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300字篇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于居住空間有限而閑暇時間也極少的現代人來說,讀書無疑是開闊視野最好的捷徑。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便常常感嘆于“開卷有益”的道理所在。首先讀書是一種享受,可以暫時忘卻自己所處的空間位置,和書中的人物、事件一起做一次神游,進行精神上的旅行;其次,讀那些名家名篇的時候,可以不知不覺地學到一些精彩的文學描寫的方法,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和感染。第三點,我在讀教育類的書籍時,就如同在跟大師對話,能從中獲得許多啟迪,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真是何樂而不為呢?
在小的時候,我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凡讀書就有摘記,每每讀完一本書或者一篇美文掩卷之際,都要在腦海中回味半晌,陶醉于文中的故事里,盡享文字給人帶來的那種酣暢淋漓的仿佛品嘗藝術盛宴的美妙滋味。現在,已經過了而立之年的我,仍然不想改變這種現在看似迂腐的習慣。
關于自己的讀書個性說了很多,現在該說正題,我的讀后感了。
感受之一:作為教師,應該多讀書,讀各種各類的書,尤其是文學名著更要捧讀不輟。這一點,我在讀竇桂梅老師的《玫瑰與教育》時,就深有感觸。因為在書中,他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提到某部名著對其成長的影響,竇桂梅的書中更在“白紙黑字的沃野上”一輯專門介紹了自己的幾篇讀后感,我在讀這樣的書時則參照著把未曾讀過的書名列入預購書單。李鎮西老師更是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的動力。
感受之二: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并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為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里,我之所以用“也”這個字眼,是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而讀到這里的時候就和他產生了共鳴。我們老師卻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么天真無邪呀!尤其是我教的小學生,細細想來,他們個個都是那樣可愛;有時候老師對學生好一點,那孩子必然感激涕零,其實那都是作為一名老師的分內之事啊!今后,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并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鑒。
感受之三:李鎮西老師特別勤奮。在《愛心與教育》這本手記中,他常常整篇摘錄過去教過的學生的優秀日記或作文,作為第一手最真實的資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和可信性。對比之下,我在學生資料的保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
我也常常把“天道酬勤”作為口頭禪,但是實際上行動卻不如心動。曾經有過的成功都是勤奮與幸運牽手使然。而寄希望于僥幸和偶然,總是讓人心里不踏實。我想,今后如思進取,“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感受之四: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在《愛心與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黃金濤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一問今天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么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復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閑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黃金濤把這十個問題制成表格,每天按實際情況填寫。并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并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循環。”而我教小學,但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復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感受還有很多,李鎮西老師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也有很多,雖然他的方法可能針對中學老師更實用,但我這個小學老師也受益匪淺,我不學他的實例,而學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個成功的小學老師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為面對的學生是不可復制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試不爽。關鍵是要把握素質教育的實質,著眼于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老師”的呼喚!我也向往當學生離開我的時候,會這樣說:“我幸運,因為我遇到了程老師!”我會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為這個愿望而不懈努力。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300字篇二
我從未敢褻瀆過教育的神圣,并始終將它視為一種高尚的存在。我的整個中學時期都對老師充滿著無比的敬佩之情,這不是夸張的說法,不是對老師的溢美之詞,更不是矯情,而是我這顆種子在老師的愛心與汗水的悉心澆灌下開出了花兒來。我最終選擇師范類的專業也與此有著莫大的關系。但我除接觸課本外,幾乎未曾主動涉獵教育學類書籍,今日恰逢教育學老師布置了這項“作業”,便得已真正地來讀一讀與這“高尚的存在”相關的書籍。
