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是一種實用性比較強的文稿,是為演講準備的書面材料。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用到演講稿的地方越來越多。那么我們寫演講稿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演講稿,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演講稿拒絕野味篇一
大家好!
20__年接近尾聲的時候,或許我們都沒有想到,中國即將迎來一個別樣的春節。勤洗手,戴面罩,宅在家,成了年度關鍵詞,為了生命安全,親朋好友減少見面,每個人都似乎活成了一座孤島,被疫情分隔開來。面對此次疫情——究其原因,這病毒之所以在人身上寄存并繼而災難性蔓延,是因為一些人對野味的趨之如騖、對野味的饕餮不厭。痛定思痛,我認為:面對野味病毒,我們應當懸崖勒馬,敬畏自然,遠離野味已是刻不容緩。于是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敬畏自然,行有所止》。
敬畏自然,拒絕野味,我們要為自己無知的行為“買單”。
多少年來大自然都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一些無知的人類亂砍亂伐破壞野生動物們的家園。殊不知大自然的威力,臺風、海嘯、地震、甚至龍卷風……這些都是大自然對破壞自然的始作俑者——人類的“饋贈”。直到一切真正的過去,人們才開始尋找原因,為自己的無知行為“買單”。
敬畏自然,拒絕野味,保護生態系統的平衡。
大自然中,有許多生物與我們共存,所以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朋友,所以人類再也不應該把宇宙中的其他部分看作是我們征服的對象,而應該把它們看作是我們平等的生命。我們應該從根本上轉變觀念,與它們友好共處,共同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
敬畏自然,拒絕野味,為我們國家明天的美好添磚加瓦。
科學已經證實,非典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源均來自野生動物,那么,在具體行動上,拒絕吃野味,嚴禁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交易活動,理應成為全民的共識和自覺,不僅疫情爆發期間是如此,全國疫情解除之后,竊以為也應如此;而在思想觀念上,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有所戒懼、有所約束,同樣理應成為全民的共識和自覺,這是我們自我防護的要求,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否則,好了傷疤忘了疼,“后人復哀后人”的悲劇難免仍然會上演。拒絕野味,讓我們共同為國家明天的美好添磚加瓦。
此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鏖戰正酣,九省通衢的武漢,正拼盡全力!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空寂的街巷,寥落的燈火下涌動的力量,我們清晰感知這是一股闖過難關的信念和決心,千萬人咬緊牙關,他們知道,闖關,并不是一個人的戰斗!武漢更不是孤軍奮戰!武漢闖難關的歷程,聚焦這場攻堅戰中千百萬平凡人會聚起來的非凡力量與寶貴精神。
我呼吁:敬畏自然,拒絕野味,還野生動物以美好家園,還生態系統以平衡,還我們以明天的美好!
我的發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演講稿拒絕野味篇二
大家下午好。
日本是世界最大的捕鯨國。直至20xx年,世界鯨總量為7000多頭,而日本一年的捕鯨量就高達3000頭。海豚作為鯨魚的近親,也同樣難逃厄運。在日本,每年平均有2.3萬條海豚被圍殺。
日本的太地町,表面上處處展示出對鯨類動物的喜愛。可實際上,這里也是日本獵殺海豚最集中的地區。每年秋天,當地漁民會把前來覓食的海豚用噪音趕到一處隱蔽的海灣。其中一些海豚會被各地海洋館挑去訓練,而剩下的只能等待死神的降臨。在影片《海豚灣》中,屠殺海豚的一幕被真實地記錄下來。一些海豚眼看著自己的親人被殺害,而原本藍綠色的海水也在瞬間被染成紅色。影片的一位攝影師也曾看到一只身受重傷的海豚逃出包圍,但因為失血過多只能在水中一沉一浮的掙扎著游著,直至完全浸入水中。
