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屬于現實活動范疇。它是演講家通過對社會現實的判斷和評價,直接向廣大聽眾公開陳述自己主張和看法的現實活動。演講稿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演講稿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演講稿模板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信仰演講稿題目篇一
信仰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從盤古開天辟地時就有了。方教授的信仰就是馬克思主義。所以,在與真理結伴而行的道路上,注定了他擁有平凡的偉大和偉大的平凡。翻開他的人生字典,處處都充滿了為這個信仰奮斗的痕跡,每一處都以特有的方式標識著他的信仰與追求,那么堅定,不容置疑,仿佛是一種本質的屬性。
人們常說,成功的背后付出的是辛苦的汗水,而我認為方教授的背后付出的卻是心血,是為信仰甘愿拋灑的生命精血。他一路走來,縱有鮮花芬芳四溢,總是無法拂淡昨夜通霄之后,那眉頭上殘留的讓人心疼的一絲倦怠;縱有如潮掌聲似海浪層層襲來,但掌聲過后,他依舊淡然播散信仰的種子。他始終都是以一個戰士的沖鋒姿態,燃燒著旺盛的激情,不知疲倦地盯著目標,守住自己的夢。在執著的尋夢旅途中,他永遠都不會忘記自己是一個堅定的精神行者,哪怕病重轉院時,他堅持不坐輪椅,軍容嚴整走出病房,保持軍人的威嚴姿態,保持著信仰的尊嚴;即使在與病魔作堅決斗爭時,他也不忘刮刮臉,剃剃胡須,以保持自己身體和心靈的整潔。
有一個鏡頭,看過之后我一直無法忘記。1997年,方教授出了車禍,他躺在床上108天,看了43本書,寫了30萬字的專著。當時,他的脖子被固定了,只能是用手舉著書,而且肉體的病痛還時時侵擾。我們很容易去模仿當時的情景,但是,我們把感情到的是手臂酸的痛,痛的苦,卻無法感受那種超脫肉體、超越病痛的精神愉悅。那一個個美麗的方塊字,在他眼中是一個個穿越蒼茫抵達信仰陳地的有力武器。所以,他緊緊抓住他的武器如同一個戰士緊緊握住手中的鋼槍一樣,保持著一觸即發的戰斗姿勢,在劍拔弩張的心理攻防中,擺脫束縛,跟上信仰的節拍。所以,他的潛能汩汩而出,把同樣的24小時澆灌成不同的一天,讓一樣的365天變成了不尋常的一年。宣講1000多次、13部300多萬字的專著、100多篇論文、200%的教學任務完成量、8項國家和軍隊課題……這一連串的數字把他的信仰的密度刻畫的淋漓盡致。
天,黑了,他打開一盞燈;天亮了,他心中還裝著一盞燈。靠著這盞燈光亮的牽引,他以飛翔的姿勢,在思想天空里自由翱翔。方教授的同事說,他家的燈是家屬院里熄得最晚的一盞,所以他曾經照亮了更多人的道路。如今,這盞燈雖然因為方教授治病而暫時關閉,但不影響不夜城的天,因為這盞曾經最亮的照耀時間最長的燈,把許多工人、農民、學生和戰士的心都照亮了,他們憑借著慣性,順著這種光亮,徜徉著時代的溫暖,與祖國快樂同行。那燈光所折射的和諧光束,是方教授病房前飛翔的白鴿的優美弧線,是方教授病房陽臺上“南國紅”的濃濃花香,是那一串串來自祖國四面八方清脆風鈴的誠心搖曳,是那一只只寫滿祝福折疊吉祥的千紙鶴的美麗祝愿。
大連的農民肖素琴今年有一個心愿,就是她的幾畝櫻桃長大了變紅了的時候,她要挑選一些最大最紅的送給方教授。我想方教授一定會很高興的,他一定會彈出漂亮的響指,吹出動聽的口哨,因為,他的信仰在不經意間又染紅了一大片果園。
信仰演講稿題目篇二
不過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并不是二者的概念,而是作為一名渴望入黨的大學生,我們應該擁有怎樣的信仰與夢想。
對于這個問題,馬克思曾有的一段闡述再精確不過了,他這樣寫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事業,那么,我們就不會被任何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這就是我們應該擁有的信仰,把一個人的生命融入為整個人類的奮斗之中。它還有一個簡潔的說法——共產主義。而在此信仰的支配下,我們的夢想,毫無疑問,就是實現共產主義。我相信,其實我剛剛所說的那段話在座的大多數人都已經聽過很多次了,可為什么我還是要說。因為我知道不同的生活環境造就擁有了不同信仰的人,要重新接受一個信仰,要真正打心眼里認同它,并非易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潛伏》這個電視劇的,其中有段情節是國民x天津情報部門的李涯諷刺用情報換美元的謝若林“沒有信仰”。而謝若林很干脆的回答說:“我有信仰,我信仰生存主義”。這就是說,他為生存活著,只要能活著,其他通通無所謂。對這樣的人來說,生存主義的信仰已深深扎根于他的內心,只要能保住性命,無論這件事是否符合道義,是否符合法則,他都會認為是正確的,都會去做。很難想象,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若是以這樣的信仰存在著,它會是怎樣的荒誕殘酷。
