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彩色的翅膀教案及反思篇一
上課了,在學生大致了解課文內容后,我便提出了問題:“這篇課文中的什么地方我們可以在寫作文的時候借鑒?可以從文章的結構來說,可以從文章的用詞譴句來說,也可以從開頭結尾、題目來說......”同學們深思后,紛紛發言.
在交流討論中,學生已經能感覺到作者設置懸念的寫法,這可以引起我們閱讀的興趣。
學生說的這些方面,恰恰是本文在習作方面最值得借鑒的地方,學生都說到了。
語文學習的目的是什么?我覺得不僅僅是要把一篇課文理解了,還要讓學生從課文中學到自己作文的點滴方法技巧。不同的課文,在備課時找準它的閃光點——最值得學生學習的方法,在上課及時滲透。
需要改進的地方:由于用一節課就完成了教學,課前讓學生預習,估計部分學生應付了事,在做練習時,一些課文里面的詞語搭配,不知道如何做??磥?,把課文讀熟是后面的學習的基礎。
彩色的翅膀教案及反思篇二
1、積極引導,公平評價。
本堂課五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還還很差,但 通過老師的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培養,思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同時老師也給予了學生公平的評價,讓學生體會到一種成功的喜悅。
2、注重學生科學習慣的培養。
我在教學中注重了學生科學學習習慣的培養,例如,在學生分組實驗時,我強調學生要注意分工與合作,明確了小組每個成員的職責;在最后做完實驗后,我要求學生將實驗器材整理好。
3、存在的不足。
但本節課中,由于學生的緊張,使用秒表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導致課堂時間有點延長,因此最后的知識提升環節進行得有些匆忙。
在評價學生的方面,語言還不夠切合兒童的心理。
彩色的翅膀教案及反思篇三
《火燒云》是現代女作家蕭紅寫的一篇寫景物的文章,描繪了晚飯后火燒云從上來到下去的過程中顏色和形狀的變化。作者準確地用詞、生動逼真的把景物美和語言美有機地融為一體,抓住火燒云顏色、形狀極多和顏色、形狀變化極快這兩個特點來觀察和描寫火燒云,體現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啟發學生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要大膽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 本課在本組中是精讀課文,而本組的訓練重點是注意積累作文材料。這就要求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學習作者是如何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和積累作文材料的。全文分為三大段分來寫,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天上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第二段(第2—6自然段)講火燒云顏色和形狀的變化;第三段(第7自然段)講火燒云下去時的情景。 本節課我帶領學生通過對火燒云顏色和形狀的變化的學習,體會了作者描寫這一幅絢麗多彩的晚霞畫卷,展現了大自然的瑰麗景象和看到火燒云的喜悅心情。課中我抓住“多、變”的特點,根據聾生好奇心強的特點,采用了多種生動的教學方法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引領學生學習,使學生感受火燒云的絢麗多彩和美妙奇異的變化,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學生通過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找一找等活動,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在分析、對比句子的異同中,加深對重點語句的理解,體會句子好在哪兒,有效地為突破難點。 在課堂中,我是這樣具體進行教學的:
(一)、運用多媒體視頻,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閱讀教學開始時,老師先播放一段自己收集的關于火燒云的視頻和優美圖片資料,讓學生形象的感受到了火燒云的美麗壯觀,激起學生學習新的課文內容的興趣,自然引出下個環節的教學。
(二)、初讀課文,明確學習目標。 先讓學生 自學課文導讀,明確本課的學習要求,然后讓學生認真讀課文,隨著課文的描繪,想象火燒云那絢麗的色彩和多變的形態。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然后重點朗讀。
(三)、合作探究,讀中感悟。 老師讓學生邊讀邊想,并感情朗讀自己喜愛的文段,捕捉關鍵詞句,讀出火燒云的顏色和形狀變化的特點。例如,在學習“火燒云顏色變化”這一塊時,引導學生從“紅通通、金燦燦……”等七個表示顏色的詞,以及“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一句中體會出火燒云顏色變化“多”這一特點;從句子“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通通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中的四個“一會兒”,體會出火燒云顏色變化“快”這一特點。另外,在此教學環節中,教師還不斷地滲透引導學生質疑、對比,并積累品析好詞佳句,并嘗試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話來延續作者豐富而絕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對美麗的火燒云由衷的熱愛,從而受到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熏陶。
(四)、加強練習,拓展創新,發揮想象。
1、用“燒”和用“紅”進行比較
我問:“天空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這句話中的“燒”字改成“紅”字,通不通?既然是通的,那作者為什么不用“紅”字,而用“燒”字呢?這個問題學生很感興趣,在我的啟發下,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開了,一學生說:“句中也有‘紅通通’一詞,用了‘紅’字就重復了?!币粚W生說:“課題是《火燒云》,用‘燒’字起點題作用?!绷硪粚W生又說:“用了‘燒’字。他跟‘著了火’相互照應。”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咬文嚼字”,推敲詞語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語文教學要取得成功,關鍵在于要營造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其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難易適度,是否有足夠的思考價值,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里我提出了用“燒”和“紅”比較的問題,在課堂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2、說說火燒云的其他名稱
