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中班篇一
面對這個問題,孩子們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困難,很快不少小手舉起來了。
“家庭是我們的大樹,我們生活在家庭里。”
“學校是一棵大樹,我們是葉子。”
“地球是一棵大樹,我們?nèi)硕际侨~子。”
“地球那是一棵超級大樹嘍!上面的葉子有五十多億呢!”“還有什么也可以稱得上是大樹?”我繼續(xù)鼓勵。
“祖國也是一棵大樹。”
“我們的家鄉(xiāng)也是一棵大樹,我們生活在家鄉(xiāng)的懷抱里。”
“老師,老師,班級也是大樹。”“我知道了,我們生活的集體就是大樹。”……
“是啊,我們生活的集體,像班級、學校、家鄉(xiāng)、祖國,乃至整個社會,整個地球都可以稱得上是大樹。我們就是這些大樹上的一片葉子啊!可是,我們怎么樣才算是一片美的葉子呢?請大家在小組內(nèi)討論討論。”隨即,我出示了一個說話練習,讓大家自由練說——
“ 是一棵大樹,
我是一片 的葉子,
我要 ,
讓 。”
一時間,教室里炸開了鍋,孩子們的熱情很高。這樣的一個因疑而思,從議到說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領(lǐng)悟了文中蘊含的哲理,還培養(yǎng)了學生想象思維和語言表達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本課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目標在不知不覺中達成了,我努力追求了教育無痕的境界。
我忽然覺得,孩子們就是一棵棵小樹,課堂是一片耕耘的沃土。為了讓小樹茁壯成長,為了讓幼苗長成棟梁,讓我們每一個教師都做一片美的葉子吧!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中班篇二
《做一片美的葉子》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詩,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大樹和葉子的外形之美與內(nèi)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樹”和“葉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啟迪人們要學習葉子那種立足本職、無私奉獻的精神。
剛備課的時候,我感覺教學這篇課文是比較難的,所以從網(wǎng)上也查閱了不少詳案,從諸多教案中獲取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引導方式。最終決定,充分借助板書,通過文字逐步延伸,慢慢引領(lǐng)孩子弄懂文意和拓展意義。教學中,我主要是圍繞以下幾個問題展開教學的:
首先,得了解葉子的工作。只有明白了葉子的工作,才能體會它的生存價值。孩子們通過讀課文,很輕松地知道了葉子的工作就是把陽光變成生命的乳汁奉獻給大樹,我借助簡筆畫的方式給孩子們介紹了植物的蒸騰作用和葉子的光合作用,讓學生了解樹葉的存在對于大樹的意義。我又問孩子們:秋冬季節(jié),樹葉葉落歸根,是不是不再為大樹工作了呢?一些讀書較多的孩子告訴大家,樹葉落地,也是一種滋潤大樹的肥料。這樣的幾個問題,讓孩子們明白了樹葉的一生都在為大樹工作,周而復始,一直在奉獻、付出。
其次,得了解大樹對于樹葉的意義。我讓孩子們讀7、8小節(jié),讓他們說說大樹為葉子做了些什么?孩子們從文字上馬上就能找到答案:大樹把無數(shù)的葉子結(jié)為一個整體。我知道,他們并不太了解其中的含義。我告訴孩子們:一片樹葉脫離了樹葉是無法生存的,你見過一片獨自飄零獨自生存的樹葉嗎?孩子們都搖搖頭,我給他們介紹了樹葉生存的需求,讓孩子們明白,沒有大樹,樹葉也是無法生存的,體會樹葉為大樹奉獻,同樣大樹也對樹葉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再次,得了解樹葉與人的聯(lián)系。我問孩子們:為什么說我們每個人都像葉子?一開始很多孩子都找兩者的相似點,未進行深層的聯(lián)系。我給了他們啟發(fā):我們?nèi)?)班就是一棵大樹,你們就是?孩子們立即回答:一片片樹葉。就這樣找到了聯(lián)系,繼而延伸出了偉人、英雄、凡人這樣的類似于樹葉的人,又延伸出了集體、國家、地球這樣的大樹。孩子們明白了樹葉離不開大樹,要為大樹奉獻一生,人離不開集體,要為集體榮譽而奮斗。最后,我呼吁: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大地,為了我們的祖國和地球的生生不息,都來“做一片美的葉子吧”!