但共產主義展現的卻是另一番面貌。中國的共產主義者們的信仰是:以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實際,創造并建設共產主義社會。正是在他們的堅持努力下,才有了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才有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才有了我們如今崛起騰飛的中國。如果說馬克思的那句話還不夠簡單明白,那么我相信這句話你們一定都聽過——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經把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這個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了人類的解放而斗爭。不要覺得現在就不應該擁有這樣的信念與夢想,不要覺得現在就不用擁有這樣的熱血與激情,不要覺得只有偉人才會常懷為全人類謀福祉的理想,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堅信,你也絕對可以。有些東西真的不是隨口說說,真的不是只出現在課本上,真的不是只出現在別人的思想。就像“為人民服務”這句話對我而言就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我自中學以來所受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對我的期望。我原來就以為只有道德特別高尚的人才會把為“為人民服務”當做人生信條,后來我發現我錯了。
人,從來都不是因為偉大才信仰,而是因為信仰才偉大。信仰的價值本就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能指導人們的人生行為。有信仰的人同時也選擇了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人生行為有了原則的指導,不至于全憑功利的考量,隨波逐流、無法無天、無所不為。所以,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更應擁有正確的信仰與夢想,把共產主義的信念牢記心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擔負起我們的使命和責任,才能把中國建設得越來越好。
最后,引用英國作家塞繆爾·斯邁爾斯在《信仰的力量》中的一句話:“能夠激發一顆靈魂的高貴、偉大的,只有虔誠的信仰。”我希望以后的自己能夠記得今天我站在這里講過的每一句話,記得我的勇氣與熱血,記得我的信念與夢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與君共勉!
信仰演講稿題目篇三
前段時間,部里一直在組織學習方永剛精神專題教育,為此我也要寫一篇關于學習方永剛精神的演講稿。其實為方教授寫點文字的想法早在聽方教授事跡報告會的時候我就有了。在聽報告時,我和許多戰友一樣,眼里都含著淚。方教授感人的事跡、樸實真誠的話語,讓這種叫做眼淚的透明物質恣意流淌。人,一旦感情的閘門被打開了,泅了水的思緒便不聽使喚,時而雜亂無章時而清晰無比。方教授在我腦海里,一會具體成一個激情四溢的人,一會又抽象成一尊精神的雕塑。所以想寫的東西太多,但是又不知從何寫起,我的寫作欲望在方教授澎湃的激情中難以定位,寫了多個開頭,設想過多種結尾,都被我否定。多次的自我否定之后,我產生了頓悟,其實,與其這樣設定和否定,不如從我的主觀出發,順著我的感動脈絡,我相信真誠的力量一定會給在座的戰友們一個說法的,就像方教授無怨無悔的信仰一樣。信仰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從盤古開天辟地時就有了。方教授的信仰就是馬克思主義。所以,在與真理結伴而行的道路上,注定了他擁有平凡的偉大和偉大的平凡。翻開他的人生字典,處處都充滿了為這個信仰奮斗的痕跡,每一處都以特有的方式標識著他的信仰與追求,那么堅定,不容置疑,仿佛是一種本質的屬性。
人們常說,成功的背后付出的是辛苦的汗水,而我認為方教授的背后付出的卻是心血,是為信仰甘愿拋灑的生命精血。他一路走來,縱有鮮花芬芳四溢,總是無法拂淡昨夜通霄之后,那眉頭上殘留的讓人心疼的一絲倦怠;縱有如潮掌聲似海浪層層襲來,但掌聲過后,他依舊淡然播散信仰的種子。他始終都是以一個戰士的沖鋒姿態,燃燒著旺盛的激情,不知疲倦地盯著目標,守住自己的夢。在執著的尋夢旅途中,他永遠都不會忘記自己是一個堅定的精神行者,哪怕病重轉院時,他堅持不坐輪椅,軍容嚴整走出病房,保持軍人的威嚴姿態,保持著信仰的尊嚴;即使在與病魔作堅決斗爭時,他也不忘刮刮臉,剃剃胡須,以保持自己身體和心靈的整潔。
天,黑了,他打開一盞燈;天亮了,他心中還裝著一盞燈。靠著這盞燈光亮的牽引,他以飛翔的姿勢,在思想天空里自由翱翔。方教授的同事說,他家的燈是家屬院里熄得最晚的一盞,所以他曾經照亮了更多人的道路。如今,這盞燈雖然因為方教授治病而暫時關閉,但不影響不夜城的天,因為這盞曾經最亮的照耀時間最長的燈,把許多工人、農民、學生和戰士的心都照亮了,他們憑借著慣性,順著這種光亮,徜徉著時代的溫暖,與祖國快樂同行。那燈光所折射的和諧光束,是方教授病房前飛翔的白鴿的優美弧線,是方教授病房陽臺上“南國紅”的濃濃花香,是那一串串來自祖國四面八方清脆風鈴的誠心搖曳,是那一只只寫滿祝福折疊吉祥的千紙鶴的美麗祝愿。
大連的農民肖素琴今年有一個心愿,就是她的幾畝櫻桃長大了變紅了的時候,她要挑選一些最大最紅的送給方教授。我想方教授一定會很高興的,他一定會彈出漂亮的響指,吹出動聽的口哨,因為,他的信仰在不經意間又染紅了一大片果園。
信仰演講稿題目篇四
我是一名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耕耘在語文的百花園里,陶醉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我常常有一種不言而喻的幸福感。
有人問我:“張老師,天天這么忙碌,不累嗎?”我笑了!
