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教學策略 四年級語文第四單元教案教學設計篇一
《沙漠之舟》是一篇描寫動物的說明文,課文以“沙漠之舟”為題,著重介紹了駱駝適應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幫助人們穿越沙漠,被稱為“沙漠之舟”的原因。全文共有四個自然段,按照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第一自然段):講駱駝適應沙漠生活的原因,在介紹駱駝適應環境的獨特身體特點的過程中,也展示出沙漠廣闊無垠、干旱炎熱、缺少水草、風大沙燙、沙地松軟的特點。第二層次(第二至四自然段):介紹駱駝被稱為沙漠之舟的原因。三個自然段從駱駝能給人們帶路、指引方向,預報大風和能馱東西,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這三方面介紹駱駝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因為這三方面人們才會把它看作渡過沙漠之海的航船,稱它為“沙漠之舟”。課文的兩部分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系,正因為駱駝適應沙漠的惡劣環境,能在沙漠環境中暢通無阻,所以才能給人引路,預報大風,馱運物品,才能當之無愧地被稱為“沙漠之舟”。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班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很活躍,理解能力和自讀自悟方面的學習能力較強,而且大部分學生喜歡閱讀課外書籍,常常會在課堂上結合自己的課外知識來理解課文內容,談自己的認識。所以課前要求學生通過書本、影視、網絡、問家長等手段,查找有關駱駝及沙漠的資料,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這樣,在課堂上就容易與課文產生共鳴,較快地進入情境。
學生已經能夠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通過合作進行探究學習,所以本課在突破重難點時,設計了小組合作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能力。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了解駱駝適應沙漠生活的生理特點,明白人們為什么把駱駝稱為“沙漠之舟”。
2、學習課文抓住特點、選擇有關材料、具體化的描寫方法。
3、能將課后資料進行修改,插入課文相關段落,完善和補充課文內容。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培養學生愛動物的情感,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課文抓住特點、選擇有關材料、具體化的描寫方法。
2、理解為什么把駱駝稱為“沙漠之舟”。
教學準備:
1、學生查找有關描寫駱駝身體特點和生活習性的相關資料。 2、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示課題。
(板書課題)提問:“舟”是什么意思?(船)船在哪里航行?(江、河、湖、海)
沙漠里有船嗎?(沒有)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駱駝)
看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嗎?(為什么人們把駱駝稱為沙漠之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2、采用聯系上下文等多種方法解釋文中生字新詞。
3、教師出示詞語,檢查學生認讀。
滾熱的沙子 松軟的沙子 陷進沙子里 寬廣無邊的沙漠
刮起卷著沙子的旋風 大風卷著沙粒飛滾 移來整座沙丘
說一說這組詞語有什么特點?(都是描寫沙漠的。)
請你根據自己對沙漠的了解,用上這些詞語為大家描述一下沙漠的情景。
出示課件,感受沙漠,學生可以邊看邊說。
4、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再次朗讀,讀到自己滿意為止。
三、深入學習,理解課文內容。
1、駱駝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
(1)學生自學。
①分組學習,在書中找出相關詞句,畫出來。
②邊讀邊討論:駱駝身體各部分有什么特點?這些特點跟駱駝在沙漠里的生活有什么關系?
③填表
特殊生理構造 適合沙漠生活 成為交通工具
身高、脖子長 望到很遠的地方
嗅覺靈敏 找水源、避旋風
鼻子能張能閉 沙塵難以侵入 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
腿上有胼胝 不會燙傷
腳掌寬厚、腳趾分開 不會陷入沙子里
背上有駝峰 儲存養料
(2)檢查自學情況。
指名學生展示自己所填的表格。
用“由于……因此”、“因為……所以”、或“是因為”等詞語將句子連起來。
例如:由于駱駝腿上有胼胝,因此不會被滾熱的沙子燙傷。
(3)學生補充介紹查找到的有關駱駝的資料。
(4)指導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
(5)討論:駱駝身上的這些特點是按什么順序介紹的?(從上到下,從頭到腳的順序)
(6)小結:這一段除了第一句外,其他的句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前半句介紹特點,后半句說明作用。
2、人們為什么把駱駝稱為“沙漠之舟”?
