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淡泊名利議論文開頭篇一
淡泊可以使一個人的素質得到提升,靈魂得到凈化。一顆遠離擾擾凡塵的心。可以感悟出世間的美好。諸葛亮寄居于南,品讀詩書,感受自然,終成一代名仕;雷鋒寄心于平淡,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終成時代楷模;沈浩托心于小崗村,一心為民,排憂解難,終成時代先鋒。假如諸葛亮一心追求權貴,一心想擁有高官厚祿,他又怎么會領悟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假如雷鋒想成為“一品高官”,放棄行善,他又怎么會成為人人效仿的模范?假如沈浩渴望金錢利益,總是追逐著最高的官職,他又怎么會贏得一方鄉親的愛戴和尊敬?只有將自己的心靈回歸平靜,才可能會成為“一品百姓”。
淡泊可以培育一個良好的社會風尚,營造一個美好和諧的社會。一個人的寧靜,可以使一群人致遠。吳孟超沉心于肝臟研究之中,以醫德治愈了一位位病人,社會上也逐漸有了一種“醫德為先”的治病潮流;白方禮投身于慈善事業之中,以愛心幫助了一位位學子,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效仿白方禮老人的善舉。只有不斷立足于平凡大眾的生活中,吳孟超才會贏得人們的贊譽,人們也才會以其為自己行事的榜樣。只有不斷奉獻自己愛心,追求一種平淡的生活,白方禮才會成為后人心中的人杰,社會上才會不斷涌現出更多的白方禮。
淡泊可以幫助一個國家的繁榮強大。“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之所以傾頹也。”真正的賢人是不會計較得失的,因為他們一心投身于事業之中;而小人是百害無一利的。因為他們只會追名逐利。錢學森放棄美國的高薪,毅然回國,投身于科技研制之中,終使中國國力發展,生活水平提高。沒有像錢學森這樣于淡泊中明志的賢臣,又怎么會換得祖國的迅速崛起?正因為祖國中少了一些汲汲于名利,只為做高官的小人,祖國才會不斷發展,不斷繁榮。
梅花凌寒獨自開,讓人們記住了它的淡泊;小草一生默默無聞奉獻,讓人們記住了它的寧靜;陶潛性本愛丘山,讓人們記住了他的高遠,他們雖然沒有很高的官職,也不是“一品大員”,但他們是一位位光彩照人,彪炳史冊的“一品百姓”!
將心歸于平靜之中,這樣才會做到“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才會成為“一品百姓”。
淡泊名利議論文開頭篇二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題記
世界上沒有不為名利的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而那些智者之所以能夠善待名利,是因為他們有著一種常人不及的品質——淡泊。
淡泊的體現是寵辱不驚,拋開名利的誘惑與腐蝕,只有做到這兩點,才能稱得上淡泊。一個人如果把名利當目的去做事,他往往會事與原違,只有當你保持著一顆淡泊的心時,名譽自然會來。
中國的博學鴻儒錢鐘書,他是一名踏踏實實的學者,在他身上,有著不務虛名,落落自甘,淡泊自守,寵辱不驚這些優秀品質。他潛心讀書研究,不好拜客訪友,也討厭受采訪。他經常閉門謝客,避之惟恐不及,有一次,一位英國女士慕錢先生之名來中國,在電話里向錢鐘書表示要去拜訪的意思。錢先生在電話里風趣地說:“假使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認識那下蛋母雞呢?”這些事例還有很多,錢老淡泊是學界榜樣,也只有淡泊如他的人才能專心治學。
身殘志不殘的著名人物張海迪獲得各部門所授予的各種獎狀及各項榮譽稱號可謂不計其數,但她在這些榮譽面前仍保持了可貴的平常心,從不以這些炫耀自己,在她生活的地方,人們看到的只是書籍,她自己撰寫的文稿,關于她榮譽的東西一點也看不到。要是別人早就被這些榮譽沖昏頭腦了。可是張海迪仍堅持淡泊,靠的是她寵辱不驚的人格。所以她不斷向更高峰邁進。
時光匆匆,是非成敗轉頭空,名利如過眼云煙,何必再苦苦追尋呢?不如淡泊一些,也做一個善待名利的智者吧!
