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桂花雨》的教學反思與評價 桂花雨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一
在讀通讀順課文時,我要求學生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小時侯,我最喜歡桂花”的原因,學生帶著問題讀懂了作者最喜歡桂花的原因是因為桂花香味迷人,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體驗有感情朗讀,學生從朗讀中如真地聞到桂花香。在介紹桂花的“香”這一特點時,孩子們都找到了“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边@一句話。我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感悟語言文字,學生經過品讀感悟,能通過“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 “香飄十里”重點詞句體會桂花香得遠;通過“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與“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換句式訓練,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比較,體會詞語的含義,學生懂得相同的意思不同的表達,感情深厚可不一樣,指導并幫助學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語言。
在體會“搖花樂”時,“纏”字寫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勁”、“喊”寫出了搖桂花的快樂,同時反映出他對桂花的喜愛。我試圖用回憶生活、聯系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包含的情感。講“纏“字的時候,我讓孩子們回憶生活中類似“纏”父母的情景。接著用同桌分角色讀和師生分角色讀的方式來引導。終于可以搖桂花了,這可把“我”樂壞了,我怎么樂壞了,學生入情境朗讀,讀好詞語“使勁”,讓孩子們站起來加上動作搖一搖。學生從使盡地搖到動情地讀,真的感受到搖桂花的樂趣。當桂花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通過個人讀、小組讀、集體讀等方式體會如雨般的桂花飄落的美麗情景。
課文最后我試圖通過母親心思的討論,母親話語的品讀,以及課外補充填空訓練來加深學生對母親話語的理解,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作者對故鄉桂花的懷念。
這篇文章的教學主要通過多種形式地有感情朗讀,品詞、品句、品段,讀中悟語、讀中悟情,基本上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另外,我還鼓勵學生摘抄課文精美的詞句,從而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桂花雨》的教學反思與評價 桂花雨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二
今天我上了《桂花雨》這篇課文,基本上用的就是前幾天在解放路小學聽的一位耿志艷老師的教學設計。一節課下來,雖然感覺沒有那天耿老師上得精彩,但總體感覺還行。課上我抓住了母親所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這句話,理解作者的思鄉之情。在對課文進行反復朗讀和欣賞的基礎上,三次出示母親的話,學生的理解也在逐步地加深。雖然與我開始上課前所設想的還有點距離,不過,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是不錯的。
剛讀到琦君的《桂花雨》時,說實話我對琦君了解得很少,只是看過根據她的作品改編的連續劇《橘子紅了》。于是我上網找來琦君的作品,細細地品讀。特別是對她所說的一段話有了更深的感悟。她說:我總是不能忘卻舊事,我一輩子最愛寫的就是故鄉,親人,朋友,花草樹木.這魂牽夢繞的故土,這難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收藏起來,藏在記憶的花園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開不敗的花。當我們想起來的時候,會覺得很溫馨,那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麗的人生。她寫的《桂花雨》這篇文章中就透著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全篇語言的確非常優美,幾遍下來,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著琦君。不過,雖然文章四溢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細地從綠葉叢里找細花一樣的得從字里行間細品方見。所以一定要將自己全身心放入課文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一番思鄉情,童年樂。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課堂上的三點小小的體會:
課文的第一小節主要寫了作者最喜歡桂花。在指導學生朗讀這段話時,我就是抓住了最字進行做文章,問學生作者最喜歡桂花的什么?學生開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其實作者除了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外,還喜歡桂花的謙虛,不愛張揚。我讓學生畫出課文中描寫桂花香的句子。抓住
