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記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體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教師奮戰抗疫一線心得體會匯總篇一
近幾個月來,全球都在經歷著一場空前的疫情,新冠病毒肆虐,給世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公安一線是這場戰“疫”的最前線,他們不懈地在一線抗擊疫情,保護著人民的安全和健康。作為一名教師,是時候為他們的付出和努力點贊,并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東西。以下是我對公安一線抗疫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在此次疫情中,我們應該更加珍惜生命
作為教師,我想最為感受深刻的就是在這場疫情中我們應該更加珍惜我們的生命。當我們看到那些奮戰在一線的公安官員時,我們能夠看到他們舍棄自己的生命保護人民。所以,在這場疫情中,我們學會了更加珍惜生命,對于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更加保護,當然,我們也應該學習他們的精神,落實好個人防護。
第二段:在此次疫情中,我們應該優先保護弱勢群體
這場疫情中,我們同樣也看到了在困難時期,弱勢群體更加需要保護。公安一線抗疫的英雄在行動中不僅僅是在工作,更多的是在保護人們的生命安全,這也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因此,我們需要關注弱勢群體,包括老人和身體上存在疾病的人,并為他們提供幫助和保護。
第三段:在此次疫情中,我們應該注重集體利益
一個團結的集體所擁有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在抗擊病毒時也是不例外的。在這場疫情中,公安一線官員們一直在以集體利益為出發點,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政府的指示,保護人民群眾的安全和健康。這也是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方面,注重集體利益,守望相助,共同抵抗病毒的困擾。
第四段:在此次疫情中,我們應該勇于擔當
公安一線的勇士們,在此次疫情中不斷的展現了他們的擔當精神,敢于沖在最前線,堅守崗位,以實際行動投身于抗擊疫情的工作中,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而這也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勇于擔當,積極投身于社會服務中,為人民的安全和幸福做出我們的貢獻。
第五段:總結
在此次疫情中,公安一線抗疫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他們的工作和行為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好榜樣。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那種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精神,更好地投身于社會服務中,為我們的國家和人民的健康做出自己的貢獻。讓我們在疫情面前,共同努力,守護著我們的健康和家庭的安全。
教師奮戰抗疫一線心得體會匯總篇二
? ? ? 吳芬在武漢市江夏區中醫醫院(以下簡稱“中醫醫院”)做了3年行政工作,她沒想到,有一天能以這樣的方式參與救死扶傷——作為一名新冠肺炎康復者,她捐出的血漿有可能被用于救治新冠肺炎重癥患者。
2月5日,緊挨著中醫醫院發熱病區的辦公樓里,一場特殊的“救助”正在進行,8份血漿袋共2600毫升血漿被采集。捐獻300毫升血漿的吳芬從這一天起稱自己為抗擊新冠肺炎的特殊戰士,編號“xg0002”,這是她血漿袋的編號。
作為一名暈血者,30歲的吳芬曾有過兩次獻血失敗的經歷,但這次她成功了。一個分離機將她的血抽出來并分離,再把紅細胞等輸回體內。“完全靠意念,如果中途暈倒,我一定又要哭,會自責,恨自己無用。”和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及治愈者一樣,吳芬的味覺與嗅覺還未完全恢復,但為了克服暈血反應,她在來之前逼自己吃了很多飯。也是從捐完血漿的那天起,吳芬臉上漸漸有了笑容。
截至目前,該院共有19名康復的醫務人員參與了捐獻血漿,共計捐獻6600毫升,經過生物安全、抗體滴度等檢測后,可用于臨床治療的血漿達3000毫升。