(1)小組進行合作學習。先讀讀課文2、3、4自然段,然后討論,找出答案??茨膫€小組又快又對。交流前提示:將駱駝的特殊本領和駱駝的特點相結合進行交流。
(2)學生交流。
(駱駝身體高,脖子長,能望到很遠的地方,能夠為旅行的人帶路;駱駝嗅覺靈敏,人們可以用它來預報氣象;駱駝有寬厚的腳掌,腿上有胼胝,背上有駝峰,人們可以利用它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們把駱駝稱為“沙漠之舟”。)
(3)思考:沙漠和大海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大海和沙漠都是“寬廣無邊”茫茫一片;大海波濤起伏,沙漠里“到處是高高低低的沙丘”;海上的風浪很大,沙漠里的大風“很可怕”,經?!熬碇沉ow滾”。)
駱駝和船相似的地方?(船是海上重要的交通工具,駱駝是沙漠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4)指導朗讀第二至四自然段。
四、總結全文。
這篇課文是一篇描寫動物的說明文,以“沙漠之舟”為題,著重介紹了駱駝的生理特點和特殊的本領及被稱為“沙漠之舟”的原因。作者抓住駱駝的特點,按順序進行介紹,寫得生動具體,有條有理。今后我們在寫作時也可以嘗試這種方法。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檢查學生朗讀課文,讀后進行評議。
2、“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課文從哪幾方面來寫它是“沙漠之舟”的?
(一是駱駝適應沙漠生活的原因,二是駱駝被稱為“沙漠之舟”的原因。)
二、擴展練習。
完成課后練習二:嘗試把下面的資料做適當修改,插入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
(1)了解寫作特點。
第一自然段是“總――分”結構,圍繞總起句進行具體描述。
(2)了解內容之間的聯系。
通過研究、討論,知道駱駝獨特的身體特點是適應沙漠生活的必備條件;沙漠獨特的環境也為駱駝身體特點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讓學生根據課后練習二的提示,修改所給的資料,插入課文第一段。
3、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幫助。
4、指名學生匯報交流。(及時肯定優點,并根據學生情況進行點撥。)
三、指導學生書寫本課的生字。
1、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字,比較“趾、脂、胝”的音形義,提醒學生注意“嗅”字的寫法:不要丟了“大”上的點。
2、學生描紅臨寫。
3、教師進行巡視,及時反饋學生書寫情況,指出優缺點,進行強化練習。
4、欣賞佳作,教師進行講評。
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去讀懂課文,獲得知識。凡是學生能讀懂的,都讓學生自己去讀,并將讀懂的內容大膽地說出來,以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每一次讀,都提出明確的要求,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理解,教師起好點撥作用。同時,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充分利用課外資源補充課內有限的內容,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注重了對學生自主合作能力的培養,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交流自己的認識,這樣不僅使學生在獲得知識上有選擇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能力。
《沙漠之舟》補充材料:
駱駝耐饑耐渴、性情溫順、不畏風沙、善走沙漠,被世界公認為沙漠之舟,是沙漠地區必不可少的交通運輸工具。駱駝有單峰、雙峰兩種。我國所產的駱駝是雙峰駝,身高2米,重約450公斤,壽命可達35―40歲。駱駝原為野生,四千多年前被馴化,現野生駱駝在世界上幾乎已絕跡,僅在我國內蒙古西部、新疆戈壁和甘肅北部人跡稀少的地方還能發現,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沙漠環境惡劣、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很大,水源植物稀少。駱駝長期在沙漠生活,身體機能具有一系列的適應能力。它的眼有兩排又長又濃的睫毛,耳殼內有密生的耳毛,鼻孔內有擋風瓣膜,可以阻攔風沙的侵襲。它的足底有約0.5厘米厚的肉墊,可耐受沙漠70―80℃的高溫或冬季的嚴寒,駱駝全身披有約10厘米長的褐色絨毛,冬天可以用來抗寒,夏季在絨毛與皮膚間形成降溫的間隙,能防止高溫輻射熱。
