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牧童短笛主持詞篇一
1、想象音樂作品中的意境和情節,懂得分辨樂曲的a-b-a三段體曲式。
2、通過簡單的樂器伴奏來烘托音樂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過不同音色的樂器來區別a、b段的不同情緒。
3、知道這是一首具有田園風味的中國音樂作品,激發對民族特色音樂作品的喜愛之情。
4、讓幼兒感受歌曲歡快的節奏。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園風味的背景圖。
2、各種打擊樂器,錄音機磁帶。
1、重點:讓幼兒聽辨樂曲的a-b-a三段式結構,并用合適的打擊樂來表現各段的情緒。
2、難點:教幼兒聽辨樂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應的特點。
3、向幼兒簡單介紹鋼琴曲《牧童短笛》的音樂背景。師:“這首好聽的鋼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寫的是我國美麗的江南地區,牧童倒騎在牛背上,悠揚地吹著短笛,在田間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圖,幼兒完整地欣賞音樂。
5、分段欣賞。
(1)聽賞第一段音樂。師:“我們先聽這段音樂,想一想牧童這時在干什么?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邊操作木偶邊進行小結:兩位牧童倒騎在牛背上,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短笛,走在美麗的田間。這段音樂是悠揚的,抒情的。
(2)聽賞第二段音樂。師:“下面,我們來聽第二段音樂。聽聽這段音樂和剛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聽了感覺怎樣?想想牧童這時又在干什么呢?”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操作木偶,小結:牧童這時從牛背上跳下來,高興地在田間翻跟斗抓蝴蝶,這段音樂是歡快的,跳躍的。
(3)聽賞第三段音樂。師:“下面請你們聽第三段音樂。聽聽這段音樂和前面哪段音樂是一樣的,這時牧童又在干什么?”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小結:這段音樂和第一段是相同的,這種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樣的樂曲叫a-b-a三段體。這段音樂講的是牧童又騎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笛子,慢慢地走遠了。
7、為每位幼兒提供2-3種打擊樂,提醒他們在樂曲的a段與b段用不同的樂曲來伴奏,并能在教師的指揮下變換不同的節奏型。
牧童短笛主持詞篇二
1、想象樂曲中的意境和情節,懂得分辨樂曲的a-b-a三段體曲式。
2、感受a段的悠閑和b段的歡快情緒,嘗試用動作來表現音樂的美。
3、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1、背景圖一幅,牧童教具,記號筆一支。
2、音樂磁帶,錄音機。
一、導入活動。(出示背景圖一幅)
師:小朋友,你們看,圖上有什么呀?
看了這幅圖心里有什么感覺?
這么美麗的地方你們想不想去玩玩?
看,已經有人去了。(出示牧童教具)他們是誰呀?
美麗的春天來了,桃紅柳綠,陽光明媚。兩個小牧童倒騎在牛背上,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粗磉叺拿谰?,他們高興地吹起了短笛,你們聽。
二、欣賞音樂。
1、完整欣賞音樂《牧童短笛》。
2、分段欣賞音樂。
(1)欣賞第一段音樂。
師:這一段音樂給你的感覺是什么樣的?
想一想這時小牧童們在干什么?
他們是怎樣吹笛的呢?這里面還藏著一個秘密,請小朋友們再仔細地聽一聽。
(2)再次欣賞第一段音樂。(師操作牧童教具)
師:誰發現秘密了,他們是怎樣吹笛的?(用線條記錄在小路上) 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3)幼兒分成兩組,聽第一段音樂自由表演。
(4)欣賞第二段音樂。
師:聽了感覺怎樣?
想想看,小牧童這時又在干什么呢? 他們會玩些什么呢?誰來學一學?
(5)再次欣賞第二段音樂,個別幼兒學做小牧童表演。
(6)集體聽第二段音樂表演。
(7)欣賞第三段音樂。
師:這段音樂和前面哪段音樂是一樣的?
這時牧童又在干什么?
這段音樂講的是牧童又騎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笛子,慢慢地走遠了。
3、理解樂曲結構。
師:這首曲子一共有幾段?哪幾段是一樣的? (這種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樣的樂曲叫a-b-a三段體。)
4、給樂曲取名字。
師:這么好聽的曲子,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吧。叫什么呢?