據新華社報道,目前武漢市已有20名康復新冠肺炎醫護人員捐獻血漿用于救治病人,12名重癥患者接受了血漿治療。
“沒想到她也來了。”捐血漿這天,吳芬看到不少熟悉的人,包括一位護士長,“她的癥狀在我們中間是最重的,連續高燒、情緒低迷,最嚴重的時候寫好了遺書”。
1月17日,吳芬一看到ct結果就哭了出來,中醫醫院27歲的護士袁x也在這天拿到了自己的ct結果,肺部有陰影。這之后,醫院讓每名醫務人員都進行了ct檢查。“有的醫務人員雖然當時無癥狀,但肺部顯示有炎癥,之后逐漸都有了癥狀。”袁x說。
該院醫生秦偉(化名)說,自己當時的片子顯示病情很嚴重,但癥狀較輕,到兩三天后開始加重,“后來才反應過來,集體檢查前的13日,我出現的畏寒、酸痛等就是癥狀”。
回憶感染源,袁x懷疑是之前科室里接觸的一個病人,“他的ct顯示肺部大面積感染”。而吳芬還想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感染上的,她是醫院的行政人員,她家中有3名醫務人員,“我家除了5歲的兒子,其他7個人全都感染了”。
“即使當時想做好防護,也沒有足夠的物資。”秦偉說,直到現在,該院的物資仍舊緊缺,“同事幾乎全員上陣,一整天不休息,還有部分人員已支援方艙醫院”。
“成了病患,更覺得醫護的辛苦與不容易。”袁x眼看著醫院改為發熱門診,大量收治輕癥患者,自己和感染同事則住在同一層隔離病區。為了減輕同事的工作量,袁x和同病房的感染同事學習霧化等醫療操作,為自己治療。而吳芬則學會了卷輸液管,自己換藥。
在近20天的住院治療后,說自己膽小、愛哭的吳芬始終惦念著兩位新冠肺炎重癥患者,“一位患者嚴重到一被碰到就咳得撕心裂肺、不能呼吸;一位患者心臟驟停,醫護人員連夜給她做心肺按壓”。
2月3日出院時,吳芬并沒有感到輕松,而是“難過又無力”,那是全國疫情發展相對嚴重的時候。
她企盼的“救人”機會很快就來了。2月4日,看到中醫醫院院長在微信群中分享了血漿捐獻倡議,她和袁x“迅速報了名”。倡議中寫道,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的血漿可能含有抗體,輸入重癥患者血液中能挽救他們的生命。
袁x說,群里康復的醫務人員大部分都報了名,但能夠參加捐獻的是身體狀況恢復良好、無基礎疾病的治愈者,她幾乎“想都沒想就報名了”。
實際上,在2月5日首批新冠肺炎治愈者捐獻血漿前,倡議者與捐獻者都沒有十足的把握。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此前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在缺乏特效藥物和疫苗的前提下,恢復期血漿療法仍具價值,不過,臨床使用必須具備嚴格條件,種種風險需要警惕。此外,由于血漿較為稀缺,該療法僅限于部分危重病人,難以大規模應用。
向江夏區幾家醫院最早發起捐獻倡議的江夏區新冠肺炎防治專家組組長劉本德此前接受采訪時介紹,中醫醫院這19名新冠肺炎治愈醫務人員累計捐獻的6600毫升血漿,被送往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經過生物安全、抗體滴度等檢測后,發現可用于臨床的有3000毫升”。
據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官方微博消息,國藥集團中國生物董事長楊曉明在2月14日舉辦的媒體通氣會上介紹,康復者血漿一般采集400毫升左右,平均1名康復者血漿可治療2~3名危重患者,從采集血漿到供臨床醫生使用需要7天。
食欲還未完全恢復的吳芬近日再次撥打了捐獻電話,她與治愈出院的丈夫將在2月19日一起捐獻血漿,那時她也將結束隔離,“要第一時間投入醫務工作,與同事并肩作戰,多救人”。秦偉也向醫院提出上崗要求,他心疼一些一線年輕同事一直沒休息,“從沒想過該不該上崗,這不是個問題,隔離好了就得上崗”。
教師奮戰抗疫一線心得體會匯總篇三
近來,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各行各業都在為搶救生命、支援抗疫而奮戰。尤其是我國的醫護人員、警察、志愿者等一線抗疫人員無私的奉獻,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贊譽與敬仰。而作為重要的教育工作者,教師也不甘落后,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積極投入到其中,為了學生的健康和人民的安全而奮戰。
一、及時轉變教學方式加強遠程教育