我提出:“火燒云還有其他名稱嗎?”這一問題一出現,同學們都爭先恐后地舉起了小手,搶著說:“朝霞、晚霞、云霞、彩霞、紅霞。”這也是詞語的訓練,這一設計是我讓學生加深對“霞”、“朝”、“晚”等字字義的理解,讓學生體會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
3、用仿“紅通通”的形式講顏色
我問學生:“作者說,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那么你們能試著說這些顏色嗎?”同學們有的說“紅通通”、“金燦燦”,也有的說 “葡萄灰”、“茄子紫”、“梨黃”,還有的說“白茫?!薄ⅰ盎颐擅伞钡龋攲W生說到“白茫茫”、“灰蒙蒙”兩詞時,我告訴學生,這兩個詞從詞的結構來說是對的,但跟火燒云的實際不相符。這種詞語訓練的方式很受學生的歡迎,因為要求具體,方式新穎。
4、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云的某種變化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火燒云顏色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這一問后,一同學答道:“五顏六色、變化莫測?!边@時我繼續追問:“你又能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云形狀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學生回答:“千姿百態、瞬間萬變?!本瓦@樣,我用“變化多”、“變化快”這條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火燒云這三個方面的景象顯示出共同的特點,這樣一來,教學思路清晰,學生獲得的印象也就集中而深刻了。 這些練習,學生卻很感興趣,發言興致高,效果是很好的。我還在課文結束后安排了一個說話練習,要求仿照課文說說火燒云的形狀,這項練習,仿中有創。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即可完成,從而獲得成功的滿足。因而學生情緒高漲,爭相發言,欲望不止。 火燒云雖然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很少有學生留心去觀察它,所以大多數學生對于火燒云的相關知識知道的較少,因此引入課外資源很有必要。教師課前可以讓學生搜集有關火燒云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在課上交流。教師也可以收集一些視頻錄象在導入新課的時候進行播放,讓學生對火燒形成一個初步的概念。課后可以搜集火燒云的形成原因。
不足之處:
一、復習階段我讓學生說說每個段落大意的意思,加大了難度,學生沒能回答出來。這就讓我感到問題的提出要有階梯式,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是比較重要的。
二、重點段落讀的時間還不夠。本課重點是形狀的變化,但是學生對云的形狀變化是怎樣的還不夠。主要是讓學生自由讀的時間不夠,導致學生掌握不夠好。
三、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整節課,讓聽課的老師和我也感覺得老師總是牽著學生來走。缺少了讓學生來討論、質疑的時間。
四、要善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課文有排比的句式出現,可以在課堂上點明一下在寫作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來做。
五、拓展延伸的教學還應該深入一些。
彩色的翅膀教案及反思篇四
解方程是數學領域里一塊兒重要內容,在實際生活中,學會了列方程解決問題之后,很多不易用算術方法解答的習題,卻能列方程很容易地解答出來,這足以說明列方程解決問題比算術法解決問題有非常明顯的優越性。
今年我教的是四年級,所用教材是青島版五四制教材,第一單元就出現了解方程的內容,這部分教材我已經教學了四遍了,按理說這第五次教學這部分內容應該是易如反掌、揮灑自如,可是面對新教材的設計,我這個五年不教學高年級的老師卻有了很大困惑----本教材的教學設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而出乎我預料的則是借用天平演示使學生感悟“等式”,知道“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都乘或除以同一個非零的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從而使學生進一步從真正意義上理解方程的意義,并學會運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在以前幾輪教材中,學習解方程之前都是先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然后利用: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被減數=減數+差;減數=被減數-差;被除數=商×除數;除數=被除數÷商等關系式來求出方程的解,就連我自己小時候學習的解方程也都是根據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求方程的解的。
開始我有些懷疑,以為只有青島版五四制這個版本的教材利用了等式的性質教學的,于是急切的打開電腦找到各種版本的電子教材翻看這部分內容,卻發現各種版本的教材設計思路是一樣的,都是先學習等式的基本性質,接著再運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為了徹底弄明白教材的編寫意圖,我又找到了這幾個版本的教材所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翻看,新教材編寫者大致都是這樣解釋的:長期以來,小學教學簡易方程時,方程變形的依據總是加減、乘除運算之間的關系,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來教學解方程。小學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對中學代數起步教學的負遷移就越明顯。因此,現在根據《標準》的要求,從小學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并以此為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這就較為徹底地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于加強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戳诉@些內容,我才從思想上認可了這種設計思路,原來是為了使小學教學解方程和中學教學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