淡泊名利議論文開頭篇三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題記
夕日欲頹,昏黃的金線密鋪在天的那邊山的那邊,我拄著拐杖靜靜的看著遍地金黃,攜一朵金菊。悠然之間視野里撞見了那座清秀的南山。快哉!快哉!提筆寫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負手眺望,在這山野之中尋嗅星星點點的真實的氣息。“桃花源”不過是心中的念想罷了,不過心情寧靜,自然就覺得地方偏僻悠遠,恍如隔世,似桃花源之境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世人嘆我懦弱,不顧一切,隱于山林。即使官場險惡腐敗,即使人性艱險世態炎涼,也不該獨自一人悠閑,在這洪流中掙扎,像辛棄疾那樣“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雄心壯志;像杜甫那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像蘇軾那樣“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愛國情懷。而我,在厭惡塵世之后,卻消極避世,遭來無數人的批判與指責。
想當年,我不得不在茍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虛與委蛇,實在是憤然,我不想為五斗米折腰,我只想安靜的觀世事滄桑。每個人都有自由,對人生都有著不一樣的看法,同屬“消極避世”的李白在天地之間任我逍遙,放聲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我則更期望清閑的日子,不想穿梭于塵世,花紅柳綠之間。于是,后人眼中淡泊名利,愛菊賞菊的我——陶淵明就沒入了歷史長河。
望著大好河山,心中清凈萬分,只覺萬物皆好。夕陽靜靜地斜掛在山頭,天邊。啾啾嘶鳴的山鳥都漸漸的飛回巢中。“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的美景,此中所蘊含的萬事萬物真理,只能了然于心,只有親身經歷便可知。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卷云舒”淡泊名利是我的一張名片。
淡泊名利議論文開頭篇四
人生在世,誰不想有所作為;蕓蕓眾生,誰不想成就一翻事業?世間的隱士高人視名利為糞土,對其之以鼻:佛家的得道高僧說名利皆為虛幻之物,然而世間真正能夠不為名利所惑的人又有幾個呢?
老莊信奉“無為”人生哲學,把世間的一切皆看作虛幻之物,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過眼云煙。可這些不真是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為既將逝去的榮華富貴而發出的無可奈和的悲鳴嗎?
陶淵明淡泊名利,崇高清淡,過著采菊東離下,悠然見南山的自在生活,成為后代所敬仰的一位隱者。然而他不正是由于受到當朝權貴排擠而憤然辭官的嗎?可以說陶淵明他雖出世,但心卻入世。
李白更是一副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脫俗心襟。可是終不也發出了“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嘆息嗎?名利是帆,名利是墻,幾多奮斗,幾多沮喪:名利是場,名利是網,幾多較量,幾多迷茫,然而世間卻是深陷于名利大網的傭人多,善待名利的智者少。
姜太公八十歲垂釣于渭水河畔,直釣釣魚,漏掉的是只知游水嬉戲的蠢魚,釣上來的卻是智慧眼識珠的文王。姜太公追求名利,卻沒有委心倔從名利,他等到了真正可以讓他施展才華的文王。因此,姜太公懂得善待名利。
所以,對于那些懂得名利的人來說,名利不是束縛心靈的網,而是催人奮進的帆:不是泯滅人性的毒酒,而是激發潛能的藥引。它可以使人更加斗志昂揚,充滿激情。因此,我們每一人都應正確的面對名利,給它一個公正的評價。
淡泊名利議論文開頭篇五
人生的價值,是如馬云等為夢想事業奮斗而有所體現還是摒棄雜念,平淡人生?當然,人生的價值應是如禪語所言,人生所求,歸隱人生,終淡泊明志。
