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屬于現實活動范疇。它是演講家通過對社會現實的判斷和評價,直接向廣大聽眾公開陳述自己主張和看法的現實活動。演講的直觀性使其與聽眾直接交流,極易感染和打動聽眾。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演講稿模板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唐詩演講稿篇一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宋·歐陽修〈醉翁亭記〉
5、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宋·歐陽修〈伶官傳序〉
6、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鳳棲梧〉
7、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8、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9、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10、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層。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唐詩演講稿篇二
清晨,朝出的輝光映出了東方的魚肚白,在門前那棵榆樹下,坐在寬大的樹樁上,輕輕翻開膝蓋上的那本《唐詩三百首》,心情總會變得寧靜與神圣!
樹皮厚重,書面墨黃,油紙的香味撲面襲來,夾雜著文字視覺的震撼,讓我深深的沉浸其中。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幼稚的詩仿佛是一首歌,歡快而明朗,我看后不以為然,這么簡單直接的詩誰不會寫,誰不會吟?再往下看,越看越為震驚,原來這是駱賓王還是個娃娃時隨口說出的!那時的我,應該還是稚氣未脫,光著腳丫子,在田里跑來跑去直至染上一層灰。那想著寫詩?想到這里,我不禁為自己感動慚愧,二駱賓王的這一首詩,不正如唐朝初年一樣嗎?雖跌跌打打,但卻透出一絲絲的生機勃勃,樂觀向上。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讀到這里,一股磅礴的氣勢在我眼前浮現,我仿佛看到了詩人望著廬峰在陽光照耀下升起的紫煙,在萬丈瀑布前感到自己深深的渺小,覺得這瀑布,好似是銀河墜落而形成的。這就是詩仙的詩啊!也只有他,才能領悟瀑布的精髓,感受到銀河的氣魄。這需要的,不僅僅是一份景,而更是一份情,一份寄情與山水的心啊!其實生活中不乏美,只是缺少發現美得眼睛。那片借風在天空翱翔的枯葉,那多生長在野谷縣崖峭壁中的美麗小花,那只盤旋在你腳邊的可愛小苗,誰不能說她們不是美呢?都說盛唐的時代造就了李白,但我卻認為李白的豪邁造就了盛唐!
在“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戰火紛飛歲月里,杜甫,一代詩圣,卻被囚禁在城內,不得外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又是何等說不出的苦奈,唐代也逐漸走向了衰亡。而一切的緣由,歸咎于當時統治者的不理朝政,謊于正業。這令我一陣羞愧,如不是懶,我何至于成績下降的那么快?看來是時候反省了!
唐詩演講稿篇三
常言道:“熟讀詩書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唐代,作為我國古代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涌現了許許多多有名的詩人,寫出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佳作篇章,為人傳誦至今。《唐詩選》,正是唐詩傳播的重要渠道之一。
《唐詩選》,它齊集了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負有世界聲譽的偉大詩人的詩篇。其中囊括了唐代開宗立派、影響久遠的大家,不下二十人。其余特色顯著、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的詩人,也有百人之多。唐代詩壇多種藝術風格的爭奇斗艷,詩歌體制的完備成熟,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偉觀,可以和思想史上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前后媲美。是一本展現我國文學遺產中最燦爛、最珍貴的文化瑰寶的珍貴讀物。
輕輕打開《唐詩選》,翻動那一頁頁洋溢著書香的頁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同的詩人大家之間轉換,跟隨著他們的腳步,領略唐朝的江山社稷,觀賞唐朝的壯麗河山。留戀唐朝的山清水秀,感受唐朝人民的風俗世情,品味唐朝的美酒佳肴,傾聽唐朝的鐘磬裊裊,欣賞唐朝舞女舞衣翩躚……慢慢品讀完這本書,會發現,我不僅僅是在看一部詩集,更是在游走一段歷史,是在閱讀唐朝由盛轉衰的整個過程,在閱覽一部集大家之成的思想錄。
看張若虛,在那個月明風清的春夜,在花團錦簇的江水邊,看到江潮連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涌生,景象壯觀。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由此一時感發,大筆一揮,寫下來《春江花月夜》這首名篇,被稱為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描繪了一幅無與倫比的春江花月夜圖,成就了張若虛,展現了一幅早起唐朝逐漸走向興盛的美好畫卷。
