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三國演義心得體會100字篇一
諸葛亮,字孔明,號稱臥龍先生。他自從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門后,便與劉備共同商討國家大事,成為劉備的軍師。諸葛亮雄才大略,幫助劉備打了不少勝仗。其中,最精彩的要數諸葛亮草船借箭了。當時,周瑜一直很嫉恨諸葛亮比他高明,總是千方百計地想要謀害諸葛亮,于是便借請諸葛亮商量軍情,故意為難他,說:“現在軍中急缺十萬枝箭,請先生快快造來。”諸葛亮何等膽識,他毫不懼怕,反說:“三天,夠嗎?”周瑜萬萬沒想到諸葛亮會如此信口開河,心想死定了,趕忙說:“你立個軍令狀吧!倘若違反,軍法處置!”諸葛亮哈哈大笑,立下了軍令狀。
而后,諸葛亮向魯肅借了二十條船,每條船上安排了三十名士兵。前兩天按兵不動,到了第三天,江面上霧氣騰騰,大風東去,諸葛亮帶領船隊往曹營駛去。曹操害怕中埋伏,命令射箭抵擋。不一刻,草船被射滿了箭,滿載十萬多枝箭榮歸軍營。讀到這,我仿佛看到了周瑜目瞪口呆,但又心悅誠服的樣子。不由得暗暗贊嘆諸葛先生的足智多謀。
《三國演義》不愧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她的文學魅力無時不在震撼著我。使我受益匪淺,建議大家都去讀一讀。
讀三國演義心得體會100字篇二
假期中,我讀了四大名著的兩本,其中有《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一部作品。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是蜀國的關公:關云長。
荊州失守后,劉、關、張失散,而關羽被曹軍包圍,關羽出于保護兄嫂不被侵犯,而同意暫時歸降曹操,有一天,關羽得到了大哥的消息,過五關斬六將終于找到了劉備。
關云長過世后,也被世人永久地留念著。后人以他的形象刻成雕像,讓大家供奉,讓他流芳百世。
關云長最令我敬佩的四點,分別是:忠、義、勇、氣。
他的忠,“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流芳遠揚,“五關斬六將”終于找到了大哥。
他的義,“華容道,捉放曹”眾人皆知,當初若不是如此,可能就不會有后來的晉朝了。
他的勇,“千里走單騎”聞名遐邇;“單刀赴會”只身入敵深境,無人敢言,無人敢害。
他的氣,“刮骨療傷”萬代傳頌,雖然華佗醫術高超,但能忍受這種痛楚而不顯于面的,的確罕見。
我敬佩他,贊賞他,歌頌他。我要學習他的忠心、義氣、勇敢和忍氣的精神。
讀三國演義心得體會100字篇三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在長江岸邊,在神州大地上,在2000年前的中國,這片神圣的土地經歷了什么呢?三國時期。雖然民不聊生,卻趣事連連;雖然連年戰亂,卻英雄輩出;雖然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長江、黃河,可是他們的事跡、這個年代的歷史卻永遠流淌在我們心中,就像血液是熱的,更是充滿色彩的。我從小就看三國,6歲時,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無味的書擺在了我的書架上,懷著充滿希望的心情翻開了這本書,書中的內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鉆進了這本充滿魔力的書,直到現在,我還在研究三國。日記日記
這本書記載的是東漢末年,由農民起義到群雄割據的一系列故事。這個時期沒有誰是王者,沒有皇帝,更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個個秣兵厲馬,個個雄心勃勃,都想成為最終的霸主。特別是劉備、曹操、孫權這三個老大,都有無數的兵馬,無限的魅力,打來打去,一場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終于決出了勝負,勝者不是魏、蜀、吳,而是新的勢力晉,這個搞笑的結局為三國畫上了“!”,或是個“?”。