最后,完成課后練習4。課快結(jié)束的時候,我和孩子們一起完成課后練習4,通過說,來鞏固對課文的理解,通過說,再次感受樹葉的奉獻精神,通過說,加深對“愛”的理解。
教學下來,感覺還可以,當然,我想還有不少孩子對于其中的聯(lián)系還是糊涂的。不過,我想,通過兩堂課的教學,孩子們對“愛”的概念更清晰了一點。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中班篇三
本文描寫了大樹的美、葉子的美,揭示了大樹和葉子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透露了大樹和葉子結(jié)為一體、相互依存的道理,抒發(fā)了作者“做一片美的葉子”的思想感情,讀來瑯瑯上口,給人一種美的感受,并且獲得情操的陶冶,實在是一篇難得的好教材。
在學習本文過程中,怎樣緊緊扣住“美”來具體理解呢?怎樣涵詠其中,反復體味,從而獲得理性升華呢?我們以為可以從三方面著手——
一是設(shè)色敷彩、描形繪態(tài)的色態(tài)美
俄羅斯藝術(shù)大師列賓曾經(jīng)指出:色彩就是思想。本文作者在描繪“美的葉子”的時候,以“綠色”作為貫串全篇的基調(diào),因為綠色是生命的顏色,十分鮮活,充滿生機,使人頓生喜悅之感。你看,大樹“像一朵綠色的云,從大地上升起”,這形象的比喻,多么貼切;這生命的色彩,多么耀眼,而綠云升起又多么輕盈可愛!
大樹的枝頭,葉片叢生,每一片葉子都形態(tài)各異,顯示了自然界的生物姿態(tài)飄逸,各式各樣,絕不雷同,否則哪來的豐富多彩!自然,“美的葉子”盡管以綠色為主調(diào),但是也并非純粹單一,如同萬物都在運動變化一樣,這美的葉子的“美”就美在隨著季節(jié)的交替更迭而不斷變異,它春天“嫩綠”,夏天“肥美”,秋天“變黃”,冬天“飄零”,固然順應了自然規(guī)律,但它春萌生,夏旺盛,秋枯萎,冬終結(jié),醞釀著又一個生命的周期,真是生生不息啊!這是內(nèi)蘊的“美”的質(zhì)素。
應該說,作者抓住“美的葉子”設(shè)色敷彩,描形繪態(tài),讓讀者的美感油然而生,可以說是匠心獨運,頗見功力的。
二是突出功用、揭示聯(lián)系的哲理美
本文以“做一片美的葉子”為題,描寫“美的葉子”不是孤立的、游離的,而是將其與大樹、太陽、土地有機交融起來,使它的“美”折射出哲理的光輝,令讀者尋繹難盡:
“綠葉為大樹而生。”它接受陽光的照射,進行光合作用,釀造生命的乳汁奉獻給大樹,使大樹茁壯、蔥翠地成長。同時,“美的葉子”在春、夏、秋、冬展現(xiàn)了不同的風采,然而葉落歸根,直到生命的終結(jié)還要化為護樹肥料,融進肥沃的土壤,使大樹來年萌發(fā)更加繁茂的枝葉,挺立于大地之上,這是多么可貴的奉獻精神啊!
另一方面,這“美的葉子”裝點大樹,奉獻乳汁,最后化為護樹的養(yǎng)料,但它一點也沒有居功自傲,更沒有一星點兒炫耀自我的意味兒,而是自覺地讓大樹把它們“結(jié)為一個整體”,在大樹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為它們知道,如果沒有大樹,這“美的葉子”就會無所依附啊!應該說,這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謙遜自處的精神……
“美的葉子”對于大樹來說,貢獻殊多,功不可沒,但它依存于大樹,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一旦離開大樹,它就失去生存發(fā)展的余地了,這里邊蘊含著多么深刻的哲理,多么發(fā)人深思,令人警醒啊!
