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小藍裙的故事教學反思篇一
《小藍裙的故事》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老師獎勵給小女孩一件小藍裙子,于是出現了一系列的不協調,不對勁。為了協調,小鎮上發生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變化。這說明一個大的進步往往是從微小的改變開始的,我們要善于從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進而創造美。
1、要安排好寫作順序。可以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也可以按照事情的地點轉換順序來寫。
2、要交代清楚事情的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寫清楚,寫完整。
3、要把事情的經過寫清楚。
4、重點部分既要注意順序一致,又要注意使習作前后連貫,形成一個整體。
小藍裙的故事教學反思篇二
這是一個比較有趣的繪本,撕紙的圖案,兩個顏色代表兩個孩子,他們一起上學,一起游戲,擁抱之后變成了綠色。回家時爸爸媽 媽認不出他們,眼淚使得他們恢復了原樣,又回到了爸爸媽 媽的懷抱。
一種友情、一種濃濃的親情,很溫暖。孩子們喜歡這個故事,且真正投入到情境中來,和小藍、小黃一起開心,一起傷感。
故事同時隱含顏色變化的規律——藍和黃在一起就會變成綠色。更深層的含義是綠色象征友好、象征溫情。
當我放出第一張圖片時,就有孩子非常準確地說出了故事題目:《小藍和小黃》。甚至有孩子說出:“小藍和小黃抱在一起變成了綠色”。不禁愕然:孩子們知道呀。如何講這個故事呢?如何給這些懂得故事內容的孩子更深層次的提升呢?腦中在思考,故事開始了。
“這是小藍,小藍的家里還有”——“爸爸、媽 媽”孩子們從圖中很自然地判斷那兩個大的藍色色塊就是小藍的爸爸媽 媽。
“小藍有好多朋友,是”——孩子們開始接:“紅色、黃色”。
紅色是孩子們熟悉的,因為上調整已經認識了,難點是那個橙色,于是將這個難題拋給了聽過故事的小朋友,他告訴了孩子們:“是桔色”。
“小藍最好的朋友是小黃,他就住在街對面,他們最喜歡玩藏貓貓。”
“我是小藍,誰跟我玩藏貓貓的游戲?”好多小手舉起來。“好,我要和小紅玩游戲,小紅快躲起來。”于是,那些找到身上有紅色的孩子伏在了桌上。
進入下一幅圖,孩子們自然看懂了:“他們在玩圓圈的游戲。”
又一幅圖展現在孩子們面前,“他們在做什么?”看到排得整整齊齊的顏色,孩子們在猜:他們在睡覺、他們在排隊喝水、他們在排隊做操、他們在吃飯、他們在上課。
“在學校里他們整整齊齊排排坐,放學了,他們又跑又跳。”
“一天,媽 媽要去買東西,她對藍藍說:‘你待在家里別出去’。可是小藍還是跑出去找小黃了,唉,街對面的家里沒有人。”孩子們跟著小藍開始心焦——小黃去哪里了呢?他們小腦袋里肯定在思考。
“他這邊找找,那邊找找,終于在拐角處找到了小黃,他們開心地抱在了一起。”孩子們跟著一起開心,有兩個小家伙竟然也抱在了一起。
“抱啊抱啊,他們越抱越緊,最后他們變成了綠色。”孩子們的心情隨之陽光、心動,濃濃的友情感染了他們。
“他們追著小橙玩,他們又一起——”不用多說,孩子們看圖馬上接:“爬高山”。
“啊,好累,他們回家去了,可是藍爸爸和藍媽 媽說:‘你不是我的孩子小藍,你是綠的’,他們去找黃爸爸和黃媽 媽,可黃爸爸黃媽 媽也說:‘你不是我的小黃,你是綠的。’”憂郁的語調整將孩子們帶進了憂慮,教室里一片寂靜,連那個早就知曉故事內容的小家伙也不說話了。
“他們哭了,流出了黃眼淚和藍眼淚,他們哭啊哭啊,直到全部變成淚水,最后他們把自己全部收攏起來‘現在爸爸媽 媽能認出我們了吧。’”孩子們眼中充滿希望。
“藍爸爸藍媽 媽見到小藍,開心極了,又是抱又是親。”孩子們臉上一下子洋溢了陽光,心情隨之明朗。
孩子們和小黃、小藍一起經歷了玩耍時的快樂、找不到朋友時的焦慮,爸爸媽 媽不認可時的傷心,最后大團圓時的幸福。看似一個簡單的關于顏色變化的故事,卻深含著濃濃的情感。相信這些美好的情感一定能影響孩子們的一生。
反思:
現在孩子信息量很大,不少孩子發現比較超前,對一些故事都比較熟悉,他們并非第一次與之相遇,我如何在活動中能照顧到這一類孩子,讓他們的思維更進一步,讓他們的認知更上一層呢?課前得認真研究教材,心中有相關的準備才行。
小藍裙的故事教學反思篇三
1、教具大繪本擺放位置太低,后面一排的小朋友看不到,活動過程中不斷有小朋友說看不到。活動進行到一半,后排的小朋友已經有點坐不住了。可以把大繪本固定在高一點的位置,比如畫架上固定起來。
2、孩子的座位安排也不恰當。其實孩子們坐成一排,教具放在低一點的位置孩子們也都能看到。本次活動需要孩子多次上來操作,坐成兩排的話,后面一排的孩子要出來就得花費一點時間,這就是時間的隱形浪費。所以最好做成一排,可以有個弧度。
3、導入部分,介紹兩個好朋友。我先出示小藍,讓孩子們猜猜他叫什么名字,孩子們說“圓圈”、“藍色”等等,我又說他叫小藍,否定了孩子們的答案。這樣的猜測完全沒有必要,我可以直接說“先來認識一下第一位好朋友,他叫小藍,跟小藍打個招呼吧”,這樣更簡單、利索。
4、跟小藍、小黃以及后面的顏色朋友打招呼時,有些小朋友積極性不高,聲音不響亮。我可以模仿顏色朋友的口吻,熱情地跟孩子們打招呼,作為一個示范,也能讓孩子們被我的熱情感染,情緒高漲起來。
5、在看到“捉迷藏”、“拉圓圈”游戲時,需要孩子們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猜猜他們在干什么,玩什么游戲。當有孩子回答他們在做什么時,我的提問是“為什么”,這很難回答。提問“你是怎么看出來的”會更好,更直觀、易懂。
6、回應孩子們的回答時,我更多的采用重復孩子的回答的`方法,還用了很多“是不是”、“對不對”的無意義問句,顯得很啰嗦。我的回應應該更簡練,從孩子的回答中提取關鍵信息,歸納。比如我提問最喜歡和好朋友玩什么游戲,有小朋友回答說“滅火”,我當時的回應是“哦,滅火游戲”。現在想來,我可以這樣回應“哦,扮演消防員去滅火的游戲,你可真勇敢”,這樣既拓展了孩子們的經驗,也肯定了這位孩子。
7、讓個別幼兒上來找躲好的顏色朋友時,下面的小朋友注意力開始分散了,我可以說“他找到一位好朋友了,但這位好朋友不肯出來,我們一起幫他喊喊吧,深紅深紅快出來”。這樣下面的孩子也參與進來了,上面的孩子更有成就感。