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傷仲永教學設計及配套課件傷仲永導入語篇一
《傷仲永》
單位:山東省臨朐縣城關街道北苑中學
姓名:郭全莉
【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中學生
2、學科:語文
3、課時:1
4、學生課前準備:
1)查閱資料,了解王安石這個人物。
2)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3)利用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教學課題】
1)掌握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及用法,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2)理解課文內容,能復述文中的故事
3)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學習的重要性,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
【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位置及作用
《傷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五篇課文,是這一冊的第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安排的是以“成長”為主題的文章,通過了解課文中人物的成長歷程,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成掌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成與敗。
《傷仲永》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議論文,作者由方仲永的故事引發議論,說明“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學習有關”這一道理,使學生認識到勤奮學習的重要性。
2、課文解讀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的成長故事;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強調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本文的語言十分精當,平實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學情分析】
對古文僅僅有點初步的認識,這就要求我們仔細引導學生,在認真領悟課文意思的基礎上做主題等方面的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及用法,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2、理解課文內容,能復述文中的故事。
3、通過朗讀課文,領悟蘊涵道理,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作者對人才毀滅所做的挽歌,體味作者對家庭和社會的不良風氣對人才的摧殘。
2、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學習的重要性,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課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內容,領悟蘊涵道理;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縱向對比的寫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學法
【教學思路】激情導入—整體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課堂小結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傷仲永教學設計及配套課件傷仲永導入語篇二
1、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2、體會語言的簡潔、洗煉。
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課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觀點?
一課時。
一、課文導人,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發明了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個人。
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二、學生自讀課文,掌握以下內容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 泯 扳 稱
2、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
下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愛于人者不至:從,介詞。
3、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⑴ 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⑵ 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⑶ 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⑷ 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三、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1、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⑴ 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⑶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⑹ 余聞之也|久
2、理解課文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簡敘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說明:第一部分以敘事為主,第二部分以議論為主。
四、請一位同學復述第1、2段的內容
1、思考:課文寫丁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
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泯然眾人矣。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五、齊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1、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采用了議論的形式。
2、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3、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洗煉的特點
使真切、形象,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一句的語言特色。
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七、齊讀全文,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八、語言表達訓練
以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感受。
要求:
1、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
2、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3、時間在2分鐘左右。
九、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傷仲永教學設計及配套課件傷仲永導入語篇三
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重點語句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
2、熟讀課文,復述文中故事。
3、感悟“天才出于勤奮”的道理,明白學習的重要性,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 學習重點: 抓住重點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難點:文章的詳略安排,詞類的活用,明白文中所闡明的道理。
教學理念:“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前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世說新語》。對于故事中的的陳元方印象特別深刻,他聰明、機敏,然而年齡只有七歲。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說說還知道哪些類似的故事?(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由學生來講故事。這些天資聰穎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學習,會出現什么后果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這樣的故事。(板書:傷仲永)
二、展示學習目標(讓學生齊讀)
三、預習檢測
1、介紹作者
上節課老師布置讓大家課下搜集有關王安石的介紹,下面我來找同學說一說。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
2、我們以前學過他寫的哪些詩?回憶背誦《泊船瓜洲》、《書湖陰先生壁》等。
3、讀準下列字音:
邑 yì扳 pān謁 yè 稱 chèn
泯 mǐn 卒 zú 夫 fú 還huán
四、誦讀練習
1、聽課文錄音。
2、找學生讀課文。
3、學生評價。
4、教師點播 。(本文的朗讀應帶著惋惜、哀傷的語調去讀。)
五、整體感知,合作探究
1、對照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內容。找出對文中理解有困難的句子,由學生讀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同學之間互相解難。
(1)重點字的理解
(2)詞類活用
①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
奇:對……感到驚奇
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把……當做賓客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
利:認為……有利可圖,把……看作有利可圖
2、文章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學生小組內復述課文中的故事。)
3、問題討論:
①課文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那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在文中找出依據。
②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最后一段講了什么道理?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師生共同總結出問題答案。)
六、課外延伸
從方仲永的悲劇,你想到了什么?請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角度,觀點要鮮明,要有理有據,思路要清楚,語言要簡練。
七、達標檢測
1、填空。
《傷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他字__________,號_______,世稱__________,是杰出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
①世隸耕②或以錢幣乞之 ..
③環謁于邑人 ④泯然眾人矣 ....
⑤不能稱前時之聞 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
3、朗讀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仲永生/五年 b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
c.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d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與例句中加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忽啼求之
a.傳一鄉秀才觀之 b.不能稱前時之聞
c.或以錢幣乞之 d.余聞之也久
5、翻譯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3)不能稱前時之聞。
(4)得為眾人而已耶?