小草的種子在冬季藏于土壤只為初春染綠大地;幼蟲不斷吐絲默默忍受蛻變的痛苦只為破繭成蝶;落花無言不拘于泥只為“化作春泥更護花”。正如那句禪語所言:人生本修行,萬般皆身外,何必苦苦相爭?萬物如此,人生的價值何嘗不是如此。
三毛,一位不受世俗紛擾的女作家。她遠離都市,與丈夫荷西到撒哈拉沙漠定居,開創了浪漫散文。“何必那么勞累自己,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啊。”是啊,歸隱如她,淡泊人生。
淡泊人生,無望繁華,使人生價值崇高致遠。
林肯曾言,不要讓世俗的喧囂掩蓋靈魂的音樂。面對青春文學,小清新文學的不斷流行,他依然忠于本心,于淡泊人生中,在他的小說里闡述著一段又一段飽含人生百態的故事。終于,他的小說被人挖掘。而他,莫言,寧靜中沉潛,蓄勢待發。
淡泊人生,寧靜致遠,使人生價值在沉潛中體現。
莊子,不愿當一國之相,人生逍遙是他的理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是他的追求,“莊公夢蝶”是他對淡泊寧靜生活的體現。道法自然,而他,將道家法則不斷完善。
淡泊人生,化無為而有為,使人生價值上升到另一境界。是以,諸葛亮所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為人生百態求得一份安寧;泰戈爾“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精美”是為了在繁華中感悟靜美得真諦;雪小禪所說“簡潔的生活如禪”是指按照自己的本意生活而獲得心靈上的輕松……“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人生的價值,自是如此。
反之,范進一生追求功名利祿卻在得知中舉后得了“瘋病”;商鞅追求榮華富貴擔任丞相提出變法,最后卻慘遭“車裂”;夸父為實現目標追到太陽而不斷向前奔跑,最后渴死在路中。因此,“悠然見南山”之情,簡簡單單亦是美。
人生,應是淡泊明志,寧靜如風,無論歸期何處。淡泊人生,應如辛棄疾所言:“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無論世界喧囂,我心寧靜似海。
淡泊名利議論文開頭篇六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何人不想留取丹心照汗青?誰不是十年磨一劍只待收拾舊山河?
姜太公釣魚,愿都上鉤,結果釣上了雄才大略的文王。
諸葛亮隱居山林,自號臥龍,結果一臥來了個劉皇叔。
不管是文王慧眼識珠找到的姜子牙,還是劉皇叔三顧茅廬請來的孔明,不管他們是釣魚也好,睡覺了罷,總之都是為了建功立業而譜的前奏。但他們懂得善待名利,而不像有些人迷戀上了名場利網,以至于為伊消得人憔悴,最終落得個頭撞南墻才知悔。
發明大王愛迪生,年輕時不知疲倦地工作,創造了1000多項發明的神話,然而在晚年時,他卻被名利迷住了,追求個人名譽。雖說沒有成為別人摒棄的對象,然而科學的王冠卻從此離他而去,于是再沒有了他在發明專利上可喜的報告。
同是在科學研究一線工作的袁隆平院士卻恰恰相反,他被國際水稻所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同時,他還受到了中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以及聯合國的各種表彰。然而,袁隆平院士并沒有因此而停步不前,他依然在為他的稻下乘涼美夢而奮斗在科研一線。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國際水稻所所長這樣評價他。或許,他的下一步就可以震撼全世界!
不過,我個人并不認為善待名利等價于淡泊名利,真正能淡泊名利的能有幾個人呢?況且,所謂的淡泊,我認為實際上是對現實的逃避。當然,在生活中我們需要一些平淡,但一味的平淡只會讓我們感到乏味。我們不需要也不應該像陶淵明那樣追求什么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本身并不是什么淡泊名利的代表人物,只是在人生戰場上敗退后給自己就兩句安慰話罷了,否則他才不會說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這樣看似豁達,實則充滿抱怨和自我安慰的話哩!