師:這首好聽的.樂曲描寫的是我國美麗的江南小鄉村,牧童倒騎在牛背上,悠揚地吹著短笛,在田間玩耍的情景,我們就叫它《牧童短笛》吧。
三、結束部分。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江南的美景嗎?你們覺得在我們的家鄉,哪里最美?
師:讓我們一起來學著小牧童,到美麗的鄉間去走一走、玩一玩。
(師生集體聽音樂表演動作,出教室。)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原動力,幼兒只有有了興趣才能產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愿望。愛好音樂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樂活動能激起幼兒學習的欲望,使其產生愉快的情緒,充分發揮想象,表現出他們不同的感受和創造。
牧童短笛主持詞篇三
《牧童短笛》是一首馳名世界的中國優秀鋼琴作品之一。這首鋼琴小品以清新、流暢的線條,呼應、對答式的二聲部復調旋律,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國民間樂器——笛子的特色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帶來《牧童短笛》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牧童短笛》教案【教學內容】
1、復習演唱《我們的田野》
2、欣賞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
3、復習鞏固口琴二部合奏曲(p23、《綜合訓練》)。
【教材分析及說明】
1、歌曲:《我們的田野》旋律悠揚,富有歌唱性,歌詞也寫得很出色,猶如一幅絢麗的水彩畫描繪祖國山河的自然景色。此歌已教了兩課時,本課時在時間和教學安排上不作重點。
2、欣賞:《牧童短笛》是一首鋼琴獨奏曲,它描寫的是小牧童手拿短笛放牧時的喜悅景象。欣賞本曲是本課時的重點。在時間安排上占整堂的二分之一。
音樂藝術是以音傳情的藝術,欣賞教學則是聽覺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 中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聽”,通過學生的聽,教師的講,以聽帶講,以講引聽激發學生自然感受音樂作品的旋律、節奏、情緒以及所表達的內容,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另外,為上課時更好地利用時間,教師課前可用空白磁帶把本曲連錄3—4遍。
3、口琴教學
口琴教學是我校音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旨在活躍課堂氣氛,豐富課堂生活,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素質。本課時主要是復習鞏固口琴二部合奏曲,是在學生比較熟練的基礎上再扎實一下本曲的吹奏方法,本曲仿佛隊伍進行曲一樣,要求同學們吹奏的莊重、嚴肅、有力、飽滿。
【教學目的要求】
1、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我們的田野》,使學生感受樂曲的情緒和思想內容,感受音樂諸表現手段為塑造音樂形象作用,激發學生體會一首樂曲(或歌曲)如果其速度、力度等產生變化,其情緒也隨著產生變化的效果。
2、通過以上的演唱和欣賞,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3、繼續開展樂器進課教學,鞏固口琴二部合奏曲訓練(p23)要求奏準音高、吹奏的飽滿,有力富有彈性。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感受音樂作品的情緒 ,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樂形象和所描繪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能力。
【課時】第三課時
【教具】錄音機、磁帶、口琴、小黑板、圖畫。
【課的類型】欣賞課
【教學步驟 】
一、播放音樂,學生擊拍進入教室。
二、組織教學(略)。
三、基本練習。
1、發聲練習(小黑板)
1=f 2/4
05 13|6 5|5 4|3· 5|2 1|1-‖