所以,作為教師,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一塊頑石中都藏著一尊佛,只需要把不必要的去掉就可以。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對人的信任,形象點說,是愛撫、溫存的翅膀賴以飛翔的空氣。
還記得56號教室的雷夫老師說過的一句話:孩子,你沒有聽懂沒關系,我會給你再講一遍,再講一遍,講500遍,一直到你聽懂為止。這就是信任,這更是信仰!正是發自內心的對孩子信任,對孩子未來成就的堅信,才鑄就了自己對教育使命的一種信仰,一種升華。無論孩子經歷多少反復,重犯多少錯誤,這種信任始終不改,這種信念始終不變。
相信歲月,相信種子!相信生命歷程中最美的播種,在經歷了未來的風風雨雨和歲月沉睡之后,人會突然頓悟和長大,種子也會蘇醒和萌生,于是,我們會聆聽到一種拔節的聲音,會看到一個嶄新的生命,于是,一個全新的孩子誕生了!
這,就是我的教育信仰,是我們每一個播種者的信仰!
信仰演講稿題目篇五
大家好!
信仰是人類不可缺少的東西。它就像精神食糧,就像黑暗中的指示燈,指引我們走向目標。人們有不同的信仰。有些人的信仰是那些能寫出他欣賞的作家;有的人認為自己對世界來說微不足道,但基本上可以算是他所有的人;另一些人相信植物、風景、物體甚至是不存在的虛構人物。而我的信念是最后一個,一個作家寫的虛構人物。
我的信仰,他不偉大也不渺小。有很多人很了解他,很喜歡他,也有很多人沒聽說過他。他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張起靈,南派三叔盜墓筆記中的弟弟。張起靈只是一個虛構的人物,由一個不太出名的作家寫的。我沒有理由把他當成我的信仰。也許在小說里,我看到他不惜一切代價為朋友挺身而出;也許是看到他背負著巨大的責任和時間的洪流,卻毫無怨言,依然默默付出;或者把他看做是獨自在黑暗中十年青銅門最好的朋友。我不知道為什么,也許有一些原因,但現在我明白了,張起靈是我的信仰。
我的看法是,盜墓筆記里最后一個是張的家。是盜墓筆記的靈魂。他有健忘癥,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忘記以前的記憶。所以他一直在古墓群中穿梭,尋找被自己遺忘的記憶,也從未停止過這樣的生活。命中注定他遇到了改變他命運的摯友吳邪和王龐子。他可以為他們做危險的事情,甚至以生命為代價。正是這種能為朋友付出一切的精神感動了我。他成了我唯一的信仰。
我的信仰,他很堅強,很有見識。但是他雖然厲害,卻很容易讓人心疼。他沒有家,沒有家人。確切地說,他是張家唯一剩下的人。他獨自在時間的洪流中掙扎,試圖尋找過去。他從來沒有抱怨過自己的生活,經常發呆的看著天空,不知道是在想著失去的家人,還是在拼命回憶過去。
我還是想說很多,但千言萬語終究只是一句話:你是心,是信仰。
信仰演講稿題目篇六
大家好!