但我們倒可以學學居里夫人,這位榮獲過兩次諾貝爾獎的偉大女性,從來都未珍惜過她所獲得的獎牌,她的觀點是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像這樣對名利寵辱不驚,才是真正的豁達,真正的善待名利,真正的走出了名利的陰影。
善待名利,寵辱不驚是充滿陽光的成功的'一面,而貪欲,沉迷是陰暗的通往絕徑的一面,如果你走進出境了名利的陰影,回頭或許還不晚。
淡泊名利議論文開頭篇七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每當我讀到離騷的時候。最讓我有所感受的就是這句話。偶爾在感受粽葉清香的時候,就會仿佛看到屈原站在河邊縱身一躍。我想他在那是一定想到了這句話。
屈原大可像其他世人一樣,竭盡全力的討好君王,以求得終身榮華富貴。可是他沒有,因為它那高尚的價值觀不愿向低俗的利益屈服。他亦可兩耳不問天下事,只顧著自己的閑適生活,可是他也沒有那樣做,因為他的價值觀告訴他要心系天下,心系百姓。他也的確做到了,不然在他跳入的河畔,怎會有那么多的善良百姓為了他聚在一起,向河內投入那么多的粽子。
也許,他的價值觀害了他,沒有這價值觀,他不會不斷的勸諫君主,引來龍顏大怒,使自己流放到荒蕪之地。也就不會引來奸詐小人,使自己只能無奈高呼“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但是,他的價值觀也幫了他。使他在顛沛流離的同時還能想到“吾獨困乎此時也”那份淡然,被多少后世學子學習。亦使他在窮困之時,不愿放棄自己的高尚品質,仍要“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這份高潔,不知在不斷向前發展的歷史潮流中影響了多少人。
回顧現實,當今的社會正是缺像屈原這樣的人。始終堅持著自己的信仰,不斷向前。社會上的那種追求名利的風氣在不斷盛行,有很多人披著“學者”的假衣,卻早已忘了什么才是一個學者的本質。從電視上,報紙上,人們不斷的重新認識那些學者,他們出版書籍,不是為了向社會傳遞正能量,或是揭露社會的陰暗面,以警醒大眾,讓社會反思,他們只是為了賺錢,只是為了去享受生活。而這些人和屈原相比,先不論其他,光品質這一點,孰優孰劣,一目了然。我相信,如果當今社會多幾個像屈原這樣品質的人,敢于批判現實,中國夢一定會實現。
當我合上語文書,價值觀與利益的糾結早已消失,因為書中的屈原已經給了我答案。
淡泊名利議論文開頭篇八
人的一生要過許多關口,其中,名利關是最狹長最難過的,可謂生命不息名利不止也。在名利關口面前,人們的態度大致有兩種:一種是追名逐利,一種是淡泊名利。不同的名利態度,對于人生的為人本色、性情意趣、價值取向乃至生命長度,等等等等,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和效果。
追名逐利者,其人生的熱望和關注點往往聚焦于位子、房子、車子和票子上,他們的志趣和人生目標,是怎樣獲取更大的名望、更高的官位、更綽的房產、更多的錢財……為了達到這些,他們會絞盡腦汁、百般專營、曲意奉承、攀高結貴、見機行事、不擇手段、不惜人格,甚至踩著黨紀、政紀、國法和道德良心的黃線工作和生活著。因此,他們一生擺脫不掉擔驚受怕、患得患失的心境,終日處于焦慮不安、浮躁煩惱之中,在謀取了非分的功名利祿之時,也飽嘗了違心、苦悶、沮喪、落拓的苦痛……他們奉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或許就是“不求天長地久,只圖今生擁有”、“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天是與非”,這是一種極端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的人生態度。
淡泊名利者,并非沒有功名利祿之心,但他們在追求和獲取的態度上不是搞急功近利、損人利己、損公肥私,而是講順勢而為、公平競爭、取之有道、得而無愧。因此,他們活得坦然、活得真實、活得自在、活得寬朗、活得博識、活得自重、活得自愛。他們謙恭禮讓、仁厚大度、博學睿智、誠實守信,對事業講忠、對父母講孝、對家人講情、對朋友講義的品德風范和人生的態度,是極具人格魅力的。他們做人做事都嚴格恪守著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危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不為,損公肥私、害人害己的功利不取,不學無術、沽名釣譽、欺世盜名、寡廉鮮恥、自私自利、無情無義的品行不恥。這種貧安樂道、甘于寂寞、淡泊自守、不求聞達的精神境界,是一種純粹高尚的、脫離了低級趣味的、有益于社會和人民的人生態度。兩種名利態度,規定和鑄造了兩種不同品位和格調的人生,毋庸置疑,淡泊名利者受人青睞、尊重和推崇。
那么怎樣才能達到“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呢?
