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聽雨的聲音篇一
“明天要考試了,同學們今天回家一定要好好復習啊!”老師再三叮囑著讓我們回家后一定要復習,明天的試卷很難。然而我并沒有復習,第二天就臨時抱佛腳好了。但是自己卻是那么的粗心大意,盡然給漏題了!老師還單獨把我叫出來問話……烏云是那么的密,連最后的一抹陽光都不見了。
這張試卷要是被媽媽看見,肯定是會被罵的,從來都沒有過考得那么差過。我靜靜地看著窗外的小雨滴,滴落在窗戶的玻璃上,又滑落下去……知道值日同學叫我的時候,才發現,雨已經停了。
雨,又悄悄的下起來了,淅淅瀝瀝的,卻是那么的歡快,那么的歡暢……
聽雨的聲音篇二
十指輕輕,七弦泠泠,拂罷還攏,彈畢猶顫。
立于臺灣著名的中元飯店的門口,閉上眼,靜靜的,聽那雨疏風驟,屋瓦上灰姑娘密密地彈奏,把晌午一下奏成了黃昏。于濕濕的流光里默默地聽,想穿過千山萬山、千傘萬傘,把思緒伸回那塊大陸。
于是,這才知道,只有在他鄉聽雨,才會有所謂“鄉愁”之獨特感受。幾十年前,余先生站在基隆港的防波堤上,看著對面的那塊大陸,和我一樣。想聽聽那雨的聲音。雨的聲音,總能觸及人內心最溫柔且最深沉的感情。于是,你便聽到,雨聲里他縱聲歌唱,“我的血脈里有一條黃河的支流,梅雨季節的黃河流”,或是陟彼高岡,低聲吟詠,“前塵如海,古屋不再,聽聽那冷雨”,抑或是“撐一把傘,將肌膚交給漫天的淋淋漓漓”……聽聽雨的聲音,情感便隨漫天的淋淋漓漓一起飛舞或流淌了。
我在臺灣的那段日子里,正值雨季,我便每天都出去走走,迎接午后必到的雨聲。我并不是一個情感非常細膩的人,而唯獨與雨聲相伴,才會有一種特殊的感覺,才會有一種從未有過的覺悟。譬如鄉愁,當時讀余先生的那些句子還全然不知,非得到臺灣,聽最古典的雨聲,大陸彼岸的雨聲,才能感同身受。
我便從那時開始變得細膩。我知道,雨的聲音是中華民族最悠遠、最古老的聲音,卻最為動人。從夏禹到秦皇再到明祖,似乎一直是這樣。但凡中國人,心中都會與雨聲產生共鳴,隱隱約約、潤物無聲之雨便像黃鐘大呂一樣激蕩在心中,擴散在心房最柔軟的地方,讓你為之震撼、為之感動。我想,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生不息正如雨聲綿綿不絕的一個因素;或許,雨聲來了,民族意識也潛滋暗長,青苔般蠢蠢而蠕,代表民族新一輪的復興的開始。
漫天雨灑,淋漓。聽聽那雨的聲音,等待著,新的開始。
聽雨的聲音篇三
我喜歡雨天。
細草微風岸,我感受著上帝給人類的潤澤。軟雨如棉,雨絲象霧氣一樣包裹在身上,絲絲的涼意使每個毛孔都在無聲的吶喊,都在貪婪的吸吮著這天降的甘霖。這時的雨,是無聲的,可是我卻能聽到,聽到她隨風入夜的聲音;聽到她滲入我的血液,貫徹全身的聲音。
敞開的玻璃窗前,手捧一杯淡淡的菊花茶,傾聽造物主給萬物制造的奇跡。這絕美的交響樂,不是在黑白鍵和五線譜上撥弄出來的。這仙界的泉水仿佛帶有靈氣,在草葉上,在樹枝上,在汽車玻璃上,不間斷的砸落。每一次都是靈魂與靈魂的碰撞,每一次都是心靈與心靈的共鳴。
風雨大作,電閃雷鳴,別人都在咒罵這該死的鬼天氣,其實不然,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看飽了繁花似錦,聽夠了軟語如棉之后,就在這大自然的憤怒之中感受一下,感受它的力量,感受他的呼吸。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炸雷轟隆隆的將云上的水珠震落下來,斗折的閃電直接將烏云撕開,大雨傾盆,玉珠爭先恐后的向地面沖去,啪啪啪,一時間好似鑼鼓炸響,好似萬馬齊喑,大風將雨滴不規則的撒向地面,好像秋風掃落葉般濺起黑色的泥土留下滿地的泥濘。黃河之水天上來,對這句話我終于有了體會。
片刻之后就是難得的寂靜,我伸出手感受著雨殘留的氣息,除了一絲微涼,都不復存在。而那美輪美奐的聽覺盛宴卻在心潮里澎湃,在靈魂中蕩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