駱駝有驚人的耐力,在氣溫50℃、失水達體重的30%時,還能20天不飲水;它還能負重200公斤以每天75公里的速度連行4天。駱駝的駝蜂是用來儲存脂肪的,最多時能盛50公斤脂肪,約占體重的1/5。駱駝的胃和肌肉能貯存一定量的水,它的第一個胃一次可貯水近百公斤。因而,在一時找不到食物和水的情況下,它可以動用貯存的脂肪和水維持生命。另外,駱駝的嗅覺特別靈敏,能在3里內辨察和感覺到遠處的水源,在茫茫的沙漠里,這個本領可謂至關重要。
野駱駝生活于極端干旱的戈壁灘和沙漠之中,那里人跡渺無,動植物極其稀少。由于無水,天敵(狼、猞猁、豹等)也無法生存。自衛能力不強的野駱駝,為了避開天敵的侵害,憑著獨特的生理機能,選擇了不毛之地棲居,生息繁衍后代。初生的小駱駝很快就能站起行走,隨其父母漫步沙漠。
為了獲取美妙的食物,野駱駝有時也悄悄來到沙漠中的綠洲,那里水草肥沃,食物豐富,但是這要冒著生命危驗,因為那里也正是惡狼出沒的地方。動物學家曾記錄了一場野駱駝與惡狼之間的生死搏斗:
七月份的一天,一頭公駝離開了戈壁區來到水草地,被惡狼發現,狼向公駝撲去。機警的公駝順來路向戈壁深處逃去,惡狼死追不放。追過30公里以后,野駱駝已無影無蹤了。惡狼還不甘心,順著蹄印尋找,追到40公里時才大失所望,只好垂頭喪氣地返回。這時,烈日當頭,熱風燒灼,氣溫高達50℃,戈壁灘連一滴水也沒有,狼在返回途中干渴而死。公駝憑著善跑的本領,擺脫了天敵的追擊,終于返回安全的戈壁腹地。
駱駝祖祖輩輩和沙漠打交道,練就一身適于在沙漠中生活的本領。
一只駱駝能馱200公斤的貨物,每天走40公里,能夠在沙漠中連續走三天。空身時,每小時可跑15公里,連續18小時不停。所以,人們用“沙漠之舟”稱贊它。
在沙漠里行進,有時狂風四起,黃沙滾滾,天昏地暗。這時候,駱駝不慌不忙地臥倒,閉上眼睛,濃密的長睫毛,就像一層厚簾子,擋住風沙,保護了眼睛。等大風沙過去了,再站起來,抖掉身上的沙子,不聲不響地繼續前進。
夏天,驕陽似火,在沙漠里行進就像走在熱鍋上一樣,寸步難行。然而,駱駝卻一點也不在乎。因為它的腳底長著一層厚厚的角質墊,好像一只特制的靴子,一點也不怕燙。
茫茫沙海,水源奇缺,草木難生。然而,駱駝在這樣的環境里,卻能十天半月不吃也不喝。它身上一層厚厚的毛能抵擋太陽光的直射。它很少出汗,也幾乎不撒尿。另外,它的胃分為三室,前兩室附有眾多的“水囊”,有貯水防旱的功能。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教學策略 四年級語文第四單元教案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品讀課文,感受鐘子期與俞伯牙的深情厚誼。
3、抓住文中描寫人物動作、神態的詞句,感知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體會友誼的可貴,知音的難求。
重點、難點:
1、理解重點詞句,了解俞伯牙與種子期是怎樣成為知音的。
2、感知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體會友誼的可貴,知音的難求。
教具準備:
《高山流水》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1、板書課題
2、齊讀課題
二、回顧課文內容,理清脈絡
1、回憶這篇課文講的是誰和誰的故事?
2、課文圍繞這兩個主人公講述了一個非常感人肺腑的故事,你能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來嗎?用上高山流水這個成語說說。
3、俞伯牙與鐘子期是怎樣成為知音的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繼續走進課文去了解故事的重要內容吧。
三、出示學習目標
1、細讀課文,了解俞伯牙和鐘子期是怎樣成為朋友的。
2、品讀重點語句,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感情。
四、出示自學指導一
自由朗讀課文5——7自然段:
1、 請畫出鐘子期贊賞伯牙所奏音樂之美 的句子,并讀給小組內的同學聽。
2、 請劃出描寫伯牙被贊賞后,感覺找到知音而心情激動的句子,寫出自己的體會,然后在小組內交流。
(先自己朗讀、標畫、寫體會,再與小組內同學交流。5分鐘可以嗎?)