笨笨拙拙,不與繁花爭艷等詞語,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課文的第三小節是重點段落,在這節中,我著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搖花樂、父親的豐收樂、母親的助人樂以及母親和全村人的濃濃的鄉情。雖說這節是重點段落,因為有了上次耿老師上課的經驗,所以我和學生同搖同樂,覺得很是開心,特別是學生扮演小作者,學生拽著我的手喊一喊搖花時的句子,學生很放得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連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學生一起喊,一起讀。
我由搖花樂過渡到思鄉情,桂花的香,搖花的樂,思鄉的情都讓我對桂花魂牽夢縈,但僅此而已嗎?母親說的僅僅是桂花嗎?假如作者對母親說:外地的水真甜,母親會怎么說?外地的橘子真紅,母親又會怎么說?十多年后,作者來到國外定居,她再次打電話給母親說:外國的環境真好,母親會怎么說?(老師問,學生根據內容填空。)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這兩段的學習,我學著耿老師的樣子,一開始就拎出來,在精讀課文前先讓學生朗讀,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將這兩段話提出來,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總之,讀出喜愛,讀出快樂,讀出真情,我想這樣的課就成功了。不過還是有遺憾的,就是課文學完后,我推薦了幾本琦君的書,學生會去看嗎?不可能每個學生都去自覺地找的,過幾天,熱情已退去一大半。我想應該由老師選取一些適合他們的篇幅給孩子們讀。
《桂花雨》的教學反思與評價 桂花雨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三
《桂花雨》的教學目標定位在教學生從濃濃的桂花香中,體悟到淡淡的鄉愁。教學中我緊扣一個“香”字,在描寫桂花香的語句中,加以必要的點撥和引導:
課文多處寫到了花香,學生也一讀就懂,很容易“滑”過去,看不到語言文字豐富的意蘊和獨特的表現力。一個“浸”字,將無形的香氣寫得可感可觸,通感之美;一個“沉浸”,將桂花的香味與心中的甜美、濃郁的鄉情寫得鮮明生動。在引導學生品味,磨礪學生敏銳的語感來。
“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對這句話,學生大多能體會出母親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然而,對“外地的桂花”如何之香?家鄉的金桂為何最香?母親何以說出這樣的話?作者何以還能記得?……這些問題都是學生不曾會想到的,也就不會讀到作者的心里去,也就難以真切地體會到作者揮之不去的鄉愁了。于是,我補充了“外地”、補充了作者的“經歷”、補充了寫作的特定“時空”。努力引導學生體悟到淡淡的鄉愁。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看似簡單,卻易誤讀。學生往往以為作者喜歡桂花,就是喜歡笨拙的樹、茂密的葉、細小的花以及迷人的香氣,而不知道作者用襯托的手法,突出桂花唯一值得我喜歡的是迷人的花香。我在學生朗讀時及時地作了三次插問:樹好看嗎?葉好看嗎?花好看嗎?以問促讀,引導學生體會對比襯托的寫作技巧。
1.教師放手不夠。
2.對學生期望太高。
《桂花雨》的教學反思與評價 桂花雨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四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童年的搖花樂,文章后半部分,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
面對這樣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優美,很難取舍。在第一次對文本進行解讀后,我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
在這個塊面的教學上,抓住一個“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借助朗讀,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畫面,從畫面中點出這是思鄉之雨、回憶之雨。這樣的處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牽出對童年的懷念,對故鄉有留戀,讓作者魂牽夢縈。
但是,在把這種對教材的解讀實施在課堂教學后,我們卻發現這樣的問題:教師在對文本進行細讀后,過于拘泥于文本,覺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葉葉都值得學生去體悟,都想跟學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師自已對文本的解讀來觸動學生。學生在下面聽著老師很激情得投入著,他們的情感體驗遠沒有老師那么強烈,甚至說是很少的。我們認真地檢討,發現我們老師的教學思路其實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學生的學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們很吃力地跟著老師在文本中跳來跳去,而面對文本、潛心閱讀、自我感悟的東西是并不多的。
于是,一個這樣的問題擺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師的解讀與學生的認識走在一起?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強加于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引導學生發現,于是我們對教學的順序進行了如下調整:
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麗,體會那份搖花的快樂。
這里,出示杭州滿覺隴的桂花,的確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為什么母親還是認為家鄉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讀,再次品味那搖花樂,那桂花香。于是這份快樂更樂,這份花香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鄉的層面。
這樣的處理,不僅老師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教師也以一個學習伙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
其實,這樣的生成過程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當我們在仔細解讀文本后,滿心歡喜地想把這種閱讀體驗帶給學生時,卻由于學生的一下子難以達到這種體驗,使教學效果備案阻滯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實踐。不過,與其說是痛苦,不如說是一種教學的磨勵。
《桂花雨》的教學反思與評價 桂花雨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五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白話文。借用一下“二八法則”,學生用心多讀幾遍,一篇課文中大約80%的內容都能讀得懂,只有不足20%的內容需要教師教。閱讀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會閱讀,就一篇具體的課文而言,我堅持三個不教:學生已經懂的不教;學生能自己讀懂的不教;教了學生還不懂的,暫時也不教。如此,真正需要教的內容就很精要,目標就很集中,就能有足夠的時間組織學生靜下心來閱讀、思考、體驗、品味……面面俱到,就課文內容講課文內容,忽視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必然鈍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弱化學生對文本的深入思考與深度體驗。
教學《桂花雨》,就是要教會學生怎么讀散文?!霸趺醋x”說到底就是“在課文的什么地方讀到些什么”。閱讀散文關鍵是能從“文”中讀出“情”來,從繽紛的桂花雨中讀出那淡淡的鄉愁來。而四年級的學生一般關注的是課文的主要內容:愛花香,搖花樂,憶花雨,對其中蘊含的、彌散的懷鄉思親,缺少自覺的情感體驗;課文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了刪改,“桂花,真叫我魂牽夢縈。”這個散文的文眼被無意中刪去了;母親、父親用桂花供佛的情景也沒有了;杭州滿覺隴的描述也省略了……加之學生少有離鄉別親的思緒與情感積累,一時很難從5個自然段中真切而自然地體悟到作者內心的豐富情感。如此,《桂花雨》的教學就是要教學生從濃濃的桂花香中,體悟到淡淡的鄉愁。那么,課文的哪些地方值得學生去靜靜地閱讀、細細地體悟呢?我緊扣一個“香”字,在學生易錯、易漏、易淺、易碎的地方,加以必要的點撥和引導:
在誤讀的地方糾正: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看似簡單,卻易誤讀。學生往往以為作者喜歡桂花,就是喜歡笨拙的樹、茂密的葉、細小的花以及迷人的香氣,而不知道作者用襯托的手法,突出桂花唯一值得我喜歡的是迷人的花香。我在學生朗讀時及時地作了三次插問:樹好看嗎?葉好看嗎?花好看嗎?以問促讀,撥開迷霧見晴天,學生讀得心里就透亮了。
在漏讀的地方提示:課文多處寫到了花香,學生也一讀就懂,很容易“滑”過去,看不到語言文字豐富的意蘊和獨特的表現力。一個“浸”字,將無形的香氣寫得可感可觸,通感之美;一個“沉浸”,將桂花的香味與心中的甜美、濃郁的鄉情寫得鮮明生動。散文語言的魅力就在于那些很尋常的字眼上,讓學生在這些容易疏漏的地方駐足欣賞、品味一番,漸漸地就能磨礪出學生敏銳的語感來。而散文的閱讀與鑒賞,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功夫。
在淺讀的地方深化:“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對這句話,學生大多能體會出母親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然而,對“外地的桂花”如何之香?家鄉的金桂為何最香?母親何以說出這樣的話?作者何以還能記得?……這些問題都是學生不曾會想到的,也就不會讀到作者的心里去,也就難以真切地體會到作者揮之不去的鄉愁了。于是,我補充了“外地”、補充了作者的“經歷”、補充了寫作的特定“時空”,學生就能從這個句子里讀到平時讀不到的韻味。散文閱讀就是要在看似讀懂了的地方讀出深層的意蘊來!
在碎讀的地方粘連:散文的精髓是“形散而神不散”。愛花香、搖花樂、憶花雨,寫的始終是“桂花”,而“香”則是串起這些內容的一條紅線,再多的內容就不散了;香→樂→甜→愁,從“香”中透露出的情思,最終都凝聚到一個“鄉愁”上:再也聞不到故鄉的桂花香,愁;再也嘗不到故鄉的搖花樂,愁;再也吃不到故鄉的桂花糕,愁;再也看不到故鄉的桂花雨,愁……這樣粘連,情就濃了,“神”就有了。閱讀散文,就是要將那些看似毫無聯系的、零散的“碎片”,黏合成一個具體、鮮明的形象,捕捉到一種彌散、隱秘的情感。這樣的閱讀,才切合散文閱讀的特質。
閱讀《桂花雨》的過程,就是教會學生閱讀這樣一類散文的過程,讀什么是“散”的,而怎么讀卻是“不散”的。散文的閱讀教學,也要“形散而神不散”,才能一路花香!