每個人對信仰保持不同的態度。有的人,去祭拜;有的人,在推崇;有的人卻是不屑一顧。畢竟,并不是每個人都對自己的信仰足夠虔誠。
我也有我的信仰,那是單純的,本應置于潔白無瑕的王座上的,此刻卻宛如被棄置于污穢當中——考上大學。單純的信仰,被當做競爭之物。各種手段,各種幕后都在將那單純、潔白,一點一點的抹黑。
或許是我不太勇敢,沒有勇氣去挑戰那個名叫英語的,困擾我初中三年的夢魘;或許,是我不太自信,沒有信心去挪開那塊叫物理的大石;或許,是我不太勤奮,懶惰到不去喚回那個名叫悲傷的孩子。
真正的勇敢,即使被重重宿命包裹,也要破繭而出。真正的信仰,即使在渺茫的黑夜,也能放萬丈光芒,那是勇敢者的破繭,那是理想者的燃燒,那是信仰者的光芒。
時間,過得太久太久。久到那個名叫悲傷的孩子都忘記了,信仰的存在。
古代,信仰神明之力,以為神明是萬能的,人人信仰著,既為真神。因為信,歲月才會去祭拜;因為信,所以才有了神。神,僅僅是古時人們精神的寄托。現代,人們都說相信科學,但又有多少人信仰危機。
信仰之力,只要你夠虔誠,夠努力,那么它就是真的,它就可以讓你成功。只要你夠努力。
我總是在最最悲傷最最疲乏時仰望天空,看看飄飄蕩蕩的云朵,看看睡醒的星星。然后就有了動力,仿佛是星星給予我動力,但卻并非這樣。天空,是我們信仰之地。我剛進高中時,就抱著一定要考上大學的信念。我們記得那一天,晚霞被夕陽燒的火紅,我站在走廊上,許下了我三年的心愿---“考上大學”。我信念堅定,我會努力刻苦,我會選擇辛勞,我愿意辛苦三年,只求三年之后,為自己,為家人。那時的我信念堅定到幾近頑固的地步,但是一個月后,我的信念開始動搖,接著信念崩壞,最終的信念被凝固。
我不想再次失敗。如果說,初中三年我輸在信念上,那么我相信,高中不會再輸,因為我要把它捧在心上,有了動力就會有信心和勇氣。
看看窗外的夜空——這就是我的信仰之地。
信仰演講稿題目篇七
大家好!
我怕喜歡仰望天空,透徹的蔚藍,特別是在夕陽西下時的一抹染紅。曾聽別人說,總喜歡看天空的人,其實實在眺望孤獨,實在堅持心底某一角落的某一種信仰。
我一笑而過。不明白,堅持了怎樣的信仰?
放學回家,正準備倒在床上休息,奶奶就急匆匆地跑到我的房間里,喊著:“囡囡,這個字怎么讀?”我起身看了一眼小簿子,回答道:“‘數’。”她便連忙在旁邊標記。我眼睛一瞥,只見她在“數”字旁邊畫了一棵小樹苗,我不禁笑出聲來。她看見了,連忙向我炫耀:“我這個方法是不是很好……”我抬起頭,望著奶奶額頭上舒展著的皺紋,內心平靜的水面微微蕩開了波瀾。
奶奶是信佛的,但她沒有上過學,不認字,所以原來她念經都只嘴巴上跟了幾句。最近,她又不知從哪得來了一本佛經,她便開始了學字。每天晚上,她就戴一副鑲金邊的老花鏡,在燈光下,認真地用鉛筆在紙上寫字。她的背是馱著的——在我的印象里,她一直是馱著背的,用她那寬大有力的手掌持筆,鉛筆頭在紙上摩挲,留下一條條帶著光澤的紙條,在燈光的照耀下,有些耀眼。
有幾次雙休日,無聊時就陪奶奶坐在床頭邊,看著她寫字,看著那只粗糙又溫暖的大手在紙上搖動。有時,我會抱怨她寫的字太丑,就用我的小手扶住她的大手幫著她寫下一筆又一筆。
會了一些簡單的字后,她也學寫她的名字。有一次,晚上放學回家,奶奶來接我。我習慣性地走去傳達室簽名,但她笑瞇瞇地攔住我說:“名我已經簽好了。”我以為是同班家長幫奶奶簽的,但當我看見那張牙舞爪的幾個大字后,才知道那天奶奶剛新學了寫自己的名字。奶奶有時會比我還忙,夜晚挑著燈練字,我說得洗漱了,她常回答我“等我寫完”。
練了一段時間下來,奶奶的字雖然還是張牙舞爪的,但已可以看得清了。我有時想著:奶奶老了,但她卻時常精神充沛地在自己的房間練著字,也從不覺得累。她因為念佛而去習字、學字,即使她已經有六十多歲的高齡了。
因為目標,更為信仰,年齡就看起來無關緊要了。在這個信仰缺失的時代里,突然覺得信仰是多么的珍貴。它給予了人們方向和力量,那是源源不斷的來自于生命的力量,它使像奶奶一樣的人重獲“新生”,感受到活力。因為有信心,因為有信仰,我們不懼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