1、自學質疑:學生根據自學指導在組內按要求自學。
2、合作釋疑:在組內交流自學的成果:劃出描寫伯牙被贊賞后,感覺找到知音而心情激動的句子
3、展示評價:各組派代表展示成果,師生共同評價。
4、鞏固深化:欣賞圖片感受高山的雄偉,江河的寬廣。 指導有感情的朗讀子期贊嘆的話,相機理解詞語:嘖嘖贊嘆、意味深長
子期嘖嘖贊嘆道:“真妙啊,氣勢磅礴,就像挺拔雄偉的泰山!”
子期意味深長地說:“真妙,我看見了煙波浩渺、寬廣無邊的江河流水!”
這時,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猛地站了起來,拉 著子期的手,說:“高山流水,知音難遇。想不到在這里能遇上您這樣一位真正了解我的人啊!”
五、出示自學指導二
自由讀8——12自然段,劃出表現伯牙喪失 知音之痛的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的句 子,找出其中一處寫出自己的體會。 (4分鐘后,比一比誰最棒。)
1、自學質疑:學生根據自學指導在組內按要求自學。
2、合作釋疑:在組內交流自學的成果:劃出表現伯牙喪失 知音之痛的神態描寫、動作
描寫、語言描寫的句子。
3、 展示評價:各組派代表展示成果,師生共同評價。
4、鞏固深化: 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十分傷心、失聲痛哭、噙著淚水、琴聲嗚咽、如泣如訴、催人淚下,“站、嘆、摔”),有感情的朗讀句子。傾聽俞伯牙吊唁鐘子期的樂曲,感受痛失知音的悲傷心情并談自己的體會。
(1、)伯牙噙著淚水,彈起那首《高山流水》。琴聲嗚咽,如泣如訴,催人淚下。
(2、)伯牙彈著彈著,忽然站起來,接著長嘆一聲把瑤琴朝地上一塊青石摔去,頓 時琴被摔得粉碎。
(3、)“的知音已不在人間了,我這琴還彈給誰聽呢?有誰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
六、學習紀念知音部分
1、老師導讀引出“紀念”知音
2、學生齊讀最后一部分內容
3、體會題目內涵
4、老師小結
(一、)總結延伸聯系生活
1、相知滿天下,知心能幾人?一段段珍貴的友誼就在你我左右,在這里老師把幾句名言送給大家,希望你們能珍惜身邊的友誼。
2、出示珍惜友誼的名言警句,學生齊讀一遍
(二、)總結全文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聽,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這就是友誼,這就是知己,這就是知音。讓我們永遠銘記《高山流水》的故事,讓我們永遠珍惜身邊的友誼
布置作業
以“友誼”為題寫一寫你和小伙伴之間的感人故事。
板書設計
高山流水
巧遇
難求—知音—痛失
紀念
俞伯牙——————————鐘子期
深厚情誼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教學策略 四年級語文第四單元教案教學設計篇三
教材分析:
《我們愛祖國》是西師版四年級(下)的一首現代詩。全詩共有8小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1—4節,圍繞“什么是祖國”這個問題,詩人以行去流水般的文字,展現了祖國各個方面的風貌,視野開闊一氣呵成;第二部分為5—8節,圍繞“什么是對祖國的愛”這個問題引導我們在生活和學習的各個細節中去捕捉,實現自己對祖國的愛。全詩語言優美,節奏明快,朗朗上口,極富感染力,易激起學生的愛國之情。
學習目標:
1、閱讀《我們愛祖國》,認識“我、國、子、朵、坡”五個字。
2、學習韻母o,掌握其字形,讀音及寫法,會讀帶四聲的o。
3、繼續學習四聲
4、培養小朋友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帶o及四個聲調的字母卡片,生字卡片,畫有四線格的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識字
1、看圖:有哪些動物
師:它們都喜歡什么?我們學完兒歌就知道了。
2、(出示《我們愛祖國》兒歌),讀熟兒歌。
(1)讓學生利用學前的識字基礎試讀。
(2)把自己認識的字畫出來,指名讀一讀。
(3)會讀的同學領讀。
(4)自己練讀
(5)指名讀
3、在會讀兒歌的基礎上,認識五個字
(1)在兒歌中認字
(2)認詞語
(3)讀生字卡
(4)生字寶寶找家(游戲)
二、學習韻母0
1、讀準音
(1)老師先將“窩、坡、我”三個字的音節寫上,“o”用紅筆。
(2)讓學生反復讀這三個字,體會哪部分是一樣的。
(3)認讀(如果學生讀不準,師示范讀音)。
(4)學生練習發音(公雞高唱o、o、o,唱出太陽爬山坡)。
(5)練讀四聲
(6)跟老師說一說:ō,我知道了,ó:我不明白,ò,哦,我懂了。
2、認清形
指導學生看書中小男孩想到的雞蛋和小球的形狀正像韻母“o”的字形。
3、指導書寫
(1)找一找,o的家在哪兒?