b
要求以平穩的呼吸,優美的音色發音,一氣呵成,中間不能有任何停頓,后半拍起唱為難點,發音時先弱后強。發音時,上腭自然地抬高些,使高音容易唱得圓潤、響亮些。
2、視唱練習(小黑板)
1=c 2/4
教師展示板書后,用教鞭指譜視唱,并指出本練習也是后半拍起唱的,同時出現連音線,使第二小節和第四小節的“5”時值增長,唱成二拍半。
視唱時,先放慢速度,讓學生充分體會一下后半拍起唱的特點,然后再加快速度視唱。
練習時,宜集中看著教師教鞭指譜進行視唱,要求看清楚劃拍的上下動作和所唱的音的時值。另外,視唱時應注意換氣,只能在記號處換氣,不可在其他地方換氣。
注:這兩條基本練習,都是以后半拍起唱的,其目的是復習《我們的田野》作鋪墊。因此,一定要注意練好。
四、口琴練習
口琴練習內容在課本p23《綜合訓練》部分,本曲上節課已學過,本課時主要是復習鞏固。
第一聲部堅定有力,精神飽滿;
第二聲部短促跳躍,富有彈性。
具體方法:
1、把學生分成兩組,先讓學生分別同時認真地聽老師彈奏全曲。(老師左右手分別彈一個聲部,再彈奏全曲)
2、學生分部學習練習曲。
3、教師指揮,學生吹奏全曲。
4、教師指出優缺點,激發學生再次吹奏好全曲。
五、復習歌曲
《我們的田野》是一首描寫田野美麗、壯觀、富饒的歌曲,歌曲曾在一九八0年獲第二次少年兒童歌曲評選一等獎。要求學生以寬廣、優美的聲音演唱。
(一)復習曲譜
1、分析曲譜,指出容易唱錯的地方,如:
第一樂句 65|3·5|13 2|
錯 唱 成 65|3·5|13 2|20|
第二樂句 35|6 6·6|5 3|2-|20 32|
錯 唱 成 35|6 6·6|5 3|2—|
第三樂句 32|1 7|61 5|
錯 唱 成 32|1·7|61 5|
最 后 12|3 3·3|333 25|1-|
錯 唱 成 12|3 3·3|2 5 |1-|
2、教師用風琴彈奏曲譜1.5段,(全曲較長,時間不允許一一彈奏)學生隨琴聲出拍認真默唱1、5段曲譜。
(二)、復習歌詞
《我們的田野》是一首描寫田野美好風光的歌曲,歌詞寫到:美麗的田野,碧綠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 魚,成群的野鴨,從遠寫到近,從靜寫到動,從地面寫到天空,優美動聽的曲譜和生動形象的歌詞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麗狀觀的山水彩畫描繪出祖國山河的無比美麗。江山如此多驕。
1、分析歌詞,探討如何唱好本歌
提問、討論:同學們,請大家想一下,既然歌曲如此生動、優美,那我們應該如何演唱好《我們的田野》這首歌呢(主要從力度、速度、呼吸、咬字,情緒等方面入手。)
2、教師播放錄音1、5段,學生認真細聽,(利用空白磁帶先錄好1、5)
3、教師指揮,學生有表情地演唱全曲。
六、欣賞
啟發談話
同學們,今天我們欣賞的內容是鋼琴獨奏曲,這是一首描寫田園風味的鋼琴獨奏曲,樂曲的名稱叫做《牧童短笛》。板書:《牧童短笛》。
(一)介紹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現的內容?!赌镣痰选返淖髡呓匈R綠汀,他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牧童短笛》原名叫做《牧笛之笛》,后來根據我國傳統歌謠:“小牧童,騎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之句改為《牧童短笛》,這首作品曾獲歐州著名作曲家齊而品先生在中國征集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獨奏曲的頭獎,后來,齊而品先生在歐洲演奏過此曲,這樣這首樂曲便成為聞名中外的我國優秀鋼琴作品之一。
《牧童短笛》是一首短小精致的鋼琴小品,它描寫的是小牧童后拿短笛在田野里一邊放牧,一邊吹笛的喜悅景象。全曲旋律優美,形象鮮明,具有鮮明的江南地方特色和田園風味。(出示本曲《牧童短笛》)接著,教師用“嗯”唱完全曲,并指出左右手彈奏的高低部。
(二)“聽”完全曲,“聽”后回答下列問題:
1、《牧童短笛》,由幾個樂段組成?它們的情緒怎樣?(分成三個樂段)。
第一樂段速度徐緩,旋律悠揚;
第二樂段速度歡快,旋律流暢;
第三樂段是第一樂段的完全再現。
(三)分段分析,分段講解,分段欣賞全曲
第一樂段。1=g,4/4拍,這一樂段用對位手法寫成,左右手各演奏一個聲部,使旋律此起彼落,連綿不斷,在我們面前仿佛展現了這樣一個畫面:一望無際,綠草成蔭的田野里,兩個牧童倒騎在牛背上,在田野里縱情對歌。
