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唐詩篇一
鳳尾香羅薄幾重,碧文圓頂夜深縫。
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
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
斑騅只系垂楊岸,何處西南任好風。
這大概是抒寫一女子愛情失意的幽怨和長相思的苦悶心情。詩的首聯寫女主人公深夜縫制羅帳,表現她對往事的追憶和對會合的深情期待。頷聯回憶最后一次邂逅的情狀,表達她追思往事時,那種惋惜、悵惘而又深情地回味的復雜心情。頸聯寫別后的相思寂廖,春光已盡,石榴花開,所思之人斷無消息。表達了流光易逝,青春虛度的悵惘和感傷之情。尾聯寫日夜思念的人,或許相隔非遠,只是咫尺天涯,無緣會合罷了。詩活用了曹植的《七哀詩》中“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的名句,表達會合難期之苦。詩中所流露的感情真摯而深厚。看來女主人公似乎是單相思。雖然相思無望,然而追求卻十分執著。正是這種純情,這種癡情,賦予詩歌強烈的感染力。
此詩或以為是寫男子思念女方的。象這樣的艷情詩,本來就很難揣摩的。
唐詩篇二
夏天,這是一個讓人感到無比炎熱的.季節。在這個季節中,我們總能從溫度里感受到一絲絲的煩躁。
(唐)權德輿
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
(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唐)白居易
養無晨昏膳,隱無伏臘資。
遂求及親祿,僶俛來京師。
薄俸未及親,別家已經時。
冬積溫席戀,春違采蘭期。
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
塊然抱愁者,夜長獨先知。
悠悠鄉關路,夢去身不隨。
坐惜時節變,蟬鳴槐花枝。
白居易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水國多臺榭,吳風尚管弦。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鄉俱老矣,東望共依然。
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齊云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唐)韋應物
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
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熱安可當。
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
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
于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唐詩篇三
古意 沈佺期
盧家少婦郁金堂,
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
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
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
更教明月照流黃。
沈佺期詩鑒賞
古意:托古以詠今的擬古之作。詩題一作《古意呈喬補闕知之》;又作《獨不見》,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樂府解題》說:傷思而不得見也。內容多寫離別及閨情怨思。
這首七言律詩《古意》,為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被歷代詩評家認為是溫麗、高古之佳篇。詩寫的是一位少婦思念久戍邊塞未歸的丈夫,主題傳絕,但沈佺期這首詩卻寫得情致婉轉,色彩富麗,音韻和諧,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
頷聯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戰憶遼陽繪景抒情,情景相生。深秋九月正是趕制征衣的季節,這此起彼伏之搗衣的'秋聲,聲聲撩人心緒。那陣陣飄落的樹葉,更使人觸目傷懷,平添蕭瑟之感。詩沒有直說砧聲催人淚下,卻說催木葉,于無理處見妙,于曲折中見奇。樹木無心而為之催,人何以堪?意在言外,含蓄婉轉,砧聲本也無所謂寒暖的,加以寒字,就增強了詩句的感情色彩,鮮明地表現了思婦的心境。她由趕制征衣的杵聲聯想到征人自己的丈夫,十年征戍憶遼陽,自然地揭示出全詩的旨意。
頸聯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分承上句,進一步闡發題旨。正如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所說的:‘白狼河北音書斷’,足上文征戍之意,‘丹鳳城南秋夜長’足上文‘憶遼陽’之意。十年征戍,時間夠長了,再加之音訊斷絕,生死難以預料。
俗話說:能隔千里遠,不隔一層板。只要有封書信來,知道丈夫尚活著,她就還有盼頭。可是音書斷,從深沉的嘆息中所表露的就不止是一般的懷遠盼歸的愁思了。她為丈夫的安危焦慮,甚至夾雜有不祥的猜想。音信斷絕,又置于這漫漫秋夜、陣陣砧聲之中,正可謂憶遼陽愁斷腸了。
尾聯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吳喬分析說是完上文寄衣之意。這似乎有點怨天尤人的意味。她苦苦地思念著丈夫,非但見不到丈夫的面,而且連個信也沒有。誰為二字用得十分貼切,表明思婦好象有點嗔怪自己多情的意味。她企圖自寬,卻愈益加深思念之切。在這漫漫長夜,老天又偏讓那團欒明月來照這預制征衣的流黃。征人無消息,征衣何處寄?詩句怨而不怒,意境清幽柔和。因而前人評說:‘盧家少婦’首尾溫麗。
這首《古意》雖是一首完整的七律,但受樂府影響很深。《讀雪山房唐詩序例》說:七言律詩出于樂府,故以沈云卿《龍池》《古意》冠篇。胡應麟更是認為:‘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同樂府語也。又稱贊說起句千古驪珠, 但也批評說結語幾成蛇足。