《桂花雨》的教學反思與評價 桂花雨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六
初讀《桂花雨》這篇美文,我就深深地喜歡上了它。隨后,又讀了作者琦君的其他幾篇散文,感覺如飲甘泉,清洌甘醇,被她的文章中透出來的幽幽情思所感動。所以我決定把這篇課文作為我的教研課,讓一場桂花雨飄落孩子們的心田。
上完這堂課,我久久沐浴在那花香四溢的桂花雨中。我覺得今天的課成功之處主要有這幾點:
1、創設情境,善用“空白”,引發想象。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上的一切?!毙W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想象力需通過感悟自得的語言實踐來實現的。而教師必須給他們提供一個思維支點進行啟發、導向,才能挖掘創造想象的潛力。例:教學桂花紛紛落下情景時,我先出示課件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后想象桂花落到你的頭上、頸上、身上、地上的感受,再說出表現作者當時喜悅心情的詞語,最后用詞語喊出自己的內心感受,這樣一步步深化進行語言實踐,使學生讀出、說出了自己的情感體驗,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能融入文本,有身臨其境之感。還善用文中其他的“空白”,啟發學生想象,放飛想象的翅膀,聽弦外之音,會意外之意,這樣可調動學生平常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拓展、豐富、充實課文內容,獲得許多動態生成資源,對文本的理解有了升華。
2、整合教學資源,觸發學生情感。教學過程中,學生從“搖花樂”到“思鄉情”情感需一個轉折過渡,才能漸漸沉浸文本,體會真情。為此,我收集了有關琦君簡介、還配了音樂創設情境,還補充了了作者另外一部作品《煙愁》中的話,讓學生從提供的資源中獲得信息,通過自讀自悟,有層次地階梯狀地感受到了作者和母親那份思鄉情。
語文課該用演繹法還是歸納法,上了這堂課我真的是很有感觸。成功的語文課堂就因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行云流水,水到渠成。只有符合學生的才是最好的。
《桂花雨》的教學反思與評價 桂花雨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七
課堂就是生活。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讓自己和孩子的心靈在課堂上得到解放,獲得自由。簡言之,課堂就是生活,而老師,就是陪著孩子生活成長的那個人。
首先,精彩的課文是生活的縮寫。如《桂花雨》就是記錄了作者童年時代的一些經歷,如父母的與人為善,美麗的鄉村風景,淳樸的民風……當這樣的生活圖卷,作者的悲憫情懷,呈現在孩子眼前的時候,對作品的直接造訪和叩問就是一種極大的幸福。這些好的文章好比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師生相約共同朝那個目的地出發,這是個美麗的約會,而且注定到那之后,每個人都會有一次與眾不同的體驗。
其次,教師在課堂上扮演著生活中不同的角色。當交流體會時,教師就是和學生一樣的閱讀者,一起談閱讀的體會交換不同的見解;當學生的理解有偏頗的時候,教師就是閱歷比他們更豐富的師長,糾正他們的錯處;當學生的見解非常高明之時,教師可以謙虛地當他們的學生,向他們討教;當學生傷心沮喪時,教師應該象父母親人一樣鼓勵他安慰他;當大家開心時,可以象同伴朋友一樣談笑,玩?!@樣的課堂會讓師生之間都獲得一種最溫馨的關懷——靈魂的喚醒、心靈的充實、精神的重塑、思想的升華和美化。
最后,教師引領著學生在課堂中學會生活。課堂上有太多的教育資源了,正如生活無法被設計一樣,課堂上會出現什么誰也無法預知。如在交流時,學會謙虛地傾聽,學會自信地表達;在他人表現勝過自己時,學會欣賞他人,學會喝彩;遇到好文章時,學會感動,學會關心他人的命運;有收獲的時候,學會分享;遇到難題時,學會質疑,學會求助;與同學發生爭執時,學會寬容,學會協調,學會諒解;出現失敗時,學會堅強,學會反省,學會隨,學會樂觀……
“生命化教育”始終相信人,相信生命的意義,始終相信生命的價值,始終相信教育能不斷戰勝愚昧、粗暴、狹隘、卑俗,走向光明、慈祥、遼闊、和諧、教育以人性的形式,使人最終贏得解放和自由。不要讓課堂有太多的刻意,應該讓它和你生活中其他樸素的追求一樣去實現,可存有一絲期待,但不要強求。記得有教育學者說過“期待是一種寬容……期待是一種美”,就讓我們象期待每天的太陽一樣,期待自己今天能與孩子們在課堂中發生怎樣的心靈碰撞,能有得怎樣的收獲,輕輕松松,快快樂樂度過每一節課,度過每一個生命中的日子。
《桂花雨》的教學反思與評價 桂花雨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八