疫情來襲,不僅給人們的生命安全帶來了威脅,也使得教學活動受到了嚴重的干擾。2020年春季學期剛開始時,幾乎全國所有的學校都被關閉,為了不影響學生的學習進程,而且也為了避免疫情擴散,教師們一下子面臨了一個極其艱巨的任務:如何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如何利用最短的時間恢復正常教學秩序。為了應對這種情況,許多教師及時轉變了教學方式,加強了遠程教學的效果。在視頻教學和線上課程的帶動下,學生們在家中也能夠繼續學習,遠程教學的方案也為疫情期間的“停課不停學”提供了重要條件。
二、關心學生家庭狀況積極為學生解決困難
由于疫情的影響,學生的課程安排、身體健康以及家庭收入等多方面都受到了影響。是教師在這段時間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少教師積極關心學生的生活狀況及其家庭情況,當發現學生們面臨生活、經濟上的困難時,他們會及時松口解圍,為學生提供各種幫助,不僅保障了學生的基本生活需求,更深化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系。同時,這些舉措也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社會的溫度,在這場疫情中懂得互幫互助。
三、加強自身防護 攜手共克難關
奮戰抗疫一線,教師自身也面臨不小的風險,所以為了確保自己的安全與健康,學校領導在疫情期間給予教師們很好的指導和防護措施,例如,在每天到校之前需要匹配健康碼、測量體溫,關閉咳嗽小組、加強辦公室的通風要求,加強消毒,教師們也自覺地遵守著這些規定,并且認真落實自己的防護工作,體現了教師的責任與擔當。
四、保證學校教學秩序 確保教學質量
疫情使得學校的教學秩序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教師們仍然保證了學校教學運轉的正常進行。他們積極協助學生完成學業,及時與學生溝通,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保證了學校教學活動的穩定有序,也確保了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們在這場疫情中,不僅是重要的教育工作者,也是學生們的堅強后盾。在他們的堅毅支持下,學校教學的質量也逐漸上升。
五、踐行社會責任 為抗疫作貢獻
在抗擊新冠肺炎的疫情中,教師不僅僅是承擔教育方面的工作,同時也在其中扮演了積極的社會角色。他們主動參與社區義務活動,為社區的疫情防控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另外,在對付疫情的關鍵時刻,一些教師也向學校捐獻物資,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捐助,體現了教師踐行社會責任的精神。
總之,在這場疫情的戰斗中,教師的奮斗使得學校的教學順利開展,學生的學習沒有遲滯,也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他們吃苦耐勞,甘于奉獻。這次疫情的爆發,讓我們看到了教師們的責任與義務,感到了教師們對學生負責的愿景,這些精神,將激勵著更多的教師投身到這個美好事業中。
教師奮戰抗疫一線心得體會匯總篇四
楊麗華,女,現年37歲,曹家鎮栗新村人,祖籍江西省贛州市,1999年與大她11歲的栗新村吳雄初結婚。婚后育有一男二女,兩個人恩恩愛愛,和和美美,勤勞持家,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是一個幸福的好家庭。
丈夫吳雄楚在一棟高樓貼外墻磚時,不慎失足從23樓墜落到11樓,還好被一個障礙物攔在了11樓,否則不可想象了。但是丈夫被摔成重傷,多處骨折,頸椎五六節脫落,脊髓嚴重受損,腰椎盤變形,最終導致上下肢癱瘓,無法行走,釀成了終身殘疾,真是一失足成千古“痛”。
一個30多歲的女子,面對晴天霹靂般地打擊,換作一般女子,是無法接受的,也無法支撐的。也許是愛情的鼓舞,也許是母愛的驅動,也許是孝心的萌動,楊麗華女士用頑強的意志,耐心,誠心,愛心,堅持了下來。全家人的生活起居和所有的重任,都別無選擇地落在了她柔弱的雙手上和肩膀上。閉上眼睛都能想象,等待她的會是多么艱難的情景,會是多么嚴峻的考驗和煎熬。為丈夫端屎端尿,洗澡,擦背,半夜三更要翻身,造成她經常失眠,頭暈腦脹,還要喂丈夫的飯。五年來,天天如此。由于要照顧丈夫,五年才回了兩次娘家。但娘家的父母親很理解支持她,也很有家教,從小對她一直要求嚴格,教育有方,父母親的支持使她更加堅定不移地走了下來。
有一股暖流叫感動,總有一個故事叫奇跡,總有一種事業叫傳承,總有一種感嘆叫做孝心無價。?孝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美德,古往今來都流傳著一句話百德孝為先,幾千年來,一個又一個故事帶給我們不斷的感動,我們在體會親情接受感動的時候,也會由衷地感嘆,愛!楊麗華愛的故事,感動天地,響徹山河!
