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后感300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后感300字篇一
鄒忌為了給齊王提意見,為了使齊王接受自己的建議,可以說是費盡心機,挖空心思,處心積慮,他最終發現了一條既能讓齊王接受自己的建議,又不致觸犯齊王的好方法,就是用諷喻的方法,用自己的家事說國事,最終讓齊王接受了自己的建議。
鄒忌是齊王的相,處于同一階層,或者用通俗的話說,是同一繩子上的螞蚱,是上了同一條賊船上的兩個人,船翻了,誰也跑不了。面對戰國時代各國諸侯虎視眈眈的形勢,他了解齊國所存在的問題,他深知自己的重要地位,也深知自己的處境:必須富國強兵,自己才能坐穩相位,永享富貴;否則,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但跟齊王提意見,無疑于老虎頭上蹭癢,有極大的風險。鄒忌是非常聰明的。比干剖心,伍子胥自盡,屈原被逐,終投汨羅江而死,和氏獻玉而被刖足,韓非子作《說難》。這些人用心不可謂不忠,但卻結局悲慘。盡管所處的時代可能不同,但相似的事情,當時的社會不可能沒有,他不會不知道,也不可能想不到。所以他必須想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最終他成功了。齊國國富兵強,戰勝敵人于朝廷。他成功了,齊國國富民強,他坐穩了相位;齊王也成功了,齊國國富民強,“戰勝于朝廷”。
但另一個國君就沒有這么幸運,他就是宋昭公,據他自己說:“發政舉事,朝臣千人無不曰:‘吾君圣者’;侍衛之人無不曰:‘吾君麗者’。”終至于喪國棄家,到了邊境才明白過來,但為時已晚。他身邊沒有鄒忌,鄒忌是一個明白人,他懂得自己和國家的關系。
如果鄒忌是一個與齊國與齊王毫不相干的人,他會這么做嗎?
別人的是非成敗與自己毫無干系,給人家提意見是為了別人好,但人家并不一定領情,況且在生活中一聽到別人說自己的不是就暴跳如雷的人多了。給別人提意見雖然沒有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的風險,但對自己沒有一點好處,卻惹得別人暴跳如雷,會給人留下什么印象呢?吃飽了撐得!何必呢?另一個方面,為了給一個與自己毫無干系的人提意見,為了既不觸怒對方,又讓對方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意見而挖空心思、處心積慮、費盡心機,劃得來嗎?
由此,許多人不愿給別人提意見;由此,許多人聽不到別人的意見。
我們的漢字中“龍”與“聾”同音,是不是就是告誡統治者要注意一些問題呢?在我國的歷史上,有多少“龍”變“聾”最終變成蟲或者變成紅燒鯉魚的事情呢?當然,也可能有一些人能力特別強,能夠獨當一面,處理很多事情,這一點不可否認。
但是,一個人的見識必竟有限,他雖然能夠正確處理很多事情,然而卻不可能在處理所有事情的時候都面面俱到,都考慮得非常周全,不是有這樣一句話么:“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俗話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所以即使能力特別強的人仍然需要聽取別人的意見,全面認識,全面分析,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呢?于是如何對待別人的意見,就成為我們必須處理好的問題。
如何對待別人的意見呢?我覺得:第一,對于給自己提意見的人,不管人家提的意見對不對,都應該虛心聽取,都應該表示感謝,人家并不是吃飽了撐得。這樣就讓人有了成就感,這一次雖然沒起到好的作用,但下次,他有什么好的建議,他還會毫無保留、慷慨大方地告訴你的;第二,對于給自己提的意見,不管是發自肺腑的,還是別有用心的,自己都應該認真對待:自己認為有道理就認真接受,沒道理就一笑了之。另外,還可以從反面去理解,反思自己的'不妥之處。要知道,有時候,你的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都會讓別人剛張開的嘴巴閉上,永遠不會再對你說一個“不”字,你就再也不會聽到一句逆耳忠言了。因此,當別人提出建議或者意見時,我們大可不必面紅耳赤、暴跳如雷。只有這樣,我們所做的事,才能做得更好,更完善。記得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一篇文章,美國一個州的州長給一個在美國訪問時對他們道旁綠化植物提出建議的但是現在已經回國了的我國的公民表示感謝,并向他解釋為什么不采用他的建議的理由。我們難道不能思考一下美國的發達和這件事的關系嗎?什么是群策群力?我們往往僅僅掛在嘴上而難以落實。我們不崇洋媚外,不學習美國人,難道我們不能學一學我們的先人嗎?
我們的政府領導尤其需要像齊王那樣做,因為,個人不接受正確的意見,害的僅僅是一個人,而一個政府領導如果不接受正確的意見,受害的就不僅僅是一個人了。
這一點對于政府領導很重要,反過來對于一個人來說怎樣呢?政府領導犯了錯,有人替他承擔后果,我們犯了錯,誰替我們來“付帳”呢?
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