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傷仲永教學設計及配套課件傷仲永導入語篇一
1、導語
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唐代文學家韓愈曾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這些話語都告訴了我們勤奮學習對于成材的重要性。但遺憾的是,一些人并未懂得這個道理,自恃天才,結果淪為庸人,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2、作者作品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集》。
3、題解
1、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需要注意的字音有:攀、謁、稱、泯、卒。
2、大聲自譯課文,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句。
(1)難以理解的字詞有:
(2)難以理解的句子有:
3、處理完難以理解的字詞句之后,再讀課文,請一位同學用自己的話為我們復述這個故事。
在金溪有一個貧民叫方仲永,他家世世代代都是耕田的。仲永的命運本來可以改變,因為他小時候很聰明,五歲時就能作詩,如果他的父親能夠好好培養他,那他將來肯定能有一番作為,可惜他的父親經不住利益的誘惑,不讓他讀書,整天帶著他四處拜訪、炫耀,過了幾年,仲永的才能大不如前了,又過了幾年,仲永最終淪為了一個平庸的人。
4、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那幾個階段?三個
(1)“仲永生五年,指物作詩立就”,天資過人。
(2)才能衰退。
(3)完全變成了一個平庸的人。
5、方仲永由天資過人,最后“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1)父利其然。。。不使學。父親貪圖小利,目光短淺。
(2)、王安石說: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
6、王安石在最后一段的議論說明了什么道理?
強調了后天勤奮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先天再聰明,后天不勤奮學習是沒有用的。
1、平時積累了哪些關于勤奮的名言警句。
勤出智慧,勤能補拙。
一勤天下無難事。
愛迪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
2、知道哪些通過勤奮成材的事例。
(1)馬克思,辛苦40年寫成《資本論》。
(2)司馬遷,足遍天下,寫成《史記》
(3)歌德,耗時58年,著有《浮士德》
(4)貝多芬,勤學苦練,成為了音樂家。
(5)海倫凱勒,不懈努力,成為了文學家。
(6)霍金,克服了身體的殘障。成為了科學家。
同學們,我們能不能聯系自身實際想想呢?我們都不笨,但為何有的同學成績好,有的卻不夠理想呢?應該是我們的努力還不夠吧!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相信,通過我們的勤奮努力,我們會成功的。
傷仲永教學設計及配套課件傷仲永導入語篇二
1、知識與能力:
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掌握和積累文言詞匯;體會課文簡潔精練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采用“讀、問、討、練”的方法學習文言文;注重學生文言知識的積累和對課文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啟發學生探討方仲永由天才變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奮的道理。
正確朗讀課文,注意句子的停頓;領會詳細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理解課文借事說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奮的道理。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掌握和積累文言詞匯;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與學的步驟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發明了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1、學生自由誦讀。
2、學生自讀課文:
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⑴ 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余聞之也久:這事,代詞。
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愛于人者不至:從,介詞。
⑵ 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 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② 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 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 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⑤ 即書詩四句: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⑥ 日扳仲永: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⑶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 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⑥ 余聞之|也久
⑷ 理解幾個詞語:
① 養父母:贍養。
② 傳一鄉秀才觀之:全鄉。
③ 或以錢幣乞之:有的人。
④ 邑人:同縣的人。
⑤ 從先人還家:跟從。
⑥ 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⑦ 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⑧ 如此之賢也:(有)才能。
⑨ 且為眾人:尚且。
⑩ 固眾人:本來。
⑸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② “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從揚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于)天”:從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3、檢測自讀效果:
⑴ 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①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②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④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⑵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 父異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③ 稍稍賓客其父
④ 或以錢幣乞之
⑤ 環謁于邑人
⑥ 泯然眾人矣
⑦ 賢于材人遠矣
⑧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分析品味課文內容;領會詳細得當的寫法;理解課文借事說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奮的道理。
〖教與學的步驟
三個階段:
⑴ 童年時期:
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⑵ 少年時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⑶ 青年時期:
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
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
“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利其然”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3、點學生閱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⑴ 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采用了議論的形式。