三是由物及人、生發(fā)聯(lián)想的情意美
美的葉子、美的大樹,美在哪里?就美在互相支持,共同發(fā)展,煥發(fā)出無窮無盡的生命力,這如同人類社會一樣,生活之樹為什么能夠常盛不衰?就因為我們每人都像葉子,為生活的大樹輸送營養(yǎng),促成了生活之樹蒸蒸日上,茁壯成長!因此,作者以“做一片美的葉子”為題,以“為了我們的樹,做一片美的葉子吧”收篇,顯然是由物及人、生發(fā)聯(lián)想,飽含著美好的濃情深意:
“做一片美的葉子”,就要像美的葉子一樣,為人類社會的生活之樹作出奉獻;
“做一片美的葉子”,就要像美的葉子一樣,在人類社會生活之中擺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融人人類社會的大家庭中;
“做一片美的葉子”,就要像美的葉子一樣,永遠進取,為生活之樹添色加彩,讓我們的社會生機蓬勃地健康發(fā)展……
愿生活之樹常青,美的葉子更美!
課文的作者金波,在談到自己創(chuàng)作的這篇文章時說,樹是最富于犧牲精神的。它把所有的東西都給了人類,毫無怨言。我自己寫的時候,從外表看,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人跟葉子相比,有很多相同之處,這棵樹是個象征。可以是祖國、可以是集體,我覺得這篇文章倒不是有什么特別之處,只是從奉獻來說,是人就應該有奉獻精神,就像樹一樣。作者,為我們揭示了這篇文章的主題:奉獻。
這片課文的核心問題,是做一片美的葉子。葉子沒在哪里?一是每片葉子都很美,找不到兩片相同的葉子,說明它形態(tài)各異;二是每片葉子都做著相同的工作,說明它樂于奉獻,三是葉子飄零,回歸大樹低下的根,他們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鞠躬盡瘁。形態(tài)各異是它的外在美,后兩點是它的內(nèi)在美。這是一種豐富的統(tǒng)一。最后,作者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為了我們的大樹,都來做一片美的葉子吧。
教學時,從抓課題入手,提出一個問題:葉子美在哪里?學生讀課文,找出關(guān)鍵詞句(形態(tài)各異、奉獻、自己的位置),引導學生體會文字背后的意思。學生通過閱讀,知道葉子美在外表,更是美在心靈,從而體會到關(guān)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最后響應作者的號召,為了我們的社會、為了我們的生活,做一片美的葉子吧!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中班篇四
我們常常思考兒童的語文學習是怎樣發(fā)生的。比如語文是我們?nèi)o兒童的外在的東西,還是本來就生長在兒童心間的?兒童的言語生命發(fā)端于人類遺傳的固有圖式,還是完全依靠成人后天的種植?語文能力(聽說讀寫)是出于教師的愿景強化訓練,還是承認和尊重兒童的語言天賦,著眼激活、喚醒,讓這種天賦的可能性變成現(xiàn)實性,潛在性變成生長性?毋庸置疑,語文教學是以兒童為本位的。因為兒童存在,才能從兒童出發(fā),并在語文學習中最終成全兒童的生命成長,這就是語文教學的全部意義。以此為出發(fā)地,遵循兒童的特點、遵循文體的特點、遵循學科的特點,才能為兒童搭建語文學習的“腳手架”,幫助他們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
兒童從出生的第一天起,就默默地從周圍的環(huán)境中學會識別面孔、聲音、母語,習得以及對他人產(chǎn)生共情,這一切的過程沒有人知曉是怎樣發(fā)生的。直到某一天,他突然第一次說出了清晰而有意義的字符,使得身邊的人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他原來是一個有獨立意識的人。大約2歲末,他就建立了一個不小的詞匯倉庫。在5~6歲時,他已經(jīng)擁有了好幾千個口語詞匯,并建立起漢語的基本語法結(jié)構(gòu)。而這一切發(fā)生在學校教育之前,因而我們不得不承認,只要存在,兒童就能夠顯現(xiàn)出自己旺盛的語言學習天賦(人的基因遺傳)。語文教學應該為兒童進入學校后的自主學習提供更多的可能,并通過閱讀進一步發(fā)展兒童的語言天賦,使他們的口說之“話”與筆寫之“文”得到前所未有的豐富和提升。
1.讓學,滿足自主學習的需求。
單向傳授、一味灌輸?shù)膫鹘y(tǒng)教學,扼殺學生自主學習的天性,注定是沒有教學生命力的。為了滿足兒童自主學習的需求,在本課的教學中,處處體現(xiàn)我“讓學”的思想。