這些被捕殺的海豚,最終會貼著鯨魚肉的標簽,銷往日本各地。
再來說說我們的國家。中國自古講究“民以食為天”,被國人吃少吃沒的動物同樣不在少數。
鯊魚是海洋之王,但他們的鰭同樣是一道價格不菲的菜肴,美其名曰“魚翅”。而為了魚翅交易堪比x的巨大利潤,人們開始大肆捕獵鯊魚。一條鯊魚成熟需要30年,而使它窒息只要短短3分鐘。網住的鯊魚被拖上岸,割掉魚鰭,再扔回海里,整個過程連一分鐘都不到。而被扔回海里的鯊魚有很多甚至還活著,卻因為無法游泳而在很短時間內死亡。每年有近億條慘遭捕殺,鯊魚的數量也在50年內下降了80%。
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東北虎因為其骨和皮毛而在我國境內已經絕跡。近幾年已無人看到集群數量超過2000的藏羚羊群。在我們盤錦,也會看到很多野味館,而食材則是濕地中的各種鳥類和遼河中的魚。
棲息地被破壞和各種環境污染則是除捕獵外動物數量銳減的另一大原因。
朱鹮在我國古代被視為瑞鳥,但因為農藥的污染,使得鳥類蛋殼變軟,孵化率急速下降。上世紀70年代,我國最后找到的野生朱鹮數量只有7只。前兩天有一則新聞。有微笑天使之稱的江豚,在洞庭湖水域40天就死去了12頭。這對該水域原本就不到百只的種群來說更是雪上加霜。現在整個長江流域的江豚不過1200條,而這個數字也在以每年6.4%的速度下降。
我今天的演講,在坐的各位可能會覺得很枯燥。可事實上,請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再也聽不到夏日微風中的蟬鳴,如果我們再也看不見天空飛翔的雁群,如果昔日森林只剩下荒蕪的土地和森森白骨,那么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將會變成怎樣一個昏暗無聲的悲哀世界。
我們并不一定要像動物保護主義者那樣,傾盡財力心力,只專注于動物保護事業。對于一個人來說,一生能為一項必須的事業奮斗已然不易,更何況動物保護這條路非常難走。但我們也有我們能做到的`,就像一則公益廣告說的那樣,“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拒絕購買野生動物制品,不要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或虛榮心而使動物們遭到滅頂之災。盡管我們能做到的很少,但即使是節約小小的一張紙,也是對森林的保護,對動物棲息地的一點小小貢獻。
人類是萬物之靈,我們應當懂得與自然和平相處,與世界萬物共生。
演講稿拒絕野味篇三
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當城市充滿了喧囂,當社會變得烏煙瘴氣,當人們把財富和地位看得比生命還重,人們的心靈越來越麻木,夢想再強大終究也抵抗不了各種各樣的誘惑。
別再迷惘,拒絕誘惑吧!像那位將軍一樣,在揮劍斬殺愛駒之后,你就回歸到最本真的自己。
拒絕誘惑,放下急功近利的浮躁。華人導演李安不久前在法國嘎納電影節擔當評委時確認請辭美劇《暴君》的拍攝,他說:“他的創意是我見過的電視劇中最棒的,但是經過《少年派》4年多的制作和宣傳,發覺自己需要休息”,他坦言說:“自己油箱里沒了油,當下我沒有百分百的把握去完成這部劇,所以我不能讓自己的原因影響了這部令人熱血沸騰的劇的潛質。”面對高額收益的誘惑,李安從作品的角度出發,拒絕了利潤的誘惑。這是追尋本心的氣概。
拒絕誘惑,擺脫世俗之風。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會向往精致、優美和高品味,但是我們身處一個精神無指向的時代,現實世界中的庸俗文化的喧囂可能讓我們漸漸迷失了方向。不必說古代的脫離官僚之風而隱居的陶淵明,也不必說美國思想家梭羅為了真理擺脫世俗的誘惑而在瓦爾登湖畔苦心寫作,單說我國的服裝設計師馬可,她不跟隨潮流的時尚,盡力于將古典的中國文化融入服裝,最終樸素高雅的風格受到了中國“第一夫人”的青睞——這是一種拒絕誘惑不盲目跟風的精神。
拒絕誘惑,保留一份純真。紀伯倫說:“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為何而出發。”眼睛被層層的霧氣遮擋,那就讓心靈帶路吧。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可對應之下,中山大學博雅學院的同學的確成了“非典型”的典型,博雅學院的學生的人生榜樣并不是億萬富翁,而是學富五車的大思想家、學問家,博雅學院試圖祛除學生的官僚氣,在與“物欲橫流、價值觀紊亂”的社會迎頭撞上時,他們能夠不被社會各種誘惑所迷。他們,站穩腳跟,不肯遷就時代,博雅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保留了一片純真的凈土——這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