三國時期,不僅有血肉橫飛,猛將如云的戰場,還有在戰場后方,無數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戰場”。有像呂布、趙云這樣的猛將,有像諸葛亮、周瑜這樣的不用刀槍卻勝過刀槍的謀士。更有像劉備、曹操這樣的王者。從這些英雄與歷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國世界個個王者最終的目標無非是當上皇上,他們充滿野心,自以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后卻誰也沒能得逞。做人就不要這樣,野心越大,輸得就越慘。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實的做事,一步一個腳印,從小到大,從無到有,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如果一口吃個胖子是絕對吃不下的。雖然一開始你可能像劉備一樣渺小,但是只要努力,踏踏實實的來攀登生活的這個梯子,當爬到梯子頂端時,你會看到自己腳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么美麗。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還不夠,除了有心還要有行動。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看看袁紹這樣的人,只是充滿了野心,卻不付出努力,一顆心是達到了成功,可是通過實際行動走的路,他還遠沒有走完。
這三國這個亂世中,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曹操告訴我們做人必須有心計,劉備說想成功就一定要有執著的信念和一顆充滿慈愛的心。諸葛亮扇動羽扇,告訴我們只有時刻謹慎、細心才能成大事。關羽滿臉懊悔:“哎,千萬別像我這樣,心高氣傲,這樣得不到什么好的結局”。呂布來了,趙云來了,董卓來了,他們都來到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中,講述他們的人生。
以史為鑒,以史為例。從《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夠享用一生。《三國演義》本身就是真理。讀歷史,讓人明智,讀國學,讓人明理。從這些經典中,我們就可以與英雄對話,與歷史交談。讀三國,讓我身處這個充滿魔力的三國世界,我還要在這個三國世界中繼續去探索。
讀三國演義心得體會100字篇四
袁紹起兵7萬,想去擊垮曹操,曹操想用7萬精兵反抗。
我在電腦上看《三國演義》——官渡之戰,曹操竟想用7萬人馬抵袁紹7萬人馬,后來他們用投石車把袁軍的門給攻破了。
我想:這曹操還真有點本事。曹操暗地里有個叫劉曄的在暗中指點曹操,曹操才沒立刻敗掉。
半夜,袁紹派韓猛去運糧食。曹操派徐晃去劫糧食。
曹操用智慧戰勝袁紹,用7萬人馬戰勝袁紹的7萬人馬,古代和現代真不一樣,古代是人對人用冷兵器拼搏,再加上智慧戰勝敵方。而現在都是高科技,就看誰的國家強大,科技又發達,誰就能戰勝敵方。
我真佩服曹操的才智和英勇,以一抵十戰勝了敵方。
讀三國演義心得體會100字篇五
暑假到了,爸爸“塞”給我一本600多頁的三國演義給我看,我一開端心里只要一句話:哇塞!這么厚!怎樣看得完啊,但是,看了一兩頁,這本書就仿佛磁石一樣吸收著我……
這本書講的是三國時期的故事,作者是羅貫中,講的是蜀國、魏國、吳國之間的戰爭。其中我最崇拜的就是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天文,足智多謀,忠心耿耿,他祭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識魏延反骨、火燒博望坡、智取成都、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死了還以木偶退兵、錦囊殺魏延……
民間有一句古話:博望用火攻,軍師坐陣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桃園三結義的劉備,曹操和他煮酒論英雄,當曹操說他是人才的時分,劉備怕被曹操識破本人的遠大志向,忽然一陣炸雷,劉備趕忙說他被炸雷嚇到了,這才讓曹操以為他是個膽怯怕事的人。再說張飛,他義釋嚴顏,結果嚴顏來降,活捉了張任,而且他武藝高強,在百萬軍中殺一個上將,猶如十拿九穩般簡單。后說關羽,他降漢不降曹、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刮骨療毒、義釋曹操。
曹操身為一國君王,形象大,方面廣,腦子復雜,他的心機非普通能看穿,統領百萬雄師,平定漢中地。
三國演義還有許多人物如:趙云、周瑜、呂布、黃蓋、馬超、黃忠、龐統、許褚……
讀三國演義心得體會100字篇六
讀完《三國演義》,不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劉備的蜀國在道德、智慧、品質、勇武方面都無與倫比,為何結局慘烈?