這一學習單,僅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一個支撐的拐棍。學生自己默讀課文,自己品味語言,自己動筆劃出含有深意的句子,自己和同伴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在集中匯報階段,學生自由朗讀,自主評議,自主交流朗讀的策略和方法。讓學,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釋放自主學習的巨大能量。
2.互學,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兒童是優(yōu)秀的合作者。樂群喜伴,是兒童的個性特征。兒童有“自來熟”的本領(lǐng),只要有同齡人在場,不用多長時間,他們就能自發(fā)地變成玩伴。他們在共同的游戲中,彼此試探,各自調(diào)整,通過輪流、等待、合作、分享等方式迅速達成游戲的默契。即使有矛盾,他們多半能夠自動化解。學習中的兒童也有明顯的群體傾向,成績相近的孩子或者座位鄰近的孩子常常組成一個學習的小群體。
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設(shè)計的兩張學習單都強調(diào)了小組活動。學生在共同的學習任務(wù)中學會合作,他們互相朗讀,互相傾聽,互相評價,互相討論,在彼此的啟發(fā)與欣賞中,獲得了更多的學習經(jīng)驗。
3.導學,提升探究學習的能力。
學生在自主學習或者合作學習中,憑著以往的學習經(jīng)驗或者一時的直覺行為,也能獲得新的學習體驗或新的學習發(fā)現(xiàn),但是這樣的學習體驗或發(fā)現(xiàn)稍縱即
逝。因此需要教師的啟發(fā)和點撥,幫助他們把無意識的行為提升為有意識的學習,幫助他們把個別化的行為發(fā)展為普遍性的學習。
在引導學生練習朗讀,品味樹葉相連、和諧共生的意境之美時,我就運用了“聽關(guān)鍵詞想自己的感覺”“比較閱讀,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教師描述,引發(fā)想象”等多種導學策略,為學生體會這首散文詩的語言之美和意境之美搭建了探究學習的“腳手架”。
如果說,兒童意識是語文教師的第一意識。那么,學科意識就是語文教師應該具有的第二意識。“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wù)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1人文性、整體性、實踐性,是語文學科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特質(zhì)。
1.人文性,體現(xiàn)語文學習的隱性目標。
語文學習不能簡單地用學會了多少個漢字,背會了多少篇課文來衡量學習的結(jié)果。因為人的情感發(fā)展、精神生長、文化積淀都是隱性的學習結(jié)果,而這些隱性的學習結(jié)果足以影響人一生的幸福。
在本課的教學目標中,陶冶學生感受生活、熱愛生活的情懷;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能力;學習做“一片美的葉子”,為生活大樹輸送“營養(yǎng)”這些目標所指向的學習結(jié)果都是隱性的。在教學中,我努力追求“隱而不顯,含而不露”的境界,通過“練習朗讀,品味樹葉相連、和諧共生的意境之美”、“小組討論,解密金波爺爺觀察的竅門”、“簡介作者,延伸課外學習之路”這三個具體環(huán)節(jié)來推進隱性學習結(jié)果的達成,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這首散文詩的畫面之美、語言之美、意蘊之美、情感之美和心志之美,感受審美的生活情趣。
2.整體性,彰顯語文教學的思維特質(zhì)。
漢語具有整體性,它“重意合”、“重虛實”、“重具象”,所以在理解的時候,要重視人的體味、領(lǐng)悟、想象、感受。漢字具有整體性,望形知義,音形義合一,是它的特色與個性。因而語文教學也必須具有整體性。20xx版《語文1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1
課程標準》反復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加強教學內(nèi)容的整合,統(tǒng)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語文課程應特別關(guān)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在這節(jié)課的開始,我引導學生循詞入文,整體感知作者的發(fā)現(xiàn)之樂,為全文的學習做好情感上的鋪墊。在課的結(jié)束階段,我引導學生瀏覽全文,并思考金波爺爺是怎樣觀察生活的。從遠到近,這是觀察的距離在變化;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這是觀察的角度在變化;從不同到相同,從外形到內(nèi)在,從葉子到人,這是觀察的方法在變化。看似了解作者的觀察方法,其實是對全文的再一次整體把握,并推動學生的思維向深度發(fā)展。