⑵ 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⑶ 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5、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分組討論)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6、學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學生自由談感想,可以從仲永自身的角度談,也可以從仲永的父親的角度談,還可以聯系實際來談。只要觀點是從本文中提煉出來的,中心明確,語言流暢即可。
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7、說說你的人才觀:
討論并歸納: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
8、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洗煉的特點:
真切、形象,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⑵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一句的語言特色:
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語言訓練
1、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感受:
例: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2、有的同學學習很努力,成績卻與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們認為天資才是成才的關鍵,學了這篇文章后,請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請課后注意收集有關“成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
傷仲永
王安石
敘述經歷:天資聰慧 忽啼求 即書詩立就(利環謁不使學)
才能衰退:不能稱
才能喪盡:泯然眾
議論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傷仲永教學設計及配套課件傷仲永導入語篇三
(一)教學理念
成長,一個永遠美麗,說不盡的話題。每個人都從成長中走來,以煩惱為伴,以歡樂為伴。《傷仲永》為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文章,學習本文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了解方仲永的成長足跡,正確對待自己成長中的苦與樂。在教學中,應當以“讀”為課堂學習的主要活動方式,以“方仲永”成長經歷為紅線,設疑而讀,設疑而進,讓學生真正以讀的方式融入到故事中。將課堂內的課文學習分成“引出課文,誦讀課文,譯讀課文,品讀課文,比讀課文” 幾個環節,在每一個環節充實具體的學習內容與學生活動。
(二)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注意節奏,培養能力。
2、理清脈絡,了解寫法,明白道理。
3、感悟文意,認識教育,熱愛學習。
(一)引出課文
天才是什么?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古往今來,天資再好的人,也要經過刻苦學習才能成材。如果仰仗自己的聰明,而不去勤奮讀書,只能一事無成。
俗話說“先天不足后天補”,也就是說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彌補。如果先天條件好,天資聰慧,后天得不到正確的教育,那結果又是怎樣呢?今天我們就學習柳宗元的《傷仲永》。(板書課題)
(二)誦讀課文
先放錄音,讓學生聽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給生字詞注音。接著,由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教師利用學生朗讀課文的時間,把生字詞寫在黑板上,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 1、給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注音。
2、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⑥余聞之也|久
(三)譯讀課文
①圈點勾畫,粗通文意,嘗試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疑難詞語探究: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點撥、指導。
③。解難釋疑,重點翻譯文章第三段
(四)品讀課文
1、 方仲永的才能發展分為 那幾個階段? 朗讀這些文句(教師作適當的提示 )。
2、用自己的話說說: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方仲永的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你最想對他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4、敘事有詳有略,哪些詳?哪些略?為什么這樣安排材料?
明確:可分兩部分,先敘事,后說理,由事入理。兩部分是證明與被證明的關系,重點是議論、說理。是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是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賦,與后來的“泯然眾人”形成反差,從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傾聽學生的發言,巧妙收束全文。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五)比讀課文
【注釋】①任末:人名。 ②笈:書箱。 ③庵:茅草小屋。 ④荊:這里指荊的枝條。 ⑤麻蒿:一種植物,點燃后可照。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負笈從師,不懼險阻 ( 背著 )
(2)或依林木之下 ( 有時 )
(3)門徒悅其勤學 ( 敬佩 )
(4)常以凈衣易之 ( 交換 )
2、翻譯下面的句子。
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人喜歡學習,雖然死了但是精神還存在;(如果)不學習,雖然活著,(我們)叫他沒有靈魂的空殼。(行尸走肉:比喻不動腦筋、無所作為、糊里糊涂過日子的人)
3、談談你從中受到啟發。
人要有所作為,必須趁年輕多學習,等等。
(六)、布置作業
1.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2、寫一篇“由方仲永想到的”讀后感。
傷仲永教學設計及配套課件傷仲永導入語篇四
知識和能力目標:
了解“之”“于”“隸”“賓客”“稱”等文言虛、實詞的用法;能翻譯全文,體會語言簡潔、洗煉的特點,明確仲永“泯然眾人矣”的深層原因。
過程和方法目標:
利用工具書,結合注釋,初曉課文,反復朗讀,體會作者寫作意圖。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成長中的青少年應把握美好時光,刻苦學習,早日成才。
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學生分組討論
兩課時
投影儀、投影
初步通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一.(整體感知)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三個階段:
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分組討論)
二、熟讀全文,參照課后練習中的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頓。
一、精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發言中心明確,層次清楚,語言簡練。限定時間,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組織語言。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三、小結
四、作業布置:完成練習冊。
傷仲永教學設計及配套課件傷仲永導入語篇五