如何透過社會現象把握生活的本真價值,如何穿越繁雜的都市霓虹尋找自我存在的意義,如何擯棄虛偽的觥籌交錯和心理壓力實現最初的夢想?拒絕誘惑,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讓我們尋找回失落的本真。
演講稿拒絕野味篇四
縱觀近幾十年新型傳染病的發源,艾滋病毒來自于非洲白眉猩猩,寨卡病毒來自于恒河猴,埃博拉和h1n9禽流感這些更為熟悉的疾病,也都和野生動物有關。這次肺炎的第一例感染者與隨后十余名病人都來自野生動物市場,而多年前sars的第一位感染者正是一名野味廚師……這些事實無一不告訴我們:捕食“野味”是病毒傳播關鍵的一環。“sars的源頭是蝙蝠不假,但是它發展的舞臺是廣東野生動物市場和酒樓、餐館。如果沒有我們濫用果子貍,食用果子貍,那么病毒從蝙蝠到果子貍再到人的傳播鏈就不會發生,當年的sars就不會爆發。”新冠病毒研究所的研究員石正麗在“一席”演講中說。
第一,樹立健康的價值觀,不抱獵奇心理。
國人對“野味”的嗜好,有文化心理、傳統以及中醫藥文化影響等多方面原因,也有人把捕食一擲千金的珍稀野生肉類當做身份地位的象征。然而,這樣的“排面”建立在一條條原本在自然中靈動的生命和一個個潛在的病毒威脅之上,真的值得追求嗎?答案不言而喻。
第二,明確捕食野生動物的危害,不抱僥幸心理。
在記者臥底的一個“野味群”,有人提及最近的武漢疫情,一群友回復“該吃吃該喝喝,沒那么容易來我頭上”。總有人不相信野生動物會傳播疾病,或者說是不相信傳播病毒的野生動物就是自己接觸的這只,抱著僥幸心理。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一旦發生大規模疫情,經濟損失動輒數千億,生命的代價更是無法衡量。
第三,心懷對自然的敬畏與愛護,不抱自大心理。
化用一句莎翁名言,同一的太陽照著人類,也不曾避了任何一種生物。天行有常,萬物都在其該在的位置,維持天地的周轉。一些病毒寄生宿主,千百年來動物共同進化出了特殊抗體,而新鮮宿主人類卻對它們毫無招架之力。如果不是人類自高自大,把自己當做主宰而任由欲望膨脹,把本在山原奔跑的麋鹿、果貍擺上餐桌,悲劇也許就不會發生。
圣雄甘地曾說,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滿足每個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滿每個人的欲望,每一次無節制的索取,大自然都會要求償還。也許這一次“新冠肺炎”的戰爭,我們也會像打敗“非典”一樣打敗它,但這場戰爭建立在惶惶人心和無數人命之上,早已不能以輸贏來論。我們不要等到出現超級病毒再后悔貪婪,不要等到付出慘痛代價再后悔愚昧。
演講稿拒絕野味篇五
大家好!
我們要保護野生動物,因為我們保護野生動物,野生動物對我們人類也會很友好。
比如說燕子,燕子能幫我們把田里的害蟲吃掉。如果我們人類殺害捕捉它們,它們會吃掉那些常常來搔擾我們的蚊子,讓我們更好地生活嗎?沒有了燕子,我們的周圍變得很多害蟲,這些害蟲對我們人類有很大的壞處呀!
我還舉個例子。比如說啄木鳥,啄木鳥是森林中的醫生,它可以幫我們吃掉樹里的害蟲,讓樹恢復健康。我們殺害它們,樹木的害蟲會越來越多,樹木會慢慢地減少。地球上沒有樹,會發洪水、地震。
我最后舉個例子。比如說貓頭鷹,貓頭鷹捉田鼠,是對我們人類有好處的,人類卻常常捕獵它們。沒有貓頭鷹,田鼠會增加。田鼠吃的莊稼和菜就更多了,我們人類一樣沒有好的收成。
所以,我們要保護以上的動物。同時,我們還要保護其他的野生動物!
謝謝大家!
演講稿拒絕野味篇六
就是因為人類的貪吃,造就來這一切。
從心理學角度看,吃野味實屬獵奇心態,有些人覺得吃野味,那吃的可是面子,吃的是氣場,吃的是勇氣,野味不可多得,想必一般人不易輕易獲得,而我就要做那第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又有古人云,“物以稀為貴”,越是價值不菲,越能體現我的品位,我的氣質。從某種程度上講,更是一種病態攀比的表現,是為智者所不齒的價值觀,人生觀。
不得不說,大自然母親給了我們他的一切,他給我們可口的蔬菜,家畜的盛宴,卻把不利于人類生存的野味都隱藏進深山老林之中,但無知的人類不知足啊!悲哉!惜哉!他們貪婪、索取,總以為不易取得的才是最好的,卻枉負了大自然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