該讀什么呢?由于我對這類書籍了解甚少,只覺得龍應臺的《目送》及《孩子你慢慢來》很有教育意味,可以擇以閱讀,但我卻又明白這些還不能完全歸類于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學類書籍,于是準備另尋幾本。在打開百度搜索之前,我的腦海里又忽然閃過《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做最好的老師》、《刻意練習》等書名——我在微信朋友圈里見過,我母校高中的(張)校長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他購置的書籍并推薦我們進行閱讀,于是我有這個印象。搜索過后,面對浩如煙海的“教育學類書籍”,我仍然未決定好要閱讀哪本。“索性去問一下張校長吧”,我心想。
于是在微信里詢問了他的建議,他向我推薦了《終身成長》、《刻意練習》、《認知天性》這三本“當下最火的書”,并稱“這三本書會改變你的認知”,所以我很期待閱讀。一個多星期以前,也同樣是通過朋友圈,我得知《做最好的老師》的作者、中國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來到我的家鄉講學,雖未能到場聆聽,卻也很是激動,我便再次搜索了李老師的著作。《愛心與教育》一書赫然映入我的眼簾,這個標題仿佛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讓我擁有想要立刻翻開這本書閱讀的沖動,我似乎找到了我一直在尋找的。
“《愛心與教育》是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成名作、代表作,其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這是對這本書的總體簡介。也有人稱此書是真正的“例證式教育”,是的,書中不勝枚舉的真實案例,一樁樁,一件件,無一不是李鎮西老師傾付真心、施與愛心的體現。我不知道大多數人如何看待,但于我而言,相較于長篇大論的理論敘述,我更喜歡平鋪直敘的事例描寫。這些真實發生的事情,來源于生活,所以我們更易于走進文字的背后,當它被賦予了教育的意義,便高于生活。
我從網絡上找到了這本書的閱讀資源,于是閑暇時便一頁頁的閱讀著,像一棵幼苗一點一點地汲取著地下的水源,又像一枝花朵一點一點地吸收著燦爛的陽光。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在逐漸成長。
《愛心與教育》的引言部分從素質教育談起,李鎮西老師在“素質教育”一詞還未被正式提出時便有了這樣的理念:僅僅關注學生成績而忽視其綜合素質的應試教育必將為時代所拋棄,社會真正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是有獨特心靈世界、有充分主體意識的人,而不是“被動接受教育的客體”和“考試機器”。
這些理念可以說超越了那個年代,卻又顯示出無比的前瞻性和正確性。但在為師之初,他也曾有過打學生的錯誤行為,事后他進行了自我教育和反思,并開始有意識地自覺尋求理論幫助。這時,他接觸到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這本“薄薄的小冊子”也成了他“教育理論真正的啟蒙讀物”。在隨后的日子里,他發現自己的想法與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有許多共通之處,他也從中受到了眾多啟迪。按照李老師自己的描述,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他“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縷金色的霞光”。
后來“素質教育”的提出,一下子照亮了李鎮西老師十幾年教育實踐中潛在而朦朧的思想萌芽,他進而提出了他的“素質教育觀”——素質教育是“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民主”的教育便是要發自肺腑地愛每一個學生,要把自己視為學生的朋友和同志;“科學”的教育是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規律,同時要符合學生心理的實際和他們的認識發展規律;“個性”的教育是要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及其精神世界,尊重學生未來的發展。在李老師看來,“民主”是學生觀,“科學”是教育觀,“個性”是人才觀。如此種種論述,贏得了我對李鎮西老師的崇敬與景仰之情,因為我從中看到了所謂“人性的光輝”,而這也是一位真正的教育者所應該具有的。
縱觀全書,最使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手記一:“愛心與童心”這一篇章了。這一篇章又可以細分為五個小部分,除第一部分外,每個部分都詳細描述了自己與學生相處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有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也有所謂的“大事”,但始終不變的是李老師對待每件事的態度和背后透出的教育理念。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一篇章給我的感受,那一定是“感動”!不,甚至可以用“震撼”來形容!李鎮西老師的思想境界是如此之高,但他卻把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他形容自己是一個“有童心”的人,所以他可以和學生們整天“泡在一起”,也真正成了孩子們的朋友;所以在他因工作勞累過度,患上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癥而不得不去住院的時候,學生們從其他老師那聽到了這個消息,教室里哭成一片;所以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去他宿舍詢問他的身體情況,然后又是因擔心他身體而眼角含淚。
學生也是人,不會無緣無故地對別人好,唯一的,對方給予了他們直抵人心的關懷與愛。李老師由于對學生很好,家長也很感動。學生汪斌的家長有一次給他提來了一筐雞蛋,說讓他補補身體,李老師心想他怎么能收學生家長的東西呢?(這與如今某些老師的想法和做法相比可謂高尚地多)于是推讓了很久,但家長硬是要他收下,他只好收下了。
收下后總覺得不安,便想了一個處理雞蛋的辦法——每天定時煮一個雞蛋給汪斌吃,持續了整整一個月。還有一件事,一個學生在開學報到的第一天夜里突然肚子疼得厲害,她的室友趕忙來報告李老師,那時已是半夜了,但他沒有猶豫,急忙用自行車載著生病的學生去醫院,為了把學生送到位于山頂的住院部,他一步一步地把學生背上去,然后守在病房,望著輸液瓶里的點滴,一夜未眠......
其實,他對學生的付出與關愛還遠不止這些。那么可能有人會問:他為何要對學生如此付出呢?何苦呢?又何必呢?他自己的解釋是:他無以報答學生的厚愛,他所做的這些都只是在“還債啊”!
讓我感動并言之為震撼的不僅僅是李老師對學生的愛,更有學生對李老師的信賴與感恩!李鎮西老師為學生做的一切,學生們都看在了眼里,也永遠記在了心里。于是學生們不止一次“愛屋及烏”——因為愛他,進而愛他的家人。李老師的愛人生了孩子后,他當時帶的那個班級竟背著他每人從家里拿一些雞蛋來,趁他外出開會的時候,把雞蛋送到她愛人床前!當班里的學生聽說了李老師的妹妹因病住院了,他們會策劃“秘密行動”——“背著”李老師去醫院給他的妹妹送慰問品......