說起唐朝,不能不說到的一名詩人,就是詩仙李白了。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從“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的詩,可以說伴隨著我們走過了十幾年的求學之路,他的氣勢磅礴、絢麗,照亮世俗人間,他的樂觀開朗,不畏權勢,深深折服這我的心,他的瀟灑隨性,更是個性十足。這些,都在他的詩歌里面展露無疑。而李白的詩,也正好展現了盛唐時期的人民,學子們的生活,展現盛唐時期的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學術之風盛行,詩歌不僅僅是為了考取功名,也更是為了休閑娛樂,詩歌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時期。
唐朝,還有另外一個詩人,在《唐詩選》中,和李白一樣,也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們必須了解,也從小就有所了解的詩人,他就是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所以,他的詩歌里面,流露的感情,不像李白那么豪放,歡快,樂觀,向上,而更多的,是一種憂國憂民的辛酸,“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及對國家發展的擔憂之情。杜甫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史詩”,正是因為杜甫,用他那惜字如金,“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文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記錄了在唐朝后期,整個社會的動亂歷史,展現了人民的疾苦,“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感慨當時朝廷官員的迂腐“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抒發自己的志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表達自己對于亂世戰爭頻發的無奈:“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表達自己對于英雄早逝的遺憾:“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精彩的描寫美景麗日的篇句:“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兩個黃鸝鳴翠柳,一樣白鷺上青天”。閱讀期間,讓人不得不感慨杜甫的用字功底,不得不感嘆社會的動蕩與變遷,不得不傷感戰爭帶來的災難。
無論是張若虛,還是李白,又或是杜甫,他們都是慢慢唐朝的代表,是唐朝鼎盛詩歌的代表。在《唐詩選》中,作者精選了這些詩歌,帶領我們品味唐朝的巔峰之作,帶我們玩轉其中,使我們流連忘返,久久不可忘懷。《唐詩選》,就像一條涓細的河流,輕柔地淌過我們的指尖,拂過我們的心間,帶領我們到了一個絕妙的世界,領略不一樣的風景,感受文化的世界。置身其中,仿佛能聽到鳥語,聞到花香,品到佳肴,真是美妙絕倫。
唐詩演講稿篇四
今年,我校開展了“好書伴我行”的讀書活動,同學們都讀了很多有用的書,正是這些書把我們山區的孩子的野性“收”了回來,把我們帶進浩瀚的天地,領略了人世的真諦,讓一貧如洗的我們得到一筆精神的財富。
我就是這時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的,我在短短的一個月左右就熟讀了《唐詩三百首》,為此教師還準備讓我去參加全縣小學生“讀詩、背詩、吟詩”比賽呢這本書中的資料可謂包羅萬象,大千世界,人世百態,盡在其中。我想把它比作一個花園,今日我摘取其中一些描述情感方面的詩句來說說吧!
——母子情。“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每每讀到孟郊的《游子吟》時,詩中詩人將一位慈母的形象展此刻我們面前。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自我的母親:早晨很早起床為我做飯,每一天變著花樣的菜讓我帶到學校,說我讀書累,要讓我跟上營養;上學的時候書包里總是帶一壺熱水,媽媽讓我在課間喝;看著我大口吃飯,媽媽總是滿臉的笑容……,正是書中的教導,使我銘記:我要好好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兒子回報媽媽的愛。
——朋友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讓我明白了人生得一朋友不容易,即將畢業的我們也許以后不在一個學校讀書。所以我們要在這小學階段僅剩的一點點的時光中該團結一致,友好相處,快歡樂樂地度過這僅剩的時光,讓這段時光成為我們一生中完美的回憶吧!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讓我明白朋友雖然分別了,可是再遙遠的距離也阻不斷朋友之間的感情。
《唐詩三百首》中同類型出色的詩作還有很多,這本書不僅僅把我引進了一個色彩繽紛的詩的世界,還開拓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知識。同學們,讓我們一齊走進唐詩吧!