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為蜀國首領的劉備,是仁義的化身,是儒家“仁愛”思想的縮影。“劉玄德攜民過江”一節集中表現了他的仁愛思想,因此他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極度熱愛。獵戶劉安為了熱情招待流落中的劉備,竟瞞著劉備,殺了妻子做成菜肴,可以說劉備是小說中“仁絕”的人物。其他人物也莫不如此。周瑜可以料事如神地指揮消滅曹操八十萬大軍的赤壁之戰,但他的一切計謀都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最終只能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嘆聲中告別人世。一個“空城計”就能擊退司馬懿大軍十五萬,可謂“智絕”。還有“義拔云天”的關羽的忠義凜然更是被刻畫得入木三分,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明,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為了兩位嫂嫂而降,但一旦得知故主消息,便千里萬里地去投,我認為他不但仍算忠,而且還算是一種難得可貴的忠。“張翼德大鬧長板橋”,可見張飛是“勇絕”。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蜀國,卻遭到了失敗,這個殘酷的現實讓我感到震撼,使我在深深的惋惜當中,不由得思索其失敗的原因。
蜀國的失敗有其自身的原因,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在政治和道德的天平上,劉備等領導人總是將“義”放在首位,而將“政治”放在次要位置,這對于一個以政治追求為最終目標的領導者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弱點。“華容道義釋曹操”,釋放了曹操,說明關羽在處理這個問題上顯然是把“義”放在首位,而將“政治”利益放在次要位置。這雖然顯出他的“義”,但他放的是曹操!北方統領!劉備在聽說張飛和關羽相繼身亡時,不顧眾人的勸阻親自率領大軍征討東吳,再一次將“政治”利益放在兄弟“義氣”的后面。我認為這才是劉備蜀國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要想換取政治上的成功,必要時要犧牲道德上的“義”。歷史上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哪個帝王之家不是腥風血雨的。譬如:曹操長子曹丕即位后,擔心曹植會篡位,要求曹植七步成詩,最后曹植賦詩,曹丕也念及手足情,沒有殺曹植,但也將其軟禁。隋煬帝楊廣善于掩飾,既博得了父母的好感,又成功詆毀了太子楊勇,最后殺父自立,楊勇也被他賜死。太子李建成本來就忌憚李世民功勞和才能,想除掉他,李世民也明白不殺李建成就不能確保自身安全,于是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逼父讓位。
另外一個原因,是從寫作的角度考慮的,作者一方面將劉備蜀國描寫得如此美好,同時又將他置于失敗的境地。這樣,讀者就會從深深的惋惜當中,受到強烈的悲劇美的沖擊,品嘗到悲劇美感的韻味所在,既給人們帶來陶醉,也給人們留下回味思考的空間。
因此,《三國演義》的.結局雖然以蜀國的失敗而告終,但在我看來,“悲”也不失為“美”。
讀三國演義心得體會100字篇七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讀三國演義心得體會10篇,方便大家學習。
一提起諸葛亮,大家就會想起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的神機妙算,一提起劉備,大家就會想起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等英雄故事。
賢能之主劉備和智能之士諸葛亮共商國家大事,會是怎樣的情景呢?這就是著名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其中講劉備在第三次造訪諸葛亮的茅廬時,見到諸葛亮后,劉備問諸葛亮說:“現在漢室處在危急存亡之時,但我才疏學淺,又沒有什么計謀,請問先生您有何高見?”諸葛亮展開一張地圖,詳細地分析了天下大事,劉備聽后茅塞頓開,請求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成就霸業,最終諸葛亮被劉備一片誠心打動,隨劉備出山,共同開創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西蜀國。讀了這篇文章,我被劉備求賢若渴,愛才、惜才、敬才的那一片赤誠之心所震撼。同時,也被諸葛亮忠心扶漢,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動。
特別是諸葛亮雖然身居茅廬,但仍然苦心鉆研,學習兵法,分析國家大事,正如古人所說:“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諸葛亮辛勤的汗水終于沒有白費,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終于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是金子總會發光”,這句話又一次得到驗證,只要你是金子,只要你潛心學習,總有一天你發光的。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三國演義》,其中,令我最敬佩的人物要數諸葛亮了。