李老師與學生間這種似乎“你來我往”的情誼體現在他與學生相處的幾乎每個時刻,雖然有的事件很平凡,但卻因其真實與“平易近人”而著實打動了我。我受感動的還有一點在于:我在一些事件里仿佛看到了自己與同學老師(尤其是我的高中老師)的身影。這使我記憶的匣子被悄無聲息地打開,回憶之海被掀起陣陣漣漪。我雖不是李鎮西老師的學生,但所幸我也擁有過許多待我很好的老師。所以當我閱讀到相關事件的時候,我便會不自覺的聯想到自己以前同那些老師相處的經歷。在書中描寫寧瑋的那一部分,我不知落淚了多少次!寧瑋的經歷我仿佛能感同身受一般,同時也為了她那時而遭遇的不幸而揪心......
其實關于本書,我們能看到的不僅僅是一件件李鎮西老師與學生相處的故事,更能透過這些事情窺見背后傳達出的教育理念。感動背后,是我們對教育的反思,要向李鎮西老師學習,真正地走到學生中間,其實也就走到了學生心里,這樣的教育又如何不會成功呢?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從書中或李老師的講座里學到的終究是精神層面的理念,要想踏實地干教育,還得將理論付諸實踐,畢竟我們面對的是有血有肉的人,是這個競爭殘酷的現實世界。作為一名師范專業的學生,我在讀了本書之后并沒有覺得老師更加神圣,反倒應是教育神圣。而且,我覺得我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作為一名未來的人民教師,干的是一個看似小小的職業,堅守的卻是一份偉大的事業!
最后,就像本書引言部分的第一句話說的那樣,讓我們“高揚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旗幟”,向成為一位真正的教育者邁進,向實現中國新教育的時代邁進!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300字篇三
在彌漫著濃濃年味兒的春節期間,除了大飽口福,還不忘加餐精神食糧。這不,拿在手里的是這樣一本書,書名是《愛心與教育——素質教育探索手記》,作者是鼎鼎大名的李鎮西。
打開書,一頁頁翻看下去,因為是手記,所以讀的過程并不艱澀。相反一個個充滿溫情、行云流水的故事開篇了就想一讀到底:把汪斌父親送的雞蛋每天煮一個帶給汪斌吃;夜里背周慧到山頂的住院部治療;給學生過生日、送書籍、寫祝辭,為貧困的學生買菜票;跋涉三十多里帶著學生來到伍健勞作的田頭大聲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后進學生關愛與引導;與陌不相識朋友的書信交往、心靈對話……并且越讀越感到這種師生之愛,在逐漸擴展!
“讓人們因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為李老師及所有被老師影響的人的共識,可謂達到了愛的最高境界。在讀故事中再來反芻咀嚼書名,其實李鎮西的素質教育探索并不空洞,并不理論化。他無非是把孩子當作人,當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數、不只是成績單,并且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幸福的人。所以當有人問他好老師的基本條件時,他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
李鎮西的博客名是“風中蘆葦在思索”。名字源于帕斯卡爾的一段著名的話——“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思想形成人的偉大。”
思想決定行動。李鎮西的可貴更在于他始終堅持在教育第一線,并身體力行實踐著自己的觀念、豐厚著自己的思想。這里特別推薦的是他轉化后進生“萬同”的故事。萬同來自于離異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環境荒廢了萬同,使他在整個街道具極高的“知名度”。而對這樣的孩子,李鎮西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行動:抓住教育的良機經常與萬同聊天,讓萬同體會“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注重“集體”這個有力的教育工具,幫萬同趕走了社會上的小痞子,召喚回萬同那顆孤獨流浪的心,使萬同感受到“每位同學才是我真正的哥兒們”;為抑制他課堂上的好動行為,李鎮西獨具匠心地布置給他手抄長篇小說的任務,萬同整整抄了五本作文本;遵循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讓每一位孩子抬起頭來”,李鎮西又差異對待萬同,為他一個人制定了學習要求,如語文課只要“能讀完全文,會讀寫三個以前不認識的字”便是成功,并和科任老師一起合作大幅度降低評價要求從而讓萬同體會自己每天的進步,體會得“優”的喜悅。在李鎮西的智慧行動下,在集體目光的關注下,萬同最終成了全校國旗下的講演者,自己獨立寫講稿,自己在全校面前演講。當然這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萬同感受到,自己能抬起頭來了!
我想,像萬同那樣更困難更反復的案例在我們身邊可以說絕無僅有,教育的難度可想而知,但是李鎮西用行動創造了轉化后進生的神話,也給我們的后進生轉化工作注入了信念。我們清晰地認識到,雖然萬同成不了大學生,但他能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能不危害社會并對社會有所貢獻,能說李鎮西的工作沒有在挽救人的靈魂嗎?誠如李鎮西自己的內心感言:我從來沒有奢望過萬同能夠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但他能在參軍后不遠千里克服重重困難來看我,我就非常知足了。讓李鎮西更欣慰的是,萬同已經是我們國家“最可愛的人”了。
有朋友曾問李鎮西寫《愛心與教育》用了多少時間,他說:“兩個多月”。朋友頓時瞪大了眼睛:“嗬!兩個多月就寫成了一本暢銷書,真是快槍手啊!”他連忙糾正說:“不,其實嚴格說,這本書我寫了16年。因為從參加工作起,我幾乎每一天都在寫。”
讀完此書,深深感悟:“思考”、“做”并“寫”下來,做自己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