3.實踐性,運用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
語文學習最大的特點是,在語言中學語言。意思是說,只有學習主體對語言文字的主體性地使用和交流,才是真正地學習。沒有主體介入,就沒有學習活動。母語的學習,永遠比其他語言的學習有優(yōu)勢,就在于學習主體置身于一個語言環(huán)境之中,不管他是否有意識,都能大量接觸語言,嘗試運用語言。語文教學要做的,就是把學生的無意識變成有意識,把學生的被動變成主動。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了大量主體性使用和交流語言文字的情境,讓學生主動地說,充分地說。“我是春天里的一片嫩綠的葉,??”角色的轉(zhuǎn)換推動他們的言語表達,讓他們不僅運用語言文字,還情不自禁地融入自己的情感,讓語言有滋有味、有情有意。“老師啊,您就是一片美的葉子,為我們無私奉獻,無怨無悔。我要對您說聲‘老師,謝謝您!您辛苦了!’”“消防員叔叔不怕犧牲,戰(zhàn)斗在火海之中,奮力搶救人民的生命和財產(chǎn)。消防員叔叔,就是一片美的葉子!”散文詩具有緣情體物的特點,在學生的語言實踐中得到最生動地注解。
文體意識,也是語文教學要關(guān)注的重要意識之一。每一篇教材都是學生學習書面語言的模本,他們會把自己的閱讀積累遷移、融通、整合到自己的語言表達中去,形成自己的語言個性。閱讀文本,領(lǐng)略不同文體語言表達的形式和特點,
就是學生在進行語言學習的“有氧”呼吸。《做一片美的葉子》是三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散文詩,語言清新優(yōu)美,簡潔凝練,多單句成行,富有詩歌的跳躍和靈動。同時,它又保留了散文描述性的語言,畫面感十足。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它的畫面美、節(jié)奏美和意蘊美。
1.激發(fā)想象,感受散文詩畫面之美。
激發(fā)想象,是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三年級學生仍然是形象性思維見長,他們能憑借描述性的文字在大腦中快速勾勒、描繪、組合,不僅可以形成畫面,還可以入其境、看其色、聽其音、知其冷暖。所以,融入學生想象的語言文字會獲得神奇的生命張力,意義向各方面擴展開來。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通過自己的語言描述,引導學生想象葉子把陽光變成生命的乳汁向大樹輸送的動態(tài)畫面:根更長了,干更粗了,枝更密了,葉更綠了,花更美了,果更甜了。學生在這樣的想象中,不僅讀懂了句子的意思,還品出了語言的意蘊之美。
同理,在品讀葉子四季的奉獻之美時,我根據(jù)課后練習設(shè)計了想象說話的環(huán)節(jié):假如你就是大樹上那片美麗的葉子,在不同的季節(jié)里,你會想些什么?你會對大樹、對人們說些什么?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化我入境,自由表達。“我是春天里的一片嫩綠的葉,我在辛勤地工作,把陽光變成生命的乳汁奉獻給大樹。”“我是夏天里的一片肥美的葉,我投下了一片綠蔭,讓人們乘涼。”“我是秋天變黃的一片葉,我想對大樹媽媽說,您放心吧,我會回歸到您腳下的泥土中,變成肥料,繼續(xù)為您做奉獻。”“我是冬日飄零的一片葉,我想對大樹媽媽說,有我變成肥料滋養(yǎng)你,你一定能夠平安地度過冬天。”葉的奉獻之美,葉的情意之美,已經(jīng)自然而然地在學生的個性化表達中流淌。
2.反復誦讀,品味散文詩節(jié)奏之美。
朱熹曾說:“‘大凡讀書,多在諷誦中見義理’,而《詩經(jīng)》‘又全在諷誦之功’。他認為即使本不理解的篇什,‘只背得,少間不知不覺,自然相觸發(fā),曉得這義理’。”誦讀遵循了兒童學習語言的特點和規(guī)律,能有效促進語言的積累與內(nèi)化,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我們要繼承并進一步發(fā)展。
在本課教學中,我以誦讀作為教學的主要策略,并作為推動整課教學運行的助力器。有整體感知時的靜心默讀,有理解關(guān)鍵句段時的小組練讀,有感受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