唐詩演講稿篇五
三杯酒
清貧過日杯中有
瘋子就愛這一口
面陪酒
酒伴面
面里有酒
酒里有面
一絲相思苦
整個一春秋
今日此門中
人面相映紅
今非長安夜
笙歌滿京城
思古痛心懷
南唐一夢中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人面不知何處去
寒風依舊催人冷
窗外雪滿地
寒氣逼人苦
不是無情雪
那得滿倉容
今日話別離
來日平常意
不是無情人
青燈伴一生
不是無緣人
削發坐禪經
春秋總一夢
夢隨南唐空
后主痛惜去
名流在千秋
20xx/1/24瘋子午飯思語
唐詩演講稿篇六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2、《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3、《憶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4、《題都城南莊》
唐·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5、《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6、《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7、《惠崇春江曉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8、《宿新市徐公店》
宋·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9、《春日》
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10、《游園不值》
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唐詩演講稿篇七
唐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瑰寶。唐詩之盛,如碧空之星斗,唐詩之美,如滄海之月明。選編唐詩的集子很多,在眾多的唐詩集子中,唐詩三百首最為著名,最為流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句話不只是作詩人的經驗談,更是對唐詩三百首一書的一種肯定。
我喜歡唐詩中的安靜和暇想,讓人覺得閱讀唐詩是一種純粹的享受,字里行間是那么的細膩,如果認真體味,真的就猶如一幅畫,一個世外桃源。
走進唐詩,走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領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的清幽,靜享“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萬事不關心的閑適;觀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邊塞奇景,發出“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的悲嘆;更欽羨他“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的誠摯多情。走進唐詩,最愛詩仙的飄逸灑脫、俠風道骨。欣賞他“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的放浪不羈,“長風萬里送秋燕,對此可以酣高樓”的率真自然,“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沖天豪邁,“安能摧眉折腰侍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錚錚傲骨,“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的真摯情懷。
如同一切選編名著一樣,唐詩三百首也不可避免的帶有選編者本人的某種情調與風格。不難看出,基本的主導的方面是一種“懷才不遇”和“歸去來兮”的情調。再作稍細致一些的分析,便會發現,明白無誤地以這樣的思想為主題的占了百分之二十以上。其他大多是些田園詩、宮怨詩、懷古詩以及說戰亂話離別之作,同樣帶了這樣的情趣。
第一首:王維的送綦毋潛落第還鄉。落第還鄉,題目已見主旨。“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詩人反話正說,但仍微見譏剌。這是說當今皇帝英明,知人善任,甚至“英靈”即受崇敬的人去世后的靈魂都回來效忠了,所以沒有那個俊杰之士被埋沒而作隱者的。但偏偏他現在要送這位活著的俊杰之士歸去了,而不是“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這緊接的兩句,包含了兩個不同的故事:“東山客”是說晉之謝安,此人雖在朝廷任職,總是念念不忘要回到東山去做隱士。“采薇”的是那不肯食周粟,跑到首陽山去做隱士,采了一種叫做薇的野菜來充饑的伯夷和叔齊。用這么兩個事例來為落第人送行,恐怕是多少有點教人啼笑皆非的。中間八句,寫送別過程,寫送別心情,甚為委婉動人。落句說“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是極富深情的安慰與鼓勵,也是無可奈何的嘆息與感慨。
王維的詩多了,“膾炙人口之作”也多了,從中“擇其尤要者”,未必就非是這么一首不可吧?可“蘅塘退士”偏偏就拿了這一首作為他的開宗明義第一篇。后續與此相近的主題詩作還較多,如張九齡的感遇,邱為的尋西山隱者不遇,王昌齡的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李白的月下獨酌等等。
在冬日的暖陽下,逃離虛擬的網絡空間、游離于快餐文化之外,在古詩的世界里,一顆心似于平平仄仄的浪朵上行舟,領略天高云淡,傾聽天籟之音,感受歷史滄桑。品讀中國古文化之經典,感悟人生之精髓,以更加積極地心態面對未來、開拓未來,方是吾輩青年之所取。
唐詩演講稿篇八