6、方仲永幼年具有怎樣的非凡才能?他的父親為什么不讓他學習?(用原句回答)
7、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八、布置作業
1、搜集與勤奮有關的名言。
2、做課后第三題。
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不使學”“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
傷仲永教學設計及配套課件傷仲永導入語篇四
知識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掌握它們的音、形、義;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3、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掌握課文結構;
4、思讀課文,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講明的道理。
能力目標:
讓學生借助工具書,課下注釋,能自己釋義、翻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讓學生明白成才與后天努力學習之間的關系,培養勤奮好學的習慣。
1、重點:朗讀背誦這篇文言文,積累文言詞語,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難點: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講明的道理。
朗讀——理解——討論
多媒體課件
1、多媒體課件展示《古希臘演說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引出課題。
3、課件展示:走近王安石(作者簡介)
4、老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聽準字音,聽清節奏。
5、課件展示重要字詞,讓學生認讀,并抄寫。
6、課件展示幾個重點句子的節奏劃分,老師強調并讓學生反復讀。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在熟讀的基礎上把握句讀,整體感知內容。
7、檢查朗讀情況,糾錯、評價,再分組讀、齊讀課文。
8、課件展示課文內容(無標點),分組抽學生代表來讀,小組之間互相評判。
9、要求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口譯課文,遇到譯不通的地方,可以請同學幫助,也可以請老師幫助。之后老師檢查最后一段的翻譯情況。
10、課件展示練習題,檢查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情況。
11、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幾個問題,理清本文的結構:
(1)依據表達方式,如何把課文分成兩大部分?
(2)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的議論說明了什么道理?
以上問題,讓學生討論回答,在回答的同時,課件分步展示如下內容:
仲永變化的——(生五年)指物作詩立就
第一個階段
敘仲永變化的——(十二三)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二個階段
仲永變化的——(又七年)泯然眾人
第三個階段
議: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
才的重要作用。
12、議一議,說一說:
(1)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2)說說你所知道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學的故事。
13、課件展示幾句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學故事舉例。
14、作業:熟背課文。
15、結束這節課。
傷仲永教學設計及配套課件傷仲永導入語篇五
一、導入??課文,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說明:可參看“教學設計(a)”。
二、學生閱讀課文,疏通字句,理清結構。
1.根據注釋默讀課文。
掌握下列字的讀音:
隸扳謁稱泯耶
掌握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父異焉書侍立就邑人奇之賓客其父或以錢幣利其然
環謁偶然受于天固眾人傷仲永
說明:強調詞性活
傷仲永教學設計及配套課件傷仲永導入語篇六
1、積累文言詞匯,朗讀、背誦課文。
2、理清文章脈絡,了解借事說理的寫法。
3、理解文章大意,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掌握文言知識。
2、認識后天教育重要性。
1、學生:
查工具書,認記字詞,疏通課文大意。組織參辯人員,準備辯辭。
2、教師:
指導學生準備課堂辯論。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掌握字詞,疏通課文大意。
一、導入
什么是人才?怎樣才能成為人才?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古往今來,有許多激勵人們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來自勤奮”、“聰明在于積累”等等。現在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它從另一個角度告誡我們:人才決不是天生的。
板書課題,出示教學目標。
二、掌握字詞句
1、默讀課文:
自主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小聲默讀課文,對照注釋,聯系上下文理解內容,找出因字詞句造成的閱讀障礙。要求學生在書上做出標記。
2、學生提問:
互動、學問。
凡是不懂的問題,包括漢字的讀音、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等都可在課堂上提出來。同學們能幫助解答的,隨時解答。難點問題,教師指點。
教師備案:
字:邑 扳 謁 稱 泯 耶
詞句:傷仲永:哀傷,為……哀傷。
仲永生五年:生,長到。年,歲。
自為其名:題寫。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值得欣賞的地方。
邑人奇之:對此感到驚奇。
稍稍賓客其父:稍稍,漸漸。(與今“稍微”不同)
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請求仲永作詩。
父利其然也:利,認為……有利可圖。然,這樣。(指上文“或以錢幣乞之”)
余聞之也久:句中助詞,表提示,無實義。(只讓學生知道無實在意義即可。)
從先人還家:已經去世的。(多飾前輩。如“先父”等)
還自揚州:即“自揚州還”。復到舅舅家問焉:此(指仲永之事)。賢于材人遠矣:于,比。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卒之為眾人:最終。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內容是本課的學習重點,學生文言基礎薄弱,要多花點時間訓練。一是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課文內容,二是為了積累文言詞語,打好文言基礎。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提高語言的感受能力。
要求學生大聲朗讀,通過朗讀幫助理解。要注意朗讀的節奏和語調,細心揣摩語意。
指導學生在朗讀中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
2、討論思考:
⑴ 全文可分為幾部分?劃分標準是什么?