理解了教材的設計意圖,我開始強迫自己扭轉老的教學思路。結果學生因為是初次接觸,課堂上學習的竟是那樣的有滋有味。但在后面的教學中,我漸漸發現采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給學生帶來的竟然是局部的銜接,而存在局部的銜接對學生會更困難。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雖然有所下降,卻把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的方法單一化了。教材有意避開了形如a—x=b a÷x=b等類型的題目,不教學此類方程的求解方法,因為這類題目如果采用等式的性質來解非常麻煩。很顯然采用等式的性質這種方法教學小學階段的解方程目前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
但在教學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我們又不能避免學生在列方程時,依然出現形如a-x=b和a÷x=b的方程,特別是我們不能刻意地給學生強調不能列出x在后面做減數或做除數的方程,如果這樣強調,學生心中會存在很大的疑惑,當學生列出這樣的方程時,我們更頭痛于學生求解能力的局限性。
鑒于以上原因,課堂上我采用了新老教學思路結合使用的方法,先從教材中的新思路運用等式的基本性質教會孩子解較簡單的方程,以便于日后初中學習時順利接軌,同時對于初中學習“移項”也能順利接收。但是面對現在四年級孩子的思維及接受能力,我再利用老教材的教學思路 “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教給孩子解方程,至少這樣能讓我的學生會解各種類型的方程,特別是有利于孩子們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他們不會再被“以乘代除”、“以加代減”的思路困擾著列方程,并且列出來還能順利解這個方程。
我個人以為,這樣用新舊方法結合著教學,既能讓學生為以后的學習做好銜接,形成綠色的通道,同時又體現解決同一問題方法、思路的多樣性。通過學生的課堂作業,我發現教學效果出奇的好。
通過解方程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感到不論你的教齡有多長,你對同一教學內容教學了有幾遍,每次教學都需要教師靜下心來好好的研究教材教法,這樣才能用最適合學生未來發展的方法去教學生。
彩色的翅膀教案及反思篇五
一、立足教材,借用文本習得語言
古人有“感言、會意、得意忘言”之說,說的是人們閱讀一篇文章,首先感受到的是文章的語言,進而理解它的含義,最后人們往往記住了這篇文章寫的意思,卻忘記了文章具體的語言文學。這是閱讀的規律,但我們的語文課則不然,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得意”,更要讓學生“得言”。學生的語言如何習得,運用課文的語言來表達是條捷徑,我的這堂課盡量讓學生多說,潛移默化中習得這種語言。
感情朗讀,使得書面語言不僅能形成立體形象,而且能轉化為表情達意的有聲語言,使文章的內在情趣和學生的自身情趣相得益彰。課堂上我用多種形式的讀來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個人讀、齊讀、小組讀、表演讀。課伊始,我讓學生帶著自豪之情反復朗讀課題,讓學生逐漸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世界,為學習本課奠定情感基調。用多媒體欣賞3-4小節的課文朗讀后,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積累暢談所見到的沙漠,當學生朗讀課文時一幅幅廣袤無邊而又荒涼的沙漠圖出現在學生眼前。隨后用“小駱駝明白了________”說一句話,待大家把句子說完時,文本的意思也就基本掌握了。整堂課最后,我又深入挖掘課文中的言語實踐點,用“我自豪,我是一匹駱駝……”說上一句話,再遷引到學生身上,用“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說自己感到自豪的地方。有的同學情不自禁地說:“我感到自豪的是在今天這堂課上我得到劉老師的多次表揚。”這時,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活”了起來,“火”了起來。一個個眉飛色舞,歡聲笑語,清真意切。這一對話使“潛在文本”轉化為“現實文本”,在潛移默化中達到育人的效果。
二、彰顯生命,巧設平臺創造語言。
“給學生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闭n堂是什么?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
這堂課上,我利用課文空白點,建構了一個續寫故事的平臺,它既巧妙地把書本語言的內化這一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悄悄地”落實在其中,又把課文的表達技巧“默默地”遷移,變為學生自己的表達技巧,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挑戰。這堂課,學生能夠挑戰成功,一是因為學習之前已有大量的言語實踐,對文中的重要語言已能靈活運用;二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集合了眾人之力;三是之前的課文學習,學生已有了很好的情感鋪墊。于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平臺產生了,學生在這個平臺上與文本對話,對話的實質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時空。他們所創設的小駱駝與小紅馬的再次見面充滿童真童趣,自然而然想到小駱駝也把小紅馬帶到沙漠中,小紅馬面臨種種尷尬,消除了對小駱駝的偏見。這樣的平臺是充滿智慧的,教師不再是教材的解讀者、教案的執行者,而是一個善于創設情境、富有教育機智的人,他不再單單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喚醒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進行愛的教育,故事的結尾很多同學都能想到小駱駝和小紅馬又成了好朋友。
三、未能緊扣課題,不斷深化主旨。。