第11課《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寫的這篇文章的確非常優美,幾遍下來,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著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不過,雖然文章四溢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細地從綠葉叢里找細花”一樣的得從字里行間細品方見。所以一定要將自己全身心放入課文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一番思鄉情,童年樂。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課堂上的三點小小的體會:
課文的第一小節主要寫了作者最喜歡桂花。在指導學生朗讀這段話時,我就是抓住了“最”字進行做文章,問學生作者最喜歡桂花的什么?學生開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其實作者除了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外,還喜歡桂花的“謙虛”,“不愛張揚”。開始學生回答不出,我就讓學生靜心默讀課文,一遍下來,學生舉手了,找到了課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與繁花爭艷”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課文的第三小節是重點段落,在這節中,我著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搖花樂”、父親的“豐收樂”、母親的“助人樂”以及母親和全村人的濃濃的鄉情。雖說這節是重點段落,因為有了上次姚老師上課的經驗,所以和學生同搖同樂,覺得很是開心,特別是學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搖花時的句子和纏著母親要搖花的樣子,學生很放得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連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學生一起喊,一起讀。
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這兩段的學習,我學著姚老師的樣子,一開始就拎出來,在精讀課文前先讓學生朗讀,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將這兩段話提出來,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簡單地讀,讀出喜愛,讀出快樂,讀出真情,我想這是我今天這兩節課最大的收獲。不過還是有遺憾的,就是課文學完后,我也和姚老師一樣,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也寫寫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事后我在想,學生現在才四年級,他們能寫得出來嗎?如果要他們寫,我又該如何指導他們寫呢?如果也照作者這樣用散文的格式寫,肯定是不行的,我想還是用一般的記事方式教他們寫吧,畢竟他們才剛剛升入四年級。
《桂花雨》的教學反思與評價 桂花雨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九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6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導學生從搖花樂中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對家鄉的懷念。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時間 :2課時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閱讀了《桂花雨》這篇優美的課文,做到了將課文讀通順流暢,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現在回憶一下課文記敘的哪些人和事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搖桂花的情景是作者著力描寫的一段童年趣事,現在就讓我們隨作者一起走進童年去感受一下吧。
(板書:搖花樂)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從哪些語言中體會到了作者“搖桂花”的快樂?畫出有關的語句,再讀一讀,體會體會。
生自由交流以下內容。(在學習方法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和聯系上下文來說體會)
1、“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是件大事”可見搖桂花對我的意義不一般。
(“老是”“纏”表現了作者急切的心情,可見我對這一樂事的向往程度.能抓住關鍵詞語說出自己的體會真好。能把你的體會帶進去讀一讀嗎?瞧你急的,師示范讀母親的話)