當今社會,年輕人都樂于貪玩,樂于享福,樂于牌桌,樂于燈紅酒綠的逍遙。一個37歲芳齡的女子,特別是跨省籍的女子,換作少數別人,遇到這樣的災難和長久的困難,肯定會選擇退縮,選擇新的生活,甚至選擇拋夫棄子,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從江西嫁過來的楊麗華,沒有選擇離開丈夫和孩子,而是主動擔當,主動承擔責任,用自己的良心挑起了一切不幸。
據村干部和群眾反應,楊麗華不但是最美媳婦,最美貧困戶,而且鄰里和睦,尊老愛幼,樂于助人,多年來,沒與任何人吵過嘴,受到全村群眾的稱贊。
她丈夫吳雄楚欣慰地說:“我這輩子遇到了不幸,但是遇到了一個好妻子,如果沒有她,我無法堅持下去,全家不可想象會是什么情景。現在雖然沒錢,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但有了她無私的愛和無微不至的照顧,我這輩子心滿意足了,我真是三生有幸,天賜良緣啊。希望全社會多出現我妻子式的好媳婦……”。
是的,楊麗華的事跡,品德,精神,會永遠感動,激勵和鼓舞著許許多多的人,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向她學習!
教師奮戰抗疫一線心得體會匯總篇五
疫情威脅之下,鄉村教師們義無反顧地走入了抗疫一線。與其說這是一項工作,不如說這是一種責任和擔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鄉村教師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縱使面臨風險和艱難,鄉村教師們依然義無反顧地投身于抗疫工作之中,他們用實際行動向人們詮釋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愛崗敬業”。
鄉村教師們在抗疫一線面臨著許多挑戰與困惑。首先,由于防控工作的需要,學校暫時關閉,學生無法來校,遠程教育難以實施;其次,教師們無法面對面地與學生互動,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心理變化。這些都給鄉村教師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和學術困擾。然而,鄉村教師們并沒有因此氣餒,他們積極尋找解決辦法,爭分奪秒地為學生提供在線教育服務,努力幫助學生度過難關。
第三段:抗疫一線鄉村教師的創新與突破
在面對困境的同時,鄉村教師們不斷創新與突破,積極應對疫情的挑戰。通過線上課堂、網絡直播等方式,鄉村教師與學生建立了新的學習和交流渠道。他們利用互聯網技術,不斷探索如何在線輔導學生,如何與學生進行知識互動,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在創新中成長,也為鄉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第四段:鄉村教師的教育觀念和價值觀的反思
鄉村教師在抗疫一線的工作中不僅收獲了技術和教育方式上的成長,更重要的是他們對自己的教育觀念和價值觀進行了反思。他們深刻認識到,教育的真正意義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他們從疫情中體悟到了教育的使命和價值,懂得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造力的重要性。這將對他們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五段:鄉村教師的未來展望與呼喚
疫情防控工作并沒有結束,鄉村教師們依然站在抗疫一線。面對未來,他們展望著鄉村教育的美好前景,呼喚著更多的關注和支持。他們希望能夠借此機會,改善鄉村教育的條件和環境,提升鄉村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他們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鄉村教育一定會迎來新的發展,為實現教育公平與社會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總結:
鄉村教師們在抗疫一線展現出了責任與擔當,克服了困境,創新了教育方式。他們通過這一經歷的反思,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教育觀念和價值觀。同時,他們也對鄉村教育的未來充滿了期待和呼喚。這場抗疫戰爭,讓我們更加認識到鄉村教師的重要性和鄉村教育的價值,相信在鄉村教師們的共同努力下,鄉村教育一定會迎來更美好的明天。
教師奮戰抗疫一線心得體會匯總篇六
初次邂逅《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家庭教育書籍,是在長春的聯合書城。當時和好朋友一齊去買書,為了湊夠買300元錢的書就能夠辦一張會員卡,我就毫不猶豫的聽了書店工作人員的介紹買了這本書,回到家之后,利用空閑時間慢慢品讀,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讀了一遍后,又挑重點地方讀了第二遍。本書的作者是劉稱蓮。她是一個普通的母親,在培養自我孩子的過程中,注重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從實踐中摸索出了豐富的家庭教育經驗,倡導和諧的親子關系,用科學的方法培養自我的孩子,18年的時間,她培養了一個素質全面,成績優秀的女兒,她的女兒同時被北大和香港大學錄取。本書重點記錄的她的女兒在小學階段成長的點滴。
讀完此書,作為教師的我才感覺到對自我兒子的教育與人家相比真的是汗顏。在培養孩子的寫作潛力上,我沒有像作者那樣給孩子寫“下水”作文;在培養孩子的耐心時,我不會像作者那樣陪孩子一齊玩拼圖,讓孩子從中體會到“輸得起”的人生態度;在節假日,我沒有把逛書店作為孩子休閑交流的地方,讓孩子泡在書海中學習和感受……這一樁樁事例,無不體現出作者的出發點,都是基于有利于孩子成長來思考的。
此書讓我的收獲頗豐,此刻談談自我感受最深的地方:
一、讓孩子泡在書海中。以前我總是說自我的孩子不喜歡讀課外書,其實是我沒有找到正確的引導的方法。首先家里要有適合孩子閱讀的書,父母更要和孩子一齊讀書,這一點和我校的親子共讀是一致的。讓孩子讀感興趣的書,哪怕開始的時候和學習的書并沒關,但是當孩子的興趣培養起來后,他就會不知不覺中要求看更多方面的書,這是名著和文學書籍就會走近孩子的視野中。從我兒子的身上我就明顯的感受到了這一點,以前的兒子從來不讀課外書,是一本校園文學書《淘氣包馬小跳》讓他愛上了校園文學。那次我和他一齊去書店買學習用品,兒子自我挑了一本《淘氣包馬小跳》。回到家后,我陪兒子一齊看,兒子一看就上癮了,連上廁所的時候都在看,看完后,又央求我給他買另一本。
看到兒子有主動讀書的愿望,我沒有吝嗇錢,在網上給兒子買了全套的《淘氣包馬小跳》共20本。看到兒子捧著新愛的書讀的時候,我真的感覺的的《笑貓日記》全套16冊和《漂亮老師和壞小子》系列。此刻每當我和兒子去吉林或者長春的時候,孩子最愛去的地方不是游樂園,而是書店。我們母子都喜歡在書海中漫步,暢游。如今,兒子讀完的書已經有幾十本了。這中間包括校園文學、四大名著、科普知識等等,只要是兒子買書的要求,我一律同意。此刻我感覺到兒子寫作文不在像以前那樣“詞窮”了。書讀多了,他的想象力也豐富了。每一天我家睡覺前都會看到我和兒子各持一本書在床頭品讀,雖然是個讀個的,但孩子真的是愛上了閱讀。
二、愛在自僅僅是大道長的心田,與孩子合拍。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懂得孩子就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不要因為虛榮心而一味的在孩子成績方面和別人攀比,在孩子小學六年的生涯中,用教育學的眼光看待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點一滴的成長,多一點耐心與愛心,讓他把各方面基礎都打扎實了,正如厚積而勃發。在給孩子學習時間的同時更就應給孩子玩的時間,有的時候,玩中也是一種學習。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相信是每個為人父母的的心聲。
讀完此書,收獲還不僅僅僅是這些,我會把我學到的教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