在這一樂段里,教師要啟發學生想象,引導學生理解樂曲所表現的內容;樂曲的兩個聲部此起彼落,正如兩個小牧童在牛背上對歌。
然后出示圖畫,(把課本p24的圖畫用水彩擴寫放大),用圖畫來幫助學生理解作品。最后再播放錄音第一樂段。
第二樂段
這一樂段由上面的c調轉到g調,由4/4拍轉到2/4拍,速度明顯加快,右手高音部是活潑流暢性的旋律,左手低音部是跳躍性的伴奏,構成了一段熱烈、歡快、舞蹈性的音樂,與前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似乎描繪出兩個牧童在田野里追逐喜戲。在這一樂段里,教師應盡量少講,充分啟發學生想象,展開必要的討論。通過聽、講、想、討論,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對于想象豐富、發言大膽的同學要鼓勵、表揚,(如:有的學生認為兩個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戲,而是從牛背上下來,兩個人在打水仗)。這一樂段要聽后再分析。
第三樂段
(四)欣賞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賞全曲后,教師應讓學生完整無缺地把全曲“聽”一遍,以便學生加深對全曲(整體)的印象,這一遍,教師不能在中間作任何插話,以免打斷學生的思路。
(五)討論、談體會
全曲已欣賞三遍,學生對本曲的旋律、節奏情緒以及作品所表現的內容已有一定的感受,這時,擠出一點時間讓學生作個非常短暫的討論以加深對作品的感受。然后,教師作個概括性的欣賞小結。(時間如充許,讓學生再聽一遍樂曲)
七、課堂小結及布置作業 :
教師對本課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及課堂紀律等作個簡短的小結,表揚上課表現突出的同學,鼓勵上課發言不夠大膽的同學,激勵同學們課后多聽一些音樂,多看電視文藝節目,養成經常欣賞音樂愛好習慣,努力提高欣賞音樂的水平。
《牧童短笛》反思《牧童短笛》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鋼琴曲。它短小精致、形象鮮明、風格清新、富有田園風味。全曲共分三個樂段。第樂段描繪了美麗的田園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第二樂段以歡快的節奏、快遞的速度和跳躍的伴奏,在情緒上與第一段形成鮮明的對比,具有民間舞蹈風格的五聲調式特點。歌曲《牧童之歌》,是根據《牧童短笛》的主旋律改編而成。
這堂課的內容對剛踏上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在樂曲的背景、加花、練習中,以顏色、形態、進場次序的變化來引一導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結合教學內容我創設了:聽、看、比、論、感等多種學習形式,以增強本課的學習效果。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給學生創設教學情景,讓他們在實際的感受中體驗新知識、接受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課堂的教學效果就會比較好。
牧童短笛主持詞篇四
1、欣賞鋼琴曲《牧童短笛》,想象音樂作品中的情節,用語言與肢體動作分辨不同的音樂情緒。
2、知道這是一首具有田園風味的中國音樂作品,增加對民族特色音樂作品的喜愛之情。
【】
跟著音樂節奏創編牧童和小牛游戲的動作。
【】
用語言與肢體動作分辨不同的音樂情緒。
【】
(一)經驗準備:
幼兒觀看過《牧笛》的動畫片,對小牧童的田園生活有初步了解。
(二)環境準備:
1、由牧童及田園風味的水墨畫制作成的ppt。
2、牛角頭飾和自制短笛,錄音機磁帶。
一、 進入音樂情景(音樂律動《牧童之歌》)
“今天,我們一起到田野里去玩,讓我們一起出發吧!”
二、完整欣賞鋼琴曲《牧童短笛》
(一) 完整欣賞音樂,展開想象
重點提問:
1、田野到了,你們瞧遠處來了一位小客人,猜猜他是誰?
2、瞧瞧,今天他帶誰來了?
(幼兒欣賞音樂,老師用表情提示)
(二) 配樂講牧童和小牛的故事(配上由水墨畫制作成的ppt)
重點提問:
牧童和小牛之間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三、分段欣賞
(一)ab段對比分辨
重點提問:
1、哪段音樂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子?