三國志·諸葛亮《誡子書》云:“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業,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對于諸葛亮的為人治學之道,引申到本文中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淡泊名利,就是要以平常之心、恬靜寡欲、貧安樂道、知足常樂地把握人生和對待生活,淡泊可視為名利之澤中的壩陌;寧靜致遠就是要保持心靈平和安祥、堅守篤定志向、守住道德底線、潔身自重自愛、誠信為人理事、公正用情施義,寧靜可視為情致遠達的舟楫。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為人之志和生存之道,最終歸結為道德底線。道德底線的正確與否,鑒定的標準是是否利己利人——正確的道德底線是為人做事都要奉行利己利人的原則,一生恪守了這樣的道德底線,就會活得光明磊落、安穩寧適、無怨無悔;不正確的道德底線是奉行為人做事利己損人的原則,一生恪守了這樣的道德底線,就會活得猥猥瑣瑣、蠅營狗茍、驚悸不安。
怎樣做才能做到“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呢?
第一,就是讀書。讀書能醫愚、讀書能解惑、讀書能增智、讀書能陶情。要像諸葛亮那樣既博覽群書,又“獨觀其大略”,在汲取知識素養的同時,能從中發現和悟出常人所不能發現的問題與道理。
第二,就是節欲。節欲是自警、節欲是自勵、節欲是自重、節欲是自愛。切記欲望是心魔、欲望是誘餌、欲望是陷阱,因此,貪欲要約束,虛榮要打磨,行為要檢點,不要用人生的腳步去丈量功名的寬窄,不要用冒險去觸摸利祿的厚薄。
第三,就是自律。自律是慎獨、自律是慎微、自律是自重、自律是自愛。要常思貪欲之害,常念不廉之果、常記失足之恨、常懷律己之心、常有榮辱之感、常修為人之德。
淡泊方能輕名利,寧靜方可達致遠。否則,成不了大才、成不了大事,更成不了大寫的人。
淡泊名利議論文開頭篇九
“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這句話所傳達的思想境界為眾人所偏愛,即是淡泊。
淡泊,是潔身自好,不慕榮利的表現。如今,它已成了一種高尚操節的象征符號,它所代表的清明廉潔引得古今文人雅士追逐,圖落個美名流芳百世。殊不知淡泊雖為賢德,卻不可刻意追逐,若著意求賢便成偽果,自嘆虛生。
淡泊不是口號,不是時尚,而是一種超脫的心態。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可見淡泊與寧靜、澹定之心是分不開的。東晉五柳先生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覓得了自己的桃花源,得以流傳千古;漢代陳繼儒“竹窗下,惟有蟬吟鵲噪,方知靜里乾坤”的吟詠也創設了他的精神家園。兩位隱士不約而同地以安寧的田園生活為淡泊量定了尺碼。
陶翁感嘆:“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陳眉公唏噓:“澹泊之守,須從濃艷場上試來。”這“濃艷場”無非指的是紛紜紅塵。難道這塵世真是一個夢魘?