2、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
(兩個“幫著”可以感受到我忙得不亦樂乎的心情。把你的體會讀出來。 “使勁”一詞中能體會那份高興勁。這便是兒童快樂,是童真,是童趣,只有兒童才能了解,才能體會。正所謂“兒童解得搖花樂”。 3、桂花紛紛落下,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嫦裣掠?!好香的雨呀!”(讀這個句子,你感覺到那紛紛飄落的桂花像什么?這繽紛的花雨落在你的頭上、身上,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于是我會情不自禁地喊。假如是你,你也會這樣喊嗎?你喊出的是一份陶醉,聽出的是一份驚喜,感受到的是情不自禁的贊美。我們每個人都讀出了自己的一份美美的收獲。這桂花雨多香呀!課文里還有哪些句子寫出了桂花的香味,找出來讀一讀。
(板書:桂花雨 香)
1、桂花不與繁花斗艷,可是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迷人)
2、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香里的。
3、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濃郁)
4、母親洗凈雙手,撮一點桂花放在水晶盤中,父親點上檀香,爐煙裊裊,兩種香混合在一起。(飄向空中,連風打的旋兒都是香香的了,這正是“細細香風淡淡煙”。)
師小結:是啊,好香的雨呀!它香了“母親洗凈的雙手”,香了那水晶盤,香了父親的詩興,香了整個宅院,香了整個村莊,香了作者童年的夢。這真是“花雨繽紛入夢甜”啦。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吧。)三、感悟“思鄉情”
師:沐浴著這場紛紛飄揚的桂花雨,呼吸著那陣陣飄逸的桂子芬芳,感受著這份快樂的又何止是我一個呢?還有誰也在這場桂花雨中感受到快樂呢?到課文里找一找,讀一讀。說說你的體會。
學生自由交流的重點:
(1)于是父親詩興發了,即時口占一絕。(父親用詩表達了一份豐收之樂)
(2)可是母親一看天上陰云密布,云腳長毛,就趕緊吩咐人提前“搖桂花”。(因為大家都用桂花來做糕點,而桂花是母親分給鄉親們的。母親樂嗎?讀讀原作,再來說說你的體會。因為母親不希望桂花被臺風吹落,沒有辦法送給鄉親們。所以提前搖花。這是一份濃濃的鄉情。母親在分享勞動成果的同時感受了一份快樂。)
(3)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這正是“競收桂子慶豐年”的歡樂場面。)
師:許多年后,我從外地回家時,總要捧一大袋桂花給母親,可是母親常常說:“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你現在知道母親為什么這樣說了嗎?
仿照“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的句式,讓學生說一句話。(如,外地的環境再好……外地的生活再舒適……)
引導學生體會母親對家鄉的熱愛和懷念之情。
師:故鄉的桂花雨,給大家帶來了快樂,是母親珍愛的。現在,我們來到了作者母親的身邊,假如,我對她說:
(1)這里的水真甜,她會說:
(2)這里的橘子真紅,她會說:
(3)這里的人真好,她會說:
(4)十多年后,作者來到了國外定居,她打電話給母親說:“國外的生活真好呀!”,母親一定會說:
四、小結:再甜不如家鄉水,再濃不如家鄉情,再好不如家鄉人,再香不如家鄉桂。鄉情難忘,童年難忘,那一場美麗的桂花雨飄落在我們的心間。
教學反思:
從文字入手,引導感悟,聯系自己實際生活,增加體驗,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積累,當感情增加到至高點時,讓學生直接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專著重點字詞,通過表演感悟,作者的生活經驗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產生共鳴,學生從文本中體會到作者豐富的情感,通過語言文字來表情達意,來抒發自己對生活的感悟。
師:我是那么愛搖桂花,母親也是很愛家鄉桂花,一起讀一讀母親的話“這里的桂花再香……”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生:我前后連起來看,前面寫“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
師:你的想法真不錯,你還能聯系上下文讀,真好,我們也感受到了杭州的桂花可能比家鄉的更香,那為什么母親要說家鄉的香呢?
生1:熱愛家鄉
生2:對家鄉的桂花印象太深了。
師:是啊,母親覺得自己的東西要好,所謂“月是故鄉明”啊。
反思:學生能聯系上下個文理解句子,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但是在挖深一層時,也就是通過景物描寫來體驗眷念故鄉的時候,情感還不到位。學生只是籠統的說是熱愛家鄉,思念家鄉,并沒有發自內心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