這是在教學中存在的一個不足之處,對“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這句關鍵性的話沒有在教學中做到環環緊扣,如果能在教學駝峰、腳掌、眼毛的作用時,不斷反復地朗讀體會這句話,就能使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體會一步步地深入,使課文主旨的揭示有一個不斷深入、循序漸進的過程。
以上就是我對《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的教學設計及反思,敬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
彩色的翅膀教案及反思篇六
一、多鼓勵學生,學會欣賞學生
一切為了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每一位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而且還要學會去贊賞學生。在課堂上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這就要求教師耐心加以指導,例如在課堂中我強調打開寫字板之后要先選擇輸入法,說了好幾次,可還有的學生沒有先選擇輸入方式,導致打出來的都是英文字母,在這個時候我仍然保持平靜態度,溫和的告訴學生。我想他們并不是沒有認真聽我說的要求,只是對于電腦操作還不熟練,總是忘記一些操作步驟,我還適時的告訴學生們,電腦操作就是考驗誰最熟練,相信同學們只要肯下功夫,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電腦高手。在這節課上,我盡量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這樣不但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精心處理教材,分層次教學
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有時顯得比較浮躁、缺乏耐心。在整整一節課的時間內,總要求他們安安靜靜、規規矩矩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做是很困難的。那么,如何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值得我思考的。我認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選內容,對容易的知識點的講解可粗略一些,讓學生自學也未嘗不可;對難度較大的內容要想辦法化難為易,教師加強隨堂指導,使學生聽明白,做正確。其次,要讓學生多動手。學生對動手操作非常感興趣。如果整一堂課只講理論不讓他們動手,他們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時間,讓學生多動手,這樣才能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在上機內容的選擇上,也要注意難易結合,有時候采用同樣的練習,基礎好的學生由于認為太簡單在操作的時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礎差的學生有時又認為太難做不出來,這樣“一刀切”常常效果不佳。這時候布置不同的任務,就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務,另外布置較高層次的額外任務,讓基礎好的學生去完成,這樣既節省老師的教學時間,也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機會和知識技能。
三、教學方法多樣化,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單一的教學方法,在短時間內可能效果不錯,但長期下來,學生便會慢慢地失去興趣。信息技術課一般采用“任務驅動”模式教學,開始先由教師確定學習任務,然后教師講解、演示。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就是沒能讓學生上臺操作。沒有給孩子們展示的機會。讓孩子上臺面向全體同學操作不僅能鍛練自己的水平,而且也提供了一個讓學生和學生交流的平臺。這是我在今后教學中值得思考的,多找一些方式全方位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熱情的投入學習中來。另外,還可以提出典型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討論,然后由小組派代表上臺來講解和演示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加強團隊合作精神和實踐經驗。
彩色的翅膀教案及反思篇七
李雪瑩老師為我們撩開了第一課時的面紗,那么第二課時又該怎樣呈現在學生面前,怎樣上才能使第二課時更具有實效呢?為此,我想通過《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來探尋第二課時的佳徑。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單元組的一篇課文.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中國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舍的骨肉親情。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抓住重點詞句在讀中感悟。
一、抓住“靜靜地”,體會不平靜,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和“中國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兩句話為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
中國臺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余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是因為他知道小錢正期待著他的骨髓。這里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著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讀這一點的時候,我用“周圍的環境能靜嗎?”和“他的內心能靜嗎?”兩個問題來襯托出那位中國臺灣青年的不平靜。將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中國臺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后。通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后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閱讀、自主品讀、讀寫結合體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三,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這堂課上,我適時地補充白血病的資料,讓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了解.當學生講到"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中國臺灣地區."時,我及時地播放了"1999年'9.21'臺南大地震"的資料,使學生更加體會到中國臺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出示李博士奔波的路線圖,體會他無私奉獻,急人之所急得醫德高尚醫德。
