應以“人”為先導。以此類推。
4、要用事實,忌空泛。新聞要言之有物,導語更應有具體的事實。初學寫作者,尤其要注意避免用空洞的語言、抽象的概念和流行的口號寫作新聞的導語,要用新鮮的事實來說話。
5、語言要簡潔。新聞本身即要求語言簡潔,新聞導語更要逐字逐句推敲,做到字字珠璣,一字不可移易。
學生寫作技巧的提升與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優質12篇)篇十二
第二是積累訓練。
所謂積累訓練是指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隨時隨地地收集寫作素材。這種積累來源有兩種:一為生活積累,一為讀書積累。寫觀察日記和生活感想是生活積累的好辦法,寫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是讀書積累的好辦法,二者都需要敏銳的眼睛和思考的頭腦。日積月累的寫作素材解決了寫作空洞無物的病根,同時也鍛煉了筆頭,不再有“心中有而筆下無”的困窘,從而使學生樂于表達,使寫作不再是一種痛苦而是一種樂趣。
所以,要想做好積累訓練,學生必須要有較強的自律意識,每天不定時地寫觀察日記和生活感想,讀書時手邊要隨時有筆和紙,以便記下讀書時欣賞的名言警句或優詞美句或心得體會。這種訓練要點在堅持不懈,長此以往,必有所得。
第三是立意訓練。
寫作,是對生活的審美。作者的審美心態、審美情趣、審美角度與審美聯想,決定著文章立意的深刻與否、新穎與否、決定著文章的審美價值。
立意的高下直接決定著文章的優劣。針對中學生寫作來說,何謂立意高呢?我認為,就記敘文來說,應該做到洞察生活現象背后的本質,揭示素材所蘊含的普遍意義,以小見大,以點滴小事折射時代和社會的影子,并且在文中顯露健康高尚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