清代康熙年間編訂的《全唐詩》,收錄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難以全讀;此后 沈德潛以《全唐詩》為藍本,編訊唐詩別裁》,收錄詩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難以全讀。于是,清代乾隆年間 蘅塘退士 以《唐詩別裁》為藍本,編訊唐詩三百首》收錄詩三百一十首,成為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唐詩普及讀本。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他自幼家貧,性敏好學,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一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順天舉人,授景山官學教習,出任上元縣教諭。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進士,歷任盧龍、大城知縣。后遭人讒陷罷官,平復后任山東鄒平知縣。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兩次主持鄉試,推掖名士。他為官清廉如水,愛民如子,又勤勉好學,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孫洙與他的繼室夫人徐蘭英相互商榷,開始編訊唐詩三百首》。編選這本書是有感于《千家詩》選詩標準不嚴,體裁不備,體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選本取而代之,成為合適的、流傳不廢的家塾課本。他們的選詩標準是“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誦,以體裁為經,以時間為緯。《唐詩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編輯完成,書的題目有的說脫胎于民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作詩也會吟”,有的說取自“詩三百”,說法各不相同。 《唐詩三百首》被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流傳最廣的詩詞選集。
百分網內容提要
清·同治辛末春刊《唐詩注疏三百首》
的一種。五律源于五言古體,風格峻整,音律雄渾,含蓄深厚,成為唐人應制、應試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詩歌題材。唐代五律名家數不勝數,以王昌齡、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劉長卿成就為大。 七言律詩簡稱七律,是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要求與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體,在初唐時期漸成規模,至杜甫臻至爐火純青。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維、杜甫、李商隱、杜牧、羅隱等,風華絕代,輝映古今。 五七言絕句簡稱五絕和七絕,都是古典詩體中絕句的一種。五絕起源于漢,七絕起源于六朝,兩者都在齊梁時期成型,初唐階段成熟。唐代絕句氣象高遠,率真自然,達到了吟誦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維、王昌齡、韋應物、杜牧、劉禹錫等人。
百分網作品影響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朝是中國詩歌的巔峰,巔峰時期的那個黃金時代令人神往。詩歌是當時文學的最高代表,成為中國傳統文學堅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靚麗的風景線。 唐詩與宋詞、元曲并稱,題材寬泛,眾體兼備,格調高雅,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奇跡。唐詩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歷朝歷代的文人視唐詩為圭臬,奉唐人為典范。公元7世紀,孫季良開始編纂唐詩選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余年間,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詩選本問世。眾多選本中以《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風行海內,老幼皆宜,雅俗共賞,成為屢印不止的最經典的選本之一。《唐詩三百首》以成功務實的編法、簡易適中的篇幅、通俗大眾的觀點、入選的精美詩歌打動著讀者,成為兒童最成功的啟蒙教材、了解中國文化的模范讀本,對中國詩歌選編學、中國人的心理構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人們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唐詩三百首》影響之大。
百分網流行注本
《唐詩三百首》向來有幾種注釋本流行,如清章燮的《唐詩三百首注疏》,清李盤的《注釋唐詩三百首》等,其中以陳婉俊的《唐詩三百首補注》教為簡明。
在古代的唐詩選本中,清人孫沫的《唐詩三百首[1]》最為流行。今人喻守真有《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版,對藝術特色的講解甚為詳切。今人唐詩選本較多,茲介紹兩種:一是葛兆光《唐詩卷》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收唐詩282首,凡七十八家,選詩頗具眼量,小傳、注釋新見迭出,自成一家;一是馬茂元《唐詩遜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選詩500余首,按體例排列,注釋簡明,分析詳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