諸葛亮,字孔明,號稱臥龍先生。他自從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門后,便與劉備共同商討國家大事,成為劉備的軍師。諸葛亮雄才大略,幫助劉備打了不少勝仗。其中,最精彩的要數諸葛亮草船借箭了。當時,周瑜一直很嫉恨諸葛亮比他高明,總是千方百計地想要謀害諸葛亮,于是便借請諸葛亮商量軍情,故意為難他,說:“現在軍中急缺十萬枝箭,請先生快快造來。”諸葛亮何等膽識,他毫不懼怕,反說:“三天,夠嗎?”周瑜萬萬沒想到諸葛亮會如此信口開河,心想死定了,趕忙說:“你立個軍令狀吧!倘若違反,軍法處置!”諸葛亮哈哈大笑,立下了軍令狀。
而后,諸葛亮向魯肅借了二十條船,每條船上安排了三十名士兵。前兩天按兵不動,到了第三天,江面上霧氣騰騰,大風東去,諸葛亮帶領船隊往曹營駛去。曹操害怕中埋伏,命令射箭抵擋。不一刻,草船被射滿了箭,滿載十萬多枝箭榮歸軍營。讀到這,我仿佛看到了周瑜目瞪口呆,但又心悅誠服的樣子。不由得暗暗贊嘆諸葛先生的足智多謀。
《三國演義》不愧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她的文學魅力無時不在震撼著我。使我受益匪淺,建議大家都去讀一讀。
今天,我完成了一件偉大的事——看完了《三國演義》。這三國演義把我看得精疲力盡。早上一起床就爬起來看,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都是在看《三國演義》。現在,就讓我告訴你們我看了《三國》的讀后感吧!
《三國演義》是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許多英雄人物都是我們所熟悉的。如,一代梟雄曹操,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有萬夫不當之勇的張飛,笑到了最后的司馬懿......這些人物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完三國后,我長嘆了一口氣。沒想到,笑到最后的竟然是司馬懿!看完三國,我增長了許多見識。最好看的就是《火燒赤壁》。周瑜一場大火就將曹操的所有戰艦都毀于一旦。每次看三國,我都被里面緊張的故事情節吸引住了。有的人說三國寫的不就是一些打打殺殺東西嗎,有什么好看的?可我并不這樣認為。三國雖說有一些打打殺殺的場景,但這樣看起來才會有吸引力,才會讓人渴望知道后面的故事情節。看完三國后,我仿佛長大了許多。里面的陰險狡詐也讓我感到恐懼與害怕。沒辦法,在那個時期,為了生存人們什么事都會干得出來。
看完三國后,我還想再重新看一遍。我想將里面的故事爛記于心,時時刻刻都能謹記在心!
假期中,我讀了四大名著的兩本,其中有《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一部作品。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是蜀國的關公:關云長。
荊州失守后,劉、關、張失散,而關羽被曹軍包圍,關羽出于保護兄嫂不被侵犯,而同意暫時歸降曹操,有一天,關羽得到了大哥的消息,過五關斬六將終于找到了劉備。
關云長過世后,也被世人永久地留念著。后人以他的形象刻成雕像,讓大家供奉,讓他流芳百世。
關云長最令我敬佩的四點,分別是:忠、義、勇、氣。
他的忠,“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流芳遠揚,“五關斬六將”終于找到了大哥。
他的義,“華容道,捉放曹”眾人皆知,當初若不是如此,可能就不會有后來的晉朝了。
他的勇,“千里走單騎”聞名遐邇;“單刀赴會”只身入敵深境,無人敢言,無人敢害。
他的氣,“刮骨療傷”萬代傳頌,雖然華佗醫術高超,但能忍受這種痛楚而不顯于面的,的確罕見。
我敬佩他,贊賞他,歌頌他。我要學習他的忠心、義氣、勇敢和忍氣的精神。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最近,我讀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本書,不禁有許多感慨。
《三國演義》是寫劉備、孫權、曹操所統領蜀國、吳國和魏國爭權的故事,從桃園三結義到蜀、吳兩國落敗有一段非常長的過程。三國演義中仁厚的劉備,忠勇義氣、自信傲慢的關羽,絕頂聰明、無所能的諸葛亮,英勇的趙云,狡詐酷略的曹操以及心胸狹窄的周瑜,忠厚的魯肅等等人物。這些人物給了我深深的印象,我始終牢記于心。
三國是一個偉大的朝代,是一段值得我們珍藏的歷史。
袁紹起兵7萬,想去擊垮曹操,曹操想用7萬精兵反抗。
我在電腦上看《三國演義》——官渡之戰,曹操竟想用7萬人馬抵袁紹7萬人馬,后來他們用投石車把袁軍的門給攻破了。
我想:這曹操還真有點本事。曹操暗地里有個叫劉曄的在暗中指點曹操,曹操才沒立刻敗掉。
半夜,袁紹派韓猛去運糧食。曹操派徐晃去劫糧食。
曹操用智慧戰勝袁紹,用7萬人馬戰勝袁紹的7萬人馬,古代和現代真不一樣,古代是人對人用冷兵器拼搏,再加上智慧戰勝敵方。而現在都是高科技,就看誰的國家強大,科技又發達,誰就能戰勝敵方。
我真佩服曹操的才智和英勇,以一抵十戰勝了敵方。
暑假到了,爸爸“塞”給我一本600多頁的三國演義給我看,我一開端心里只要一句話:哇塞!這么厚!怎樣看得完啊,但是,看了一兩頁,這本書就仿佛磁石一樣吸收著我……