(2)師范寫(o占中格,從中格的左上起筆,寫在半圓碰二線、三線,連接成圓,一筆寫成)。
(3)學生模仿,跟老師書空。
(4)學生練習,師巡視,注意個別輔導。
設 計意圖
由學生感興趣的圖畫引入,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語文。
讓學生享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保護他們自己識字的積極性。
不斷再現這幾個字,使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反復識記,避免單字出現,機械記憶。
在認字的基礎上,體會韻母的發音,由韻到字,由字到音。
在教會學生寫字母“o”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教學策略 四年級語文第四單元教案教學設計篇四
教學目標:
1.在正確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習盧、溝2個生字,靈活運用識字方法識字記字,能遵循漢字的書寫原則把字寫得正確、比較端正。
2.正確地朗讀課文及課后的詞語,能用“舉世聞名”說一句話。
3.通過觀察圖畫和理解課文,感受盧溝橋的獅子數量很多、形態各異、非常有趣的特點,了解盧溝橋成為一處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的原因,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為北京有這么的古建筑感到驕傲。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圖畫和理解課文,感受盧溝橋的獅子數量很多、形態各異、非常有趣的特點,
教學難點:感受盧溝橋的獅子數量很多、形態各異、非常有趣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出示表現盧溝橋全景或遠景圖片,今天我們要去北京城西南十幾公里的永定河上去認識一座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橋—盧溝橋,它不僅應為獅子而有名,它更因為抗日戰爭由此開始,成為一處革命紀念地。今天我們就學習25課,《盧溝橋的獅子》
板書課題:《盧溝橋的獅子》
學生齊讀課題
教師:在本節課的課題中有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兩個生字,出示:盧、溝請同學們看拼音讀一讀這兩個字。
指名讀
你打算怎樣記住這兩個字呢?
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記憶。師重點指導“溝”的書寫。
學生描紅后臨寫。
二、初讀,了解課文內容。
1.自由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
要求:讀準字音,做到語句通順,不丟字,不多字,不讀錯字。
2.出示詞語讀一讀:
盧溝橋 獅子 舉世聞名 雕刻 栩栩如生
甚至 蹲坐 長吼 倚在 大概 形態各異
3.文里這些詞語你還能讀準確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要做到正確、流利。不好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4.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a: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b: 讀一讀你喜歡的句子
三、細讀,理解課文內容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讀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估計學生回答:知道盧溝橋的位置,石橋的石柱上雕刻著許多栩栩如生的石獅子。
對策: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你對“栩栩如生”的理解嗎?
估計:a學生能理解 對策: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b學生不理解 教師告訴
2.再讀第一自然段從中找出描寫這兩個句子的詞語。
生動活潑的樣子像活的一樣。( )
在全世界有名( )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一句話學生齊讀
教師:這句話寫了獅子真有意思,下面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找出表示盧溝橋獅子特點的詞語。
估計學生能找到:有大有小、樣子各不相同
2.哪里寫了獅子有大有小呢?誰來讀一讀?