⑵ 仲永的變化可分為幾個階段?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這些變化?
⑶ 最后一段講了什么道理?
⑷ 作者對仲永的態度和情感是怎樣的?
合作探究,小組討論,課堂發言。問題難度不大,教師盡可能的讓那些學習基礎稍差一些的同學來回答,大家互相補充指正。
四、朗讀背誦
教師指導:在大體了解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課文。可一段一段地背;先個人背,再集體背;男生照書讀,女同學跟著背,反之亦然;合上書,教師在黑板上寫出每句打頭的字,幫助學生記憶,一邊背,一邊逐漸擦掉,直到背過。
五、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研討與練習”二三。
3、準備課堂辯論。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了解借事說理的寫法,認識后天教育的意義;課堂辯論。
〖教學設計〗
一、檢查作業
重點檢查字、詞、句和背誦情況。
二、精讀研討
引導學生逐字逐句地深入閱讀,并通過四人小組討論。
思考題:
1、課文的兩部分有什么聯系?重點在哪一部分?
2、仲永“泯然眾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說明了什么?
3、敘事部分有詳有略,為什么對仲永的才能初露寫得這樣詳細?
4、本文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找出相關內容加以說明。
教師在同學們討論期間,巡視學情,啟發那些拙于言表的同學發言。
明確:
1、本文采用了借事說理的寫法。第一部分是敘事,第二部分是說理,兩部分是證明和被證明的關系。重點是在第二部分的議論。
2、是方仲永的父親貪圖小利,“不使學”造成的。說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是為更好的突出中心。詳寫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賦,與后來的“泯然眾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這一結果是他父親“不使學”一手造成的,從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本文語言簡練而精當。一“啼”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忽”“即”“立”只三個詞,便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寫仲永的變化與結局,僅用“見”“聞”“問”概括,便清楚明了了,議論部分更是言簡意賅。
三、體驗與反思
☆ 方案一:
課堂辯論:成才的關鍵
1、辯題:
⑴ 正方:天資聰慧是成才的關鍵。
⑵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
2、要求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聯系實際,通過辯論明確:
⑴ 天賦與后天教育的關系。
⑵ 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師應指導學生在辯論中抓住辯題的中心,憑據論證,以理服人。表達要條理清楚,不文不火,注意辯論秩序。同時要引導學生揚己之長,克敵之短,充分展示辯才。
3、評價:
⑴ 評價方式:聽眾評價、辯論雙方自評,互評、教師評價。
⑵ 評價內容:辯論內容和辯論技巧,指出優缺點。
☆ 方案二:
學習論談:成才的關鍵
出示相關話題:
1、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
2、天賦是成才的關鍵。
3、天賦有利于成才。
4、天賦不足,后天可以補嘗。
5、沒有天賦,不能成才。
引導學生進行綜合闡述。可以敘述,也可以議論;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同時也可以抒發自己的感情。討論之后,教師要將討論內容進行歸納集中,使學生有一個正確認識。并據討論情況予以評價。
四、教師小結
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同作者一樣,都為方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過課堂辯論,大家明確了天賦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天資聰慧對成才有重要作用,但不是關鍵;天生愚拙,可以從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彌補,同樣也可能成才。我們注意到,本文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雖然與個人的主觀努力是兩個問題,但我們也應當從中受到啟發。我們成長的道路上,要接受嚴格的教育,并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五、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四。
2、將敘事部分改編成故事,題目為《仲永才盡》。保持原有情節線索,通過聯想和想像,大膽地進行創作,內容生動有趣,并表現鮮明的主題。500字左右。
本教學方案,教學目標定位準確,重點難點突出。在教學設計方面,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視基礎知識的訓練,符合現階段學生實際需求。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教師能很好地加以指導,且生動活潑,能激發興趣。在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方面很有特色:一般性問題,要求學生獨立解決,難點問題合作探究,有層次性,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在思想內容方面,重點讓學生領會作品的現實意義,提高了對接受教育的認識。“體驗與反思”采用一、二兩個方案,給教師提供了選擇的余地。尤其是課堂辯論,設計有獨創性,不僅有助于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而且從多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作業的設計,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擴大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想像力和創造力,同時也提高了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