若真是如此,諸葛亮為何舍棄清雅茅舍,而隨劉備出山?周敦頤為何能在社會中如一枝白荷,潔身自好、獨立不移?所謂“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可見奇人異士未必都在山澤草野之間。
陳眉公語云:“放下仙佛之心,方名為得道。”陶翁在世人眼里,是名隱士,是位世外高人,是個神仙,但他卻不知淡泊的真諦在這塵網中。
淡泊名利議論文開頭篇十
在這個日益物質化的社會里,人們變得現實起來,有了錢不夠還要有利,有了權還不夠還要有名,有了名還不夠還要超過別人。我們正在被追名逐利的價值所感染。
我們人生觀、價值觀受到金錢名利的誘惑。雖然有些人得到了金錢名利,但是他們真的快樂嗎?他們不感到累嗎?生活真的美好嗎?為此,我們要淡泊名利,讓生活更美好。
有一位千萬富翁和一對夫婦,富翁整天悶悶不樂,擔心哪一天自己的錢會變成別人的錢,于是終日奔波勞累,疲備不堪,那叫一個累。而夫婦整天有說有笑,小日過得可舒坦,雖然沒錢,但簡簡單單的生活讓他們覺得很幸福,因為他們擁有彼此,一天富翁給了夫婦一百萬讓他們花,這對夫婦當天整就忙起來,一百萬都不知道要放在哪兒最終他們把錢放在自己的視線中,也不笑了,煩惱來了,他們把錢還給富翁,他們又繼續在一起幸福美好的生活。
有了“金錢名利”有的人還是不高興,而有的人沒有“金錢名利”反例過得快樂、幸福、美好。
“淡泊名利,非寧靜而致遠”。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才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情逸志,有了陳子規的陶士。淡泊名利,讓生活更美好。
生活其實很簡單,我們只要少些爾虞我詐,多一些真誠相待,少一些追名逐利,多一些淡泊名利,不要過以物質的追求,只要夠用就可。
我們不需要過于物質的享受,要讓自己過得開心,快樂,才是我們一直不變的追求,拋開這些“金錢至上”的庸俗觀,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更需要的是一份恬靜,一份舒心、一份滿足、一份真誠。過自己開心的生活方式,請認準淡泊名利,讓生活更美好。
淡泊名利議論文開頭篇十一
古人云:要淡泊名利。“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后人一直贊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
“名利”是人生活在世界上,無論貧窮富貴,窮達逆順,都免不了與名利打交道。《清代皇帝秘史》記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江蘇鎮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腳下大江東去,百舸爭流,不禁興致大發,隨口問一個老和尚:“你在這里住了幾十年,可知道每天來來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說:“我只看到兩只船。一只為名,一只為利。”一語道破天機。
淡泊名利是一種境界,追逐名利是一種貪欲。當今社會真正淡泊名利的很少,追逐名利的很多。然而,也應當看到,今天的社會是五彩斑斕的大千世界,充溢著各種各樣炫人耳目的名利,要做到淡泊名利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淡泊名利者并非沒有。志遙教育在其博文中常常強調這一點,且身體力行,把榮譽給別人,快樂自然留心中。本人非常欽佩他的學識修養。
“名利”——人的一生又有誰不是在追逐,努力地工作就是為了使自己的事業有所建樹,可以說是求名;拼搏使自己的生活能夠富裕也能說是逐利。人活著,有誰敢說沒有追求過這兩個字呢?我認為“名利”主要是一個度的問題,只要不過,不貪,追逐一下也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安于清貧的目的不是守貧,而是靜心。
淡泊名利是人生所為的一種態度,是人生的一種哲學。淡泊名利,就是要超脫世俗的與困擾,實實在在的對待一切事物,豁達客觀的看待一切生活。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要做到信仰至上。人生總要有所追求,如果心中沒有遠大的志向,必然就會看重眼前的利益。要淡泊名利,需要的是充實思想,為之奉獻勇于犧牲的精神,追求名利主要還是為了滿足。
其次要做到工作上高標準,生活上低要求,才能更好地做到控制物欲。只有樹立遠大的樂于奉獻的精神,才可能經受住各種的考驗,始終不渝地堅守自己的道德標準和信念,不重名利,不計得失,以淡泊的情懷書寫出高貴的人生。
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沒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沒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萬難做到的。
淡泊于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欲、名利橫流的當今,有志者更應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