教學目的:
1、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結合上下文完成字詞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譯,理解文章大意。
2、了解“之”“與”的用法及“扳”“稱”“賓客”等文言實詞的詞義和用法。
3、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勵青少年要把握美好時光,刻苦學習,爭取早日成才。
教學重點:
了解“之”“與”的用法及“扳”“稱”“賓客”等文言實詞的詞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抓住文章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過程,理解作者的觀點“后天教育非常重要”。
教學準備:
學生查工具書,認字記詞,疏通課文大意。查閱“天才與勤奮”的名言。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成長,是一個永遠也說不盡的話題。說到成長時,我們就會聯想到人才、天才。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人才,甚至希望自己是天才。什么是天才?怎樣才能成為天才?人們一直在探索這個問題。你知道嗎?那些名人又是怎么說的?誰能來用名人名言來回答這個問題呢?(愛迪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梅蘭芳:我是個拙笨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韓愈: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格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遺憾的是,很多人即使知道這一道理,自恃聰明,仍不能勤奮努力,結果淪為蠢才,庸才,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二、作者簡介: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謚號“文”,世稱王文公。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曾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被罷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
三、熟讀課文,注意停頓。
學生以自己的理解讀《傷仲永》,老師糾正和補充個別字詞的讀音,以及個別語句的停頓。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
隸(lì)邑(yì)扳(pn)謁(yè)稱(chèn)泯(mn)
2、朗讀時要注意語句的停頓。
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與邑人。
余聞之也/久。
3、“傷仲永”的意思是什么?
替方仲永感到惋惜。
四、翻譯課文,解決重點。
1、讓“小老師”代替我,完成課文的翻譯。
2、老師糾正和補充重點字詞的解釋,個別句子的翻譯。
之:
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與邑人”,代詞
不能稱前時之文聞:的,助詞
于:
環謁與邑人:到,介詞
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詞類活用:
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五、分析課文,領會主旨
三個階段:
童年時期: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五歲時“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少年時期: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青年時期: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泯然眾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從“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泯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4、齊讀并背誦課文,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六、以“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感受。
要求:
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
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七:作業:完成課后練習
傷仲永教學設計及配套課件傷仲永導入語篇六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稍稍、賓客、環謁、泯然”等,掌握它們的讀音、詞義。
⑵ 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識,如“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
⑶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觀。
2、能力目標:
⑴ 學生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⑵ 學習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⑶ 體會本文語言簡潔、凝練的特點。
3、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本文,引導學生認識人的知識才能并非一成不變,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決定作用這一道理。
1、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文言知識。
2、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歲能詩,但到二十歲卻“泯然眾人”這一變化的原因。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并能作出評價。
2、了解說理散文中的敘事技巧。
1、文言文八步教學法。初讀課文,正音正字;復讀課文,讀清句讀;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思讀課文,理解作者的觀點;評讀課文,自主評價作者的觀點;品讀課文,探究文章美點,體味其妙處;背讀課文,延讀原文,深化課堂所學知識,拓展視野。
2、討論法。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通過生生互動,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勵他們大膽發表意見,傾聽他人看法,學會思考,學會傾聽,學會與人交流。
3、競賽法。適合年齡特點,在競賽中激發他們的趕超意識。
4、美點尋蹤法。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2課時。
第一課時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思讀課文,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講明的道理。
1、設計1:
被譽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一勤天下無難事”,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經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這些話語講都的是一個道理,即學業方面的精深造詣來源于勤奮好學。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認識到這一點,自恃天才,結果淪為庸才,今天我們學習的傷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2、設計2:
以王安石的文史佳話導入(例如:《王安石撕毀文稿》《春風又綠江南岸》)。
3、設計3:
多媒體顯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仁宗慶歷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