這本書講的是三國時期的故事,作者是羅貫中,講的是蜀國、魏國、吳國之間的戰爭。其中我最崇拜的就是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天文,足智多謀,忠心耿耿,他祭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識魏延反骨、火燒博望坡、智取成都、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死了還以木偶退兵、錦囊殺魏延……
民間有一句古話:博望用火攻,軍師坐陣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桃園三結義的劉備,曹操和他煮酒論英雄,當曹操說他是人才的時分,劉備怕被曹操識破本人的遠大志向,忽然一陣炸雷,劉備趕忙說他被炸雷嚇到了,這才讓曹操以為他是個膽怯怕事的人。再說張飛,他義釋嚴顏,結果嚴顏來降,活捉了張任,而且他武藝高強,在百萬軍中殺一個上將,猶如十拿九穩般簡單。后說關羽,他降漢不降曹、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刮骨療毒、義釋曹操。
曹操身為一國君王,形象大,方面廣,腦子復雜,他的心機非普通能看穿,統領百萬雄師,平定漢中地。
三國演義還有許多人物如:趙云、周瑜、呂布、黃蓋、馬超、黃忠、龐統、許褚……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在長江岸邊,在神州大地上,在2000年前的中國,這片神圣的土地經歷了什么呢?三國時期。雖然民不聊生,卻趣事連連;雖然連年戰亂,卻英雄輩出;雖然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長江、黃河,可是他們的事跡、這個年代的歷史卻永遠流淌在我們心中,就像血液是熱的,更是充滿色彩的。我從小就看三國,6歲時,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無味的書擺在了我的書架上,懷著充滿希望的心情翻開了這本書,書中的內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鉆進了這本充滿魔力的書,直到現在,我還在研究三國。日記日記
這本書記載的是東漢末年,由農民起義到群雄割據的一系列故事。這個時期沒有誰是王者,沒有皇帝,更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個個秣兵厲馬,個個雄心勃勃,都想成為最終的霸主。特別是劉備、曹操、孫權這三個老大,都有無數的兵馬,無限的魅力,打來打去,一場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終于決出了勝負,勝者不是魏、蜀、吳,而是新的勢力晉,這個搞笑的結局為三國畫上了“!”,或是個“?”。
三國時期,不僅有血肉橫飛,猛將如云的戰場,還有在戰場后方,無數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戰場”。有像呂布、趙云這樣的猛將,有像諸葛亮、周瑜這樣的不用刀槍卻勝過刀槍的謀士。更有像劉備、曹操這樣的王者。從這些英雄與歷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國世界個個王者最終的目標無非是當上皇上,他們充滿野心,自以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后卻誰也沒能得逞。做人就不要這樣,野心越大,輸得就越慘。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實的做事,一步一個腳印,從小到大,從無到有,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如果一口吃個胖子是絕對吃不下的。雖然一開始你可能像劉備一樣渺小,但是只要努力,踏踏實實的來攀登生活的這個梯子,當爬到梯子頂端時,你會看到自己腳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么美麗。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還不夠,除了有心還要有行動。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看看袁紹這樣的人,只是充滿了野心,卻不付出努力,一顆心是達到了成功,可是通過實際行動走的路,他還遠沒有走完。
這三國這個亂世中,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曹操告訴我們做人必須有心計,劉備說想成功就一定要有執著的信念和一顆充滿慈愛的心。諸葛亮扇動羽扇,告訴我們只有時刻謹慎、細心才能成大事。關羽滿臉懊悔:“哎,千萬別像我這樣,心高氣傲,這樣得不到什么好的結局”。呂布來了,趙云來了,董卓來了,他們都來到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中,講述他們的人生。
以史為鑒,以史為例。從《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夠享用一生。《三國演義》本身就是真理。讀歷史,讓人明智,讀國學,讓人明理。從這些經典中,我們就可以與英雄對話,與歷史交談。讀三國,讓我身處這個充滿魔力的三國世界,我還要在這個三國世界中繼續去探索。
讀完《三國演義》,不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劉備的蜀國在道德、智慧、品質、勇武方面都無與倫比,為何結局慘烈?