(模仿跟著音樂吹笛子的動作,教師捕捉孩子的亮點)
2、哪段音樂牧童和小牛在做游戲?
小結:a段兩位牧童倒騎在牛背上,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悠閑地吹著短笛。
b段牧童這時從牛背上跳下來,高興地在田間玩耍。
(二)重點欣賞b段
1、幼兒和老師合作游戲
重點提問: 牧童和小牛會做些什么有趣的游戲?
2、兩位幼兒合作
重點提問:請大家猜猜他們在做什么游戲?
(孩子們把平日玩過的游戲都遷移到活動中來,教師提示幼兒跟著音樂節奏游戲。大家猜上來的兩個孩子玩的游戲,起到上下互動的作用。)
3、弟弟朋友和妹妹朋友合作游戲
請妹妹朋友做牧童,弟弟朋友做小牛,一起合作跟著音樂做游戲。
(找出亮點:節奏、表情、動作。請幾對小朋友做示范,大家一起學一學。)
(三)欣賞a‘段
重點提問:游戲做累了,牧童會干些什么呀?
小結:牧童又騎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笛子,慢慢地走遠了。
四、完整表演
提供牛角和短笛,分角色進行完整表演。
(提供道具,進一步讓幼兒融入音樂情景,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把自己想象成為一個天真的牧童和淘氣的小牛,完整感受音樂中的情緒變化,大膽用肢體動作表達表現。)
牧童短笛主持詞篇五
引導學生通過聆聽-賞析-閱讀-學唱-交流-表現等環節,從感知入手,理解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逐漸升華學生審美情感,培養學生會欣賞、善交流、能創造的藝術能力。本課擬采用多科切入、橫向滲透的形式,充分發揮藝術教師自身的學科優勢,取長補短,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能力,使其更具人文性。
一、激趣
1、教師自我介紹
2、為大家表演節目:老師唱一首《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3、對學生提出要求聆聽音樂感受詞曲之美交流感受初步感知主題(這一環節目的是活躍氣氛)
二、揭示課題
1、出示畫面:李可染的《牧牛圖》
2、教師彈奏三段音樂要求學生為畫面選擇合適的音樂片斷并說出依據
3、過渡到主題《牧童短笛》看畫面聽音樂說主題
三、展開課題
1、鋼琴曲《牧童短笛》旋律、曲式賞析
四、交流與技能表現
1、引導學生自行賞析李可染的《牧牛圖》組畫,挖掘作品內蘊,提升學生的情感。
交流:
1)畫了什么?
2)你有些什么感受?
3)哪些字最能體現題意?
2、學生朗讀劉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段,讓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學生讀散文,感悟藝術作品的魅力
3、引導學生
1)利用已有的材料運用自己擅長的藝術手法嘗試創作一與主題有關的作品
2)為“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配曲。
學生根據自己喜好分組完成練習
(這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需要認真分析突破嘗試創作目的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本課主題的理解)
五、評價師生互動評價
學生展示作品或表演并進行評價
六、小結課題適當延伸
1、小結課題
2、適當進行延伸以深化課題的人文性
(通過小結進一步感悟課題的人文性。)
七、教學后記這是一節公開課,借班上課往往師生比較隔膜,為了營造良好的氛圍,我們在開始時設計了一個環節,老師為大家表演節目,這樣學生很快與老師熟悉起來。課堂配合也比較理想。這一節課老實說我們準備得并不是很充分,課前也未與學生接觸,我們的目的是想讓各位老師聽一節原汁原味的藝術課,不帶表演成分,因此我們一直和學生保持著一種神秘感。而我們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則動了一番腦筋。幾易其稿,直至上課前一天晚上我們還在調整課件,上課那天早上我們還加了兩個環節:讓同學讀劉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斷。最后讓同學們將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在座的聽課老師,讓聽課的老師參與課堂評價,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了他們的自信。縱觀本節課,我覺得我們基本達成了預設的目標,學生雖未提前鋪墊,但配合還是比較到位的,顯示了一定的藝術能力。當然,由于我們準備得不夠充分,因此在時間的把握上,課堂節奏的調整方面存在著一些不足,結題部分也顯得冗長。再有,就是本節課的人文性的體現也略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