四、不足
反思這節課,存在著許多的不足與遺憾。比如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溶入到朗讀中.這也是我以后教學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時,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后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彩色的翅膀教案及反思篇八
本節課《分數乘分數》是人教版六年級數學第二單元的內容,重點是鞏固和進化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
在教學實踐中我繼續采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幫助學生達成以上的兩個數學目標。對于課堂中的“探究活動”沒有直接放手,這是因為學生對“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在整個得教學過程分為三個層次:
(1)、引導學生通過用圖形表示算式,再用算式表示圖形,深化“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感知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2)、以3/4×1/4為例,讓學生先解釋算式的意義,然后用圖形表示這個意義,最后在根據圖形表示出算式的計算過程,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的過程是學生鞏固分數乘法的意義,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3)、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獨立完成教材中的試一試,進一步達成以上目標,并為總結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積累認知。整體教學的效果很好。
由于學生有比較堅實的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所以對于探索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探索完全可以讓學生獨立進行。而在分數乘分數計算過程的探索中,由于學生剛剛認識“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并且用圖形表征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比較復雜,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較好。
學生在計算分數乘分數時能根據計算法則進行計算,但對于計算過程的約分,部分學生的約分意識不強,如3的倍數,7的倍數,甚至更大質數的倍數,學生不知道約分,使結果不是最簡,還要加強訓練。
彩色的翅膀教案及反思篇九
上完一節《法國大革命》,有一些感想:
1.教材的變化:雖然都是新教材,但今年和去年的比少了很多內容:
大革命中雅各賓派的革命措施從被刪除。(原因?涉及到對雅各賓派的客觀評價?還需加強認識。)
2.對學生反饋的處理,缺乏針對性。對學生的研究還應做的再細一些:學前注意了學生對知識的可接受程度,從風光片導入,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以說達到了目的。學生在課堂上與老師能夠做到相互呼應,但是課上完之后每名同學具體掌握了什么,還有什么需求,我并不能確切的知道。所以還應讓學生有一個自評:這節課我表現的怎么樣?(積極回答老師問題、對老師的問題作了思考但未回答)從這節課我感受到了什么?我還想知道些什么?
3.對時間緊任務重的教材內容的處理。本節課的重點是是學生對《人權宣言》內容的理解,和拿破侖戰爭的評價。而革命的過程又不得不說,如何使學生對革命的過程有所了解,又要節省時間,同時學生能夠觀察出大革命中三次人民起義所起的作用,在課堂處理中我先把大革命的過程給學生串了一遍,加進雅各賓派改革措施,之后讓學生看材料“法國大革命大事年表”,思考:“每到革命的關鍵時刻,推動革命前進的是什么力量?你想到了什么?”顯得很倉促,欲省反廢。課后趙春蘭老師提出用一張大事年表進行說明,我覺得說的很對。我的做法顯得重復,倉促,而趙老師的處理簡潔,一目了然,且時時能提醒學生大革命的進程,有整體感,所以在對原課件的演示文稿中進行改進。
4.對《人權宣言》內容的處理。和學生逐條分析內容所體現的原則,有利于幫助學生的理解人權宣言的進步性與局限性。
5.整節課注意與學生的溝通,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幫助學生理解:
“假設你是路易十六,你會如何解決財政危機?”學生提出許多民主的做法,如改革等,講課中注意引導學生聯系當時的歷史階段理解路易十六的做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歐洲封建君主為什么組成發法聯軍?”用學生熟悉的多米諾骨牌連鎖反應,遷移理解歐洲封建君主組成反法聯軍的原因。
6.對拿破侖帝國內容的處理,課程標準規定評價拿破侖,能初步做到學生結合史實一分為二的評價?,F在覺得光讓學生評價拿破侖戰爭,有失全面,應把拿破侖的內外政策綜合歸納,(《拿破侖法典》對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的作用應突出一些)得出結論,所以我最后一張演示文稿所出示的問題應讓學生整體評價拿破侖,而不應僅局限在僅僅讓學生評價拿破侖戰爭的性質。
(這些現在的思考,演示文稿中并未體現出來,在這一點上,有待雕琢。)
人總有對未知的恐懼與害怕,記得趙老師曾經講過一個“穿過那扇門”的故事,一群犯人被圈在一起,等待審判,要求必須經過一扇門,有的人出于各種各樣的心情,走過那扇門,等待他的是自由?!氨叵劝酒浣罟牵I其體膚,空乏其身,方增益其所不能?!贝蠛沽芾熘螅浗洑v的很多事情和這件事,都告訴我堅強是通向勝利的唯一鎖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