指名讀課文
教師問:大獅子有多大?學生:幾十厘米。
教師:想一想10厘米有多高,再接著想一想這些獅子有幾十厘米呢?用手比劃出來。
估計學生比劃的高矮不同。
對策:快看一看你們比劃的高矮怎樣? 這說明了什么?
獅子有高有矮,很多。
教師:小的獅子小到什么樣呢?怎樣讀能體現出獅子的小來?
指導朗讀。
3.這些獅子有大有小,并且相差那樣懸殊,真是太有意思了。那它們到底長得什么樣呢?
默讀課文,邊讀邊用“—”化出表示獅子動作的的詞語。
指名讀
再讀課文找出表示獅子神態的詞語,用“~” 畫出。(教師解釋什么是神態)
指名讀一讀。
4.指名完整的讀第三、四句話,其他學生想象這些獅子的樣子。
教師:想象出這些獅子的樣子了嗎?快把你的想象用讀的形式表現出來。
學生自由讀課文體會獅子的樣子。
指名讀后評讀。
5.你能像書中那樣用有的……有的……還有的說一說還會有哪些形態嗎?
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些盧溝橋獅子的圖片,同學們看一看,邊看邊想象課文內容。
學完,看完,你想說些什么?
估計學生會說:這些獅子真有意思、它們就像真的一樣等。
6.這些獅子雕刻的像真的一樣,用書中的詞來說就是“栩栩如生”。
再來讀這段話,你能一邊想象一邊讀嗎?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教師出示第一句話。指名讀后齊讀。
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大小不一,什么是形態各異。
結合課文內容說說為什么說盧溝橋的獅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
小組交流后匯報。
2.所以北京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盧溝橋的獅子很多。這么多的獅子到底數的清數不清呢?曾經有八個人一起去數過,結果呢,數得都不一樣。后來科學工作者用編號的方法,才數清楚。大小獅子合起來一共有501只!雖然數清楚了,但是到盧溝橋參觀的人們都喜歡親自去數一數,大家覺得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四、細讀體會:通讀課文體會獅子的樣子。用書上的詞語概括。
五、課堂小結:學完課文你有哪些收獲?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剩下的8個生字,認讀8個字。能在田字格中把字寫端正。
2.通過學生自己的識記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
教學重點:學會剩下的8個生字。
教學難點:把“異”、“此”、“世”3個字在田字格中寫端正。
教學過程:
一、復習認讀:
1.出示學過的字:耳 羽 不 狗
出示學過的偏旁:門字框、木字旁、走之底、三撇。
2.出示詞你還記得這些詞語嗎?誰來讀一讀?
盧溝橋 游戲 因此 流傳 舉世聞名 栩栩如生 形態各異
指名讀詞語——開火車讀——齊讀
3.朗讀課文。
二、學習生字:
1.出示卡片:這些是我們這節課將要學習的詞語誰來讀讀?
指名c等生讀
世 聞 栩 還 形 異 此 句
2.你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字?
學生先自己說,然后全班匯報。
估計學生會按熟字記新字的方法記憶。
“異 ”、“此”、“世”按筆劃記憶。
對策:學生說后,教師在熟字旁邊書寫出本課的生字。
(2)讀新字。
(3)觀察每組字的不同,口頭組詞。
3.指導書寫。
你認為這些字中那個字不好寫?