為什么說它近樂府呢?大概是有寬對、流水對,正如《圍爐詩話》所指出的:八句鉤鏁連環,不用起承轉合一定之法者也。
唐詩篇四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這是大哲學家培根的話;“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這是蘇軾的詩。生在一個詩的國度,我們沒有理由不愛唐詩。
在我國文學史上唐詩是一座令世人嘆為觀止的奇偉高峰。大凡識得幾個字的中國人都會吟得出幾句唐詩來,唐詩就好像碗中的飯粒,你總可以撈上那么幾粒來。長期以來國人也就是嚼著唐詩長大的。說起李白杜甫白居易,就好像在拉爺爺姥姥的家常,總有扯不完的話頭。唐詩雖然高雅,文質俱美,但能進入民間,是可以掛在老百姓口頭的藝術。唐詩的妙處就在這里。
我們今天看唐詩只有驚嘆。驚嘆唐代怎么盛產詩人,唐時的文藝園地怎么盛開詩的奇葩,我們還驚嘆唐代的詩人哪有那么雄豪,哪有那么纏綿,哪有那么大江南北,那么花前月下!可是,歷史的煙塵湮沒了一切。古人的情懷我們今人已無法把捉,我們只有透過歷史的煙塵,撩開歷史的帷帳,去遙想那秦時明月漢時關了,去感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蒼茫,去欣賞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美。一部《唐詩三百首》給我們大致描繪了唐詩脈絡起伏的輪廓。初唐的詩人總是那么青春年少的樣子,骨子里就充滿激情充滿奇幻,其詩情激揚,有奔放傲視環宇睥睨群雄的氣概,有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氣度。盛唐的詩人卻又是那樣平和大度,其詩其情不免流露出功成名就的曠達,有直掛云帆濟蒼海的豪氣。而晚唐的詩人難免沾染了沉沉暮氣,其筆力不再俊美飄逸陷入苦澀之境,大有憑軒啼泗流的落寞感慨。
唐詩的高產與盛傳是與唐代的社會背景時代風尚有關。唐朝的鼎盛給一大批追求仕途的文人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濟濟仕途使那些文人墨客窮經皓首一個個把那些長長短短的格律詩打造得珠圓玉潤燦爛輝煌。唐時的天空是詩的天空,詩人是最耀眼的星星,人們仰望星空無不為燦爛星空感到驚異。當我們遙望唐時的星空我們還驚異的發現,星空不僅燦爛而且出現了諸多的星座,赫然排列,灼灼奪目。
即使是今人我們還是把李白杜甫看成是唐代的最耀眼的雙子座,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老李老杜真好像是難兄難弟,在官場混得不如意,一個是徹底絕望,高唱著天生我才必有用,從此退出江湖,一個是且戰且走,一把鼻涕一把淚卻又常懷千歲憂,吟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仕俱歡顏千古絕唱。作為詩壇比肩的兄弟,一個豪放曠達,藐視權貴,把詩的激情點燃,寫出了自屈子以來最浪漫最燦爛的華章,一個執著內斂,樸實本色,用自己的行動書寫生命的篇章。李白的詩屬于長空明月高山流水,屬于風的呼嘯和心的召喚,杜甫的詩則屬于大地屬于莊稼屬于人民。有人說李白出世,屬道,骨子里透出道風仙骨,為人狂放不羈,心地坦蕩無拘無束,行文猶如天馬行空,白發三千丈愁怨似個長。而杜甫入世,是儒,是儒中的大儒,為官,則能恪盡職守,造福一方百姓,為民,則能布衣粗食,體恤民間疾苦,杜甫用詩的形式記錄了唐代的民間歷史,《三吏》《三別》以及悲壯的《兵車行》,莫不活畫了一幅幅戚戚慘慘戚戚的民間畫卷。杜甫的詩是可以入史的,是詩中的歷史,是歷史中最耀眼的部分。如果說李白把詩的浪漫情懷發揮到了極致,那么杜甫則把詩的現實關懷推到了平常百姓之中,在唐時的燦爛星空中李杜這兩顆雙子星座,一儒一道,交相輝映,體現了中國文化最本質的東西。
其實唐詩中還有異類的東西,也是燦爛奪目的。王維就是唐詩中的`異類,也是中華文化中的異類。王維屬禪,禪是佛道的結晶,是佛的中國化,王維的詩是入了禪境的。王維的詩空亮明靜,表面淡然,而內含機趣和意味,粗看淡茶一杯,細品卻意蘊豐厚綿長,真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的詩把屬于心靈的那份情趣融化到自然中,并通過清新的自然表現出來,因此,讀王維的詩就有一種置身鳥鳴山更幽的境地之感,可以一洗俗世的浮塵,使躁動的心靈得到休憩。王維的詩是人的心靈棲息之地。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之所,人要詩意的棲居,那么王維的詩就可以作為人的心靈的寓所,安妥我們日益躁動的靈魂。
王維以其獨特的詩意的書寫,無可爭比的成為唐詩的又一高峰,成為唐時燦爛星空的又一顆耀眼的巨星,與李白杜甫一道構成三足鼎立的巨星系。這樣作為唐代藝術高峰的唐詩,就有了包蘊中國文化特質的三位詩壇巨星,這樣當我們仰望燦爛的星空,我們總是為那耀眼的詩壇巨星驚嘆不已,為燦爛的唐代詩文化驚嘆不已。當然好花需要綠葉扶,如果沒有初唐四杰沒有邊關詩人沒有那些宮廳寫手沒有那些知名的和不知名的詩人詩作,李白杜甫王維也就沒有這么輝煌這么耀眼了。
唐詩不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唐詩題材非常廣泛,上至社會現狀、階級矛盾,下至個人情感、日常瑣事,都成為詩人創作的靈感。盡管離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仍廣為流傳,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推崇。我認為,讀詩把握詩的意象,有助于詩歌畫面的形成,有助于詩歌形象的塑造,有助于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有助于理解詩歌的語言的深層意義,有助于掌握詩歌的表達技巧,有助于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初中古詩教學中,有效地引導學生抓住詩歌的意象去理解詩作,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