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為蜀國首領的劉備,是仁義的化身,是儒家“仁愛”思想的縮影。“劉玄德攜民過江”一節集中表現了他的仁愛思想,因此他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極度熱愛。獵戶劉安為了熱情招待流落中的劉備,竟瞞著劉備,殺了妻子做成菜肴,可以說劉備是小說中“仁絕”的人物。其他人物也莫不如此。周瑜可以料事如神地指揮消滅曹操八十萬大軍的赤壁之戰,但他的一切計謀都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最終只能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嘆聲中告別人世。一個“空城計”就能擊退司馬懿大軍十五萬,可謂“智絕”。還有“義拔云天”的關羽的忠義凜然更是被刻畫得入木三分,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明,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為了兩位嫂嫂而降,但一旦得知故主消息,便千里萬里地去投,我認為他不但仍算忠,而且還算是一種難得可貴的忠。“張翼德大鬧長板橋”,可見張飛是“勇絕”。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蜀國,卻遭到了失敗,這個殘酷的現實讓我感到震撼,使我在深深的惋惜當中,不由得思索其失敗的原因。
蜀國的失敗有其自身的原因,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在政治和道德的天平上,劉備等領導人總是將“義”放在首位,而將“政治”放在次要位置,這對于一個以政治追求為最終目標的領導者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弱點。“華容道義釋曹操”,釋放了曹操,說明關羽在處理這個問題上顯然是把“義”放在首位,而將“政治”利益放在次要位置。這雖然顯出他的“義”,但他放的是曹操!北方統領!劉備在聽說張飛和關羽相繼身亡時,不顧眾人的勸阻親自率領大軍征討東吳,再一次將“政治”利益放在兄弟“義氣”的后面。我認為這才是劉備蜀國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要想換取政治上的成功,必要時要犧牲道德上的“義”。歷史上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哪個帝王之家不是腥風血雨的。譬如:曹操長子曹丕即位后,擔心曹植會篡位,要求曹植七步成詩,最后曹植賦詩,曹丕也念及手足情,沒有殺曹植,但也將其軟禁。隋煬帝楊廣善于掩飾,既博得了父母的好感,又成功詆毀了太子楊勇,最后殺父自立,楊勇也被他賜死。太子李建成本來就忌憚李世民功勞和才能,想除掉他,李世民也明白不殺李建成就不能確保自身安全,于是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逼父讓位。
另外一個原因,是從寫作的角度考慮的,作者一方面將劉備蜀國描寫得如此美好,同時又將他置于失敗的境地。這樣,讀者就會從深深的惋惜當中,受到強烈的悲劇美的沖擊,品嘗到悲劇美感的韻味所在,既給人們帶來陶醉,也給人們留下回味思考的空間。
因此,《三國演義》的.結局雖然以蜀國的失敗而告終,但在我看來,“悲”也不失為“美”。
★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通用10篇★ 讀完三國演義的心得體會5篇★ 閱讀三國演義心得體會5篇★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高中生感想10篇★ 讀三國演義心得體會5篇★ 三國演義閱讀心得體會500字10篇★ 三國演義閱讀心得體會300字10篇★ 三國演義閱讀心得感想范文10篇★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體會800字10篇★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體會范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