估計是:“異”、“栩”
對策:教師指導
“世”字筆畫雖然少但教師也做重點指導。
教師范寫:上面生字,同時做重點筆畫的位置及書寫指導。
4.生描紅臨寫,描時注意筆畫的起止位置。
5.展示、評字。
6.其他字學生獨立看范字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寫完后小組交流互相指導。
三、詞語積累
重點:溝 世 形 聞
1.先讀讀書中的詞語說說自己的理解
2.學生自由組詞
3.查字典看看字典中的詞語,自己讀讀后面的解釋。
四、作業:抄寫生字。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教學策略 四年級語文第四單元教案教學設計篇五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拼讀注音的生字,學會8個生字。重點學習"若、昂、崩、震"這四個易錯的生字;讀寫"平靜"等九個詞語,能夠理解并運用這些詞語。
2、初讀課文,大致了解課文的結構:按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三部分來寫文章。
3、重點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學生通過自讀課文能讀懂些什么。
二、教學準備
1、生字、詞認讀幻燈片。
2、錢塘江潮的錄像片段。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看課題《觀潮》,你能想到什么問題。讀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說說你知道了些什么。(觀潮的地點、時間、簡單概括當時的情形)
(二)學習生字詞
1、出示生字,請學生說說自己已經學會了哪些生字。(讀準字音、記住字形)
2、重點交流的幾個字:
"若"為上下結構,下半部分是右,不是古;
"昂"的左下不要多一撇;
"崩"的形近字區別,嘣,蹦,繃,漰等;
"震"注意下面部分是辰字。
3、課文看看文中有沒有自己不理解的詞,提出來集體交流。
4、用上課文中的一個或幾個詞語說話。
(三)了解文章結構
再讀課文,自由找伙伴分工朗讀課文。集體評議哪種分工方法好。
可能的幾種情況:1、四人小組朗讀,每一個自然段,對此種讀法加以肯定。
2、三個小組朗讀,按潮來前、潮來時、潮去后分工,對此方法要表揚,是正真的讀懂了課文。
老師點撥,這篇文章就是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去后的時間順序寫的。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潮來前)
1、明確錢塘江大潮的時間是農歷八月十八;的觀潮地點是在海寧市鹽官鎮;這潮被稱為"天下奇觀"。
2、潮來前的情形是怎樣的,作者從兩方面進行描寫。
一是周圍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觀潮臺、遠處的小山(特點非常平靜);
二是當時的人們(人山人海、昂首、等著、盼著)
3、指導朗讀該段
(五)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搜集課本以外有關于錢塘江大潮的資料。
3、復習學過的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文章第二、三自然段,體會錢塘江大潮來臨時的壯觀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部分學生能夠背誦該部分課文。
二、教學過程
(一)一讀課文,初步感知
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說說讀了課文對錢塘江大潮的描述后自己的感受。(學生自由發揮,一個詞、一句話等等都可以)
(二)再讀課文,找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1、聽到的:(研讀句子,同時落實感情朗讀)
(1)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分析:這是一個比喻句,把潮水來時的聲音比作悶雷。請學生體會"悶雷"一詞,播放悶雷的聲音與潮水來時的聲音,之后請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
(2)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說明潮水越來越近)
(3)人們的反應:人聲鼎沸、沸騰起來(反襯出潮來時的壯觀景象)
(4)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夸張的用法,的把潮水的聲音與山崩地裂時發出的聲音相比較,說明聲音之響,氣勢之大,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說明潮水給人們的一種沖擊力。)
2、看到的:(研讀句子,同時落實感情朗讀)
(1)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重點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與潮水來時的關系。明白"白線"指的就是潮水。)
(2)那條白線很快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潮水越來越近,越來越急,越來越高)
(3)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墻。(比喻,把翻滾的潮水比作白色城墻)
(4)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比喻,給浪潮以特寫鏡頭,比作白色戰馬,這就是文章開頭所寫到的"天下奇觀")
(三)三讀,看誰讀得好
感情朗讀,展開各種形式的朗讀比賽。
(四)作業:
1、背誦課文第二、三自然段
2、試著給課文分段。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抓住表示時間的詞給課文分段。
2、欣賞錢塘江大潮的錄像片段,試著用自己的話描繪潮來時的壯觀景象,并與課文比一比,看誰寫得更好。
二、教學過程
(一)指導分段
1、找出課文中表示時間的詞(早上,午后一點左右,霎時)
2、給課文分段,并說說各段的大概意思。
(二)觀看錄像,進一步了解錢塘江大潮
1、觀看錄像,結合課文想想,作者哪些地方寫得好。
2、試著用自己的話給錄像配上解說詞
3、集體交流,看誰的描述最準確,最能吸引人。
(三)作業:
1、檢查課文背誦情況
2、聽寫詞語
3、完成作業本相關作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